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搭石》評課稿【共6篇】

《搭石》評課稿【共6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評課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那麼什麼樣的評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搭石》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搭石》評課稿【共6篇】

《搭石》評課稿1

我今天聽了任麗老師的課,有以下幾點拙見,下面我來分點説一下:

1、本課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以讀感悟,實現了學生與教師對話,與文本對話,與生活對話,引出勤苦的人們在小溪上鋪上了一排石頭,引出課文課題,簡潔明瞭,切入主題。

2、角色換位,培養想象,拓展文本。這個環節是讓學生自己來尋找美、發現美、體驗美。美就在文本之中,就在字裏行間,走進文本,讀出文本,這才是閲讀教學的境界。學生用自己的眼睛來發現,用自己的心去體驗,每個學生的發言都洋溢着自己的個性。孩子們在老師的啟發下,假設了不同的人來走搭石,學生的想像思維得到了發展的同時,也表達出了孩子們美好的心靈,特別是一個孩子説出盲人走搭石,他站在河裏領着盲人過河,這個細節,教師應該對學生髮言給予表揚,同時,我想應該把掌聲送給他。

3、詞語的理解更是教學的'重點目標之一,這節課中,任老師追求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如“協調有序”是文章的重點詞語,從理解到運用、拓展,再到積累,體現了過程和方法,融入了情感。由“話”變“畫”,來教“清波盪漾、人影綽綽”,讓學生在不斷誦讀中品味疊音詞,悟出音律美,體會水光、人影兩相和的美融為一體。

4、其中有幾點建議我整理了一下,首先是教師應該及時糾正和評價孩子的答案。任老師認真傾聽完學生的回答後缺少總結性的語言。其次,本課沒有設計小組討論環節,應該設立此環節,使孩子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再次,搭石應該是方正堅固的,任老師在板書的時候忽略了它的形狀,畫成了橢圓的。

總之,在任老師的課堂上讓我感受到了“美”的真實所在,使我受益匪淺。

《搭石》評課稿2

今天,聽了陳老師執教的《搭石》一課,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搭石》是一篇鄉土氣息濃厚的文章,課文截取了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展示了鄉親們善良、友愛、互敬互幫的美好品德。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張老師用她帶有濃濃感情色彩的語言把學生們帶入了這個民風純樸的鄉間,讓人賞心悦目,回味無窮。

一、理解詞語,靈活多樣。

陳老師的課教出了濃濃的語文味兒。她始終注重對生字、詞語和重點句子的學習和指導,特別是指導理解“脱鞋挽褲”、“協調有序”和“人影綽綽”這三個詞語,所採用的方法語文味兒十足。老師問:“你從哪裏體會到了美?”學生馬上説:“我從脱鞋挽褲中體會到人的美。”老師順勢就進入學習詞語的環節,讓學生想象了人們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還組成了幾個句式整齊的,像詩歌一樣的句子:“如果人們沒有搭石,人們就必須(脱鞋挽褲);人們趕集就必須(脱鞋挽褲),人們訪友就必須(脱鞋挽褲)。”學生對“脱鞋挽褲”的意思和走過小溪的艱辛就有了瞭解。一次次的引説練讀,學生已經牢固地掌握了這三個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學“協調有序”這個詞語時,沒有讓學生説説是什麼意思,而是用一句“讓我們進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讓孩子們進入了當時的人們行走的'情境中,“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跟上去)”理解了人們行走的井然有序。

學習“人影綽綽”這個詞語時,先出示字典中的的三種解釋讓學生選擇,再讓學生説明為什麼這麼選。老師又拓展了“綽綽有餘”這個成語,再讓學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是一幅怎樣的畫面?”通過想象理解詞語的意境。

二、體會課文,獨具匠心。

把一篇具有鄉土文學氣息的文章上出一番詩情畫意,陳老師對課堂的設計可謂匠心獨運。先看導入部分:“這個小山村是作家劉章爺爺的家鄉,他的家鄉是個美麗的地方。那裏有連綿起伏的山巒,有鬱鬱葱葱的樹木,還有一條清澈見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憶起家鄉,覺得最美的還是家鄉的搭石。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麗的搭石。”幾句話寫出了一個安詳寧靜的小山村。

