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七年級歷史必考知識點9篇

七年級歷史必考知識點9篇

在現實學習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識點吧!知識點有時候特指教科書上或考試的知識。掌握知識點是我們提高成績的關鍵!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歷史必考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歷史必考知識點9篇

七年級歷史必考知識點1

1.秦農民起義的原因:(1)賦税、徭役繁重(2)刑法殘酷(3)秦二世更加殘暴

2.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年,在大澤鄉爆發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3.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鉅鹿打敗秦軍主力。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4.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補充:

1.關於“秦的暴政”一目。

可編排歷史小短劇“秦的暴政”。教師提前讓一部分文筆好、富於表演的同學(也可以自願報名)根據課文“秦的暴政”,查找資料,編寫小短劇,形式可以是某天,秦始皇上朝,大臣向他彙報、請旨。內容包括繁重的徭役、兵役,嚴酷的刑法,修阿旁宮、酈山陵墓等(可利用媒體資料中的幻燈片課件--《第10課秦的暴政》)。教師課前發給學生有關短劇的問卷,觀看完短劇後,教師逐個提問,一起歸納出“秦的暴政”,引出第二個子目--陳勝、吳廣起義。

2.關於“陳勝、吳廣起義”一目。

教師可安排兩位同學進行角色扮演。讓“陳勝”和“吳廣”把發動起義的原因講述出來,在他們講的時候把“大澤鄉起義”想象畫用大屏幕放出來,渲染氣氛。之後,教師利用課件“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講述經過。

陳勝、吳廣起義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在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言成為歷代封建農民起義的標誌性口號,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王朝的統治,對後面的封建統治者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育,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和開明統治很大程度上是受農民起義的影響。

秦的暴政

秦朝盛極而衰一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研究課題,從古到今,都是重要的歷史借鑑。以當時秦統一六國的氣勢和國力,是不可能在短短二世就滅亡的,正是秦的暴政才導致了秦朝的速滅,因此,分析秦的暴政與秦朝滅亡的關係是本課的一個重點。

七年級歷史必考知識點2

1、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2、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3、北京人還保持人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

4、北京人往往幾十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着羣居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5、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6、北京人已經會使用天然火,還會保存火種。

7、山頂洞人能打製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他們已會人工取火,靠採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他們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和別的原始人交換生活用品,山頂洞人已用骨針縫製衣服,懂得愛美,他們死後還要埋葬。

8、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係結合起來的氏族,一個氏族有幾十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9、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

10、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幹欄式的`房子,過着定居生活,他們已經挖掘水井,飼養家畜,會製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還製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11、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用磨光的石器和木製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莊稼,他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半坡居民飼養豬狗等動物,還用骨制箭頭、漁叉、漁鈎等打獵捕魚。

12、半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裏,他們能製造色彩鮮麗的彩陶,陶器上還出現一些刻畫符號,有些學者認為這就是我國早期文字的雛形。

13、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原始居民,陶器有了黑陶,白陶。

14、距今約四五千年,黃帝部落聯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戰中大敗蚩尤,從此,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成為日後的華夏族。

15、相傳,黃帝建造宮室,製作衣裳,還教人們挖井,發明舟車,他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發明了文字,伶倫編出了樂譜。

16、原始社會時期,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歷史上叫做"禪讓制"。

17、約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

18、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19、約公元前1600前,湯戰勝桀,夏朝滅亡,商朝建立。

20、公元前1046年,周商雙方在牧野大戰,商軍倒戈,周軍攻入商都,商紂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史稱西周。

21、瞭解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七上P·24)

目的:為了鞏固統治。

主要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有向天子納貢,隨從作戰,定期朝見的義務。

作用: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22、公元771年,西周滅亡。

23、在原始社會未期,我國已經出現青銅器,到了夏朝,青銅器的種類逐漸增多,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

24、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

25、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26、夏、商、西周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農牧業已相當發達,後代稱為"五穀"(稻、黍、粟、麥、豆)的農作物,商周時已經齊備。

27、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們夏、商、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28、春秋五霸的説法: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其中最早的是齊桓公。

