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集合》評課稿(必備)

《集合》評課稿(必備)

《集合》評課稿 篇1

昨天,我聽了骨幹教師陳xx執教的《數學廣角——集合》這節課。這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 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本節課陳老師主要採用故事法、遊戲法、直觀演示法、講解法、師生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引導學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進而將問題解決,達到教學目標。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遊戲、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等方法來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義,根據集合圖直觀形象的解決問題。

《集合》評課稿(必備)

有以下的優點值得我學習:

1.陳老師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的積極性,為學生營造了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首先用故事“理髮師的困惑”來引入“身份的重複”引入課題,接着利用猜拳和搶凳子的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集合圖的理解。

2.在遊戲中引起矛盾衝突,提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世界中出現碰撞,便產生了求知的火花,從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領悟問題存在的根源——重複。

3.藉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識,然後把呼啦圈印在黑板上,靈活地處理教材,動態生成了集合圖,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集合圖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而且使學生對自己創造的集合圖很有成功感。

4 .在鞏固練習、解決問題的同時,教師創設了情境——“花名冊裏的故事”,已經“社會調查”,注重聯繫生活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於生活,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5.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情緒飽滿,語言有起有伏,富有感染力,像一個講故事的大姐姐一樣帶領着學生學習數學。課堂上,學生也被教師的語言感染,積極地、主動地參加到數學活動中,思維活躍,陽光自信,對數學學習很有興趣。

6.教師 “以學定教”,關注學習的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及時的評價與肯定,都是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與合作者,真正實現了角色的轉變。

總之,數學課不僅是讓學生學數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欣賞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從欣賞和體驗中去感悟數學道理、培養數學素養。本節課學生在學習活動的參與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斷創新,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與成功。

建議:

教學例題時,學生的列式來表達式,教師的強調不夠,只是問“為什麼減1?”“減的1是誰?”,尤其在後面的練習中根本沒有讓學生列式。我認為不僅應讓學生知道問題的答案,還要知道怎樣列式解決問題,以及算式中各個數字與符號代表的含義,這就是數學教學中的要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符號化思想和建模的思想,這樣才更加具有濃厚的數學味,也是我們數學要達成的終極目標。

《集合》評課稿 篇2

此次區教研活動中,聆聽了**學校兩位老師執教的語文課:《矛和盾的集合》和《科里亞的木匣》,頗有受益。他們的課風清新,語言靈動,教材處理簡約得宜,導學紮實,真正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下面着重就毛老師執教的《矛和盾的集合》來做以簡單評析。《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是三年級上第七單元的開篇文章。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結果往往不一樣。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説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從以上單元目標和課文的具體特點看,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的思維過程即把矛的自衞和盾的進攻合二為一的過程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縱觀毛老師的整堂課,教學思路清晰,各教學環節緊緊相扣,教學重點突出;課堂導學耐心細緻,比較重視學生讀的訓練,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走進文本、親近文本,在讀悟之中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一堂課上下來,給我留下印象較深的有兩點。一、毛老師對學生極具耐心的指導。比如,毛老師對課堂上書寫和朗讀的指導符合年段特點,很能調動低年段孩子聽説讀寫的多種感官。及時課堂教學容量較大,時間稍顯緊缺的情況下,毛老師依然能花一定的時間對生字的書寫進行指導和鞏固,對詞語反覆認讀,放在句中同桌互讀,非常紮實;再如對“大顯神威”相關語段和重點句的朗讀,形式多樣,指導有效,不走過程,“耐心”讓課堂更具語文味。

二是設計精心,學生的學習活動層次性比較強。毛老師先從《自相矛盾》的故事導入,讓學生對矛和盾的特點有了初步的瞭解。接下來在認讀詞語、初讀感知的基礎上,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概括全文“誰把矛和盾集合成了什麼”,而這恰恰是切入教學重點的突破口“文中有一句話非常概括地寫出了矛、盾、坦克三者之間的關係,用波浪線劃出來。”引出重點句“坦克把段的自衞、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結合第五自然段終點語句理解了“大顯神威”之後,老師緊接着順理成章地拋出本課核心探究的問題“這麼棒的武器來自於矛和盾的集合,那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合二為一的呢?”接下來毛老師圍繞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品讀課文,重點剖析發明家發明坦克的心路歷程,讓學生明白髮明家在發明坦克中遇到什麼問題,是怎麼想,怎麼做的。從而讓學生懂得任何一項發明都是在不斷的.發現問題,不斷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當然時間關係,最後的總結比較倉促,但此刻學生對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的明理感悟已經水到渠成,教學環節層層推進,不説教,不空洞。

最後提一點不成熟的建議,如果在課尾,老師對教學的設計能有一個學以致用的訓練環節,如聯繫生活拓展的環節深入為課堂的小練筆,將思維固化為語言,就如課件的思維提綱一樣,或許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集合》評課稿 篇3

《矛和盾的集合》是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25課。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説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敍述。敍事簡潔清楚,用事實説明道理。

