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寓言故事的教學反思

寓言故事的教學反思

篇一:9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寓言故事的教學反思

寓言的道理藴含在>故事的字裏行間,它短小精悍,故事性強,反映大眾生活,成為令人喜愛閲讀的文學形式。因此,在上《寓言兩則》這篇課文時,我緊扣故事內容,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寓意。教學時還注重朗讀指導,啟發學生把故事中表達的不同意思讀出來。在學習《亡羊補牢》時,通過分角色表演、朗讀對話部分,體會鄰居對養羊人的關心和養羊人對丟羊這件事的態度,尤其是最後一段要讀出養羊人後悔的心情。在學習《南轅北轍》時,我讓學生自由讀,一邊讀,一邊琢磨,看看課文中的人物是怎麼問話又怎麼答話的。讀完課文後學生之間相互試講這個故事,在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時,讓學生三個人一組分角色讀。在學生讀中悟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對去楚國人説説自己想要説的話。這時有的學生説他帶的盤纏越多,越不能到楚國;有的學生説車把式技術越好,他離楚國越遠;還有的説楚國在南邊,他不聽朋友的勸説,硬要往北邊走,走得越遠,就越到不了楚國。同時我結合課後思考練習第二題,讓學生聯繫實際,説説生活中與這兩個寓言故事相類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有效地達到了對課文的理解。

篇二:9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言《南轅北轍》的教學首先以理解課題中的“轅”和“轍”入文,然後讓學生在文中找到點出“南轅北轍”的意思的兩個句子,讀讀體會。以為課文基本是對話,所以第

二部分是讓學生通過對讀來體會人物的特點。同桌對讀,熟悉課文後,師生第一次對讀,教師讀朋友,學生讀坐馬車的這個人。教師在讀時,把文中的反問句改成陳述句,讀後讓學生比較,通過比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勸,和反襯這個人的固執,不聽勸。師生的第二次對讀,角色交換,教師在讀時,省去三個“沒關係”。學生認為這樣不能很好地體現這個人的頑固、傲慢和不虛心,因此補上三個“沒關係”,再讀課文。經過這兩次的對讀,學生從人物的言行中體會了人物的特點,既讀熟、學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後讓學生同桌再對讀,加深理解。

這則寓言故事出自戰國時候,魏王想去攻打趙國的邯鄲,季樑聽到這個消息後,連忙從半路折回,衣服褶皺了也來不及燙洗弄平,滿頭的塵土也顧不得撣掉,匆匆忙忙去謁見魏王。他先説了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故事講完,又對魏王講了這樣一段話:“如今,你一動就想稱霸為王,一舉就想取信於天下,依仗着大王的國土廣大,軍隊精鋭,而去攻打邯鄲,以擴充疆域,抬高聲威,大王這種不合理的行動越多,距離統一天下為王的目標就越遠了。正好比想到楚國去而向北走一樣。”教師把這個寓言故事的出處跟學生一讀,立刻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課後,很多學生來打聽書名,來借書閲讀。我想這已很好地達到了教師的預期目的: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導高年級學生閲讀更深層次的書籍。

篇三:9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寓言的道理藴含在故事的字裏行間,它短小精悍,故事性強,反映大眾生活,成為令人喜愛閲讀的文學形式。在教學中 必須抓住寓言文體的特點,選擇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讀懂故事,明瞭寓意的教法。 因此,在上《寓言兩則》這篇課文時,我緊扣故事內容,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寓意。

在教學《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時,我根據課文思考題 “ 養羊人對街坊的勸告,開始是怎麼想的?後來又是怎麼想怎麼做的?結果怎樣? ” 設計了表格, 讓 學生自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填表格。學生自己讀書、思考、 小組討論、 填表,克服了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歸納學生死記的弊端,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通過自學獲得了知識,學會了學習。

 篇四:《寓言四則》教學反思

最後一課。前兩則出自《伊索寓言》,後兩則分別出自《韓非子》與《淮南子》,是中國古代寓言。我用了兩課時來進行教學。因為涉及到文言文,所以我把積累文言詞語作為教學重點之

