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報告 >

農村外出務工情況調查報告3篇

農村外出務工情況調查報告3篇

隨着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農村外出務工情況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農村外出務工情況調查報告3篇

農村外出務工情況調查報告1

近年來,陝北地區經濟形勢有所回暖,山區農民外出務工情況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為準確反映我村村民工外出務工的數量、流向、就業、社會保障及創業等情況,及時掌握村民外出務工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為村委會、保安鎮政府制定農民工政策,加強和完善村民外出務工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按縣委組織部、縣委書記祁玉江對我縣大學生村官提出的“十個一”要求,於今年六月初對全村常住人口外出務工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並形成此報告。其結果如下:

一、xx村基本情況

xx村位於志丹縣保安鎮南17公里處,東臨壕溝村,南臨開發區,西臨楊條村,北接張溝門村;共轄9個行政村小組,152户,638人,總面積約124.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11畝,人均3畝,基本農田1342畝,人均2.5畝,林草地面積5130畝,人均9.5畝。全村共有黨員16名,其中女黨員1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2人,主導產業有養殖業、運輸業及服務業。年人均純收入3850元。

二、外出務工農民工基本情況及特點

1、基本情況

據調查,至今年五月底,全村外出務工人員達417人,佔全村人口的65.3%。其中外出到志丹縣境內的有329人,佔外出總數的78.8%;外出到縣外市內的有79人,佔外出總數的18.9%;外出到省外的有9人,佔外出總數的0.2%,調查得知,縣外外出務工村民大部分流入到西北地區。據回鄉探親的外出務工村民反映,外出務工農民工資每年都有所增長,就今年上半年來看,平均月收入在13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1.8%。

2、呈現特點:

(1)外出農民工以青壯年、文盲為主。在我村外出務工人員當中,青壯年有216人,居於主體位置,年齡在21—40歲的農民工在全部農民工總數中所佔比例高達51.7%。隨着年齡增長,較年長農民工所佔比例呈下降趨勢,40歲以上佔11.9%。同時也應看到,這部分人沒有完全或部分地接受國中和高中階段教育,就進入了勞動者的行列,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從受教育程度結構看,農民工中,國小文化程度佔83.9%,國中文化程度佔14.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佔0.01%。

(2)外出務工人員集中在本縣區及西北以上地區。近年來由於我縣經濟發展較快,城鎮建設及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機會相對較多,工資水平相對較高,對農民具有較大的吸引力。調查結果顯示,八成以上外出農民在我縣各個鄉鎮工作。

(3)農民工外出打工形成一定規模,就業主要集中在四大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即建築業、製造業、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等,佔總外出人員的81.1%至92.4%。

(4)留守村民與外出農民工有一定差異。從收入上看,外出農民工的人均總收入遠遠大於留守村民。大量的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村民均為“三八”、“六一”、“九九”部隊,農作勞力不足、科學技術得不到有效地應用,人均收入自然得不到提高,而外出務工農民在進行某項工作前,需要進行系統的培訓學習,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工資自然要有所提高。在調查中,外出農民工月工資在1000元以下的佔16.1%,1000—1200元的佔11.9%,1200—1800元的佔0.02%,1800元以上的佔0.01%。就志丹縣而言,當地消費水平高,農民工各項保障實施難,略高的工資待遇並不能改善他們的生活。

從性別上看,外出農民工男性明顯多於女性,導致留守村民男女比例失調,留守婦女充當起了“家庭主夫”,需要進行繁重的農作勞動。

(5)農民工素質有所提高,針對個別企業、部門的專業性,山崗前需要對工人進行系統的學習和培訓。另外,廣大農民通過外出務工,從中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把外面新鮮的事物帶回了家鄉,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外出農民工存在問題

(一)知識水平決定就業難度。缺少技術專長、文化素質低一直是農民工身上暴露的最明顯問題,金融危機以來更為突出。企業停產或裁員,無技能、文化低、年齡大的農民工是被首先剔除的對象。靠出賣體力掙錢的農民工,生活更加艱難。

