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優)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5篇

(優)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評課稿,評課的類型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鑑定或評判的評課等。那麼什麼樣的評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語文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優)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5篇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

一、思路清晰

整堂課的設計思路非常清晰,從課堂導入到課後小練筆,整個過程非常流暢,教學條理非常清楚。

二、重點難點突出

文中幾次出現“別餓壞了那匹馬”?請學生劃一劃,讀一讀,並且想一想每次説這句話的用意是什麼?除此之外,通過品讀重點詞句,體會文中的殘疾青年具有怎樣優秀的品質,抓住了文章的重點難點。

三、注重基礎知識學習

課堂中,教師不僅示範正確的讀音,讓學生手寫容易寫錯的字,有助於學生記憶和書寫生字。另外,毛老師對一些成語和詞語進行了釋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這點是非常成功的。

四、給足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思考、體會

在學生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試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時,老師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思考,給學生一個靜思默想的空間。閲讀,本來就需要一個沉思和靜默的環境,毛老師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將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當然,教師也做到了在一旁巡視,並給個別學生提供幫助。

五、注重輻射式概括

本文的重點人物是殘疾青年,在分析完殘疾青年的品質之後,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將一個人的美好品質,延伸為一羣人的品質,包括文中的父親和碧雲,他們代表了一個優秀品質的羣體。

六、安排課堂小練筆

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交流、朗讀的時候,正是與主人公心靈相通的.時候。此時,設計一個小練筆,有助於學生將課堂即感記錄下來,將自己的情感抒發出來,和班級同學一起分享,更好地理解這篇文章的主題。

不足之處:

學生的朗讀語氣相對來説還是比較粗糙,感悟出來的感情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人物的內心世界也沒有通過朗讀很好的體現出來,教師在課堂上課可進行範讀,讓學生多讀多感受。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2

1、本節課教學導入自然,為居里夫人鋪墊神聖的光環,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的合理使用,給學生提供了明確的學習方向,直觀感悟,為學習提供了很大幫助。

2、思路清晰,脈絡分明,整個教學流程連貫有序,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下,思維得到了發散訓練,智力得到了發展。

3、教給學生抓住關鍵字把長文讀短的方法,有效地提煉文章精髓,從而有效地輔導學生自學,讀懂課文內容,是值得學習的一種新的教與學方法,應有效推廣。

4、老師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重點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理解“煙熏火燎”“終日”等詞,重點數字對比“一鍋一鍋”、“三年又九個月”、“成噸”、“0.1克鐳”、視頻的直觀感悟等來明白居里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和獻身精神。

5、在課文結束後,老師給學生兩道課內練習,以選擇題的題型檢查學生學習生字和學習課文所得,與新的.檢測思想一致,對課文進行了無形的昇華總結,我相信學生們對課文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6、老師的語言精煉優美,板書設計有助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最後的配樂朗讀讓課堂結構更完美。

7、重點句的朗讀指導到位,學生能從讀中感悟居里夫人的成就,對居里夫人的讚美,以誘讀、導讀、個別讀的方式,展示讀課文的重要性,做到了以讀促理解,讓各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穫。

8、注重寫作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學會新寫法,讀與寫做到簡單的結合,如果能讓學生表達新學的方法,還會更有效地對寫作方法的體驗。

教學的建議:

1、學生學習課文過程的批註可以讓多幾個學生交流感悟,讓學生體驗自己成功學習的快樂。

2、提煉“鐳”的段落學習還要注意朗讀的指導,在個別學生朗讀後,再讓全班學生有感情朗讀。

3、教學過程中的環節過度教師語言有些瑣碎,還要再精煉些。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3

因為流感,六(3)班的學生放假了,邀請南飛的雁到我們六(5)班上了一堂教研課。看得出,南飛的雁作了較為充分的準備,課堂上也很有激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師生之間的配合非常自然、流暢。聽課以後,大家都很高興。尤其是我們六(5)班的孩子又擁有了一堂幸福語文課的體驗與記憶,想到這,我甚至有點“嫉妒”南飛的雁了。更為高興的是,我感到“流感”沒有擋住我們教研的步伐,通過教研活動,我們收穫的不僅是教師的專業成長,更重要的是共同的幸福教學生活。以下文字為昨天聽課後的點滴感受。

