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報告 >

小課題結題報告範文

小課題結題報告範文

小課題結題報告範文1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小課題結題報告範文

1、課題研究背景

一個好的情境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在興趣的驅使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具體。但在學校開展的幾次公開課教學活動中,我發現有些教師創設的情境過於譁眾取寵,不利於學生對數學本質的理解;有些情境過分追求生活化,缺乏“數學味”;有些情境過多的依賴信息技術演示,忽視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因此,通過本課題的實踐研究,使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所創設的情境更加有效合理,既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慾又能激發起學生探究、思考數學的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過程中,從而使教學情境服務於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課題界定

“數學情境”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學生的心理特徵,創設的學生感興趣的、有利於學生髮現數學知識和通過自主探究活動來學習的“情境”。“數學情境”可以是富有時代氣息的生活情境、具有探究意義的問題情境、學生喜歡參與的遊戲情境等。

本課題主要研究課堂中創設情境的作用、學生需要一個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情境、如何創造性的使用課本中的情境、課堂中創設情境的策略等。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國小數學新課程教學的重要理念。《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2、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主動建構知識和積極思維的過程;學生是知識建構的主體,教師應成為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因此,教師要着力建構有利於知識內化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建構所學知識的意義,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轉變。

3、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個性培養與全面發展,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該理論的核心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有三方面的參與:行為參與、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

1、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升課題組教師的理論水平,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學會在實踐中進行研究反思。

(2)使教師在課堂中創設的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學生感知、啟迪學生思維、喚起學生生活經驗、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分析、歸納、總結大量的案例,明確創設情境的方法。找尋影響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的因素,探究達成有效教學的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研究內容

(1)國小生數學學習心理特徵的研究。

(2)國小數學課堂中創設情境的作用。

(3)如何創造性使用課本情境。

(4)國小數學課堂中創設情境的策略。

3、課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學習課標,通過網絡、雜誌蒐集有關該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進一步明確本課題的研究方向。

(2)行動研究法。通過典型課例研究,檢測就本課題研究所運用的對策與措施的效果,進一步加強或及時調整研究的方式、內容。

(3)經驗總結法。根據收集的各種資料與研究得出的第一手材料,歸納總結出國小數學課堂有效情境創設的策略和方法。

4、研究步驟及過程

第一階段:理論學習階段。

認真學習相關理論,翻閲與情境創設有關的論文和對課題研究有借鑑和指導作用的理論知識。以個人自學與集體學習、討論交流相結合;規定內容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第二階段:課堂實驗階段。

課題組教師在理論研究基礎上,研究學生,鑽研教材,思考創設有效的教學案例,進行課堂實踐。課後授課教師先反思,聽課教師談收穫和建議。在研討的過程中課題組教師體會了情境創設的意義作用,逐步積累創設有效情境的策略方法。

第三階段:結題總結階段。

完成各項成果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撰寫《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的實踐研究》結題報告。

 四、研究結果與成效

近一年來,課題組全體教師紮紮實實進行課題研究,教師們的科研意識有所增強,理論水平有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增強,認為上數學課是快樂的。在課堂情境創設方面有了一定的認識:

(一)國小數學課堂中創設情境的作用

課堂中創設有效的情境,首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願望,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而且可以不斷地維持、強化和調整學習動機,促進學生主動地學習、愉快地學習。現在我們大部分學生體會到數學並不那麼枯燥乏味,離我們並不遙遠,原來它就在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了親切感,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其次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蘇霍姆林斯基説,創設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成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人。

(二)國小生學習的特點。

國小生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國小生數學學習是以經驗為基礎並不斷與自身數學認知結構相融合的發展過程。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受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比較大。例如:興趣、心情、性格、意志力、成就感等都會影響學生課堂的聽講效率。

(三)如何創造性使用課本情境

課題組三位教師面向自己的實驗班發放問卷調查表(已上傳博客)163份,收回163份,得到了能反映學生心聲的第一手資料。從統計的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喜歡老師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認為創設情境很重要不是浪費課堂時間。對於課本中的情境有些喜歡,有些不喜歡。當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在課堂再現時,覺得很有趣。喜歡老師在課堂中做遊戲、用講故事或提問的形式進入新課、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為此課題組教師對教材中的部分情境進行了嘗試替換效果較好。

1、變靜態情境為動態情境。

例如: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一課,教材情境為:1.草地上有個噴水龍頭,噴水的半徑是5米,求噴水的面積是多少? 2、在半徑為5的圓內,畫出內接正方形,圓的面積應比內接正方形大。授課教師將情境設計為:將正方形和圓形卡片貼在黑板上,請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比賽塗色,看誰塗的快,比賽結束,一方失敗,學生有爭議:兩圖形面積不相等。教師再帶領學生用正方形估測圓的面積。這樣設計讓學生在塗色活動中感知什麼是圓的面積和求圓的面積的必要性。進而用正方形逼近,估測出圓的面積與r的大致關係,為後繼學習圓的面積公式做鋪墊。

