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社戲》課後反思4篇

《社戲》課後反思4篇

《社戲》課後反思1

一、簡化結構,尋找長文短教新的途徑

《社戲》課後反思4篇

三年前的那個課例,教學設計也是簡單的,運用關鍵詞閲讀法,從“樂土”起,將文本從美景、趣事、淳人、真情四個方面解讀,結課時用一首小詩(小詩附文後)將這幾個方面的內容重組,這樣就將長文讀薄,也就順利實現了長文短教。

這一次,我仍舊沿用了這樣的文本解讀方式,只不過把關鍵詞的切入點換成了標題“社戲”二字,打亂以前從“景”到“事”到“人”再悟“情”的這個順序,變成了從“事”到“人”再到“景”, 最後悟“情”。這三個環節的閲讀結束之後,都分別用了一句話來概括所講文本的主要內容,所以最後這篇長達4000多字的小説就變成了三句話:一件有波折的趣事,一羣有情味的鄉人,一幅有特色的美景。我的目的是想在各個環節中將學法和寫法貫串進去,讓學生在文本閲讀中瞭解和學習更多的寫作方法,積累更多的素材,真正實現文本閲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聯通與融合。

要實現課堂結構的簡化,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關鍵詞閲讀法,就是在文中尋找到一個可以支撐起全文內容解讀的詞語,這就是那個關鍵詞,這也是教學的突破口。順着這個關鍵詞,就可以把文本內容按自己的理解和方式進行重組和壓縮,文本就變成了某幾個方面的內容或某幾句話或某幾個詞語,教學變得靈動,教法就可靈活,課堂就會靈性,學生就有更多靈氣。《安塞腰鼓》和《社戲》我都採用這樣的方式,我認為這種閲讀法留給學生的印象深刻,課堂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擴大。

二、朗讀教學,使用支撐課堂素的方式

朗讀是語文課堂的法寶之一。但朗讀在語文課堂卻越來越少,尤其是公開課上,有限的幾次朗讀都變成了必須呈現的方式或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表演,也就是説,朗讀與文本理解是水與油的分離狀態,根本沒有有機地融為一體。

我現在的課堂,經常採用的讀文本的方式就是默讀、朗讀;小組讀、全班讀;小聲讀、高聲讀。書聲琅琅的狀態才應該是語文課堂最真實最美好最温暖的狀態!

下面專門説説朗讀。

教學片斷1

師:從課文14—21段中我們已經從正側兩個角度分析出那夜的“戲不好看”,可是作者卻在最後一段中這樣説:“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你覺得這句話應該怎麼讀?

生讀。(很平淡隨意)

師:這句話強調的重點詞是什麼?

生1:好豆,好戲!

師: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關注什麼詞?

生2:我覺得“實在”這個詞也應該重讀,因為它表現了作者對那夜的“豆”和“戲”的高度評價。

師:你關注了這個副詞,很好,這個詞起着強調的作用,那我們朗讀的時候一定要把這個詞重音強調出來。

生3:我覺得“一直到現在”也要稍微重讀一下,説明了時間很長,從那以後我都再也沒有看過“那夜似的好戲”。

師:同學們提到的這幾個詞都對錶達作者的情感起着關鍵作用,所以要重讀是理所應當的。那我們來讀一讀。

生齊讀(關鍵詞用重音強調出來了,但情感明顯不夠!)

師:我想請大家注意一下“真的”。你覺得讀這個詞我們應該用一種什麼樣的語氣?

生(七嘴八舌):真誠!確定的!肯定的!

師:是啊,這個“真的”就好像作者在和我們親切交談,説到某個事件的時候把自己想要説的再次強調一遍,所以朗讀時要真誠一些,低緩一點。

再試一次。生再齊讀。

師:“真的”表達作者的真誠和實心,“實在”“再也沒有”都表達出作者對那夜的豆和戲的難以忘懷,我們在讀兩個“那夜似的”的時候可以把聲音稍微延長,好似一聲歎息一般的回味。

師範讀。我們再讀一遍。生再讀。(各方面處理好了很多)

師:同學們,你從我們剛才的多次朗讀中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生:對那夜的懷念!不捨!

師:可作者明明用大量篇幅寫了那夜的戲不好看,最後又説好戲,你怎麼理解這種前後矛盾?

