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數學課評課稿14篇

數學課評課稿14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評課稿,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並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如何把評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課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課評課稿14篇

數學課評課稿1

這次在我校舉行的“國小數學課內比教學活動”採取了隨即抽內容、現場備課、當場講課的形式,使課堂教學更多的迴歸自然,更好的體現了教師的自身修養和教學功底。昨天和今天的8位教師的授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穫也挺多的。下面我就這幾位教師的課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尊重學生的知識體驗,找準學生新知的“最近發展區”

我們都知道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它是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來展開教學的,昨天的幾位教師的教學導入,都注重了抓住新知的生長點設計新課導入,為新知的教學打下基礎。例如:質數和合數的教學,教師以複習因數和倍數的有關知識為切入點;正方體的認識以複習長方體的有關知識為切入點;圓錐體的認識以複習圓柱體的有關知識為切入點;加法的運算定律則以能湊整十、整百的整數計算為切入點等,為新知的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教師定位不再“指手畫腳”

我們知道自主學習的理念是現今提的最響的、研討的最熱鬧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在我們這幾位教師的課堂上,較以前相比,更多的體現了自主課堂的理念,更多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是課堂成為學生的課堂,對於每一個知識點的探究和生成都是放手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構建新的知識體系,進而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了學生羣體的積極性。例如:兩節質數和合數的教學中,1~20的自然數分類、質數與合數概念的形成、100以內質數的尋找都是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完成的;正方體的特徵教學中教師也是讓學生通過一定的實物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細心觀察,自行尋找答案。加法交換律的得出、圓錐高的測量、其特點的找尋等等,教師都是通過放手,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讓他們在數學活動中、在羣體的互幫互學中形成新的數學知識體系。

三、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

數學思想的滲透和培養也是我們國小數學教學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在這幾節課中,都或多或少的'滲透了一定的數學思想,例如:在教學加法交換律時,教師在得出結論時,要求學生再舉例來驗證驗證這個定律是否正確,滲透了驗證的數學思想,在幾節幾何課中,很多地方教師都是讓學生猜一猜,再來證明證明所猜測的對不對,這不僅滲透了驗證的數學思想,還滲透了猜想的數學思想。這都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當然一節課要想做到“踏雪無痕”幾乎是不可能的,每一節課多多少少都會留下一些遺憾,看花容易繡花難啦!下面幾個觀點,純屬“一己之見”,提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我們在教學中,要更注重挖掘教材,拓展所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新的教材的編排更具有開放性,它給了我們教師更多的發展和挖掘教材的空間,作為我們教師如何更好地對教材進行更好的選擇、組合、再造,使學生在有限的40分鐘內學到更多更有效地知識,進而體現用教材而不拘泥於教材,便更顯得有探討價值。例如在質數和合數的教學中,是不是也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知識呢?

①20以內連續的合數有哪些?

②100以內所有質數的和、積是多少?

③合數中最小的奇數是多少?

④最小的合數與最小的質數的商是多少等等。

這樣做對於進一步鞏固學生對質數和合數的概念的理解和鞏固是不是有一定的幫助呢?在圓錐的教學中,我們學習了觀察物體,能不能讓學生從不同的側面去觀察這個圓錐它分別是什麼形狀?在用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旋轉成一個圓錐時,最少旋轉多少度可得一個圓錐?他們的各個部分分別作圓錐的哪個部分?這樣為後面學習椎體的體積計算打下一定的基礎。在教學正方體認識時,它是建立在對長方體認識的基礎上,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既然是特殊的長方體,它就有很多長方體的特徵,可以説是一節新而不舊,舊而不新的課,教師在教學中能不能再大膽的放一放手,讓學生對其特徵進行自主探討,在把一個長方體變成一個正方體時,是不是隨意變就可以得到一個正方體呢?它按什麼規律變才能得到一個最大的正方體呢?這裏面所藴含的知識點是不是也應該把它挖掘挖掘呢?在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更牢固的掌握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我們是不是先讓學生掌握好每個面面積的計算方法後,再掌握6個面的表面積,掌握好6個面的表面積後,能不能隨機的讓學生再掌握特殊的5個面的表面積。4個面的表面積?這所有的問題在此提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探討。

二、在教學中,更注重一點語言的準確,精煉,使其更具親和力和兒童性。

三、教師平時要做到通覽國小數學教材,進而更好地把握教材,提高自身課堂的調控能力。

數學課評課稿2

今天聽了胡老師上的《圓的認識》讓我耳目一新的感覺。胡老師《圓的認識》這節課進行了認真的準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聽了這節課之後,我認真的反思:

