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古詩文閲讀教學中的人文底藴挖掘論文

古詩文閲讀教學中的人文底藴挖掘論文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兩個基本屬性,傳統的語文教學重工具性的傳授,往往忽略了對教材中人文底藴的挖掘。教書育人,育人為先。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的“育人”過程,主要通過對文本人文底藴的挖掘,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真善美的教育,進而提高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容忽略的重要環節。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教版的語文必修和選修教材中,古詩文閲讀佔得比重頗大,所以在古詩文閲讀教學中我們應精心鑽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底藴,使真善美貫穿於語文的教學活動之中。

古詩文閲讀教學中的人文底藴挖掘論文

  一、在知人論世中挖掘人文底藴

在我們實施的導學案教學中,知識鏈接部分往往包括作者和時代背景介紹,而這些作品的作者往往對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文化或思想有一定的貢獻或影響,因此,“知人論世”便成為人文底藴挖掘的一個載體。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把握住學生在閲讀中形成的求知或探奇心理,把時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經歷和文本內容三者緊密結合,恰到好處地對學生進行真善美教育。

如在教學《書憤》時,教師可圍繞陸游的出生和遭際進行導入。陸游出身於愛國家庭,從小就接受到愛國教育,並樹立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抗金復國的壯志。出身於國難之中的陸游,在仕途上屢招打擊和排斥,北定中原的豪情壯志最終沒能實現,然而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理想,至死不休。這樣的作者簡介不僅讓學生明白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讓學生明白了樹立遠大理想的必要性,同時為了理想應具有一種堅忍的毅力和奮鬥不息的鬥志,讓短暫的生命活出價值來。

在教學《定風波》時,時代背景和蘇軾的人生經歷讓學生明白了這樣的道理:人生必然會經歷各種各樣的挫折,但可貴的是,在經歷各種打擊後,是否還能擁有像蘇軾那樣曠達瀟灑、豁達堅忍的情懷,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經常對作品進行這樣的解讀,無疑能對學生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並於無形中薰陶和豐富着他們的道德情操。

  二、在鑑賞人物形象中挖掘人文底藴

在文言文閲讀教學中,往往包含着人物形象的鑑賞問題。傳統的人物形象鑑賞顯得乏味枯燥,已無法扣動學生的心扉,課堂很難打動學生。那麼如何構建變空洞無味為形象可感而又打動學生的課堂?結合人文底藴的挖掘,我認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歸有光的《項脊軒志》,該文最大的藝術特色是選取富有特徵的生活細節來刻畫人物形象、表現真實情感。寫祖母:“吾兒,久不見若影,何意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簡單質樸而又飽含深情的三句話,再輔以“闔”、“持”兩個動作,就刻畫了一位責備、疼愛和喜悦交織的祖母形象。寫母親,圍繞“扣門扉”的典型動作細節和“兒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語言細節,表現了母親那感人至深的慈愛之心。寫愛妻:“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夫唱婦隨,夫妻之間親密無間;陰陽兩隔之後,“庭有琵琶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託物抒情,物是人非,睹物思人,突出了夫妻之間的“恩愛情深”及作者對亡妻的無盡懷念。通過對這些典型細節的探討,學生深深地被那種自然而又質樸流淌出來的`濃厚的至愛親情所感染、所薰陶。這時,教師可適機引導學生,教育學生要敢於擔當,要擁有一顆感恩之心,要修德進業、自立自強、刻苦學習,以輝煌的成就報答父母、回饋社會

  三、在賞析詩歌意境中挖掘人文底藴

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一種美的藝術創造,欣賞它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在詩歌中,這種美更多體現的是一種意境美。意境是主觀情感和客觀物象的高度融合,鑑賞它可以讓學生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薰陶。李白的《蜀道難》裏所描繪的蜀道的雄偉奇特和高峻險要,杜甫的《登岳陽樓》裏所描繪的水勢浩瀚、開闊宏麗的洞庭湖水,均是非常有意義的素材。“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中的山山水水無不飽含着作者濃厚的主觀情感,表現了他們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積極向上的情感。對於這些素材,在教學中因勢利導,稍加啟發,讓學生反覆美讀,就能水到渠成地把他們帶入一個美的藝術境界中,於“潤物無聲”中生髮出他們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pk6jm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