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數學評課稿(15篇)

數學評課稿(15篇)

數學評課稿1

江老師的《角的初步認識》一課,課堂氣氛活躍,能突出重點,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突破難點。是一節成功的課例。本節課有幾大亮點:

數學評課稿(15篇)

1、新課的引入抓住了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利用學生熟悉的兔房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的探索學習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

2、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注重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先在情境圖圖片上找一找、摸一摸,分一分角、指一指角,讓學生初步感知“角”是怎麼樣的,讓學生初步形成角的特徵和概念。再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畫一畫等手段來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概念以及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讓學生在“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畫角”的實踐操作過程中體會、理解、發現角、認識角。同時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並不神祕,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邊,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體現了新課標精神。

3、備課深入,能預知本節課的難點——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並能通過電腦演示、實物演示來突破難點。

4、練習設計形式多樣,有層次有坡度。在練習過程中並用兒歌的形式讓學生鞏固對角的認識。

本課的難點“角的大小與邊長無關”建議重複説明角的大小是指哪個部分的大小,老師最好把教具放到黑板演示,並多舉例説明,讓學生加深印象。

數學評課稿2

今天的兩節課都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值得學習、反思的地方。以下我就陳xx老師執教的《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發表自己幾點淺薄的看法。如果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首先我認為這節課陳老師很成功的落實了這樣幾個問題上: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為什麼要用乘法。2、什麼樣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3、怎樣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的寫法和讀法。其次,陳老師在以下幾個方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讓學生在童趣中學數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陳老師根據低年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利用數學小精靈並藉助多媒體呈現的情景,讓學生置身於熟悉的“遊樂園”情景中。同時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數學問題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創設有價值、有意義的數學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動機,為學生理解數學,學習知識搭建一個有力的“支架”。

二、讓學生在各種學習活動中學數學

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為了讓學生主動建構,理解乘法的意義,陳老師設計了多種多樣的活動:

如在課的伊始,教師創設遊樂園裏“飛機圖”的情境,利用生動的生活情境和數一數、圈一圈、説一説等數學活動,從生活情境和加法算式兩方面,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數量相同於加法算式中加數相同的特點,通過對具體問題的解決、加法算式的.書寫,為理解乘法的意義積累感性經驗。教師提出“觀察這個加法算式你們發現了什麼?”又一次針對本質特點進行提問,充分釋放了每一位學生的潛能和才華,通過概括表述相同數連加算式的特徵,滲透乘法的意義。

三、讓學生在需要中學數學

從過山車的7個2相加,到8個2,9個2,10個2,再到,如果我們全班都去坐過山車,就有20個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嗎?學生根據老師的問題,標準地列出了,2+2+2+2+……通過寫連加算式讓學生體驗到用加法表示多個數相加的繁瑣,促使學生不滿足於現狀,對相同加數的連加產生強烈的改革需要,有一種想創造簡便寫法的慾望,再一次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發展的過程。這時陳老師適時地引入乘法計算。學生進行對比後,自然就體會到了乘法簡便和快捷的優越性,同時也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

四、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練習中鞏固所學知識

在練習環節,陳老師也頗費苦心,她以挑戰的形式設計了形式多樣的分層練習,通過寫一寫、分一分、改一改的練習,既重視了基礎訓練,同時又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這樣既可以鞏固所學知識,又能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鞏固性、多樣性、層次性的練習,符合二年級小朋友的心理特徵,讓他們在動中學,玩中學,遊戲中學,使他們對新知的認識昇華一步,進而形成技能。

總之,這節課充分體現了陳老師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

當然,課堂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在此我也想提幾點自己覺得疑惑的地方:

1、如何能更好體現乘法的簡便

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是在列加法算式(加數相同)太繁瑣時產生的一種簡便運算,因此這節課應該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陳老師在這節課雖然有所體現,但是學生卻感受不夠深刻,如何設計才能讓學生的感受更深刻些呢?如果能夠在這裏設置情景,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然後再引出乘法算式,學生或許能夠對乘法的意義理解更加透徹。

2、在3+3+3+2=11與前面算式的比較環節,學生感受還不是很強烈。

3、關注學生還不是很到位。

教學是一門複雜的藝術,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探究,才可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逐步豐滿起來,以上都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請大家多指正。

《乘法的初步認識》的評課稿2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後進行的教學,也是學生學習乘法的初始課,因此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本節課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知識水平,以學生的主動探索學習為基本活動的形式展開教學。劉爽老師的課堂清新自然,在以下幾個方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本節課,周老師安排了簡單活躍的拍手活動作為課前遊戲,又出示了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樂園”情境進行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讓學生在玩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主動地去探索。

2、在教學中善於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以此為切入口進行有效的教學

在課堂中周老師讓學生經歷了連加計算的繁瑣,在理解完過山車中2+2+2+2+2表示5個2相加,周老師提問,如果20個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嗎?學生根據老師的問題,標準地列出了,2+2+2+2+……這時周老師適時地引入乘法計算。學生進行對比後,自然就體會到了乘法簡便和快捷的優越性。讓學生參與經歷數學知識的呈現過程,瞭解新知產生的由來,既有利於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

3、合理設計練習導練,強化新知

要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最終發展能力的目的,學生的思維就必須經過反覆多次,循序漸進的實際應用。在練習上,周老師也頗費苦心,通過我會連、我會選等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掌握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還可以用乘法算,並能正確寫出乘法算式。這些鞏固性、多樣性、層次性的練習,符合二年級小朋友的心理特徵,讓他們在動中學,玩中學,遊戲中學,使他們對新知的認識昇華一步,進而形成技能。