一、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這節課要讓學生了解圓的概念以及直徑半徑等的概念,所以這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本節課教師沒有綁住孩子的手腳、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以學生的.起點為教學起點,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嘗試、驗證等活動加深對圓的認識。而關於圓的直徑、半徑等的特徵,老師就放手讓學生通過折、量、畫、比等活動自主探索、發現,符合客觀實際,學生在操作中體驗感悟,並最終理解掌握。

二、直觀教學相得益彰。

我們都知道,國小生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所以我們的教學要時時注意讓學生通過直觀去體驗,去感悟。我覺得胡老師這節課這一點做得比較成功。比如,教學“直徑、半徑有無數條”這樣的特徵,學生想象起來會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就採用多媒體課件加以直觀的演示,從而非常直觀地凸顯了這一知識點。

另外,本節課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等等方面教師都比較注重,也取得了相應的效果。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圓上、圓外、圓內的知識介紹缺乏,致使學生總結半徑、直徑的概念時,説不清白。

2、教師在教學“同圓內每條直徑都相等”時,屏幕上的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重合,相信會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從而加深對特徵的理解和掌握。

數學課評課稿3

週二,海門市骨幹教師考核中樊教師和黃教師借我們班的孩子上了《分數的意義》一課,以下是我聽了他們的課後的一些隨想。

分數的意義是在三年級分兩次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資料對於國小生來説比較抽象。在教學時他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1、激活學生原有經驗,為學習分數的意義供給支架。

課始,經過精心設計的預習作業,經過簡短的師生對話,摸清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基礎,找準了教學的現實起點。併為接下來的學習活動供給了有力的支撐。

2、安排交流活動,在“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分數

單位“1”這個概念比較抽象,為了突破這一難點,他們都從例題出發,經過充分的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學生在相互傾聽、相互補充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我對分數的直觀感受。在小組交流中,學生對分數意義的認識更完善了,然後逐漸得出了分數的意義,從而突破了這節課的教學難點。

3、在反思中體會,在體會中明確概念。

兩位教師在教學中經過想一想、做一做、説一説、練一練、猜一猜,為學生供給了高頻率、多維度、深層面的體驗,學生在學習時體驗到了成就感,激勵他們進行更深入的學習與研究。在學生對分數構成了豐富體驗的基礎上,經過問題及板書的引導,及時讓學生概括分數的意義,深化對分數意義的認識,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但個人認為,有一些地方還是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學生對“單位1”的理解還顯得不夠深入。

數學課評課稿4

第八週學校組織了語數外學科高效課堂教學競賽課,數學組有三位教師參與競賽,張國斌老師的課題是對數函數,孫其天老師的課題是四種命題及相互關係,夏宏明老師的課題是平面向量的數量積。10月18日在趙校長的組織下進行了評議,總體來説三位老師的課堂符合學校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中的要求,整個教學過程非常明確體現出的“導學新知”、“目標展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點撥”、“達標檢測”等主要環節。通過這次活動,能夠看到“三段六環”模式能夠深入教師的平常課堂教學中,大家有了一個基本清晰的上課流程,具體評價如下:

課題:“對數函數”(新課)

班級:高一(13)班

授課人:張國斌

一、優點:

1、教學環節齊全,目標明確具體,很好地體現“三段六環”教學理念,並且各個教學環節落實基本到位,學生討論探究比較充分,注重類比指數函數的圖像及性質。

2、問題引人是學生熟知的細胞分裂問題,吸引學生的眼球,很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的啟發性語言使用得當,引導並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3、教學過程中,教師及時總結方法,滲透類比和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比如類比指數函數的圖像與性質;比較大小時又注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讓其暴露問題,再糾正,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不足:

1、時間掌握不太好,前面引導講授時間太長,後面達標檢測時間有些緊張,以至於達標檢測沒有完成。

2、例題講解中,教師直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對此,是否可以先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去思考,暴露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3、講授內容還是有點多,諸如對數函數的圖像與性質若能留給學生探究,類比指數函數圖像及性質得到效果會更好,教案學習目標與課件目標展示不一致。

課題:“四種命題及相互關係” (新課)

班級:高二(9)班

授課人:孫其天

一、優點

1、上課期間突然停電,但是老師從容自若,顯示了老師較強的應變能力,整堂環節齊全,符合學校提出的“三段六環”課堂模式,內容充實,選題典型,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2、教師提前佈置學生自編命題,進而在本節課中探究四種命題及其相互間的關係,既更好的理解了命題的定義又使得探究的內容具有趣味性(本身自編的命題形式各一),激發了學生對知識渴求的興趣和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小組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深入各小組進行指導,參與其中,達到了雙贏。