成語典故"不計前嫌"有關的是齊桓公,"退避三舍"有關的是晉文公,""一鳴驚人"有關的是楚莊王,"卧薪嚐膽"有關的是越王勾踐。

2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時期。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戰國,因各諸侯國連年相互爭戰而得名。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30、春秋是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31、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2、晉文公整頓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城濮大戰中,晉軍大敗楚軍,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33、戰國初年,晉國卿大夫中的韓、趙、魏三家,瓜公晉國,稍後齊國大夫四氏,取代原來的國君,並建立田氏齊國,這樣就形成了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後中間)七雄並立的局面。

為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基礎的是長平之戰

34、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牛耕開始開始使用。

35、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修築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於人民。

七年級歷史必考知識點3

一、漢字的演變

1、文字的起源:原始陶器上的刻畫符號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

2、甲骨文:商朝時人們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一種比較成熟和完備的文字。漢字是由它發展而來。意義:甲骨文記錄了商王的活動,反映了商朝的情況,為研究當時的歷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

從商朝開始我國的歷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記載。

3、金文:商朝時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又叫銘文和鐘鼎文。為後人研究商周歷史留下了寶貴資料。

4、小篆和隸書:秦朝統一文字為小篆,流行於秦。後推廣為隸書,漢時廣泛使用。

5、草書、楷書和行書:出現於漢朝後期,三國兩晉時趨向成熟。

二、學術思想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

①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學説,主張統治者體貼人民,人民敬重和服從統治者。他創立了儒家學派。儒家思想後來成為中國封建時代的正統思想。

②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編訂了《詩》、《書》、《春秋》作教材,保存和發展了我國古代文化。教學中,善於啟發誘導,因材施教。

③孔子的言行記錄在《論語》裏。

2、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①原因:戰國時社會發生深刻變化,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説,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眾多的學派,歷稱為“諸子百家”。②最重要的學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還有縱橫家(蘇秦、張儀)、兵家和農家。③代表人物:儒家:孟軻(鄒國,《孟子》)、荀況(趙國,《荀子》)。道家:莊周(宋國,《莊子》)。墨家:墨翟(魯國,《墨子》)。法家:韓非(韓國,《韓非子》)。兵家:孫臏(齊國,《孫臏兵法》)。

三、文學、史學與宗教

1、詩歌:屈原,戰國時楚國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作品《離騷》、《天問》。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

2、史學:司馬遷,西漢漢武帝時期,我國古代偉大史學家,著有《史記》,記述了黃帝到漢武帝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130篇,分為“本紀”、“世家”、“列傳”等,它是我國古代秀的史學著作,對後來史書的編寫有深遠影響。

3、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西漢末年東漢初年經西域傳入我國內地。對我國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4、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正式創立,創始人之一叫張陵,尊老子為教主。稱它為太上老君。

七年級歷史必考知識點4

遠古的傳説

(一)炎黃聯盟

1、阪泉之戰:黃帝打敗炎帝,炎黃聯盟形成。

2、涿鹿之戰:炎黃部落打敗蚩尤部落。

3、影響:華夏族逐漸形成,炎帝、黃帝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傳説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發展水平。

1、炎帝的貢獻:

(1)教民開墾耕種,製作生產工具,種植五穀和蔬菜;

(2)製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

(3)製作樂器琴瑟,有最早的圖文和曆法知識。

2、黃帝的貢獻:建造宮室,製作衣裳,挖掘水井,製造船隻,教人煉銅,發明了弓箭和指南車。

3、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字,伶倫製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嫘祖擅長紡織並會繅絲。

(三)堯、舜、禹的.禪讓

1、禪讓制的含義: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

2、推舉人才的標準———賢德之人(德才兼備,以身作則);

3、禪讓制的實質: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民主推選、首領沒有特權)

4、繼黃帝之後,用“禪讓制”推舉出的首領有堯、舜、禹。

5、大禹治水:與羣眾同甘共苦,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有功。體現了刻苦耐勞,堅持不懈,大公無私的精神。

