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社戲》課後教學反思範文(精選3篇)

《社戲》課後教學反思範文(精選3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社戲》課後教學反思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社戲》課後教學反思範文(精選3篇)

  《社戲》課後教學反思1

《社戲》是七年紀下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是魯迅作品中少見的充滿温情的文章,然而,它是一篇被節選得面目全非的小説,這一點是我初次備課時所沒有注意到的,徐老師指導後,我重新翻閲資料,再讀社戲。《社戲》選自《吶喊》,充滿詩意温情的《社戲》為什麼沒有收錄在温馨記憶的《朝花夕拾》中而會與《狂人日記》等收錄在一起呢?將小説的本來全面目還原,小説全文寫的是作為成人的“我”兩次去京城戲院看戲,痛感座椅如刑具,人情冷似鐵,“覺得此地是不適合生存的”,於是回憶起兒時一段快樂的經歷,如果單一的解讀節選課文,勢必會影響作者的寫作本真。所以,我們決定換一種方式來詮釋這一課,引領學生理解一個都市人的鄉愁,走進一個成年人的精神返鄉。

看社戲是文章的中心事件,但社戲真的好看嗎?學生很快從文章中找出了關鍵句:“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對於這個關鍵句,學生敏鋭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愛、留戀之情,在指導學生的朗讀中,我引導學生注意重點詞句的重音,讓學生在朗讀中體味作者的情感。整堂課就是從這個關鍵句生髮開來,由那夜看的幾個角色的戲到為何不主動離開以及看戲前的期待和看戲後離開心情串聯起課文的內容,在與刪除部分文章的比較中來體驗作者這都市人的鄉愁:如離去時心情的比較閲讀、看社戲與看京戲的不同比較等。

葉聖陶先生説過:“文字是一道橋樑堍,這邊的橋堍站着讀者,那邊的橋堍站着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樑,讀者才能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還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吻合。”教師必須讓學生走進文本,傾聽文本,讓學生通過課文本身這道橋樑去探求文本的深層內涵,隨意整堂課我都十分注重讓學生走進文本,迴歸課本。

師:“從哪些句子中看出作者心存好感、記憶深刻的?找找看。”

師:“大家都説戲不好看,我們來找找看那戲怎麼不好看了,從哪看出來的?大家先看下看戲部分,篩選下作者看了哪些角色的戲?”

師:“我是怎麼看戲的,有一句話是”

師:“看戲中途的時候,看到了什麼?把這句話划起來,誰朗讀好,朗讀一下。”

生:社戲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看戲的結果,在乎的.是看戲的心情,讓心靈去看戲。

生:童年就是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短暫,在乎的是童年的快樂,讓心靈去旅行。

生:社戲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最後的結果,在乎的是看戲的心情和看社戲的環境,讓心情更加放鬆。

生:童年就行一場旅行,不必在乎他的過程,在乎的是他的結果,讓童年變得更加堅強。

雖然與都市鄉愁少有契合,但課堂是生命交流的驛站,是思維碰撞的舞台,而學生給我呈現的獨特的思維與感悟仍是讓我欣喜不已。

在這堂課中,我也看到了自己許多不足。課堂時間沒有把握好,以致後面都市鄉愁的主題感悟不夠,而由“這些美好是誰賦予的?”來引導學生感悟主題時也少了水到渠成之感。在銜接問題上,由於自身專業素養還需大力提升,也是緊張,環節銜接不夠到味,如從好戲到好豆的銜接上,我説“我們帶着濃濃的鄉愁,看完了那夜的好戲,接下來我們再去嘗一嘗那夜的好豆。”而聽了徐老師的課,她則是用“台上的戲演完了,而台下的戲正在開始。”來過渡到下一環節,徐老師的課堂藝術與教學素養值得我欽佩並以她為榜樣學習。

  《社戲》課後教學反思2

本單元為我們展示了斑斕多彩、充滿濃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第一篇是魯迅先生寫的《社戲》。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共同感受到了湘西人民端午日“賽龍舟”、“搶鴨子”的熱鬧氣分,也使學生欣賞到了作品中所展現的優美畫面和語言風格,並初步認識了魯迅的寫作風格。

在大學時我們最怕講的就是魯迅的文章,因為他的文章最深奧、最艱澀、最難懂,所以總是敬而遠之。現在,沒有了退路,只得硬着頭皮去啃。只有把它啃透了,才敢站在講台上講給學生聽,也才能對得起魯迅先生。還好,魯迅的這篇文章並不艱澀,寓意也不是很深刻。相反,文章的語言充滿了童年的活力,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湘西特有的水鄉美景圖,讀來令人陶醉。

這篇課文我所設計的導語是通過“解題”來實現的。我們來看一下:同學們,大家看過戲沒有?那麼你們所瞭解的中國戲種有哪些?(學生答: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秦腔等)那請問:有沒有人看過這樣一種戲“社戲”?(教師板書,學生回答)好,待會老師會帶領大家去看看“社戲”是個什麼戲。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社戲”。大家來看這兩個字,前面是個“社”字,請大家迅速打開字典查看這個字的解釋。(學生查:社,古代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好,“戲”的前面的那個字該是用來修飾和限制“戲”的,那麼大家猜一猜“社戲”應該是用來幹什麼的戲?(學生藉助課下注釋進行理解)

之所以這樣設計導語,目的是激起學生對“社戲”的興趣,並理解社戲的含義。有助於實現讓學生了解風土人情的教學目標。

  《社戲》課後教學反思3

《社戲》的體裁是小説,我放棄了小説教學的傳統模式,因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是找人物的肖像、語言、行動描寫,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學生的思維得不到發展,不能明明白白説出學生在《社戲》中到底學會了什麼。

在教學設計中,我始終關注對課文內容的學習、感悟和運用,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是注意了五個方面:

一是找準切入點,抓住文章敍事藝術,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理解敍事美的特點;

二是尊重學生的認知實際,打開學生的思維通道,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自主、大膽地探究;

三是準確地把握教學動態,敏鋭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化解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四是拓展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個性,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創造性探究能力;

五是及時抓住教學的有利時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漲,顯示了較高的思維、探究潛力。這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學習文本,就是要讓學生走進文本,在對文本的浸潤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能運用。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品讀文本,在學習文本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陶冶學生的情感,真正體現二期課改中的“三維”教育的精神,確實是語文新課程教學值得好好探究的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owqdw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