3、互助小組應用充分,很好的發揮互助作用,比如有A層學生給其他學生講解疑難之處。教師的講授過程以問題為主線,環環相扣,且設置有剃度。選取例題具有代表性,並且在每次解題後及時進行方法的總結,更好的實現了知識的應用。例題講解中,教師直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學生參與積極,互動效果好。知識講解細緻周到,小步慢走,符合文科普通班教學實際。

二、不足

1、教師在教案編寫上下功夫不夠,沒有呈現出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環節,各環節沒有設計意圖。

2、本節課是概念課,教師在上課期間突然停電的情況下,表述問題不夠清楚,導致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不夠積極,學生回答完問題後沒有很好的評價。

3、教師基本功還是不夠紮實,上課時重複語言較多,表述上不夠清楚。例題講解中,教師直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對此,是否可以先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去思考,暴露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課題:“平面向量的數量積”(複習課)

班級:高三(19)班

授課人:夏宏明

一、優點

1、學習目標明確,學習內容貼近大學聯考,選材精當,適合學生實際。課堂設計體現了“以學定教”之精神,充分介入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進行教學,符合教學論的基本原理。

2、教學設計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進入教師的操作過程,使得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表徵比較積極,氣氛活躍,並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的思維成為教師課堂教學的豐富資源,通過讓學生上黑板板演,有效暴露了學生的真實思維和解題失誤。

3、課堂結構新穎,做到了內容和形式得統一。例如“感知大學聯考” 這一環節,將當年考題展示出來,讓學生思考其解決方法,揭示了求數量積的基本方法:定義法、座標法、用基底表示向量法,這就是奧蘇貝爾所説的“先行組織者”。通過此環節,還強調了本節課的主要學習目標。使得“目標展示”的過程不再生硬刻板。“自學檢測”環節,讓學生將所學內容自我梳理,提高了學習效率,對於複習班學生值得提倡。“探究展示”體現了教師能充分學生這一教育資源,糾正錯誤,善於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是思想的源泉,教師是思想的產婆。

4、在“合作探究”環節,教師問題設置有針對性,有效地規避了如:學生對向量夾角認識不清、數量積的符號與夾角的關係認識不清、以及向量垂直的充要條件等典型錯誤。

二、不足:

本節課充分體現了概念複習課的特點,本組教師認為,概念課應凸顯概念的本質和基本思想。首先,數量積的概念來源於物理中的“功”的概念。教科書中將“功”作為數量積概念的引入點,意在強化學生對數量積的幾何意義的認識,所以求數量積的基本方法中還可以補充“投影法”,利用幾何意義往往解大學聯考題的快捷方法。其次,儘管求數量積的基本方法教師給出了總結:即定義法、座標法、用基底表示向量法。但圍繞這一點,還可以設計一些探究問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對於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應該是有益的。

總之,讓學生動起來,是我校教學改革的初衷之一,這三節課為本組教師提供了生動的範例,值得全體數學教師借鑑。

數學課評課稿5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下午好!

我是x x國小的數學老師,首先,感謝評委會給我提供這麼好的學習機會,讓我感受數學課堂研究的魅力,其次感謝所有執教的老師,為我們提供精心準備的數學課,讓我感受到了在課改之初,上高效數學課堂的不容易,數學老師的執着與自信!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教學被認為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教學過程往往成為以教師活動為主、“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説、學生記”的過程,所關注的是教師的教,從而把教師活動作為教學評價的重點。看教師的導語設計,看教師的講授、提問,看教師的教學流程,看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和課堂組織能力??而學生的表現則常常被忽視。現在,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學方式的變革,使我們聽評課時關注的重點也發生了改變:那就是要關注學生,從學生的角度來評價一堂課究竟上不上得好。數學課堂“輕負高效”是我們每一位數學老師共同的期盼,那麼,怎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通過這二十多節風格不同的比賽課的展示,或多或少給了我們思考與啟示。老師們為設計這些比賽課,付出了大量的辛勞與汗水,亮點很多,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1、老師們設計的導學案,大多數能做到考慮學生的學情,使知識問題化,問題由易到難,有層次。如曾金花老師設計的導學案〈〈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2、老師們執教的高效課堂各個環節、流程比較完整。如陳飛容老師執教的〈〈兩位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於豔君老師執教的《通分》等。

3、大家基本上把課堂亮點投向了展示環節,在展示中,學生能勇敢地表現自己的看法並質疑。如汪育芳老師的《分數的基本性質》這節課中,汪育芳老師注意到了讓學生用不同的形式展示學習成果。開始是一個人展示,接着兩個人展示,然後又設計了小熊隊歸隊、小羊隊歸隊的形式讓多人蔘與展示。還有唐亞琴老師在《真分數與假分數的認識》這堂課上,小組採用了小品表演的方式來展示。這樣更能吸引其他的學生樂於傾聽。