整節課下來,我覺得有以下兩點值得商榷:

1、從圖中來,沒有回圖中去。課的伊始,劉爽老師很好的利用主題圖,讓學生髮現了其中的數學信息,並提出了數學問題。從而提煉出了3道題目的解決方式。但剩下的大多數時間,周老師都是根據算式理解含義,基本上沒有再回到圖中去。其實就2年級的小朋友而言,對抽象的算式的理解遠難於對形象的圖意的理解。

2、3×4與4×3的板書,混淆視線。這節是表內乘法的起始課,雖然很多小朋友已經知道有乘法這種計算,個別小朋友還會背乘法口訣。但是在意義的理解上還一知半解。課上,劉老師有意圖的把3×4,4×3這兩個算式寫在上和下,然而在講解這兩個算式的意義時問題出現了,學生不知道哪個算式表示4個3,哪個表示3個4。我覺得在板書的書寫上可以避免這種算式寫在上下位置,或者提煉其他的數據作為素材。

數學評課稿3

《自行車裏的數學》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比例的數學活動課,比例對學生來講是個難點,更不要説運用了。本節課利用前齒輪、後齒輪的關係,巧妙的利用了比例解決,並能求出自行車的路程。這樣讓學生既瞭解了自行車的原理,又解決了數學問題,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

汪老師這堂課,重點突出,條理清晰,講了數學與生活相聯繫;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鞏固練習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引入簡潔明瞭,直接告訴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是數學,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自行車裏的數學。出示實物教具自行車,先讓學生開放性的找找自行車裏的數學知識,然後老師再給予適當的引導,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自行車蹬一圈走多遠? 汪老師把“自行車蹬一圈走多遠”這個問題的切入點放在了自行車的工作原理上,這個切入點很好。學生回答也很好,教師直接板書了自行車的工作原理:腳蹬—前齒輪—鏈條—後齒輪—後車輪—前車輪。

本人認為在這裏汪老師可以放慢教學進度。再用最通俗的語言講解一下自行車的工作原理。腳蹬一圈,帶動前齒輪轉動一圈。由於前後齒輪用鏈條連接,前邊過一個齒數,後面也跟着過一個齒數,這樣前齒輪的轉動帶動了後齒輪的轉動,後齒輪是和後車輪連在一起的,也就是後齒輪轉動一圈帶動後車輪也轉動了一圈,後車輪的轉動驅動了前車輪的轉動,這樣自行車就工作起來了。

學生在充分了解了自行車的工作原理後,剩下的工作就只剩下前齒輪轉動一圈後齒輪轉動幾圈(後齒輪轉動的圈數也就是後車輪轉動的.圈數),這個問題就可以大膽交給學生去完成了。如果知識是學生自己探究出來的,那麼原理也自然會了解的很透徹,後面的變式題也會深入本質的去理解和變通。

鞏固是對本節課的消化,能瞭解到學生是否掌握本節課的新知。所以汪老師例舉了多而不重複的練習,解決了自行車行程,自行車的車輪半徑,直徑。本節課如果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了前後齒輪的齒輪數之比就等於周長之比,也就等於半徑之比或者直徑之比,那麼學生在做後面的練習題就會思路清晰,較快的解決問題。

數學評課稿4

一、課前引入比較有新意評課稿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來展開教學,所以艾老師在本節課開始時,先讓學生來猜一猜發到的古文中有幾個字,這樣一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體現了學科間的聯繫。另外,讓學生先來估計一下有幾個字,也培養了學生對數的估計能力,同時通過這一活動,也可以瞭解到學生的知識的基礎,充分了解了學生的認知起點以後,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教學,學生已經會的,就不必過分強調,對於學生還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

二、注重學生對於1000的概念理解評課稿

發展學生的數感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數的認識由100以內擴展到1000以內,數目增多了,增大了,內涵更豐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師首先讓學生明白數數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但是隨着數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個一個數,十個十個數擴展到用更大的計數單位來數。為了讓學生建立具體的數感,教師又利用小棒,讓學生從一個一個數到十個十個數,再到百個百個地數,最終引出10個一百是1000。在整個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時進行強化,相信學生腦中所建立的1000這個概念,已經相當深刻了。隨後,蔡老師又讓學生再去數一數剛才的古文,“你打算怎麼數?”學生很自然地便能夠自主優化出最佳的數數方法,一百一百地數。通過這一活動,再一次強化了1000在學生腦中的印象以及對於1000的感受與認識。這一系列的教學設計,都充分體現了教師對於教材、對於學生的充分鑽研。

三、運用計數器讓學生明確數的組成對於不同的計數單位,所表示的數的意義是不同的

蔡老師運用計數器直觀地向學生展示1000以內數的組成,通過在計數器上撥出不同的數,使學生在瞭解到數的組成的同時,也解決了讀數中出現的幾個特殊情況,當中間出現0時,不能省略,因為這一個0是表示佔位。

