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藝術 >

藝術調查報告集錦【2篇】

藝術調查報告集錦【2篇】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藝術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藝術調查報告集錦【2篇】

藝術調查報告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國小教育取得的成就眾所周知,有目共睹,但隨着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農村國小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也逐步浮出水面,並且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在國小教育中主要包括德、智、體、美、勞五種教育,其中國小音樂、美術教育是整個音樂、美術教育的基礎階段,是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是國小必修課程之一。音樂、美術教育對於國小生智力的啟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然而,在農村國小,音樂、美術教育現狀與現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遠,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美術、音樂教育往往得不到重視。在為期一週的時間內,我主要對山東省聊城市莘縣隸屬鄉鎮國小的藝術教育現狀進行了實地走訪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國小的藝術教育現狀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説教育設施差,教育隊伍整體素質偏低,教育觀念落後等。

第一點是藝術教學條件差,缺少相關音樂教學設施。改革開放以來儘管農村經濟獲得很大進步,但是城鄉差距依然明顯存在,教育差距更是格外突出。我們在城市隨處可見幼兒園國小之類的教育機構,孩子們在快樂的玩耍,有的在玩滑梯,有的在畫畫,有的在唱歌,就好像一個快樂的小天堂,在這個小天堂裏孩子們的素質能夠得到全面提升。但是回到農村看到的鄉村國小的狀況卻令人很心酸,一般鄉村國小首先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扇破爛的大門,滿是鐵鏽。進入大門之後看到的是滿是雜草的面積狹小的校園,校園內基本沒有任何供孩子們玩耍的娛樂設施。教室的現狀更是令人堪憂,破爛的窗户有的沒有玻璃,地面坎坷不平,桌椅板凳破舊搖晃,有的甚至沒有電燈,陰雨天的時候只能點蠟燭,我們可以想象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學習心情肯定不會很愉悦。由這些學校硬件設施我們可以想象到音樂美術的教育有多慘淡,首先是沒有專門的上課教室,一個鄉村國小有教室上課已經不錯了,哪裏還有多餘的空間上音樂課,有的就乾脆在上課的教室上課,這樣不僅空間受到限制,而且音樂課上發出的聲音可能會影響整個國小的安寧。其次是缺少音樂教學方面的設施,在走訪的這些鄉村國小內音樂設施的到位情況基本是零,基本就是上靠老師口頭教授,比如老師説我們這節課學《沂蒙山小調》,然後孩子們就只能跟着老師唱。就算是有的國小有那種古老的腳踏琴,但是全校可能就僅此一台,通常很少動用,動用的話就要從一個教室搬到另一個教室,這個過程就像是一個隆重的儀式。再次是缺少音樂教學所必需的多種教學設備和相應的音響、音像資料。孩子們根本不能欣賞到原版的優美音樂,嚴格限制了音樂的教學活動。因此完善學校的教育條件,置辦相關的音樂設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點是音樂教師隊伍空缺,整體素質低下,缺少正規培訓。在調查過的大部分鄉村國小中沒有音樂教師,教師到位狀況基本是零。在極少數鄉村國小有音樂教師的師資力量中,仍有一定數量的民辦教師發揮着較大的作用。由於沒有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的真正意義上的專職音樂教師,有的音樂設施上課不用,長期閒置,變成了學校創品牌驗收的辦學硬件擺設。由於民辦教師一般沒有接受過正規培訓,因而在教學理念、教學水平、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等方面以及對新教材的適應性上,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這種現象反映了國小音樂教師的音樂技能素質急待提高。音樂教師尤其需要經過專門培訓,但實際上他們接受正規教育和培訓的機會卻少得可憐,於是許多能唱兩首歌的音樂愛好者便成了音樂教師。教師音樂素質低,是造成目前鄉村國小音樂教學質量低下的又一原因。因此,重視對音樂教師的培養和繼續教育,是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一個有效途徑。

第三點是鄉村國小教學觀念落後,得不到相關領導的重視。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質教育,對鄉村國小的影響力度不夠,沒有從根本上轉變大多數鄉村國小教師和領導的教學觀念,不少學校仍把各種統考分數作為評價教師和學生的.惟一標準,單純的追求高分,因此,忽視音樂教學、佔用甚至砍掉音樂課的現象就是很顯而易見的。顯然這是造成鄉村國小音樂教學現狀的一個最主要原因。而且在農村國小,鄉、校一級的基層領導對音樂教育本來就瞭解的很少,加上他們本身藝術素質低。他們認為音樂是人人都可教的課,所以凡是認為教不好“主課”的老師就去教音樂,音樂教師當然就低人一等,於是紛紛改行,使本來就缺乏的音樂教師就更加缺乏。因此,加強和提高鄉村國小音樂教學質量的根本性措施就是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徹底改變學校領導和教師的教學觀念,真正使鄉村國小重視音樂教學。

