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藝術 >

民間藝術之舞火龍

民間藝術之舞火龍

舞火龍是我的家鄉連州市星子鎮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每年中秋節,星子鎮一帶(包括附近的大路邊鎮)都有舞火龍的習俗。從農曆八月十五到八月十七,一連三晚,各村都會舉行舞火龍活動。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歡騰起舞,場面很是熱鬧。

民間藝術之舞火龍

星子中秋舞火龍起源於一段傳説:元末明初,朱元璋在八月十五之夜起義,隨後推翻元朝統治。次年中秋,星子地區的人們為安撫戰魂,用稻草香支編造火龍,敲鑼打鼓,擲炮驅鬼。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火龍由龍頭和龍身兩部分組成,均用稻草編成。“龍身”能長能短,可大可小,根據舞龍者的數量多少,憑織龍者的手感織成。村民們用稻杆紮成龍頭、龍身的形狀,背上插上點燃的香火(俗稱線香),就成為了一條火龍。

八月十五下午,各村就開始鬧騰了。村裏較為年長的長輩或者有經驗的年輕人在空坪(俗稱地坪)裏精心地用稻草編龍,編好後在龍頭安上兩支手電筒作龍眼,隨後添上供舞龍者手持的木棍。另外,還要準備一個大柚子當作龍珠。小孩子們則敲鑼打鼓,挨家挨户去籌集線香。每家每户都非常慷慨,像對待自己家事一樣或獻出兩三紮線香,或是奉上買線香的款項。小孩子們把收集到的線香集中放在一起,留到晚上舞火龍用。

八月十五晚上,大人們還沒吃飽飯,小孩子們就早早地來到了地坪,舞動棒棒,使勁地敲起鑼打起鼓,迫不及待地等待着舞火龍的開始。一些來看熱鬧的外鄉人,也會好奇地摸摸編好的龍,然後搶過孩子們手裏的棒棒,過一把敲鑼打鼓的癮。

鑼鼓聲聲響連天,召喚着村民們往地坪走去。當地坪裏的人越聚越多,人們便開始“裝龍”,即給龍珠、龍頭和龍身插滿點燃的線香。插滿線香的龍,全身火星點點,像亮滿霓虹燈的河的兩岸,十分好看。龍裝好後,那些勇敢的小夥子便自告奮勇地加入到舞龍的隊伍當中。舞龍的人數有九至二十人不等,一律赤膊短褲,為的是防鞭炮丟入衣服內爆炸。有的火龍還有一個拿着樹枝或扇子的“保鏢”,幫着掃落粘在舞龍者身上不時炸響的鞭炮。

隨後,敲鑼打鼓者在前面開路,舞龍珠者隨後,小夥子們舉着火龍,跟着龍珠,隨着鑼鼓等“響器”的節奏,左右擺動,穿街過巷舞起來。舞動着的火龍,遠遠望去讓人感覺真的有一條紅色的`龍在飛舞。那些看熱鬧的大人和孩子,躍躍欲試地跟在火龍後面。當火龍來到家門口,村民們便點燃鞭炮扔向火龍。小夥子們則舞動龍頭龍身,擋住村民拋來的鞭炮。當火龍走完大街小巷後,就要在村裏的地坪“轉龍潭”,即龍在中間轉,四周一大堆人往舞龍者身上扔鞭炮,這是舞龍的高潮部分。據説,龍舞得越好,就有越多的人來放鞭炮“燒”。越多的人來“燒”,就説明這條龍越“旺”。

近年來,鎮裏修建了廣場,鎮周邊各村或各街道的火龍在自個兒村或者街道拜訪每家每户後,都會聚集到鎮裏的廣場,集中舞蹈。只要鞭炮不停,火龍就會不停地舞下去。特別是最後一天,舞火龍會達到高潮。偌大的廣場,十幾二十條火龍在穿梭舞動,整個廣場,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轟鳴,紙屑紛飛,濃煙滾滾,近乎沸騰,説比過年還熱鬧也不為過。如此鬧三晚,至八月十七夜12點前,要把龍送到村子附近的河邊或池塘邊舉行祭祀儀式,謂之“送龍”。送龍時龍尾走在前,龍珠走最後。祭祀儀式後,如果希望天氣晴朗就把龍扔進水中,讓龍隨河水漂流;如果想要求雨則將龍燒掉,讓龍昇天布雨。最後大家一起下河裏游泳,稱為洗龍水身。

送完龍後,家鄉一帶,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而留在人們心中的舞火龍的壯觀的場景,卻不會停止舞動,它當然還會亮麗而燦爛地延續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ishu/lp27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