一、執着的朗讀指導。

我一直非常羨慕六(3)班學生的朗讀,真是入情入境、聲情並茂;而我們六(5)班,雖然也有個別學生朗讀水平較高,但是集體讀書,總是拖拖拉拉、平平淡淡,常常是“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雖然也曾化大力氣糾正,但總感回天乏術。在學習“外洞”這一段時,南飛的雁先讓學生找詞句體會到外洞的“大”,然後就請學生朗讀,讀出外洞的“大”。一開始學生讀得不夠好,提醒後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她就進行了動情的範讀,然後再請學生讀,果然大有長進。朗讀對於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雖然發現學生朗讀中的問題,但是對學生的朗讀指導總是半途而廢,缺少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

二、巧妙的思維點撥。

這堂課採用的是“順藤摸瓜”的'教學思路,即按照寫作順序(遊覽路線),體會雙龍洞的特點。在教學“孔隙”這一段時,南飛的雁讓學生換位思考:雙龍洞的管理人員如何寫“遊客須知”?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閲讀感悟後寫下的文字,其實就是“思維的結晶”。課堂上有一位學生的發言讓人忍俊不禁:遊客不得攜帶重物。這樣的“提醒”課文中並未涉及,但又是合情合理的,從中可以看出學生的閲讀是入情入境的,教材在學生的眼中就有了鮮活的生命。

三、有效的語言訓練。

學“語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這項工作總體來説做得還是很不夠。語文課堂上充斥着的是繁瑣的分析,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課堂效率的低下由此形成。在教學“內洞”這一段時,南飛的雁先讓學生觀看了令人驚歎的石鐘乳、石筍圖片,然後請學生以“這些石鐘乳和石筍顏色各異,形態變化多端。”為中心句描寫內洞奇觀。學生的想象很豐富,語言表達也很流暢。這樣的場景讓人感受到濃濃的“語文味”。

四、適時的寫法指導。

“讀寫結合”應該是語文教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課文就是最好的範文。教學接近尾聲,南飛的雁引導學生回顧全文,找出描寫泉水的句子,並將溪水流淌的路線與遊覽路線相對照,學生終於明白本文“明暗結合、雙線並行”的結構特色。然後,進行寫法總結,並佈置學生在習作訓練中實現寫法的遷移。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4

六年級語文上冊《跑進家來的松鼠》評課稿從“課堂文化”這個維度進行觀察,觀察老師的功力、課改水平、教學藝術的感染力(語言造勢、文味營造、調控能力等)、影響力和精神輻射力;觀察學生參與學習的精神狀態和生命的張力,課堂的民主、和諧與平等,人人發展、全面發展的氛圍等。

1、詹老師從走進課堂開始,始終面帶微笑,語言親切,有親和力,能給學生予鼓舞,有很強的感染力,這本身就是一種課堂文化。

2、創設了4次口語交際的情境:

①學習第6自然段時,讓同桌分角色扮演小松鼠和小主人,此時,他們會説些什麼呢?利用角色的互換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説;

②學習第16自然段時,“我們心裏空落落的”,孩子們不易理解,這時創設情境“松鼠沒了,奶奶、爸爸、媽媽、我可能會説些什麼?”讓孩子們有話可説,説得精彩紛呈。

③學習“空落落”一詞時,讓孩子們互相交流:自己什麼時候心裏也是空落落的?

④讓同桌互相説一説“自己和養過的小動物之間發生的有趣的事兒。”

3、老師調控語言靈活多樣:“誰和小松鼠打打招呼?誰來多説幾句?誰會用英語打招呼?”“聲音大一點就更好了!”“很自信!再讀一遍!”“不少同學在書上批註,看來,同學們讀書的習慣非常好!”

詹老師整節課都在努力構建鮮活多元的課堂文化:

1、充滿人文關懷的精神文化:教學設計上,儘量去尋找能讓全體學生參與的'、有趣的活動;尊重、關懷每一個學生;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張揚,有情感的老師和有情感的學生一起交融互動,構築了温暖如春的精神家園。

2、平等融洽的對話文化:有顯性對話;有隱性對話;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情境。

3、關注課堂生成文化。

4、詩意的語言,文味的營造:老師調控靈活;以讀為本,讀佔鰲頭,文味濃濃。但整節課中關注全體學生做得還不夠。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5

《燈光》這篇課文通過對一件關於燈光的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説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激勵我們要珍惜、建設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開創的新中國。

本課中,我認為高老師有三點十分值得我學習:

一、將檢驗詞語的學習與簡要複述課文相結合,設計十分精細巧妙。

開課伊始,教師先讓學生自學,讀課文,找答案。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多好啊!”在文中出現了幾次?都是什麼情況下説的?説的時候看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教師從課文中摘錄出了幾組詞語,既是重點,又需要學生平時留心。並且教師在讓全班學生讀會認會詞語後,竟然巧妙性的讓學生嘗試用上這些詞語中的一個或者幾個簡要複述課文內容。這不僅在考學生的總結能力,而且在考學生的運用詞語能力和短期連詞成句能力。當我覺得這個問題十分巧妙而且學生回答較為困難的時候,學生們居然出人意料的回答出來了,還回答的一個比一個好。可見教師平時授課的訓練點十分精細而且用心良苦。

二、設置情境讀重點詞句,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朗讀中走進郝副營長的內心,理解郝副營長的憧憬。

在講授三次“多好啊!”的時候,教師重點深入剖析郝副營長的心裏。從一次次的多好啊中,讓學生慢慢的從心底燃起對郝副營長的敬佩。一句在我們看來很普通的話,很普通的人,在老師的講授下,郝副營長眯着眼睛,望着遠方説(),郝副營長深深地吸了一口煙,興奮地説(),郝副營長一邊撫摸着圖畫,深情地説(),郝副營長頭靠在胸腔上,望着漆黑的'夜晚説()······一次次地讀,一次次感情的逐步昇華,一次次心靈的滌盪,這就是高老師的講課魅力。

三、同義詞轉化與合理想象,練習説話。

教師不僅讓學生説説憧憬的意思,而且讓學生用自己學過的詞語代替。從而激發學生的詞語海洋,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緒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所以在之後回答他憧憬着什麼?勝利了就能幹什麼的時候,又是一個高潮的疊起。

總之,高老師整堂課把課文分析的透徹,緩緩道來,可是學生在這其中仍是佔據最主要的地位,學生一堂課學得開心,學得用心,學得感動。學生不僅懂得了郝副營長是什麼樣的人,而且懂得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一石二鳥,真是一位好老師。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6

我校為了進一步加強課堂教學改革力度,引領教師關注學生髮展,潛心研究課程標準與教材教學,營造濃厚的比學趕超的教研氛圍,促進教師努力打造釋放學生潛能的“兩段四環自主互助”魅力課堂,充分發揮實驗國小學科教研基地語文名師的示範引領作用,加強校際間的教學交流,助推教師的專業成長,4月1日下午舉行新城國小——實驗國小課改領航教師校際教學聯誼專題研討活動,我們全校語文老師有幸聆聽了於燕和錢珊珊兩位優秀教師的精彩課堂——同課異構《山谷中的謎底》,現就兩節課談一談自己的收穫:

如果讓我用幾個字來概括一下兩位老師的課的話,於燕老師的課“抓的全”,錢老師的課“掘的深”。於燕老師的這節課是一節極為紮實的常規課,整堂課緊緊圍繞“謎面——謎底——解謎”的思路展開教學,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於燕老師確切把握住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能瞭解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當學生對雪松的.不屈不撓已有較深的印象後,於燕老師預設了一個小小的辯論“有人讀了課文的第三段以後説,雪松面對風雪,一個勁地向下彎曲,他們是一羣膽小的弱者。你同意這樣的説法嗎?”用辯論的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雪松的頑強,雪松的彎曲策略。

錢老師對課文內容的挖掘深,使得學生的思維都緊緊圍繞着課文內容拓展、發散,學到了紮實鞏固的語文知識,對語言文字有較為深刻的感受。學生在反覆悟讀中,讀出雪松是在儘可能的去承受大雪的壓力,而又實在承受不住的情況下才選擇彎曲。雪松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存活,是因為它學會了“彎曲”。錢老師在詮釋“彎曲”這個詞時,不是狹隘的定義為一種鬥爭的行為策略,而是拓寬“彎曲”的內涵。“彎曲”不是懦弱,只是暫時的退讓,為的是尋找機會“反彈”以退為進。教學時,錢老師思路清晰,引導恰如其分,課堂上精彩生成層出不窮,課上得有條不紊。這節課的魅力所在不單單是錢老師對教學環節獨具匠心的設計,更在於錢老師自身的專業素質,文化修養,以及駕馭課堂的能力都是令我們所折服的。我們也要以這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實踐我校的“兩段四環,自主互助”的課堂教學模式,助推自己的專業成長。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7

很高興參加程蘭名師工作室活動,並且有這樣一個來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聽課心得,自然是心情十分激動,獨享是一種快樂,分享是一種福分。評課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思維碰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思考者獲得啟發,成長自我。