2、巧用身邊的情境。

例如: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我們贏了》一課,教材情境為:北京申奧成功的時刻20xx年7月13日晚10時08分。該情境學生比較陌生,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接近整時或整時過幾分這樣的時刻。而我校學生早上8時15分上課。《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今天早上值日生吳元浩早早來到教室打掃衞生,(課件出示8時03分的鐘面)請問:這是什麼時刻?該情境就在學生的身邊,使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同時教育學生要尊重他人勞動成果,養成不亂扔垃圾的習慣。

3、巧設問題情境

例如: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分數的認識》一課,教材情境為:淘氣和笑笑分蘋果。2個蘋果,平均每人分1個;1個蘋果,平均每人分多少個? 授課教師將情境設計為:以遊戲進行,請學生用手錶示每人分到蘋果的各數。4個蘋果平均分給淘氣和笑笑,每人分幾個?2個呢?1個呢?難住了許多同學。提示學生用數字、符號、圖形來表示“一半”,使新知(分數)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慾望。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一門科學的鑰匙,在教學中借用遊戲用猜想、驗證等方法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

4、巧用故事鏈接情境

故事是低年級學生最感興趣的學習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繹:“主題圖”情境,會引發學生新鮮、好奇、親近的兒童情趣,有利於產生積極的情感,幫助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順利掌握新的學習內容。例如: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整理房間》一課,我校教師在課堂實踐時將教學情境設計成這樣的故事:我們的好朋友笑笑剛搬了新家,老師帶大家去參觀,笑笑家很亂,大家幫助笑笑整理房間,接着幫媽媽分類擺放蔬菜水果,午飯後笑笑一家去動物園遊玩,我們跟隨笑笑去看一看,對動物園中的部分動物分類,最後是做遊戲環節。整節課學生的思緒都在笑笑身上,同時又學習了分類的知識。課後與學生交流,學生覺得數學課真有意思。

當然教材情境內容豐富,含義深刻,凝結了眾多編者對教育教學的認識、對數學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鑽研教材,切實把握教材情境的含義是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

(四)課堂中創設情境的策略

1、在新課引入時,創設情境

剛上課,國小生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將思緒拉回課堂。常常會將惦記着課間玩的遊戲或其它事情。此時,若教師能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把學生引入到所提問題的情境中去,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願望,誘發學生探索性思維活動。教學效果會事半功倍。

例如:北師大版第八冊第七單元《字母表示數》

情境:[課件播放:失物招領,楊老師在操場拾到錢包1個,內有人民幣x元,請失主到大隊部前來認領。] 師:聽了這則失物招領,你們有什麼想問的?學生猜測。接着師問:為什麼要用字母表示?

反思: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猜測錢包裏可能有多少錢,激發學生興趣,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與優越性。

2、在新知探究中,創設情境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繫。”而這種發現又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獲取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材料,設置“動境”,使學生藉助已有知識、技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主動探究。

3、在知識應用中,創設情境

枯燥的數學題學生很反感,但一定量的數學練習又是教學所必須的。如果在學習新知後,創設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的實踐活動情境,既鞏固了新知,又使學生覺得數學有趣。同時,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對於低段的學生可以將各種練習融入到故事、遊戲中,讓學生在玩中學。如,在教學《人民幣兑換》時,可以創設一些與世園會有關的情境,在教完“三角形穩定性”後,創設“幫家人修桌椅的活動”,教完“百分數”知識後,讓學生調查實際生活中有關“百分數”的實際應用等。這樣,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在實際生活中處處充滿者數學問題,也從中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使實踐能力得到真正的培養。

  五、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存在問題:

1、教師對課題研究還只是初步瞭解,教師的科研素質有待於提高。

2、教師們由於教學任務重,質量壓力較大,在日常教學中不能給予課題研究充分的時間,不能及時總結反思。

改進措施:

1、進一步多渠道、多方位加強教師們的理論培訓,提升教師們理論水平。

2、本着從教學工作的實際問題出發,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宗旨,讓教師們從行動研究中嚐到了甜頭,最終做到教與研的有機結合。

3、鼓勵教師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及時撰寫教學反思,為再一次課題研究積累資料。

課題研究工作即將結束,但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是教學永恆的主題。在以後的教學我將繼續實踐、反思、總結提升自己創設情境的能力,使學生學在課堂,樂在課堂。

參考文獻:

1、數學新課程標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 陳厚德:《有效教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8;

