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報告 >

留守情況報告15篇

留守情況報告15篇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類型。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留守情況報告,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留守情況報告15篇

留守情況報告1

我的家鄉,湖北省某某市某某縣xx鎮xx村,地處長江中下游的江漢平原,在這裏,我們的長輩通過種植棉花、大豆、小麥等農作物而生,安詳而幸福。可是隨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土地的減少,再加上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有更多的人接觸到外面的世界而選擇了外出務工以增加家庭的和收入,改善家庭條件。雖然在外務工不比農村種地輕鬆,可是為了家庭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為了子女能夠上學,他們還是堅持了下來。於是,農村裏面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外出務工賺錢,由爺爺奶奶撫養,大部分在家裏上學,過年或者放寒暑假的時候才能夠和父母見面。這就是我們村很多留守家庭的現狀。

不止在我們村,其他地方乃至全國都存在大量的留守兒童,就説湖北吧,湖北,是一個勞動力輸出大省,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創業,為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面貌,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據中國留守兒童網上公佈的數據,近年來,湖北每年外出務工人員大約在800萬左右,由此出現了大量留守兒童。

這個暑假裏,我在我們村子裏面拜訪了很多户人家,並通過與留守兒童近距離的接觸和交談,瞭解到了很多這個羣體我以前從沒從沒注意過的問題和他們內心的渴望,由於這種與其他孩子不同的家庭狀況和成長環境,使得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孩子有了其他孩子所沒有的思想和行為,在生活、學習、活動、心理等各方面都有較突出的問題。

以下是留守兒童所存在的問題:

1.孤獨感

當我問到他們在家裏一般都做什麼的時候,很多小孩都説放學後有作業就寫作業,沒有作業要寫的時候就看電視,星期天的時候就跟小朋友們一起玩,好多爺爺奶奶也説,一到星期天就不見人了,也不知道回家吃飯,每次吃飯的時候都要到處去找,找到了還極不情願回家,説他他也不聽。然後我問一個小孩為什麼不想回家,他説:回家只有我一個人不好玩,我喜歡跟小朋友一起玩。可是當我問到如果父母在家的話會不會還總是不想回家,結果完全不相同,他説,父母在家比較熱鬧,人比較多,而且還會買很多好吃的好玩的,自然就喜歡在家裏了。多麼強烈的對比啊!此刻我眼中浮現出一張畫面,沒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兒童,在那一個個放學後的黃昏坐在門前的石階上呆呆的望着西邊即將下落的紅日。

2.學習成績的差距

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我發現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學習中等偏下,也有少數成績較好,成績好的那些孩子都是家裏的爺爺奶奶懂點知識或者有哥哥姐姐的,而那些沒有人輔導的孩子大多成績不怎麼好。我問他們為什麼不好好學習,得到的回答大同小異,大概原因都是很多不會的東西沒有人教,然後自己也不去問老師,不懂得就越來越多了,成績自然就不好了。也有一部分孩子説不會就不會唄,學習成績不好又不會怎樣。我不知道為什麼他們會覺得讀書沒什麼用,但是我問成績比較好的.同學讀書是為了什麼,他們説是爸媽總是告訴他們要好好讀書的,還説讀書了以後上大學就可以賺很多的錢了。我想,這就是家庭教育的區別吧。可能雖然很多父母知道要讓孩子好好讀書,可是常年不在家裏,平時也只是打電話,電話裏説的也不知道能夠起到多大的效果,而爺爺奶奶又不懂教育,更不懂學習上面的東西,所以,對於學習,基本上靠孩子自己自覺。但是留守的少青年兒童正處在成長的關鍵時期,要他們一個人去抵抗社會上方方面面的誘惑談何容易......

3.心理情況

很多孩子性格孤僻、倔強,與生人交往時害羞,不敢説話,當我第一次跟那些我不怎麼熟悉的小孩説話時,他們都是躲在爺爺或者奶奶的背後,不敢看我,大一點的孩子還會小聲的回答我的一些簡單的問題,可見他們的內心是多麼的沒有害怕和缺乏信心。歸根到底。還是家庭教育的缺乏,對於尚處於中國小階段的兒童來説,對父母的依戀還是他們的基本需要之一,特別是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的留守兒童,他們的這種依戀性情感很難得到滿足,沒有感情依靠,在感情問題方面他們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幫助,這對他們的心裏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在我見過的這些留守兒童中,有三分之二的孩子由於長期的沉默寡言,對父母的思念以及自己內心的無奈,逐漸養成了孤僻、鬱悶和自卑的心理。他們害怕跟陌生人説話,哪怕簡簡單單的問答也顯得不自信。甚至有一個國中生在九年級那一年,因為對父母的思念和學習的壓力,最後由於不會自己調節情緒而導致精神分裂,這對孩子自己以及家庭和社會都是難以彌補的遺憾。

4.道德問題

在平時的觀察中,我發現這些留守兒童他們的穿着都是挺好的,跟那些城裏的孩子差不了多少,而且零花錢也從來不缺。我分析了原因,家長外出打工時間太久,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盡到自己撫養教育孩子的義務,所以心裏會感到愧疚,就只有通過物質方面來補償,還有的父母因為一年與孩子見面的時間太少,所以不希望在這短暫的時間內給孩子留個不好的影響,就儘可能的包容孩子以至於放縱,所以久而久之很多孩子養成了奢侈浪費,互相攀比的陋習。同時,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而且成長過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愛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甚至我聽村裏的幹部説,村裏面打架的、去網吧玩遊戲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家的孩子一般都比較聽話。由此可見,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多大!

留守兒童問題的產生,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個環節存在缺陷所導致的。以下是我對留守兒童問題提出的看法:

1.家庭教育

完善家庭教育,充分發揮父母和監護人的教育職能

家庭式個體出生後接受社會化進行面對面直接的互動,自我在其中得到充分的發展。而父母是這個羣體中最重要的部分,在這個羣體中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的交流時孩子成長過程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不是每個父母都能意識到自己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所以我認為要改善留守兒童面臨的困境首先要從家庭做起,而且每個留守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都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獨特的需求和問題,無論是在教育和管理方面還是採取特殊的觀察、愛護、援助手段都需要給每個兒童制定一套獨特的方案,這就需要政府、社區投入相應的人力財力與物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些熱心的能勝任此工作的教育者,對家庭做好相應的教育,從而從家庭入手,改善留守兒童的身心狀況。

2.學校教育

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發揮學校的教育職能

由於留守兒童缺乏來自家庭的關愛和親情,因此,他們特別需要從學校生活中得到彌補,學校老師的的關注是他們學習的外部動力,但是很多學校只重視升學率,有些老師也是看重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而忽視了成績差的同學,也忽視了對留守學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關注。由於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整體水平要比非留守兒童差。在這種情況下,於是形成了越是成績好的學生,受到老師的關愛越多,越是成績差的學生,受到老師的關愛就越少。有部分留守中國小生跟我説老師排座位是按成績的好壞排的,成績好的就坐在前排,成績不好的就坐在後面跟旁邊。試想這樣的老師能夠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起到什麼積極的作用呢?所以,作為留守兒童所在的教育機構,應該儘可能的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多做貢獻。比如,學校可以這裏專門的心理諮詢師,並且配備有專業的心理諮詢老師,定期為同學們進行思想教育,並且要隨時觀察留守兒童的異常行為及時為他們進行心理方面的指導;定期對家長和監護人進行培訓,讓監護人懂得自己的小孩在學校的一些學習生活心理方面的變化,並指導家長如何配合老師一起更好的監護留守兒童,讓他們健康活潑的成長。

3.社會支持

留守兒童的問題是一個及其複雜的、綜合的社會問題,僅僅靠學校家庭的教育難以解決,還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同意認識,一同努力,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氛圍,讓留守兒童有被關愛的感覺,逐步形成家庭、社會、學校密切配合的留守兒童管理體系。當然,還要淨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管力度,尤其是網吧、遊戲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很大的吸引力。

總之,留守兒童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家庭的和諧甚至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能否得到良好的教育能否健康的成長取決於去全社會能否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而且,就中國的發展來看,農民工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都將依舊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所以農民工的子女留守兒童的一系列問題也將依舊存在,希望大家能夠自覺的關心、幫助、支持他們,也希望農村的教育水平能夠得到改善,我相信只要他們能感覺到社會對他們的愛,他們一定不會辜負我們對他們的期望!

留守情況報告2

根據全國婦聯XX年發佈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佔農村兒童的37.70%,佔全國兒童的21.88%。全國農村流動兒童達2877萬,兩者之和約佔全國兒童總數的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廣東、湖南等省份。四川、河南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大,佔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比例最高,分別達到11.34%和10.73%。從留守兒童佔農村兒童比例來看,重慶、四川、安徽、江蘇、江西和湖南等省份已超過50%,而湖北、廣西、廣東、貴州的農村留守兒童比例也已超過40%。可見除中西部地區外,留守兒童也分佈於廣東、江蘇等東部發達省份。根據婦聯《報告》,雖然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入學率在96%以上,但是近半數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近1/3的留守兒童與祖父母一起居住,10.70%的留守兒童與其他人一起居住,3.37%的農村留守兒童單獨居住。

關愛留守兒童支教調研的準備

基於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我們社團總會為了調研留守兒童相關問題,前期由覃桂東團長等同學來到覃排社區考察調研場地。

一、 明確調研目的:

關愛留守兒童,提高自身認識,增強社會責任感,促進社會和諧

二、 考察調研背景

1.文化技術素質較低,勞動力素質低,科技應用推廣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區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較低。

2、經濟結構單一,覃排社區的產業結構以種養業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經濟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種植為主,缺乏特色產品和名優產品。

3、因病(因殘)致貧,覃排社區屬於邊遠山區,工作條件、醫療條件、衞生條件等生活條件較差,各疾病發生較高。

4、因學致貧,現在學生上學費用較高,特別是大學學費,因此使有大部分學生的家庭致貧。

三、調研時間

XX年7月19日—7月25日

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

通過和覃排國中藍老師的談話中得知,覃排社區的兒童中95%

的兒童為留守兒童。很多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兒童在生存發展中面臨着突出問題。

一是留守兒童生活問題。由於沒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顧,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損害。

二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兒童農活、家務活增多,學習成績下降,有些還由於厭學等原因逃學輟學。

三是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由於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

四是留守兒童道德行為問題。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出現行為偏差,留守兒童違法違紀案件呈現上升趨勢。

五是留守兒童安全問題。據全國婦聯對12省市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顯示,部分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經常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一些地方還出現了xx留守女童的惡性案件。

覃排社區外出打工主要原因

1.文化技術素質較低,勞動力素質低,科技應用推廣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區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較低。

2、經濟結構單一,覃排社區的產業結構以種養業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經濟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種植為主,缺乏特色產品和名優產品。

3、因病(因殘)致貧,覃排社區屬於邊遠山區,工作條件、醫療條件、衞生條件等生活條件較差,各疾病發生較高。

4、因學致貧,現在學生上學費用較高,特別是大學學費,因此使有大部分學生的家庭致貧。

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

XX年7月22日,調研組在覃排社區第一書記黃書記的'帶領下,來到瓦窯莊,為留守兒童進行安全課的宣講。

通過對瓦窯莊覃書記的採訪得知,瓦窯莊是一個由清水河環繞的村落,由於上學需要通過擺渡,然而很多兒童未到達能夠掌握擺渡的年齡,而村莊裏的教學條件也不能滿足適齡學生,莊內只有一個教學點,教學點只有16個學生,而且由於年齡相差較大,而且數量較少,學校採取複式教學的方法,16個學生開一個班,而3到6年級的學生則寄宿學校,一週只能週末回家。

因此家庭教育親情缺失、學校教育安全缺失和社會教育空白,使得各種"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出現。

(一)親情的缺失是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

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缺少孩子成長過程中必要的關愛,留守兒童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孤兒”。這種感情的欠缺影響到他們對外界的認識,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父母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的變化,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留守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