再來看教學中的一個亮點。在學完“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老師反覆導讀這句話,語速由慢變快,再由快變慢,孩子們也跟得很有節奏,書聲朗朗,起起落落,好像是走搭石的人沒有亂了步伐一樣,最後總結“這樣的動作就叫作協調有序。”又在讀中領悟了詞意。如此的情、境、意三者融為一體,整個過程簡簡單單,清清爽爽,卻有一番清新雅緻的韻味。

三、寫作指導,融為一體。

陳老師教學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她的每節閲讀課的教學,都會和相關的寫作指導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本節課,陳老師在學習完課文後,問學生:“你知道作者是怎樣寫出這麼優美的文章嗎?”很多同學意識到這是細心觀察的結果,如果不是平時關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又怎麼會捕捉到那被人踩在腳底的平平凡凡的搭石呢?陳老師繼續鼓勵大家:“相信你們也會成為生活的細心人,也會寫出如此優美的文章。”通過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語文教學的美,讓人受益無窮。

《搭石》評課稿3

今天,聽了周龍英老師執教的《搭石》一課,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搭石》是一篇鄉土氣息濃厚的文章,課文截取了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展示了鄉親們善良、友愛、互敬互幫的美好品德。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張老師用她帶有濃濃感情色彩的語言把學生們帶入了這個民風純樸的鄉間,讓人賞心悦目,回味無窮。

一、理解詞語,靈活多樣。

周老師的課教出了濃濃的語文味兒。她始終注重對生字、詞語和重點句子的學習和指導,特別是指導理解“脱鞋挽褲”、“協調有序”和“人影綽綽”這三個詞語,所採用的方法語文味兒十足。老師問:“你從哪裏體會到了美?”學生馬上説:“我從脱鞋挽褲中體會到人的美。”老師順勢就進入學習詞語的環節,先讓學生表演一下“綰”的動作,再讓學生想象了人們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還組成了幾個句式整齊的,像詩歌一樣的句子:“如果人們沒有搭石,人們就必須(脱鞋挽褲);人們趕集就必須(脱鞋挽褲),人們訪友就必須(脱鞋挽褲)。”學生對“脱鞋挽褲”的意思和走過小溪的艱辛就有了瞭解。一次次的引説練讀,學生已經牢固地掌握了這三個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學“協調有序”這個詞語時,沒有讓學生説説是什麼意思,而是用一句“讓我們進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讓孩子們進入了當時的人們行走的情境中,“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跟上去)”理解了人們行走的井然有序。

學習“人影綽綽”這個詞語時,先出示字典中的的三種解釋讓學生選擇,再讓學生説明為什麼這麼選。老師又拓展了“綽綽有餘”這個成語,再讓學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是一幅怎樣的畫面?”通過想象理解詞語的意境。

二、體會課文,獨具匠心。

把一篇具有鄉土文學氣息的文章上出一番詩情畫意,張老師對課堂的設計可謂匠心獨運。先看導入部分:“這個小山村是作家劉章爺爺的家鄉,他的家鄉是個美麗的地方。那裏有連綿起伏的山巒,有鬱鬱葱葱的樹木,還有一條清澈見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憶起家鄉,覺得最美的還是家鄉的搭石。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麗的搭石。”幾句話寫出了一個安詳寧靜的小山村。再來看教學中的一個亮點。在學完“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老師反覆導讀這句話,語速由慢變快,再由快變慢,孩子們也跟得很有節奏,書聲朗朗,起起落落,好像是走搭石的人沒有亂了步伐一樣,最後總結“這樣的動作就叫作協調有序。”又在讀中領悟了詞意。如此的情、境、意三者融為一體,整個過程簡簡單單,清清爽爽,卻有一番清新雅緻的韻味。