(二)工作時間較長,勞動強度大。據調查顯示,全縣外出農民工平均周工作時間為50.7小時,日平均工作時間在8小時內的佔調查總人數的29.6%,8—10小時的佔33.8%,10—12小時的佔28.2%,12小時以上的佔8.5%。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收入水平低仍然是農民工面臨的主要難題。

(三)農民工社會保險參保率偏低。在我們的調查中,我們設置了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沒有參加任何保險四個選項。儘管養老保險有章可循,但農民工養老保險的現狀並不樂觀。據抽樣調查,被調查的89名農民工竟全部沒有參加養老保險。由於養老保險在跨省轉移、接續方面本身就存在着嚴重的政策障礙,農民工跨地區變動工作或返鄉又相對較快,所以農民工即使參了保,待離開時,往往也只能選擇退保,從而導致參保中斷。

農民工主要從事一些城裏人不願意乾的髒、累、苦、險的工種,生產安全缺乏保障,尤其是在建築、採掘行業工作,不能及時得到必要的安全防護設施及保護用品,工傷保險的需要特別強烈。然而,全縣農民工此項保險的參保率也只有27.3%。

據調查,20—40歲的青壯年是農民工隊伍的構成主體。只有36.9%農民工參加了醫療保險。

在全部調查中,沒有參加任何保險的'人員佔總調查人員的35.8%。

四、建議

一是加強引導、服務和管理,實現農民工外出就業的良性發展。建立各種媒介和平台,鼓勵推進有關農民工就業的合作和交流活動,為農民工提供各種就業信息,幫助農民就業,切實解決農民工盲目外出,無工而返或者收入過低的現象。將農民工失業也納入失業登記,為農民工提供更多公共就業服務,以促進和保障龐大農民工隊伍的就業。

二是切實加強農民工各項文化技術培訓工作。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採取有效的措施,繼續為農民工免費培訓各種實用技能,以增強農民就業、創業的能力,穩定農民工就業狀況;培訓要注重實效,在時間、深度、效果和實用性上下足功夫,避免華而不實,走過場。

三是出台各項優惠政策和措施,積極拓寬農民工外出就業的門路。簡化各種手續,提供優質服務,並大力宣傳農民工就業創業的優惠政策,幫助農民工及早實現自主創業,特別是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本地經濟,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減輕就業壓力。

四是繼續加大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的力度和覆蓋面,提高外出農民工和農民參加各種保險的比例,切實改善外出農民工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以便真正解除農民工外出就業和擴大消費的後顧之憂。

農村外出務工情況調查報告2

農民工是中國歷史上的新生人羣,是當代中國城鎮化、工業化的直接產物,是一個特殊的羣體。他們一方面是農民,一方面是工人。出則為工,入則為農,生活於城市之中、落户於鄉村之內。大多數農民工都具有兩面性,一面還保留着樸實、憨厚、真誠、勤勞的“土農民”風範,同時又接觸到城市文化、習慣的薰陶,具有積極向上,學習先進文化知識的“洋思想”。他們在為城市建設做出特殊貢獻的同時,增加了收入,拓展了眼界,轉變了觀念,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腦袋”。據我鎮xx年底勞務經濟摸底情況顯示,我鎮有5000餘名農民外出務工經商,佔全鎮總人口的31。8%,年均務工經商收入達6500萬元左右。外出務工農民的行業種類有哪些?文化及年齡結構情況如何?農民外出務工經商給農村帶來了哪些影響?如何正確引導農民外出務工?對以上問題,不少人不甚瞭解。日前,借村委換屆下鄉工作之機,帶着上述問題,筆者對本鎮幾個村的農民外出務工情況作了一次調查。