朝代的變化

1.夏朝:開國之君是禹,亡國之君是桀。

2.商朝:開國之君是湯,亡國之君是紂。

3.西周:開國之君是周武王,亡國之君是周幽王。

4.西周實行的是分封制。

5.夏、商、西周是奴隸制文明的高度發達朝代。

6.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

7.戰國七雄: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8.秦朝實行商鞅變法,秦國確立了了封建制度。

9.商鞅變法的結果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七年級歷史必考知識點5

1.漢文帝、景帝時期,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減輕農民的賦税、勞役,注重發展生產。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提倡節儉,重視"以德化民",國家富裕,歷史上稱為"文景之治"。

2.漢武帝為加強大一統的.局面,採取了哪些措施?

3.為加強中央集權

(1)政治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加強了中央集權。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

(3)文化上,漢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

(4)軍事上,派衞青、霍去病北擊匈奴,經過漠北戰役,使匈奴再也無力與漢抗衡。

(5)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的大一統。

4.漢武帝時,實現了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統,開始進入了鼎盛時期。

七年級歷史必考知識點6

歷史就是現實。也就是説歷史上發生過的事,現在還在繼續發生,只不過形式發生了變化,而現實中的很多事都有歷史的影子。如我們現在的改革,歷史上多次發生過,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要把歷史與現實割裂開,要以現實去理解歷史,以歷史來關照現實,那你就會學出樂趣了,那麼對歷史就會有深入的體會,對現實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方法:

1、抓基礎、重平時。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

2、多看書、會看書。學習時要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會看書,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還要多思多想,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學習歷史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更需要的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

3、聽課的方法。可分為“聽”“思”“記””三個方面。所謂“聽”,即在聽課時集中注意力,及時和準確地吸收教師所講的內容,尤其要關注要點,把握重要之處。所謂“思”,即在聽課時要主動進行思考,對信息加以篩選,以吸收有價值的信息。所謂“記”,是指在聽講的過程中在筆記本上做聽課筆記。可以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

4、閲讀教材的方法。主要是解讀。一般地説,閲讀包括認讀和解讀。認讀是搞清閲讀材料的文字含義。在認讀的基礎上,要進一步瞭解閲讀材料的內在含義,這就是解讀。閲讀中的解讀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理解書面材料中的潛在的意義,然後把理解到的潛在的意義同認知結構聯繫起來”,才是有效的閲讀。閲讀的方式,有泛讀和精讀之分,要求也不一樣。此外,為提高閲讀的效果,可以在閲讀時做必要的筆記,或在閲讀材料上(如教科書)做一些提示性的記錄,如畫線、標符號、寫批註等。要熟悉教材,就要把教材精讀數遍,一般是逐字逐句地讀,不放過課文的註釋和插圖。然後要背教材,各個知識點都不能放過。背的時候通常是先讀一遍要背的內容,然後邊寫邊記憶。過一段時間後,再在腦子裏如放映電影一樣地重過一遍。由於記憶是一個反覆的過程,其間伴隨着遺忘,所以在進行下一步的時候,有必要再對前邊的內容簡略地重複一下。記憶就是這樣在迂迴中不斷前進的。

5、記憶的方法。及時進行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具體的記憶方法有很多,①朗讀記憶法:利用晨讀晚讀時間,反覆朗讀課文,強化記憶爭取做到讓歷史知識脱口而出。

②反覆記憶法:學歷史不必花太多、太長時間,每天就花幾個十分鐘來看課本,這樣對於熟悉課本有很大用處。總的.來説,記不記得住關鍵是看重複的夠不夠。所以記憶歷史要有恆心和耐心。