(二)監護人的溺愛或放縱加重了留守兒童的問題

原父母的監護責任除了向家庭一方轉移外,還呈現出監護責任向祖輩轉移,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這是一種隔代監護。隔代監護的監護人大部分對留守孩子過分溺愛、遷就、百依百順、百般呵護,生怕不能在兒女面前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所以過分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滿足,並且有時還要替孩子所造成的過錯承擔責任。另外,由於受到中國傳統習慣的影響,隔代親成為了教育的障礙,老年人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監護人的過度溺愛或放縱在無形中助長了留守兒童在心理等各方面的不良發展。

(三)學校的教育忽視了留守兒童羣體的特殊性

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和國家政策上的傾斜,導致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極度不平衡,教育上也是如此。特別是農村税費改革以後,嚴重的負債率導致了農村學校連教師的基本工資都不能保證,而且政策性補貼及福利費全靠學校自己解決。教育資金的嚴重缺乏使得農村學校教師結構出現不合理的現象, 農村基礎教育師資薄弱。教師大多身兼數職,專職行政人員比較少,基本沒有專門的心理教師、生活指導教師,所以只能實行大眾化教育,不能給“留守兒童”更悉心的關懷。“ 留守兒童”由於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學校表現不積極,性格孤僻成績較差,很難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一個更需要特殊關懷的羣體卻也正是學校和老師放逐的對象。

(四)政府部門對留守兒童關注不夠

政府部門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相當不夠,使得留守兒童的問題變得更加突出。據有關人員調查中的三個鎮政府竟然沒有一個有外出務工家庭的任何專門資料,沒有一個對有多少農民工離家有多少留守兒童做過詳細統計,更沒有明確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政策。關注只是停留在媒體等表面形式上,所謂照顧也就是每年象徵性選擇小部分“留守兒童”家庭送一些禮物,根本解決不了留守兒童任何實際的問題。薄弱的社會教育,匱乏的教育資源,陳舊的教育觀念,這些因素導致了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此外,農村的相關部門對一些娛樂場。

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狹隘、偏執性格缺陷,使得我們的志願者老師的工作就更是複雜了.雖然前路困難,雖然我們力量微薄,但是我們只希望能看着他們開心快樂的成長,只希望能為他們貢獻一點點自己的力量。我們只能耐心的從小事給他們更多的關愛:

1、在我們懷疑孩子説謊時,我們不當面表現出對孩子的不信任,通過多方調查,證實孩子確實在説謊,再進行交流溝通指導。

2、當孩子與其他孩子發生糾紛,我們想要教育孩子主動承擔責任,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我們不支持孩子説謊,推缷責任。

3、當孩子與我們對着幹,我們儘量充分冷靜,等雙方都冷靜後,我們再像朋友一樣與孩子親切交談溝通,指出孩子的不足,錯誤和缺點,並説:“孩子,跌倒了再爬起來,知錯能改,就是好樣的。”

4、當孩子缺乏自信的時候,我們要熱情鼓勵並告訴他(她):“孩子,把頭抬起來,我相信你能行!”

5、當孩子受到委屈的時候,我們幫他們擦去眼淚,並安慰他們説:“孩子,沒有關係,任何人都會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堅強,以後別人會理解你的。”

6、當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我們及時表揚可以説:“孩子,你真棒!”“你真行!”的話語,併為他們鼓掌,如有可能適當給予物質獎勵。

經過幾天的相處,有些小朋友已經能夠以朋友的身份和我們的志願者相處,有些小朋友也能和我們的志願者説出自己的心裏話,雖然關係只是一點點的進步,卻給我們的很大的欣慰。只要有一點點的成效,我們仍然會繼續己微薄的力量。

留守情況報告3

一、調查背景

隨着經濟的發展,傳統生產生活模式也隨之改變。原來的大山和土地已經無法滿足山區農民的要求。加上人口增長剩餘勞動力的大量出現,迫使大批青壯年農民離開家鄉,遠赴陌生的城市謀生。為城市建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也在廣大農村留下許多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且這個羣體的人數正在不斷擴大,逐步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由於家庭關愛和教育的缺失,這批孩子存在着學習、品德、心理等方面的的問題。為此,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鄉婦聯對當地的留守兒童進行了重點調查。

二、基本情況

鄉是典型的山區鄉,對鄉中心學校的調查顯示:全校學生458人,留守兒童184人佔40%(還不包括寄託在外鄉學校和高中學校的學生);其中女生222人,留守女生96人佔43%。對這184人年齡統計結果:6-9週歲47人佔25、5%;10-12週歲67人佔36、4%;13-16週歲70人佔38、1%。留守兒童跟隨情況統計結果:隨祖輩129人佔70%;隨親戚28人佔15%;隨老師7人佔4%;自立12人佔6、5%;其它情況8人佔4、5%。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個人就是一個家,一個人想,一個人笑,一個人哭。父母是他們最親近的陌生人”。曾有人這樣描述留守兒童的現況。的確,在對鄉的調查中也發現了這種問題。

1、心理問題:缺乏父母關愛和溝通,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週歲後,父母就外出務工,他們第一個熟悉的人,第一個老師都不是他們的.父母。以前聽老人們説,小孩子只要給點吃的就能和小狗一樣健康長大。現在,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相對來説經濟不是很缺乏,成長卻存在問題。究其原因是人的成長,除了吃飯穿衣還需心理的關愛。對於這些處於成長期的孩子來説心理的關愛更顯重要。有專家指出,今後人類健康的主要問題不是身體疾病而是心理疾病。那麼這些缺乏父母關愛和溝通,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的孩子,很可能就會落下心理病根。

2、學業問題:由年邁的老人帶養,沒人輔導,沒人督促,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留守兒童的帶養人普遍是老人,文化程度較低,或者是文盲,很難對留守兒童的學業進行輔導。老人們一般又都是爺爺輩,對他們寵愛有加,欲加督促,卻又拿孩子沒辦法。而且現在學習的內容這麼豐富,如果沒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學習成績提高很難。成績差又得不到輔導和鼓勵,時間一長,就再也沒有學習的興趣了,學習成績就上不去了。

3、生活問題:留守兒童的父母們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往往給留守兒童......

留守情況報告4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同時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委託他人監護或無人監護的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而催生出來的特殊羣體,隨着社會經濟及城市建設的日益發展,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少父母的監護和關愛而發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

一、背景介紹

二、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分析

1、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佔84.85%),即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託管的方式;二是親朋監護型(佔9.96%),即把孩子託給親朋好友,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監護型(佔5.19%),即由於沒有上面兩種條件,監護的責任就讓予了孩子自己。

3、留守兒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數據分析顯示,在縣內打工的佔30.4%,在縣外打工的佔69.6%,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縣外。

4、打工父母回家頻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佔63.2%,一年回家12次的佔30.6%,一般在家停留時間較短。結果表明:外出務工的家長回家頻率低,與留守孩子溝通和交流較少,更説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

5、留守兒童生活情況分析。

從全校的總體情況來看,有23.38%的留守兒童寄宿或全託,有24.24%的留守兒童和媽媽生活在一起,有52.38%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或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單親家庭合計為32.03%,隔代撫養為63.20%,家庭缺失的情況較為嚴峻。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較高,有5.19%的留守學生認為現在的生活很好,91.77%的留守學生認為一般,只有3.04%的學生認為現在的生活不好。

三、留守兒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教育存在一些負面影響。統計數據表明,留守學生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身體發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於其他學生,而存在障礙、缺陷的比例則明顯高於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具體來説,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較差。調查中發現,一方面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導致的學習成績下降。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於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往往不能給予幫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由於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因而,從數據分析結果來看,如果學習上有了問題,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2、放縱自由。一方面由於灌雲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地以蘇錫常地區為主,常年在外奔波,空閒時間少,因而回家頻度極低,與留守子女聯繫較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另一方面,由於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留守兒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較強,所以在物質生活的滿意程度上,留守兒童的滿意度更較高;但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得到的關愛減少。第三方面,青少年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由於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到,捨不得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

3、親情缺乏。親情關係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大部分兒童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有感情距離,不想和他們溝通,大部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也只僅是盡到自己的本職(做飯、洗衣、接送等)。

4、行為偏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為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説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

5、安全隱患。由於留守兒童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監護人大都是年老又多文化層次較低,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家庭與學校教育容易出現真空,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打鬥等意外傷亡事件在全國各地屢見不鮮,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

留守情況報告5

近年來,隨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男富餘勞動力也逐年增多,隨之產生了一批特殊羣體—留守婦女兒童。為了全面摸清全縣留守婦女兒童現狀,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切實做好關愛工作,為她們解決實際困難。今年5月初,____縣婦聯抽調專人對全縣留守婦女及兒童進行了調查,形成了如下調查報告。

經調查,全縣共有留守婦女164名(分佈在7個鎮37個村)、留守兒童307名(分佈在7個鎮48個村)。留守婦女中年齡在36-50歲的106名,佔總數的64.6%;20-35歲的54名,佔32.9%;50歲以上的4名,佔2.5%。留守兒童中6歲以下的177名,佔57.7%;7-12歲的81名,佔26.3%;13-16歲的49名,佔16%。父母雙方均外出的188名,佔61%。經調查,需要特別關愛的留守婦女3名(其中:患重大疾病1名、嚴重智障1名、肢體殘疾1名),留守兒童25名(其中單親20名、監護人75歲以上的4名、嚴重智障的1名)。

(一)農村留守婦女存在問題

一是勞動強度大。我縣屬山區縣也是國列貧困縣,羣眾居住分散,交通相對閉塞,農耕沒有完全實現機械化,由於丈夫常年外出打工或經商,留守在家的婦女一般情況下上有老下有小,在家既要照顧子女,又要贍養老人,還要負責一年四季的農業生產,家裏家外均由一人操勞,沉重的家務及生產任務壓的她們身心疲憊。二是家庭經濟基礎薄弱。一些家庭男性之所以外出務工,絕大部分是因為人口多、負擔重、收入單一,家庭困難,外出務工是為了改變貧困面貌。他們普遍沒有一技之長,大多數靠在建築工地務工賺取勞動報酬,收入不高,婦女一般在家主要是照顧一家老小的飲食起居,農業收入微薄,導致家庭仍然在貧困線上掙扎。三是缺乏安全感。一些留守婦女與丈夫長年分居兩地,隨着生活壓力的增大,他們的溝通交流逐漸變少,更有一些男士外出後受燈紅酒綠的影響,對妻子的關心減少,感情逐漸淡化,家庭矛盾日益凸顯,導致留守婦女情緒低落、安全感缺失,自卑感等油然而生。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問題

一是感情上缺乏撫慰。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均外出的佔61%,她們由於長期不與父母見面,溝通交流少,孩子對父母產生距離感,偶爾電話或者網絡聊天,父母僅僅侷限於詢問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對孩子的內心世界缺乏瞭解,導致孩子缺乏親情撫慰。另外,長期缺乏父母關愛,多數留守兒童性格孤僻,不善於與同齡人交往,更不願意向其他監護人傾訴。二是學習上缺乏指導。留守兒童大多數由其祖父母監護,由於監護人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對孩子的學習在監管上力不從心,更談不上輔導、批改家庭作業等。他們普遍存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夠重視,總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很少與代課老師溝通交流,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更是一無所知,在孩子的生活上僅限吃飽穿暖,導致家庭教育方面產生缺失。三是行為上缺乏約束。監護人由於隔代監護,對孩子普遍比較溺愛,對孩子的一些錯誤行為不及時糾正甚至聽之任之,常習慣於“物質”鼓勵、用錢財刺激,使孩子在錢物上尋找“心理平衡”。加之既要照顧孩子還要從事農業生產,農忙時無暇照看孩子,與孩子溝通少,對孩子約束少。導致留守兒童存在説慌、打架等不良現象,甚至沉迷於看電視、打遊戲等,更有甚者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1、高度重視,建立機制。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是社會弱勢羣體,倍受社會的廣泛關注,關愛好留守婦女兒童,使他們共享美好生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需要各級黨政組織的重視和支持。因此,要把關愛好留守婦女兒童作為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由各級黨委牽頭,成立關愛機構,設立專門辦公室,把關愛工作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作為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內容,構建黨委牽頭、政府落實,教育、衞生、計生、農業、財政、扶貧、人社、民政、

