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三年級《搭配中的學問》評課稿

三年級《搭配中的學問》評課稿

  一、評《搭配中的學問》一課

三年級《搭配中的學問》評課稿

《搭配中的學問》,這部分內容在《新課標》中屬於“綜合與實踐”領域,對這一領域的設計思路,課標中有這兩段話是值得關注的:

1、是以一類問題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

2、合理地設計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方法是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既要考慮學生的直接經驗、能夠啟發學生思考,也要考慮問題的數學實質、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由這兩段話來觀照“綜合與實踐”課,我們可以發現,關鍵詞就是兩個“數學活動”及“數學思考”。那這兩方面是什麼關係呢?是誰高誰低?還是並列?其實應該是相融互促的關係。即:數學活動要能啟發促進學生思考;而學生的思考又幫助學生積累活動經驗。這才是綜合實踐課的價值。

具體到這節課,我認為我們聽這節課,最值得觀察、思考的就是:操作活動是否有實效地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水平的不斷提升?

以此來觀照方老師的這節課,可以發現這節課在幾個方面都給我們上好綜合實踐課做出了很好的示範:

  1、活動有趣

畢竟是三年級孩子,愛玩愛動。怎樣把一個個零散的數學活動變成孩子們想參與愛參與的活動呢?方老師很有辦法,她用“看、吃、玩”生活中孩子們最愛的三件事,串出一個情境串,吸引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樂不思蜀。活動的趣味性是活動成功的前提和基礎。

  2、活動有層次

從用學具卡片擺搭配方法,到不用學具擺,用最簡潔的方式表示搭配方法,這漸進的活動也迫使學生逐漸進入深層思考。每個活動都不是一場走秀,而是一場帶着問題操作的數學頭腦風暴,給孩子們帶去深層體驗與感悟,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經歷與成長收穫。

  3、活動有比較

在各個活動彙報時,方老師很注意傾聽孩子們的不同想法,並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領學生適時地將不同想法進行比較。“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你還能表示得更簡潔嗎?”、“這兩種方法有什麼不一樣?”等一系列追問,將學生的思考推進深化,很好地將“一一對應”、“優化”、“符合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暗藏於這些追問、思考中,提升了這節課的數學價值。

  4、一點建議

三個情境活動彙報了各種搭配方法之後,是否能再次比較,找出各種方法的共同點:不管是文字連線、數字連線還是字母連線、圖形連線,都是兩類,兩類之間的每一個都在進行一一對應的搭配。由此讓最簡潔的那副連線圖成為模型牢牢刻印在孩子們的心中。

  二、評《什麼是周長》一課

《什麼是周長》一課是新教材一節經典的概念教學課。在原有的舊教材中是沒有這節課的,課改後,各版本教材都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之前,特意安排一節課來讓學生體驗理解周長概念,可見這個概念、這節課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不僅是後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等周長的基礎,也是六年級學習圓的周長及與圓相關的`不規則圖形的周長的基礎。

但是這節課又是很難上的,因為概念如何內化是很難的。我曾經聽過很多次《周長》一課,都存在一些問題。如揭示定義過於輕率,都是通過一個情境、一個活動就出示了周長的定義,好像學生會讀會記那句話就是理解了周長;又如教學內容整合不當,層次雜亂,認識了周長後又進行描邊線的活動;還如習題安排過多,堆砌了各種求周長、量周長、比周長的習題等等。這些問題凸顯出,很多教師對於周長概念的教學浮於表面、未及內心,沒有顧及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真正體驗、感知及內化。

周長概念的本質是什麼?藴含着怎樣的教學價值?如何讓學生內化周長概念?這些是值得我們課前思考的,是我們上好課的基礎。事實上,周長是研究一個平面圖形的度量特徵,是對“一維空間”(線)的度量。認識周長,首先要明確度量的對象,即圖形的“邊線”;然後再明確度量的長度,而在比較或度量長度時,有些可以用直尺直接度量,還有一些需要想辦法把不能直接度量的轉化為能直接度量的,其思想就是“化曲為直”。由此可見,周長概念本身是有層次,有內涵的。周長概念的內化就應該是可遞進的、可轉化的、可變化的。以此來觀察思考王老師的這節課,可謂是“活動豐富體驗深刻”,有幾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1、逐步推進,體驗有層次

對周長概念的剖析可知,周長概念本身可分解為兩層含義:一週→一週的長度。與此相對應的適於學生的數學活動也可分為兩層:描一描→量一量。王老師在課中很好地把握了這個層次,不急不躁,逐步推進,先是看一看、比一比,再是描一描、摸一摸,讓學生體驗“周”的含義;然後是是估一估、量一量、數一數,讓學生體驗“周長”的含義;在學生對“周長”的理解內存於心,呼之欲出之時,再揭示周長的定義,非常恰當,水到渠成。

  2、直觀演示,體驗很簡明

如何使學生從對“周”的理解進一步達到對“周長”的理解,王老師在兩者之間有個獨具匠心的設計。就是在指一指教具三角形和圓形的一週邊線之後,讓學生估計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圓一週邊線誰長誰短,並且還將兩個圖形的邊線給拉直,進行比較。這樣做至少有兩點好處:

①對周長的概念理解非常直觀明晰。既直觀看到周長本質上就是“線”,不是“面”;又明確了周長“是可以度量的”。一舉輕鬆突破了周長內涵的兩個方面,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②在將圓的一週邊線拉直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暗示、滲透了“化曲為直”的方法和思想,給學困生後續的學習思考提供了示範。

  3、動手動腦,體驗能深入

王老師在這節課中,不斷以“動手”促“動腦”,不斷促進孩子們對周長深入體驗。如描一描、指一指的操作;估一估、數一數的操作;尤其是小組協作量一量的操作;這樣不同程度的操作,促進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使學生對周長概念的體驗逐漸深入、逐漸內化。

  4、從學到用,體驗更豐富

在課內安排了一系列活動,明確了周長的含義之後,王老師還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出示了量頭圍、腰圍、做相框等生活中應用周長的事例,再次迴歸生活,為周長尋求生活情境的釋義。這樣的做法,既使得學生感受到生活與周長的聯繫,又拓寬了學生對周長的體驗,對周長的理解更實際、更豐富。

  5、一點建議

後面的估一估、數一數、量一量這三個環節可否調整為估一估、量一量、數一數?因為估和量用的是同樣的學具,目的都是為了理解“周長”之“長”這層含義;從學習心理來看,學生在估了之後,是很想也很習慣去量出準確長度的,為何不順勢而為呢?至於數一數這個環節,教材就是安排在量一量之後,並且配上了格子圖。乍一看,似乎比量一量要容易,應該先數再量;細思量,本意是故意走進學生的思維誤區,用面積進行干擾,再通過辨析排除干擾,更深刻地理解“周長”為線而非面。所以,數一數還是要放在量一量之後,並進行深度設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kk7wj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