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五年級語文《慈母情深》評課稿(2篇)

五年級語文《慈母情深》評課稿(2篇)

五年級語文《慈母情深》評課稿1

《慈母情深》是樑曉聲的小説《母親》裏的一片段,是一篇歌頌母親的美文。講述的是貧窮辛勞的母親不顧同事的勸阻,毫不猶豫地給錢讓“我”買《青年近衞軍》的事,表現了母親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對母親的敬愛。但是離學生的實際有一定距離了,要打動學生,使學生要有效的接受,感染和內化,不是件容易的事。聽了王寶珍老師執教的《慈母情深》一課,給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幾個方面:

五年級語文《慈母情深》評課稿(2篇)

一、王寶珍老師抓住“鼻子一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找出令人鼻子一酸的語句。而這些句子,恰是描寫形象,表達生動的語句。

當學生找到令他鼻子一酸的句子時,老師又是讓學生反覆推敲關鍵詞,在現實與想象之間不斷走進去,邁出來。老師通過引導、啟發,讓學生明白“深”字就藏在“震耳欲聾”的聲音裏,藏在七八十台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母親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工作。

二、娓娓道來,深深地渲染了情感。

王寶珍老師的語言充滿感情,對整個課堂起渲染的作用。始終有一種感動在空氣中汩汩流淌。王老師的語言機智,充滿了鼓勵很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與學生一起入情入境,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王老師的文學語言功底深厚,用貼切的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使用的語言表達方式非常豐富,坐在她的課堂裏是一種幸福的心靈體驗過程,很佩服王寶珍老師深厚的個人素養與紮實的文學功底。

三、深入咀嚼,不斷地豐滿人物形象。

課堂上王寶珍老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學習,如人物描寫中“瘦弱、龜裂”等,讓學生通過對錶現慈母情深的重點句進行討論、想象、交流,體會母親掙錢的艱難,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學生在研討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切磋中激發出創新的'靈感,在交流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在咀嚼中使母親的形象更加豐滿,感悟慈母情深。不僅引導學生感受了人物形象,還滲透了寫作方法,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這是聽了這節課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有一點小小的建議就是,《慈母情深》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若能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在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母親的疲憊和艱辛後,進行感情朗讀;在學生理解了體現母親辛勞的其他句子後,再練習朗讀,讓學生抓住字眼、詞眼深刻地體會母親的情是深沉的、深厚的、深刻的,課堂教學效果會更好。值得探討的是如何讓學生也走進文本。整堂課中,老師是很投入,朗讀很到位,感觸很深,可學生還是停留在表面,沒有真正感悟到“慈母情深”深在何處!

五年級語文《慈母情深》評課稿2

今天在滕老師執教的《慈母情深》的課堂上,在孩子們的琅琅書聲中讓聽課者感受到了那濃濃的母愛。下面談談本人的感受:

一、整體感知課文,找到學習線索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精彩而成功的導語確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妙。課始,滕老師引入歌頌母愛的古詩《遊子吟》,讓學生深情誦讀,然後很自然地切入課題。接着滕老師以課文前的閲讀提示引起學生進一步思考,也引出了統領學習的主要線索,找出描寫母親外貌和語言的句子。

二、立足文字,但不拘泥於文字

滕老師的課堂對話不離文字,不架空文字,始終落實在重點句重點詞上,但不拘泥於文字,引領和啟迪學生進入文字背後的感知“形”、體悟“行”、讀出“情”。

閲讀,是讀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過程。而每篇文章都或多或少有它自己的特點。《慈母情深》一文最大的特點是句式的反覆,如:三個“我的母親”,四個“立刻”。滕老師很敏鋭地抓住了這些重點句子,牽一髮而動全身,讓學生通過對這些重點句的聚焦、放大,進行反覆品讀,走進“我”的內心,體會母親掙錢的艱難,感悟慈母情深。讓我們一起看看滕老師是如何處理這個重點句的: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雙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着我,我的母親……這簡短的一段話,卻盡顯母親的辛勞。滕老師先讓學生朗讀,自己體會,然後變換成小詩的形式再讀。此時,教師一個追問:“這是我的母親嗎?這真的是我的母親嗎?我吃驚的僅僅是這些嗎?還有哪些狀態?哪些行為讓我們感到吃驚?”滕老師從語言文字的細節入手,恰到好處的挖掘課文語言的未定點,拓展了學生心靈的空間。學生結合上下文,結合當時母親當時工作的狀況,想象出母親當時的樣子。這樣讓學生反反覆覆地、設身處地地去讀,從而達到入情入境的效果。

三、延伸文本,找到情感的共鳴

課文記敍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對於現在的孩子難以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這對理解課文帶來了障礙。為了能讓現在這些孩子體會到課文中的困苦生活,滕老師補充了作品《母親》中的語段,幫助學生了解當時國家的經濟狀況,從而理解一元五毛錢對一個家庭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習句子“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着”就容易與作者產生共鳴。在課堂的最後,滕老師又出示了樑曉聲發表第一篇小説後感想的一段資料,更加深了學生對母親的崇敬,明白樑曉聲的成就與他母親的支持離不開。

這樣的資料補充正好補充了學生生活體驗的空白點,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悟人物的情感。

四、讀寫結合,抒寫心聲。

閲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兩者相輔相成。在閲讀教學中,有目的地“見縫插針”,在學生理解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一吐為快,既培養了學生的寫作的能力,又深入理解了文本。課快要結尾的時候,滕老師讓學生在歌曲《燭光裏的媽媽》氛圍中,寫出樑曉聲對母親説的話,這既是一次寫話訓練,又使學生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深刻感悟了作者的真情。

總之,滕老師這節課充分挖掘了教材,用好了教材,並且注重了課堂教學與課外閲讀的有效延與拓展。她的課堂思路清晰,重視了學生主觀情感的體會與感悟,把朗讀的功夫紮紮實實地下在閲讀的過程中,課堂中師生關係平等融洽和諧,我們在平時的閲讀教學中應該像滕老師這樣做起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gk0de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