綜治、公、檢、法、司、婦聯等部門共同參與的聯動機制,通過制定目標、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嚴格考評,推進各項任務的落實,不斷使關愛機制規範化、常態化。

2、落實政策,提供保障。一要完善和擴大社會保障體系,為留守婦女兒童提升基本保障。認真落實中央關於農村社會保障的政策要求,努力推進農村醫療、農村養老社會保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加強政策引導,鼓勵社會各界關心和支持改善留守婦女兒童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切實有效地提升她們的生活質量,重點解決好留守婦女看病難、留守兒童上學遠、上學難等問題,避免“因病致貧、因貧返病”現象。二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要緊緊抓住國家對農村投資的政策,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有計劃地進行扶貧異地搬遷,加快鄉村道路、生態能源、農田水利等方面投資建設進程,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大社區,提升服務功能,減少農民特別是留守婦女的勞動強度、使她們出行方便、住所寬暢、飲食安全、生活舒心。三是提高家庭收入,促進家庭和諧穩定。抓住我縣煤田開發的黃金期,鼓勵支持外出務工農民回鄉就業創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第三產業,在服務業上下功夫,不斷擴大就業渠道,使男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同時帶動貧困婦女就地務工,不斷提高家庭收入,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婦女的生活困難和家庭負擔,實現“人回家鄉,情投故里,福滿家園”的美好願望。

3、部門聯動,開展關愛。要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優勢,尤其是要發揮好婦聯等羣團組織優勢,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關愛留守婦女兒童的'社會氛圍。各級黨委、政府要將關愛留守婦女兒童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專人對轄區內留守婦女兒童進行摸底,並逐人造冊登記,實行動態管理,要將關愛活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與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實。各基層黨組織要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設備,發揮互聯網資源優勢,組織留守婦女兒童定期到村社區服務中心,與親屬進行視頻聊天,增進彼此的感情。各涉農部門要針對留守婦女的不同現狀,制定合理的科技培訓計劃,定期深入基層開展科技知識、創業技能培訓,提高她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及創業技巧。勞動保障部門要支持留守婦女創業再就業,為符合條件的創業婦女發放必要的小額擔保貸款,為她們創業提供資金支持。教育部門要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就學狀況動態監測機制,加大義務教育執法檢查力度,減少和消除農村留守兒童輟學現象。要針對留守兒童學習心理問題,進行動態管理。定期開展上門走訪,師生一對一結對子,定期開展教育、幫扶等各類關愛活動,進行課外輔導和談心等。民政部門要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對特別困難的留守婦女兒童家庭給予重點傾斜,納入城鄉低保範疇,做到應保盡保,從而解除外出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憂。司法部門要為廣大婦女兒童宣傳法律法規,提供法律諮詢,為權益被侵害的留守婦女兒童免費提供法律援助。教育留守婦女兒童爭當學法、守法、用法的公民。文廣等部門要加大對留守兒童關愛的宣傳力度,開通專欄,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宣傳手段,傳播正能量,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同時,要開展寓教於樂、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豐富留守婦女兒童的業餘文化生活。醫療衞生部門要定期免費為留守婦女、兒童提供健康檢查和諮詢,關愛她們的身心健康;各級婦聯組織要成立“巾幗志願者服務隊”及“愛心媽媽”小組,定期上門入户與留守婦女兒童談心交流,瞭解她們的所思所求所盼,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對需要特別關愛的留守婦女兒童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活動,使留守婦女兒童得到關愛和尊重。

留守情況報告6

為了摸清我鄉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對全鄉留守兒童的生存、發展狀況作詳細瞭解,進一步做好我鄉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工作,鄉關工委嚴格按照上級要求,對全鄉農村留守兒童開展了一次專題調研活動,本次調研採取問卷式、訪問式的調查方式,對全鄉11個村委會及鄉中國小的父母連續外出務工四個月以上及全年累計外出六個月以上的0-18歲(不含18歲)的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心理、安全作了深入詳細的瞭解。現將本次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鄉位於縣東南部,距縣城82公里,國土面積561.38平方公里。全鄉轄11個村委會、116個村民小組,現有常住户數6402户、人口27063人。其中農業人口5870户、25511人,佔總人口的94.27%;非農業人口1552人,佔總人口的5.73%;人口自然增長率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8人。,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5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40元。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

(一)數量多,比例大,且呈上升趨勢。根據本次調查統計,截止今年5月,我鄉留守兒童總數已達1740人,加之今年乾旱,外出務工人員逐漸增多,留守兒童的數量也呈上升趨勢。

(二)分佈廣,不均衡。從統計分析,我鄉11個村委會均有農村留守兒童,但分佈不均衡,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多的村寨,留守兒童數量多,所佔比例高,反之則低。

(三)留守早,時間長。我鄉0—6歲(不含6歲)的留守兒童數有505人,佔29%;6—14歲(不含14歲)有857人,佔49.3%,14—18歲(不含18歲)有378人,佔21.7%。從中不難看出,0—14歲(不含14歲)的留守兒童所佔比例高,大部分留守兒童中,在其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

(四)與父母聯繫少、見面難。我鄉農村留守兒童父母主要通過電話、書信等方式聯繫,其中也有少部分從不聯繫。每年能與父母也只能見上一面,其中多年才見一面的情況也存在。

(五)家務繁重,自理能力增強。調查中,有45.6%的留守兒童放學回家要承擔燒火做飯、洗衣服,割豬草、養豬等家務。也因此,有56.3%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強。

(六)自我監護人年齡偏小,生活困難。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有部份父母雙雙外出務工,又無祖輩和親威、朋友依靠的留守兒童,全部生活自理,非常艱難,如果沒有學校老師和鄰居的幫助,他們的生活都存在問題。

三、農村留守兒童在生存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留守兒童生活方面

留守兒童家庭經濟收入比其父母打工前有所提高,但留守兒童的生活水平卻沒有隨着家庭經濟能力的增強而有所提高,相反,生活質量卻處於下降趨勢。一是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親戚撫養,沒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顧,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存在不足,身體健康受到一定損害。二是部分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身體不好,反過來還要孩子照顧他們,致使留守兒童過早肩負起家庭重擔,身心得不到健康發展。三是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多半隻管孩子吃飽穿暖,孩子的生理等問題往往被忽略,特別是處於青春期生理快速發育和變化期的女孩子,由於父母特別是母親的缺位,使她們缺乏生理衞生方面的指導和關懷,加之農村學校對生理衞生課不夠重視,使一些留守女孩在初潮期心理產生恐慌。

(二)留守兒童心理方面

由於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接觸太少,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

(三)留守兒童道德行為方面

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父母約束,而祖輩們往往文化層次較低,對孩子比較縱容溺愛,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部分留守兒童出現打架鬥毆、抽煙喝酒、沉迷於網絡等不良行為。

(四)留守兒童安全方面

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年齡小,不能照顧自己,其監護人上山勞動,還有的年齡比較大照顧自己都困難,加之臨時監護人安全保護意識不強,致使火災、車禍等意外傷害事件時有發生,患病卻得不到及時醫治,孩子的安全問題存在諸多隱憂。

四、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留守兒童缺乏親情教育和溝通。由於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務工,無法全面關心到子女各方面的發展情況,雖然部分父母有時會打電話回家,但是和子女談話的內容僅限於簡單地詢問生活和學習的`情況,對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心理髮展過問很少。

(二)臨時監護人物質關心多,精神關注少。縣農村留守兒童被監護的情況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祖父監護型(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託管);二是親戚監護型(由親戚——叔嬸、姑舅朋友託管);三是單親監護型(單親——基本上是母親託管)。這些臨時監護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監護人的學習、人身安全和吃穿放在首位,而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

(三)留守兒童自身思想道德素質存在差異。留守兒童的素質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一些監護人在孩子面前沒有做到垂範作用,經常當着孩子的面吵架、打架。此外大部分家庭,還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這給孩子的成長和心理造成了不良影響,需要加強教育、監督和引導。

(四)家庭教育意識淡薄。一是有的父母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疏於管教,造成親情淡漠;二是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當,存在用錢補償感情的心理,使孩子身心發展受到扭曲;三是祖輩隔代撫養大多偏於溺愛,以生活照顧為主,而且無力承擔孩子的品德培養和學習輔導任務,導致一些留守兒童養成亂花錢、性格偏激等不良習慣,加之年老體弱多病,監管起來顯得力不從心。

(五)社會對留守兒童關注不夠。一是農村基礎刻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落後,不能有效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二是文化傳媒難以有效控制,一些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蝕滲入,對留守兒童具有腐蝕性和誘惑力。

五、原因分析

存在以上問題,我們分析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因:

(一)政策體制滯後是制度根源。城鄉隔離的户籍制度以及與此伴生的高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參加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使收入低廉的農民工無法負擔,只好選擇子女留在家鄉農村學習生活,促成了留守兒童羣體的不斷增多。

(二)貧窮落後是經濟根源。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帶來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環境的改變。這對於邊疆民族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當地政府無力緩解農民外出與子女留守的矛盾;對於農民工家庭來説,同樣因為貧困很難改變與子女長期分離的現實。

(三)認識不足是措施障礙。總體看,各級政府對農村留守兒童關注還是不夠,有的只關注農民外出務工創收和向城市轉移,對留守兒童問題卻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認為留守兒童是農民工自己家庭的事情,沒把它作為一個社會問題來看。這種認識和態度,直接導致當地沒有對留守兒童採取任何措施。

(四)關愛不夠是直接原因。監護人也是家庭留守者之一,他們不僅要負責整個留守家庭的正常運轉,還要對留守兒童的生活進行照料。隔代監護人,他們年齡已經較大,身體多有疾病,加上缺少文化知識,思想觀念守舊;單親監護因家庭缺少了勞動力,因此對留守兒童管教普遍缺乏耐心,打罵體罰留守兒童是常事;其它監護方式,對於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則更加不利。

(五)教育資源短缺是重要因素。一是農村中、國小辦學條件不足,教學資源嚴重短缺。二是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缺乏規劃,應對措施乏力。三是教師與留守兒童及其家長溝通有限。

(六)責任感缺失是農民工自身原因。對部分年輕的留守兒童父母,他們在經濟利益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的偏差,不再安於農村生活現狀,對農村的家庭責任感弱化,使得一部分家長忽視或顧不上照料兒童的身心健康。

六、鄉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主要做法及存在困難

(一)主要做法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對全鄉已外出6767名務工人員進行統計,掌握他們的住址、聯繫方式以及外出後存在的困難,並且登記好留守老人、小孩的情況。

2、實行黨員、幹部聯繫外出務工留守人員制度。各鄉鎮對壯勞力全部外出,家中只有60歲以上的老人和小孩的,由鄉、村、組幹部和在家的年輕黨員聯繫。

3、實行定期走訪。黨員幹部對所聯繫的打工户每月走訪1至2次,並安排鄰居親戚每週看望一次,瞭解他們在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儘量幫助他們,經常向外出務工人員通報家庭情況。

4、成立春耕幫扶組。春耕生產期間,鄉政府、村委會、村小組發動黨員幹部組成助耕隊,幫助缺乏勞動力的留守人員家庭搞好生產。

5、建立打工親情聯絡站。為方便留守兒童與親人溝通聯繫,在各村委會建立“打工家庭親情聯絡站”。

6、及時救助。根據農村留守兒童檔案登記,把他們列入關注的對象,特別是對於家庭貧窮、生活困難的兒童,政府給予及時救助,並列為“兩免一補”對象。

(二)開展留守兒童工作存在的困難

一是工作經費不足。二是廣大農村留守兒童居住肯為分散,且交通不便,交通工具落後,偏遠農村貧困留守兒童不能得到及時照顧和救濟。三是社會關注力度不夠,組織開展工作力量薄弱。

七、建議及對策

(一)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強化當地責任,發展本地經濟,增加農民的家庭經濟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變外出打工為當地務工,以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

(二)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有針對性地舉辦專題培訓班,幫助監護人掌握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引導孩子,從各方面關心留守兒童,做留守兒童的知心人、貼心人。

(三)把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作為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緊抓好,明確責任,並加大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投入。建立健全服務機構,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監護網絡。