一。第二個教學重點是用自己的話多角度地概括寓言的寓意。讓自己的話多角度地概括寓言的寓意。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寓言的啟示,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本課的教學難點是一、體會作者巧妙的構思和合理的想象。二是比較伊索寓言與中國古代寓言的異同,突破了這兩個難點,就理解了寓言的特點。 在課堂上,我力求實踐“三單五步”課堂模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第一課時教學《伊索寓言》兩則,在“温”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一個“讀書彙報會”的小活動。因為《伊索寓言》是本學期要求掌握的名著,之前佈置學生讀過,所以我提前讓小組選出代表彙報讀書情況:你最喜歡《伊索寓言》中的哪則寓言?為什麼?大約用五、六分鐘時間讓四個組彙報。然後順理成章地引入學生對《伊索寓言》的文學常識的介紹。我比較注重課前預習,因為我認為合作探究前應該有一個自主學習的準備。在預習中,我讓學生完成了學習單上的自主學習部分,並展示生詞、多音字、形近字和四字詞語解釋。所以引之後一般有一個預習展示,主要是交流自主學習部分的答案。通常由一個組來負責這個任務。時間大約是4分鐘。在這一環節,我對時間的把握不太準確。彙報名著的時間略顯緊張。展示的小組差生太多,也超出了預定的時間。

教學《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這篇課文時,我採用小組展示的方式,先由小組討論“合作探究”部分的問題,各小組選一位記錄員並代表發言。學習單上的前三個問題設置得很不錯,環環相扣,又注重引導學生對細節描寫的揣摩,都是抓住情節的要害設問,使學生通過對細節的分析瞭解赫耳墨斯妄自尊大的性格特點。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採用小記者採訪的方式展示。代表赫耳墨斯的同學接受其他組員記者的採訪,將合作探究的幾個題以一種輕鬆愉快的方式提問,打破了小組代表彙報的沉悶,表達流暢有見地的代表也為小組掙得一分,學生也饒有興趣。這則寓言結尾點明瞭寓意,但如果只限於故事情節本身就事論事,乃至重複作者的話,就把寓言學“死”了,失去了寓言的教育性。寓言的魅力就在於每個人都能讀出對自己的人生啟迪。所以,我在學習單問題之外又加了一個問題:你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這樣學生就能從多角度來談寓意,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蚊子與獅子》學習單上的前兩個問題很關鍵,這兩個問題小組代表回答得很不錯,為了理解寓意,我又加了一個問題:當蚊子取得勝利後,又發生了什麼意外?蚊子為什麼會粘在蜘蛛網上?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本文的另一個寓意——驕兵必敗。這一環節其實學生表現得不錯,但我的評價語言太單一。沒有點燃起學生思維的火花。

這節課驗收單上的相關題都做完了,做完後我讓學生同組互批,並由組長檢查改錯,力求保質保量地完成。

最後兩分鐘進行小組評分,一評組員參與度,滿分四分,由組長打分;二評成果展示與紀律分,滿分四分,由教師打分;三驗收單自評,滿分二分。獲勝小組加五分。學生打分的積極性很高,應有些實質性的獎勵,如給獲勝小組減作業。

第二課時教學兩則古代寓言。課前佈置預習,完成學習單上自主學習部分1、2題、3題(2)、(3)。在“温”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複習曾經學過的古代寓言,學生能説出守株待兔、刻舟求劍、亡羊補牢等寓言。然後我用一句話引入本課的教學。這些故事都是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凝結着古人的智慧。你又能從本文的兩篇寓言中得到什麼人生的啟迪呢?展示預習自主學習成果後,小組合作疏通文意,一人讀句子,一人説重點字義,一人翻譯,一人説文言現象。讓其他組的.學生質疑,本組學生答疑。疏通文意後,用“我問你答”的形式,考重點字義。合作探究時,我採用的是小組比賽的形式,獲勝的小組可以獲得一個大蘋果,因為正好是聖誕節,而且寓意着分享的快樂。之後送給同學們一句名言:你我是朋友,各拿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交換後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倘若你有一個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朋友間交流思想,那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了。 ——愛爾蘭劇作家 蕭伯納。

我在理解寓意這道題上又加了幾個問題:如《智子疑鄰》富人有什麼不明智之處?如果不尊重事實,只用親疏和感情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會怎麼樣?如何正確對待別人提出的建議?鄰人之父知道自己成為懷疑的對象,會有怎樣的反映?向別人進言要注意什麼?

