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關於《風箏》教學實錄及反思

關於《風箏》教學實錄及反思

【教學設計

關於《風箏》教學實錄及反思

〖創意説明

《風箏》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這是學生進入國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識準備,而本文又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課前可佈置學生從網上查閲有關魯迅的資料,瞭解其生平、作品及風格,以便課上交流。“網絡資源促進中學生閲讀的有效性研究”課題在本校已進行了半年,因此學生大多能從網上快捷地獲取資料。

運用多媒體手段激情引趣,以情感角度切入,運用“複線並行”的結構組織教學,“説”、“讀”、“演”、“解”,將多種能力的訓練滲透其中。把自主權還給學生,給學生搭建一個鍛鍊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個性,改變以接受為主的單一的學習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學中樂”,在“樂中學”。

這篇課文思想深刻,主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主題,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還創設了一個與作品中與人物對話的活動。讓學生進入文本,充分解讀,或完成角色互換,直白內心。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同時,在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終生髮展的需要,“潤物細無聲”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獲得審美的重塑與提高。

〖課前準備

學生:

1、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劃出難解詞句,並製成的問題卡片。

2、從網上查閲魯迅的資料,製成卡片,準備交流。

教師

1、製作多媒體課件。

2、廣泛蒐集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教學步驟(本課設計為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品

1、電腦課件展示:兒歌 MTV《三月三》(蘇紅演唱)

“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有聲有形,喚起美好回憶)

2、學生用美的語言描繪自己放風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課。

4、電腦課件展示:魯迅生平、作品。學生對照資料卡片,自由朗讀,初步瞭解魯迅。

二、整體感知

1、課件展示,課文配樂配圖朗讀。

2、複述故事,注意記敍的要素。

3、課件顯示問題組:寫了哪兩件事?為什麼“我”不讓小兄弟放風箏?事隔二十多年為什麼要討小兄弟的寬恕?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針對學生的複述內容提問,進一步感知全文。)

三、合作探討

1、以合作學習小組(每組4~5人)為單位,拿出課前準備的問題卡,進行組內討論。教師巡視引導、點拔、補充。

2、每組選派一名中心發言人陳述本組討論結果,尚未解決的難題在老師的啟發下集體解析,深入理解。

3、課件展示部分參考答案。

(不必強求一致,學生可保留自己的觀點,尊重其獨特理解與感受。)

四、深入理解

1、自主品析、研討。

(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並分析鑑賞,老師當好穿插引導的中介,並站在學生的角度參與活動。對他們的見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創意的予以表揚。)

2、合作表演。

(通過表演、瞭解人物,理解內容,為感悟主題做準備)

3、感悟主旨。

⑴ 本文意藴豐富,可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

⑵ 想象虛擬空間,穿越歷史,與文中人物對話,加深主題的理解。

五、課外拓展

1、網上搜索並閲讀《風箏》賞析作品。

2、練筆(文後練習四)

【精彩片斷】

師:自由朗讀第3、4段,説説小兄弟給你留下的印象。

生:“張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説明他酷愛風箏。

生:“驚呼”、“跳躍”説明他天真活潑。

師:這裏還可以看出他熱切向往放風箏。

生:“驚惶,失了色瑟縮着”可以看出小弟害怕兄長,軟弱,膽小。

生:他做蝴蝶風箏説明他心靈手巧。

生:“多病,瘦得不堪”説明小弟體弱多病。

師:“體弱多病”該怎麼辦?

生:該多照顧。

生:該多鍛練,比如説去放風箏。我爸爸是醫生,他説多參加户外活動,能提高抵抗力,對健康有益。

師:大家説得好極了,誰能總結一下小弟的形象特點?

生:天真、活潑、聰明、瘦弱。

生:可愛,……又可憐。

師:為什麼説可憐?