3、鄭金洲:《基於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xx-3。

XXX

日期:20xx年X月XX日

小課題結題報告範文2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口語交際”已成為國小語文教學一個重要而嶄新的課型。國小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主要包括聽説能力、交際能力、聽説態度和語言習慣的培養等等。聽人説話能領會主要內容,能用普通話清楚明白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其中重在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口語交際要講究文明禮貌,養成良好的聽話態度和語言習慣,聽人説話要認真,傾聽要認真耐心,要邊聽邊想,理解主要意思。要堅持説普通話,願意與別人進行口語交際,態度大方而有禮貌,不理解的地方要向別人請教,有不同的意見與別人商量,能主動積極的進行口語交際。然而在實際口語交際的課堂上,有許多學生嘴巴很“緊”,不是他們不會説、不能説,而是害怕説話不當、舉止失措而被老師批評,害怕一旦説錯被同學笑話。這些問題已成為不少學生口語交際中的心理陰影,嚴重影響了課堂互動氛圍的形成。“口語交際”這一教學內容的安排,主要在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促進學生口語語言和內部語言的發展,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綜合素質。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學習新課標後,使我領悟到口語交際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職責。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我認為,在當前的教學中,培養國小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

1、口語交際有利於促進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口語交際有利於增強學生之間的交往,消除學生交際時的羞怯心理。使學生無論在社會的大環境中或者班級的小環境中,都能達到敢説,大大方方地説。

3、口語交際使學生在相互的説、練、演的過程中,感受到別人的關愛,同時也學會了去關愛別人。這樣的交流,孩子們收穫的不但是知識,是表達能力,更是具有了良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三、研究的目標

1、在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生雙向互動進行交流,把話表達清楚,讓對方聽明白。

2、培養學生態度大方,有禮貌,注意使用禮貌用語。別人講話時要認真傾聽,不要隨便插話,提建議要委婉,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習慣。

3、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通過情感交流,促使課堂充滿生機,體現人本主義思想和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思維狀態,最大限度地發揮個性潛能。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途徑和方法,全面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四、研究內容

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深入挖掘教材,找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多種切入點,創造各種機會,生動活潑、紮實有效地進行口語交際訓練。開放教學思想,樹立大語文觀,開拓口語交際訓練渠道,讓學生時時處處樂於交際;開放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學會交際;促使教學主體的開放,激發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善於交際,樂於交際。

 五、研究方法

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和學生已有交際能力的差異,以及《課程標準》對各學段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達成的不同要求。把自己所帶班級作為研究對象,並確立相應的對照班,展開課題研究。本研究採用的主要方法有:

1、文獻研究法: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根據課題的需要,查閲、分析、整理國小“口語交際”能力培養方面的相關文獻資料,全面、正確地瞭解和掌握所研究的問題,進而總結出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模式。

2、調查問卷法:結合小課題和教學實際,發放調查問卷,瞭解學生口語交際的實際水平。

3、行動研究法:在實施課題計劃的行動中,注重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對計劃及時作出調整和修改,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的處理,得出研究所需要的結論。

4、經驗總結法:在研究過程中,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常性地進行反思、交流、討論、總結,不斷提升理性認識,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課題研究時間:20xx年5月—20xx年12月

(一)準備階段:(20xx年5月-20xx年8月)

查閲相關文獻,前人關於口語交際能力的研究。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家庭背景、學生口語能力、用語習慣等)作問卷調查分析,制定實驗方案。

(二)實施階段(20xx.9~20xx.12)

根據制定的實驗方案舉行口語交際教學活動。

準備教學素材,制定相應的'課堂教學方案組織課堂教學。根據課堂教學方案的內容設定口語交際實踐活動的內容,定期組織口語交際實踐活動以檢驗教學效果。根據教學效果調整教學方案。

(三)總結階段(20xx.11~20xx.12)認真總結實施階段的教學情況,初步形成國小口語交際課堂教學模式。撰寫實驗報告,組織結題。

  七、課題研究的過程

今年5月份我將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上傳於博客後,專家對課題研究方案進行了指導,通過研究和分析,針對專家的建議,我認真的對課題研究方案進行了重新修改和調整。

6月份,在前段做好充分理論準備的基礎上,結合小課題和教學實際,給一年級學生和家長髮放了調查問卷,主要從學生對口語交際課堂教學方面進行調查,為了得到可信數據,所有問卷均記真實姓名。我對本班57名學生的口語交際現狀進行了調查,情況如下:

1、在調查“你喜歡上口語交際課嗎?”這一問題時,有76%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很喜歡”,有23%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碰到感興趣的我就喜歡”,還有1%的學生選擇了“不喜歡”。

