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子女教育調查報告

子女教育調查報告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子女教育調查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子女教育調查報告

子女教育調查報告1

我們學校現有在崗教師128名,學生1051人,下設5所村小,學生居住在三個鄉鎮26個村。其中,農民工子女127名,來自全國12個省市、自治區,佔全校學生總數的12%;農村留守兒童12名。最近,我們進行了一次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調查。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地處近郊農村,6所學校分佈於新城子現代副城周邊。事實上,已成為大量接納農民工子女的國小。我們學校的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體現,不是簡單的城鄉差異,而是本地學生與外地學生間的差異。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更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二、調查方法

我們採用了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全校所有的農民工子女的問卷和統計資料進行了分析。

三、結果分析

農民工子女實際上包括了兩個羣體,一個是流動兒童,一個是留守兒童。從這樣一個整體的概念出發,這兩個羣體都是我們所要關注的。這兩個羣體之間,從整個變化態勢來講,是動態的,今天的流動兒童可能會成為明天的留守兒童,今天的留守兒童也可能成為明天的流動兒童。

(一)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成因

隨着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圍繞解決“三農”問題和增加農民收入,加之城市勞動力的缺乏,廣大農民紛紛進城務工就業。隨之而來的人口遷移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尤其是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日趨突出。

(二)農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問題

1.心理問題突出。文化背景各異、學習方式不同, 農民工子女心理髮展不平衡。農民工子女大多來自經濟條件比較差、物質和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的偏遠農村,且農民工子女都是從農村的學校直接進入本地,他們和真正的農民並不相同,而是介於城市和農村這兩個羣體之間的一個特殊羣體。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進度以及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得他們的成績較本地孩子差,使農民工子女極易產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強、意志力薄弱、戒備能力強等不良心理。來自本地孩子的歧視,內心世界對社會差別感受到的強烈不平等,也讓農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壓力。

2.安全無法保障。流動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穩定,工作變動導致了居住場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動人口出於經濟上的考慮,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環境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這樣一來,學校和家庭無法建立穩定的聯絡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無法有機結合起來,學生脱離家長監護問題非常突出,而且導致學生的出行安全無法保障。

3.教學內容相異。一般來説, 農民工子女大多是從偏遠農村的學校轉入我校。他們的文化基礎較差,所採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尤其是英語教材),不同的教學進度、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及不同的學習環境導致流動兒童在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現了不能適應的現象。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沒有學習熱情,缺乏成就感,情緒不穩定,如忍受性低、孤獨感強等;二是缺乏團體歸屬感,易產生不良情緒如反抗傾向、被壓迫感等。同時, 農民工子女還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評價偏低、自卑、自閉、壓抑等心理特徵。這些原因導致流動兒童產生厭學態度。

4.家長思想觀念落後。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上的幫助對學生適應性有顯着影響。調查表明,大多數家長對其子女的教育還是非常關注的,但是由於各種客觀原因,家長不能對子女的學習進行有效的輔導。流動人口多半來自經濟、文化較為落後的農村,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壓力讓他們沒有能力、時間和精力來科學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嚴重脱節,家裏根本沒有讀書學習的氛圍,以致流動兒童在學習心理上也存在一定問題。

(三)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建議

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的解決,不僅是對農民工子女權益的尊重,更關乎國家、社會的長期穩定和長遠發展,因此全社會應一起來關注農民工子女的教育,讓所有的農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藍天下一起成長。

1.制度創新問題。我們國家已逐漸加強政府的公共服務,義務教育就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國家已經規定了兩個為主的原則,就是以流入地為主,公辦學校以政府為主,這體現了政府公共服務的基本價值,要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的職能和公共服務的能力,以政府為主,公辦學校為主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是要改變當前以户籍人口為準的教育管理體制。我們管理模式是以户籍為主的,要適應流動人口的現實,就要改成以常駐人口為準,把常駐人口納入地方公共服務的範圍,納入政府的教育的日常管理。

