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品德與社會》公開課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素材

《品德與社會》公開課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素材

為了能比較細緻地描繪課堂教學的細微之處,使其具有人性化,體現以人為本,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兒童的觀念,本文以課堂敍事的形式,呈現教學案例。

《品德與社會》公開課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素材

一、案例實施環境

“遊遍天下,不及塘棲廊下。”“商賈齊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塘棲之寶地也……”“塘棲之水鄉情韻以古橋、流水特色人家、特色小吃演繹了一代又一代的風流故事。”但時過境遷,往日的舊跡已萍蹤難覓。廣濟橋、七環連橋、小橋流水已是陳年舊跡,美人靠,牌樓,廊坊也已成為歷史的遲暮,茶餘飯後的聊資。水鄉的遺韻也只能在點點滴滴,零零碎碎中依稀可現,家鄉的記憶也在韶華遺逝中漸漸模散了。)

《品德與社會》課中,與孩子們談及塘棲的種種好處,也似乎顯得蒼白無力,孩子們雖身處此地卻無從談及,更不用説為家鄉而自豪之類的話,這一節“家鄉真美麗”的課似乎可以在不了了之中草草收場。孩子們的議論也令我痛心不已。小莫里悄悄地對同桌説:“塘棲和別的地方沒什麼不同啊!”馮穌則乾脆説:“還不如上海好玩呢?”金鳴陽似乎懂得很多:“我去過同裏、烏鎮,那裏才叫水鄉呢,到處是老房子,石板橋……”“還説是花果之地,魚米之鄉呢?什麼都沒有啊……”面對這些言論,我能説什麼呢?

從他們的言論中,可以看出,兒童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還只停留在可觀可感的層面,認識較為膚淺和片面,對上面這段文字的描述不理解,“真的古塘棲有如此之美,現在大不一樣。”但儘管如此,我們仍不能否認實踐活動的重要性。讓兒童在與課程文本對話之外,與生活進行對話,與社會進行對話。使兒童對生活所知所感與文本互融共通。實現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二、案例過程實錄(敍述整理)

又一節《品德與社會》課,我為了實施這一尋訪計劃作了精心佈置。我把全班28人,就近分成4個小組,分別調查:塘棲的特產、塘棲的建築、塘棲的名人、塘棲的歷史四個板塊,要求通過詢問、調查、訪談、查閲書籍和史料、上網等方法、途徑,全面查找塘棲的風土人情。

孩子們聽了都忙活開了,有的`定時間,有的約地點。

一週後,我們組織學生對調查情況進行了彙報,還沒走進教室,就見孩子們三五成羣地圍在一起高聲談論着什麼,還有的已按耐不住,急着為上課準備物品。教室裏亂亂的,每一個人好像都很忙。見我走進教室,平時寡言少語的朱亞微一站在門口對我笑眯眯的,尤顯得可愛。大家都朝我圍過來,七嘴八舌,七手八腳亂起來。看到這個情景,我知道這節課肯定有戲了,我示意他們坐下來,上課鈴聲接隨而至。還沒等我師生問好,小莫里就站了起來,這節課看來只能在匆匆忙忙中開始了,她臉上似乎很興奮,一改上節課沮喪的表情,只見她打開一本藍封面的筆記本,説:“我們組,八位同學調查的任務是‘塘棲的特產’,我們問了我媽媽中學裏的一位地理老師,他告訴我們,塘棲的特產其實很多,水果有塘南枇杷,茭白、磨菇、荸薺、桔子、超山的楊梅、梅子等。”和莫里同組的範嘉其,樓肖航根據介紹忙着傳遞圖片和實物樣本,一邊還指手畫腳起來,看來挺有默契。莫里繼續介紹:“水產品有丁山河的鰱魚、黑魚、扁魚、鯽魚、東塘三白潭的青魚。”她一路説着,一路比劃着,顯得很興奮。“什麼是……是‘青魚’啊?”突然,一個怯怯的聲音傳來。我接過他的話:“青魚,又叫烏青魚,和草魚、鰱魚、鱅魚(包頭魚)稱四大家魚,東塘三白潭的青魚養殖面積廣,產量多,製成的青魚乾、青魚片袋包裝暢銷全國各地,十分有名……”沒等我説完,同組的楊洋就大聲叫起來:“對!對!”顯然他已耐不住寂寞了,他接過我的話茬説:“我的家鄉在東塘,聽我爸説,青魚最珍貴的地方在魚尾,肉嫩鮮活,魚尾還有活血散血的作用呢!我爸爸這老風濕,經常吃的,挺好的。”接着,他在大家的掌聲中,欣然坐下。他們組剩下的陸斌,金鳴陽等介紹了塘南的枇杷、超山的楊梅的特點,其中,塘南的枇杷還拍了一些照片,都一一做了展示。