2、在調查“你認為口語交際就是看圖説話嗎?”這一問題時,34%的被調查學生認為是的,66%的學生認為不是的。

3、在調查“上口語交際課時你能聯繫自己的生活説話嗎?”這一問題時,63%的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能”, 36%的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偶爾能”,1%的學生選擇了“不能”。

4、在調查“你覺得看書和看電視,哪個你更有興趣?”這一問題時,63%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看書”,25%的學生選擇了“看電視”, 12%的學生選擇了“兩個都沒興趣”。

5、在調查“在家裏,你是用普通話與家人交談嗎?”這一問題時,54%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是”,45%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有時用普通話,有時用方言”,1%的學生選擇了“用方言”。

6、在調查“你希望老師多開展些口語交際活動嗎?”這一問題時,68%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非常希望”,18%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隨便”,14%的學生選擇了“不希望”。

7、在調查“上課時,你踴躍舉手發言嗎?”這一問題時,37%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是的”,54%的學生選擇了“有時”,9%的學生選擇了“不怎麼舉手回答問題”。

8、在調查“你喜歡和別人交談嗎”這一問題時,13%“很喜歡,和陌生人交談一點也不害怕”,68%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如果對方是我熟悉的人,我就喜歡和他交談”,19%的學生選擇了“不太喜歡説話”。

9、在調查“在和別人交談時,能做到態度自然大方並且注意文明禮貌嗎?”這一問題時,74%的被調查學生選擇“能”,14%的被調查學生選擇“有時能”,12%的學生選擇了“沒太注意”。

10、在調查“別人講話時你能認真聽嗎?能明白別人講的是什麼嗎?” 這一問題時,77%的被調查學生選擇“能”,19%的被調查學生選擇“有時能”,4%的學生選擇了“不能”。

通過這次調查,讓我對低年級口語交際課的現狀有了一個更為全面和客觀的瞭解。

1、在國小低年級階段,口語交際課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活潑生動的形式受到絕大部分學生的喜愛,他們大多數都希望老師多開展些口語交際活動。

2、從調查中可以發現,自己對待口語交際課較為重視和認真,注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不斷改變學習方式,從而使口語交際課更為生動有趣。

3、在調查學生上“口語交際”課時你能聯繫自己的生活説話嗎?這一問題時,發現一小半被調查學生選擇了“偶爾能”,分析原因,可能自己在課堂上的引導和對聯繫學生生活上存在一些問題。

4、在調查學生“上課時,你踴躍舉手發言嗎” 一半的學生選擇了“有時能”,説明自己在引導學生説話還存在一定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便削弱了學生的積極性,在以後需做進一步的調整。

5、《大綱》開設口語交際課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更好地為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人際交往提供服務,不過從調查的結果來看,效果不是特別好,首先自己在這方面重視還不夠,日常中指導聯繫的較少;其次由於自己在聯繫實際這方面對學生滲透不多,從而使學生自身也不太會把口語交際課所學的內容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建議自己今後在這方面要進行一定的修整,要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

7-8月份,利用暑假時間學習了相關書籍和資料,及時整理,將好的思路和方法運用到我的課題之中。

9月份至今我積極準備上好每一節口語交際課,激發學生喜歡口語交際課,使“口語交際”教學聯繫兒童生活實際。

1、激發學生的口語表達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1)多賞識兒童,增加學生的自信心。(2)多讓兒童體驗生活,留心生活,觀察大自然,鼓勵他們大膽地説生活。(3)多和兒童聊聊他們喜歡的生活話題。

2、營造口語交際的和諧氛圍,保護好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國小生大膽進行口語交際的前提。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教師要走向民主,寬容,對學生的發言要給予肯定,對學生的觀點要給予尊重,要允許他們出現錯誤,理解他們的不足,儘量採取表揚或獎勵的方式,鼓勵他們進行口語交際。教師可以作為一個聽眾、朋友,與學生一起聊天、討論,進行沒有心靈距離的交流。營造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生生關係。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顯然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如果有學生在説或表演時,其它學生不屑一顧、竊竊私語甚至進行人身攻擊,試問有幾個學生能順利、輕鬆地完成口語交際呢?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學會尊重,學會合作。既要學會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也要學會傾聽、補充和幫助。

3、利用生活實踐活動,增加口語交際的機會。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交際活動,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活動將“口語交際”引入學生的生活實踐。如參加學校組織的重大節日慶祝活動,參加課本劇表演、講故事比賽;參加校幹部、班委競選;每週一的國旗下演講……這些活動將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以鍛鍊和展示,他們將用自己的智慧、口才學習與別人打交道、請求幫助、解決問題。生活是大課堂,教室是主陣地,我們做教師的要處處留心,做“口語交際課”的有心人。如教《教你學一招》一課時,通過觀察,我發現班裏近來男生喜歡玩溜溜球,女生喜歡編繩子等。於是抓住機會讓孩子互學本領。課堂上首先讓學生展示自己學的本領,其次讓學生説説學本領的過程,然後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看誰的本領最高,看誰把學的過程講得最清楚,最後鼓勵本領高的學生當老師教大家。這樣一來學生在快樂地玩中不知不覺進行了口語交際。