第四點是對音樂教育的投入不足。農村長期以來由於經濟較為落後,並且發展相對緩慢,在財政收支方面比較困難。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在教學上的投入就顯得很低,在音樂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在這種情況下要發放教師的工資都很困難,也就沒有更多的財力去添置音樂教學設施了。更不要説引進優秀的專業音樂教師,就算是引進來也沒有什麼用。有的學校連一架普通的風琴都沒有就更談不上鋼琴、電子琴、音響、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有的地區由於對音樂教學的不重視,即使有一些音樂教學設備也並未真正用於日常的教學中,最多也不過是在公開課或比賽等時候用一下,其他時間就成為學校的擺設。因此政府應該認識到音樂教育的現狀,切實加大音樂教育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才能為音樂設施的完善、教師隊伍的壯大提供堅實的經濟後盾。

以上這些是我通過這次調查得出的幾點淺顯的認識。在實地走訪了這些鄉村國小後我的心情很沉重。在這個社會最底層的是農民,他們勤勞樸實,他們付出的最多,可是他們最終得到的實際利益卻很少。“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但是這種悲劇又延續到下一代,他們的子女在起跑線上已經與城市的孩子拉開了差距。每個孩子都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他們都有權利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享受全面的教育,不管他們來自城市還是鄉村。孩子是無辜的,難道農村的孩子就要比人低一等?難道他們生來就該接受這種“殘缺”的教育?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總之,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文化在繁榮,全社會的審美需求也在提高,這種鄉村國小音樂美術的教學現狀應該儘快改變,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社會發展和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需要。這不僅僅是農村的問題,也是一個全社會的問題,我們必須團結起來拯救那些正在接受那種“殘缺”教育的孩子們,救救孩子。

藝術調查報告2

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始建於1983年(其前身是鐵嶺地區文工團),是一個以演出二人轉、小品、小戲、民間歌舞為主的全民所有制專業藝術表演團體,也是遼寧省唯一從事民間藝術的表演團體。八十年代中後期,市民間藝術團曾組團參加東三省文藝匯演,囊括所有一等獎;又東渡日本參加國際青年演劇節,取得2金3銀的優異成績,創造了歷史的輝煌。隨着改革開放大潮席捲全國,九十年代末,隨着全國演

出市場的低糜,市民間藝術團走入低谷。從開始,他們以改革求生存求發展,全團上下齊心協力勇闖演出市場,年平均商業演出達200餘場,在第二屆中國鐵嶺國際民間藝術節暨趙本山杯二人轉大賽上,市民間藝術團再次取得驕人成績。特別是在遼寧省第六屆藝術節上,其創作、編排、演出的大型秧歌戲《年年歲歲關東謠》獲得優秀劇目獎,實現了鐵嶺市18年來在省藝術節上奪取最高獎項的目標。

一、以政府做後盾

改革前的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共有演職員工147人,體制僵化、隊伍老化、設備陳舊、入不敷出,有80多人處在不開資、交不上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困窘狀態。在蕭條的演藝市場中它就像一艘年久失修的帆船,無力博擊演藝市場的風浪。困難雖大,但市民間藝術團仍然在艱難中前行,他們依靠崔凱、張超、張惠中、喬傑、李春明、逯貴、趙本山、李靜、潘長江等享譽全國的鐵嶺籍創作編導表演人才,把一批思想性強、藝術水平高、有濃郁遼北地方特色、雅俗共賞、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推向了全國舞台。,鐵嶺舉辦了首屆國際民間藝術節暨"趙本山杯"小品大賽,民間藝術團在打造"小品之鄉"這張名片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市領導認為民間藝術團是鐵嶺的"鎮市之寶"和"掌上明珠",對其發展給予高度的關注和極大的支持。

市財政在保證民間藝術團每年107萬事業性經費支出的前提下,一次性撥付70萬元,用於補交拖欠多年的職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連續兩年撥付40萬元用於設備更新。職工減少了後顧之憂,工作熱情空前高漲,積極投身到劇目創作、排練演出、開發市場等工作中去,藝術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和發展。

