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藝術 >

國小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後感

國小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後感

國小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後感1

《國小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裏面收集了許多數學界名師的課堂教學藝術、經典課例、個人觀點、對於課堂教學理念的解讀與講述。田立莉校長的為學生所需而教是樂的觀點深有體會。

  一、知學生所需做學生

把自己當回學生,真真切切地當回學生,你才會更好地瞭解學生的心理,理解學生的多情,理解學生的出格,理解學生的差異。繼而,在課堂上就會有等待、有期待、有善待。你的教學思想將是開啟學生心智,引導學生探究,喚醒學生思維,濡染學生身心的數學精神;你的教學行為將提升學生理解數學價值,最終使學生的心充滿着——數學美麗。

作為教師的我們也是從孩童時代走過來的,但此時的我們大多都早早忘記了那時的我們需要什麼,孩子的渴望、天真、大膽、毫不掩飾的想法,往往被老師“駁回”“視而不見”“喧賓奪主”,作為教師,我們更多的應是理解、寬容,向田老師説的,真真切切當回學生,為學生的“不是”喝彩!某位老師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把7個蘋果平均分在2個盤子裏,問每盤幾個?還剩幾個?”大部分學生通過操作得出答案。列出算式:7÷2=3(個)……1(個),突然有位學生站起來説:“沒有剩,只要把剩下的一個蘋果用刀切成兩半,放在2個盤子裏,這時每個盤子裏的蘋果是3個半。”我們的小朋友説的多有道理呀!只是要讓他們用一個數表示3個半,他沒辦法做到,但這是新的問題,是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發現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珍貴啊!”其實這就是數學知識的擴展,是以後學習分數、小數產生的背景,是以後老師想精心設計的問題情境啊!只要我們稍作分析,學生就如獲至寶,他們期待着什麼時候能學到分數、小數,分數、小數又是怎樣的一種數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們:多傾聽學生的心聲,期待學生吧!

  二、為學生所需做老師

我是誰?我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創造者,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幫助者,學生多元智能的開發者,學生髮展的促進者、決策者。

課堂教學改革以來,我們的課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再是以前的“滿堂灌”,而是“參與”“組織”“合作”“引導”。從“學講課堂”中,我們發現:教師已經退居幕後,自覺退到教師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在小組討論期間,專心聆聽,但不干涉小組活動,當小組學習進程停滯時,教師才加以干預。教師知而不答。聽一位老師執教《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一課時,教學過程中有學生:“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那麼大杯的容量就是小杯的3倍。為什麼可以這麼轉換?”此時學生有疑問時,教師有意避而不答,能巧妙利用其餘學生的講解找到答案,學生的知識潛力得到充分發揮。教師的適當干預。小組討論展示時,當一組彙報一種方法後,王老師説:“還有其它方法嗎?”這時有同學又介紹了方程的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展示,及時總結板書提問,使學生對解決問題策略——假設有更深入的體會。

國小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後感2

暑假中,有幸拜讀了由雷玲老師主編的《國小數學名師教學藝術》一書,讓我得以在家中領略名師的風采,感受名師們的課堂教學藝術。這本書作者針對當下教育現狀,主要向我們講述了學數學名師的教學藝術方式。主要內容包括劉可欽:追尋常態下的生命課堂;潘小明的課堂人生;華應龍:瘋狂數學的和諧魅力;徐斌:課堂的樸素之美;林良富:在細節中體現課堂魅力;錢守旺:感受數學課堂的魅力;夏青峯的課堂追求以及田立莉:為學生所需而教。品讀着八位名師匠心獨具的教學案例,感受着他們對數學課堂和數學教學的獨特理解與個性詮釋,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劉可欽老師追尋常態下的生命課堂”更使我受益匪淺。

在工作過程中,我看過許多熱鬧的課堂教學場面,也曾非常羨慕別人課堂環節設計的巧妙、課件演示的精妙、課堂氣氛的火暴,甚至曾把眼中這些令我羨慕的元素統統的搬到了自己的課堂上,併為此沾沾自喜。但浮躁過後,待我冷靜下來思考時,卻發現除了當時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之外,留給學生的持久影響卻很少。於是我常常思考,數學教學中我要追求的是什麼?書中劉可欽老師的話語讓我茅塞頓開。作為教師我們要關注重視的是能給學生持久影響的常態課教學,要着力提高常態課的教學質量。

