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藝術 >

閲讀教學藝術的策略

閲讀教學藝術的策略

閲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閲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傳授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使其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閲讀教學藝術的策略,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閲讀教學藝術的策略

篇一:閲讀教學藝術的策略

“教無定法,”特別是閲讀教學的方法可以説是百家爭鳴,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談點個人看法。

語文閲讀教學是具有藝術性的。這種藝術的首要本質在於:依據學科自身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心理特徵,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願望和動機,這是獲取高質量教學效果的決定因素。

語文閲讀的本質特徵決定了教學內容的情感性、閲讀思維的情境性、知識技能的實踐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教學語言的示範性。閲讀教學必須達到以下五個要求:

(一)突出情感因素

這是閲讀內容的情感性決定的。語言是一種工具,這是人們的共識。但是我們更應該強調語言工具的功能本質,即表情達意。以語言文字為表達形式的各類文章,特別是詩、詞、歌、賦、小説、劇本等文學作品,其中無不藴含着作者對人、事、物的強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觀態度,無不以情動人,以情寓理,這是語文閲讀教學在教學內容上與數理化等其他學科教學的顯著區別。欲使語文閲讀教學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願望,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必須在閲讀教學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動人,教出情味。不論是教寫人的還是記事的文章,擬或是教説明文或議論文,都應該引導學生領會、體驗課文的語言形式所傳達的作者的憎愛之情,褒貶之義,使學生在情感體驗過程中理解字詞句篇的含義和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 引入情境,激勵思維

這是閲讀思維的情境性所決定的。閲讀教學過程中思維訓練的規律與其他學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學科的思維訓練只是把語言作為媒介,通過對本學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論、觀點的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抽象、概括等活動來實現的,語文閲讀教學中的思維訓練則是直接通過語言訓練來實現的。用語言教語言是語文閲讀教學的基本表現形式,語言本身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媒介或憑藉,更主要的又是教學內容。學生接受、理解課文語言所傳達的情感信息,不論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過感知、體驗、聯想、想象等思維活動方式,進入情境,才能真正領會和理解。閲讀教學的這一特殊規律要求閲讀教學,尤其是記敍文和文學作品的閲讀教學,必須貫徹情境薰陶,激勵思維的原則,同時也賦予了閲讀教學過程中思維訓練的特定內容和形式,即以具體可感的形象、畫面、聲色、情態、情節、場面等,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激勵學生思維,使其產生思維樂趣。

當然,閲讀教學也離不開抽象思維,也不應忽視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歸納等抽象思維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教學中,一般教師往往只注意課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視了藴含於字詞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結果是:本來極其生動、情感強烈的作品,經過肢解、剖析,只剩了乾巴巴的幾條筋。這種單調枯燥的情緒體驗,又怎能不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乃至最終喪失學習語文的動力呢?以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的方式激勵學生思維,使其產生思維樂趣,主動自覺地去獲取知識,鍛鍊思維能力,這既是閲讀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閲讀教學藝術的生動體現。只要這樣才能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將“不會學”變為“善學”。所以,有經驗的語文教師總是根據教學內容、目的和學生實際,想方設法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開啟學生思維,象導遊一樣,一步步將學生引向柳暗花明之處。

(三)聯繫生活,激勵學習

作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稱的語文,是聽説讀寫的工具,以語言文字為表現形式的課文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因此,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與人們交際的需要密切地聯繫着。所以,閲讀教學藝術的根本目的和出發點也應該是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需要,使其產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

閲讀教學不能為教課文而教課文,為教知識而教知識,必須緊密聯繫日常生活實踐,特別是讀寫聽説活動,把課文中藴含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活化為呈現在學生面前的一盤盤美食甘味,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學屬所需”、“學有所用”,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主動自覺地去獲取知識,並積極運用所學知識,發展自己的語文能力。如一位教師講《落花生》一課,針對學生普遍感到作文選材難這個問題,自始至終圍繞作文選材進行講讀,使學生認識平時留心觀察和勤於積累是獲得寫作素材的重要來源,一堂課講得生動活潑,學生學得津津有味。