(四)積極宣傳,引導外出務工父母提高自身素質,多渠道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掌握正確的家教觀,定期與孩子進行溝通,及時瞭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綜合情況。同時教育引導祖輩正確認識家庭教育觀,使而孩子得到全面發展。

(五)圍繞關愛留守兒童的主題,積極宣傳“兒童優先”、“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宣傳有關法規政策,對留守兒童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心理、安全、文化知識教育,使留守兒童能夠感受到社會的温暖與關愛,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社會環境。

留守情況報告7

全縣共有留守兒童13820人。留守兒童中,男童數7633人,女童數6187人,其中學齡前兒童3599人,國小生7109人,國中人數1925人。父母單方外出人數6488人,雙方外出人數7339人。父母在省內打工人數7462人,在省外打工數6139人。留守兒童監護情況為,是父母單親監護的為5842人,隔代監護的為7262人,其他上輩親戚監護的為558人,同輩監護的為38人,自我監護的為94人。

隨着農村大量勞務人員的外出,留守兒童數量不斷增加,關於留守兒童的涉法涉訴問題也不斷增多。針對這一現狀,XX縣司法局充分發揮職能優勢,大力開展兒童權益保護宣傳教育,積極為留守兒童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一、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法制宣傳教育

(一)開展“服務基層、送法下鄉”活動。組織律師、局機關幹部職工、法律服務工作者深入各鄉鎮(街道),走進農村、走進農村留守兒童家中,解答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方面遇到的法律問題,宣傳《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有關法律知識。開展法制宣傳和法律諮詢活動24場次,印發宣傳資料12000餘份,解答法律諮詢523人次。

(二)舉辦農村法律知識“大集”。縣司法局成立由法律援助中心、社區矯正科、法宣科、公證處、律師事務所人員組成的法制宣傳團,藉助人員多、普及面廣的特點,聯合11個鄉鎮(街道)司法所舉辦了“情繫千家萬户 共創法治陸良”、“維護婦女兒童權益 法律援助在你身邊”等一系列法律宣傳活動。通過設立法律宣傳展板、發放普法宣傳材料、現場答疑解惑等方式,重點宣講《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法律援助條例》、《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農民維權法律知識等有關內容,受到羣眾的普遍歡迎。佈置法律宣傳展板16塊,發放宣傳單、宣傳手冊2萬餘份,發放《農民維權法律知識手冊》1000多本,為人民羣眾現場解答法律問題400餘次,惠及人數近3萬餘人,發送普法短信13條,達4萬多人次。

二、開展送法進校園活動

(一)送法進校園。為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做到農村留守兒童法制宣傳教育計劃、課時、教材、師資“四落實”。組織法律服務工作者、律師和法制副校長,舉辦以 “爭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學生”為主題的“送法進學校”活動,通過建一個“留守兒童”法制宣傳教育宣傳欄、上一堂“預防和減少留守兒童違法犯罪”法制教育課、配一套法制教育圖書音像資料、開展一場法律知識有獎問答等形式,激發和培養廣大在校中、國小生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學法興趣和守法意識。全縣中國小配備法制副校長或法制輔導員164名,開展法治宣講活動78場次。

(二)舉辦中國小校法律知識講座。以律師和法律工作者為主體,整合兩所一庭力量,在全縣範圍內的中國小校大力開展與青少年權益保護和健康成長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專題講座。開展法制教育“四個一”活動。先後開展了以“精彩人生路,法制伴我行”為主題的全縣中國小校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中國夢·陸良行—道德與法進校園”系列活動。通過法制講座、圖片展、發放宣傳資料、現場諮詢等進行道德與法制綜合宣講。舉辦了“法治之路平安陸良”中學生法律知識競賽。

(三)開展法律服務進校園活動。每名律師掛鈎聯繫1所中學,通過擔任學校法制輔導員,深入學校開展法制宣傳和法律諮詢活動,參與矛盾糾紛調處,提供法律援助,舉辦法制講座。與留守兒童開展交流談心活動,瞭解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中的心理髮展與表現狀況,引導留守兒童自覺學習法律法規知識和自護技能,養成知法守法的習慣,不斷提高自我保護意。

三、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法律援助活動

開闢農村留守兒童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向留守兒童家庭發放法律服務聯繫卡,對涉及農村留守兒童的法律援助案件,進一步降低門檻、簡化程序,實行隨來隨辦,最大限度地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20xx年以來,為青少年、特別是留守兒童提供法律援助110件。

四、開展農村留守兒童矛盾糾紛排查活動

充分利用人民調解組織深入基層這一優勢,組織人員定期排查、調處涉及留守兒童的矛盾糾紛,重點排查婚姻家庭、撫養、贍養等糾紛隱患,及時予以調解,使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中,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和諧環境。排查調處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矛盾糾紛26件。

五、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由於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監管不力以及各種社會不良因素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在生存、生活和學習中存在許多困難和急需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親情嚴重缺失,心理出現障礙。農村留守兒童由於長期缺乏父母雙親的撫慰關愛,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傾訴對象,六成的留守兒童孤獨感十分強烈,心理出現障礙。

(二)學習成績不佳,行為習慣不良。

(三)人身安全隱患重重。中國小階段的兒童由於年齡小、好奇心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都較弱,導致生活學習中存在許多安全隱患。

六、對策及建議

(一)積極構建社會化維權工作格局。以源頭化維權、實事化維權、社會化維權為突破口,切實維護留守兒童合法權益。

(二)積極優化維護留守兒童權益的社會輿論環境。大力開展《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權益保護工作的關注度,利用宣傳標語、電視、報紙等多種媒體,宣傳有關法律法規知識,宣傳留守兒童權益保障政策,營造關心留守兒童、愛護留守兒童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提高監護人的教育能力及水平。對監護人進行相關教育方法和技能培訓,幫助監護人提高自身素質,更新教育觀念,使其懂得留守學生的心理,以及應該注意的問題,提高他們的監護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四)發揮相關部門的職能作用,發動社會各界參與,齊抓共管,共同關注“留守兒童”工作。

留守情況報告8

兒童時期是人生髮展的關鍵時期。為兒童提供必要的生存、發展、受保護和參與的機會和條件,最大限度地滿足兒童發展需要,發揮兒童的潛能,將為兒童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兒童發展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兒童發展,對於提高全民族素質,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針對我鎮弱勢兒童生存和發展的具體情況和需要,索倫鎮婦聯在今年10月開展了一次弱勢兒童生活狀況的調查,主要目的是為提高我鎮兒童生存和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和對策。

弱勢兒童主要類型為:留守、流動、孤殘、貧困、單親兒童等。

在全面調查和重點調查相結合、查找問題與研究對策相結合、採取走訪和座談討論等方式進行調查。依託鎮中心學,對弱勢家庭學生95人進行了綜合調查,從中可以看出,弱勢兒童在生活、學習等成長環境均較差,多數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語言難溝通,行為習慣差距大,身心健康受到極大地影響。

一、現將其面臨的困境的現狀和成因分析如下:

1.弱勢兒童得不到妥善有力的監護

一是監護能力弱。擔任弱勢兒童監護人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他們也是弱勢羣體,對孩子的監護只能是止於吃飽穿暖。二是監護不到位。由叔伯、親戚等擔任監護人的,對弱勢兒童只照顧生活,其他方面不負責任,在情感上與弱勢兒童的距離較大,易忽視孩子心靈、精神上的需求,造成監護不到位。

2.弱勢兒童心理壓力較大

一是缺乏安全感。單親兒童、貧困兒童、孤兒和在押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等由於長期不能和父母溝通,都有"被人瞧不起"的感覺,致使他們變得膽小孤僻,焦慮不安,缺失被保護的安全感。二是強烈的孤獨感。弱勢兒童不但沒有承歡膝下、在父母懷中撒嬌的機會,連過年過節都沒有爸爸、媽媽陪伴,孩子這種長期無法排遣的孤獨感與無助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使孩子變得內向、抑鬱、自卑、敏感和脆弱,導致心靈扭曲。

3.弱勢兒童的教育出現盲區

入學後,弱勢兒童的監管基本處於真空狀態,大部分弱勢兒童的家長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有為數不少的家長不識字,只會籤自己的名字。這些家長重養輕教,平日又忙於生計,無暇照看。另一方面,學校的老師也不能將孩子在校期間的學習表現全面反映給家長,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無法進行有效銜接,使得一些孩子缺少應有的督促,學習成績不理想。再者,因為父母長期外出,孩子在生活上很難得到很好的照顧,有的孩子遇到問題,得不到正確的指點和引導,行為出現偏差,一些孩子交上不三不四的朋友,一些孩子沉溺於網絡遊戲。這些孩子們在學習上缺少專人輔導,生活上缺少親情關愛,直接導致這部分兒童的學習質量不高,影響今後的升學和就業。

4.弱勢兒童的心理健康面臨的困難

大部分弱勢兒童存在心理失衡。表現出孤僻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或脆弱、焦慮、任性、極端、暴躁等性格特徵,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有的甚至存在叛逆怨恨情緒。調查顯示,這些兒童由於親情缺失,普遍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平時主要向親朋祖輩尋求精神支柱和慰藉,存在交往不當誤入歧途的較高風險。另一部分弱勢兒童家庭,因家長是精神殘疾患者或肢體殘疾的病人,導致家庭氣氛緊張,對弱勢兒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陰影,不利於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而對兒童心理方面的疏導和治療目前還未能普及,且幫扶的途徑使家長們較難接受。另外由於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教育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事無鉅細,祖父母又普遍缺乏安全防護的意識和能力,加上兒童年齡小,社會閲歷少,辨別能力差,又缺乏呵護,往往成為被侵害的對象。對於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弱勢兒童來説,安全防護和安全教育是目前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

二、政府及婦聯開展的救助工作情況

在鎮黨委委政府和旗婦聯的正確領導下,索倫鎮婦聯堅持兒童優先原則,緊緊圍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積極推進和指導家庭教育工作,切實為弱勢兒童辦實事、辦好事,開展了救助活動。

1.整合多方資源,共助弱勢兒童成長

通過組織基層婦聯針對弱勢兒童生活、學習需求,動員社會各方力量為弱勢兒童辦實事、辦好事,實行"一對一"結對幫扶,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情況,解決孩子們的思想問題,指導他們學習、生活。

2.推進家教,優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環境

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倡導、引導家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教子方法。鎮婦聯積極開展家庭教育活動,為弱勢兒童的家長提供幫助。僅去年就舉辦家庭教育公益講座4期,受益家長855人。通過家庭教育活動的開展提升家長素質,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營造有利於弱勢兒童健康成長的關愛氛圍。

三、建議和對策

救助弱勢兒童,不僅要依靠鎮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也要聚集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形成合力。鎮婦聯組織應盡心竭力為弱勢兒童排憂解難,切實履行代表維護婦女兒童權益的職責。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豐富內涵、創新載體、提升品牌,使弱勢兒童救助工作成為弘揚文明新風、建設社會的公益平台;成為密切黨羣關係的載體,成為提高弱勢兒童生存發展能力,積極回報社會的重要途徑。

1.強化政府責任,堅持兒童優先原則,不斷推動兒童工作的法制化和科學化

明確政府職責,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建立政府主導、學校聯動、社會參與的扶困助學機制,開展多種形式的助學活動,保證每個兒童不因家庭經濟貧困而失學、輟學。依法保障兒童受教育的權利。保障進鎮務工隨遷子女就學權利。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優先滿足留守兒童的`住宿需求,保障留守兒童健康發展。消除制度障礙,為流浪兒童、具有嚴重不良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的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創造條件。

2.營造有利於弱勢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氛圍

經過此次調查,我們認為做好弱勢兒童的救助和保護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各有關部門通力合作,齊抓共管。要全方位地加強弱勢兒童管護工作;要建立形成弱勢兒童救助保護的長效機制、建立健全弱勢兒童部門工作責任制,搞好綜合治理;營造社會、學校、家庭進一步關愛睏境兒童的氛圍等,共同對這一特殊弱勢羣體給予關愛幫助,才能把這項工作落到實處。