八、研究結果與成效

1、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了提高。特別是一些不愛説,不敢説的孩子有了表達的信心。

2、課堂氣氛活躍了很多,為練習寫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初步形成國小口語交際教學模式。

 九、存在問題及改進

在進行課題研究的這段時間裏,雖然經歷了很多困難、迷惑,但我還是堅持下來了。同時在教研的過程中也發現了許多問題,第一次嘗試小課題研究,對課題的理論構建能力顯得力不從心,還需要加強學習。本學期我帶一個班語文兼班主任,還帶兩個班的思品課,繁雜的工作讓自己不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好好做教學研究工作。而且所帶班級學生人數偏多在進行研究時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學生。所以本學期小課題的研究時間非常緊張。針對這一情況,解決的辦法就是要求自己克服困難多辛苦一些。合理規劃時間,及時收集課題研究資料,積累教育資源,總結研究成果。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對遇到的問題做好記錄,斟酌對策,不斷完善。對於國小生口語交際教學的研究僅僅通過結題報告進行了一些經驗總結與探索,還遠遠不夠,這個工作還要繼續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1、《口語交際教學的幾種有效方法》徐穎 國小語文教育

2、《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3、《論口語交際教學的策略》 韓豔梅 教育評論

4、《國小語文新課程案例與評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5、《構建國小生口語交際的互動環境》 姜亞傑 上城教育研究

6、《做最好的老師》 李鎮西 灕江出版社

7、《國小口語交際教學理論與示例》 費蔚 浙江教育出版社

8、《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孟慶茂主編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XXX

日期:20xx年X月XX日

小課題結題報告範文3

一、研究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提出了明確要求,特別強調要培養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可見,放手讓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養學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當前作文教學中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葉聖陶老先生也曾説過:“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假如着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於主導地位了嗎?”他還説:“改的優先權應屬於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重在培養學生的自改能力。”

而現實教學中,老師們“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師最煩惱的事。耗費了大量心血,收效卻不大。學生怕寫作文,總是對作文不感興趣,更寫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貫徹教師寫作意圖的過程,學生則變成了被動接受的容器。這樣做的確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基於此,我確立了《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能力的研究》這個課題。

  二、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研究有三個概念:

學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應是批改和評講的主體,學生成了主體地位,他就會有興趣,就會樂學。

互批互評:作文寫好後,是學生間的互相批改,互相評講,不是老師包辦。

作文:是學生自己寫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選來的文章。

三、研究目標

1.通過互批互評來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閲讀賞析能力。

2.培養學生批改作文、評講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為習慣,以提高寫作的能力。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師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四、研究內容

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能力

本課題系蘇州市中國小“指導學生自學”微型課題,課題編號1009059,組長:朱建榮。主要研究成員:施路平、鄭詠梅、蔡秀蘭、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閲、收集有關學生作文自改能力培養方面的科研文獻,獲取相關信息,並進行分析綜合,從中提煉出與本課題研究有價值的資料。

調查研究法:通過訪談、問卷等方法,對學生作文批改現狀以及學生自改作文能力進行調查研究,並加以分析綜合,為課題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實驗研究法:以課題研究計劃為目標,對各個階段的研究不斷地進行計劃、研究、總結、修正,使課題研究科學、規範、合理。

經驗總結法:通過對課題的研究,不斷地加以總結,把獲得的經驗加以提煉總結,以期從中探索出一些教學規律,來指引今後的教學工作。

 六、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xx年10月:1.學習理論,我們學習了黃大龍、朱治國合編的《生態課堂理論》,學習了《蔡明講語文》和蔡明老師的一系列有關生態課堂的文章。2.醖釀製訂了方案,我們的方案獲得市方案評比二等獎。

第二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計劃實施,根據實際情況,蒐集整理第一手資料,認真分析研究並小結;及時上傳到網頁。

第三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們積極做好研究活動,成員們每人圍繞課題開公開課。有幾人多次上了課題公開課,及時資料整理、總結,及時上傳。最後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七、研究過程

首先,我們學習理論,以提高理性認識。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生態理論,基於蔡明的生態課堂的原則和黃大龍朱志國的生態課堂理論,我們認識到讓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的生態教學活動。他是培育學生髮展的有效途徑。

