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母親的恩情》評課稿

《母親的恩情》評課稿

《母親的恩情》評課稿1

《母親的恩情》是蘇教版小語教材採用的一種古詩教學的新課程——“文包詩”。這是一篇比較老的課文,在幾年前就有很多老師上過公開課,如今,要上出新意,上出亮點還真是很難。但陳老師勇於挑戰,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案,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堂本本分分、紮紮實實的語文課。我稱之為是一堂常態下的優秀課。首先折服於陳老師清秀的外表、親切的教學態度。聽課時,我不免想入非非:如果我是她的學生,坐在下面聽美麗的陳老師給我們上課,那是多麼幸福呀!真是一種精神的享受。她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是那麼耐人尋味。更美妙的享受是陳老師的語言,不僅普通話很標準,而且她的吳儂軟語讓我們聽了是那麼舒服,學生在她微笑的臉上、鼓勵的話語中分明找到了學習的信心,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下面,就《母親的恩情》一課談談我的想法。

《母親的恩情》評課稿

  一、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地感受理解課文。

多媒體只是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很多教師為了使用多媒體而製作多媒體,顯然這樣的做法是不能成立的。我認為使用多媒體,必須明確使用的目的。在這節課上陳老師明確目標,學生直觀感受孟郊母子的表情,體現了使用此次課件的重要性,讓人覺得多一點嫌多,少一點嫌少,這就是課件製作的成功之處。尤其巧妙的是在理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説,通過文字介紹,語言描述顯然效果是較差的,陳老師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運用多媒體向孩子們直觀顯示一組組母子的鏡頭,同時穿插音樂。直觀形象的教學既省卻了繁瑣的講解又起到了無與倫比的教學效果。讓我佩服其設計的精心。

  二、閲讀為主,多層次的朗讀訓練彰顯濃濃語文味。

從新課標指出“在閲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薰陶。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陳老師圍繞新課程標準——課堂教學以讀為主,抓住重點字詞,指導學生朗讀品位句子,並帶動全文的朗讀和理解。指導朗讀時遵循學生情感發展,先感悟後朗讀。教者通過她的教學方法告訴我們“語文學習是一種體驗。”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需要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學習要求,採用多層次的朗讀方式。貫穿有自由讀、小組讀、師生對讀、指讀、古詩與句子分角色讀,表演朗讀,齊讀等。這些形式能使學生在寬鬆、和諧的氣氛中進行學習,參與面廣。這樣既使每一個學生得到了練習的機會,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為學生朗讀、感悟課文培養、積蓄了情感,又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表演讀能激起學生在表演中學習的濃厚興趣。我想讓學生來當一當孟郊母子,讓他們在輕鬆的背景音樂中表演朗讀,這樣即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使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感受閲讀的樂趣。並且在反覆誦讀中,完成了背誦課文的教學目標。學生的朗讀在此時就水到渠成了。再沒有學生讀得索然無味了。教者不僅注重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更加註重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學生學會“邊讀邊想”的讀書方法,體現了“捕魚,不如受人以漁”的教學宗旨。後面的環節中,教師也緊扣“沐浴着陽光的小草無論如何也報答不了春天裏太陽的光輝啊!”這句話展開教學,一次次地把這印象印入學生的腦海中。

如果陳老師在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中兩個感歎號時能多範讀,並引導學生,相信效果會更棒!

  三、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求知,借文悟詩。

古詩是全文的中心、話題,陳老師避開繁瑣的零碎知識,直接將學生引入課文中心。結合本文“文包詩”的特點和低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如下教學流程:

第一個層次,理解課文。

首先,整體感知。我們都知道這一程序設計是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定的,又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再精讀品味。學習一般都經過形象一-抽象--形象,具體--概括--具體,語言--思維--語言的過程,因此在引導學生感悟後,這時再引導學生讀出感覺。當他想象出畫面又把自己體會出的情感抒發出來時,這時的形象是高層次,而此時學生抒發的感情也就與課文表達的感情融為一體了。

接着背誦積累。積累語言則是學習語言、積累語感的基礎和目的。在學生入情入境之時,順理成章地引導學生把這幾句話背下來,真正達到讓學生話記樂背。在指導背誦時,則是按照提供枴杖(看圖)到去掉枴杖讓學生練習熟讀成誦,積攢語言。

第二個層次,從文到詩。

本文的難點在於讓學生讀懂詩句。本課的文意即詩意,沒有必要將詩剖開分析。教完重點句後,引導學生回到古詩上。其實,前文的句子已為學習古詩打好基礎。陳老師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尋找文與詩的聯繫。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讀懂了哪句詩?”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再反覆誦讀,這樣做既可以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激發起學生更高的求知慾望。