3.關注弱勢兒童羣體身心健康

目前我國的醫療保障機制還不夠健全,造成弱勢兒童面臨的衞生醫療保障問題更為突出。一部分殘疾兒童或重病兒童家庭需要支付大筆醫療費或康復保健費,且持續理時間長,家庭經濟負擔沉重,後續的治療往往得不到保障。另一部分弱勢兒童家庭,因家長是精神殘疾患者或肢體殘疾的病人,導致家庭氣氛緊張,對弱勢兒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陰影,不利於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而對兒童心理方面的疏導和治療目前還未能普及,且幫扶的途徑使家長們較難接受。另外由於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教育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事無鉅細,祖父母又普遍缺乏安全防護的意識和能力,加上兒童年齡小,社會閲歷少,辨別能力差,又缺乏呵護,往往成為被侵害的對象。

因此,學校要積極開展專項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識,學會正確處理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藉助社會力量,指導家長改變教育觀念和方法,同時對弱勢兒童進行心幫扶和指導。同時學校也要要指導教師耐心教育、幫助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父母或其他監護人要關心關注弱勢兒童的心理健康,尤其是父母要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多抽時間與孩子交流溝通,及時解決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幾點思考:

受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兒童發展及權利保護仍然面臨着諸多問題與挑戰。全社會兒童優先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兒童工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社會文化環境中仍然存在不利兒童健康成長的消極因素等等。進一步解決兒童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切實保障兒童合法權益,促進兒童全面發展,仍然是今後一個時期兒童工作的重要任務。

1.加大宣傳力度,倡導和諧理念

強化宣傳。堅持以人為本,從維護人權的角度做好救助弱勢羣體工作,注重培養挖掘熱心公益的優秀典型和先進事蹟,大力弘揚扶貧濟困、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積極倡導公平正義、誠信友愛的和諧理念,不斷擴大婦聯救助工作的影響面和美譽度。

2.積極參與協同,促進成果共享

積極發揮婦聯的橋樑和紐帶作用,促使黨委政府更加關注弱勢兒童的社會救助、家庭保護和素質教育,更好的幫助弱勢婦女兒童擺脱貧窮,多角度、全方位的優化婦女兒童的生存發展環境。

留守情況報告9

留守流動兒童,既是兒童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國富民強家興的未來建設者。他們能否健康成長,不僅涉及千家萬户的幸福,更關係着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關愛農村留守流動兒童,讓這一特殊羣體健康成長,已成為一項緊迫任務。今年以來,連雲港市贛榆縣把關愛留守流動兒童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了進一步瞭解掌握全縣留守流動婦女兒童的家庭、生產、生活情況和所面臨的難題,縣婦聯組織幹部深入基層,通過走訪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開展了專題調研,確保讓農村留守兒童共享和諧社會,共享一片藍天。

一、基本情況

贛榆縣有421個行政村,據最新數據統計,留守兒童16153人,流動兒童521人。

近年來,農村成年男女異地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能力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為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他們多數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外地務工人員攜帶子女,致使流動兒童人數不斷上升,由於義務教育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負擔,流動人口的子女因為沒有流入地的户口,無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負擔的教育經費,其結果是:在現行的城鄉政策框架下,流動人口子女無法享受與城市同齡兒童同等的教育機會,也被排斥於鄉村正式的教育體系之外,成了被"邊緣化"的一個龐大羣體。據縣婦聯、縣關工委的一項調查資料顯示,目前,全縣已有20多萬農民外出務工,有16674名農村孩子成為留守流動兒童,其中學前留守流動兒童佔2.06%,國小階段留守流動兒童佔22.85%,國中階段留守兒童佔71.97%。

根據調查情況顯示,我縣流動兒童具有以下主要特點:流動兒童大多隨着父母流動,與父母居住在一起。一是父母的學歷低,教育子女方法簡單。二是家庭收入較低,流動兒童生活學習環境不盡人意。大部分課餘時間都是在家裏,沒有參加各類興趣培訓班,也缺少課外書籍。三是由於與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使他們始終處於城市邊緣。不少孩子自卑心理較重,自我保護、封閉意識過強,行為拘謹,性格內向,不願與人交往。

我縣留守兒童具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他們的監護情況主要以隔代監護為主,容易產生"代溝"問題,還容易產生老人溺愛、嬌慣孩子的現象。二是安全隱患。對於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孩子來説,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由於監護人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問題的出現。三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由於留守兒童和祖輩生活在一起,這些老人年齡大,身體差,文盲比例較高,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

二、現狀與問題

留守流動兒童極易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出現的嚴重斷層或缺位。由於父母的疏於照顧,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留守流動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傷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他們在思想、行為和心理的成長髮育中也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留守流動兒童的生活、學習成了一個大難題,其中比較明顯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學校,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必不可少的補充和完善。留守流動兒童的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少、交流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無法關心到子女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從調研結果看出,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隔代監護,這些長輩平時對孩子物質上給予的多,精神上關注的少,難以與孩子進行溝通,"代溝"問題更加明顯。而流動兒童雖然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父母往往忙於生計,也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真正能夠和子女進行談心交流的父母較少,因而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二是心理問題突出。在人格發育過程中,兒童早期的環境和家庭教育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斷裂或缺失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心理失衡、行為失範的問題突出。與普通兒童相比,留守流動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情緒消極,在性格上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和孤獨。甚至還有一部分孩子由於對不良社會行為和生活方式缺乏認知能力,受外來不良社會因素影響成為了"問題孩子",有的甚至走上的違法犯罪道路。

三是意外傷害問題嚴重。留守流動兒童因為父母不在家或忙於生計,缺乏家庭管護,他們思想單純,自我保護能力差,很容易出現意外傷害事件。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家裏往往只有老人和孩子,老人防範、防護能力弱,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受到意外傷害的機率遠遠比普通家庭兒童大。

四是留守流動兒童學習情況堪憂。一方面,由於留守流動兒童的父母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使得他們對孩子的學習期望過高。另一方面,受文化水平和家教知識的制約,使得他們缺乏輔導孩子學習的能力,教育引導往往不得法,特別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重養輕教,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也無法給予有效的幫助,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學習成績不好,厭學、逃學、輟學的傾向比較明顯。

三、工作開展情況

我縣《""婦女兒童發展規劃》經20xx年縣政府第38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於20xx年12月正式頒佈實施。新規劃更加關注婦女兒童民生問題,新增了兒童與福利領域。增加"逐步完善救助制度,為貧困和大病兒童提供醫療救助"、"發展面向留守流動兒童的公益服務設施,滿足孤兒、單親困難家庭兒童的生活、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促進其健康成長"系列目標。"完善以社區為依託,面向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的管理和服務網絡,健全服務機制,加強服務指導,提高家長的監護意識和責任,改善服務流動和留守兒童的社會保障條件"為主要措施。在縣教育局、團縣委、婦聯等部門的積極配合和共同努力下,全縣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

縣教育系統積極牽頭實施"農村關愛工程",成立了由教育、團委、關工委、工會、婦聯等有關部門參加的"農村關愛工程"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加大了對此項工作的領導、指導和協調力度。各學校對施教區的留守兒童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統計、登記造冊,全面掌握了留守兒童學生的資料。

據統計,目前我縣共有留守兒童16153人。各校均建立了留守兒童檔案,並利用留守兒童"成長記錄袋",及時做好學生的發展情況記錄,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改進工作方法。團委、婦聯積極招募愛心志願者,廣泛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的."蒲公英行動",今年中秋節和國慶節前夕,縣婦聯與縣郵政局一起,為金山鎮中心國小、厲莊鎮中心國小和黑林鎮中心國小送去共120份"四季平安禮盒",並送去節日的祝福。團縣委聯繫市義工協會、市愛心車友會等50餘名社會愛心志願者,帶着書包、文具、食品和衣服等走訪慰問城頭國小30名貧困學生,現場結成18對"愛心1+1"幫扶對子。全面開展"七彩課堂"志願服務活動,積極組織愛心單位與貧困地區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學校結成幫扶對子,在前期結對的基礎上,有重點的選擇幫扶項目,有針對性的制定課程安排表,組織志願者開展課外輔導、親情陪伴、自護教育、愛心捐贈等活動,堅持傾注一片真情、奉獻一份真心,將關愛活動做出實效。

對適齡流動兒童,教育局按照"流入地政府負責,公辦學校吸納為主"的原則,認真做好進城務工子女義務教育的規劃和實施方案,確保進城務工子女平等接受免費義務教育,與當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縣婦聯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幫扶活動,為留守兒童提供健康保健、心理輔導、經濟扶助等方面的幫助,讓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在全社會的關愛下茁壯成長。

針對"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安全、健康、品德、學習和心理等問題,加強"留守兒童"監護人教育,通過組織培訓班、個別走訪等形式,向留守家長和隔代家長推廣家庭教育成功經驗,宣傳家庭教育對於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逐步提高監護人的科學家教水平。同時,鼓勵有一定技術、經驗、資金的"留守兒童"父母回鄉發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通過婦聯幹部幫扶貧困户、愛心捐款、組織"春蕾行動"等多種途徑對貧困兒童尤其是貧困留守兒童進行幫扶和資助。通過家長學校、婦女兒童之家、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陣地,面向廣大家長開展宣傳教育,組織巾幗志願者和社會力量為留守流動兒童安全提供"一對一"的幫助。

上級婦聯開發"關愛留守流動兒童‘蒲公英行動’網上信息管理系統",在中國江蘇網、江蘇婦女網、江蘇省兒童少年福利基金會、江蘇省網上家長學校等以專題網頁形式推出。通過覆蓋面廣、方便快捷、公開透明的網絡平台,關注留守流動兒童的社會愛心人士可登陸註冊,報名加入到結對幫扶留守流動兒童的隊伍中來,各盡所能,奉獻愛心。動員廣大婦女和家庭註冊成為"社會媽媽"和小小志願者,與單個或多個留守流動兒童結對,從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開展幫扶活動。目前贛榆縣已報名社會媽媽100多名,幫扶流動留守兒童160多人次。

以維護留守流動兒童安全、守護身心健康為重點,強化父母作為法定監護人的責任,完善委託監護制度,倡導0-6歲兒童至少隨父母一方共同生活等。圍繞人身安全、心理健康、預防網癮等內容,面向留守流動兒童開展安全自護教育,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宣傳教育機制。

積極配合愛德基金會,每學期發放孤兒款國小國中為每人670元,高中或職高每人1340元;配合省慈善總會,為縣30名特困孤兒款每人每年1000元。積極申報"職教春蕾班"和"增愛春蕾班",目前縣職教中心已申報2個"職教春蕾班"(20xx級和20xx級),和1個"增愛春蕾班"(20xx級),每班50人,已發放春蕾資助款每人1000元,共計15萬元。目前正在上報金山國小和黑林國小2個"音樂種子"春蕾班,金山國小30名孩子已被愛心人士認領資助,正在收集相關資料。

四、建議和對策

留守流動兒童問題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不應只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自己去解決的問題,而應該由全社會共同努力,為流動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環境和空間。

一要加強政府主導作用。把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之中,儘快制定降低農民工和家屬進入城市和在城市居住、就學等經濟成本。發展本地經濟,扶持本地創業。大力發展符合本地實際的產業,增加農民本地就業機會,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回鄉創業,就地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要開展家教諮詢、指導活動,減輕留守流動兒童難題。

二要加強對農民工以及留守兒童家長的教育培訓。應通過對農民進行教育,提高他們對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引導他們妥善處理提高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條件與子女教育之間輕重緩急的利弊關係,樹立家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同時,利用中秋、春節等重大節日或夏秋兩季農忙季節,許多外出務工人員返鄉時機,在農村中積極開展對留守兒童家長的教育培訓,幫助他們樹立家庭教育的正確觀念,促使他們瞭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識,與子女之間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交流,關心孩子的全面成長。

三要積極整合社會力量,加大幫助留守兒童的工作力度。政府部門應充分引導和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加強協作,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可以把共青團、婦聯、村委會、學校等部門單位組織起來,構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監督、管理、保護體系,也可以聘請離退休老教師、老幹部以及青年自願者參與其中,讓他們擔任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

