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報告 >

古詩研究報告

古詩研究報告

具體內容:

古詩研究報告

研究性學習課題報告

課題題目

古詩鑑賞

組別

高二(18)班

指導教師

王志會

組長

劉晨曦

課題組成員

陳仰 信梓 張禹 婁方瑜 曲奕臻

開題

目標: .希望通過這次學習,能瞭解更多有關古詩鑑賞的知識。

內容: 古詩的特點、古詩的語言表達技巧、古詩的語言特點、古詩的形象與意境、古詩的思想與感情、古詩的背誦技巧、古詩的鑑賞方法、古詩的答題技巧、古詩的命題趨向

目的與意義:我們通過調查研究分析,發現部分同學對古詩鑑賞沒有基礎性的理解,整體把握。經小組討論確定以古詩鑑賞為課題進行學習性研究。

任務分工:論文撰寫: 設計調查問卷:

發放調查問卷: 訪 談:

資料查詢:百度網

交流展示發言人:

活動計劃:

9月10日9月15日:討論研究內容,確定主題

9月19日9月30日:擬訂實施方案

10月4日10月5日:人員分工

10月5日:開題:開展研究課題

11月6日:圖書館,網上搜集資料

11月12日:調查問卷

11月9-20日:對老師同學家長詢問有關情況

12月:調查彙總討論:提建議、方法論證、結題報告撰寫、做好進一步分工

1月份:結題、交流展示

法:

1:對校內學生按男女各30名的方法,抽取3位不同科目老師詢問採訪,向校外10名家長和學生進行調查,並向受訪者派發問卷(可開展網絡問卷)。

2:通過網絡,書籍等方式搜查相關資料。

3:將網絡書籍中的相關內容,數據加以分析整理。

4:根據整理內容設立相關報告。

5:修改、整理報告與論文

可行性:分工明確,組員可就自己能力完成相關事務,將報告完成。

預期的成果:論文

(結合實際,附操作點,將調查結果反思等加入其中,運用多種方法,是同學們學會了古詩鑑賞。)

結題報告:古詩鑑賞

(可圖文並茂、穿插調查問卷、成果照片展示等)

摘要:本文是我們小組八位同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成果,闡述了古詩的鑑賞方法、古詩的答題技巧,鍵詞:古詩,古詩的特點,古詩鑑賞的模式。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説:“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着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這個定義性的説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學作品反映社會生活都要求進行藝術的集中概括,但是詩歌與其它文學體裁相比較,要求集中性、概括性的程度更高。