一、外出務工農民的比例,年齡、文化結構及行業類型

1、外出務工農民的比例

為驗證勞務經濟摸底關於全鎮外出務工人數的準確性,我對農田村及周邊的五一、銀米、新喜、國慶等五個村的總人口及外出務工的人數進行了詳細地調查。經調查,這五個村共有1740户,6496人,外出務工20xx人,佔五村總人口的31.6%。這個數字與勞務經濟摸底統計的數字基本吻合。

2、外出務工農民的年齡和文化結構

從對五個村的調查顯示,在外出務工的20xx人中,高中、中專文化的41人,佔外出人數的2%,國中文化的892人,佔43.5%,國小文化的771人,佔37.6%,文盲346人,佔16.9%。而在20xx人中,15至20週歲的289人,佔14.1%,20至30週歲的761人,佔37.1%,30至50週歲的689人,佔33.6%,50週歲以上的311人,佔15.2%。由此可見,外出務工農民中,國中文化的居多,國小文化的次之,而在這些人中,20至30週歲的居多,30至50週歲的次之。

3、外出務工農民從事的行業種類

人們通常把外出的農民工統稱為打工,其實,打工族僅佔外出農民的微弱多數,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從事經營和其他叫不上名字的行當。仍以五個村中的農田村為例,在全村外出的562位農民中,真正務工的有248人,佔外出農民的44%,從事其他經營的就有218人,佔外出農民的39%,另有96人從事拾荒和其他行業,這類人佔外出農民的17%。即使同一打工類型,其從事的行業也是千差萬別,既有從事建築、加工業的,也有從事餐飲和家政服務業的,既有在集體所有制企業的,也有在私營企業的。同樣,從事經營的也是各式各樣,不一而足。其它村的情況,和農田村大致相同。越隨着調查的深入,就會發現外出農民遠非打工、經商、拾荒這幾種行業,而是種類繁多,不勝枚舉。五村外出農民,多是自己聯繫工作,政府有序組織的極少。

二、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帶來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

通過調查發現,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帶來的積極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1、增加了農民收入,加快了致富步伐。在家庭經營收入尤其是農業收入絕對減少的情況下,外出打工在解決農民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中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我調查的五個村中,因疾病和自然災害變得一貧如洗的24户農民,靠外出務工經商又恢復了生機,走上了致富路。18個光棍漢靠外出務工經商,找到了自己人的另一半,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如果不是務工經商,簡直難以想象。

2、學會了一技之長,增強了致富能力。許多農民在外出務工中不僅獲得了資金,解決了增收難題,而且學到了技術。經商的農民則增長了商品知識、市場營銷、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增強了致富的能力。

3、增長了見識,更新了觀念,提高了自身素質。最突出是生育觀念的更新。過去,“多子多福”是不少農民恪守的觀念,通過外出打工後,這一傳統觀念被“晚生晚育,少生優育,生男生女一個樣”的觀念所替代,計劃生育成了他們的自覺行動。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多讀書,讀好書,不再像他們這樣到處打工,過受苦受累的日子,有很多家庭放棄了在農村免費義務教育的機會,把孩子送到幾十公里以外的縣城就讀,每年要多花費兩三千元,這足以顯示現在農民對子女教育的重視。

4、促進了城鄉交流和農村文明的進程。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不僅促進了城鄉之間的交流溝通,使城市的先進文化和現代文明得以在農村傳播,也促進了城鄉之間資源互補,信息交流,從而打破了城鄉之間嚴格劃分的界限,改善了相對封閉和對立的城鄉二元結構,促進了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5、外出務工農民把掙來的錢反哺農業,促進了農業的增產增收。在農田等五個村的46部小四輪、25部小三輪,9部大型挖掘機、剷車和眾多的農業機械,幾乎都是農民通過打工掙來的錢購買的。這就説明,農民們務工經商後,通過對農業的反哺,改變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益。