四要逐步消除城鄉差距,進而從根本上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農村留守流動兒童是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帶來的現實問題,一方面要加快農村的經濟發展,讓更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創業;另一方面要適當取消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隨父母就讀的各種限制條件,讓這些兒童真正與當地兒童享受同等的待遇。

五要完善寄宿制學校管理制度,讓留守流動兒童融入學校大家庭。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門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合理調整學校佈局,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提供良好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方便,讓留守流動兒童在學校這個大家庭中健康快樂成長,使孩子們切身感受到幸福和温暖,實現德、智、體、美等各方面全面發展。

留守情況報告10

近年來,xx國小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顯著成效。根據相關文件要求,現將我校對關愛農村國小留守兒童工作自查情況彙報如下:

一、領導機制及制度建設情況

1、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構建了以父母親屬為主體的家庭監護網絡;以鄉村組織為主體的的管護網絡;以教職工為主體的學校幫護網絡;以政法部門為主體的社會呵護網絡;爭取公安、交通、村(居)委會等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協同配合,搞好留守兒童的關愛工作。

2、完善了工作制度,規範了日常管理。建立和執行包保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實現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按照上級主管部門出台的相關文件精神,制定了《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制度》、《留守兒童生活管理制度》、《留守兒童活動開展制度》、《留守兒童家長聯繫制度》、《留守兒童結對幫扶制度》、《留守兒童心理諮詢活動制度》等六項工作制度,建立並實行了有效的督查、考核制度,不定期對相關工作進行督查,並記錄在案,納入到年終考核當中。

二、基礎條件

1、建有留守兒童親情互動場所---春暉活動室,室內佈置温馨、人性化、有文化品位,配置有檔案資料櫃並分班級存放本校留守學生檔案。室內配備三台電腦供留守兒童和在外務工的父母視頻聯繫,讓“春暉活動室”成為留守兒童的心靈驛站。

2、校內設有專門的關愛工程宣傳欄,有關愛留守兒童的宣傳板報。

3、學校有供留守孩子活動的體育器材;供孩子們閲讀的書刊雜誌,定期開放。

三、政策性保障性措施出台和落實情況

1、制定了系統的實施辦法。結合我校實際制定了《xx國小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實施方案》,嚴格按照實施辦法進行項目建設,保障春暉之家硬件設施完好,並有計劃地進行升級,客觀上保證了各項上工作的'開展。

2、制定了建設和管理辦法。結合我校實際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春暉之家建設和管理辦法,並嚴格按照建設和管理辦法層層落實,進行內部建設。

3、制定了考核辦法。制定了留守兒童之家建設和管理考核辦法,根據分工和個人的工作完成情況把關愛留守兒童的各項成效納入教師的年終考核當中,進一步加大了留守兒童之家建設和管理工作的力度。

四、規劃和年度計劃制定及完成情況

年初制定了留守兒童之家的年度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並把全年任務進行科學分解,有計劃、分步驟地實現工作目標,使我校的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日趨完善。

五、隊伍建設

1、學校配有專人負責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具體對關愛工作進行指導和管理。

2、邀請村組幹部、學生家長定期對學校的日常管理、周邊環境等進行監督,並聘請派出所民警定期為留守孩子辦法制講座。

3、建立結對幫扶制度。一是組織教師與“留守孩”結成對子,做孩子們的代理爸爸或代理媽媽,並加強個別輔導,實行全程跟蹤教育。二是組織同齡優秀學生與“留守兒童”結對子,開展生活、學習互動互幫活動。

六、教育管理

1、文件上要求的“346”規範化管理工作落實的較好。代理爸爸(媽媽)能常與留守孩子談心;大隊部定期開展對留守兒童關愛方面的活動,比如和留守娃一起過傳統節日;班級中對留守娃的關注也很到位,比如為留守娃們過生日;代理爸爸(媽媽)孩子們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做得很好,常作一些警示教育。

2、學校開通了知心姐姐QQ聊天(2456988860),對留守孩子進行心理輔導、為孩子們解決學習上、生活上、思想上等遇到的困難。

3、學校、班級都建有留守兒童檔案,對他們的家庭情況、思想表現、學習成績、日常行為、現監護人及其父母的去向、聯絡方式等進行全面掌握。

4、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依託春暉之家,積極開展思想品德培育、健康文化薰陶、體質體能鍛鍊、社會實踐活動、心理健康疏導等系列活動,有效提高了留守兒童自學、自理、自護、自強、自律的能力。

七、工作創新情況

認真貫徹上級主管部門的各項規定,以此為起點,力求在軟硬件建設、日常管理、活動開展、資料建設等方面推陳出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八、存在問題和今後的工作方向

通過自查,我們也發現了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方面的一些不足:一是硬件設施建設投入仍然不足,致使留守兒童活動開展受到了很大侷限;二是爭取到的社會關愛項目太少,使留守兒童的關愛範圍仍然固守在校園內;三是關愛活動開展的形式仍顯單調,不能跟上日益發展社會和文化需求。

為了使我校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更顯成效,更具特色,在今後的工作中努力做到多爭取社會支持,擴大工作平台;創新工作形式,豐富活動內容,將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做得更深、更細、更好、更實。

留守情況報告11

我是霍邱一中南校區的紀保鑫老師,我擔任的是一中南校區八(8)班的班主任和語文教學工作。

一、基本情況介紹。

我班共有65名學生,其中留守學生有27位,在這些留守兒童中,以20xx年計算,16歲的3人,15歲的23人;14歲的1人。大多數留守兒童家庭經濟情況一般,其中家庭困難的有4人。父母基本上都是非事業單位人員,有2位留守兒童父母雖是事業單位人員,但在鄉下工作,很少回來。其他留守兒童的父母都常年在外地工作,很少回來,孩子們基本上都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如小A同學,小D 同學,父母常年在外工作,過年都很少回來,孩子只能在放假時到父母打工地與父母團聚。

二、留守兒童的個人監護情況。

1、與留守兒童一起生活的監護人情況如下:父母有一方陪讀的學生有12人;由祖父母監護的有11人;由外祖父母監護的有2人;自己租房住的有1人,由託管中心監護的有1人。

2、監護人的不同對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狀態的影響。

首先,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監護人的不同對留守兒童的學習

情況和心理狀態的影響較為明顯。比如在我班成績優異的基本上都是非留守兒童,而在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羣體中,留守兒童所佔的比重很大。非留守兒童性格較為開朗活潑,大多數樂於與人交往,而不少留守兒童在這個方面要差一點,顯得沉默內向。如小C同學雖然學業成績很優秀,但是不願與他人交往,每天只專注於自己的學習,很少與同學交流;再如,F同學雖然個性活潑,熱情開朗,但學習上不夠上進,學業成績一般。

其次,在留守兒童中相比較,監護人身份的不同對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狀態的影響也有不同,只是明顯度要弱一點。由父母一方監護的比由祖父母監護的要好,由祖父母監護的比外祖父母監護的要好一些,由外祖父母監護的比在寄宿中心寄宿的學生要好一些。G同學由寄宿中心託管,雖然寄宿中心也安排了老師進行管理,但不夠細緻,孩子養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晚上偷着上網,作業馬虎等。

3、大多數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教育程度較低,國小沒畢業的4人,國小畢業的13人,國中畢業的10人,高中及以上學歷沒有。監護人的教育程度與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有較為明顯的關係。一方面,在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指導,釋疑解難中有明顯差異;另一方面,由於監護人受教育程度不同,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溝通方法,未來期望值也不一樣。如A同學,他由爺爺奶奶監護。爺爺奶奶都是國小沒畢業,

平時愛打牌,看電視,對孩子的學習基本上是放任不管,我多次與他們交流,都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因為,他們認為每個孩子頭上都會有顆露水珠子,孩子能學好當然好,學不好只要不學壞,他們也算是完成任務了,以後的路由孩子自己走,有這種認識的爺爺奶奶不在少數,有他們監管的孩子的表現大多不是很好。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監護人的教育方式也有一些變化主要表現在:在孩子小的時候,犯了錯,會打、罵,現在基本上不在打罵孩子,頂多説説;其次,小時候對孩子的要求嚴一點,現在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學業已經放棄了,對孩子的學習放任不管了。

4、學校有時會通過《致家長的一封信》的形式與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進行交流,但次數少而且以事務性交流為主,效果一般。班主任與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交流多一點,主要是通過電話交流的形式,與監護人交流,有時也找家長到校面談或家訪,有的有一定的效果,有的效果不明顯。

三、留守兒童的閲讀情況

1、我班上的學生對紙質書籍的閲讀興趣較濃。閲讀書籍主要是到書店購買和同學之間交流,他們一般通過電視和網絡獲取外界新信息,以看電視為主。

2、我經常向學生推薦閲讀書目比如課程標準要求閲讀的書目和其他書目如《哈弗凌晨四點半》、尼克胡楊的《人生不設限》、李崇建的《給長耳兔的36封信》,路遙的《平

凡世界》,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歎》等等。

3、每學期,我們都會做閲讀計劃,學期開始時會安排閲讀書本後面的“名著導讀”部分推薦閲讀的名著,期會考試前讀完一本,放假前再讀完一本,假期裏再讀一本,時間上,要求比較靈活,只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即可。在閲讀方法上我指導學生用“圈點勾畫”的方法,並做摘抄。每個月開展一次閲讀交流會活動,交流自己的讀書心得,分享自己喜歡的作品與片段。每節語文課課前有一個背誦自己喜歡的優美片段的環節,另外,要做手抄報,並評選出優秀作品,在“作品展示區”展出!以此進行監督和評價。如這個寒假我們就安排了一個“讀一本好書”的活動,要做手抄報,開學時,由圖書管理員主持,進行了手抄報交流活動,評選出的優秀作品要在“作品展示區”展示。

4、在閲讀內容方面,從目前調查的情況來看,孩子們更喜歡讀時文,比如郭敬明的作品《讓悲傷逆流成河》、《願風裁塵》等;還有一些玄幻的作品與漫畫作品如《龍族》;雜誌孩子們也比較喜歡讀如《讀者》《意林》《文苑》等。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書籍選擇上沒發現有什麼太大的差異。

5、學生一般課餘的娛樂方式是看電影、看電視、讀書、也有上網和外出散步的。我們班極力推動監護人在週六或週日的空閒時間裏,帶孩子到田野裏走一走,聽一聽流水,看一看白雲,聞一聞花香,緩解一下緊張的學習生活,即可避

免孩子們總是沉迷於電子產品中,又可以有一個輕鬆愉快的交流機會,增進親情。

6、在閲讀時間上,正常上學期間,大多數同學安排在晚上完成所有作業之後,週六、週日,寒暑假沒有固定的閲讀時段。

7、我們班要求每學年每位同學要讀完六本“大部頭”的作品,其中四本為課後推薦新課標規定的書籍,其他兩本一般是由老師、家長或同學推薦的。由於,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如:班級好書推介會、家長好書推介會、讀書交流會、主題閲讀課、手抄報、師生共讀一本書等活動,大多數學生的閲讀情況,我有一定的瞭解。

8、我們開展了一期“與孩子共讀一本書”活動,也做過要求,但是沒有真正落實下來,與孩子共讀一本書的家長很少,我所知道的只有4為家長。比如K同學的家長就和孩子共讀了肖復興的《一個女中學生的日記》這本書。

9、閲讀課的開展,進一步提高了學生閲讀的興趣,拓寬了閲讀的範圍,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對孩子成長的各方面都有一定的積極的影響,這一點可以通過主題閲讀課後,學生寫的作文中可以看出。