還沒等幾個小傢伙説完,同組的仲易已把手舉得很高,沒等我示意,已迫不及待地站起來介紹起他的成果來了,朱亞微也樂滋滋地跑上來,為他當副手,仲易清了清嗓子,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説:“我向大家介紹塘棲的小吃,我的內容是我奶奶講給我聽的,我奶奶説,塘棲有四大風味小吃?刺毛肉元、細沙羊尾、豬油八寶飯、鍋巴湯……這些小吃在聖盪漾菜場都買的到,我們組已經調查過了,還問了賣的人怎麼做的呢!”朱亞微這平時一聲不吭的傢伙,今天卻一反常態,異常興奮,四大風味小吃圖片的展示一個不錯,還逗得大家個個喜笑顏開。他的表現贏得了大家一致歡呼,他更賣勁了,把拿圖片的手舉得更高了。這幾種平常大家見慣,吃慣的小吃,今天卻變得神乎其神,特別那細沙羊尾,匯得真讓人垂涎欲滴,掌聲又開始此起彼伏。在大家的掌聲中,仲易和朱亞微同時向大家敬了個隊禮,心滿意足地走下講台。忽然他倆又折回身向我跑來,手裏多了兩個盤子,原來這幾個機靈鬼不僅拍了照,還帶來了實物──細沙羊尾,刺毛肉元,説是給我品嚐,看來還挺有心的,看着下面二十多雙眼巴巴的眼睛,我只能推卻了,僧多飯少啊!

沈志煒似乎很有紳士風度,等大家鬧完了,才慢條斯理地站起來,開始他們的發現:“我們組調查的是‘塘棲的建築’,我們八個人花了好幾天時間找《塘棲鎮志》,終於在一位老爺爺家裏找到了,從‘塘棲鎮志’上,我們知道了塘棲從公元前602年前後開始建鎮,始為塘西鎮,屬錢塘縣;隋朝開始改名為‘塘棲鎮’,距今有1500多年曆史了。塘棲的建築與安徽的建築相似,依水而建,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建築。民國初年,塘棲就有七十二條半弄堂,遊塘棲一圈,雨天不用打傘。河邊建有美人靠,供遊人休息,觀賞,塘棲最大建築羣為勞家別院和汪家裏弄,其中勞家當年富可敵國,為塘棲首富……”他一邊介紹一邊出示他拍的照片,美人靠,中心街里弄一應俱全。他像一個歷史學家娓娓道來,這些聽所未聽,聞所未聞的“奇聞”引得孩子們交頭接耳,嘖嘖稱奇。沈志煒接着説:“由於舊城沒造,大多古代建築都被拆了,只剩下市新街和八字橋剩餘幾間老房子,大家可以在有空的時間去看一下。市新街還遺留着“子孝女貞”牌坊,聽我爸爸説,這牌坊在清朝初年建造,分三層,都用手工雕刻,十分美觀……”幾個住在市新街的孩子也大聲附和起來:“是的是的,我經常在那裏玩,有很多老房子,原來那是我們家鄉的寶貝啊!”自豪感油然而生。經他一提醒,孩子們忙開了:

“原來這些就是我們家鄉的特色啊!”

“我們家河邊有一些石頭圍成的河岸,也是寶啊!哈哈!”

“我們八字橋邊的木頭椅子,原來叫美人靠,真有哪個美人靠過嗎?前幾天爸爸還想把它砍了發煤爐呢,原來是古代的文物,我得回去和爸爸説説了,讓他不要砍!”

“那可破壞文物啊!要被抓起來的!!!”

“牌坊幹什麼用的?”

“大概打牌用的吧!?”

“我們水北小區還有一塊碑呢,我爺爺説,是清朝一位叫乾隆的皇帝寫的,叫乾隆御碑。也是文物吧!”

“這算什麼,我媽媽説在塘棲一中裏有一個水南娘娘墳,據説是宋朝小康王落難時為一個叫水南的姑娘建的。”

看來孩子們並不是不知道,而是沒有開竅。

沒等大家反應過來,沈韻雯開始在亂哄哄的情況下代表自己的組向大家介紹起“塘棲的名人”:“大家好,我代表我們組八位同學,向大家介紹塘棲的名人,我們資料來源是網上。”説完,她熟練地把軟盤插入計算機,操作起鼠標來,第一個出現的是吳昌碩,以及生平成就都有文字介紹,接着有汪建琛,史孝德等內容全面、不一而足,引得孩子們面面相趣,目不瑕接。

正當我準備讓徐小云組彙報時,計越凡舉起了他很難得的手,我示意他來説説,他卻朝着沈志煒,大聲地説:“我來糾正一下沈韻文同學的錯誤,吳昌碩不是塘棲人,而是安吉人,他是著名的畫家、書法家,他晚年住在超山,我爺爺的爺爺和他是好朋友,和他經常喝酒,我爺爺告訴我,吳昌碩死在超山,葬在超山腳下。”他言語中帶着幾許驕傲和滿足,我示意他坐下,他卻又轉向大家,大聲地嚷起來:“我家還有吳昌碩爺爺的畫呢?很值錢的。我爺爺説,這是吳爺爺送給我太公的,是我家的‘鎮家之寶’。”天機一泄露,講台下一片譁然,顯然計越凡最喜歡這種轟動的效果,在大家的驚羨聲中,坦然坐下。

接着教室裏開始亂起來,藉資料看的,相約放學後去親眼目睹的,討論的不一而足。連我班裏最沒心思聽課的謝斌也有興趣和同學約好去看一下沈志偉介紹的牌坊。比起上節課的死氣沉沉,大家顯然興奮了許多。

通過這堂課,他們知道了很多。他們瞭解了塘棲,找到了塘棲的特色,作為一個塘棲人而感到由衷的驕傲,這正是我想達到的效果,並且我達到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01oew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