6、外出務工經商給農村的發展帶來了諸多好處,但同時這種行為也是一把“雙刃劍”,其消極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大批有文化的年輕農民脱離農村,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農業的發展。有文化的中青年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是農業諸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要素。現在,這些人脱離了農業和農村,而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基本上都是“老、少、婦”羣體,造成部分農田荒置,耕地資源流失,這與我國目前實施的科教興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戰略極不相稱,對推廣農業科技、保持農業持續發展產生阻礙。大多數農民雖沒有使土地撂荒,但對土地粗放和掠奪式經營較為普遍,降低了土地的綜合生產能力,致使農業生產後勁不足。留守在家的這部分沒有文化、缺少科技知識的“老、少、婦”羣體,能保持土地不撂荒已是力不從心,再想奪得農業高產高效就勉為其難。

(2)大量農民外出務工經商,也給農村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一是參與公益事業和公共服務難。像公路維護、搶險救災、產業幫帶、婚喪嫁娶等等,都是一支由婦女、老人組成的“3860”部隊來湊合,由於戰鬥力弱,大都勉強完成,這種局面就是大批中青年勞動力外出造成的。二是計劃生育難搞。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一離開家鄉後,就“一別音容兩渺茫。”村裏每年的幾次計劃生育活動,每季的一次“三查”,想找這些人即使是“上窮碧落下黃泉”,也是“兩處茫茫皆不見”。這就給計劃生育帶來了難度。

(3)大批農民外出務工經商,也導致農村中學生的在量流失。不久前,我對本鎮的一所國中近三年在校學生人數作了初步調查,發現一個驚人的相似之處,年級越高,學生人數越少。校方解釋説,少了的學生都轉學到縣城去了。這種現象有,但只是個別的,更多的學生即那些家庭貧困的學生都踏上了艱難的打工之途。

(4)大批年輕農民外出務工經商,也給家庭穩定和農村社會治安留下了隱患。隨着農村外出務工人數的不斷增加,為當地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但是,也給農村家庭帶來了不穩定因素,影響了農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丈夫外出、妻子留守農村的家庭,夫妻之間出現的問題更多,丈夫常年在城裏,接受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與妻子大不相同,即使春節回家幾天可能還會因為對某些事的觀點不同而爭吵,夫妻間的距離因此而變得越來越大,從而影響夫妻關係的穩定。再是由於留守村中的多是婦女兒童和老人,他們的社會治安意識、自我防範意識較差,給不法之徒留下了可剩之機。而外出務工的人越多的村就是案件的多發地帶。

(5)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形成了留守兒童羣體,對他們的健康成長造成了一定影響。農民進城務工經商使得家庭經濟相對活躍,從而增加了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但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第一場所,童年期是人的一生中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家庭擔負着最重要的社會化責任,而父母是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師”,對大多數兒童來説,父母是最主要的教化者和引導者。留守兒童的父母一方或者雙方不能經常教化和引導孩子,不能和孩子在一起生活,這在很大程度上給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由於父母不在孩子身邊,祖輩或親戚可能因此過於溺愛孩子,或者祖輩由於自身的原因,根本無法很好照看孩子,對學齡孩子的教育更顯得力不從心。留守兒童的性格會因此受到一定影響,少數兒童產生封閉、自卑心理和交流障礙。

(6)農民進城務工經商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老人的家庭地位,留守老人問題開始突出。由於子女進城就業,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經歷不同程度上改變了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擴大了他們與老年人之間的代溝,在返回農村後,他們的觀念、習慣及興趣愛好方面與父母的差異也越來越大。而老人除了要照看孫子外,還要負責田裏的農活。他們終日生活在寂寞和孤獨之中,得不到子女的更多的關心,地位反而不如從前,尤其是對於兒子外出,兒媳在家的老人更是如此。