二、向改革要效益

"靠在政府的身上終不是長久之計"。為了最大限度地激發藝術生產力,市民間藝術團大膽進行了改革。首先,重組表演團體。3月前,全團員工總數為14人,其中退休20人,停薪留職11人,不開資的閒散人員14人,在崗職工102人。根據當時國家政策,由本人申請,經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批准,通過提前退休、提前離崗、放長假、停薪留職四種方式對人員進行分流和重新定位。改革後,能夠勝任演出任務的73名職工重新上崗,其中一級演員3人,二級演員10人,三級學員47人,四級演員13人。其次,改革了用人制度。全團通過綜合考核,打破年齡限制,不拘一格選選聘領導班子成員;通過自由競聘,羣眾評議的方式選拔中層領導幹部;通過雙向選擇、競爭上崗的方式確定職工的工作崗位。第三,改革分配製度。他們確立了三個分配標準:一是工資待遇分類。演職人員月出滿勤,享受30%的工資待遇。在出滿勤的基礎上,每月參加演出和排練1至5天享受40%工資待遇,5至10天享受50%工資待遇,10天以上享受60%的工資待遇。行政人員除60%工資外實行崗位津貼,津貼標準為:團長200元,副團長160元,科長130元,普通幹部110元。下崗人員如臨時調用,與上崗人員同等待遇。二是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對少數表演技能優秀、知名度高、貢獻突出的拔尖人才和業務骨幹,實行明星政策。如趙本山雖然不坐班,不頂崗,但每年給團裏創造一定效益,每月享受100%工資待遇。對李靜等知名度較高的演員只要能按時完成團裏的指令性演出,常年享受60%的工資待遇。對李海、王娟這樣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員,在對外營業性演出時,每場演出補貼200元。對團其他業務骨幹也有一定程度的補貼。對於普通演員,每場演出補貼50元。三是制定獎勵政策。為了開發演出市場,彌補不足經費,他們又制定了對外聯繫演出獎勵政策。即,對外聯繫演出30場以下者,提取演出收入的10%,聯繫演出30場以上者,提取演出收入的20%。這些政策一經執行,職工們熱情高漲,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年平均演出場次達200場,創收30多萬元。

三、靠品牌闖市場

由於市民間藝術團是以創作演出二人轉、小品、小戲為主,根植民間,有着廣闊的演出市場,因此面向農村,面向社會,服務基層和豐富廣大羣眾的文化生活成為他們的市場定位。而著名笑星趙本山、潘長江等演員更是把鐵嶺這個城市,遼北這個地域乃至鐵嶺市民間藝術團推到全國老百姓的面前。這是個品牌,而品牌是無形資產,它能夠產生的效益是無法估量的,所以依託品牌,擦亮品牌,讓品牌產生更大的.效益成了他們的明智選擇。

在平穩完成體制改革後,民間藝術團的每一位員工的觀念都經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禮,大家都憋着一股勁要創新排演出最優秀的劇目,想方設法找市場多演出,力爭把"小品之鄉"的牌子,把趙本山的牌子,把民間藝術團的牌子在全國叫響。他們在編演時特別突出了幽默、火爆的東北地方特色,在演出時克服諸多困難,力爭達到最佳的演出效果。一年之中,除了完成公益性演出外,全團演職員工發揚艱

苦奮鬥、吃苦耐勞的精神,常年深入到基層和農村演出。在外地演出時,他們有時會連續坐24小時的車,遇到一天有兩場演出,而演出地點又相距很遠時,半夜就要起身。而一旦到達演出現場,上至團長下至十幾歲的小演員都參與到裝台、卸台這樣的重體力工作中,真正做到了愛業敬業。近年來,隨着電視劇《劉老根》在全國的播出,二人轉吸引了南方的一些觀眾,市民間藝術團的影響也不斷擴大,他們的足跡踏遍山東、江蘇、陝西、山西、河南等幾個省,所到之處,羣眾們都爭相傳告:"較大城市的劇團來了,趙本山的劇團來了!"演職員們受到極大的鼓舞,更加盡心盡力地把節目演好,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讓鐵嶺民間藝術團的牌子更響更亮。

四、靠發展出成績

為了讓市民間藝術團真正融入市場經濟當中去,他們沒有原地踏步等飯吃,而是積極走出去搶飯吃。對於演出市場的開發,他們主要採取三種方法:一是主動找個體演出經紀人和演出公司聯繫,建立長期互惠的關係,為雙方演出提供市場。二是同市內五家骨幹企業聯姻,在各種大型慶典演出時為企業冠名。三是尋找長期贊助夥伴。這條"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的路子使得他們的年商業演出的場次由改革前的130場攀升到200場,效益十分顯著。

培育演出市場是走出去的前提,要走好還要依靠優秀的業務隊伍。市民間藝術團十分注重演藝人才的培訓,想方設法從各種渠道調入優秀人才,破格提拔業務骨幹,對台柱子每月加發200元工資,同時還為那些有發展潛力的演員創造成名的機會。這些行之有效的留才措施,加上靈活的演出體制,實現了他們"出精品,現人才,增效益"的目標。

在改革的同時,他們也不斷地研究新問題,提出新思路。例如,現有在崗人員中,有不能從事演出工作的大齡演職員28人,既佔編制,又佔經費,影響新人的及時補充,他們對這部分人員擬採取提前離崗退養的方式,繼續減輕壓力,激發活力;"一團一校,以團帶校"的藝術事業單位的體制設置和管理方式雖已實行,但效果不明顯。為了進一步整合資源、綜合利用人才資源和物質資源,擬採取"團校統一"的運行方式,即領導班子統一、師資力量統一、訓練場地和教學場所統一、財務管理統一;為繁榮創作,政府已酌定設立文藝創作發展基金,以每年利息作為發展創作的獎金;為增加資金來源,準備將現存的鬆散的、動態的、在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的文企聯姻的形勢繼續拓展,爭取實現緊湊的、長期穩定的社會資助來源;對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也將向"演員分紅制"邁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ishu/m7n9r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