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高二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

高二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帶有規律性結論的書面材料,它有助於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並運用這些規律,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份總結吧。那麼總結有什麼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二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

高二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1

(1)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他提出“仁”“禮”學説,推行“德治”,以六經(後為五經)為基本文獻;戰國時孟子提出四種道德規範,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思想,成為中國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礎;荀子廣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華,強調“天有行常”和“知天命而用之”,認為學習的目標是把握“禮”

(2)秦漢時期:秦代“焚書坑儒”,儒學受到壓制;西漢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廣採諸子百家之長,建立起新儒學,宣揚“大一統”。漢武帝時,儒學成為正統。

(3)宋明理學:北宋五子開創了理學,南宋朱熹建立了理學體系,陸王心學推動了理學的新發展

(4)明末清初:李贄等人挑戰傳統、提倡個性、否定帝權等主張,成為近代進步思想的先驅,衝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但沒有超出儒家思想的範疇

(5)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1)儒家思想的積極作用:

①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②儒家大一統觀念和仁政思想奠定了中國傳統政治基本準則,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

③儒家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注重氣節、品德,凸顯了人性的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2)儒家思想的.消極作用:

①側重於探究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關係,影響了中國科技的發展(既促進又阻礙)

②儒家思想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對近代中國接受工業文明和現代化進程有不適應一面;

③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對學術自由和思想解放有一定的束縛作用。

高二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2

京劇的出現

1、發展歷程:

(1)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以樂舞戲謔為業的藝人,稱為優伶。

(2)元雜劇把中國的戲曲藝術推向了成熟。

(3)明朝時候,江蘇崑山一帶形成的崑曲,流傳甚廣。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劇戲班進京演出,風行一時。

(5)道光年間,形成“徽漢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個新劇種,就是後來的'京劇。

(6)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長庚、譚鑫培等號稱“同光十三絕”的藝人。

高二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3

1、漢字的發展歷程:

(1)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圖畫文字”出現。

(2)象形字後來逐漸符號化,脱離圖畫,形成漢字。

(3)至商朝,漢字已形成完整體系。其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

2、書法藝術的形成:

魏晉以前基本上是自發階段,魏晉時期開始進入自覺階段。中國書法兼具審美功能與實用功能,自覺地創造書法美成為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點:

(1)魏晉楷書有定鼎之功,鍾繇、王羲之貢獻。

(2)唐代楷書步人盛世,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各具特點,分別被稱為歐體、顏體和柳體,成為後人學習、臨摹的範式。

(3)魏晉以來,草書盛行不衰,名家輩出。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唐朝的張旭、懷素等,都是草書大家。

(4)行書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東晉王羲之、唐朝顏真卿、北宋蘇軾、元朝趙孟頫、明朝文徵明等人的行書,歷來備受世人喜愛。

高二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4

英美關係

(1)1775~1783年的獨立戰爭,美國擺脱英國殖民統治,贏得獨立。

(2)1846年美國從英國手中取得俄勒岡。

(3)1899年美國提出對華"門户開放"政策,首先得到英國承認。

(4)一戰後期,美國加入協約國作戰,企圖與英法爭奪戰利品。

(5)一戰後美國企圖憑藉世界經濟霸權地位,實現統治全世界的野心,同英國力圖保持海上霸權,繼續擴大殖民地的意圖發生矛盾,英美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在巴黎和會上,英法美共同操縱會議,並共同策劃反蘇。國際聯盟成立後,因受英法控制,美國沒有參加。在華盛頓會議上,美國通過《四國條約》埋葬了英日同盟,《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取得與英國相等的制海權。

(6)一戰後許多問題上英美採取相近態度或共同行動。如武裝干涉蘇俄革命,德國賠款問題和綏靖政策。

(7)二戰爆發後,英美在反法西斯鬥爭中密切配合,協調行動,對打敗法西斯作出了貢獻。

(8)二戰後,美國取得世界霸權,打着反殖民主義旗號,排斥英法勢力。英國無力與美抗衡,在國際事務中追隨美國。

美日關係

(1)1853年美國人柏利率艦隊首先打開日本大門。

(2)一戰期間日本獨霸中國引起美國不滿,府院之爭反映美日對中國的'爭奪。1921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打破了一戰期間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九國公約》使中國又回覆到幾個大國共同支配的局面。