四、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是數出來的

本節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充分重視數數。教師設計了各種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數數。如讓學生從千字文中找到第985個字後接頭往下數,在這一過程中,蔡老師首先讓學生自己再數一數,然後由學生上台示範數,再由學生自己數,最後讓全班一起數,讓學生充分感受數數的過程,突破學生在數數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難關。隨後,又能過三輛火車,由淺入深,體現了練習的層次性與開放性。最後又通過生活中的數,讓學生體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密切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國小數學評課稿:《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評課稿

本節課,沈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即數方格的方法遷移到長方形面積的推導,讓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正方形,用尺量長與寬的長度等等,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有層次。

這是一節平面圖形和計算相結合的課,其中既有結論的推導,也有結論的應用。整節課,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沈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每個操作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動來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理解,突出重點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中,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知識,獲取學習方法。老師課堂中始終圍繞着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新課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教學效果。整節課從動手探究→方法歸納→方法的應用上環環相扣,通過自己動手移一移,擺一擺,算一算的方法來探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逐步推出計算公式,再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為今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應用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3、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沈老師特別注重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模式,發揮羣體的積極功能,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在小組探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現,她對小組裏交流的要求説得明確而簡要,我們可以明確地觀察到,這對學生的操作,對整節課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組討論流於形式的現象。

4、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課堂上教師通過對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強項智能的肯定,進一步激發和引導,可以帶動和喚醒其他智能相應的發展,從而,有效的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自我的認識水平。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啟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對於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潘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啟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温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這也是我們教師努力改進的地方。

一、目標定位正確:

1、課內充分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3、讓學生能利用圓面積公式進行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二、引入自然

1、複習鞏固了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同一圓內半徑與直徑關係。

2、複習鞏固了什麼叫面積,讓學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從而自然引入圓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

三、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圓,把圓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讓學生拼成近似的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讓他們仔細觀察,研究長方形的長(或平行四邊形的'底)是什麼,長方形的寬(或平行四邊形的高)是什麼,從而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探討的地方

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為了照顧中差學生,教師應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課件展示,讓學生有充分的觀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圓面積公式推導的整個過程。其次是在計算公式中對半徑的平方還需要指導和練習,以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實際過程中很好的運用。

——————《統計》評課

這次景東杯課堂教學比賽,我聽了李丹老師上的《統計》這一課,作為一名教齡還不滿一年的年青教師,我覺得李老師這節課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整節課從新課的引入,新授,練習和課堂小結各環節的安排比較合理,有序,層次清晰,練習設計有層次,有拓展,既照顧全體,又為個別學有餘力的學生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體現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如果長此堅持下去,定能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本節課中,李老師能提供學生比較充足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如課中老師讓學生説説如何統計班中每種水果喜歡的人數,在出示了統計圖後,讓學生説説看到了什麼,還安排了讓學生看統計圖同桌互相提問題等等,這樣在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質疑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性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由於李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比較民主,在課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能在課中大膽質疑,如有學生髮現教師所給的統計圖的縱軸只有17個格子,就向老師提出:如果超過17人該怎麼辦這些寶貴資源的呈現無疑是我們數學課上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愛因斯坦曾説過這樣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十個問題更重要。在這裏我也想給李老師提幾點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要正確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係。在統計班中學生最喜歡吃的水果的人數時,教師明知道有個別學生已重複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學向老師反映某某同學已經站立過了,但教師沒有予以迴應。)我想這是因為在教案中教師有這樣一個預設的問題:我們怎麼知道班級裏每個小朋友都統計到了呢李老師想讓這個問題能在後面順理成章地出現,孰不知這樣做反而使教師要對班級人數重新進行統計,這樣做勢必要浪費許多寶貴的教學時間,`以致後來教師就乾脆造假,把總人數湊齊就算完成了人數統計,這樣做的結果顯然使統計失去了它的真實性和它的實際意義。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要規範,表達要確切,如教案中“這是統計圖嗎”這句話表達就不夠確切,應可以這樣問:這是一張完整的統計圖嗎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注意傾聽,更需要有適時的評價。在本課中,當學生完成了第一張統計圖後教師要學生回答:你是怎麼看出喜歡什麼水果的人數最多和最少當有學生回答:喜歡草莓的有16人,喜歡菠蘿的有1人,所以喜歡草莓的人數最多,喜歡菠蘿的人數最少。這樣的回答顯然與教師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反應比較冷淡,也沒有對該生的回答予以肯定並進一步啟發,但我們知道該學生從數字上看出數量的多少顯然是沒有錯的,老師對該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後啟發學生從另外不同的觀察角度來回答問題,從而讓學生從觀察直條的高低來知道數量的多少。從試教課到正式上參賽課,我覺得李老師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只要她繼續不斷地努力鑽研教材和改進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國小數學教師。

數學評課稿5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出示本校一週前“慈善一日捐”活動的照片,從學生身邊的事例導入新課,通過生活體驗,引發學習興趣。

二、人民幣的初步認識

(一)、小明也是個非常有愛心的孩子。募捐前一天,他拿出了儲蓄罐,想數一數自己攢了多少錢。

(放錄像:小明倒出儲蓄罐裏的錢,拿出一元硬幣,説:咦!這是多少錢?)

(二)、認識1元

這是多少錢?你是怎麼看的?

師小結:我們可以通過看字樣、顏色、圖案等辨別人民幣。

(三、初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

(四)、進一步認識人民幣

1、師:這些人民幣就這樣放在桌上有點亂,怎麼辦?我們把這些人民幣分類整理,好嗎?