從這三個角度發散思維,學生就不會拘泥於一種理解,教學《塞翁失馬》,在複述故事之後,學生已然明白了福禍互相轉化的道理。在學生自由談啟示時,我為了啟發學生的思維也補充了幾個問題:遇到好事,你該如何?遇到壞事,你又該如何?如何把握轉化的條件和機會?課後,我反思這些問題如果由學生來提出,更能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最後,通過比較中外古代寓言的異同,明確伊索寓言多以動物寓言為主,結尾點明寓意的寫法,而中國古代寓言多以人為主人公,寓理於事,比較含蓄的特點。而在總結相同點的時候,進一步明確了寓言的特點:篇幅短小,諷刺性強。 接下來的時間,我組織學生完成遷移拓展部分和驗收單部分。因為時間關係續寫寓言結尾這個題,我採用口述形式,然後用投影儀展示一位學生的答案,共同糾錯、批改,最後兩分鐘評出最佳表現組、最佳發言人、最有創意獎。驗收結果沒有檢查,我下課發現一些同學錯誤沒有改,應該收起來檢查一下。

在教學設計上,我還是注重結果忽視過程,學生的思維還停留在表面,沒有充分地發散。對於學生我還是不敢放手,把他們限制得太死。無形中扼殺了他們的活力。

這節課是七上的結束,但卻是我教學探索的另一個開始。“三單五步”有共性,提供了指導方向和精神,但具體使用也要有自己的個性,結合教材與學生的特點,靈活運用、力求有創意。

 篇五:伊索寓言教學反思

昨天上了《伊索寓言》這一課,課前對於三個故事怎麼安排?怎麼教?是一課時教一個故事,還是一課時教三個故事,有點猶豫不決。通過查閲網上資料,反覆研讀教材,最終還是決定一課時教三個故事。三則寓言故事,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內容是比較淺顯的,可以説是一讀就懂。那麼,針對這三個故事,在課堂上可以教些什麼呢?難道僅僅讓學生明白三個道理或把故事讀好,説好,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嗎?閲讀了魏星老師的教學實錄和知足常樂吧的教學設計發現,這三個故事還是很有內容可教的。關鍵在於教者想讓學生得到什麼!由於故事比較易懂,所以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訓練學生的思維和表達上。如:教《狐狸和葡萄》時,讓學生想象:狐狸可能想了哪些辦法?讓學生以“狐狸一會兒 ,一會兒 ,一會

兒 他想盡了各種辦法去夠葡萄,但是白費勁。”的句式進行説話;假如這時一隻麻雀飛來,吃了一顆葡萄,對狐狸説葡萄是甜的,面對這尷尬的場面,狐狸可能會怎麼説?教《蟬和狐狸》時讓學生想象:假如《狐狸和烏鴉》中的烏鴉碰到《蟬和狐狸》中的蟬,他們倆可能會説些什麼? 一堂課如果有一個主要的問題,就相當於有了一個抓手。這樣,一堂課就能夠很好地整合,提領而頓,百毛皆順《伊索寓言》一課可以抓住哪個主要問題來展開教學呢?研讀三則故事可以發現不管是葡萄架下的狐狸,還是牧羊的孩子、大樹下的狐狸都在説謊、説假話!為此,我決定以“他們為什麼要説謊?”來統領整課的教學。事實也證明,這樣的安排,教得時候,更容易統籌。 課雖然上完了,但問題多多:

一、教師的評價語言蒼白,不足以有效推動學生的思維,難以調動學生的熱情;

二、細節不細,點到為止,沒能在精、細、深上下功夫,整堂課浮光掠影;

三、精彩的課堂還需教師自身內在的涵養作支撐,平時還要多閲讀、多吸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3q63g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