三、寫作指導,融為一體。

周老師教學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她的`每節閲讀課的教學,都會和相關的寫作指導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本節課,周老師在學習完課文後,問學生:“你知道作者是怎樣寫出這麼優美的文

章嗎?”很多同學意識到這是細心觀察的結果,如果不是平時關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又怎麼會捕捉到那被人踩在腳底的平平凡凡的搭石呢?周老師繼續鼓勵大家:“相信你們也會成為生活的細心人,也會寫出如此優美的文章。”同時,向大家推薦曹文軒的小説課下閲讀。紮實的教學功底,樸實無華的教學特色,周老師將人文性與工具性完美地統一起來,“簡約而不簡單”,通過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語文教學的美,讓人受益無窮。

《搭石》評課稿4

《搭石》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四年級第六組的課文,捧讀文本,我們會感受到一種鄉間的清新與一份鄉民純樸的情感,作者劉章用質樸感性的語言為我們營造了濃郁的鄉間生活美景,通過展現“擺搭石——走搭石”等尋常生活情景,體現了人們純樸、勤懇、老幼相敬的可貴品質和一心為他人着想的美好的情感。本節課,盛傑老師從課文的整體入手,站在學生的角度,採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分享表達”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己研讀課文,體驗文本的價值,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髮展、成長的過程。以下幾點體會深刻:

一、以生為本,以學定教。

1、教學樸實,提高實效。

上課伊始,盛老師沒有追求什麼所謂精彩的導入,而是直接對上節課學習情況進行檢測:聽寫要求掌握的詞語和對“搭石”的認識。方法雖簡單卻有效,學生很快能靜下心來進入到新課的學習狀態。接下來,和學生共同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讓學生圍繞這一句展開自主學習找到自己能感受到的“美”。盛老師給予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引導他們圈點勾畫甚至是批註,既讓孩子們掌握了閲讀學習的基本方法,也為接下來的分享表達做好了充分的鋪墊。課堂上,我們也確實看到了孩子們心無旁騖地自主學習着,這也是我們一直所追求的理想而有效的學習狀態。

2、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本節課的教學,我們看到盛老師很大膽地整體在“放”。我們説這不是隨性地放,而是一種有意識的“放”,這種“放”能讓學生有更多的空間進行思維訓練和語言積累。放時間給學生自學,當然,在學生自主學習時,我們看到盛老師走進學生中間,瞭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況。放時間讓學生分享表達,無論是小組還是全班同學一起分享表達,我們都能看到盛老師能認真傾聽,並從傾聽中捕捉信息,恰當地評論、點撥,引發學生深度地思考。而閲讀又是個性化的學習過程,學生對文本是怎麼理解的就會怎麼表達,他可能不會按照我們原先預設的方案來,課堂上,我們看到盛老師能根據學生的發言,隨機進行文本內容的學習,極大地尊重了學生的閲讀體驗,同時我也認為這也體現了盛老師夯實的教學功底和較為靈活的教學機智。

3、方法靈活,課堂靈動。

在教學中,我們看到在學生表達的基礎之上,盛老師創設了恰當的情境更好地引導學生感悟藴含在搭石上的美。她緊緊抓住“一羣人走搭石”,“兩個人走搭石”以及“擺搭石”三幅畫面,將讀懂詞句、體驗畫面、感悟情感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很自然地引導學生理解:搭石在家鄉的人們心中為什麼是一道風景。比如:談到“一羣人走搭石”的時候,盛老師抓住“協調有序”這個關鍵詞,通過手勢演繹抬腳和緊跟動作,在手勢加快和語速加快的過程中,與走搭石形成通感,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抬起腳來,緊跟上去”的和諧美。再如談到年輕人遇到老年人怎樣走搭石的內容時,盛老師則以“有的詞語會讓你的心頭輕輕一顫,你就抓住它,多讀幾遍”的方式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抓住“伏”和“理所當然”這兩個關鍵詞語,從品“伏”這個詞再到“理所當然”的過渡,盛老師創設了很多情境,激發學生想象,從而感受到“理所當然”的人性之美。諸如此類,就不一一列舉。除了對詞語獨具匠心的品學外,我們也感受到盛老師指導朗讀方面的別出心裁。比如:在指導朗讀“一行人走搭石”這部分內容時,盛老師除了用手勢演繹“協調有序”幫助學生讀出“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的節奏感之外,她還根據學生的感受,將課文改為詩歌形式,配以音樂引導學生誦讀詩歌,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入那有着濃濃鄉情的“搭石”邊,學生便用朗讀將這美好的畫面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看到,整節課,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積極,參與面較廣,分享表達較有質量。