生4:我覺得作者所説的好戲並不完全是説那夜的戲本身,而是説看戲的時候有很多小夥伴一起,他們很快樂,所以很難忘

師:這個同學提到很關鍵的點,一同看戲的人,所以我們很多時候説,吃飯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和誰一起吃;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和誰一起玩。也就是説你所站立的平台決定了你的高度。而這裏,“我”同行的小夥伴決定了“我”快樂的程度。

生5:我覺得還有歸航偷豆的趣事讓他很難忘,所以他才説那夜的戲很好,都也很好吃,因為豆是偷來吃的。

師:我可不可以把你的話理解為“偷”來的就要東西味道要更好一些?

生全班鬨堂大笑。生5(極力大聲辯解):有這個意思,也不完全是這個意思。你想嘛,一羣孩子在大晚上的時候,去豆田裏摘豆,沒有經過大人同意,這行為本身就有偷的意思嘛!再加上是我們自己煮的,味道當然會覺得不一樣。所以我覺得他更難以忘記的是那種經歷。

師:同學們聽到了吧?他已經從文字中瞭解到了作者的深意,所以,我們讀課文,一定要在文字裏出生入死,方能明白作者的真正目的和情感所在!你能不能按自己的理解把這個句子朗讀一遍?

生5朗讀。

生6:我還覺得作者之所以認為“那夜的戲好”還在於看戲的不容易,就是“戲前波折”那一部分寫到的內容。

師:哇,這個同學的眼光真的是毒辣敏鋭,他發現了我們很不容易發現的一個點,看戲不容易,經歷了一些波折,所以才會那麼難忘!我們再讀這段包含着作者懷念和不捨的文字。

學生齊讀。

師:所以,同學們,“那夜的好戲”其實不是戲本身的好,從事件上來看,而是因為看戲前經歷的波折,看戲歸途中偷豆的趣事,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戲前究竟經歷了什麼波折?

教學片斷2

師:請大家跳讀課文,找一找文中對雙喜的描寫

生靜靜默讀課文,找尋。勾畫。

生很快就找出文中對雙喜描寫的句子。

師:我們現在來看看,從這些句子中我們究竟能夠看到一個怎樣的雙喜?

生1:“忽然間,一個最聰明的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他説,’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嗎?’ ”從這一句可以看出雙喜的聰明。

師:他從原文語句中找到關鍵詞,很好。你還能從這句中發現什麼嗎?

生1短暫沉默,片刻之後,搖頭。

師:我們一起先看看雙喜説的那句話,你覺得該怎麼讀?提示大家注意標點符號。

生2:驚喜,因為兩個句子後面都是問號,尤其是第一個“大船”後面。

師:你體會得很好,僅從這個來看我覺得還不足以看出他的驚喜,請大家把這個句子再往前面看一看,把提示的話都包含在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忽然間,一個最聰明的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他説,“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嗎?”

師:同學們讀出了一種驚喜,如果你們再稍微把句子往前靠一些,可以找到雙喜是在什麼情況下説的這一句話,再讀。

生齊讀:只有我不開口;他們都歎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間,一個最聰明的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他説,“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嗎?”

師:你看,小夥伴們看社戲回來,大家高興萬分,我呢?不開口!小夥伴歎息又同情,可束手無策,就在這時,雙喜打破沉寂,想到了八叔的航船,當然就應該是驚喜萬分的,我們還可以想象到一羣孩子聽到雙喜説這話時的驚喜和狂熱。所以,這兒除了雙喜的聰明外,還應該有——?

生3:善解人意!

生4:觀察很細心!

師:雙喜的善解人意和細心在後面哪些地方還有?請你再找找!