(7)大量素質較高青年農民外出,導致難以選出較高水平的村級組織領導人,直接影響了村內民主建設。大量有文化、素質高的青年農民長期外出,他們不可能在本應該隨時發揮民主權利的村內發揮民主權利,即使是在村委會換屆選舉的重要時刻,由於時空阻隔和信息不靈,也使這些外出打工者很難真正返回村中行使民主權利。就連掌握公共權力的村幹部甚至也流動在外,深刻地影響着村公共權力的運作,影響農村的建設與發展。

三、對農民外出務工的幾點思考

第一、推進户籍制度改革進程,降低農民工進城的門檻

今年,我國實行了半個多世紀的城鄉二元户籍管理制度退出了歷史舞台,無論城市人口還是農村人口,至少從身份上實現了統一。自此只有居民之稱,中國再無“農”和“非農”的身份區別――這是户籍制度改革取得的實質性突破,也使得農民工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這樣才能消除對農民工人格的岐視和尊嚴的屈辱,才能使他們揚眉吐氣地生活和工作,心情舒暢地創造財富。

第二、加大對農業的扶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做大做強農業“蛋糕”,想方設法讓農民增產增收,儘快富裕起來。同時,積極鼓勵、引導和扶持青年農民返鄉創業,依靠科學文化知識和多種實用技術脱貧致富。

第三、大力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根據農民工的實際需求,確定農民工培訓內容,注重培訓質量和實際效果,通過培訓要使農民工崗位工作能力有所提高,就業競爭力有所增強。在專業培訓的同時,也要抓好務工者的法制培訓,增強他們的法制法律意識。

第四、提高政府服務水平,為務工者排憂解難。政府服務應做好這幾個方面的工作:

1、就業需求信息的蒐集和發佈。

2、外出打工者的有序化組織。

3、當地留下的農民的生產生活安排。

4、為有回鄉創業意識的打工者提供良好的投資創業服務。

5、協同重點輸入地政府,為在外打工的農民提供服務和權益保障。

6、關注留守兒童,適時開展家長教育,讓其引起思想上的高度重視。

第五、加大《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執法力度,嚴防中國小生輟學流失。

第六、加強農村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搞好社會保障、醫療衞生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第七、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和組織建設,使村委會能夠履行自治職能,管好本村事務。

第八、警民聯手,共建治安網絡,確保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農村外出務工情況調查報告3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擺脱貧困,尋求新的發展機遇,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下,我縣廣大農村青年逐步轉變"靠山吃山"的傳統觀念,紛紛走出山門,開始自發的或通過各種勞務方式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於是,一支敢闖敢幹又充滿活力的"勞務大軍"應運而生,並日益發展壯大,對加快我縣農村脱貧致富奔小康步伐,促進社會經濟全面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發揮青年作為勞動力資源的優勢,着力做好做實"勞務輸出"這篇特色文章,景寧團縣委通過召開回鄉探親、過春節的青年座談會,趕赴外出青年集中的城市瞭解情況等形式,對全縣農村青年流動的規模、現狀以及青年外出務工對我縣地方社會經濟所產生的具體影響進行了調研。

一、流動現狀

1、總體流動規模。全縣總人口17。6萬人,勞動力總數為9。6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8。1萬人,佔全縣勞動力總數的83。4%。截止20xx年10月底止,全縣17至35週歲的農村青年實現跨縣、市和跨省、市流動就業的達23574人,佔流動總人數的74%。在外出務工青年中,以國中文化程度的為最多,達19331人,佔總數的82%;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為3064人,佔總數的13%。

2、職業分佈情況。據調查,我縣農村外出務工青年所從事的職業相對集中,以零售貿易、餐飲業、商業服務業以及一些低技能性的製造加工業為主,其從業人員約佔流動總數的74。8%,且帶有較強的地域性。如在北京從業的4000多人中,有近90%的均從事零售貿易;而在温州務工的,則大多從事皮革製品的生產和加工。