農民工子女教育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也不僅僅是教育制度的創新問題,它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制度的問題,我們不能僅僅就教育問題來談教育的制度創新,因為教育經費的轉移支付只是技術性的問題,不是起決定性的作用,我們當務之急,是有質量的教育公平。我們最重要的還是要經濟制度的改革,要消滅城鄉兩元制度,這個制度不改革,經濟不發展,城鄉的差異造成了農民工子女教育永遠解決不了,為什麼農民要進城,就是因為經濟水平的差異,經濟制度的差異,是一個長期的問題。

2.正確認識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首先,教育是“全民教育”,農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權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權利。其次要認識到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工子女正逐步遞增,搞好農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個克不容緩的問題。這不僅是教育問題,也是推動城市建設和發展、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公平的客觀需要。農民工子女比較懂事,有良好的自強自立意識,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傾向和與社會對立的不良情緒,他們需要得到健康、積極、向上的教育。總之,農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們的父母也是國家的建設者,政府義不容辭地有為他們提供教育的責任。

子女教育調查報告2

獨生子女教育問題的社會調查報告 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在我國當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總體來看,我國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狀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一是期望值偏高;二是教育方法不當;三是相當一部分獨生子女家庭陷入溺愛與過分管理相交織的誤區。造成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不能正確對待獨生而導致過分溺愛

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還較低,社會養老問題還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以及受多子多福等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人的生育願望仍是強烈的。因此,不論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對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來説,並非出於自願。這是我國在人口生育問題上絕大多數家庭的心理狀況和社會現實。但由於我國的國情,若不控制人口數量的大幅度增長,就會造成更嚴重的人口等社會問題,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國不得不實行的國策。一胎化政策的執行遇到了多種阻力,特別是在生產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農村遇到的阻力更大。十多年來,這一政策雖然在我國城市中特別是在幹部、職工隊伍中得到了較認真的執行,但是,由於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中人們的心理狀態不平衡及我國傳統文化的作用,這些獨生子女家庭便把對眾多孩子的愛和希望都集中在獨生子女這株獨苗上。這便是多數獨生子女家庭自覺不自覺地被陷入溺愛中的社會原因和家庭原因。由於多數獨生子女自覺不自覺地被陷入了兩代六位長輩的溺愛之中,自幼

嬌生慣養,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無恐。因此一些家庭對其也就任其所為,使其為所欲為。再加之對其期望值普遍較高,也就導致了不少獨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比如,不讓孩子離開自己,或者由於怕不衞生,或者怕孩子學壞,或者怕孩子受欺侮,不讓孩子獨立活動而包辦一切。結果就出現了《中國的“小皇帝”》裏所描繪的,兒子在夏令營時住在學校裏,父親半夜爬到兒子牀底下守着,怕兒子掉下牀來。這種過度保護極不利於孩子的正常發展。

一些獨生子女的家長對獨生和獨生政策的心理反差,往往導致情感的扭曲,使對孩子的愛缺少理智過度偏愛,致使不少獨生子女家庭出現低收入高消費現象,把大部分錢花在孩子身上,盡力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許多是不合理的要求。

明明家境並不富裕,卻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明明孩子藝術能力一般,缺乏“音樂細胞”,卻買了電子琴,甚至鋼琴,還花高價請家庭教師輔導孩子;明明是孩子的錯誤,卻百般庇護,百般説好;明明孩子智商一般,卻當成神童來要求等等。這種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在一種扭曲的氛圍中成長,無疑也會扭曲孩子的心理,出現心理障礙。

二、因是獨生,家庭環境有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其幼年期的心理髮育,需要一定的條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觀環境條件,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幼年期的心理髮育便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比如説,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

常發育,需要有與其年齡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體驗和情感交流,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產生童心的共鳴,相互促進,保證身心的健全、健康發育。對此,國內外兒童心理學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強調的。而獨生子女由於無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夥伴,整天與成年人特別是年長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裏,鄰里關係一般又不親密,來往較少或很少,特別是在高層樓房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各家自立門户,基本上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因此,就使得相當數量的城市獨生子女自幼缺少小夥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圍和保護着,這樣的生活環境是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和健康成長的.再則,兒童的獨立性和獨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訓練和養成。而獨生子女由於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過度保護之中,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衣擇其佳、飯擇其精的生活,樣樣都能順利的得到滿足,整日與各種高檔玩具相伴,因而容易養成獨立性差、倚賴性強、自幼好逸惡勞、追求享受、不識五穀春秋等弱點和缺陷。