2、小組活動

3、彙報分類情況

教師相機介紹:元、角、分是人民幣的單位。

提問:以元為單位的人民幣有哪幾種?以角為單位的人民幣有哪幾種?以分為單位的人民幣有哪幾種?

三、人民幣的兑換、進率

(一)情境設置:

(放錄像)小明:謝謝大家幫我認識了人民幣,我想把這些人民幣都捐出去。可是,把這麼多零錢帶到學校很不方便,怎麼辦呢?

(二)生分角色活動

(三)師生表演

在表演中引出1元=10角

情境的設置,既使學生初步體會人民幣兑換的意義,又能使學生在分角色活動中對元、角、分的`進率有了初步認識。師生表演更是把這一活動推進了高潮,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進率。

四、實踐活動

評課記錄

4月20日學校對一年級進行教育教學工作調研,我聽了林老師上的數學課《認識人民幣》,該課教學中“認幣----換幣----付錢”的線索清晰,較好地體現了新教材編排的意圖,由以往的“只重視認識”轉向“有認識,重使用”;同時注意根據低年級學生特點採用兩人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主動學習,學生興趣濃厚,教學效果好。

這一節課老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設置情境,通過分類活動、換錢活動、購物遊戲三個實踐活動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人民幣,瞭解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關係,體會到人民幣的功能,同時滲透勤儉節約的思想教育。本節課以下幾方面體現較好:

1、情境教學使整節課環環相扣

新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也一再強調數學的素材要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然後重新回到生活,應用於生活。本節課的情境來自學生一週前剛親身經歷過的“慈善一日捐”活動,以“小明”在這一活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為主線,把整節課編成了一個故事,把知識穿成了串,溶於故事中。學生始終處在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看得專心、聽得仔細、做得投入、合作得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積極的情感投入,極大地調動思維的活動。

2、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變“教”為“導”,整個活動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播者,而是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組織者。教學過程始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課堂上大多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實踐、交流、討論等多樣化的形式中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取知識,將新知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網絡,不僅對知識掌握得更牢,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這節課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兩點:

1、小組合作學習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小組活動時,學生聚在一起,三三兩兩地你問我答,學習氛圍非常濃厚。教師穿梭在孩子中間,非常滿意,覺得將“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新理念運用得比較成功。但隨着課時的延續,從學生的作業中發現有相當多的孩子對被遮住數字的人民幣辨認有困難。原因可能是在小組活動中,大部分學生只是根據人民幣上的文字、數字讀出它的面值,沒有認真觀察人民幣的顏色、圖案、大小等因素,而教師沒有及時給予點撥。可見,合作學習不是放任自流,在小組活動中,教師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有時要做必要的點撥,以保障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2、關於教學內容

有關人民幣的知識,學生並不陌生,有一定的直接經驗。這節課中,一些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如果教師在課前能對各個層面的學生知識起點進行充分的調查,不拘泥於教材和教參,也許還可以把這節課的內容拓寬一些,上得有深度一些,更有數學味一些。

數學評課稿6

1.課堂整體結構強

課堂結構設計整體性強,課堂學習活動充分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課堂學習活動沿着“設疑自探-質疑共探-解疑合探-懸疑再探”這樣富有理性思維的活動主線展開學習活動。使課堂結構具有整體性、主體感、層次性和流暢性。體現了“高觀點下的數學教學”,數學課堂有了靈魂。

 2.問題設計有特色-高立意,低起點

教學起點把握準確,體現在很好地銜接了新舊知識,接軌了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教學活動經驗,揭示了數學的本質,指引着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向。王老師的課堂教學層次通過問題串刻畫得非常精細,起點低,但層次豐富,逐層遞進,步步深入,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穫。也使學生看到了知識之間的聯繫和難點所在。從整節課的幾個環節看,在理解深度上遞進,這種多層次的教學展開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方式。一堂好課始於問題,特別是初始問題要能引起認知衝突,要突出數學思維和本節課的本質。這是關鍵,又通過問題串提高課堂的立意。

 3.彈性預設,精彩生成

凡是則預立,不預則廢。只有課前精細的預設,才有課堂的動態生成。我們可以看出本節課在問題串的指引下,在師生和生生互動中,在逐層展開中實現了多層次,多維度的目標生成。教者巧妙的預設引發了多個認知衝突,在教學展開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展開討論,質疑,辯論。學生正是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生成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可貴的是王老師在解決前面的.幾個問題中,學生已掌握產生增根的原因及檢驗增根的方法。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自覺反思求解過程和自覺檢驗的良好習慣(教學目標之一)。留下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由思考,提出問題。這才有學生問題3、4、5…的精彩提問和回答。這就是精彩生成。使本節課的內涵更加豐富。

 4.重難點解決方法巧妙

增根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教材中增根定義是模糊的,教者採取“發現增根-產生原因-如何檢驗-鞏固練習-討論增根的問題”。這一教學過程巧妙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特別是最後一個環節安排恰到好處。因為增根問題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經過前幾個環節學生可能還會存在疑惑。可以説認識還是初步的。還需設計綜合性的問題來重新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願望。因此安排這一拓展性學習活動也就是帶領學生討論增根、無解的問題。可使學生在理解增根的基礎上能夠靈活應用。這樣就真正理解了增根的本質,揭示了本質,學生對增根認識的層次就上升了。另外本節課還有一些細節處理很好。俗話説:“細節決定成敗”。課堂中常有一些稍縱即逝的東西,它們往往成為推動學生深入思考的契機,是成功教學的關鍵。