生5:在這遲疑之中,雙喜可又看出底細來了,便又大聲的説道,“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雙喜看出“底細”,其實是看出了外祖母和母親的擔心,所以,他聰明、細心又善解人意。

師:分析得很全面,這個句子同學們能夠把提示的部分都找出來做得很好,我們讀書就是要這樣,不僅讀這個句子本身還要學會把句子進行前後勾連地去讀,在反覆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這兩個教學片斷是我從四個課時中很隨意抽出的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把理解和朗讀融合在一起,用朗讀來促進理解,用理解促進朗讀,二者相互依存。在這過程中,老師的指導一定跟上,你想向學生傳達的東西,不是通過生硬的方式灌輸給學生,而是在指導反覆朗讀中讓學生自然而然體會出來。課堂朗讀的使用,一定是精心思考,特意安排,一定是為理解鋪墊開路,一定是有方向有目的。不是隨意妄為,也不是漫不經心,更不是增添課堂的熱鬧喧騰。所以,朗讀的指導有朗讀方法的指導,有閲讀思路的點撥,有思維提升的牽引;有個別句子的朗讀,有句羣的朗讀,有文段的朗讀。該朗讀時一定是不怕耗費時間的`大讀特讀,比如最後一段,我一共安排了6次朗讀,有學生的齊讀,有學生的個別讀,還有老師的範讀;每次安排朗讀的目的不一樣,老師指導的方向從朗讀的方法到抓關鍵詞理解句子到體會作者的情感,所以每次朗讀的效果也不一樣,學生所收穫語文素養、思維能力、語文習慣和情感體驗肯定都是不一樣的,我想達成的效果是:學生的能力和思維也在這過程中得到層層提升。

《社戲》課後反思2

學生向自主學習又靠近了一步。這節課的設計主要是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沉下心來讀書。教師並沒有由自己帶着他們走進。也沒有帶他們要分析哪些句子,發現某種情感,而是真正地放手,引導學生在自我的閲讀狀態中遵循閲讀規律去發現,尋找有價值的發現。

課前的閲讀心理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渴望這樣的嘗試。因而,學生在課堂中簡直就像《社戲》中那羣沒有大人羈絆、享受看戲樂趣的孩子,享受着在自己的天地中自在表現的快樂;教師就像站在橋頭的母親默默地關注、望眼欲穿地等待,不是權威式地駕馭,而是尊重和真誠地指引;課堂也像這些童真的記憶更加充滿温情的關懷。學生在這樣的自主學習中,放開的是思維,收攏的是閲讀的興趣。

《社戲》課後反思3

本單元為我們展示了斑斕多彩、充滿濃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第一篇是魯迅先生寫的《社戲》。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共同感受到了湘西人民端午日 賽龍舟、搶鴨子的熱鬧氣分,也使學生欣賞到了作品中所展現的優美畫面和語言風格,並初步認識了魯迅的寫作風格。

在大學時我們最怕講的就是魯迅的文章,因為他的文章最深奧、最艱澀、最難懂,所以總是敬而遠之。現在,沒有了退路,只得硬着頭皮去啃。只有把它啃透了,才敢站在講台上講給學生聽,也才能對得起魯迅先生。還好,魯迅的這篇文章並不艱澀,寓意也不是很深刻。相反,文章的語言充滿了童年的活力,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湘西特有的水鄉美景圖,讀來令人陶醉。

這篇課文我所設計的導語是通過解題來實現的。我們來看一下:同學們,大家看過戲沒有?那麼你們所瞭解的中國戲種有哪些?(學生答: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秦腔等)那請問:有沒有人看過這樣一種戲社戲?(教師板書,學生回答)好,待會老師會帶領大家去看看社戲是個什麼戲。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社戲。大家來看這兩個字,前面是個社字,請大家迅速打開字典查看這個字的解釋。(學生查:社,古代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好,戲的前面的那個字該是用來修飾和限制戲的,那麼大家猜一猜社戲應該是用來幹什麼的戲?

《社戲》課後反思4

閲讀教學中,切入點的選擇至關重要。切入點就是教師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也就是教師對如何走進文本、解讀文本、完成教學目標的選擇。好的切入點使課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本課的設計使得學生在閲讀、思考、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理解了教學目標。

在本節課裏,教師驚喜地發現學生回答的問題有很多獨到的地方,如關於景物的、聲音的,關於看戲時的;有的是教師在備課時都沒有發現的,而他們發現了。而一般人都能想到的,比如偷豆,他們可能覺得過於平常而避開了。我想,這主要是因為教師沒有給他們畫地為牢,而是讓他們在自己的天地裏翱翔,因而眼界和胸懷都變得寬闊了。我想,愛他們,就要給他們飛翔的天地。

標籤: 社戲 課後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vn51n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