劉可欽老師的課堂樸素而不乏機智,用樸實而充滿人文情懷的語言讓學生在課堂上能自由的.發揮,關注每個孩子的心靈感受。比如劉老師把“某某同學説得很好,誰能比他説得更好?”這樣的話換成“某某同學讀得相當好,還有誰也想試一試?”讓每一個站起來的孩子都能夠體面的坐下來,老師在保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礎上,充分讓學生表達,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從而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真實的課堂擯棄演練和作假。真實的課堂應該面對學生真實的認知起點。展現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真實的課堂不能無視學生的學習基礎,把學生當作白紙和容器,隨意刻畫和灌輸;真實的課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問一答,牽着學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實的課堂更不能課前操練,課中表演,少數參與,多數旁觀。現在的課堂不能只是關注知識的接受、能力的提高,還要關注學生課堂教學的感受。人生得意,讀了書,你不至於忘形;人生失意,讀了書,你不至於沉淪。

讀着此書,感受着名師們精湛的數學教學藝術和各具特色的教學風格。豁然發現名師們的數學課堂,追求的是“在樸實中彰顯智慧、在無華中尋求發展”。生命課堂、和諧課堂、魅力課堂、理想課堂其實都一樣,返璞歸真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才是真實的課堂。數學課堂教學就應該面對學生真實的認知起點,展現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還學生以真實的課堂,讓我們的數學課更常態、更有效!

國小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後感3

這段時間有幸拜讀了由雷玲老師主編的《國小數學名師教學藝術》一書,書中介紹了8位國小數學名師的教學藝術和所具有的教學特色,並列舉了一些經典課例和教學片斷,以及每位老師的教學感悟等等,讓我領略了名師的風采,感受了名師們的課堂教學藝術。

這本書作者針對當下教育現狀,介紹了每一位老師獨特的課堂風格,如徐斌老師葆有一顆童心:努力做學生的好朋友,德國弗來堡師範大學海納特教授在《創造力》一書中寫道:創造性教學的一個特徵是,教師儘量關懷學生的學習,努力使自己返回到學生階段,也就是開始一個倒回的過程,這樣他才有可能把自己與學生看成一致的,並使學生把他視為同一類人。這是徐老師談到數學教學時經常引用的一句話。他深知,要教好孩子,你首先得自己成為孩子;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要去親近學生,用自己一顆永遠不老的童心去打動學生。徐老師經常是從一年級教到六年級,男教師教國小低年級有較大的難度,為此,徐老師揀來兒童電視節目主持人鞠萍和上海青年播音員陳燕華講故事的磁帶,並進行深入研究,他發現她們的語言短句子多,生動形象,清新親切,如話家常。一段時間,他規定自己每晚至少用耳機聽上兩小時,並一遍又一遍地模仿。他還找來省內外知名特級教師的上課錄像,反覆看,仔細學。工夫不負有心人,大運動量的強化訓練對他幫助很大,他的語言風格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和孩子們的距離越來越近了,孩子們也越來越喜歡上他的數學課了。

在徐老師的課堂上,他總是努力以學生的大朋友的角色出現,設計了種種遊戲,以開放的形式,在玩中學習,在玩中領悟,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以激發,創造慾望得以滿足,學習信心得以增強,合作意識和個性也得到充分地發展。

在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我看過許多熱鬧的課堂教學場面,也曾非常羨慕別人課堂環節設計的巧妙、課件演示的精妙、課堂氣氛的火爆,甚至曾把眼中這些令我羨慕的元素統統的搬到了自己的課堂上,併為此沾沾自喜。但浮躁過後,待我冷靜下來思考時,卻發現除了當時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之外,留給學生的持久影響卻很少。於是我常常思考,數學教學中我要追求的是什麼?書中徐斌老師的教學案例讓我茅塞頓開。

讀着此書,感受著名師們精湛的數學教學藝術和各具特色的 教學風格。名師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名師,是因為他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都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和堅持,追求的是生命課堂、和諧課堂、魅力課堂。

作為教師我們要關注重視的是能給學生持久影響的常態課教學,與學生打成一片,要着力提高常態課的教學質量。返璞歸真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才是真實的課堂。作為一名教師要有自己的人生座標,要不懈的追求,靜心的讀書,潛心實踐,悉心反思,讓我們的數學課更常態、更有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ishu/wj3o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