數學評課稿7

數學源自生活,運用於生活,幼兒生活中就有許多“數學問題”存在,如果教師只是用敍述性的語言對幼兒進行講解,那些零散、無意識的知識,他們只會感到枯燥、無味,毫無興趣,怎樣引導幼兒輕鬆自主的學習呢?《綱要》指出:“讓幼兒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本次活動以:國慶快到了,森林裏的小動物都忙着佈置引出,先參觀小熊家——幫助小狗擺花盆——送禮物給小朋友這三個環節展開排序活動,讓幼兒在輕鬆的氣氛中自主學習、探索,並且為以後的數學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次活動的設計,我認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體現了玩中學的教學思想。

翁老師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幾個情境遊戲活動,讓幼兒在有趣的操作活動中產生興趣,孩子們通過自己親手操作,獲得了感性經驗,且感到奇妙無比,學習興趣一下子就提升上來了,為下面一個遊戲做好了鋪墊,在不斷的成功操作中,那種愉快的心情,激起了他們學習的慾望。

二、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原則。

從整節課的教學環節看,十分清晰。一共設計了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參觀小熊家,引導幼兒觀察燈籠、彩旗和花的有規律排列,幼兒有了初步感知,這裏很快落實了按顏色排序。第二個環節是讓幼兒幫助小狗把花盆排的.漂亮一點,“你覺得怎麼放是最漂亮的?”讓幼兒在探索、嘗試中學習排序方法。整個活動要求明確,同時組織有序而有效,並將幼兒的操作結果展示,進行了有效的檢驗。第三個環節是為了感謝小朋友,小狗還準備了禮物,到底準備的是什麼禮物?將幼兒的好奇心完全調動起來。幼兒製作禮物興趣很濃,都很投入,幼兒在思考怎樣設計的過程中,再次激活了幼兒的思維和學習策略,體驗到了數學活動的樂趣。

整個過程體現了教師設計活動的科學性,與《綱要》的要求緊密貼和。

三、兩點建議:

環境的創設不明顯。小熊家的佈置如燈籠、彩旗、花的顏色有點零亂,顏色層次區分不是很明顯。前後、高低層次錯開,再把顏色對比強烈些可能會更好。

數學評課稿8

整堂課看似平平淡淡,但老師一步一個腳印地帶領學生深刻領悟“搭配中的學問”,探索出搭配的順序和“決竅”,一切是如此順理成章,又是那樣紮實平穩。對於這樣一節有效的課堂,我想,權用三個“注重”或許可以逼進有效教學背後值得遵循的教學規律。

1.注重生動評價,強化有效引領。

陳老師在上課時不僅注重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更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如指名板演衣服的搭配方法後,老師馬上請這三位同學解説自己的搭配思路,隨後便抓住時機問學生:“你認為她這種方法好嗎?為什麼?”,很好地幫助學生理清了搭配的順序,成全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資源、信息要素的'協同促進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2.注重細節觀察,強化有效建構。

在學生為搭配的衣服連線後(該生沒有按順序連,但答案是正確的),老師立即問學生:“剛剛這位小朋友在連線時出現個小問題,你們發現了嗎?”,指導重新連線後還要求學生説説板演者的連線方法。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陳老師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她鼓勵學生髮現板演或回答時的細節錯誤,無形之中就給學生一種學習的緊張感,使得他們更加認真地投入到課堂當中來。

3.注重原始創新,強化多維發展。

通過衣服實物的搭配和連線的方法,陳老師鼓勵學生充分開動腦筋,想出了各種搭配的方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也確實找出了許多不同的方法,真正達到了探究“搭配學問”的目的。這樣,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創造”,這種“創造”源於他們的生活經驗,能有效擴充、完善對“搭配學問”的獨特解讀。

數學評課稿9

相對於新授課、複習課、練習課等課型來説,講評課任務量大,題型種類多,如何上好講評課,我有如下看法:

一、在試卷講評課前,要做好充分的預備

講評試卷時需求針對性地解説,否則從頭到尾逐題講解,既浪費時間,又收效甚微,有的學生最怕上試卷講評課,原因是老師一直講,懂的不停的講,不懂的怎麼都聽不會。所以要針對性地解説,就必需普遍蒐集信息,細心分析試卷。因此,講評課的備課老師要完成以下三項任務:

1、做好統計

在仔細批改試卷和蒐集學生意見的基礎上要做好統計任務。我們學校每次考試後都要填《質量分析表》,不但要分析試卷的質量,更要分析學生的得分率、失分率,失分的原因等。我們在改完試卷後必定要做的兩件事情一是統計每題得分率,對得分率較低的試題應仔細分析錯誤原因。二是統計每題出現的典型錯誤,上課時重點講評。

2、歸類分析

形成學生考試錯誤的主要原因有審題要素,運算要素,對概念、基礎知識瞭解不清等等。因此,依據試卷的內容,特點和考試結果,對試題進行歸類分析是必要的。老師可以指點學生按知識點歸類,即把試卷會考察同一知識點的標題歸到一同進行分析;可按解題方法歸類,即把試卷中用同一解題方法求解的標題歸到一起進行分析,特殊是選擇題的解法與解答題的不同之處。這樣既可提高課堂效率,又可協助學生理清思緒,對錯題留下深入印象,防止再出現相似的錯誤。

