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認識周長評課稿彙總(2篇)

認識周長評課稿彙總(2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於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應該怎麼寫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認識周長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認識周長評課稿彙總(2篇)

認識周長評課稿1

xx老師執教的三年級的《認識周長》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一堂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的課。學習這一課的目標:

①是讓學生理解周長的含義;

②讓學生探索測量不同形狀的圖形的周長方法;

③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粗談一下對這節課聽後的感想:這節課目標明確,設計有條理。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學生時而獨立思考,時而合作交流,還有適時的展示彙報,使得課堂上呈現出探索學習的氛圍。具體地説,這節課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本節課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體現數學。

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是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本節課的每一個環節都與生活有關,就為學習周長提供了一個親切熟悉的環境。周長的概念對國小生來説,是比較抽象的,機械地學習只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課的開始就吸引學生的眼球,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本節課從從引入來看,聯繫生活突出對周長的感性認識,採用多媒體課件對螞蟻繞樹葉爬了一圈進行演示,從而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也為周長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後面的`尋找身邊事物的周長,也都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着數學知識

二、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建構過程。

學生而言,知識的獲取不是教師和教材直接給予的,而應在充分經歷數學的過程中逐步建構的。在提出“周長”這個詞之後,老師藉助為桌布鑲花邊,量樹樁面的長度,使學生心中對周長有個大概理解。再讓學生説出身邊事物的周長是怎麼樣的來完善周長的定義。

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練習中深化概念。

國小生的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着依賴性。在師生共同得出周長的概念之後,潘老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一系列基本練習,拓寬了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對知識進行內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探索發現,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動。於是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後,潘老師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組織學生合作、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討論怎樣測量這些圖形的周長,以促進學生對周長意義的理解,並體現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尤其是體現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礎上對方法進行優化,又提升了學生的思維。

我覺得這節課值得商討的是:

1、周長的概念是建立在平面圖形之內,潘老師也強調了這一點,但學生的體驗不夠,如果增設一個環節讓學生體驗,學生應該有更深刻的認識。

2、在探究不同圖形周長的測量方法時,老師的確有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但滾、圍這些思路應該説是很巧妙的,學生提了出來這些巧妙的想法,如果老師能給予充分的肯定,也許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變得更愛動腦筋,更愛數學這門學科。

3、這節課的最後,是不是能在課堂上設計一些家庭作業,讓學生去操作體驗一回呢?比如,在學生掌握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後,讓學生回家求出飯桌和地板磚的周長,或者回去量一量自己穿的衣服的腰圍和頭圍,等等。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以上是我的一點膚淺的看法,説得不當之處請多包含。非常感謝潘老師給我們提供這次學習的機會。

認識周長評課稿2

本次數學教研的主題是例題的解決策略。本節課主要有兩個例題,一個是認識周長,第二個是學習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第一個例題教學時教師主要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繫實際,採用了以直觀演示為主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設計了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觀察思考、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周長的感性認識。再通過質疑、引起思考的手段使學生理解封閉圖形,從而深入理解周長的概念。第二個例題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小組研究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再通過比較、優化的方法,使學生感受{長+寬}*2這種方法的簡便。縱觀整節課,教師能較好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也為大家呈現了一節紮實、真實、有效的課堂。具體的説來,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遵循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預設,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展示了概念課教學的基本模式。

本課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周長這一概念相對抽象。國小生還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能力不強。所以老師在本課教學中並不是將周長這一概念強加給學生,她首先借助給圖片鑲金邊這一情境,讓學生感知圖形“一週邊線”的特點,從而認識“周長”;然後讓學生嘗試用語言描述什麼是周長,再通過理解和辨析什麼是封閉圖形,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概念。第二個環節是在認識周長之後,讓學生親自動手研究如何知道一個圖形的周長,通過小組操作、説一説,發現直邊圖形可以用尺子量每條邊的長度,再相加知道周長。曲邊圖形可以藉助繩子繞圖形一週,再化曲為直,測測繩子的長度也就是圖形的周長。最後自然過渡到老師想知道黑板上這個長方形周長,你有什麼好辦法。學生通過實際測量得到計算周長所需要的數據,計算周長。彙報方法後再比較優化方法。新課授完老師又圍繞這節課的重難點設計了不同梯度的練習,很好地鞏固了周長的概念和長方形的計算方法,運用周長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設計,從“生活—數學—生活”,把形象與抽象結合,幫助學生逐步將“周長”這一概念從生活與實物中逐漸剝離、步步明晰。

二、重視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在有效探究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課程標準中指出:要組織引導學生經歷有效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切實有效地數學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為了確實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老師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理解圖形周長的含義;探索一般圖形周長測量方法的過程。本節課老師實現了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後,讓學生理性的思考,到底什麼是周長呢?在學生充分認識和感知的的基礎上用數學語言加以概括,實現了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學生在充分理解了周長的含義的基礎上,讓學生測量並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不同計算方法,學生們體驗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為後面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探究活動中,老師都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材料,討論測量計算方法,再進行展示交流。活動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引導,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一步深化了對周長的認識,同時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以培養學生的思維為核心,重視學生知識的探索過程和方法的指導,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數學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探究知識,發展思維的主戰場。在長方形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教師首先出示學習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自主探究學習,嘗試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有的小組選用了“長+寬+長+寬”的方法;有的小組選用了“寬+長+寬+長”和“長+寬+長+寬”這兩種方法;有的小組選用了先把長與長相加、寬與寬相加,再把所得的和相加的方法。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思維的培養過程,學生根據長方形有四條邊;它們的對邊相等,又出現了後兩種方法。最後,教師通過課件的演示來幫助學生理解公式。我想學生經歷了這樣的探索過程,對於周長的計算公式的理解會更加的透徹,記憶也會更加的深刻。

美中不足,教師沒有能讓更多的學生説説他們自己對公式的理解,讓學生學會溝通新舊知識,提高表達能力。

總之,老師在本課教學中,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預設、適時的因勢利導,讓學生探索發現認識理解周長,探索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課堂效果顯著。

標籤: 評課 周長 彙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kjdy2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