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音樂 >

關於辛豐年音樂筆記

關於辛豐年音樂筆記

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對詩、書、畫都喜歡品評。最高的稱為神品,其次是妙品,再低一檔是能品。有些作品介乎神、妙之間,稱之為讒品。

關於辛豐年音樂筆記

對名曲,是不是也可以這麼辦?應該説,真正夠得上神品的,不會很多。不然這種“大獎”的身價也就不值錢了。夠得上妙品水平的,相當多。而許多所謂名曲,恐怕以歸入能品為宜。還有一些,只怕連能品也夠不上。

神品、逸品與妙品,顯然應該列為“必讀之曲”了。能品則是“可讀之曲”。

但是問題總必須多角度考慮。如果上上之作都作為必讀,恐怕一般愛好者既無此時間也無此功力。巴赫的《馬太受難樂》,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106”,可以作為這種只能忍痛割愛的兩例。

另一方面,有一些作品雖然並非神品,但也必讀。因為它們能幫助你形成對樂史發展的概念,有的作品則提供一種對照,使那些神品的特色更為鮮明。例如,聽了維瓦爾迪和斯卡拉蒂的作品,你對巴羅克音樂的概念會更為豐富,而巴赫、亨德爾的個性也愈見鮮明瞭。

必讀之曲寧可少些,以便精讀;可讀之曲不妨多一些,廣一些,可以瀏覽;精讀與泛讀,正是相輔而相成,缺一不可。

必讀之曲到底包括哪些作品?

可以先定一個大框框:從巴羅克音樂到印象派。更具體到人,便是從巴赫到德彪西。

這是按照愛好者的基本隊伍來設想的。當然也可以越出這範圍,上窮巴羅克之前,聽蒙泰威爾第,聽帕萊斯特里那;下究五光十色的現代派。這就看各人的口味和消化力了。

這是從縱向來考慮。援如從橫向來考慮又怎樣選擇?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的作品都是成百上千,想通讀固然絕對做不到(你有本事聽完七十六張LP的貝多芬全集,一百八十張 CD的莫扎特全集嗎?);即便選聽他們的代表作,仍然來不及,只得再加以精簡。那麼又必然顧此失彼,魚與熊掌休想兼得。為了湊合有限的光陰,為了既見樹又見林,我們不得不放棄某些作品,以便勻出功夫來擴展視野,縱觀全景。有人贊得好,在貝多芬的音響森林中,每一棵大樹都有其特別的姿態值得欣賞。那麼我們也不難想見,在音樂大園林中,除了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等最大的景觀之外,還有數不清的奇花。有的雖然是幾株小草,然而卻是散發出異香的異草,又怎忍不賞呢?

對於一位剛開始欣賞的愛好者,考慮必讀之作的曲目,我總勸他先聽貝多芬,以貝多芬為中心。那麼聽貝多芬又從何人入手?恐伯許多人的愛樂生涯都是從貝多芬的一部交響曲開始的。

從哪一部開始?許多人是選上了或碰上了《命運》。要問我的意見,還是《田園》更合適。雖説這兩部作品都屬於比較容易入門的標題音樂,但《田園》的寫景是具象的,更能引入入勝,而《命運》的表現意志與情感則是比較象徵性的,非長期反覆傾聽、思索,並不怎麼好懂。

也有人很早就聽《英雄》。我覺得這並不合適。這是一片音響的森林,在九部交響曲中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即使要聽出個頭緒來也相當吃力。

不妨先聽《田園》,再聽《命運》。然後瀏覽幾遍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八首交響曲,再反覆傾聽《英雄》。但上述那五部都是貝多芬交響樂森林中的參天大樹,雖然比較好懂,可是同樣值得細讀的。其中,青春氣息的《第二交響曲》和老辣的《第八交響曲》,似手沒有受到愛好者的注意,是很可惜的事。《英雄》雖然寫作的時間比較靠前,其氣魄與深度卻給聽賞加重了難度,所以還是放在後邊來聽為好。此時你聽交響樂已積累了不少經驗,對貝多芬的語言也比較熟悉了,走進這音響的森林去便不大會迷路了。

何時聽“第九”?這可是一個應該認真對待的問題。如果像許多人那樣,由於慕名心急,一上來就去聽這部偉作,毫無知識與心理上的準備,不但會無所得,也許還有損於“第一印象”,而對於偉大作品的“第一印象”是極其珍貴的,是終身難忘的。所以應該十分珍惜。雖説人們可以把這部作品反覆傾聽百遍、幾百遍乃至上幹遍,也只會愈聽愈覺得其味不可窮盡;但那種一開始接近它所獲得的最直覺的感受是不可得而重複的!