3、制定教案

在前兩點的基礎上制定教學方案:首先明白考綱要求,講清近年出題趨向,確定講評要到達的目的;其主要確定哪些題概括講,哪些題重點講,用什麼方法講,講到什麼水平,確定學生出錯要害及思想阻礙所在,怎樣才能把知識點弄明白,在今後不出或少出錯。

二、在講評課上,要做到“四要”

講評課是在測試後,應用試卷所提供的信息反應,從成功與失敗中總結閲歷規律,從而調理師生雙方的教與學,其作用顯而易見。因此,在講評課上老師應做好以下幾點。

1、注意精神鼓勵。

2、要講出新意。

3、適當引伸、變換遷移。

4、追根尋源,找出錯題要害。

三、講評課後的任務

1、佈置學生寫好考試小結。我每次在考試結束後讓學生在錯題集上寫一段小結,字數不用太多,30字以內即可。小結的內容可以是針對這份試卷自己評價得失,總結這一階段的學習狀況,對老師還有哪些希望,當然也可以説説自己的心裏話等等。依據學生的小結,老師可以協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制定改良方案,確定可行的`目的。這樣老師更輕易走近學生,瞭解學生,從而也從另一角度瞭解了自己的教學狀況,依據需求停止針對性的調整。

2、要求學生仔細修訂試卷,並要求寫出對題意的瞭解、解答進程等。老師要及時批閲,同時做好一般輔導和答疑任務。

3、做一些“糾正”練習,檢驗一下“這回”能否真的明白了;若又做錯了,仍需繼續尋覓緣由。實際證實這種方法對學生糾正錯誤的思緒是十分有效的。學生的正確概念是在不時地同錯誤概念停止妥協,不時地從失敗到成功的進程中逐漸構成的。

數學評課稿10

一提到數學這個詞,大家都覺得只是題是數字,學生學數學只要做題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逐步體會到了,數學它本身不只是數字符號,它有更豐富的內涵,它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思考、描述、刻畫、解釋、理解,其目的是發現現實世界中所藴藏的一些數與形的規律,為社會的進步與人類的發展服務。

1、教學設計好,教學流程清楚,環節緊湊、流暢,由易到難,層次分明,知識梳理清晰,既有對集體備課形成的教學案的使用吸收,又有個人的創新、獨到之處,注重了基本數學方法的培養與基本數學思想的滲透,從待定係數法到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從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讓學生從整體、系統的角度領悟複習要求,從整體上處理教材複習內容,從系統上把握複習要求,整個設計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對知識的回顧過程,變成了學生自己探索提升的過程,讓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學定位非常準。

一是從教學設計上看,僅課前熱身環節的7個小題,就涉及到本節內容九個考點的`五個考點、七個不同的考查形式,複習了待定係數法,運用了數形結合思想,有效的喚醒了學生的記憶;

二是通過例題的教學,進一步夯實了雙基,明確了各知識點的能力要求,熟練了通性通法,再加上各例解決後的總結,讓學生的思維品質有了提升;

三是每個例題後的拓展補充題,不僅加強了學生對所複習的知識運用、對常用解題方法的深刻理解,而且更讓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提高,大家都知道上好複習課,選題是關鍵。

一節課下來我們可以感受到,徐老師這節課的題選的非常的好,特別是從例2的的第三小問的補充,由學生交流討論後給出的三種解決方法都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設計都落在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最近發展區。

3、徐老師雖是年青教師,但上課不慌不忙,教態自然,表現非常老成;上課語言語調好,板書清楚有條理,個人基本功非常紮實;上課能與學生的有效溝通,雖説上這節複習課時間緊,複習內容和知識點多,但她上課捨得把時間給學生去板演作圖過敏、去交流思考思路、去講解解決問題過程;她不僅自己板書示範,還讓學生板書解題過程,徐老師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老師只引導點撥,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領悟知識,使學生完全成為課堂主人,達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的統一,説明她善於啟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

這節課也讓我們感受到徐老師鮮明的教學風格,每一道題呈現出來之後都讓學生經歷觀察、思考、交流、探討的過程,最後教師點評,她及時簡單中肯定的評價,給予了學生莫大的鼓勵,較好的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這也是複習課應該達到的目標。

我的兩點思考:

1、本節課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回顧、歸納、運用、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

理解一次函數的代數與幾何意義,體會b,k對一次函數圖像的影響,體會數形之間的相互轉化,瞭解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與一次函數的內在聯繫,並能在具體的問題中運用解決問題。同時,滲透多種數學思想方法,通過這節課的複習,起到了把舊的知識、遺忘的知識重新建立起來,把沒有掌握的知識補上來,使新的意義確立和鞏固,從而在全面瞭解的基礎上開始學習,更加深化新學的知識內容,達到經過多次反覆,逐步提高認識的層次。特別是讓學生議、説、畫、寫,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改變了複習課變成習題課、複習課成了題目評講課的現狀,值得借鑑。

2、本節課是一次函數的第一節複習課,應以教材知識梳理、考點知識回顧為主,以基本題開型和基本方法熟練為抓手,徐老師這節課已對一次函數常見9個考點的六個考點進行了複習,內容豐富,稍感不足的是一次函數與方程(組)、一次函數與不等式這一重要考點用力不夠,是否可以把橫向綜合性比較強、能力要求比較高的例2放在下節課,再在本節複習重點三個一次上縱向再深入點、多花點時間呢?