生:他身體不好。

生:我覺得最可憐的是他痴迷風箏,卻只能“呆看着”,而且“苦心孤詣”製作的風箏卻被殘暴地毀掉了。

師:説得真精彩,文章越是把小弟寫得可憐,就越反襯了“我”感情重負的力量。那“我”在這部分裏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古板,連看風箏都認為“可鄙”。

生:粗暴、野蠻、殘酷。

生:非常專制,凶神惡煞。

生:我不同意用這些詞,因為作者只希望小弟讀書,不玩風箏,他是為小弟好。

師:“我”是風箏的毀壞者,更是精神的虐殺者。因為“我”毀掉的不只是一個風箏,更殘酷地扼殺了兒童好玩的天性。雖然他的立場是好的,結果卻很糟糕,我説的這些大家同意嗎?

生:我也覺得他是好心幹了壞事。

師:看來“我”還不是“罪魁禍首”?那真正的“兇手”是誰呢?

生:……

師:那大家討論一下吧。

(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合作解決,或許一經思維碰撞,難題傾刻瓦解。)

生:大概是封建思想吧。

師:對,“我”當時也是一個少年,平時受封建思想的薰陶,耳濡目染以至潛移默化,思想受到毒害而不自知,才做出這樣的事。因此,“我”也是一名受害者,而封建禮教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這是時代和歷史的悲劇。

……

(學生表演看風箏,毀風箏,當面悔過這三個情節,以合作形式多角度解析主題,課件展示結果。)

師:大家還有話想對文中的“我”説嗎?

生:古人説:“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你有錯就改,嚴於自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生:這不是你的錯,都是社會惹的禍。

生:其實你對小弟非常關心愛護,非常希望他能專心讀書。因此,他不會怪你的,你就不要一直悲哀下去了。

生:幸好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不然我就不會成為我班的“風箏之王”了。

生:我要把你的事告訴我爸,希望他雙休日別老是把我關在家裏。

……

【教學反思】

這堂課雖過去半年多了,但至今仍歷歷在目。在備課階段,我查閲了不少網絡資料,參考了多個教案,而記憶最深的課堂表演卻純屬突發奇思。在品析第三自然段時,看到一個瘦小的後進生又分神了,正凝神望着窗外盤旋的鴿子。那神情,與文中“張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多麼地相似。我便即興導演了一出看風箏,毀風箏和當面悔過的課本劇,由該生充當“小弟”。學生立刻羣情高漲,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意識,投到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雖缺乏對話,憑神態和動作表演,難度較大,但學生們還是出色的表演了全過程。這樣一來,學生加深了思考和理解,並有所體驗和感悟。我想,單憑教師講解,語言再多也收不到這種效果。那天,下課很久了,還有些學生圍着老師,久久不肯離去。

設置問題卡片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問題意識是創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而問題意識的養成,首先必須樹立一種新型的和諧的師生關係,營造出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思想和個性得以解放。本堂課中,學生卡片上的問題豐富,但小組討論時,有部分學生緣於膽怯或虛榮,不肯將問題示於眾人。加上課文部分語言的時代差異和晦澀深奧,對於剛進入國中的學生來説,無疑難度太大。因此,在合作探究時,表面氣氛活潑,也有少量精彩分析,但實際收效未能盡如人意。

【專家點評】

這是一堂七年級年級的課,基本達到了“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課堂氣氛活潑,學生表現也很精彩,可以説,這堂課是比較成功的。其一,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聆聽美的聲音,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特長,並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和表達方式,使上課成為賞心悦目的享受,成為學生自我表現的舞台。其二、突出了學生在閲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並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課堂上師生關係和諧,全無以往的那種“師道尊嚴”居高臨下的訓導式教學,營造了民主、平等、自由、輕鬆、活潑的課堂氣氛,學生的對話富有活力和創意。這符合現代閲讀理念的要求,使閲讀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創造,共同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充分挖掘文本中藴含的人文精神,使學生在品味語言的同時,又得到精神的薰陶,而這一點,恰恰是許多老師忽略了的。當然,本堂課並非絕無瑕疵。這一學段的閲讀尤其要重視閲讀習慣地培養。良好的習慣使人終生受益。本課中雖有聽錄音默讀,自由朗讀等,但形式和分量仍顯不足。因此,課堂中有不少學生因閲讀不夠而缺乏對文本的熟悉。透過課堂的表面繁榮,可濾出不少的“濫竽充數”者。這一點,教者當注意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rk0mv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