第二、抒情言志,飽和着豐富的思想感情。
詩歌的抒情性極強,作品飽和着豐富而強烈的思想感情。我國傳統的詩歌理論都很重視這個特點。《尚書?堯典》①中就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這樣的記載②;漢代的《毛詩序》在論及詩歌抒情言志的特點時寫道: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裏已經説明詩歌、音樂、舞蹈都是人們心中的“情”、“志”的表現,是由“情動”而引起的。對此,漢唐及以後的學者還有不少的解釋。他們認為“情”、“志”、“意”實為一體,都是屬於人的思想感情。所謂“詩言志”,用現代的話來説,就是詩歌要表達思想,抒發感情。實踐經驗證明,詩歌的創作過程自始至終都是伴隨着詩人感情的激動而進行的,是其強烈感情的產物。郭沫若就曾經談過詩人的感情與詩歌作品感情的密切關係。他在《論詩三札》中説;波大浪的洪濤便成為“雄渾”的詩,便成為屈子的《離騷》、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彌爾頓的《失樂園》、歌德的《浮士德》。小波小浪的漣漪便成為“沖淡”的詩,便成為周代的《國風》、王維的絕詩、日本古詩人西行上人寫芭蕉的歌句,泰戈爾的《新月集》。①這裏説“雄渾”的詩是由“大波大浪的洪濤”式的感情形成的,“沖淡”的詩則是由“小波小浪的漣漪”式的感情形成的。其中所舉中外詩人的作品,雖有各自不同的風格特點,但都滲透着詩人豐富強烈的思想感情。飽和着詩人的思想感情既然是詩歌的一個根本性的特點,那麼,詩人的思想感情是高尚健康、還是低級庸俗;是真情實感、還是虛情假意;是同時代精神、人民感情相聯繫,還是脱離時代、脱離羣眾的“自我表現”,就直接影響作品的格調和藝術價值了。因此,高爾基説“詩人是世界的回聲,而不僅僅是自己靈魂的保姆。”②郭沫若説:“抒情不僅是抒寫個人的感情,要抒寫時代的感情。把個人和集體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寫時代的感情。”
第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
詩歌不僅要有豐富的思想感情,而且還要將思想感情與作品描繪的生活圖畫融為一體,通過生動優美的形象感染讀者。這就需用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聯想和幻想,從而突破物我之間、時空之間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將人的心靈感受和豐富情感表現出來。因此,對於詩歌而言,想象、聯想和幻想,不僅是意象的聯綴、運動,而且是意象的創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釋放。沒有想象、聯想和幻想,也就沒有詩。
無論是古詩還是新詩,是中國詩還是外國詩,想象、聯想和幻想都是活躍生動而豐富多彩的。且不説在我國從屈原的《離騷》到李白、李賀直到現代詩人郭沫若、聞一多等人的浪漫主義詩歌,有彼彼皆是的想象、聯想和幻想。從《詩經》而發端直到杜甫、白居易再到現代詩人的艾青、田間等偏重於現實主義的詩歌,也都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詩經》首篇的《關睢》起句:“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從表現手法的角度講是“起興”,從想象聯想的角度講,則屬於相似性聯想。白居易是有定評的現實主義詩人,但不僅他的《琵琶行》、《長恨歌》想象瑰麗,聯想豐富,就是他那《江南好》的詞調,也實在是一幅想象創造的勝景摯情。至於在外國詩歌中,不論是拜侖、雪萊,還是歌德、海涅,不論是普希金、萊蒙托夫,還是惠特曼、泰戈爾,其作品都同樣有想象、聯想和幻想的鮮明特點。
第四、語言的音樂美
詩歌語言特別要求富有音樂性,音樂美可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詩歌語言的音樂性因素,包括節奏、音調、韻律等。詩句要求節奏鮮明、音調和諧,符合一定的韻律,吟誦動聽感人,具有音樂美。節奏是詩歌語言音樂性的最主要因素,包括詩句中音節有規律的間歇和停頓,即通常講的“拍節”和“頓數”,也包括音響的抑揚相間和強弱配合。節奏的強弱緩急與人的思想情緒有直接的聯繫,例如電影《紅色娘子軍》中軍歌的歌詞“向前進、向前進”的節奏,與歌劇《洪湖赤衞隊》中的“洪湖水、浪打浪”的節奏就迥然不同。前者激昂短促,是戰鬥情緒的表現;後者平和舒緩,是愉快心情的表現。郭沫若在《論節奏》中説:情緒的進行自有它的一種波狀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後揚,或者先揚而後抑,或者抑揚相間,這發現出來便成了詩的節奏。所以節奏之於詩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們可以説沒有詩是沒有節奏的,沒有節奏的便不是詩。關於音韻、聲調方面的音樂美規律,在前一章講述文學作品語言的音樂性特點時已有具體説明,這裏從略。
一. 鑑賞用詞之妙
(一) 中國詩歌對語言的變形
進行詩歌鑑賞,首先要了解詩歌語言的特徵,即要懂得“詩家語”,懂得詩歌對語言的變形。這是詩詞鑑賞的基礎。同時,也是大學聯考詩歌鑑賞考查的重點內容之一。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詩歌當然也是語言的藝術。詩歌藝術分析的依據首先就是語言。嚴羽説“詩有別材”,其實,詩也有“別語”。詩歌語言與其他文學樣式的語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煉性、跳躍性。中國詩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詩,一首詩裏面的詞語數量並不多,藴含的意象卻非常豐富。要藉助非常儉省的語言外殼來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還要符合音韻的需要,詩歌非對語言作出變形不可。實際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説話的語言來做詩,如果有的話,也是可笑的打油詩。(靜夜思是個例外吧!)
中國詩歌對語言的變形,在語法上主要表現為:改變詞性、顛倒詞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樂美,給讀者留下藝術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而這些地方,往往也是大學聯考考查的重點。瞭解詩歌語言組織的規律,就能迅速進入詩歌的語境。
(1) 把握詞性的改變,體會詩人所煉之“意”。 中國古代詩人為了煉字、煉意的需要,常常改變了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詩的“詩眼”或一首詞的“詞眼”。要詳加分辨。例如: 何遜“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 (前兩句:復如東注水,未有西歸日。)本篇描寫與友人惜別的情景。“夜雨”二句渲染與友人話別時的環境氣氛,是歷來傅誦的名句。前一句寫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靜,唯有雨點滴落在台階上,發出單調的音響。詩中雖然沒有寫人的活動和感受,但是通過“夜雨滴階”的情景可以體察到離人心中的淒涼,冰冷的雨點彷彿滴在他們的心上。後一句寫室內:天已破曉,油燈將要燃盡,充滿離愁的屋子顯得一片昏暗。破曉之際屋子感覺上比較暗,夜間與白天則不然,觀察何其細緻!從“夜雨”到“曉燈”,暗示一個不眠之夜過去了,“空階”和“離室”,則渲染出人們心境的悽惶。
(2)顛倒的語序,把握詩人的真實意圖與情感側重點。
(3) 注意詩詞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聯想去填補詩人留下的空白。
金開誠先生指出:詩詞賞析始終離不開一個“想”字。吳世昌先生也説,讀詞須有想象。在詩詞鑑賞中,根據詩詞所規定的“再造條件”進行再造想象,可以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的場景,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這是詩詞欣賞的必要環節。詩詞的省略跟意象的組合有關。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種題目。
(二)詩歌鑑賞步驟
1. 語言分析
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鑑賞的首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判斷、評價和鑑賞。語言分析一般側重從遣詞造句、語句含義理解等方面進行。 遣詞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詞義、典故、以及用詞、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點是那些對錶達主題、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關鍵作用的詞語和句子。例如,對“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鑑賞分析;對“雲破月來花弄影”中“破”“弄”兩字的品味等。語句含義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語句所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選語句往往是那些言簡意豐的“立片言以居要”的關鍵語句。例如,對“前度劉郎今又來”語句含義的理解、對“落花時節又逢君”語句含義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中在描寫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藴的對國恨家仇的悲憤和人生無常的喟歎,“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在寫燕子之外所包藴的天涯遊子的惆悵心態和羈旅情懷,往往是考查的重點所在。 2.形象分析
把握詩詞的形象是感受詩情、領悟詩意的基本途徑。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觀形象(作者描寫的人物,如《赤壁懷古》中的周瑜)|
觀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鈴》中的“我”)
詩人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事象(動作形象,如《約客》中的“敲棋子落燈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蟬》中的蟬)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煙直”“千樹萬樹梨花開”)
把握形象後面所藴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鑑賞成功的關鍵所在。例如,我們可以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中所描繪的“孤帆”“遠影”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依依不捨的深沉而濃郁的綿綿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所傳達出來的傷別情懷等等。
3.評價寫作技巧和風格。
分析古典詩歌的寫作技巧一般側重於從以下方面進行:
體會各種修辭方法的作用;
分析詩歌採用的表達方式;
分析詩歌的結構技巧;
分析其他寫作技巧。
1)修辭方法:比喻、借代、擬人、對偶、誇張、鋪陳、反覆、頂針、襯托、反問

