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藝術 >

説唱藝術亟待保護與活態傳承

説唱藝術亟待保護與活態傳承

我國的説唱藝術歷史悠久,豐富多彩,在千百年發展歷程中,不斷地演變、發展,生生不息,傳承存續至今,為世界文化史中所罕見,彌足珍貴。説唱作為綜合藝術形式,真實地反映了生活,表現了人民大眾的思想情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受眾遍及社會各個階層,從而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説唱藝術亟待保護與活態傳承

説唱藝術在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中,綜合、借鑑了諸多傳統藝術因素,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表演等。上世紀五十年代,戲法、魔術、技巧等門類被納入“雜技”範疇,而評書、相聲、鼓曲等説唱類藝術則通稱為“曲藝”。當前,隨着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在一些地方,説唱藝術的生存、發展已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涉及到社會環境、市場環境和文化體制等。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大多數説唱曲種中,很少產生能夠和傳統優秀曲目相媲美的新曲目。歷史上曲藝藝術的繁榮、發展,主要依靠不斷產生滿足廣大羣眾欣賞需求的新作品、新曲目,而缺乏優秀的新曲目,主要是創作、演出人員深入生活不夠,缺乏創新意識,也缺乏大批高素質曲藝人才。

以北京為例,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專業曲藝人才較集中,但較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無論是專業曲藝團體數量,還是曲藝曲種,乃至演員水平、演出質量,總體上都呈現下降趨勢。當前,北京的曲藝演出團體大都演出較少,並逐漸喪失觀眾和市場,除相聲以外,大多數演出都需要補貼、贊助。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北京的曲藝演出團體往往顧不上抓劇目、提高演出水平,而是要先跑演出市場,四處演出創收。而演出市場不景氣,又迫使許多年輕演員改行,人才的流失又導致了曲藝後繼乏人和演出質量下降。曲藝界這樣的惡性循環已經持續多年。據調查,如今全北京市只剩下10餘名職業曲藝弦師。弦師青黃不接,必然導致鼓曲、單絃等曲種無法傳承。

在歷史上,曲藝的傳承、發展有自身的模式和途徑,就是師徒之間口傳心授的模式,也是這個行業人才培養的傳統機制。曲藝沒有固定的教授方法,很多傳統曲目沒有底稿,完全是靠口傳心授,加上表演當中的經驗積累,甚至經過幾代人的推敲和完善。過去一個曲藝演員要從事演藝活動,通常要按照行規正式拜師,一般三年後方可出師。這三年期間,徒弟與師傅形影不離,受其言傳身教、耳濡目染,藝術知識和技巧便由此逐漸積累起來。

曲藝老藝人培養徒弟講究“薰”、“過”、“溜”。“薰”是指徒弟平時多看、多聽前輩和同行的演出;“過”是指師傅向徒弟傳授表演技巧,即“過活兒”;“溜”是指徒弟要在舞台演出當中不斷磨練,又稱“壓場”。現在的專業曲藝演員,或是畢業於曲藝學校,或是由業餘轉入專業,改變了傳統的藝術傳承機制,自然會造成藝術傳統的缺失,傳統知識、技巧的.遺失也在所難免。

駱玉笙、關學曾等一批曲藝界前輩名家陸續謝世,專業曲藝團體都普遍面臨着老齡化的境況,許多曲種都青黃不接、後繼乏人,某些曲種甚至已經瀕臨失傳。人亡曲終,已幾乎成為當今各個曲種的宿命。前輩大師駱玉笙去世之後,人們很難再聽到《重振河山待後生》那樣膾炙人口的段子了。電影《有話好好説》裏那段京腔京韻的北京琴書,讓人感覺餘音繞樑,揮之不去,但演唱者關學曾已經辭世六年。

如今,北京琴書後繼乏人,觀眾們都憂心忡忡,擔憂這已經唱了半個多世紀的古都遺韻日後在舞台上消失,將來人們只能從錄音資料中咀嚼回味。在北京形成和流行過的三十個曲藝曲種當中,“子弟書”、“梅花大鼓”、“奉調大鼓”、“蓮花落”等近十個曲種如今已經成為絕響。隨着前輩名家離去,他們的傳人當中難有望其項背者,老一輩付出了一生心血的那份文化遺產也將隨之消逝。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保護,是一個國際性的課題,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世界上一些具有豐厚文化積澱而且經濟、文化發達的國家,例如意大利、法國、西班牙、日本等,多年來都在採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保護和傳承本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説唱的表演藝術形式。

據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調查統計,中國的説唱類藝術形式共有345個曲種。新中國以後,在全國範圍內曾經演出過的400多個説唱曲種當中,如今仍然能夠演出的只有不到80個曲種。這不足80個曲種當中,除了相聲、評書、二人轉、蘇州評彈等,其餘的曲種都是隻能勉強維持,生存狀況並不樂觀,一些曲種已經在人們的視野中逐漸消失。説唱藝術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具有不可再生的特點,一旦消失,其損失無法估量。

當前各地都在爭相申報國家級和省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遺熱”興起,讓人喜憂參半,它説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和保護,應該説是難得的歷史機遇,但一旦列入了遺產名錄,實際上也意味着處境艱難,或已經瀕臨滅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要求的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項目的基本條件,就是其文化價值和瀕危狀況。在我國國務院2006年公佈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曲藝即説唱藝術佔了49項,這表明,隨着經濟和社會的急劇變遷,説唱藝術當前已經處於關乎存亡絕續的境地。

如何使説唱藝術這份厚重的文化遺產薪火相傳,如何使其傳統表演技藝和傳統曲目得以保存和傳承,既是今天的曲藝工作者的歷史使命,更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保護和傳承説唱藝術這種“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方式多種多樣,但首先應該注重扶助曲藝藝人和曲藝演出團體,特別是在搶救性保護傳統曲藝的工作當中,藝人的作用尤為重要。對於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曲種的代表性傳人,更應大力提供資助,支持其開展傳習活動和整理傳統曲目、書目。

對於傳統曲藝,最重要和最有效的保護方式是活態傳承。建立曲藝人才培訓體系乃是當務之急,應儘快興辦各級、各類的曲藝學校,尤其是要創辦高等曲藝院校。傳統的師徒傳授教育模式,並不能完全解決高級曲藝專業人才的培養。事實上曲藝人才的匱乏,不僅體現在創作和表演人才方面,理論研究、市場經營、音樂創作等專業人才都要通過高等院校的教育培養。隨着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深化,應當適時建立綜合性大學或高等藝術院校的曲藝專業。

隨着社會的發展、進步,傳統文化將會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説唱藝術的傳承,除了需要通過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在社會中進行傳播和普及,使其進入學校課堂也是一條重要的途徑。近年來,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等院校逐步開設了傳統音樂包括曲藝、戲曲的欣賞和模唱等課程,使青年學生受到了傳統文化藝術的薰陶。

教育部決定在中國小音樂課程中增加京劇內容,在北京等省市試點並逐步向全國推廣,這一舉措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説唱與京劇的現狀相類似,同樣面臨着受眾減少、市場狹小、人才流失等難題。讓傳統文化進入校園,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傳承方式,正有待於有志者的探索和創新。傳統音樂進入學校課堂,或許將成為音樂教育乃至素質教育的一個特色,同時也是面對新的時代、新的社會環境的一種文化傳承方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ishu/l6gqv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