因此奉勸人們最好是把聽“第九”作為對貝多芬殿堂的巡禮的一個高潮,當作一件莊嚴的大事放在後期來進行。不是要你搞什麼焚香點燭的“初聽式”。而是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近乎虔誠的心情,來享受那莊嚴美妙的“第一印象”!

可以把宏偉深邃的貝多芬殿堂分成幾個部分來瞻仰。交響音樂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在這一部分除了交響樂還應該聽他的序曲。

序曲中的必讀之作是《愛格蒙特》和《萊奧諾拉序曲第三》。前者,一般人比較熟悉,但也可能因其短小而閒閒聽過;後者,也可能沒有受到應得的高度重視。對於這兩曲,都值得用更大的注意力去反覆傾聽。它們,尤其後者,都是濃縮了的,緊湊而精彩的小“交響樂”。參考着它們所聯繫的戲劇情節來聽,固然有助於感受,然而又可以當作純樂來欣賞。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應該作為必讀之曲,自然是沒有疑問的。在汗牛充棟的`小提琴協奏曲文獻中,假如只允許挑一首來聽的話,似乎就是它可以當選。

在五部鋼琴協奏曲中又作何選擇?《皇帝》當然是最輝煌的;然而更深沉的是《G大調協奏曲》。兩首都是必讀之作。

另一個重要部分是鋼琴音樂。對這一部分作品的取捨比前一部分更是為難,因為重要而且精彩之作太多了。他的重大作品大多在他的三十二首奏鳴曲中。往昔有施納貝爾灌78轉速唱片,嚇人的一大堆。而今縮為CD,也不難得到。可是一個再虔誠不過的“貝迷”也不見得有可能通讀這部鋼琴音樂中的“新約聖經”吧!

百餘年來,演奏家和聽眾之間似乎達成了默契的共同選擇是這樣幾部:《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黎明》。要真正熟悉這幾部,也必須支付一筆艱鉅的精神勞動的代價。比如,可別誤以為《月光》不難懂,光是它那小不點兒的第二樂章,便像個斯芬克斯的、或者蒙娜麗莎的微笑。李斯特説它是“兩個深淵之間的一朵小花”,並不是信口説説的。

巨石人像一般的《三十二首變奏曲》《狄亞貝里主題變奏曲》,只好暫時割愛,但是像《小曲》(Bagatelles,作品33)這樣的小品是可以推薦的。“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曲也不在大。讀這一組小曲,對於我們認識貝多芬,更貼近地聽聽巨人的赤子心聲極有幫助。

“登堂”是不夠的,還須“入室”。要入貝多芬之室,就不可不傾聽他的室內樂,尤其是絃樂四重奏。然而這也正是心靈之旅中最不容易走的一段路。像那超凡入聖的暮年之作,最後的五部絃樂四重奏,能列入“必讀曲目”嗎?不行!還是也等到愛好者嘗夠了人生的苦辛再去探險吧!但我們不妨先選讀兩首:《降E大調四重奏》(作品74,別名“豎琴四重奏”),《F大調四重奏》(作品59之1)。它們平易近人,聽了不難漸入佳境,可以為進一步讀他的室內樂作品打下基礎。

以上的議論,不值方家一笑。這樣的走馬看花,掛一漏萬,頗有點“××一日遊”的味道了!由此可見,編制一個“必讀曲目”確實困難。正因此,愛樂的朋友在挑選唱片,打開唱機的時候,要萬分珍惜你的時光和聽力,儘可能傾聽那些真正值得聽的音樂!

標籤: 辛豐年 筆記 音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inyue/vn77g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