(3)30年代日本大舉侵華,損害美在華利益,美助蔣抗日。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日在亞太地區角逐,最後美敗日取勝。

(4)日本投降後,美為擴大在東亞的勢力,派軍以"盟軍"名義單獨佔領日本。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偏袒侵華日軍戰犯,還保留了日本天皇制。

(5)二戰後,美國大力在經濟上扶植日本,尤其是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向日本大量訂貨,刺激了日本經濟發展。60年代末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進入70年代美日經濟競爭劇烈,政治上日本開始奉行獨立自主政策,不再惟美國馬首是瞻,雙方矛盾加深。

高二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5

文學成就

(1)詩經:收錄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詩,分風、雅、頌三部分,是現實主義的源頭、儒家經典。

(2)楚辭:屈原是代表人,《離騷》是代表作、浪漫主義源頭。(“風”“騷”並稱)

(3)漢賦:詞藻華麗,手法誇張,內容豐富,反映大一統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馬相如、張衡等。

(4)唐詩:社會繁榮、對外開放、科舉考試促進了唐詩的繁榮。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詞:有柳永、李清照等為代表的婉約派,蘇軾、辛棄疾等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雜劇和散曲,代表人物有關漢卿、馬致遠。

(7)明清小説: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擴大,出現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説《聊齋志異》和諷刺小説《儒林外史》等。

高二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6

“百家爭鳴”

1、背景:

(l)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提高,促進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2)社會變革:社會結構發生急劇分化,“士”受到重用,並提出自己的主張。

(3)學術下移:出現私人講學,“學在官府”發展為“學在民間”。

(4)社會需求:各國紛爭的社會環境,對人才及其治國方略的需求。

2、各學派代表人物:

①道家:老子和莊子;

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③墨家:墨子;

④法家:商鞅、韓非子;等等。

3、 評價:

(1)“百家爭鳴”是中國曆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

(3)各家學派彼此滲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高二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7

漢初的黃老之學

1、社會背景:經濟殘敗,百業待興,休養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內容:黃帝的學説:治身(養生)、老子的學説:治國(無為而無不為,積極無為)、

3、特點:兼採眾家、積極無為、

4、作用:成為西漢初年的指導思想,使漢初社會迅速恢復元氣。

二、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1、背景:

①儒學在秦朝遭到嚴重打擊,漢初逐漸復甦。

②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漢初奉行的黃老之學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③社會形勢的發展需要加強_義中央集權,於是漢武帝“舉賢良對策”。

2、董仲舒新儒學、

來源、以《公羊春秋》為基礎,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和法家思想。

主張、①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宣揚“君權神授”,發揮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統一來維護政治的統一。

影響、董仲舒對儒學思想的發展,有利於漢代的統治者鞏固_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的'統一,受到漢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學成為正統思想、漢武帝: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②起用儒者參政。③興辦太學,建立地方教育系統。

4、影響:

①新儒學適應了_義中央集權的需要,鞏固了國家統一,同時也限制君權的過度膨脹。

②教育逐漸為儒學所壟斷,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

③太學興盛,打破了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規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學在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於獨尊地位。⑤從此儒學之士在中國文化舞台上逐漸成為主角,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續兩千年之久。

高二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8

一、“人是萬物的尺度”

1、智者學派產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臘城邦,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峯。雅典成為希臘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學者的研究越來越關注“人”本身。

2、智者學派的思想主張:

(1)以人和人類社會為探索的主題,研究人類,反思人類自己。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組織、風俗習慣和倫理規範等。

(2)強調人的價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張:

普羅泰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樹立了人的尊嚴和權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學派的主要思想,體現了希臘文化人文主義的本質。二、美德即知識

1、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

(1)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以挽救衰頹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識”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內在靈魂,世界上沒有人自願作惡,人之所以作惡是出於無知。

(4)教育對美德同樣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認識自己靈魂之內已有的美德。2、影響:蘇格拉底對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類精神覺醒的一個重要表現,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三、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1、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關注的焦點也是人類社會,著有《理想國》一書,他根據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個人明確分工,各司其職,主張有正義感和理性的“賢人”統治國家。

2、柏拉圖的這種想法儘管有很多錯誤,但他鼓勵人們獨立理性思考.為理性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在很多學術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古希臘最博學的'人。他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特別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最高級的。

第6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基礎解讀】

一、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的背景:

(1)出現了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業城巾。在激烈的競爭中紛紛採取鼓勵發展工商業的政策,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2)新興資產階級希望創造財富,他們重視通過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經營手段創造財富。

(3)教會嚴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發展。

二、文藝復興

1、性質: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借古代文化之名宣傳新的資產階級思想。

2核心:人文土義。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3、表現:首先在文學藝術領域表現出來。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藝復興時期著名文學家,代表作短篇小説集《十日談》。作者抨擊了封建道德和教會的禁慾思想,宣傳人類平等,主張發展人的個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們和薄伽丘一起被譽為文藝復興“文學三傑”。但丁在他的長詩《神曲》中,率先對教會的醜惡現象表達了憎惡。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3)達.芬奇等藝術大師創作了許多傑出作品,一掃中世紀的呆板拘謹的宗教氣息

5、文藝復興的擴展:

16世紀以後,從意大利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越來越多的人從封建愚昧中解放出來,開始更多地關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藝復興使天主教會的權威受到質疑,要求改革教會的願望日趨強烈。

(2)天主教會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勢力很大,教會不僅在精神上統治着德意志,還從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財富,德意志因此被稱為“教皇的奶牛”。

(3)羅馬教皇以籌資修繕教堂為名,出售贖罪券,激化了矛盾。

2、馬丁.路德改革:

(1)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列舉兜售贖罪券的種種謊謬,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馬丁.路德的思想主張:只要有虔誠的信仰,靈魂便可以獲得拯救,無需購買贖罪券。他主張每個信基督教的都有直接閲讀和解釋《聖經》的權利,而不是盲目聽從教皇和教會的説教。(3)影響: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許多地方興起,形成了不受羅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這些教派統稱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還有加爾文派和英國國教。否定羅馬教廷的權威,堅持國家權力高於教會。民眾開始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展。

第7課啟蒙運動【基礎解讀】

一、理性時代的到來

1,原因:

(1)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

(2)自然科學取得重大進展。

(3)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脱封建專制統治和教會壓迫的願望日益強烈。

2、代表人物: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一大批啟蒙思想家。3、思想主張:

(1)啟蒙思想家們不滿足於對人性的尊重,要求獲得人本身的解放,進一步發展了人文主義。

(2)他們否定一切外在權威,認為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只有人自己的“理性”。“理性”是啟蒙運動的核心。

4、影響:

啟蒙思想家們呼喚用理性的陽光驅散現實的黑暗,努力構建一個民主和科學的美好時代。他們以生動的文筆,通過戲劇、小説等形式,猛烈抨擊天主教會的權威和迷信,反對專制和愚昧,提倡科學、自由和平,促進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國的啟蒙思想家

1、伏爾泰,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

2、思想主張:

(1)猛烈抨擊天主教會,稱教皇為“兩足禽獸”,號召人民粉碎教會這個邪惡勢力。

(2)他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

(3)他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應以人性為出發點,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鳩:

(1)反對君主專制,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説。

(2)影響:孟德斯鳩學説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他的代表作是《論法的精神》。

4、盧梭:

(1)著有《社會契約論》一書,闡述了“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思想。

(2)他認為國家的主權屬於人民,統治者的權力來自他同人民簽訂的契約,如果他違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權推翻他。

(3)盧梭還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三、啟蒙運動的擴展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學家,著有《純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對啟蒙運動作了經典的總結。

2、評價:啟蒙運動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衝擊着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傳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啟蒙運動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歐洲範圍,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高二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9

輝煌燦爛的文學

一、從《詩經》到唐詩

1、《詩經》春秋末年,收錄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詩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以四言為主,多重章疊句,語言豐富,內容樸實,現實感強。第一部詩歌總集,奠定了中國古代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後世奉為儒家經典。

2、楚辭,戰國屈原《離騷》。採用楚國方言,浪漫主義風格。

3、漢賦

①特點:以楚辭為基礎,創造出半詩半文的綜合文體;辭藻華麗,手法誇張,內容豐富,表現出大一統時代恢弘的`文化氣度。

②代表:西漢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東漢張衡的《二京賦》。

4、唐詩

①繁榮原因:唐朝開放與繁榮,科舉考試以詩賦為主,促進了詩歌的繁榮。

②代表:初唐詩人有王勃陳子昂等;盛唐詩人有邊塞詩人高適岑參,山水詩人孟浩然王維;的詩是李白以浪漫主義贏得“詩仙”美譽。杜甫以現實主義“詩史”被譽為“詩聖”;中唐的白居易創作了大量平實淺近、鍼砭時弊的諷喻詩。