4、許多教師都意識到課堂上不能再一味地包辦代替,不能再唱獨角戲了,想法為學生的參與提供時間和空間。課堂上學生動起來了,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用起來了。如在曾金花老師執教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堂課上,老師設計了通過每組自行提出問題,由提問小組指定小組回答並給出評價這一教學環節。這種方式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增強了小組集體凝聚力、戰鬥力。我認為看一節課的好壞,就應該從學生的角度來觀察理解,如果一節課讓學生聽的明白,學的輕鬆,甚至對老師教學的某些知識很有興趣,以至覺得一堂課時間很短,那麼這就是一節成功的課。 當前,我們處於高效課堂改革的初級階段,大家都在摸索中前進,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例如:

一、學生還沒有真正全員、全程和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在聽課中我們發現,有些課還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熱熱鬧鬧,教學活動設計有温度、無深度,學生思維缺乏深度和廣度,多數學生人云亦云,缺少獨到的見解和精彩的生成。如在《小數的大小比較》這堂課上,老師讓學生比較10.58與10.579的大小時,老師安全可以站在觀眾席上,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然後老師引導各組補充、質疑,學生就能總結出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的方法。而不需要老師一味地牽引學生,讓學生齊步走式的如何如何做。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就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二、大多數老師在課堂上沒有充分關注學生的交往狀態。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否科學合理地進行分工合作,是否會傾聽別人的意見,是否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遇到困難能否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

三、老師不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沒有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有的課堂上,老師不相信學生,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地學,有包辦、替代學生學習的現象;如在《三角形的內角和》這堂課上,學生已經清楚地展示完了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的探究過程,然而老師又不放心地用課件把三角形內角和為什麼是180度重新演示了一遍,這是沒有必要的。有的課堂上還出現了用師生對答的辦法獲取知識的現象,這種用標準答案囚禁學生的思維的方式是應該摒棄的。

四、老師們只注重指導學生使用導學案,忽視了指導學生去學習課本等資料。這是一個誤區。在高效課堂中,我們不僅關注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如口頭表達能力、自學能力等。如果不指引學生學習課本等資料,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話。

這幾個月來,我們民生國小積極推行了高效課堂改革實踐,有了一些體會和感悟,藉此機會,與大家交流:

第一、要切實使課堂做到高效,老師們必須努力做好以下兩項工作:

1、設計好導學案;

2、搞好小組建設。

第二、老師在駕馭課堂時,應注意使用技巧。

(1)要對自己的這節課的課型心裏有數,因為不同的課型有不同的模式。而在比賽中,絕大部分教師沒有清楚地出示本節課的課型;

(2)要落實“三查”。在學生自學,對學、羣學環節,很多老師查學情時走過場,流於形式。因為沒有充分掌握學情,所以無法確定本堂課的展點在哪裏。於是有的老師 “題題展”,她不知道哪些題該展而哪些不該展。也就無法做到“先學後教”,“以學定教”。

(3)每個知識、每個方法、每次展示後,最好有個消化的時間,(大約一到兩分鐘的樣子)然後才測評。不要一題一題的過了,到最後下課散了,可能學生過後沒有記住和理解。

(4)適時恰當地點撥學生。老師要靈活地運用肢體語言,對展示精彩(如用多種方法解題或提出了精彩的問題)的學生及時予以鼓勵,

如果學生一時還沒有看出來,老師可以給予恰當的暗示,可以問一問學生,還能用另一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嗎?這樣才能把問題往深處拓展,起到發散學生思維的作用。

(5)不僅要關注展示組是否説得精彩,更要關注下面的學生是否在認真傾聽。

第三、要善於利用學生。

(1),每一個環節學生都有事做。如組內有一位學生去板演了,剩下來的學生不能沒有事做,老師要提醒學生在組內預展。

(2)學生展示的不僅僅是結果,更應該是他們獲取知識的過程。因此,學生在展示時,不只是讀題,讀答案。而是要把解題思路敍述清楚。

(3)圍學要有站位規則。讓每個人都可以看得到、聽得見,要訓練,不然的話有的學生被邊緣化了。

(5)學生要有時間觀念,訓練學生上黑板的速度和口頭表達能力。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淺看法,因為水平有限,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最後,感謝這兩天各位領導、各位老師的辛勤勞動。謝謝大家!