10、我們班主要是通過這樣的幾個方式來開展閲讀的:一是名著閲讀,每學期開學時,分配好閲讀的作品,一般是期會考試前一部、期會考試後一部,寒暑假各一部,每個月

開展一次讀書交流會,在整本書讀完之後,要做手抄報並展示;二是、主題閲讀課,結合單元教學內容由學生推薦與單元教學主題相近的作品,精選四到五篇,印出來發給學生,然後讓學生用圈點勾畫的'方式讀一讀,寫一寫心得體會,然後各小組推薦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後背一背自己喜歡的片段,一般的情況下一節課的時間完成。為了節約時間,材料會提前發給學生;三是,“時文閲讀課”由學生帶來各種時文雜誌如《讀者》、《意林》、《文苑》、《思維與智慧》、《探索發現》、《時文選粹》等,充實到班級圖書館裏。然後每週一下午的第三節課,由圖書管理員組織大家閲讀。下課前5分鐘請幾位學生到講台上談一談閲讀體會。喜歡的話可以借回家繼續閲讀;四是,好書推介會,分為學生好書推介會和家長好書推介會。“家長好書推介會”一般安排在放假之前,由家長委員會組織家長到班裏開展,由家長向孩子們推薦一些好書,在每本書的扉頁上,家長要寫上一段寄語,然後將這本書捐獻給我們的班級圖書館。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家長對閲讀的認識程度,而且還能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效果不錯。也算是一種“親子閲讀”了吧。在這些過程中,沒有為留守兒童做特別的設計,所以沒有發現特別不一樣的地方,學生收益的多少更多的取決於學生個體的特點。

11、我們班上的留守兒童比較喜歡閲讀,也很喜歡上閲讀課,好多次在上“主題閲讀課”的時候,一些學生都被感動的流

下了眼淚,如感恩的體裁,勵志的體裁等等。他們也有不良的閲讀習慣,比如:閲讀停留在娛樂性閲讀的淺層次上,吸收借鑑的少;有的學生喜愛玄幻作品和校園青春小説系列等不夠健康的作品;還有一部分學生沉迷與網絡閲讀,如白落梅作品,他們自己還加入網絡寫作,希望自己能夠成為網絡寫家;另外,不能做好閲讀計劃,有的同學在其他課堂上讀書等。為此,我們專門做了幾期班會課,對閲讀行為進行指導。

12、對留守兒童在閲讀習慣培養上一是,要有正確的認識,在國中階段,受到會考指揮棒的影響,一些家長和老師覺得閲讀耗費時間而又沒有效果,不願讓孩子多讀書;二是,要加強閲讀指導,讀什麼,怎麼讀要做具體的指導;三是,開展活動,以活動為牽引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並能有效監督與評價。

13、現階段,在國中階段閲讀和閲讀習慣培養的最大問題是“輕視”和閲讀時間不足。學生、家長、老師都在想着儘快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好在會考會考個好成績,上個好高中,不願讓孩子花時間閲讀。曾經,有一位老師直接質問我,“你們語文組天天讓學生讀這個,讀那個,有什麼用!讓學生都沒有做其他作業的時間了!哪有給他們考幾次試,做幾道題有用!”我們學校的一位語文老師,開展了“師生共讀一本書”活動,一個半月讀完《小王子》並做不少於一千字的摘

抄,寫不少於一千字的短評(篇數不限),結果就有好幾位家長髮短信給校長,抱怨語文作業太多了。所以改變對“閲讀”的偏見,在國中階段很重要。其次,學生缺少閲讀的時間,閲讀需要一種“靜”的狀態,可是孩子們整天都被各種各樣的試卷,資料折磨的筋疲力竭了,既沒有了閲讀的心情,也沒有進行閲讀的時間。曾做過調查,進入國中後,我班大多數學生,做作業要到晚上9點半之後,洗一洗上牀睡覺就已經十點多接近十一點了,早晨六點鐘左右就要起牀,所以孩子們的時間比較緊張。

要改變還得依靠教育主管部門,一是加大宣傳,改變人們對閲讀認識上的誤區;二是開展一些活動,促進學校、老師對閲讀的重視,前不久,由教育局和國學堂一起舉辦的“城郊區義務教育階段國學經典誦讀比賽”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語文老師要有擔當,要努力尋求突破的途徑,如我校的屠志成主任就努力開展“課堂內的課外閲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將節省下來的課時用於學生的課外閲讀;四是,加強溝通,讓家長參與進來。比如每學期,我們班都要由家長委員會組織家長到班裏開展“家長好書推介會”由家長向孩子們推薦一些好書,在每本書的扉頁上,家長要寫上一段寄語,然後將這本書捐獻給我們的班級圖書館。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家長對閲讀的認識程度,而且還能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效果不錯。

留守情況報告12

(一)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分析

在5天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工商大學外語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展開調查,主要採取了問卷調查、入户走訪、個別訪談、集體座談的形式。

據調查,二小有留守兒童200餘人,佔在校學生總數的30%,據二小一位三年級的班主任老師反映,留守兒童在學校各年級和各班均有分佈,約佔1/3左右。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份,回收問卷60份,有效問卷58份,有效率為97%。通過對問卷進行分析,發現35%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照看,90%的留守兒童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尤其是10週歲左右的留守兒童表現得更明顯,70%的留守兒童一年以上才能與父母見一次面,87%的留守兒童通常與父母進行電話聯繫,81%的留守兒童經常在家做家務,生活自理能力較強,55%的留守兒童在學校有不少夥伴,14%的留守兒童害怕見陌生人,性格較內向,比較自卑。在調查問卷的主觀題部分,絕大多數留守兒童理想中的生活就是能夠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調查留守兒童“最想對父母説的一句話”時,多數孩子“希望爸爸媽媽早點回來”、“我想你們,我會好好學習的”“爸爸媽媽辛苦了”,部分學生表示“爸爸媽媽快來接我”“爸爸媽媽能多關心我”,這一方面反映了留守兒童與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外打工的父母對留守兒童關愛不夠,親子關係不夠融洽。

通過與二小的老師交流和問卷調查過程中我們的親身經歷總結出,留守兒童主要有以下特徵:

1、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上表現參差不齊。我們在入户調查中一位叫做王浩然的小男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品學兼優,能夠熟練地背誦古詩、唱英文歌,在家還要照顧僅僅2歲多的妹妹。他很理解爸爸媽媽離開家外出打工,在問到他最想對爸爸媽媽説的一句話的時候,他希望父母能早點休息,懂事程度已經超過同齡人。但也有的留守兒童劣跡斑斑,據二小的一位老師反映,一位留守兒童有偷竊行為,經常偷竊超市裏的商品賣給同學。

2、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兒童較內向、自閉,逆反心理較重。據老師反映,有些留守兒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於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際交流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培訓,而祖(外)父母多數情況下也缺乏這方面的技能,因此,當這些孩子長大後,人際交流的能力並沒有得到同步發展,因而很難和別人溝通。國小和國中是留守兒童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監護人尤其是爺爺奶奶通常溺愛他們,造成了他們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應力、思想行為方面相對其他孩子要緩慢一些,這也造成了日後和他人交流產生障礙。

3、學習方面,留守兒童的學習兩極態度分化現象嚴重。據學校老師反映,學習不認真的往往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長的監督力度不夠,他們的學習就無人過問,最終很容易形成雙差生和問題兒童。據二小的袁校長介紹,一位11歲的留守女童,其父母在外地打工,通常是幾年才回家一次,該生學習成績較差,行為習慣也很不好,自覺性不強,逐漸成為問題兒童。

留守兒童之所以會出現以上問題,監護人也存在着不容推卸的責任,主要表現在:一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自身文化素質低,無法在學習上給予留守兒童必要的輔導,致使留守兒童學不會的知識越積越多,積重難返。二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夠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問題,對留守兒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顯得力不從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態度,任由其發展,不管不顧,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願在其身上花費心思。三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沒有能力監管或溺愛他們,這主要表現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身上......

留守情況報告13

調查時間:20xx年6月

調查地點:黃花鄉黃花學區

調查對象:黃花鄉全體中國小生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

調 查 人:薛蓮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鄉間人口流動的限制被打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規模不斷擴大,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日益突出。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

犖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全面掌握黃花鄉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找準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並提出解決措施,近期,我採用問卷、訪談等形式,對黃花鄉在黃花學區就讀的農村留守兒童作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綜述如下:

犚弧⑴┐辶羰囟童的基本概況此次調研選取黃花鄉為主要區域。為了確保調研的針對性和典型性,調研對象主要是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年齡分佈在4--16歲之間。調查共涉及36個班級,總人數20xx人(其中國中生1140人,國小生573人、幼兒328人)。據調查統計,黃花鄉現有人口6736人,近幾年來,外出務工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呈幾何極數倍增,現有1.5萬農村青壯年常年在外務工,打工收入佔農民家庭經濟收入的72%。在被調查對象中,父母雙方均常年在外務工的留守生共469人(其中國小生176人,中學生293人),佔17.9%,父母中有一方階段性外出務工的比例更大,佔在校生的絕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羣體非常龐大,總體比例偏高。

牰、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調研,我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教育確實存在一些負面影響。統計數據表明,留守學生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身體發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於其他學生,而存在障礙、缺陷的比例則明顯高於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

牼嚀謇此擔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過低,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缺乏硬性約束,將孩子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從黃花鄉的調查情況來看,有91.4%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祖輩生活在一起,委託其他親戚或熟人監護的僅佔8.6%。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羣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特別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於年齡一般相隔近50歲,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2、性格缺陷。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廣東等沿海地區為主,常年在外奔波,從事的多是體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艱苦,勞動強度高,空閒時間少,因而回家頻度極低,與留守子女聯繫較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通過調查發現,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的比例比其他兒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夠,捨不得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而且隨着父母外出時間長短而發生變化,一般顯示為時間越長,性格變化越快,且年齡越小,變化越大。

3、調查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有心事時,留守兒童選擇的第一傾訴對象是教師,第二為同伴,第三才是監護人。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產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更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進行矯正教育則比其形成過程更艱難。

4、行為偏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為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説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5、安全隱患。對於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孩子來説,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但由於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在全國各地,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打鬥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甚至被拐賣、被侵犯的惡性案件也時有報道。

犎、問題的成因

1、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目前,我國耕地面積僅19億畝,據測算,在農村現有生產力水平和生產規模條件下,僅需1.5億勞動力,而現實情況是農村人口近8億,農村勞動力4.98億,剩餘勞動力近3.5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用城鄉統籌的眼光解決中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加快推進中國的城鎮化。這就意味着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要進入城市。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務工農民不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根源在於城鄉隔離的户籍制度以及隨之產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2、從農村家庭現狀來看,教育意識薄弱和教育方式不當是兩大頑症。家庭教育作為兒童受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作為聯繫學校和學生的特殊紐帶,在兒童的成長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學生教育問題,與其缺少來自家庭的正確教育和指導有極大的關係。一是在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3、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教師的關注是兒童形成學習動機的外部動因之一。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集體的温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犓摹⒍圓哂虢ㄒ

犃羰囟童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而且將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的問題,由於這一人羣正在加大,問題正在凸顯,因此,我們必須從法律上、制度上整體地把這些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總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

1、在政策體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並不在於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户籍相聯繫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政府應制訂和實施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

2、在教育體系上,要重點加強農村中國小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在留守子女較多的農村地區,開辦寄宿制學校。農村中國小普遍寄宿條件很差,甚至很多沒有寄宿條件,這使得農村留守學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發揮。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要儘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羣體中成長,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二是學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三是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要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開通家長(監護人)熱線,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護人)聯繫,瞭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留守學生;要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餘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藉他們殘缺的感情。

3、從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變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影響較大,但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與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聯繫一次。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瞭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繫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對於孩子的情感發展非常有幫助。我們在調查中就發現,許多學生習慣通過書信、日記來抒發和宣泄內心感受。另外還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繫,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做到掙錢與關心子女教育兩不誤,使孩子從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

留守情況報告14

什麼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就是父母雙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離開父母,廝守在當地讀書的兒童。20xx年3—4月,鎮團委、鎮中心國小開展的“留守兒童”現狀及存在問題調查,對鎮中心國小的1284名學生進行了調查,其中有留守兒童174人。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留守兒童問題頗多,主要表現為:

一、隔代監護比例較高。目前鎮中心國小是國小階段,留守兒童中,主要的監護方式有三種:隔代監護、親戚代管、獨自生活。其中,隔代監護比例最高,有140人,佔80.5%;委託親戚朋友代管的也有一定比例,有32人佔18.4%;獨自生活的.留守兒童人數相對較少,只有2人,而且均為六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佔1.1%。

二、心理、生活、學習上存在偏差。由於這些兒童還處在國小階段,他們過早脱離了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其生活、學習和心理都要經受前有未有的境遇。有的表現心理不適應,常常思念父母,感到孤獨無助;有的承受不了學習上的壓力,拖拉作業,學習上也膽小怯懦;有的則是過早地挑起了生活上的擔子,但顯得力不從心。集中表現在:

親情撫慰缺乏,心理問題堪憂。由於缺失父母正常的教育引導,許多留守兒童不善於與人溝通、頑皮任性。他們在學校比較自由散漫,違反校紀校規屢屢出現;在家不聽祖輩和代管親戚的話,頂撞長輩的行為。

隔代管教不當,行為存在偏差。隔代監護,由於祖輩過度溺愛,百依百順,日子一長,孩子或多或少有過失,一旦祖輩批評責備,他們之間就有可能產生心理隔閡,嚴重的甚至鬧矛盾,造成行為上的偏激。其實他們很多事情上就有可能因拿不準主意而失誤。

缺少學習輔導,學習效果不佳。據我們從班主任手中調查的數據顯示,留守兒童能按時完成作業的佔了72%,而非留守兒童則在98%以上,二者差距十分明顯。

針對以上情況,怎樣使這些留守兒童有一個正常、健康的心理,作為學校,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他們和同齡人一樣健康......