(賦比興、象徵)

2)表達方式:敍述、描述、議論、 抒情

描寫方式:動靜結合,虛實結合 | 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3)結構技巧: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過渡、鋪墊、伏筆

4)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想象、聯想、照應、託物言志、語序倒置等。

5)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6)思想感情: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閒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懷,借古諷今,懷古傷今等

想象:更開闊,別出心裁

襯托或烘托:又分正襯和反襯,借。。。突出。。。

渲染: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象徵:表達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徵

抑揚:突出於強調

白描:簡練的筆墨,刻畫鮮明生動的形象
分析詩歌的風格應結合時代特徵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寫作這首詩歌的背景來進行。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後詩歌風格的變化就是很好的體現。
4.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
詩歌藉助具體的語言描寫,來表現詩人的感情,傳達詩人的思想,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們所説的“思想內容”。無論是憂國憂民之情、國破家亡之痛,還是遊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婦之怨,無不感人至深。對於古典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細緻地加以歸類,我們不難發現,有憂愁、寂寞、傷感、孤獨、恬淡、閒適、熱愛、讚美、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各種類型。
5.強化書面表達
書面表達的訓練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嚴密、條例清晰、邏輯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細説。雖然鑑賞的文字較作文少很多,但是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筆先”的原則,先構思後再落筆,避免塗塗抹抹。卷面清爽,閲卷教師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無形中得到了一個較好的印象分。
表述嚴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嚴密性,無論是前後的照應,還是起、承、轉、合等環節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前後牴牾。
條理清晰,是結構方面的要求。一般來説,採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標誌明顯的樣式,往往會得到條理清晰的評價。
邏輯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見解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高論,也應當能夠自圓其説。
詩歌內容


1. 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是託物言志。鑑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用心體味。

如於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2. 邊塞詩

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一往無前,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而宋代的邊塞詩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代表人物如范仲淹。邊塞詩歌的特點在於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鑑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徵,然後推敲作品中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3. 詠懷詩

如果説寫景詩是借景來抒情的話,詠懷詩的特點就是即事抒懷。

4. 詠史詩

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歎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淫無恥,從而表現作者閲盡滄桑之後的沉思,藴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
語言特點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鑑賞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評價和鑑賞。

(1)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句寫了四種景色,有動景,有靜景,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再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和《清貧樂?村居》,使用的語言就屬於清新明麗。

(2)平淡,也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淵明的組詩《歸園田居》,用平淡的語言,如話家常,寫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後期的詞《虞美人》,用語平淡,但感人至深。

(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隱的詩歌《無題》,李賀的詩《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寫音樂一段等。