三、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從總的情況看,近些年來,我國雖然已着手對家庭教育問題的科學研究和指導,已有不少部門和教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在越來越關心這一問題。但是,有關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廣度還不能適應我國這個多人口、多獨生子女國家的需要,這種狀況,從總體上決定着我國的家庭教育水平還不高。再則,不少家長不愛學習或不善於學習,更是缺乏對家庭教育知識的學習和研究,不願在子女教育方面動腦筋、下功夫。

因此,要提高我國獨生子女綜合素質,最根本的在於提高獨生子女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

一、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主要包括:家長要掌握必備的文化知識和科學育兒知識,並能根據獨生子女的特點進行合理的教育;獨生子女的家長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併成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氣氛,使孩子從小就學會尊重、關心、團結、體諒他人;盡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個性的形成,為成人、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遵循家庭教育原則

根據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過程中應遵循適度原則、全面原則、一致原則、民主原則和嚴格原則。所謂適度原則,是指獨生子女的教育必須依據其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不要因為是獨生子女而寄予過高的期望,提出過高的要求,給予過分的愛和照顧。在智力開發上不搞過度教育;在生活中,要使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事事都由家長代勞;在物質供應上,不給過度滿足等。全面原則,是指要注意德、智、體、勞、美的全面發展,尤其要處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關係。一致原則,是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態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其的教育態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體效應,要配合默契,協調行動,在孩子面前不出現意見分歧和衝突。民主原則,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氣氛,不搞“家長制

",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搞一言堂,逐步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嚴格原則,是指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能放縱,要使孩子逐步樹立起是非觀念,養成知錯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質,只要不斷克服自身弱點,才能健康成長,才能成為有益於社會的人。

三、加強對獨生子女社會化教育

由於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自幼缺少小夥伴,多數時間生活在成人之間,所以,多數獨生子女在許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於社會之中。因此幾乎所有的有關研究和專家都認為獨生子女最明顯的缺點就是缺乏社會性。主要表現就是缺乏與周圍人交往的能力;缺乏參與社會的能力;缺乏在社會環境中應變的能力。因此強化獨生子女的社會化教育,是改善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方法之一,也是克服其在獨生的環境中容易形成的弱點的重要途徑和根本措施。要多給獨生子女提供社會生活,孩子到二、三歲時就希望有兒童夥伴,獨生子女這方面的要求就更強烈,希望進入他(她)們的“兒童社會”、“兒童世界”。如果得不到滿足,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孤僻、不合羣。因此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就必須向孩子提供年齡接近的小朋友,給孩子提供他(她)們的社會生活。為此,可帶孩子去串門,找其他小朋友玩耍;可帶孩子到兒童樂園去遊戲:也可儘早將孩子送進託兒所、幼兒園,讓孩子去廣交小朋友,擴大其社會交往。切不可把孩子一直關在家中,使其離羣索居。

子女教育調查報告3

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穩步推進,民工的身影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裏。城市的繁榮和鄉村的滯塞造就了大批的城市候鳥,並因着其特殊的工作和生存環境而體味着別樣的喜怒哀樂。

城市的第二代移民——民工的孩子則因為義務教育體制、户藉制度及相關的政策法規尚未完善等原因,求學的問題受到種種障礙和限制。

一、昂貴的借讀費讓民工的子女望而怯步。

在北京,雖然教育主管部門在民工子女教育方面措施比較到位,但由於費用等問題,民工子女在入學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取消借讀費後,因財政沒有補助資金,這一矛盾更顯突出。城市學校多以非學區户口和學生容量已滿為由拒收農民工子女,而民辦學校較高的收費又使農民工家庭難以承受,致使一些農民工子女失學。