首先,我想説的是今天程老師為我們帶來了一堂示範課,我們必須明確這是一堂示範課,正因為是示範課,是工作室一年裏研究成果的呈現,所以,我們必須思考的是,程老師想通過這樣的課堂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思考呢?又有哪些工作室的成果與我們分享呢?我們必須明確,這是一堂示範課,不是一堂研討課,所以,我們要抱着學習的態度,去發現它的優點和長處,然後吸收、運用到我們的課堂教學裏,這樣,示範課就達到了它的目的。

我感到,今天帶給我的最震撼的是程老師對於“美麗”意義的挖掘。我們可以看到,程老師對於“美麗”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字面上,而是帶領學生通過不斷的文本的挖掘,最終提升學生的以及是教師的對於美麗的理解,讓我們感受到美得如此自然,美得如此豐富,美得如此震撼人心,讓我們聽課者也深深地受到感動,文本的深度解讀,再加上視頻的輔助,居里夫人那種基於造福全人類的精神之美躍然眼前,讓人如何不動心。

我們也深深地感到,如果教師能夠對文本有比較深入的把握,我們的教學完全可以如此美麗。對於“美麗”的把握,讓我們今天的`課堂變得如此美麗!説到這裏,我也想和大家分享我關於把握文本主旨的學習成果。當我拿到教材的時候,我有意地去網絡上搜尋了這篇課文其他版本,還真的就搜到了冀教版,把兩者進行比較,可以明顯地發現,冀教版教材刪去了其中一部分作者抒情的句子,文章變得更平實,也就更注重提煉1克鐳實驗的本身;人教教材較好地保留了樑衡散文的原貌,保持了夾敍夾議的敍述風格,文章的情節也就顯得更加動人。比較的結果,給予我們教師的啟示是,我們必須抓住“美麗”,進行深度挖掘,入文悟情,以情動文。

再往前説,我讀過蘇教的《燕子》,其中第一段讓我感觸特別深,“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這就是活潑機靈的小燕子”,人教是“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湊成了”,人教採用的是原文,顯得更加明快活潑,也許更加符合國小生的心理接受的適度。兩種文本也許沒有優劣之分,都融入了教材編者對於文本的思考、對學生學習的揣度,對教學的指向,但是,不同的文本的比較卻能促進我們教師更加自覺地採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去處理文本,達成目標。畢竟,教學是教者、學生、文本、教科書編寫者的對話過程。我想,正是對文本有較好而且準確的把握,才使得程老師的這節課如此打動人心。正確把握文本,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教學真的可以如此美麗!

第二點感受是程老師很好地帶領學生閲讀文本,文本理解由淺入深。從開始的聽寫詞語,詞語歸類,直接引出美麗的三層意思,又具體抓提煉鐳的過程,讓學生在文本中走個來回,最後的補充材料將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拓寬,對居里夫人的理解進一步提升。我想,這節示範課帶給我們的第二點啟示是,語文教學,就是要緊緊地扣住文本,從語文中來,到語文中去,做語文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情感體驗。我在課前和程老師交流的時候,曾經對她的教學中使用的視頻感到擔心,怕時間不夠,也怕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影響了學生的注意力,事實證明,完全是多餘的,孩子們聽得很認真,對於理解課文也十分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在文本、視頻的觸動中,孩子們經歷了一場思維的體驗、情感的體驗,對於美麗的理解一下就得到提升,我們從孩子們把“百年”換成“永恆”的理解中就可以感受到這一點。這也是我們感到,語文教學其實就是一場心得旅程,這場旅程中,唯有從心的深處發出來的,才能真正打到心的深處。這是示範課的意義,有了心路的課堂,真的可以如此美麗!

這堂課可以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因為時間關係,不能一一彙報。不過,我還想講的是電子白板的熟練使用,也是程老師的課堂變得更加精彩。作為教學輔助手段的現代技術,還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使之發揮更大的教學效益。這也是這堂示範課帶給我的啟示,與大家分享。

説到這裏的時候,我忍不住寫下一段話,與大家分享:有人説,語文是語言和文字,有人説,語文事語言和文學,我想説,語文事語言和文化,它更多的,是承載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我們要有傳承一種文化的氣魄去從事我們的語文教學,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特別是國小語文教學在這種文化的傳承中變得更加美麗,讓這種美麗能夠穿越百年,直至永遠!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8

