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指導課教學實錄作文

指導課教學實錄作文

五年級作文指導課

指導課教學實錄作文

【備課歷程】

在備《圖書館裏的小鏡頭》一課時,我認為,對於國小生應該用形象説話,創設情境,提供範文,讓學生有所見、有所聞、有所感、有所依,這樣才能使其獲得良好的作文心理機制,鍛鍊綜合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所以我提出以《生活中的小鏡頭》為題,指導學生習作。先複習課文的表達特點,再引導學生自行觀察生活中的小鏡頭,並記錄下來。

我上作文課,向來注重範文。《海上日出》和《夕陽醉了》在過去就用過多次,效果很好,但只有寫景的範例,總嫌單薄。於是我又找到《黑麪條》和周作人的文言日記。四篇範文,篇幅雖小,但信息量極大,很適合教學之用。

上課前,我在校園中拍攝了一些學生活動、學習、用餐的情景,以及校園環境、校內後勤人員為師生服務的照片。特別是後勤人員的照片,是學生從未關注過的。這些照片在學生動筆之前出示給他們看,對於一時找不到合適材料的學生將是重要的幫助。

【教學過程】

師:今天我們一起上一堂作文課。(板書:生活中的小鏡頭。學生自發輕讀。)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圖書館裏的小鏡頭》,課文是從三個角度來描寫的。一開始是一個遠鏡頭,寫大家剛剛走進圖書館,所以作者只看到了別人的頭和腳。隨後,鏡頭漸漸推近,作者看到了別人的手,看到了別人的眼神。最後,鏡頭再次推近,拍到具體的四個人,男女老少都有。透過這些小鏡頭,你感受到了什麼?

生:我感受到了許多人都很喜歡看書,不管男女老少。

生:讀書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們都十分熱愛讀書。

師:很好。

生:因為人們愛讀書,所以圖書館成了城市裏最受歡迎的地方。

師:是啊。

生:人們在讀書的過程中,有自己的體驗。有時候,還會摘抄一些自己喜歡的詞句。

師:大家的這些感受是從哪些地方讀出來的?

生:我看到一個詞——“顧不得”,女青年顧不得整理她那散亂的長髮,説明她完全沉浸在閲讀裏面了。

師:你抓住了一個詞談感受。

生:我覺得書對人們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因為有幾個孩子趴在桌子上看得雖很吃力卻很專注。還有前面那個老人,書讀得很費力,但仍捨不得把書放下。

師:剛才你説到了一個詞語叫專注(板書:神態),它非常好地反映出當時那些渴求知識的人們的神情。

生:那個老人雖然十分吃力地看書,但他很高興。儘管年紀很大了,但他也想再學一點新的東西。

生:第二自然段中説各種各樣的人爭先恐後地湧進圖書館。我從“爭先恐後”這個詞感受到人們迫切地想到圖書館裏讀書。

師:湧進(板書:動作),是一個動詞。從這個詞中,你感受到人們渴求知識的樣子。

生:課文裏説一個女青年拿着書極温柔地撫摸着,就像撫摸孩子光滑的臉蛋。這很可愛,把書當成一個小孩了。(板書:想象)還有,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就是説她好像覺得圖書館裏的空氣很清新似的,我覺得她不止聞到了空氣,還聞到了書香。

師:你説得真好。

生:那個留披肩發的姑娘,不停地甩頭髮,這個“甩”字寫出這個姑娘因為讀書入迷連頭髮亂了都不去整理的樣子。

師:同學們分析得真好。作者通過神態、動作、想象把一個個小鏡頭寫清楚了。小鏡頭,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小場景。接下來,請大家輕聲地讀一讀講義上的《海上日出》和《夕陽醉了》。

(生自由輕聲讀)

師:請比較這兩段話,發現了什麼問題?

生:日出的時候,太陽紅得很刺眼,甚至讓人眼睛發痛。日落的時候,太陽卻宛如一位佳人緋紅的面龐,讓作者長長舒了一口氣。

師:你發現兩篇文章的寫作題材是相似的。

生:兩篇文章裏都有作者的想象。第一篇,作者想象太陽是很努力地往上升,他覺得那個太陽似乎很累。第二篇,作者覺得太陽像一個醉漢,臉紅紅的。

師:都寫到了想象,它們在寫法上是相同的。第一篇文章是我從巴金的《海上日出》中節選出來的。第二篇《夕陽醉了》是一個五年級的國小生寫的,是她讀了巴金的《海上日出》以後寫的。大家還能從這兩段話裏發現什麼?

生:寫太陽下山的時候,作者説地平線上只剩下太陽的一小塊臉了。而寫太陽升起來的時候,作者也寫了太陽露出了一小塊臉。

師:這就説明兩篇文章中的句子也是差不多的。

生:有些詞語也用得差不多。

師:是啊。因為這是那個五年級同學讀了巴金的文章之後的'一次仿寫。仿寫可以從句子、題材、寫作方法等多個角度進行。仿寫和自己寫都是我們寫生活中的小鏡頭可以使用的好方法。當然,自己寫的時候,內容還可以更多。不僅僅是動作、神態,還有其他,只要你仔細觀察就可以。看了《海上日出》《夕陽醉了》這兩小段話之後,你再和課文裏的那四個小鏡頭做一次比較,你發現它們有什麼不同?