數學課評課稿6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是學生在學習了相關的口算和估算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初步學會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筆算。

田老師這節課我覺得以下三點值得學習:

1、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田老師能把計算教學置入現實情景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實際問題融於一體。本課不但充分利用了教材中提供的資源創設情景,還能結合現實生活,讓學生經歷發現、提出數學問題、探索計算方法、解決所提數學問題的全過程。課始,老師選擇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植樹節作為筆算除法的開篇情境,使學生體會到植樹活動中也有數學,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環境意識。讓學生根據情境提問,激活了學生的問題意識。這點就為整節課的順利開展定下了一個好的基調。

2、兩道例題的講解上都採用了讓學生在分小棒的過程中理解算理,學會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寫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動腦能力。加強了學生對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算理的解。這種動手操作和豎式板書相結合的方法,非常直觀,非常形象。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有一個直接的幫助。

3、田老師的板書和書寫的指導非常細緻,可以看出她在對學生的書寫習慣的培養是下了功夫的。每一筆,每一畫都非常認真,還課前畫好了格子。學生也會學着她的樣子,對豎式中的每一條橫線都用尺畫得那麼直。老師的榜樣示範作用非常明顯。

我覺得遺憾的地方:

1、本節課的重難點是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後,如果有餘數,應該與下一位上的數合在一起繼續除的`道理。而在例1和例2的豎式比較時,應該重點強調反問一下,十位上除後的餘數和除數有什麼聯繫。因為當時學生沒有理解透,以致於在後面的練習中有幾個學生出現了相應的錯誤。

2、練習的設計雖然形式多樣,但沒有層次感,沒有梯度,而且改錯題的出現我認為非常突然,沒有出現在它該出現的地方。練習的設計應該出現一些有點深度和適當難度的訓練。

數學課評課稿7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李雪萍老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驗證、交流等活動,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節課,李老師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把知識點的教學融入到學生的活動之中,在活動中體驗和學習數學。如通過“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這些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到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並且發現了兩者的異同;通過“變魔術”的活動,讓學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過程中,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係;通過“猜一猜”,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整節課創設了大量的學生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學生自然的成了學習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探索必須有一定的時間,本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給了學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説、用耳聽、用腦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時效性。每項活動的過程,李老師把活動要求交待給學生,然後放手讓學生探索,這樣就為學生創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動餘地,使學生能盡情地展現自己,每一位學生都在親自實踐中認識理解了新知。當學生思路停滯時,通過問題促使其再前進一步,當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時,教師及時總結、昇華,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數學課評課稿8

比例的意義就是一個概念,通過具體的數學情境讓學生來理解並不難,本節課只講比例的意義,課堂容量太小了。一個練習就用了16分鐘,實在沒有必要。其實,這節課完全可以再加上“比例各部分的認識及比例的基本性質”。因為,整堂課中師生互動比較少,也無法反映出更多的問題,所以就針對這一節課比較突出的問題作一簡單點評:

優點:

1、老師的素質非常好,語言條理,表達清晰。各個教學環節設計的也比較合理,過渡自然。

2、小組合作的展示方法就地取材,值得學習。但是當全部展示出來之後,如果能夠再根據學生寫出的比例進行分類評價和總結就更好了。

3、費時最多的練習設計的比較好,開放性強,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

4、注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課堂結束時的結束語,設計的挺好。

不足:

1、最大的不足就是課堂容量太小,教學效率不高。希望以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把握好課堂容量,要在學生學會的基礎上使每堂課都是內容充盈的。

2、在這節課的開始加上覆習的環節是非常必要的。

3、小組合作之後的評價與展示是非常重要的.。用了16分鐘進行的一個開放性比較強的主要練習,在結束之後老師要進行學習結果的評價與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可以讓學生把寫出的比例進行一個分類,讓學生在分類中再次提升對比例的認識。

數學課評課稿9

今天聽了一節《認識分米和毫米》。“認識分米和毫米”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的,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並且通過學生自己的實際測量,感悟並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瞭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估測能力;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這節課田老師上得很精彩,也很紮實,我感觸頗深。下面我就這一節課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教學長度單位時首先要引出單位。田老師從學生已經認識的兩個長度單位入手,先讓學生回顧米和釐米兩個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繫,有利於學生新知的掌握。比如:讓學生比劃出一米和一釐米的長度,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繫,然後讓學生再去填上合適的單位,一幢樓房高20();一盒飲料8()。在“飲料盒8釐米後,設計了一個吸管1()”,由此激起學生探尋釐米以外的長度單位的強烈願望,這樣就非常自然地過渡到了新課分米的認識。在講授1分米有多長,教師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分米”變為學生看得見摸得着的表象——找1分米的實際長度,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擴大學生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對問題進行獨立探索發現、討論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成果。田老師在教授分米,知道單憑聽講接受是不夠的,一個長度單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有效的環節,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感受,逐步地強化。通過讓學生認一認、找一找、量一量、、畫一畫等一系列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幫助學生比較清晰地建立了對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所以在讓學生交流一分米到底有長,讓學生看着直尺找一找一分米是從刻度幾到刻度幾,有學生回答從刻度“0”到刻度“10”,有學生回答從刻度“1”到刻度“11”等等,教師的問題具有啟發性,帶動了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回答的豐富多彩。在讓學生畫一分米時,讓學生交流畫的時候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是從刻度幾畫到刻度幾,要畫上端點,畫完後要標註一分米。田老師還讓學生用手比劃,對着直尺比劃出一分米有多長,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吸管的兩端,感受一分米有多長。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或厚度大約是一分米的。