數學評課稿11

從板書設計可以看出,這節課的內容關鍵時讓學生理解:“本金、利息”的含義,會正確地計算存款的利息。新課標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以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中的應用價值。”數學只有與學生的生活聯繫才能顯得真實和精彩。由於“利息”這一節的數學內容是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就有過相關的知識儲備,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劉老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課堂中充分讓學生“做主”,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理解有關利息、利率、本金的含義,體會數學的真實。在教學中,教師始終以學生為本,強調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歸納出利息的計算方法,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本課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愛因斯坦説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教師在引入課題時,提出了幾個問題。如:有哪位同學幫老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為什麼要存入銀行?增加的收入叫什麼?這樣的提問,貼近學生的生活,又充分利用學生樂於幫助老師解決困難的心理,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緩解了學生的心理壓力。

二、利用生活經驗,體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新課標指出:“重視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數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主動介紹了儲蓄的相關事項,和小組討論進行計算,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技能,體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三、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新課標指出:“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要提供各種思考與合作的空間。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注意提供給學生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機會。如:小組討論如何計算利息,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

四、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

數學要關注人的發展,關注學生的數學素養的提高。學生在感知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納税時,為了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師再問:“也就是實際得到的税後利息是存款利息的百分之幾?”這樣,學生都進入了積極的思維中。從而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在教學時,根據例題還可以問:“如果李志文存錢的時間不同,又如何解答?”這樣就注意了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新課標在談到有效教學時指出:“有效教學一定要在重視課堂上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內在的發展。授課教師在這個環節上真正落實了有效教學。

“利息的計算”一課,總體效果很好,基本達到了預先的教學設想,在改變傳統應用題教學模式和方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數學評課稿12

本節課劉老師注重學習過程的動手操作,劉老師多次讓學生動手操作,摸角、畫角、找角、做角、比角,這些活動不僅僅圍繞學習內容,讓學生在玩中學,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再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例如,做活動角的過程,學生既充分體驗到了具體的角,又充分感悟到角的大小。比較角的大小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劉老師是分三個層次完成的:比較大小分明的角。劉老師再次利用活動角,讓學生做一個比老師大的角再做一個比老師小的角讓學生感知得出角的兩條邊張開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兩條邊張開越小角就越小;在這個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考,又有效地將學具二次利用,增強了學具的實效性,提高了學具的利用率。比較大小接近的角。讓學生做一個與老師一樣大的角,讓學生產生了需要與老師做的角對齊的想法,進而通過交流得出角的頂點對齊,一條邊對齊,看另一條邊就能比較一些大小接近的角從而有效地強化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同時,楊老師對學生的語言訓練非常到位,別是在教室裏找一找角這一環節,讓學生來介紹找到的角。教師也給了學生點小提示:這是一個角,這是角的(),這是角的()直直的(),讓學生照着這樣説。不但語言得到的鍛鍊,還能在無形中讓孩子牢牢地記住了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教學重點、難點突出,教學過程層次清晰。由指一指角,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開始,接着用所給的材料做角,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並探索出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這樣層層遞進,螺旋上升,把學生的學習狀態有被動變為主動,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在玩中學,在做中學。

數學評課稿13

《簡單的組合》是在學生已經接觸了一點排列與組合的知識,學生通過觀察、猜測以及實驗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與組合數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事物的排列數與組合數。排列與組合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聽完周老師教學的《簡單的組合》後,我認為她在課堂上能讓學生充分動手動腦動口,試圖培養一批獨立思考、敢於表達的自主性領袖兒童。具體體現在以下教學環節中:

一是在“創境引入”中,周老師問學生馬上要迎來什麼節日,在這節日老師準備去旅遊,不知道怎麼搭配衣服讓學生幫忙,緊接着利用課件展示主題圖——自己的幾套衣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境有效,引入自然。通過搭配衣服的活動,使學生對組合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具體,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是在“先學”這一環節,教師能靜心設計導學案,學生能結合導學案先獨立思考,再動手擺一擺,最後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意見想法;在“後教”這一環節,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了擺一擺、貼一貼、連一連、畫一畫等活動。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如:用圖片擺、連線、畫圖等。在擺圖片連線的過程中,初步體驗到組合這一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再引導學生用貼圖片的方法表示,這一環節比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後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組合時不重複不漏掉的方法:排頭法,學生總結排頭法的特點是有序,依次組合,為學生在做組合時找到了最有效的方法。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充分動手動腦動口,邊學邊動手操作,符合兒童的學習特點,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三是在“展示反饋”教師設計了配早餐、從學校到家走路線、拍照留念、“拉一拉”遊戲,訓練題目形式多樣,貼近生活,敢於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並走上講台當小老師講解。對於“拉一拉”這個較有難度的題目,教師讓兩名學生以上台演示其他同學觀察研究。

總的'來説,周老師的這節課最值得我學習的就是教師教態自然,語言親切,富有童趣,如在引入課題時,教師説:“十一長假周老師準備去旅遊,可是我不知道怎麼搭配衣服,你能幫幫我嗎?”等等,教師語言符合學生的特點。其次,教學各環節過度自然,教學環節完整緊湊,尤其是從引入課題到最後題目訓練都是一件事情的完整過程,符合邏輯,教學設計合理,符合課堂教學規律,有利於學生迅速掌握知識。再次,教師能讓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使抽象的數學變得形象直觀。還有就是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能力較強,在展示時各小組能用不同的方法去組合搭配衣服,如:貼圖片、連線、畫圖等等。