北京市教委和民政局規定,需要父母中有一方持有北京市的正式常住户口,其子女開具《子女關係證明信》後就可免費借讀本市中國小,按有本市正式常住户口的學生對待。這樣的情況下,外地來京的民工子女要想在北京進入城市學校就讀,必需交納昂貴的借讀費。

從秦皇島來京務工的小張夫婦,七歲的女兒正是入學年齡,按照北京國小生就讀的相關政策,夫妻倆既沒有北京户口又沒有房產證明,不符合北京入學規定的幾種情況,被答覆為應回户籍所在地就讀。夫婦倆求熟人幫忙,再三申請為了不讓孩子作留守兒童,給孩子一個陽光健康的心態,希望進入所在暫住地相近的國小入學。最後接到答覆為可按暫居地相對就近入學,具體向暫居地附近國小或所在區教育局申請,必須交納借讀費一萬兩千元,即每年兩千,一次交清六年費用。

小張夫婦在北京打工,丈夫開車給一家餐館送貨,每月五千元的收入,妻子沒有工作,只負責一家人的飲食起居和日常家務。月工資五千元除掉房租每月一千元、生活費及其它各種費用兩千多元,實在所剩無幾。一萬兩千元對夫妻倆來説實在不是小數目,而且還是最低的借讀費,按學校質量條件等,多的可達三萬六千元。

夫婦倆反覆合計,為了女兒有個更好的未來,不像父母這樣四處漂泊着謀生存,首先要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是有句話這樣説嗎:如果嫌受教育太花錢,那麼就嚐嚐無知的滋味。小張夫婦皆為國中畢業,只能靠簡單的技術活和繁重的體力活賺取低廉的生活費,對女兒未來的希望是能像城裏人一樣,坐在寬敞的辦公室裏寫寫算算,既輕鬆又體面,別像父母一輩子給人打工,累死累活不説,還要受到種種不公正的待遇。

一萬兩千元最後由小張夫婦從老家的親戚處借來,夫婦倆大概需要兩年的時間才能還清這筆費用。至於北京户口和房子的問題,從來是不敢想的,唯一的打算就是讓女兒把書讀好,再有就是多攢點錢。談到女兒在京入學的問題,夫婦倆一致苦笑:難!並且還有後顧之憂:作為流動人口,能否讓女兒在北京完成國小教育還是一個未知數。

二、城鄉差異帶來的岐視讓民工的子女心有餘悸。

在城市的大環境中,農村孩子和城裏孩子集中在一起,一定程度上有利於他們融入城市,同時也造成了另一種岐視。

多數市民不願子女與民工娃同班,有的家長聽説孩子與民工子女同班,找到校長和老師表示不同意,有的甚至不惜花費代價將孩子轉走,留下的也囑咐孩子儘量不要跟民工娃接觸,他們認為這些農村孩子生活習慣不好,骯髒頑劣野蠻好鬥。只有很少一部分家長認為和農民工的孩子一起讀書有好處,民工子女的刻苦、勤勞和儉樸的精神值得城裏孩子學習。

大多城市學生表現出不喜歡和民工孩子在一起玩耍,理由是民工孩子不講衞生、生活習慣較差,在一起沒有共同語言。

對老師而言,教育民工的子女各方面都費心。首先在思想上,由於父母從小沒有給孩子理想的教育,很多學生沒有遠大的目標。在他們眼裏,父輩沒文化照樣在城裏掙錢。學生潛意識中已存在這樣的思想,所以在他們生活中,找不到可以學習的榜樣,讓人覺得很可怕。農村學生的文明習慣更讓老師操心。例如農村孩子在教室隨地吐痰後用腳去擦,老師就提醒他今後注意不要亂吐,結果這位學生很無辜地辯解:我用腳將它擦乾淨了。有位老師感慨地説,“類似的這種事情還很多,很多城市孩子從小就養成的習慣,農村娃娃得從頭學。我們還要擔負他們幼兒園就該培養的文明禮儀習慣。”

而對民工子女來説,在城裏的生活過得並不愉快。讀書改變命運、知識成就未來的口號消除不了許多民工子女的迷茫,父母每天忙於生計,對孩子疏於管理。艱苦的生活條件、低廉的家庭收入,與城市孩子生活在一起被放大了自身存在的很多差距,這讓不少農村孩子情結低落自卑,從而導致學習成績很不理想。