日常活動

09年9月朱建榮對市骨幹教師開作文評講課

20xx年3月11朱建榮老師開校級公開課:關注差生的作文評講——我來幫你寫作文

10年3月24鄭永梅老師校級作文評講課——《捕捉特徵 細緻描繪》

10年10年4月7方芳開校級公開課作文評講《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號施路平老師開作文評講課——怎樣圍繞中心選材

10年4月27蔡秀蘭校級公開課——怎樣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導室來調研,市學科帶頭人朱志國聽了朱建榮的作文評講課,説值得推廣。

20xx年9月29朱建榮老師參加袁建忠書記的生態作文結題會

20xx年10月19朱建榮老師給蘇北宿遷市曹集中學老師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號,市教研室書記中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後説值得推廣。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學活動展示月中,施路平、鄭詠梅老師上作文指導展示課,朱建榮老師上作文評講推薦課。這次基教科顧松鶴科長在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後有三點評價,1.港區國中的語文老師凸顯了一個理念——用教材教,學後注重應用,培養學生素養和能力。2.實施了一種策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中來。3.養成了一種市進修學校盧金霞老師評價朱建榮的課:“將批改與指導相融合,將批改與作文升格訓練成一體,將這次批改的目標與本次作文訓練的目標達成相一致”。

推薦課後與進修學校張老師交流,受到張老師邀請。

20xx年11月30號朱建榮老師應常青藤學校邀請去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羣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並進行評課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課題研究符合《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的要求。《課標》特別強調要培養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也符合葉聖陶老先生説的:“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假如着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於主導地位了嗎?”

本課題基於課堂,恰好符合張家港市生態課堂教學的理念,讓學生互批互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生本性原則、生命性原則、生成性原則、生動性原則、生活性原則、生長性原則得到充分體現。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的閲讀鑑賞能力。學生互批作文,是對同學作文的鑑賞,又是對課文鑑賞的複習應用,能督促他們在閲讀課上作批註,他們的評語越來越準確,表明鑑賞能力越來越高。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寫得體批語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運用規範符號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學生經過訓練,批語越寫越得體,各種修改符號都能準確運用。在評講同學作文中,能夠積極中肯的發表意見。語言表達能力明顯得到提高。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激發了學生樂學,提高了寫作能力。“學生的樂學心理主要來源於自己的創造個性和創造思維所產生的結果能被認可和接受,其價值能被實現。”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讓學生評講作文,就是肯定學生的能力,相信他們有鑑賞能力,是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的表現,表明老師重視學生的觀點、意見、建議。學生得到了老師的信任,課堂的民主和諧度就高,學生心裏就輕鬆了,沒有壓抑了,學生就能積極思考,大膽發現,大膽發表意見。學生的日記可以證實他們對作文的興趣和快樂。學生的興趣起來了,他們的作文就越寫越好了。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促進師生成長。

學生評講作文是在學生互批的基礎上的評講,既要評講作者所寫文章優劣,又要評講批者的批語是否準確。這是一個鑑賞過程,要檢查作者的寫作水平,又要檢查批改者的賞析能力,無論是批改還是評講,都要檢查對以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具體到評講,又要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評對師生都是一次挑戰,一次提高。它激發了學生自我提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個體意識。這種成長過程包括強化自省、強化自評、強化自控。學生在自省、自評、自控中成長起來。這種課堂也激發了教師的知睏意識、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有了知睏意識就促使你去多讀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師成長。

5.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形成了作文教學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羣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並進行評課交流。新生代教師,青年名師梅洪建聽課後的評價“a.一直以來,在功利的教學環境中,教師為了分數早就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朱建榮的課讓學生不是站在寫的角度來審視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評者”相結合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理想創作能力和批評鑑賞能力。這個過程不是對別人作品評論好與壞的問題,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對理想的思路之後再對別人的作品的品評中進行自然的昇華和再創造。這是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最佳途徑。b.一直以來,在很多人在闡釋性的語文中,早就剝離了閲讀和寫作的關係。將課文的美點消解在對知識性記憶和內容性的再現之中,在“意”的強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榮的課堂中,不但達到了“文”“意”的自然統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評改的過程中達成了對課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層次上鍛鍊了孩子的審美能力。c.一直以來,孩子們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不願意看到別人的美,只看到別人的不足。但在朱建榮的作文評改過程中不僅僅讓孩子發現了別人的不足,更讓孩子們發現了別人的美。同時在對評語的評價環節,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再認知以及培養孩子的接受批評的能力。這種無形中的人格培養,則是教育的永恆追求。”

6.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對新課改的認識。

老師們明白了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關注學生生命的生態作文教學。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則,學生評講作文最能顯示生命性原則,在以學生為主體的作文評講課上,生態課堂的生動性原則、生成性原則都得到充分體現。

