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藝術 >

渭南民間非遺藝術

渭南民間非遺藝術

渭南的非物質文化資源豐富,秦腔、大荔同州梆子、富平阿宮腔、華陰眉户、合陽跳戲等多種戲曲源遠流長;華縣皮影戲、合陽提線木偶戲古老璀璨,被譽為“戲曲的活化石”;華陰老腔更是被稱為“東方的搖滾”;韓城秧歌獨具匠心,融民歌、説唱、舞蹈為一體;澄城刺繡、皮影雕刻、渭南面花等民間藝術巧奪天工;韓城行鼓、合陽上鑼鼓、富平老鼓威震四方;蒲城稈火絢麗神奇;澄城堯頭窯古樸厚重。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成就了渭南民間民俗文化的豐富多彩和品種繁多……韓城行鼓篇

渭南民間非遺藝術

韓城行鼓,俗稱“挎鼓子”,是韓城羣眾沿襲模仿元朝蒙古騎兵軍陣鼓樂,演變而來的民間祭祀和歡慶豐收的鼓樂。

韓城行鼓風格粗獷豪邁,方陣威武壯觀,隊形豐富多變,場面動人心魂。表演時,鼓手組成大型方陣,仰面朝天,成騎馬蹲襠式,神氣十足,強勁剛烈的鼓點,似黃河咆哮,如萬馬飛奔,敲到高潮處,鼓手們如醉如痴,狂跳狂舞,達到“醉鼓醉鑔”的最佳境界。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衝擊。目前現存的鼓譜有《老虎磨牙》、《釘圪巴》、《上坡》等20多種,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合陽面花篇

在合陽的婚喪嫁娶、壽誕生日、祭祀等活動中,都少不了面花,面花在當地稱為“花饃”、“花饅頭”。

合陽的面花一般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簡潔生動的貼花型,類似浮雕,裝飾性的面花和作為底座的大饅頭連成一體,代表作品有“娃娃饃”“貼花餛飩”。二是誇張性強的變體型,選取花鳥蟲魚、水果蔬菜等為特徵,處於似與不似之間,如端午節的“艾饃饃”。三是富麗堂皇的插花型,呈立體狀,有的甚至做成幾層,十分壯觀,這一類品種最多,用途最廣,也最引人注目,代表作品有“老虎餛飩”“插花餛飩”“娃女子”“魚兒變娃”等,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合陽提線木偶戲篇

提線木偶戲是合陽獨有的古老地方劇種,民間俗稱“線戲”“線猴”“線胡”或“小戲”,起於漢而興於唐,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提線是合陽線戲的主要表演方法,偶人系線根據角色的不同,分別為五到十二根不等,按具體情況還有增加到十七八根甚至到二十餘根的。偶人通高80至90釐米,重3.5至5公斤。通過線戲藝人巧妙地運用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方法,賦予木偶以藝術生命,動作栩栩如生,卻又有濃厚的木偶特色,合陽提線木偶戲獨特的聲腔,被稱作線腔,已被國家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皮影戲篇

皮影戲,又叫傀儡戲、燈影,是在燈光的照射下用獸皮刻制的人物隔着一層亮布來演戲。起源於漢代,興盛於唐宋,明清為鼎盛時期,原為宮廷戲,唐以後流傳於民間,在音樂演奏中以打擊小銅碗為主節拍,故稱之為“碗碗腔”。表演一般由五人組成,分別司職前聲、籤手、上檔、下檔、後槽。其唱腔多為碗碗腔,屬於板腔體,其腔調分花音、平音、哭音,聲調剛柔兼濟、典雅清麗、細膩委婉。目前,渭南皮影遠銷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等地。

華陰老腔篇

華陰老腔系明末清初,以當地民間説書藝術為基礎發展形成的一種皮影戲曲劇種。為華陰縣泉店村張家户族的家族戲(只傳本姓本族,不傳外人)。其聲腔具有剛直高亢、磅礴豪邁的氣魄,聽起來頗有關西大漢詠唱大江東去之慨;落音又引進渭水船工號子曲調,採用一人唱眾人幫合的拖腔(民間俗稱為拉波);伴奏音樂不用嗩吶,獨設檀板的.拍板節奏,均構成了該劇種的獨有之長,使其富有突出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世代流傳,久演不衰。2006年6月,華陰老腔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荔刺繡篇

大荔刺繡歷史悠久,現分佈於縣境內高明、朝邑、石槽、八魚等鄉鎮,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洛河為界南北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大荔刺繡針法齊全,在花朵和動物眉毛等細部描寫時多使用繃花技法,顯得圖案飽滿、精神十足。多用作小孩服飾、舞蹈道具和收藏品。服飾有小孩鞋、帽子、裹肚、嫁衣、手帕等。

剪紙篇

剪紙藝術在渭南地區分佈廣泛,有不斷汲取當地皮影雕刻手法演變而來的朝邑剪紙,也有獨特的立體紙飾藝術合陽紙塑窗花,還有何劉剪紙、富平剪紙、華縣剪紙等都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朝邑剪紙分佈於大荔縣朝邑鎮及其周邊地區,被譽為“窗户上的皮影戲”,造型小巧,高約10cm,寬約5至7cm,圖案紋飾豐富,有狗牙、馬牙、小狗牙、鋸齒、米點等形式,鏤空疏密有致,一般成組出現,一組表示一個戲劇場景。

民間文化的發展豐富了人民羣眾的生活,現在,渭南正在積極努力地做好非遺保護工作,弘揚民族民間文化,守護人民精神家園,使渭南市民間藝術發展更加燦爛輝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ishu/km21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