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攝像師和編導介紹

攝像師和編導介紹

一、攝像師和編導

攝像師和編導介紹

攝像和編導是電視製作中兩個重要的基礎性環節。好的編導離不開好的攝像,好的攝像也需要好的編導提供平台。他們的工作是交叉關係。

現在的情況是:很多攝像師在被動地工作,一切聽從編導的安排,到拍攝地點就負責操機,拍完素材一扔,就算完成了任務。這樣的攝像師不是合格稱職的攝像師。攝像師理應比編導有更好的畫面感覺,對畫面元素的理解和攝像技巧的合理運用都應該比編導強,他可以幫助編導攝製更好更合理的畫面,並最終確立整部片子的影像風格。

二、什麼是編導意識

要達到上述的要求,攝像師首先要確立自己的編導意識。當攝像師從編導的角度和高度對題材的內涵和體裁的選擇有了理解和認識,在這個基礎上開始構思拍攝,進行技巧運用,主動在拍攝中用畫面詮釋編導對題材的理解時,可以稱之為有了編導意識。

三、編導意識的作用

當一個攝像師建立起編導意識後,在拍攝中就不是盲目的而是掌握着拍攝的主動性和目的性。具體地説,要清楚這個片子的類型和預期的鏡頭風格以及後期的剪輯風格;知道每一個段落和場景處理長度和要求,是過渡性的還是重點的段落;還要知道這一段落的剪輯將大致是個什麼樣的節奏,要在每個鏡頭間建立聯繫,在拍攝時就已經將大致的剪輯完成了。這樣拍攝的畫面就能最大限度地滿足編導文案的要求,對整部片子起到推動作用,能建構起一部片子的影像風格。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是,攝像師能合理地運用技巧。很多攝像師在實踐中對掌握的一些效果強烈的技巧有一種出自本能的偏愛,但是他們沒有認真思考過這些技巧應該在何時運用,有什麼樣的意藴,大多流於炫技。很多攝像對自己專業領域瞭解比較多,而對社會人類歷史等人文學科的學習熱情不高,導致在一些片子的拍攝中缺乏對題材的準確把握,深刻體會,完全依賴編導對主題的闡釋,然後因循編導的設計被動拍攝。攝像不能為編導提供契合片子主題和風格的建議,雙方不能形成良性互動,影響了片子更上層樓。

四、如何建立編導意識

首先要克服的是攝像和編導兩個工種功能劃分上是涇渭分明的互不相干的錯誤認識。編導要參與畫面設計和拍攝,攝像也要對題材片子有更深的瞭解。當攝像師對一個拍攝對象有了更深的認識後,他的技巧運用才是有情感合理依託而不是隨意的,才能真正滿足片子的要求。所以,攝像師首先要有參與編導的題材規劃和題材分析的意識。接下來才有共同完成畫面設計和拍攝計劃的安排。在前期準備階段畫面的設計還在構思時,依靠攝像師的修養進行紙上演練往往都比較容易把握畫面方向,也容易達成共識,而在拍攝中要時時提醒自己作為攝像師要滿足現在合作的編導的要求是件難事。攝像師需要在前期規劃的要求下隨時注意自己對畫面的控制是否達到了編導的要求,在這個基礎上再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拍攝才是正確的。尤其是當現場畫面只有攝像師自己能看到並掌握時,這種自律就更重要了。

有些廣告和M T V 的製作已經開始使用電腦合成手段,畫面經營中就需要將這個技巧與前期拍攝結合起來。攝像師需要了解合成手段能做到哪個程度,需要在哪些方面加以注意,同時跟後期人員討論拍攝方案確定拍攝方法。攝像師需要對整部片子的影像負責,他的工作不僅僅是前期拍攝採集畫面一個環節。

五、功夫在“詩”外

攝像師建立了編導意識還不夠,還需要學習更多領域的知識讓自己有編導的文化和專業素質。從事攝像工作久的人慢慢都會有一些編導的素質,那是自然而然獲得的,而不是主動達到的。這種非主動性的結果就是攝像似乎永遠達不到編導的高度和深度,在一些比較淺易的片子中似乎還遊刃有餘,在比較厚重的題材面前往往就顯得捉襟見肘了。要想達到編導的高度,就必須學習更多攝像以外的知識。當你的知識積累達到相應的高度,你對編導的思路就能更快更準確地把握,説不定還可以比他們更能發掘題材所藴含的東西,在拍攝時就更能得心應手。所以“功夫在詩外”這句話在攝像這個領域可以理解為“功夫在尋像器外”。

標籤: 攝像師 編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1ddo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