3、流動特點。一是具有較強的裙帶性。多數農村青年的流動是經親朋好友的介紹或引路而實現,通過政府或社會職業中介服務機構組織勞務輸出的人數不到流動總數的10%。二是流動週期長。在我縣青年勞務人員中,90%的農村青年已完全擺脱了農業生產而長期在外從事流動就業,流動時間在5年以上的達2500多人,舉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三是流動區域相對集中。我縣青年勞務人員遍及全國各地,近至鄰縣,遠至中緬邊境。但是,流動區域相對集中在麗水、温州、杭州、北京等地。其中,在麗水市內(除本縣外)流動的勞務人員約20xx人,温州市為6500人,杭州市近5000人,北京市約4000餘人。除此之外,寧波、上海、石家莊、廣州、深圳等地也集中了一定量的青年勞務人員。

二、流動帶來的積極影響

1、擴大就業,穩定大局。我縣地方工業經濟脆弱,經濟總量小,勞動力大量剩餘,就業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如何確保富餘勞動力充分實現就業,不僅事關勞動者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響着社會的穩定。據統計,通過勞務輸出方式已使我縣69。5%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了轉移就業,既滿足了社會生產各部門對勞動重新配置的需要,又擴大了就業領域,極大的緩解了我縣就業壓力,有力的促進了經濟發展。

2、全面提高了外出青年素質。從總體上説,我縣農村青年因受思想觀念、經濟條件和教育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整體素質明顯偏低,尤其是具有"一技之長"者為數甚少,就業能力相對較弱。而通過勞務輸出後,生活環境、社會環境的變化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廣大青年轉變了觀念,增長了見識。同時,也從客觀上促使他們必須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素養和職業技能水平,以增強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和市場競爭的能力。

3、加強了區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我縣外出務工青年相對集中於經濟發達地區,他們的流動為我縣與經濟發達地區的溝通與交流架起了橋樑,大大縮短了相互之間的空間距離。大量來自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不同行業的信息反流,既讓"山裏"的人們看到了經濟發達地區日新月異的發展與變化,從而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擇業觀念和市場理念,也為促進我縣地方產品的市場開發,擴大勞務輸出渠道,引導勞動力合理流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橋樑紐帶作用,有效地加強了與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4、青年勞務輸出成為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型產業"。據統計,20xx年我縣實現勞務總收入7022萬元。其中農村青年的勞務收入為5902萬元,佔總勞務收入的84。3%,佔全縣農村經濟總收的11%,人均勞務收入2312元,僅此一項為農村人均增收58元。而一些外出勞務人員相對集中的鄉鎮,勞務收入比例則更高。如渤海鎮,全鎮勞務輸出半年以上的達4516人,佔勞動力總數的`42。1%;實現勞務收入1612。5萬元,佔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7。4%,人均勞務收入達到3570元。地處海拔800多米的大順鄉徐洋村,總勞動力不過399人,而長年在温州等地務工的勞務人員卻多達279人,佔全村總勞動力總數的69。9%,年實現的勞務收入達62。59萬元。

5、資金反流促進了我縣地方經濟全面發展。勞務輸出給廣大勞務人員和農村家庭增加了經濟收益,不僅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為發展養殖業、種植業和效益農業創造了條件。同時,也促進了我縣的地方經濟建設。首先,加快了城鎮化建設進程。一批世居深山的農村青年勞動力通過勞務輸出致富後,在縣城購置商品房,踴躍參與土地、商業用房的拍賣競標,促進了人口集聚,加快了城鎮化建設進程。其次,促進了地方經濟建設。近年來,我縣提出並實施"創畲鄉生態優勢,建風情旅遊名城"的發展戰略目標,小水電業、旅遊業迅速崛起,其巨大的市場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也吸引了一些具有較強經營意識和經濟實力的勞務人員帶資返鄉創業。