生:日出和日落都是景色,小鏡頭是寫入的。

師:是的,如果我們要去觀察生活中的小鏡頭,視角可以放寬些,景物、人物都可以。

生:我發現日出日落是按時間變化順序寫的,小鏡頭是按從遠到近的順序寫的。

師:因為寫的內容不同,所以寫作順序也就不一樣了。接下來請同學們輕聲地讀一讀第三和第四篇文章。

(生輕聲朗讀)

師:這兩篇文章都是寫吃的,一篇是淺顯的文言文,一篇是白話文。文言日記,也是一個國小生寫的。不過,是一個一百多年前的國小生。我們一起來讀,我讀一句,請同學們跟讀一句。

(師領讀,生跟讀。)

師:現在完整地再讀一遍。

(生齊讀)

師:有看不懂的地方嗎?

生:我想問“天色蔚藍可玩”,是什麼意思?

師:你一下子就找到了這篇日記中最難的地方。誰能夠解釋?

生:我覺得是天氣很好,可以出去遊玩。

師:還有其他解釋嗎?

生:我覺得是説天空中的景色很有意思。

師:你不認為是可以出去玩,而是説它很美,是嗎?恭喜你,答對了。(生笑)來,握握手,你是個聰明的孩子。“可玩”,不是可以出去玩,而是指天空很美,值得玩味。

生:“形如撐魚,背青色,長約一尺,味似勒魚,細骨皆作入字形”,“人字形”是什麼意思?

生:就是説,魚骨像“入”字一樣。

生:“每尾二十餘文”的“文”是什麼意思?

生:就是古代人們用的錢。

師:“文”是古代的貨幣單位,就像我們現在説的“元、角、分”。

生:什麼叫“食萵苣筍”?

生:就是吃萵苣。

師:感謝剛才回答問題的同學,你們幫助大家讀懂了這篇文言日記。兩篇文章,一長一短,都是寫吃的。你喜歡哪一篇?告訴我原因。

生:我喜歡白話文。因為我覺得它描寫得非常具體。文言文不是很具體。

生:我也喜歡白話文,因為它寫得比較生動,介紹得很清晰。

生:我也喜歡白話文,我感覺它的動作描寫很到位,把那個人吃麪的動作都描寫出來了,而文言文卻寫得很簡單。

師:你把文章具體在哪裏都告訴我們了。

生:我喜歡文言文,因為它用簡潔的語言把食物的樣子描繪出來了。

師:作者是從哪些角度寫這條魚的?

生:從產地、價錢、樣子、味道、骨頭形狀、長度、顏色這些方面來説的。

師:同學們,文言日記中,作者用三十三個字從七個方面把一條魚介紹清楚了。這就是文言文的力量。我也喜歡文言日記。

生:我覺得兩篇文章是各有千秋的。白話文用很多形容詞把那個賣煙老漢的孫子吃東西時那種津津有味的樣子給描寫出來了;而古文用簡潔的語言把食物介紹得很清楚。

生:白話文寫得十分幽默。但我認為文言文比白話文寫得更好,因為它是用最精練的語言來描寫的。

師:不管語句是長還是短,只要寫出特點,就是好的,就能吸引讀者。(課件出示課前拍攝的校園照片)

師:接下來,請大家用5分鐘的時間,寫一個你所記得的生活中的小鏡頭。這個小鏡頭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人物;可以是教室裏的,也可以是走廊裏的,還可以是操場上的;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同學;可以是今天早上我們在家裏看到的,也可以是你在上學路上看到的。

(生開始習作練習,師巡迴觀察。)

(請生交流習作)

生:馬路邊的早晨是十分忙碌的。馬路邊停着各種各樣的小汽車,孩子們揹着書包從車上下來,匆忙跑向學校。校門口的義工家長,一邊用袖子擦頭上的汗,一邊提醒小朋友過馬路要小心。幾個大一點的孩子手拉着手一起向前走。馬路上的交警叔叔要求過往車輛讓小朋友先行。

師:你觀察到的是每天早晨發生在學校旁邊的小鏡頭。寫了動作和神情,家長義工在擦汗,交警叔叔在維持秩序。寫得很好。

生:下課了,同學們都跑到操場開始運動。瞧那兩個人,她們正在對踢毽子。一個人掂了掂手裏的毽子,隨手一拋,奮力一踢,毽子便飛向了對方。對方看準了毽子,用手一抓,可惜她沒抓到。毽子高高地飛過她的頭頂,落在了很遠的地方。

師:我們一邊聽,一邊就好像看到了這個場面。這就是你的成功。

生:在馬路邊,一個五六十歲的老太太雙手抓着一根鐵棍,使勁兒踢腿,鍛鍊身體。她頭髮花白,口袋中裝着老花鏡,臉上帶着微笑,看着我們上學。

師:這個老太太,我昨天也看到了。你觀察得非常仔細。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練習寫生活中的小鏡頭,小鏡頭就是生活當中的一些不起眼的場景。我們為什麼要寫小鏡頭呢?

生:寫這些小鏡頭,可以記錄身邊的點點滴滴。

生:寫小鏡頭不像寫作文那麼累,而且可以為寫作文積累很多的材料。

師: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夕陽醉了》的作者,她在1994年就國小畢業了,現在是一位醫生。她是我的學生。每當她來看我時,我總會把她小時候寫的日記、習作本子給她看,她很驚訝。連她自己都忘記了曾經寫過什麼。看着日記,她能找回童年。寫文言日記的那位國小生,他國小畢業的時間大概在1898年,後來他成了著名的作家,他的名字叫周作人,是魯迅的弟弟。他已在1967年去世了。我們讀他小時候的日記,能很清晰地感受到一百多年前小朋友的生活。同學們,寫小鏡頭,不是為老師而寫,而是為自己留一份紀念。等你長大了,再讀讀這些小鏡頭,那是多麼有趣的一件事情啊。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那就從今天開始,每天記錄一個小鏡頭吧。

標籤: 實錄 教學 指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1oyyw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