二、宋詞和元曲

1、宋詞

①原因:隨着商業,城市的繁榮,市民數量的不斷增加,能夠歌唱的詞更適應市井生活的需要。

②特點:句子長短不齊,更便於抒發感情。

③代表: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蘇軾辛棄疾等。

2、元曲

①興起:宋代,民間興起散曲。題材廣泛,可雅可俗抒情敍事兼長,更為生動活潑。

②元代,散曲與元雜劇合稱為元曲。

③特點:大多通俗生動,豪放飄逸。

④代表:關漢卿馬致遠等人的創作成就。

三、明清小説

1、發展:

①魏晉南北朝出現《搜神記》等志怪小説,

②唐朝曲折離奇的短篇小説傳奇。

③宋朝出現供人説話用的話本。

2、明清小説

①原因:一方面_義進入強化階段;另一方面經濟領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一些新現象,手工業、商業繁榮,市民階層擴大,為小説繁榮提供了豐富素材。

②特點:數量繁多,體裁多樣,表現手法豐富,在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細節的描繪、語言的運用等各個方面,都大大超過了前代。

③代表:以《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四部長篇小説最為。文言短篇小説集《聊齋志異》和諷刺小説《儒林外史》也是膾炙人口的名作。

高二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10

1、“百家爭鳴”的含義: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

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漢書·藝文志》上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説家等十家。

所謂“爭鳴”,是指當時代表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於是,他們著書立説,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

2、“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原因

政治:社會大變革(宗法分封制和禮樂制崩潰、周天子權威喪失)和爭霸戰爭為百家爭鳴提供了歷史舞台。在階級關係上,“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

經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旺,封建經濟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文化:專業文化階層的`形成、私學的興起、相對寬鬆的學術環境、廣泛的文化交流與碰撞,為百家爭鳴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高二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11

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

1、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積極消極影響。

2、正確看待兩宋和遼、西夏、金之間的.和與戰。透過現象看本質。

3、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內容和作用。正確評價。

4、宋、遼、夏,宋金對峙圖,契丹,党項,"蕃漢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歷史地位(大統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對西藏和台灣的管轄。

7、三大發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學成就,理學,宋詞、元雜劇。

高二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12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1、先秦時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時期

(1)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形成:孔子與儒家(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內容:仁;德政;禮。教育思想重點在有教無類和學習方法)

發展:孟子(性善論;仁政説;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

荀子(性惡論;仁政説;水舟之説;唯物思想等)

(2)道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形成:創始人老子,主張:道為萬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靜無為,無為而治;小國寡民為理想狀態;辯證思想。

發展:莊子。思想主張:萬物齊一;不執着於物。

(3)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其歷史意義

背景:經濟生產力發展鐵器牛耕,經營方式變化,小農經濟開始出現。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壞,貴族沒落,新的社會階層正在崛起,士階層擴大,不同人從不同角度發表主張。

思想文化:學術下移,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被打破。

內容:各家主張戰國時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還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為後來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論基礎。

2、漢朝儒學正統思想地位的確立

背景:漢初黃老之學不能解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後所面臨的社會問題。需要新的理論適應鞏固中央集權的需要。

經過:A董仲舒發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統;天人感應(有限限制君權學説)和天人合一理論(陰陽五行學説);三綱五常學説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與漢武帝的反應

作用: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家統一;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

3、儒學的發展—宋明理學

(1)背景:魏晉南北朝:佛、道傳播,儒學出現危機;唐朝:調和之風興盛,“三教合一”瀰漫各個領域。;儒學豐富、更新深受佛道影響既要回答佛、道關於宇宙、自然的深層思考,又要與傳統儒家對現實人生的關懷聯繫起來。理或天理為其核心觀念。

(2)內容:程朱理學代表:程顥、程頤、朱熹。主張:A、世界觀:理。(在世界――本原、在社會――儒家道德_在個人――人性)B、方_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窮盡事理。(事理不是科學知識而是人倫道德)

影響: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元、明成為科舉考試內容,確定了程朱理學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陸王心學:強調了主動作用,激勵人們奮發立志。代表:陸九淵、王守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w0oyd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