那些在親人眼裏聰明可愛的農村娃,在城裏孩子面前顯得遲鈍、木訥、愚笨,城市的冷漠和岐視過早地投射在他們身上,使他們變得敏感、易怒,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自尊心會產生強烈的反彈,在渴望尊重和平等的同時加重對城市的陌生和疏遠。

小王夫婦的兒子明明在父母進成打工後的第二年轉入了省城的某國小讀書,九歲讀一年級在農村老家是最普遍和正常的現象,但城裏的孩子大多上學早,七歲讀一年級為多,還有部分孩子六歲就上了一年級,這樣明明在班裏就是年齡最大的一個學生。由於個頭大、成績差,同學們暗地裏稱他為“傻大個”,下課不喜歡和他玩耍,作遊戲時也沒有人和他一組。

來自蘇北的小王夫婦在省城奮鬥三年多了,小王主要做一些零活,早晨在都市人還處於夢中的時候,把一瓶瓶新鮮的牛奶小心翼翼放進一家家的奶箱裏。太陽高懸天空的時候,不王又變成了一位送水工,來時一桶水甩上肩膀,走時拎着空桶步履匆匆。每天多時要幹十來個小時,少時也要三五個小時。小王的妻子也要出門做事,自己經營着一個水果攤,每天早起上貨,晚上點燈時分回家。夫婦倆沒有時間和精力照管兒子的生活和學習,經常是早起出門時兒子還在睡夢中,只好請老鄉幫忙照顧。至於城裏孩子每天上下學有家長接送、兜裏各種新鮮的零食、時髦的玩具,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地關愛和體貼,明明基本上是享受不到的。

同學的嘲笑、老師的白眼、家長的疏忽,使得明明完全厭倦了這種在學校受了委屈無處可訴,回到家裏還是一個人對着牆壁的生活,孤獨自卑的他幾次和父母説要轉回老家上學,問他為什麼要回去,明明低着頭説:不想在這裏被人看不起,就是想老家。説得小王夫婦唯有難過的份。

三、基礎教育的薄弱使民工的子女舉步維艱。

和同齡的城裏孩子相比,民工子女的基礎教育相對落後很多。英語、電腦、圍棋、游泳等名目繁多的暑期興趣班,幾乎每個城裏的孩子都參加過,而民工的子女幾乎想都沒有想過。在農村,學齡前的兒童大多是認識幾個拼音和簡單的漢字,至於鋼琴、美術、舞蹈等方面的培養基本沒有,更不會要求孩子們學普通話,來自生活環境的影響對孩子們日後的教育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從起點上他們就遠遠地落在了城市孩子的後面。

老家在東北的小何夫婦來秦皇島打工兩年多了,小何在傢俱店賣傢俱打工,丈夫給傢俱公司做飯,家庭一個月平均收入20xx元,房租加孩子上學就得1500多元,九歲的女兒在秦市某國小讀二年級。本來女兒就近上了學,應該是最讓夫婦倆省心的事,無奈女兒的成績讓他們很難露出滿意的笑臉。

秦市國小從一年級開設英語課、微機課,對於當地孩子來説,這點課程不算什麼問題。現在的城裏家庭電腦基本得到了普及,多數孩子學齡前在幼兒園裏就簡單地學過日常的英語單詞,對微機的操作因着家裏電腦的普及也相對熟悉,可以説這兩門課程對當地孩子來説是輕鬆和有趣的。

但在小何的女兒這裏,英語和微機是最令其頭疼的課程,以致於達到了恐懼和厭煩的地步。剛入學時,女兒一口東北小村的方言讓小夥伴們很快就不再和她一起玩耍,甚至連同桌也笑話她講話像噎着了一樣,舌頭硬得很。更要命的是英語單詞的讀音恐怕只有她自己能聽懂,老師曾戲問她:你説的這是哪國英語?引起全班同學鬨堂大笑,活潑聰明的女兒從此害怕並討厭英語,當然英語成績也是差得很。