(4)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詞《點降脣?蹴罷鞦韆》,白居易的詩《草》等。

(5)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敍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或欲説還休,讓讀者去體味。

如杜牧的詠史詩,李清照後期的詞等。

(6)簡潔。就是乾淨利落,言簡意賅。 如賈島的詩,蘇軾的詞
古詩鑑賞題的六種答題範式

1. 分析意境類

提問方式:這首詩(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解題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了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範式:描圖景(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點氛圍(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閲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5年全國卷的第12題)

春行即景(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説:“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情”和“景”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明確: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描圖景)。但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有“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點氛圍),從中更透露出一絲傷春、淒涼之情(析情感)。

2. 分析技巧型

提問:這首詩(詞)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解題分析:表現手法是詩(詞)人用來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題範式:明手法(準確地指出用了何種手法)+闡運用(結合詩句闡釋説明詩人如何運用了這種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或刻畫了什麼形象,或表現了什麼主旨。

示例:閲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2005年浙江卷第16題)

齊安郡中偶題(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青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依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遊荷池上(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

明確:兩首詩都運用了擬人的表現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闡運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悽怨低沉(析效果)。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花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也嬌羞之態(闡運用),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悦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析效果)。

3. 分析語言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詞)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技巧,而且要口味整首詩(詞)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用來答題的詞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唱、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等。

答題範式:明特色(有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列例證(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示例:閲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3年重慶三檢)

觀祈雨(李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絃。

這首詩在表達技巧和語言特色上有什麼突出的特色?試作簡要的賞析。

明確:語言含蓄,極具諷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無葉”、“土生煙”,景中帶情,含蓄地抒發了農民盼春雨心憂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寫朱門心憂春陰(雨)使管絃受潮而影響其享樂(列例證)。一樣“憂”,兩樣情,詩人的同情和憤慨滲透其間,溢於詩外(析感情)。

4.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那一個字?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要求品味這些經過經過錘鍊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讀,應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範式:釋含義(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描景象(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點情境(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示例:閲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3年全國卷第三世界題)

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峯。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注: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雜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説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中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明確:“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於巖石的阻攔,發出低呤,彷彿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於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釋含義,描景象)。“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了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意境)(點情境)
5. 一詞(句)統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句)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詞)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字、一詞或一句就能成為全詩的線索,構成全詩的感情基調,抓住它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查學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範式:思結構(它在結構上所起的作用)+慮主旨(它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閲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2006年遼寧卷第16題)

東坡(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頭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注: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犖頭: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

明確: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描繪出一幅雨後東坡的月夜圖,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思結構),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慮主旨)
6. 觀點不同型

提問方式:有人這樣認為,有人那樣認為,你覺得呢?

解答分析:依據原詩(詞)作答,一定要從原詩(詞)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題範式:找要點(找到原詩句中的關鍵點)+分條述(用翻譯的形式)
示例:閲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2004年浙江卷第16卷題)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於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遊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説明理由。

明確:遊子思鄉歸:一、二句是遊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遊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已歸去的情景;最後兩句遊子感歎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找要點,分條述)。

思婦盼歸人:上片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遊子;最後兩句寫思婦高想遊人歸途艱難,感歎相逢無期(找要點,分條述)。

二者兼有:全詞以遊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情思。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重點概念闡釋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着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淒涼、孤獨、悲傷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托了汪倫對詩人的濃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狸、廉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個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詩文歌賦,也是用典的一種。如王勃在《藤王閣序》中幾乎句句用典,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藴;姜夔在《揚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詩,形成了虛實對比,表達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淒涼。
3.虛實

這是古人論述文章時常用的概念,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眼前為實,想象為虛……詩歌常用這一手法,拓展詩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鈴》,眼前作別為實,別後想象為虛,虛實相生,產生無窮的餘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實一虛,即“春花秋月何時了(實),往事知多少(虛)。小樓昨夜又東風(實),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虛)。雕欄玉砌應猶在(實),只是朱顏改(虛)”,虛實相濟,寄託了自己故國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揚州慢》,眼前衰敗不堪的景為實,假設的想象為虛。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小組成員體會

劉晨曦:鍛鍊了自己的組織能力。

陳仰:對古詩賞析有了新的理解和體會。

信梓:提高了古詩賞析的水平。

張禹:對以後的語文學習有很大幫助。

婁方瑜:學到了很多方法。

曲奕臻:提高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指導教師評價意見

本小組成員認真、嚴謹、在研究中很有收穫,表現非常優秀。

學分認定

劉晨曦

3分

指導教師簽字

王志會

陳仰

3分

信梓

3分

張禹

3分

婁方瑜

3分

曲奕臻

3分

楊銘

3分


標籤: 古詩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baogao/l5og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