留守情況報告15

市位於河南省西部,轄16個鄉鎮、1個工業區,332個行政村,總面積948平方公里,總人口83萬。17歲以下兒童25.6萬,佔總人口的30.8%。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中,隨之出現一個新的兒童特殊羣體——留守兒童,這一羣體日益受到社會各界關注。孩提時代的生活原本應該是快樂的和無憂的,但是留守兒童的父母卻遠走他鄉,生活在沒有父母庇護的天空下,他們被形象的稱為“三缺” 兒童——生活上缺少照顧,學習上缺少輔導,行為上缺少管束。“三缺”已經成為影響留守兒童成長(包括生理、心理、人格、品質等多個方面)的明顯障礙。為深入瞭解偃師留守兒童現狀、生存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與迫切需求,XX市婦聯分別於20xx、20xx、20xx年通過發放統計表、召開座談會、個別走訪等形式,分四次對偃師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問題與對策進行排查摸底,進行了深入調研。

一、偃師留守兒童現狀及存在問題

偃師雖然是農業大市,但由於交通便利,鄉鎮企業起步較早,發展迅速,形成了鋼製辦公傢俱、摩托車、製鞋、針織等幾大產業,就地解決不少農村勞動力。調研結果顯示:目前偃師共有外出務工人員17.8萬人,留守兒童1533人,與其它兄弟縣市相比,這個羣體並不是很大。但是隨着跨地域經濟發展,這個數字將會不斷上升。從整體來看,偃師留守兒童的分佈呈區域性特徵:圍繞XX市區周圍的鄉鎮,留守兒童數量偏少;東南部顧龍公路沿線鄉鎮,留守兒童較為集中;其餘鄉鎮基本持平。由於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身心發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亟待引起社會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一)留守兒童父母監護缺位。從調查結果來看,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主要依靠代理監護人,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有一部分孩子由叔叔伯伯姑姑等家屬照顧。他們的父母外出務工,回家次數很少,只能通過電話聯繫對兒童的學習、生活、身體等方面進行淺層次的瞭解。XX市城關鎮共有13名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大部分是出國務工,務工地點有韓國、日本、西班牙、美國、新加坡等,回家的機率非常低。有的父母雖離家不是很遠,但受工作限制,也不能經常回家。留守兒童的父母作為法定監護人,其基本的監護職責實際上沒有履行也無法履行。

(二)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呈兩極分化,普遍較差。一方面,由於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代理監護人不是年齡大,身體差,就是文化程度很低,在學習上無法給孩子有效的幫助和輔導;同時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另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過低。這些都造成孩子對學習缺乏熱情,自覺性不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成績較差。

但也有少數留守兒童有着許多同齡孩子較少具有的優秀品質。比如:獨立性強、自理能力強、意志堅定,比同齡孩子成熟。能夠把對父母的思念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有較高的學習自覺性,成績優異,各方面表現良好。諸葛鎮楊村國小六年級的王娜,生活在單親家庭裏,父親早亡,母親在鄭州打工,王娜與外婆相依為命。但該生品學兼優,愛好寫作,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我們在顧縣鎮中心學校與留守兒童座談時,有不少孩子表示對父母外出務工表示理解。這種情況雖然在留守兒童中所佔比例較小,卻也提示我們,對留守兒童來説,成長和生活環境是辨證的。如何將留守兒童的不利處境轉化為積極因素,是需要探討的`非常有意義的話題。

(三)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較為複雜,其中情感缺乏問題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研究表明,親子撫養比隔代撫養和寄養能更好地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親情關係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自我封閉,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在問卷中,留守兒童的最大心願一項,所有的孩子都用稚嫩的筆,寫下了“希望見到爸爸媽媽”,對正常的家庭生活表現出極大嚮往。諸葛鎮蘇溝村的常丹丹,父母分別到温州和杭州打工,奶奶去世後,爺爺住在遠處的嬸嬸家。丹丹在日記中寫到:我每天自己做飯、料理家務,有事才去找外婆。她還畫了一幅畫,兩個大人一個孩子,手拉手唱着笑着,題名為“幸福的家”,流露出孩子內心對家的渴望。

(四)留守兒童存在心理障礙。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有心事時,留守兒童選擇的第一傾訴對象是同伴,第二為教師,第三才是監護人。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產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更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進行矯正教育則比其形成過程更艱難。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幼兒期的留守兒童普遍表現出內向、拘謹、怯生等特點,對陌生的人和事牴觸情緒很重。而年齡大一些的孩子,更容易封閉自我,不與人交流。

(五)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為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極易成為“問題兒童”。據調查,留守兒童中,30%的留守兒童存在厭學心理,10%的留守兒童人生觀、價值觀偏離正確方向,存在違紀行為。

(六)部分留守兒童家庭生活非常貧困。貧困原因一般是父母或代理監護人疾病、婚變、事故等造成的。偃師1533名留守兒童中,特困留守兒童224人,約佔 15%;其中特困人數最多的是寇店鎮,73名留守兒童中,特困兒童61人,佔84%。翟鎮寧南村的段鑫萌,今年11歲,是個殘疾女孩,父親常年有病,全靠母親打工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顧縣鎮安灘村的李迎飛,父親違法進了勞改所,母親病故,跟着祖父,生活非常艱難。我們在顧縣鎮座談時,看到孩子們寫的基本情況,一張字跡歪歪扭扭的紙引起我們注意:“我叫高義可,7歲,上一年級,媽媽死了,爸爸出去打工,爺爺死了,跟奶奶生活。”讀起來讓人滿懷心酸。特困留守兒童的狀況,更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愛和幫助。

二、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及現狀分析

1、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

我國農村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務工農民不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根源在於城鄉隔離的户籍制度以及隨之產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2、從經濟條件來看,留守兒童數量與經濟發展狀況和務工信息發達程度有很大聯繫。

一方面,在經濟發達的鄉鎮,能就地消化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農民就少。如城關鎮、嶽灘鎮、翟鎮鎮和工業區,以製鞋、三輪摩托車製造和針織為支柱產業,吸收了大量剩餘勞動力,留守兒童數量就相對較少,分別為13、11、11、12人。另一方面,務工信息發達的地方,人員流動快,留守兒童則多。如龐村鎮、李村鎮和緱氏鎮,經濟雖不算非常落後,但務工信息很發達,農民意識有所轉變,外出人員較多,留守兒童數量隨之增多,分別為388、264、215人。李村鎮袁溝村的田林栓夫婦,由於在鋼製傢俱方面技術熟練,到昆明務工已三年,家中兩個孩子正在讀國小,生活僅靠爺爺一人照顧;龐村鎮的10歲男孩陳永真的父母,也是熟練工人,在上海鐵箱廠打工。類似情況在偃師,特別是前面提到的顧龍公路沿線鄉鎮不在少數。經濟狀況和務工信息發達程度,直接衝激着傳統的小農意識,激發了農民求變求新求好的思想。

3、從家庭認識來看,在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

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雖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教育意識的原因。絕大多數農民沒有意識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資,對孩子的教育忽視,對孩子的心理關注更為貧乏。

4、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

教師的關注是兒童形成學習動機的外部動因之一。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集體的温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三、對策與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而且將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的問題,由於這一人羣正在加大,問題正在凸顯,因此,我們必須從法律上、制度上整體地把這些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總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

1、在政策體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

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並不在於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户籍相聯繫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政府應制訂和實施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同時,逐步實現以户籍制度改革為中心,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徹底打破維繫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城鄉間的有序流動,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實的市民待遇,使留守兒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資源。可利用城市中國小生源減少的機遇,運用現有教育資源,適當鼓勵、幫助民工將其子弟帶到城市上學和生活,充分發揮家庭的難以取代的教育功能。目前,偃師正在積極推行户藉制度改革,給留守兒童帶來很大希望。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開闢打工子女就學“綠色通道”,使其享受與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費。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

2、在教育體系上,要重點加強農村中國小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一是從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心和關愛。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羣體中成長,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與照顧,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二是針對留守學生特點,強化行為規範的養成訓練。在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自我心理調適;三是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記錄留守兒童日常表現,注意觀察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思想動態,及時與留守兒童家長進行溝通。完善留守兒童家訪制度,保存留守兒童家長的聯繫方式,並把家訪作為一項制度列入學習管理規範。留守兒童家庭要把保障孩子的學習、生活放在首位,通過書信、電話定期和學校取得聯繫,及時瞭解孩子的在校表現,適時進行科學引導。

3、從社會職能上,要進一步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

由於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需要各級有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進一步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建議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政府新農村建設、勞動力轉移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各部門工作規劃,置於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之中。把留守兒童工作與政府實施兒童發展綱要結合起來,納入綱要實施監測評估體系。把留守兒童工作作為促進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以政府為主導,動員社會力量,確保留守兒童學業有教、親情有護、安全有保。

目前留守兒童問題已經引起我市有關部門的重視, 20xx年以來我市啟動了由市委組織部、婦聯、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衞生局、團委等七家單位聯合開展的“關愛留守兒童”工程,力爭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在全市範圍內搭建起留守兒童“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的愛心網絡平台。具體來説,就是要做到“2545”,即:開展“2”項活動;實施 “5”個一建設;組建“4”支隊伍,形成“5”大關護網絡。

開展“2項活動”。一是在“以城帶鄉幫扶工程”的基礎上,開展“以城帶鄉,攜手共建,情繫留守,共享藍天” 活動,由市直委局和部分留守兒童比較多的村結成幫扶對子,為這些孩子們提供健康保健、心理輔導、精神撫慰、經濟扶助等方面的志願服務,經常看望或電話聯繫,捐贈生活和學習用品,從學習、生活、身體和心理等各方面,對留守兒童給予關心和幫助。

二是於20xx年啟動關愛留守兒童“春暖行動”,通過援建“留守兒童之家”、“愛心書屋”、“陽光操場”、“結對幫扶卡”等項目,為行政事業單位、企業和個人奉獻愛心提供平台,發動全社會力量為農村留守流動兒童辦好事、辦實事。

實施“5個一建設”。具體講就是成立一個組織:留守兒童領導小組;建立一所學校: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組建一個家園:留守兒童之家;制定一套制度:各項工作制度;編髮一本教材: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手冊。

組建“4支隊伍”。即一支管護隊伍,由村委、婦代會、學校教師、司法等力量組成;一支教師隊伍,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師資力量;一支輔導員隊伍,由學習、心理、教育、衞生等方面人士組成;一支志願者隊伍,在精神和物質等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關愛的社會人士構成。

形成“5大關護網絡”。即我們的目標,是通過一系列活動和努力,逐步形成一個由家庭監護、學校幫護、社會呵護、法律保護、組織管理五級聯動的關護教育網絡體系,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搭建平台,形成“關愛留守兒童,共建和諧社會”的良好氛圍。

標籤: 留守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baogao/62gwv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