《蒙娜麗莎之約》是新人教版十一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用生動的語言,向我們細緻地展現了達·芬奇的精湛畫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前排隊等候欣賞《蒙娜麗莎》的心情和此畫來紐約展出的原因;接着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傳神的語言介紹了《蒙娜麗莎》畫像,具體介紹了畫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別詳細描寫了蒙娜麗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祕的微笑,以及她優雅的坐姿、交疊的雙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後用精煉而飽含激情的語言告訴大家,蒙娜麗莎給人帶來了心靈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整篇文章文筆洗練,文字淺顯流暢,可謂是介紹藝術品的傳神之作。今天有幸聆聽了劉藝琴老師執教的本課,我深深感觸到劉老師的確是一位有着豐富教學經驗,課堂駕馭能力強的老師,下面就結合本次課教學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教師採用直接談話引入課題,開門見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板書時,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強調“蒙”的書寫,注重細節的處理。

二、在釋題、質疑、解疑環節,教師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解決,教師相機作指導,既注重了學生課前預習情況的檢查反饋,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在學文感悟這一環節,教師緊緊圍繞“課文中能體現《蒙娜麗莎》名畫魅力”的句子,引導學生品讀感悟,並出示《蒙娜麗莎》的圖片讓學生觀察,用自己的話描述畫像,使學生能將文中的好句及平時學習中積累的好詞佳句運用到他們的`口語表達上。同時教師還結合教材讓學生思考:“作者是從哪些角度觀察、描寫《蒙娜麗莎》的?”學生找出相關的句子品讀,教師相機指導學生在今後的習作中該怎樣觀察及描寫,注重對學生習作的指導。最後教師引導學生談談《蒙娜麗莎》這幅肖像畫什麼地方給你留最深的印象,從而相機引導學生朗讀作者發出的感歎。既讓學生感受作者對《蒙娜麗莎》這幅肖像細膩形象的描寫,又能從中感悟作者寫作的中心,從而讓學生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這樣的教學設計:合理,層層深入,銜接自然;教學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效果好。

四、善於教學情景的創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注重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時時鼓勵學生,使得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師生配合默契,課堂氣氛活躍。

五、教師教態親切、自然,口齒清楚,富有親和力,板書設計合理,書寫工整。

探討:

1、教師製作的課件既能創設學習情境,又有助於學生學文,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但出示的時機欠恰當。如:在課題引入後,針對學生的疑問及回答,教師就可出示課件相機介紹盧浮宮及鎮宮三寶。在學文感悟時就應相機出示相關的圖片及幻燈片。不應把播放課件的主要部分放在學文感悟後總結時出示,這就沒能最好發揮其輔助教學的作用。

2、在學文感悟時,學生找出相關的重要句子後,除了是指名的學生談感悟外,若能讓全班學生也能讀讀這些句子,相信學生的感悟會更深、更廣些!

以上僅僅是本人幾點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處懇請劉老師多多包涵。謝謝!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9

今天有幸聽了王老師在“閲讀與寫作——兒童視野下的語用教學研究”活動中執教的《凡卡》一課,讓我感慨良多。

高段的課文內容大多數都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孩子們不能,也無法很好地感受、體味課文中故事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經歷,以及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這常常使老師們頭疼。但是這樣的問題今天在王老師的課堂上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入“情”——

王老師圍繞凡卡的自述:“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結合凡卡捱打、捱餓、挨凍的三個畫面,讓學生反覆回到那句話中,通過一個又一個悲慘的畫面,讓孩子們一遍又一遍地吶喊出凡卡的痛苦自述,孩子們一個個地都隨着王老師優美的語言,精煉的話語捨身處理地感凡卡之感,痛凡卡之痛。

入“境”——

王老師很好地利用了背景資料,帶領孩子們結合當時俄羅斯黑暗的'時代背景,深刻地理解凡卡悲慘生活並不是一個兩個人造成的,而是當時的時代背景使然。在當時沙皇的黑暗統治下,還有無數個凡卡在生活在悲慘世界中。既昇華了主題,又教會孩子們要更好地理解課文,還可以藉助文章的寫作背景。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0

本學期,我有幸聽了傅老師執教的《一夜的工作》,她富有激情的語言,巧妙的教學設計,學生精彩的發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現在,本人就這堂課談一談自己的拙見。

一、課堂教學設計合理,各環節間銜接自然

開始傅老師出示總理圖片和節選的柯巖的詩《周總理,你在哪裏》,配以音樂深情介紹和朗讀,使學生靠近周總理,走進文本,很自然地引出課題。接着通過問題引領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緊抓重點句:他是多麼勞苦,多麼儉樸,以此來展開教學。然後緊抓重點詞“儉樸”“勞苦”來體會周總理工作的認真,品德高尚。