在新授毫米時,田老師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學生就説出了數學書的厚度大約是1釐米。田老師説如果不用“大約”這個詞,怎樣精確地表示出數學書的厚度呢?這就需要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個比釐米還小的長度單位。它就是——毫米。就非常自然的過渡到了毫米的學習。在這裏田老師“注意細節”,這也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教師把握了教學中每個細小的環節。“大約”一帶而過,既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長度單位,也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嚴謹意識。接着田老師就講述:直尺上1釐米中間有一些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畫一下1毫米的長度嗎?這樣巧妙地引導會防止學生覺得知識傳授過程的做作。教師學生用已學長度單位量的活動,讓學生意識到不足1釐米時,為了測量的精確,我們需要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在實際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毫米的概念。在認識一毫米之後,又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毫米的物品,比如胸卡的厚度,硬幣的厚度等等。小朋友們在操作敍述中,進一步加深了對1毫米的感知,很能體現操作與感知的實效性。通過以舊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激發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在練習中,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繫和發展,在練習中比較,在比較中練習,強化對長度單位的認識與應用,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如活動情境——讓學生找長度是1毫米的物體;生活情境——讓學生了解生活中與毫米有關的信息,以上這些教學設計,不僅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中親身感受數學,讓他們體驗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萌發一種“數學真有趣,我要學數學”的心理。

本節課的教學重在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情感和體驗,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真是其樂無窮。在教學中,讓學生在一個積極主動學習的課堂環境中,不僅真正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間觀念,而且使他們真正體會到數學好學,數學真有趣。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識,而是充滿魅力和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教學給學生帶來的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探索的魅力、發現之餘的喜悦和無窮的求知慾。整個教學流程重點突出,層次清晰,可以感覺到教師在備課時下了一番工夫。教師通過量一量、畫一畫、數一數、找一找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了知識,參與面廣,活動量大,在活動中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並且課堂氣氛融洽,學生聯繫生活,深化概念,過程不做作也體現了數學美、符號化,對於學生的後階段的學習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田老師這堂數學概念課,教與學都做到了以“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讓學生動手測量,親身經歷,用心總結,才能學得會,辯得請,記得牢。如果真要説一些我的個人看法,我覺得有些學生忙了一節課也還是似懂非懂的,練習中卻會出現很多錯誤,班級人數多,操作活動多時,學生的注意力易分散

數學課評課稿10

一、教師素養

吳老師教學基本功比較紮實,語言清晰,表達準確。教學態度真誠,師生關係融洽。在教學內容方面,也比較豐富,嘗試以學生為主體,寓學於樂。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讓學生或老師們記憶深刻。

二 、教學特色

1、目標明確、思路清晰

從本堂課看,吳老師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師能夠從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和創新四維目標教學,目標比較全面。

2、教學創情景,激勵促參與

良好的開頭對一堂課的成功與否,起着關鍵的作用。本堂課一開始,教師就用生活中的長江、珠穆朗瑪峯、東方明珠塔來引出生活中的大數這個主題,使學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時間裏,被激活,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學習狀態。老師接着讓學生上台來數數,教導十個一是十,十個十是百,找不同的同學來學着數,並強化概念。又用此方法依次推出概念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讓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產生認識上的需要。

3、靈活教學、多樣呈現。

本節課課教師的教學方法靈活,老師在引入數學概念個、十、百、千、萬時,呈現形式多樣,新穎自然,具有生活化,注意利用生活實物、圖片、卡片、身體語言,表情動作等作為教學資源,師生互動巧妙,能夠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關注教學過程,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真實感受知識,體驗知識,積極參與,努力實踐,在活動中學會用語言表達交流,較好地體現了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

4、注意銜接,善於質疑。

認知心理學認為,增強理解能力和記憶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所學知識之間建立聯繫。教師在導入時符合認知心理學的以舊代新原則,通過幫助學生複習學過的個、十、百的概念,從而引出千、萬的新概念,層層善誘,不斷質疑,新舊知識銜接自然。