第一次上微機課,老師教給學生開關機、用小畫筆作畫等簡單的操作技能,別的同學幾乎沒用聽就熟練地操作起來,小何的女兒卻緊張地連開機也不敢,她不明白這台小小的儀器上怎麼會有那麼多的功能。城裏的孩子笑她笨,她彷彿也覺得自己真得很笨。

提到這些,小何無奈地説:城裏孩子條件好,家裏有鋼琴、電腦,週末參加作文班、美術班,而我們哪有那樣財力和精力?我有時下班後教孩子背古詩、給她講算術,但對於英語、微機等實在是力不從心。至於普通話,你看連我自己也講不好,更別説教她了。

談及女兒的未來,不容小何樂觀:女兒的東北口音很重,還不太會普通話,也沒人教她,經常説什麼也聽不懂,有時候問她什麼,只會點頭、搖頭,與人溝通較少。老師説她經常一個人遠遠地望着同學們遊戲,滿眼的羨慕。當有同學主動邀請她時,她又躲得遠遠的了。女兒已經有輕微的自閉傾向了。不知道這種心理上的障礙什麼時候才會消除,只怕會影響她的成長和發展。

四、留守民工子女面臨的教育危機刻不容緩。

農民工子女教育,包括兩部分:一是隨父母進城的子女,即流動子女的教育,二是留在家鄉的子女,即留守子女的教育。由於留守子女與父母長期分離,在生活、學習等方面都受到影響,尤其是親情缺失和隔代教育,使得留守子女這一羣體存在巨大的心理創傷,性格變得較為孤僻,學習成績下降。

缺乏家庭這一重要教育環節。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家庭教育重於學校教育,有句話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養與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許多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經商,甚至多年未與孩子謀面,很難與子女交流,使得孩子產生孤獨、寂寞、膽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

隔代撫養,老人力不從心。由於上一代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並且年老多病,通常都不能有效輔導孩子的功課。很多留守子女由於父母外出對自己的學習中產生的問題無人輔導,無人可問。

學校難和家長溝通,教育脱節嚴重。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環節,由於家長外出,學校不能與家長溝通,甚至學生的作業都沒有家長簽字,不瞭解學生動態,缺乏互動,不利於共同教育培養下一代。

留守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低。由於學習困難、交往困難、社會誘惑等因素,導致留守學生厭學、逃學、退學等現象的發生,對自己的未來也相當迷茫。留守學生成為犯罪和受侵害的高危羣體。由於缺乏有效監護,使得留守子女遇到問題得不到及時溝通和解決,容易誤入歧途。

民工張躍從農村來市裏賣菜為業,十五歲的兒子跟着奶奶在鄉下讀九年級,開學以來幾乎每個星期都要接到老師打來的電話,因為兒子逃課、吸煙、上網、打架,並且屢教不改。老師要求張躍能多抽時間管管孩子,否則再這樣下去面臨幾個月後的會考是很難取得好成績的,一旦會考失利停止學業,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走向社會沒準就會毀了一生。張躍每次匆匆趕來,塞給兒子一些錢外加狠狠地訓斥一頓,可惜收效甚微,兒子依然故我。學校已明確表示,這樣的學生給學校的管理帶來很大難度,甚至影響了同學們的學習和生活,只是鑑於九年制義務教育而沒有辦法將其開除。

其實民工子女所面臨的教育問題遠不止這些,他們令人擔憂的學習現狀、眾多的心理問題、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需要學校、社會、家庭三個方面相互配合,針對民工自身的特點,流動性強、居無定所、工作時間長、經濟收入低等等,尋求改善教育環境,提高教育質量的出路與方法,發揮三者合一的最大優勢。讓民工的子女在尊重與理解,平等與關愛中踏上健康的成長之路。

民工子女作為一個特殊的受教育的羣體,*法賦予他們與城裏孩子一樣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當然這一切有賴於政府,特別是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方方面面的努力。民工們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要求其實很簡單:生活有着落,孩子有書讀,一家人享受天倫之樂,在城市裏安居樂業。城市應該敞開懷抱接納這些來自五湖四海和兄弟姐妹,拓寬民工子女的求學之路,給民工的孩子以更多的理解、關愛和尊重,讓孩子們琅琅的讀書聲迴盪在校園的春天裏,讓所有的孩子都有書讀才是硬道理。