7.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指導作文能力。

20xx年10月朱建榮老師對全市骨幹教師上了一節以學生為主體的的作文評講課。受到老師和專家們的好評,也為小組內教師作了示範,20xx年上半學期研究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在學校開了一節課題研討課。通過開課、研討,大家的指導作文能力大幅提高。

8.我們總結了很多文章,朱建榮《學生評講作文——一舉多得》和《生態課堂——給學生的天空》發表在《中學生學習報》她還總結有論文《樂學樂教——生態作文師生的精神風貌》、《高素養——生態課堂的基本要求》、《學生互批互評作文顯示了生長性原則》(已發表)、《學生互批互改作文體現了生本性原則》、《學生互批互改作文——豐富了讀寫結合的含義》、《關注差生的作文評講課》、《我是怎樣教學生互批互評的》等(待發)。施路平《對作文評改的幾點建議》發表在《中學生學習報》。另外朱建榮開了兩次市級作文評講公開課(20xx年9月和20xx年11月),在20xx年11月施路平和鄭詠梅各開了一節作文指導市級公開課。

朱建榮指導學生史明珠作文《因你而美》發表在《作文導報》(09-5-14)瞿希能的《那一幕夕陽見證》發表在《科技信息報》(20xx-3-7)指導印夢嬌市作文競賽一等獎。(20xx年1月)聞興羽的作文《那一次我真傷心》發表在《現代教育報》

9.積累了很多資料。我們積累了大量的優秀作文和學生優秀的批改作文。也積累了互批互改的一些經驗。尤其是對於學生評講,由粗糙到細緻了。有了“訓練寫作——互批互改——互評”完全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也有由簡到繁,由片段到整篇的訓練思路,評講也有了系統性。老師們的反思也積累了起來。

10.我們的課題研究得到市教研室高度重視。著名特級教師蔡明和我市教研室書記袁建忠、市學科帶頭人朱治國、還有市基教科副科長顧松鶴聽了朱建榮的作文課後都認為值得推廣。10年11月份教研室又推薦朱建榮面相全市開了一節展示課。我們的做法已得到很多老師的認同,也在逐步推廣中。

  七、課題研究反思

我們的課題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還有很多東西有待進一步鑽研。比如説作文訓練要有計劃性、系統性。課堂上對課文的批註能力要進一步訓練。批改作文也要由淺入深,步步為營,一次一個點來互批。學生評講要堅持,評講也要有針對性,也要有計劃的進行。

XXX

日期:20xx年X月XX日

小課題結題報告範文4

一、課題研究背景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認為歷史學習的真正意義是通過歷史教學活動使學生感受歷史,逐步學會認識和評價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以史為鑑,對當今的社會問題能夠進行思考和研究。然而,史料是歷史學科的基本要素,是歷史研究與教學的基石。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的本質特點。新教材更加註重對史料的選擇和使用,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已有資料的基礎上,適當地補充一些典型的史料,才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才能使歷史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實踐證明運用史料,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思考,是歷史教學的有效方法。在歷史課堂中更靈活,更科學,更恰當地運用史料,是優化歷史教學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個需要我們歷史教師長期實踐深入探究的課題。

二、課題的界定

運用史料展開教學既是中學歷史教學的正確選擇,也是歷史教學不同於其他學科教學的最大特色。然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如何鑑別史料,選擇史料,分析史料是我們歷史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也是我們歷史教師比較困惑的問題,如何有效地解決史料教學中教師必須面對的這些問題,無疑是我研究此次小課題的着眼點與用力點。

三、研究的理論依據及意義

1、研究的理論依據:

(1)新課程教學論

新教材更加註重對史料的選擇和使用,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已有資料的基礎上,適當地補充一些典型的史料,才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才能使歷史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知識的獲取,不是通過教師傳播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通過史料,學生更容易瞭解和理解歷史,提高對歷史的理解與認識,促進自身思維水平的發展。

2、研究意義:

實踐證明:近年大學聯考中,史料入題的現象很普遍。通過史料教學,能夠使學生提高史料的閲讀能力,分析能力及説明觀點的能力。引導學生在閲讀材料的過程中聯繫所學知識,培養其理解、概括、比較、分析及文字表達能力,對增強學生的應試能力大有裨益。

四、研究的主要內容

1.對我所教授年級的學生進行了中學歷史史料教學的問卷調查與情況分析;

2.研究探討史料教學對歷史教師、高中學生及測試的作用;

3.探索了史料蒐集與積累,選擇與運用的方法及策略;

4.對史料教學進行了教學實踐,並形成了案例進行分析和研究;

5.形成了對史料教學的深層次、多角度的認識並撰寫了相關的論文。

五、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對我校高三文科班的學生進行了中學歷史史料教學的問卷調查並對問卷結果進行分析。瞭解史料在學生們歷史學習過程中的運用情況,以便為後面的研究提供依據。