5、操練形式豐富,紮實到位。

新課程理念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從本堂課的學情來看,二年級是國小的低段年級,這個階段的學生天真活潑,好奇心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慾望,他們已經掌握了一些簡單的數學概念,他們也具備了一定的數學學習基本技能,養成了基本的自主合作學習的習慣

本節課課教師的教學方法靈活,老師在引入數學概念個、十、百、千、萬時,呈現形式多樣,新穎自然,具有生活化,注意利用生活實物、圖片、卡片、身體語言,表情動作等作為教學資源,師生互動巧妙,能夠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關注教學過程,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真實感受知識,體驗知識,積極參與,努力實踐,在活動中學會用語言表達交流,較好地體現了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

4、注意銜接,善於質疑。

認知心理學認為,增強理解能力和記憶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所學知識之間建立聯繫。教師在導入時符合認知心理學的以舊代新原則,通過幫助學生複習學過的個、十、百的概念,從而引出千、萬的新概念,層層善誘,不斷質疑,新舊知識銜接自然。

5、操練形式豐富,紮實到位。

新課程理念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從本堂課的'學情來看,二年級是國小的低段年級,這個階段的學生天真活潑,好奇心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慾望,他們已經掌握了一些簡單的數學概念,他們也具備了一定的數學學習基本技能,養成了基本的自主合作學習的習慣。

本節課老師能夠以學生為本,安排的操練形式豐富多樣,有個人數模型、做數字填空、做拼數實驗等,這些操練都比較到位而且配合默契,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激發了他們的興趣,讓學生真正在玩中學,在玩中記,玩中用。

6、依靠多媒體技術,整合教學資源。

新課程倡導充分運用電腦及網絡,開發英語教學資源,拓寬學生學習渠道,改進學生學習方式,提高教學效果。本節課將網絡提供的豐富的教學資源,融入到數學教學中,巧妙使用電子白板,使學生身臨其境,貼近生活實際,從而達到良好的多媒體課堂效果。

三、教學建議

1、課堂要注重因材施教,但對層次差的學生似乎照顧不到。關注學生的點和麪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2、在課堂的內容方面還需要適當地拓展。

3. 從課堂評價激勵機制來看,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以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無論從網絡課的創新,還是從臨場應付能力的實際操作,整堂課都值得研究與借鑑。國中數學教學不是簡單的動動玩玩,我們的活動一定要有實效,要為主題服務,要優化課堂結構,寓教於樂,要力爭使我們的課紮實、真實、平實、充實、豐實,從而真正地為發展學生的綜合數學能力而服務

數學課評課稿11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內容。這一內容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既是學生對前面知識概念的歸納,也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本課要求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繫,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老師在幾位專家引領把脈後,在教學時,注重聯繫生活,聯繫身邊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的資源,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使他們在動手、動腦、動口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

(一)通過從生活實際引入小數,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是有用的`。

新課開始,老師以小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為切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通過讓學生估計課桌的長度,並進行測量,當老師要求用米作單位説説測量結果時,學生心理產生矛盾,因為測量結果不夠1米,無法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教師引出不夠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單位,就要用小數來表示。學生通過觀看老師測量,親自證實了小數產生的必要性。

(二)教學小數的意義這一環節層次清楚,教學紮紮實實,並能在此基礎上適當的開放。

小數的意義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國小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老師以米、分米、釐米、毫米為背景,引導學生觀察大屏幕,從1米的尺子、一元錢,再到一條線段、一個正方形,讓學生感悟單位“1”可以表示很多事物;先讓學生認識一位小數,以同樣的方法認識兩位小數、三位小數、四位小數。順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數的意義。與第一節課相比,這堂課老師通過比較0.09米和0.90米的區別,更好地理解了兩位小數的意義。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遷移、合情推理和邏輯思維能力。老師既重視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又重視發揮集體智慧,組織好學習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活動。孩子們在靜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輕鬆、愉快地學到知識,增長本領,從而達到樂學、會學、創造性學的境界。最後的計數單位的引出老師是通過具體的事例來幫助學生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這點在這堂課中是成功的一點。

概念是思維的出發點。正如楊老師昨天所説:學生對數學概念掌握得是否準確、完整,將直接影響到各種性質、法則等基礎知識的掌握,影響着各種數學技能的形成與提高,同時也影響着學生思維的發展。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很順利地從直觀思維過度到抽象思維,並逐步形成小數的意義這一概念。

(三)本課的練習針對性較強。

基本上是針對課中的知識點設計的。我認為可不可以加入這樣一題練習:把分數改寫成小數,讓學生體驗到分母是其他數的分數,也是可以用小數來表示的,這樣的分數與小數的轉化我們要在今後的學習中繼續探討。以這樣的練習結束課堂,既讓知識得以拓展,又給學生留下了思維的空間。