第三層次:從詩到法。

我國教育界的老前輩葉聖陶先生説:“教是為了不教。”主要體現在學法指導要“有效度。”因此,教完古詩後,引導學生就“我們是怎樣讀懂這首詩的?”反省自己的認知過程。教師從中點撥,讓學生產生頓悟,找到文與詩的聯繫,“讀懂詩先讀懂文,讀懂文即讀懂詩”。這樣的教學設計,意在讓學生初步體驗從“學會”轉向“會學”的樂趣。學會了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習效率,也能促進學生課外閲讀古詩的興趣。

最後,以吉春亞老師的話結束評課:“三秋之樹”雖少了些許“綠意”,可樹根扎深了,樹幹長粗了,樹枝變的更硬挺了,筋骨卻強健了許多,精神中溶入了一股韌勁,生機裏更見頑強,簡潔中孕育着的力量。在收穫成果的時候才有風花雪月的美麗,才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意,有“雲淡風輕話滄桑”的'風雅,才有“陽春白雪”的喜悦。

《母親的恩情》評課稿2

陳利老師執教《母親的恩情》,感覺課上的很精美。陳老師很優秀,曾獲市“333”骨幹教師、優秀班主任,縣“311”骨幹教師、市優秀園丁等榮譽稱號,也是我們黑林國小語文學科的骨幹力量。她的每一次課堂教學都能引領着我重新審視課堂,都能帶給我一些震撼。《母親的恩情》是蘇教版小語教材採用的一種古詩教學的新課程——“文包詩”。這是一篇比較老的課文,要上出新意,上出亮點還真是很難。但陳老師勇於挑戰,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案,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堂紮紮實實的語文課。下面,就下午的聽課談談我的感觸:

亮點一 —— 精

1.精緻教學:《母親的恩情》一文是 “文包詩”結構的文章。這種結構的文章一般分為兩部分:故事和古詩。故事是古詩意境的展現,古詩是故事的凝聚和濃縮。在這節課上,陳老師先從古詩入手,讓學生從故事中找出對應的語句,形成閲讀的期待,容易激發學生探究慾望。這也是我們新課標中所倡導的:變教師的問為學生的問,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向課堂。(即問題意識教學法)。之後師生不斷品詞、析句、品讀、合作朗讀等,在這種氣氛之中,教師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深處,“快樂學習,精緻教學”從而清晰呈現。

2.精煉語言:在陳老師引領下,學生在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走進文本。從初讀時的平淡到後來有韻味地讀,這就是一個很大的提升。她用簡練的語言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之後,一遍又一遍地讀文、讀詩,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引導學生用簡練的語言表情達意!

3.精彩表揚:在課堂上,每當學生回答完畢,陳老師總會有精彩的點評:“説的太好了,你真是厲害!”“你很了不起!”“你讀出了味道!”“你很棒!”“我們給她點掌聲!”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陳老師就做到了這一點,我也想對她説:“你很棒!”

4.精當的板書。課題處,一幅漂亮的簡筆畫勾勒出了文本內容。在評課環節中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稱讚。

亮點二 —— 美

1.陳老師今天穿了一件漂亮的小白襖,清秀的外表再加親切的教學態度,讓我不免想入非非:如果我是她的學生,能天天聽美麗的陳老師上課,那是多麼幸福呀!她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是那麼耐人尋味,真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2.陳老師的人美,課上得更美。聽了她的這節課,我深深認識到古詩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薰陶。在課堂上陳老師設法引導學生入境,讓學生和時代對話,與作者對話,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1)多媒體只是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很多教師為了使用多媒體而製作多媒體,顯然這樣的做法是不能成立的。我認為使用多媒體,必須明確使用的目的。在這節課上陳老師明確目標,學生直觀感受孟郊母子的表情,體現了使用此次課件的重要性,讓人覺得多一點嫌多,少一點嫌少,這就是課件製作的成功之處。尤其巧妙的是在理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説,通過文字介紹,語言描述顯然效果是較差的,陳老師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運用多媒體向孩子們直觀顯示針腳、孟郊母子等鏡頭。多媒體播放畫面時,有的學生不禁“啊”了起來,這樣不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鏈接了學生的記憶,勾連出大量體驗。直觀形象的教學既省卻了繁瑣的講解又起到了無與倫比的教學效果,讓我佩服其設計的用心。

(2)陳老師在教學古詩時,富有激情的語言和充滿激情的肢體動作深深地感染了學生,調動了學生誦讀古詩的熱情。特別是在深入理解了故事的內容後,最後再讀詩句時,學生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個個精神飽滿,韻味十足。

總之,陳老師以情感人,在多樣的渲染中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語文教學中特有的魅力。相信,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都能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標籤: 評課 恩情 母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nmd5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