二、德育滲透,潤物無聲。

這篇課文洋溢着人性之美,而這種美貫穿了課堂的始終,我們看到整節課學生在研讀與交流中對“美”的理解和體驗愈加深刻。比如:在學習“一行人走搭石”時,通過對文本的'研讀、結合生活實際,學生説到羣體生活時,人們之間的理解與配合,從而感受到和諧之美的温暖;再如:學習“兩人走搭石”這一部分時,文字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再加上盛老師創設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通過想一想、説一説的方式,春風化雨般地讓學生體會到“謙讓之美”“敬老之美”的高尚……除此之外,課堂結尾老師播放了蕪湖市制作的《三德歌》的視頻,更是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正能量。讓孩子們近距離地感受到心靈美其實每天都有,每個人身邊都有!從而激發孩子們尋找身邊的動人風景,領略身邊的美,並付諸行動——從自我做起將愛延續!

本節課,老師和孩子一起通過欣賞能看得見的風景,品讀有魅力的語言,感受温暖人心的心靈美。教師既把握了語文教學的要義,重視語言的積累和訓練,又加強了文本與生活的聯繫,使情感得到了昇華。

《搭石》評課稿5

聽了郭老師教學的《搭石》一課,郭老師那激情飛揚的語言,細緻的講解,紮實有效的設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學到了很多。

一、抓住重點句段,講解細緻、透徹,讓學生在重點句段中理解文章,體味情感。如對“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等詞語的理解,採用了看圖片,選擇的形式來理解,同時讓學生明白相同的字在不同詞語中的理解不同。“你從這些詞語體會到了什麼?”尊重學生的自主感受。

二、“仿説句子”這一環節,教師根據書上的例子,引導學生説“假如遇到下雪天,——總要——。”讓學生仿照書上的句子來想象説。這樣的設計,不僅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深入一層,而且降低了學生直接寫的難度,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想象説出句子,通過當時的學生反饋來看,這一環節的設計無疑是成功的。

三、教師最後對寫作背景的介紹,使學生更加了解了其人,理解了其文,昇華了其情。

《搭石》評課稿6

我有幸聆聽劉老師執教的《搭石》,由於剛給學生上過這節課,所以聽完這節課後感歎劉老師的美美的教學風格,更從中瞭解到了更多自己的不足。

劉老師上的是《搭石》的第二課時。老師一開始就要求學生自讀二至五自然段並讓學生體會“從哪裏感受到了美?”劉老師緊緊圍繞“文中哪些詞句能讓你感受到美”這一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自讀後彙報了很多句子,老師針對這些美美的句子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感悟,並及時給予適當的`評價,在評價後再感悟,再昇華。在課堂中,老師通過多種方式的讀,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通過默讀、思考、勾畫、標註,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有感情朗讀,體會文章思想感情。通過朗讀——評價、描述畫面——評價,培養學生學會傾聽的良好品質。

詞語的理解更是教學的重點目標之一,課中,老師追求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如“協調有序”是文章的重點詞語,從理解到運用、拓展,再到積累,體現了過程和方法,同時也融入了情感。 “理所當然”一詞,談感受來理解,體現了工具性與實踐性相結合。老師就這樣有層次,有梯度,又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學生在愉快的情境活動中不知不覺積累,感悟運用了新知,紮實有效地落實了雙基訓練。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難點。在課堂上老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對重點詞語的體會、品讀,發動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使語文能力得以提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gqwno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