③睡眠記憶法:每天利用睡前十分鐘回憶一遍需要記憶的知識。

④骨肉相連法:以時間為骨,歷史事件為肉。回憶時,按時間順序,回想歷史事件及與該事件相關的發生背景、經過、結果、影響等。

⑤關鍵詞記憶法:通過選擇識記知識中的關鍵詞或關鍵短語,作為記憶整體知識時的橋樑和線索,把識記知識主要內容進行簡化記憶。

⑥比較記憶法:把一些相反或相似的知識進行比較以加強記憶效果。學歷史要紮實、牢固、脈絡清晰,由一根時間的紅線串起,要注意理出線索。

6、練習的方法。練習題分為兩類,一類是考察記憶能力的,把書背會了,就行。一類是側重於考查思維的,這一部分題目如果你沒有那個能力,書背得再多也沒用。練習對於知識的鞏固、技能的運用等是必要的,有意義的練習實際上是一種新情境下的繼續學習,學會做作業,也是學習的一個方面。要熟悉各種題型的特點和規則,按照要求進行解題;要把握答題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7、複習的方法。“學而時習之”,複習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環節。達到“在腦子裏翻書”的境界,對教材相當熟悉。一般來説,複習的類型有隨堂複習、課下複習、階段複習、期末複習等,每一種類型的複習目的、複習範圍、複習要求是不同的,這需要在進行具體的複習時加以瞭解和適應。複習的方法也是多樣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學習筆記、編寫複習提綱、重點閲讀、比較相關的知識、對知識進行分類與歸納、構建知識體系等,並與練習相結合。最好是能每星期複習一次,每個月再總複習一次。複習時關鍵是要反覆地看書,在反覆中提高。因為歷史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所以複習歷史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複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哪段時間複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

8、答題的方法。歷史對文字組織的能力要求很高,平時一定要多加鍛鍊,多做些文字題,不要圖省事而只做選擇題,不願練習問答題、材料解析題,不能只重答案,而不考慮組織語言。在答題時,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是按點給分的。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

七年級歷史必考知識點7

漢武帝的大一統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議,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推恩令)。漢武帝還找藉口,一次削去半數的侯國(削藩)。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

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説作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設太學,以儒家的五經為重要教材,不學習其他各家學説。

作用:這些措施的.實施,西漢王朝實現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統。政治和思想早上的大一統是相互聯繫和相互促進的。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七年級歷史必考知識點8

中華文化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論記錄在《論語》中,他提出“仁”的學説,主張“愛人”,“為政以德”,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論語》由孔子弟子整理編寫。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學説記錄在《道德經》中,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道德經》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

3.墨子是戰國時期人,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支持正義戰爭。

4.孟子是戰國人,認為“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主張“仁政”治國,輕徭薄賦,強調保護環境。

5.韓非是戰國末期人,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制。

6.孫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孫子兵法》一書,其軍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青銅器與甲骨文

1.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出現:原始社會後期,我國出現了銅器,如距今約4000多年的.甘肅地區齊家文化出土了銅鏡。

用途:商朝以後,青銅器的數量增多,種類逐漸豐富,功能也由食器等發展到禮器,禮器的數量反映了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

工藝: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製作工藝高超,在鑄造技術上,採用“泥範,鑄造法”,如的司母戊鼎。

2.甲骨文記事.

甲骨文是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影響。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甲骨文)是中國已知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最完整的文字

3.甲骨文的造字特點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現代漢字很多都是形聲字。甲骨文已經具備漢字的基本結構,是漢字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

七年級歷史必考知識點9

【原始的農耕生活】

原始的農耕生活

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時間生產工具房子畜牧手工業

河姆渡居民長江流域約七千年磨製石器耒耜幹欄式家畜紡織陶器

半坡居民黃河流域約五六千年磨製石器骨箭頭半地穴式豬狗紡織彩陶

1、我國較早種植粟的是半坡居民2、我國較早種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國早期文字的雛形源於半坡彩陶3、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

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莊稼,主要糧食作物是粟。

【華夏之祖】

炎黃部落聯盟→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

黃帝→人文初祖

1、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在禹時期

2、我國奴隸社會開始於公元前21世紀

3、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叫“禪讓”制。首先實施該制度的是堯推選舜為繼承人,結束該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標誌着奴隸制度開始了。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遺址在雲南省元謀縣(位於長江流域)。元謀人已經會製造工具和知道用火。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2、北京人遺址在北京周口店,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已經會使用天然火,會保存火種。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過着羣居的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3、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4、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會人工取火,使用打製石器,但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鑽孔的技術,用骨針縫製衣服,懂得愛美。山頂洞人,是由血緣關係結合起來的氏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v5w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