二、尊重學生獨特體驗與老師的有效引導

傅老師在課堂上,以獨特的視角,解讀了這篇課文。傅老師緊緊抓住重點句的研讀、評析、感悟,讓學生走進文本人物的`心靈世界,觸摸偉人的高尚言行,和諧地將語文實踐和人文精神的薰陶融為一體,把老課文上出了新滋味。傅老師指導學生研讀總理認真審閲文件的語句:“他一句一句地審閲,看完一句就用……”和“那是一間高大的宮殿似的房子,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盞枱燈如此而以。”兩句。老師先讓學生抓住其中感受最深的詞體會後,為幫助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老師引導學生潛心讀文,看看文中怎樣介紹總理辦公室極其簡單,找到有關語句讀一讀,並讓學生思考:“極其簡單”是什麼意思?“如此而已”是什麼意思?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該句,體會“如此而已”所表達的意思和感情。這座高大的宮殿似的房子原來是誰住的?裏面應該有什麼?現在成為新中國總理的辦公室後,卻是怎樣的?一國的總理的辦公室應該擺什麼?但我們總理的辦公室卻是怎樣的?這樣層層緊逼,環環相扣,一氣呵成,傅老師能從品讀句子“他一句一句地審閲……”中,使學生理解周總理這個人,又從“審閲和瀏覽”這兩個關鍵詞中使學生理解周總理這個人,感悟到了文章的中心:周總理是一個工作認真、平易近人、生活儉樸、品德高尚的的人。最後傅老師又通過引領學生反覆讀這個句子,給學生留下了語言的同時更深的瞭解了周總理這個人。

三、以讀代講,突破難點。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難點。傅老師用過渡語:作者何其芳和我們一樣,看到了周總理一夜的工作後,在回來的路上,一邊走,一邊想,會是什麼心情呢?學生回答:激動、自豪、愛戴等詞,並讓學生帶着這樣的感情反覆朗讀。學生通過對課文的理解,對總理有了較深的瞭解,對最後兩個自然段的感情處理就水到渠成。

四、善於利用資料,拓展延伸

在課堂學習中,傅老師一方面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內容,同時又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研讀時,相機進行了一些補充拓展:出示(PPT)周總理身患重病期間的工作日程表,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描繪的只是總理一夜的工作,但每一天,每一個夜晚總理都是這樣不辭勞苦的工作的,使學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得以昇華,並在“此時此刻,你想對總理説些什麼”的説話練習中得到體現,在課文最後一段的朗讀中得以迸發,突破了難點,使這種情感達到高潮。

以上只是我個人膚淺的看法,希望在以後的工作中能向更多的老師學習。謝謝!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1

聽了林老師上了六年級《窮人》這一課,感受頗深。課文講的是漁夫和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皇專治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學習本文,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和思想活動體會窮人的美好品質。

林老師的亮點有:

一、以課題引入,讀題激疑。

全文除了題目沒有一個“窮”字,但窮人“窮”到什麼地步,卻能從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因此,在教學時,林老師用第一課時引導孩子們體會“課文從哪些方面寫出貧窮”做得非常好。

二、學習方法指導到位。

在教學時,林老師通過自主研讀引導:讀文,找人物心理活動和對話語段,不同符號勾畫,反覆研讀體會品質,旁批讀後感受與同桌交流。學習方法指導很是到位,要求也相當明白。

三、朗讀中感悟,加深體會。

引導學生朗讀文本,在朗讀中重現畫面,勾繪畫面,再朗讀中體會人的的心理,再朗讀中感受主人公生活的窘迫,內心的純良。

四、抓住重點引導想象和理解,抓住細節引導學生感受文本魅力。

林老師上這節課時,抓住“時間還早”這樣的細節描寫,引導學生理解文本背後的含義,體會細節的內容與作用,點抓得準,重視落實語文知識點的訓練和講解。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2