(四) 講究口語藝術

這是閲讀教學語言的示範性對語文教師的.起碼要求。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説:“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蘇霍姆林斯基也曾強調:教學語言“在較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語文教學的基本手段是教師以自己活的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語文能力,進行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即使在現代化教學手段普遍應用的時代,語文教學這一基本方式和特點也是不會改變的。從這個意義上説,語文教學,尤其是閲讀教學,永遠都是語言運用的藝術。

閲讀內容的情感性和閲讀思維的情境性要求閲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時又具有清晰嚴密的邏輯性,能夠再現作品中的形象和畫面,成為作品中的語言文字所敍述、描寫的形象、畫面的藝術再創造,從而能夠引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幫助學生理解作品。

在閲讀教學中,教師不論是講解還是描述,還是複述,其語言都應當活潑新穎,富有情感和魅力。總而言之,都應當對學生是一種新異的刺激,易於引起學生的注意,並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美的薰陶,引起學生的模仿和學習。

法國雕塑家羅丹説:“在藝術中,有風格的作本站是真的。”據此,我們可以説:“在閲讀教學中,有風格的教學語言才是真正的藝術。”語文閲讀教學藝術化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有獨特的風格。或善於條分縷析,準確嚴密地闡明事理;或善於形象生動、繪聲繪色地描述事物;或善於簡明扼要、冷靜客觀地敍述;或詼諧幽默、富有情趣,善於誘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等等。無數事實證明,一個語言表達頗富特色的語文教師,對學生在語言修養方面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甚至使某些學生終生難忘,終身受用。所以,欲實現閲讀教學藝術化,教師必須着意學習和訓練教學語言,講究口語藝術,使自己的教學語言本身就成為學生學習的典範。

總之,情感、思維、需要、方法、語言是構成閲讀教學藝術的五個基本要素,它們互相聯繫,相互作用,交叉滲透,缺一不可。在整個閲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由語言感知課文傳達的情和意,引起大腦神經系統的思維活動,理解知識和獲取知識,並不斷產生學習新知的需要,進而推動其更加自覺積極地學習。在整個閲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和教學方法是貫穿始終的。教師運用教學語言和教學方法,圍繞教學目的要求組織指導讀寫聽説訓練,使學生又將知識轉化為語言能力。這個過程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實踐這個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又體現了閲讀教學中學生認識過程的特殊規律。

篇二:閲讀教學藝術的策略

摘要:閲讀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小語文教學中,這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也是一條非常有效的重要途徑。當前,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也正積極倡導實施教學改革。新課標要求國小生通過閲讀教學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有較豐富的積累,並且形成良好的語感。在國小閲讀教學中,應該採取哪些策略達到課標規定的目標呢?本文對此作了淺談。

關鍵詞: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新課改;策略

新課程改革強調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提倡學生在閲讀思考的基礎上,重視閲讀實踐,並且能從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在新課改背景下,採取哪些策略有利於實現上述目標呢?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提出如下策略:

一、以讀為本,激發閲讀興趣

要想實現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目標,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是基礎。只有學生有了興趣,才會激發其閲讀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唯有如此,閲讀對他們來説,才不是負擔,而是無盡的樂趣和執着的追求。在國小語文教材裏,不乏有記敍文和文學作品。這些課文內容具體,形象生動。無論寫人、記事,還是繪景、狀物,都生動傳神,頗具閲讀美感。因此,在學習課文時,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精煉的語言進行欣賞,進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和作者產生思想的共鳴時,使學生能對文章裏生動的記述以及描寫產生強烈的感受,進而可以在他們的腦子裏喚起相應的形象。這時,學生就會被形象的畫面所吸引,進入文章所描繪的境界。在這種境界的吸引下,他們會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自然,他們也會從閲讀當中得到樂趣。

二、以字為基,打好閲讀基礎

文章的基本要素的基礎是字、詞、句,這也是閲讀的根基。如同學生通順連貫的理解文章的字、詞、句,他又如何打開閲讀的大門呢?對國小生而言,字、詞、句正像他們手中的積木。要想把積木組裝好,就首先需要能夠認識一個個的零件。相對於閲讀來説,可能這一階段的教學是最枯燥的。但是,這一環節無疑也是最必要的。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關於字詞句的學習,都必須重視。否則,一旦“忘本教學”,閲讀乃至整個語文教學就都好像“空中閣樓”一樣。那麼,如何進行字詞句教學為閲讀服務呢?