三、勞務輸出中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

1、流動的無序化。我縣農村青年流動主要是通過自發性和裙帶性等方式來實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青年"盲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給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勞動力宏觀調控、開展有組織勞務輸出和城鄉統籌就業等工作增加了難度,降低了勞動力資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流動成本,一些急於實現流動就業的青年,不從自身條件或家庭條件出發,也不辦理相關證件(如務工證、計生證),僅憑個人意願或偏信虛假勞動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職,其結果是皆因各種原因或"無業"而返,或上當受騙,造成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的浪費和不應有的損失。此外,無序化的流動也給輸入地的社會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設、計劃生育等方面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2、外出務工青年文化、技術素質偏低。儘管勞務輸出使我縣廣大勞務人員擴大了知識面,提高了綜合素質,也造就了一批"百萬富翁和企業家"。但是,因受文化程度的制約,我縣務工青年的整體素質依然較低,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和市場抗衡的能力不強。特別是"技術型"人才的匱乏,導致大批既缺文化又缺技能的勞動力只能以"打工者"的身份在外謀業,且從事的也大多是一些簡單勞動或低技能性的職業,其比例約佔流動總人數的70%。既降低了勞務人員的經濟收益,也嚴重影響和制約了他們的自身發展。

3、返鄉創業者少,資金迴流量不大。我縣青年的流動週期普遍較長,大多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青年又都在輸入地站穩了腳跟,有了自己的產業和發展空間,繼續實現"導地創業"成為他們的最佳選擇。他們的成功也影響和吸引了大批勞務人員長期在外拼搏,以求得進一步的發展,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

4、自身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據調查,我縣以"打工"為業的勞務人員,大部分從業於經濟發達地區的非公有制企業,其中個體私營企業約佔總數的65%。由於法制不健全和執法不力,目前,一些用人單位特別是個私企業的勞動用工很不規範,私招亂僱現象尤為嚴重,且招用工後大都不與勞動者依法簽訂勞動合同,以致發生勞資糾紛或工傷事故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保護,蒙受不應有的損失。

四、對策與措施

1、健全組織,做好服務。無論是現在乃至今後一定時期內,轉移就業仍將是我縣解決就業問題、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為保護廣大勞務人員合法權益不受侵害。首先,要與司法等部門聯合加強勞動法、社會保險等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以提高廣大勞務人員的自我防範能力。其次,要積極尋求駐外黨支部,駐外辦事機構的支持,在條件成熟的地方建立團組織或青年組織,採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在流動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或城市建立相應的管理、服務組織或機構,為本區域內的我縣務工青年提供相關法律政策諮詢、勞務信息、就業指導等一系列的就業跟蹤服務,幫助他們具體解決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種實際困難,如勞資糾紛、勞動爭議、突發事件處理等等。

2、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外出青年素質。 要充分利用現有培訓基地,聯合勞動、司法等部門,加強對外出務工青年的技能培訓。要增強培訓的計劃性、目標性和適用性,圍繞勞動力市場需求,有針對性的開展技能培訓。要增加與發達地區團組織的聯繫,及時掌握用工信息,根據用人單位需要,設置專業課程,實行定向培訓。要對外出青年進行法律知識,特別是勞動法和合同法等有關知識的培訓,增強法律意識,自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合法權益。 此外,還要儘快培養或引進一批具有專業職業技能和理論知識水平的職教人才,解決當前培訓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

3、加強宣傳,積極引導外出青年返鄉創業。要通過典型引路擴大勞務輸出的同時,運用多種形式、方法和途徑,在勞務人員中大力宣傳返鄉創業的典型事例和我縣地方經濟的發展動態,引導、鼓勵廣大勞務人員返鄉創業,充分利用他們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等加快我縣地方經濟建設。建議有關部門要致力改善投資環境,努力為返鄉創業者做好一系列的配套服務工作;要根據我縣具體實際,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給予返鄉興辦企業的創業者以更多"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和支持,如建設用地、資信貸款、勞動用工、職業技能培訓等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baogao/r5qv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