蘇老師呈現的這堂課,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1、以遊戲的方式導入新課。先讓學生玩“集合”遊戲,如“輪子+椅子=輪椅”,“房子+車子=房車”等,形式新鮮又富有生氣,孩子們玩的興致很高,同時也在娛樂的過程中感受和體會了“集合”的含義。這樣的導入自然又不乏趣味性。

2、課題的呈現具有藝術性。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它的作用不可小覷。蘇老師並不是直截了當地把課題寫出來,在課題的呈現上注重了層次性,先呈現“矛”和“盾”這一組反義詞,同時讓學生識記這兩個字,將課題於鞏固舊知相結合。接着再讓學生説説矛和盾的作用,然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如果將矛和盾集於一身、合二為一,將會如何?”至此課題才完整地呈現出來。整個過程非常自然連貫,同時學生學文的興趣也油然而生。

3、在講解坦克的發明過程時,蘇老師並不是平鋪直敍地進行教學,而是下發道具,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的方式體驗坦克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學生自己動手,能夠更深刻地記憶,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坦克的發明過程。樂於動手、善於動手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因此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寓學於樂。

但教育是一門缺憾的藝術。也正是因為缺憾讓教育越走越遠。蘇老師在這堂課還需改善的是教學過程中部分的引導語。例如“作者通過那兩個關鍵詞表現他的思考的呢?”這句話對於三年級的學生而言還是比較抽象的,因此學生的反映並不夠積極,教師沒有順利地達到自己的預設。我認為可以將這個問題具象化,便於學生理解。

《集合》評課稿 篇4

《集合》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學習內容。這個內容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本節課涉及到一種最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集合思想。集合問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這裏由於學生初次接觸,對他們來説既是一個認知的跨越,也是一個思維的跨越。從本節課的整個課堂教學來看,郎老師為學生創設有趣的情境,大膽放手,使學生在實踐、探索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集合圖產生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和建構中理解集合圖的本質,突破教學的難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趣引入,滲透重疊思想

郎老師在課前與學生交流時,採用一個有趣情景引入,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環節時間不多,卻達到了既激發興趣,又為下面的新知做好了很好的鋪墊。

二、合作交流,體驗和建構集合圖的思想

集合思想的重要表現形式是韋恩圖。通過出示表格:“請你算一算參加語文小組和數學小組的`一共有多少人?”讓學生自主探究發現,有幾人重複,引導學生整理集合圖,動手圈一圈,學生能夠清楚地理解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並引導學生自己嘗試用各種方法計算總人數。通過這樣的設計,讓學生經歷韋恩圖的產生過程,並充分感知和體驗韋恩圖的作用,把具體問題上升到抽象,找到解決問題的捷徑,而且整個過程不斷有思維的碰撞,環環相扣,紮實有效,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了實處。

《集合》評課稿 篇5

《集合問題》是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第一課時的內容,這個內容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本節課涉及到一種最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集合思想。集合問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這裏由於學生初次接觸,對他們來説既是一個認知的跨越,也是一個思維的跨越。因此從教學內容到課型的特點,都是對教師的挑戰。下面我從教學效果這一角度談一談我對這節課的看法:

一節課,教學效果的優劣最終落腳點都要落到學生身上。從本節課的整個課堂教學來看, 老師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對教材的處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落實新課標理念等方面都有成功之處。在教學中,林老師為學生創設了具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大膽放手,使學生在實踐、探索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集合圖產生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和建構中理解集合圖的.本質,突破教學的難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根據國小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本節課只要讓學生初步體會集合思想,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進一步體會集合思想即可。要想真正理解集合圖的意義,必須經歷集合圖的建構過程,即集合圖是怎樣產生的,這是本節課的關鍵點也是重難點。老師整堂課也就是定位在讓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韋恩圖,通過現場交流、師生辯論、事實確認來引發認知衝突,進而讓學生經歷探究並獲得體驗,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水平,整堂課學生學得都比較自然和輕鬆,教學目標達成度較理想。

集合思想的重要表現形式是韋恩圖。教師在教學中並未直接教學,而是採用主動探究的形式,在學生一次一次排列調整的活動過程中,韋恩圖的模型漸漸浮現。林老師在此過程中起了適當的點拔作用。學生經歷了韋恩圖產生的過程中初步理解了對韋恩圖的認識過程,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計算總人數。通過這樣的設計,讓學生經歷韋恩圖的產生過程,並充分感知和體驗韋恩圖的作用,把具體問題上升到抽象,找到解決問題的捷徑,而且整個過程不斷有思維的碰撞,環環相扣,紮實有效,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了實處。探討之處:在設計一個活動時,沒有想到:體現了什麼數學思想,怎樣才能把數學思想活動起來,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

總之,數學課不僅是讓學生學數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欣賞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從欣賞和體驗中去感悟數學道理、培養數學素養。本節課學生在學習活動的參與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斷創新,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與成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gqwdl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