借語文組活動,我有幸看了一節王老師上的《兩小兒辯日》的錄像,感觸頗深。我想從教學環節的設計和王老師的教態兩方面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這節課可謂是設計精巧,絲絲入扣。課堂初始有預設地指名聽寫關鍵詞:盤盂、探湯、車蓋、温温涼涼。這四個詞是兩小兒各自論點的核心,王老師一開始就用“指名上黑板默寫”這種平實卻非常有意義的方式,直接從課文中精練出這幾個詞,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學生直奔重點,也為後面課堂節奏的緊湊性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課中,王老師在與學生共同分析兩小兒辯論的`合理性時,大量運用了朗讀。其中王老師的傾情參與讓我大為敬佩。為了讓學生領會兩小兒“辯”日,到底是怎樣一種狀態,王老師先請了兩組學生上前有感情朗讀,後又親自參與到孩子們的朗讀之中,用語速、聲調、神態、動作這一系列的直觀表現,讓學生深刻而真實地認識了什麼叫做“辯論”。此舉引來當時聽課者的熱烈鼓掌,而我也在欽佩之餘深深感悟到,當我們拿着語文書,一句一詞一字地分析應該用這樣那樣的語氣,用一個又一個模糊、虛幻、不易把握的形容詞時,為什麼不能像王老師那樣主動參與其中,也傾情投入一回,而不是做秀般地範讀一次呢?

在課的尾聲,王老師在學生的感悟之上,提煉出一個“智”字,大大地寫在黑板上,這時學生的認知又一次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縱觀全課,王老師沒有用到一樣現在“公開課”“展示課”上每每必現的“多媒體”“現代技術”。但這堂課卻處處顯示出了一種水到渠成的自然。然而,在這種自然之後,我體會到了一種厚重的,踏實的,真正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我想,這對於那些整日面對着學生,已有些無奈的部分教師來説是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最後來説説王老師的教態。王老師整堂課,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始終保持着前傾上身,側耳傾聽的姿態。也許這種姿態看上去平常隨意,但從這種姿態中,我看到了王老師的專注、認真,還有就是對學生的尊重。

想想我們這些站在講台上的普通老師,可能不是每個人都能用王老師那種姿態面對學生的。因為我認為這種姿態不只是外在的樣子,更重要的應該是深藏在內心的對教育,對學生的熱愛。

總之,王老師的這節課給我帶來了不少啟示,也讓我認識到,與大師比起來,我還有哪些不足和亟待改進的地方。我盼望着新的一次語文組活動,盼望着能多向這些大師級的老師們學習。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3

今天聽了xx老師的一堂課《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受益匪淺,感受頗多、縱觀教學的全過程,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地方,提出來和大家共同探討。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時所作。這一年杜甫52歲,由於安史之亂而漂泊到劍門之外已是第五個年頭,杜甫無時不期望着能夠平息叛亂,葉落歸根。突然他聽説官軍收復了薊北,喜極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四個連續動作,把驚喜心情有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在“即從”、“穿”、“便下”、“向”這四個富有動感節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彷彿已經穿過巴峽、巫峽,路過襄陽、洛陽,回到了夢寐以求的家鄉。

這首詩的目標和重難點是要讓學生感受杜甫這一愛國的精神情操,激發學生的愛國情。首先,張老師在課堂開篇用杜甫的另一首詩《春望》導入,讓學生聽配樂誦讀,潛移默化地把學生帶入到情景當中去。接着介紹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以聊天式的寬鬆環境為之後學生的暢所欲言打下了基礎,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純介紹。然後介紹作者,通過學生對杜甫的瞭解來暢所欲言,體現了新課標中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從而也拉進了師生的距離。

其次,張老師上課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以讀貫穿全詩。讀是詩歌教學的第一要求,張老師抓住了詩句中古今讀音和詞義的不同,如“裳、妻子”加以點撥,既教給了學生知識,同時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各式各樣的讀詩形式,如自由讀,個別讀,齊讀,男女生讀,分角色讀等來激發學生讀詩的興趣。通過反覆的誦讀,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張老師一步步的引導學生體味作者濃濃的愛國情。通過“一聽,一看,一想”不僅回答了前面的疑問,簡潔明瞭的概括了作者喜欲狂的原因。把詩讀薄讀精,可謂是讓學生受益匪淺。

再者,這是我第二次聽張老師的課。我發現張老師很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教學。比如,張老師讓學生帶着疑問,自學古詩,理解詩意。學生都能很快的説出學習古詩的方法:可以結合註釋,理解重點詞;藉助工具書;聯繫詩歌背景等方法。知識條的滾動,有助於學生進一步運用所學的學習方法學習詩文,進一步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引導性原則。除此之外,張老師還讓學生運用“寫批註”的讀書方法來找出體現作者“喜欲狂”的詩句。張老師的教學是循序漸進,有條不紊的進行着,使學生在課堂上一步步紮實的掌握了所學的知識。還有張老師親切的話語,温柔的語調創建了一個非常融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愉悦中學習,在學習中收穫,可謂是一舉兩得。