2.文獻法:

通過閲讀有關史料教學的文獻資料,對相關材料進行蒐集、分析、歸納和總結,形成自己對史料教學的獨特認識和觀點;並撰寫出了相關的隨筆、論文和教學設計。

3.案例分析法:

通過自己對史料教學的認識和分析,自己親身實踐於史料教學,形成了教學案例。我對這些教學案例進行了具體分析,總結出了自身的長處和不足。

六、研究過程

1.問卷調查,分析總結

我對我所任教的高三年級文科班的學生進行了相關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做為即將參加大學聯考的文科學生,其中大部分人對史料的含義、概念都不是很清楚;甚至有個別學生認為史料就等同於史實;還有大部分學生對史料閲讀不感興趣,這使得學生們的歷史學習的視野得不到長期的開拓,也是學生們在考試中主觀性試題失分率極高的重要原因;但是大部分學生希望史料能走進我們的歷史課堂,積少成多逐步提高他們的歷史學習能力;他們普遍希望歷史老師能夠教授給他們解讀史料的技巧和方法,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通過這次調查研究我看到了中學歷史課堂中史料教學的缺失,不僅不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也不利於高中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提高和視野的開拓。

2.加強學習,提高專業知識水平

在做此課題的過程當中,我參加了西安市中國小及幼兒園的繼續教育遠程培訓,增加了專業知識的學習。我在網絡上也閲讀了大量的相關資料,比如:《史料在中學歷史課堂中的運用》《史料教學在中學歷史課堂中的作用》等等。同時我在工作之餘也閲讀了許多相關書籍,比如:《有效備課》、《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踐》、《説課磨課觀摩課的理念與實踐策略》及《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等刊物。通過這些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使我的認識水平和理論水平都獲得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這一年當中我圍繞史料教學寫了五篇隨筆、兩篇論文、兩篇教學設計等等,使我的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善於實踐,及時反思

我做為一名普通的一線教師,始終認為教學理論的研究是為我們的教學實踐而服務的,而非純粹的理論研究。在做小課題的過程當中,我一面對史料教學的認識不斷地深化,產生了許多新的認識;一面將這些認識滲透到自己的教學實踐當中。在小課題的研究過程當中,我設計了兩篇教學設計,我根據本校的學情將史料教學的理念和原則深入到我們的課堂實踐當中。這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了他們的各項能力,在課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時針對學生在問卷調查中的困惑,例如:就如何解答試題中的主觀性試題,我對此進行了專項總結。這不僅使學生們的困惑得到了解決,也積累了我的教學經驗,提高了我自身的理論研究水平。

在這個階段的教學實踐為我在後面的結題報告和論文的撰寫準備素材。

七、取得的成果

通過此次小課題的研究,我取得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成果:

1.為我今後的課題研究積累了經驗。

此次小課題是我人生當中做的第一次課題研究,由於沒有任何經驗,從一片空白到逐步積累。我從一個連博客都不會開的人到發表博文二十五篇,我自己都很驚訝自己的“成就”。由於自己的理論水平還很有限,此次研究可以説是一邊學一邊用一邊總結,屬於摸着石頭過河,我經歷了積少成多的過程。雖然我的理論研究水平不高,但是我在這一年中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和理論,為我20xx年的小課題研究積累了經驗,準備了條件。

2.為我今後的教學實踐指明瞭方向

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及調查情況分析,我認識到了目前我們中學歷史課堂中所存在的種種問題,並且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刻不容緩。在小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我通過學習、實踐、反思、總結,積少成多,逐漸地成長。這些理論成果一直指引着我的教學方向,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提高了我自身的理論研究水平

通過此次小課題研究,逼迫着我在業餘時間不斷地學習和閲讀。通過這樣的方式,使我的專業知識水平大大提高。我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和總結不足的過程。這不僅拓展了我的視野,使我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而且更加全面地看待問題。這些都對我以後的教學和理論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八、研究反思

在此次小課題研究過程當中我認為還有以下幾點不足:

1.由於理論水平有限,所以在分析問題時深度不夠,難以深入問題的本質,這一點有待於我今後進一步提高。

2.理論的東西呈現過多,深入教學實踐及關注教師和學生本身的東西較少,這是我以後需要加以改進的。

3.由於科研能力有限、人手有限、經驗不足,在研究的過程當中還是感覺到時間倉促,獲得的成果有限。

總之,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過程中,我會養成廣泛閲讀的習慣和善於學習的習慣。今後我要多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級各類培訓,同時在教學中多教研、多反思、多總結,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理論水平都能夠得到提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baogao/k7g2m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