數學課評課稿12

本學期在教務處的組織下,我共聽了20節課。在這20節課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二(4)班劉**老師的課。劉老師主講的是《找規律》,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能根據數學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精心設計學生的數學活動,充分利用學具與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體現了數學來源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這節課主要有以下幾特點:

1、動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精心設計了課件,在本課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主題圖,生動形象的圖片調動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隨即提出要求,讓學生認真觀察,找出這些圖形的`規律。教師講明要求,學生馬上主動並且迅速拿出手中圖片在桌子上擺。隨後教師又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展示,使本節課知識重難點“循環排列規律”馬上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一目瞭然。

2、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與探索性。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劉老師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以“猜想—實踐—驗證—反思”等一系列的學生學習活動為主線,充分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去探索。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空間,讓生在具體的操作中體驗可能性,探索數學思想、方法並獲得結論,且能在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喜悦。

3、課內向課外延伸,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課堂上,劉老師通過讓運用所學知識,根據所出示的三組水果圖的規律,找出第四組水果擺放的規律以及找出地面磚的規律等練習。使學生在解決生活中的例子,活動中愉快發展。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遺憾也是一種美。為此提出個人不成熟的看法:

1、本節課中教師準備了充足的教學用具,設計了形式多樣的練習題。在鞏固練習第一題,給出一組圖形,讓學生猜猜第二組圖形會是什麼?出示的學具是紅色正方形、紅色圓形、白色三角形、白色正方形。我認為圖片過小,不利用後面同學觀察,教師用膠帶把一組圖形連接,不利用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可以設計四種不同顏色的圖片,或四種不同類型的圖片,以免學生在交流彙報時即要説是什麼圖形,又要説是什麼顏色,造成個別學生表述不清楚,使聽者也不清晰。

2、低年級的課堂中應該多運用一些兒童化語言,以及鼓勵性的語言。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相信只要我們的教立足於學生的學,我們的課堂將更精彩,更豐富多彩。

數學課評課稿13

今天聽了陳老師的《用乘法兩步解決問題》一課,體會如下:

1、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

在本節課課中,陳老師圍繞着教學目標,創設了一系列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比如例題中的團體隊形問題、練習中的晨跑問題等,學習材料充滿了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生根據這些材料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在這過程中,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慾望,嚐到了成功的樂趣,增強了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設計,不僅使教學變得更加生動,而且在數學與生活實際問題之間築起了一座暢通的橋樑。

2、多樣化的解決策略。

在用兩步乘法計算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陳老師始終讓學生尋求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並在多種方法的尋找中,加強學生的説理能力,讓學生説説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別表示什麼,引導學生用語言準確、連貫地表述思維過程。

3、練習設計由淺入深,展示數學的應用價值。

本節課的練習即跑步問題由淺入深,創設的問題情境具有靈活性、多變性。學生根據題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選擇、去優化,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這樣教學不僅給學生萌發求異思維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而且也使學生切實地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信心。

4、注意開展小組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在課堂上以小組活動為主體,創造了一種和諧的、民主和學習氛圍。每個問題的提出,先是由學生獨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討,最後再小組合作解決。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合作能力,與別人交流的能力。

數學課評課稿14

聽了樑老師這節課,我感觸很深。她講授的是一節學生在前面已經學過的課,但是卻上的很精彩。我由衷感到很欽佩。

樑老師的課,我覺得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活”。主要表現在:

1.教材處理靈活。樑老師選擇的是大家熟悉汾河公園的景區圖片,並附有數字,吸引學生的注意,學生帶着興趣開始了這節課的學習。

2.教學方法靈活。這節課教師採用的是多媒體教學,不僅是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而且學生也把自己的結果進行了展示,教學效果很好。

3.激勵學生的評價靈活。改變了教師原有的評價學生單一的現狀,這一點讓我很敬佩。她在評價學生中用到了:你很棒,你真棒,你很牛,你是N.1......學生在教師的激勵下更加有信心的去學習新知識。

4.整堂課的'氣氛很活躍,學生時時緊跟老師步伐,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師生配合默契。

此外,樑老師注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上課前就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學生懂得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成功的關鍵;在作業佈置上,樑老師選擇讓學生去收集有關山西的特產,並做成學習小報,這樣不僅把今天學過的知識加以鞏固,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了山西的文化。

總之,樑老師的這節課真的很美,要説美中不足的話,就是在設計有關0的讀法時忽略了一種情況,萬級和個級中有兩個0的讀法。

標籤: 評課 數學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9jok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