當然,周老師的這節課也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有:

周老師在展示反饋的訓練時,假如能讓幾個小老師上台講解,再利用電腦演示走路線的過程來使學生進行直觀的理解,這樣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

總之,我覺得這節課教學很成功,學生參與面很廣,也很有學習熱情與興趣,每一個題目的設置都很新穎,尤其是課前學生準備的衣服圖片和拍照留念的題目及“拉一拉”遊戲,都很特別,對於我們這樣新上崗老師無疑是一次有意義有價值的學習。

數學評課稿14

我有幸赴實驗國小聽課,讓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下面我就談一談聽取了韓老師五節課後的感受。

一、常態長效

韓老師的課堂教學呈現,可以用一個形象的詞語來概括:樸實無華、課如其人,這也正是對韓老師人品與課堂作品的概括和總結。樸實更顯典雅和莊重,無華更增添了教學藝術返樸歸真的魅力。新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緊張進行着,常規、高效的課堂正處於構建階段。我經常外出聽課,而韓老師的課堂教學是首次讓我感受到了常規、高效課堂理念的重要性。韓老師整堂課的教學形式就是一堂常態課、家常課,沒有更多的修飾和虛華的成分,沒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動畫,沒有臨場作秀的氛圍,自然、得體、和諧,這是我應該努力去學習的。

二、理性教學

韓老師講的.是二年級數學,韓老師讓學生把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啟發學生把想到的問題和數學學習相聯繫,嘗試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剛才的問題,這樣,就把數學知識系統的連在了一起,不僅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而且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更重要的是,引發的情境,帶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們用自己的數學知識去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興趣油然而生,興致高漲。教師即時又通過畫重點內容、標重點字詞等理解概念的意義,尤其在比的讀法上韓老師並沒有刻意糾正,而是讓學生讀,發現問題讓學生糾正,又激發了學生對於數學問題的嚴謹認識,學生學的積極,教師課上的流利、連貫、自然。這也正是教師教學藝術的充分體現。

三、道法自然

數學課堂教學,忌教師和學生背道而馳。韓老師的課堂,讓我體會到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靈動性,教師自上課至課終,老師始終圍繞學生運轉,學生一直環繞老師運行。教師對學生並沒有過多的限制和束縛,學生的想象、討論、聯繫是自由進行的,學生佔據了課堂的主陣地,但是,學生沒有脱離軌道,沒有脱離教師精妙設計的運行軌道,教師充分“放”了學生,學生充分“離”了老師,而結果是圓滿的,成功的,學生學到了知識,教師達成了“傳道、授業、解惑”的天職。

聯想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我想了很多:

1、沒有備好課

對於備課,我感覺到了它的重要性,韓老師之所以課堂上運用自如,就在於她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宗旨和理念,掌握了教學內容的要旨,而我平時備課還達不到這種嚴謹的態度,今後我會盡力做到。

2、不懂角色換位

平日的數學課堂上,我很少做到真正的和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很少把自己的角色當做學生去體驗自己的教學過程,而從韓老師身上,我看到了這種教學態度的必要性。

3、教學效果不好

韓老師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收益頗多,既學到了數學知識,還掌握了方法。我在課堂上很少涉及這麼多,唯恐時間不允許,造成了包辦的情況,致使課堂效果不好,今後我應努力研究的教學方法,熟悉瞭解學生,做到課堂教學向自然高效邁進。

數學評課稿15

數學家們説數學十分有趣,可對於尚未對數學入門的小朋友們而言,實在很難體會數學中藴藏的趣味。本節課從與數學相關的遊戲中領略其中的奧妙,讓學生體驗其中的樂趣。在生動活潑的情境和遊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主動探索的精神;經歷填數遊戲活動,提高學生分析推理能力;培養學生觀察、語言表達、動手和初步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創設闖關遊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新課伊始,教師出示了孩子們喜歡的卡通人物——羊村的羊羊們,創設了和羊羊們一起闖關的遊戲情境,把新授內容由淺入深有序地結合在了一起,激發了學生了學習興趣。整節課,孩子們始終處於亢奮狀態,課堂效果很好。

二、引導細膩,注重學法的指導。

在遊戲第一關,馮老師耐心的引導學生讀規則,解讀規則,在孩子們明確了遊戲規則後,引發孩子思考,讓孩子們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有的放矢,降低了填數的難度。在展示環節,教師留足了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充分地交流,明確:“在填數前要先觀察每行每豎,找只留一空的那行或那豎來填。”有了這樣細膩的引導,孩子後續的填數遊戲已是水到渠成。

三、有始有終,注重學生良好解題習慣的養成。

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改進:

1、激勵性語言的使用不到位

激勵性語言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遊戲一過渡到遊戲二時,假若過渡語換成:這麼簡單的.問題,大家都能解決,如果來點有難度的,大家有沒有信心挑戰?一種“挑釁”的激勵性語言,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

2、評價語使用欠缺

新課標提出,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機會”,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過程中,應適時給予適當的學習評價,如:你的思考真全面;你的思路真清晰;你的想法真獨特……

3、表達語言的使用不夠完整

先觀察哪一豎行、哪一橫行,學生不能結合語言進行較好的表達,是語言應用的缺失。

標籤: 評課 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jrr2g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