最後,張老師通過對比教學,《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進行比較學習,從而更突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進而表現出杜甫他這種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在課堂的結尾,張老師還給學生推薦安史之亂時期杜甫的相關詩篇,讓學生課後自己去學習領悟,昇華了整堂課。

這堂課,可謂是循序漸進,學生掌握得很紮實。以上是我一點淺薄的看法。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4

岑老師執教的《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文藝性説明文,文章語言優美且嚴謹、準確。

教學中,岑老師的課思路清晰,抓住“美麗”“有限”“渺小”“唯一”四個特點,引導學生感受地球不能被破壞。四個特點,岑老師側重教學“美麗”和“有限”。尤其是“美麗”,岑老師通過很多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去感受,如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欣賞地球圖片,又如看圖片引導學生想象地球的美,還有帶領學生美讀等。學生在視覺,聽覺的衝擊下,思緒飛揚,想象豐富,不僅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廣袤的平原,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鬱鬱葱葱的樹林,也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蔚藍的大海,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金黃的稻穀……理解“有限”時,岑老師補充了大量的資料,告訴學生地球上的`能源危機以及動植物滅絕的事實。美麗的地球,本來有什麼,有什麼,有什麼,有什麼,由於人類的不加愛惜,濫砍濫伐,後來沒有了什麼,沒有了什麼,沒有了什麼,沒有了什麼。多麼殘酷的事實,多麼明顯的對比啊!地球是目前唯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她渺小,資源有限,所以人類只能愛護她,珍惜她。作為一篇文藝性説明文,指導説明方法是必須的。岑老師抓重點句引導學生髮現打比方、列數字、做比較等方法,把知識點的學習和朗讀指導結合起來,使説明方法的教學不枯燥,使學生的情感與教學目標形成統一。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5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習方式的變革意味着學生學習策略上的變化和教師教學策略上上的變化。學習策略所包含的內容有很多,其中收集、整理信息是其中之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今天聽了沈老師執教《和田的維吾爾》,對沈老師“引導學生交流資料”這一環節頗為欣賞,一評為快。

課前佈置學生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或背景、或作者、或有關事物,在一段時間內曾高頻率地出現在語文課堂上,尤其是公開課的課堂上。風靡一時後,風光不再。因為老師們覺得收集資料、交流資料形式化,對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作用不大。引導學生蒐集資料、交流資料,從理論上來説,符合新課程的`理念,那麼為什麼逐漸淡出語文教學呢?老師們的意見大致有以下三點。

(1)佈置學生蒐集資料,加重了學生的負擔,而且學生蒐集的資料往往沒什麼用,所謂交流,就是念念,唸完了事,與教學沒什麼關係,形式化;

(2)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資料,往往是極少數人滔滔不絕,典型的“高耗時、低效能”,不如老師直接出示;

(3)學生蒐集資料的途徑很少,有的學生沒有蒐集的條件。

沈老師在指導學生交流蒐集的資料時,有兩個環節很有參考價值。

其一:學生彙報:維吾爾族也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吾爾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吾爾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

學生彙報完,沈老師問學生:從資料中,你能發現什麼維吾爾族的什麼特點?有學生説:能歌善舞。沈老師做了肯定評價。在後面課文的學習中,正好有寫維吾爾人能歌善舞的段落,沈老師又聯繫交流時的資料予以強調。

研究這個環節,我們可以發現:沈老師引導學生交流資料不是走過場,而是認真地分析學生交流的資料,引導學生概括資料,同時從資料中提取與教學有聯繫的信息,使交流資料成為訓練學生概括能力的材料,成為學生豐富視野的工具,成為促進文本學習的動力。

其二:有個學生在彙報時,手上並沒有拿文稿,侃侃而談,完全口語化,但內容豐富、術語準確。很顯然,這位學生已經在課前已經把蒐集的資料消化過。

從這個側面,我們可以推想沈老師平時可能對學生蒐集、交流資料的方式提出過一些要求,要求學生整理資料或思考資料。如果每個學生都能像這個學生一樣,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整理資料或思考資料,甚至研究資料,那麼,蒐集資料就是一個學生自我學習的過程,交流資料就是一個學生展示學習成果的過程。蒐集資料和交流資料無疑就變得很有意義、很有價值了。

蒐集資料、交流資料是學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與傳統的作業相比較,更能顯現它的開放性、實踐性和自主性,推動着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我們一定要做好指導資料蒐集方法的指導,組織好資料交流的過程,落實蒐集和交流的結果,使其成為學生拓寬視野,建構知識體系的重要方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1wl3w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