(一)注重生字聽寫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生字聽寫是傳統的一個識字和積累字的方法,也是很有效的一個方法。在閲讀之前,在學習每課之後,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生字的聽寫,這可以儘快、有序地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彙。而豐富的識字量,是閲讀的必要基礎。

(二)抓好詞句訓練

掌握了字詞,還要注意能夠成了句子。培養學生寫句子的訓練有造句、解釋等。尤其是教材中的古詩詞及句子的練習,很有利於幫助學做好句子的積累工作,為閲讀打下堅實的基礎。古詩詞其實是句子的精華,學生如果能掌握一定的詩詞,甚至如果他們能學會運用詩詞,將會大大有利於他們的閲讀學習。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還要特別重視句子、詩詞的講解。如《望廬山瀑布》、《題西林壁》等古詩,教師可以細細引導,帶領學生體會詩句的含義,讓學生明白有些詩句、修辭用得恰如其分。

(三)抓好語段教學

正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了“米”沒有巧婦是不行的。對於閲讀來説,字詞句是米,掌握閲讀方法就是巧婦。語段教學正是閲讀的起點。那麼如何開展語段閲讀教學呢?第一,“問、讀、劃”。所謂“問”,指帶着問題去讀;所謂“劃”,指帶着筆去讀。“讀劃”是語段教學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點明,要讓學生通過文章中的語句找到答案。這樣,在閲讀過程中,學生就將問題具體化,對待問題就不會無從下手了。掌握了這個方法,就會大大增強學生閲讀的自信心。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樹立了信心,而且做到了心、口、手的統一,養成了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這正是我們閲讀的要求。第二,找問題閲讀。所謂找問題,即鼓勵學生在閲讀中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於文中的一些重點語段,讓學生提出問題再教學。具體做法為:首先選擇一個語段,讓學生自由朗讀一會兒,然後開展小組討論,收集大家發現的問題;其次,集體討論,選取幾個典型的問題,學生圍繞這幾個問題再次朗讀;再次,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經過一番朗讀、討論、分析,學生對該語段已較為熟悉了。這些問題對於他們來説,可以説輕而易舉,難度不大。所需要做的就是一一解決剩下的問題即可。在這個方法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問題,保證氣氛的熱烈。第三,從課文出發進行閲讀指導。一定的閲讀方法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完成。文章有着極強的內在聯繫,是系統的一個整體。因此,在閲讀教學中,可以從課文出發,從整體入手,教給學生一種整體的閲讀能力。可以按照整體———部分———整體、綜合———分解———綜合的方法來開展,這是閲讀活動中理解文章內容、握文章框架、感悟文章內涵、領會文章寫法的基本規律和方法。在閲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從整體抓住文章的內在聯繫,認真鑽研教材,抓住語言表達思想內容的規律性的東西,從中找到突破口,進而確定教學的整體框架。在抓整體、抓聯繫的基礎上,選擇一個合適的突破口設計一個閲讀教學的整體框架是十分必要的。在課文教學中,可以找幾個突破口進行教學。選擇突破口可以緊扣題眼,即文章標題中的關鍵字眼。透過這個關鍵字眼,窺視中心,把握主旨。

綜上所述,閲讀是一種積累,同時,也是一門藝術。無論什麼樣的閲讀指導,都不需要教師一言堂,而是需要“百家爭鳴”。在閲讀教學中,教師切記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化的答案去束縛學生的思維。要實現閲讀教學的目標,教師要讓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讀出自己的感情,真正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要依據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結合學生學習語文的心理特徵,讓他們在閲讀的世界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善於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熱愛閲讀的願望和動機,以獲取高質量的教學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ishu/nkyj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