子女教育調查報告4

調查時間:

2xxx年x月

調查地點:

鞍山市

調查內容:

關於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現狀的調查

調查方式:

走訪調查

調查過程:

潘友竹(團市委希望辦主任):在雙山某街道的樓羣裏,一片低矮的小房,推開已快散落的門,在陰暗的小屋裏見到了關世成母子。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擺設顯示出他們家的光景不是很好。這是我們第一個走訪對象。關世成,xx歲,五年級,他還有一個上八年級的姐姐。世成的父母從枱安農村過來已經xx多年了。平時,他的父母主要以賣水果為生,去年父親因肺癌去世後,全家生活就靠母親賣水果維持。當我們尋問其家裏的情況時,她母親忍不住落了淚:唉!原來我們兩個人一起忙活,日子還可以。自從孩子他爹去世以後,這日子就緊巴巴的。我們沒有特困證,學費也不能少交。老大上國中時,還要交xxxx元的借讀費,後來學校知道我們家的情況,就給免了。一到交學費時,我就愁。可也不能不讓孩子上學啊。他媽媽説話期間,世成一直低頭沉默不語,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臨走時他告訴我們,他會幫媽媽賣水果,還想學會更多的本事,幫媽媽多做點事。

走進第二家時,在外面玩了半天,剛被姥姥找回來的xx歲關懷正趴在桌上無所事事。去年9月剛上國中不到兩個星期,就因為交不起學費、校服費及其他費用,被迫退學。關懷全家從鳳城過來有好多年了。母親患有肺結核,姥姥有嚴重的風濕病。全家的生活就靠父親去勞務市場找點零活及姥姥和媽媽撿點破爛勉強度日,有時吃飯都成問題。關懷的媽媽説起孩子輟學的事,眼圈就紅了。關懷的姥姥在一旁也落了淚:這孩子天天想學校,總到學校去

田皓元(團市委希望辦工作人員):王麗麗的家在立山橋洞子附近。成片的小房,坑坑窪窪的土路,讓我們覺得彷彿到了農村。麗麗和弟弟在家,xx多平的小屋裏就是全家五口人的安身之地。窗户很小,光線很暗,炕上的小桌上攤着書本,看得出姐弟倆正在學習。他們的爸爸媽媽都出去做活了。這姐弟倆向我們介紹了一些情況。他們的父母是從浙江過來的,主要靠纖褲角維持生活,家裏有三個孩子。王麗麗,xx歲,排行老大,她和妹妹(王麗陽,xx歲)都讀四年級。(媽媽為了方便,就讓麗麗晚一年和小妹一起上學。)弟弟王世傑今年xx歲,排行老三,讀二年級。麗麗雖然只有xx歲,卻非常懂事。有空就幫爸爸媽媽做些家務,照顧弟弟妹妹。她的學習成績不錯,曾是班級的學習委員。她喜歡演講,説起話來口齒清楚,表達流利。問及家裏的情況,她説爸爸媽媽挺不容易的。我們三個這學期的學費就是爸爸媽媽從外面借的。

唐堂,一個甜美的名字,是孟泰國小二年級的學生。xx歲的她,個頭不高,一雙聰穎的大眼睛忽閃忽閃的,嘴角永遠掛着一絲笑意,甜甜的很討人喜歡。我們見到她時,她正在和哥哥、妹妹一起玩耍。她的老家在湖南省,爸爸、媽媽xx年前來鞍,現在全家靠彈棉花為生,每月只有xxx元左右的收入,還要用xxx元租房子,餘下的錢用以一家5口的生活費及三個孩子的學費。她的父親告訴我,學校對他們挺照顧,但是三個孩子的學費是他們家的最大負擔,其他的孩子參加課後班輔導,他們想都不敢想。彈棉花攤就在山坡上,他們兄妹三個平時就在這個山坡上寫作業、做遊戲。家裏狹小、昏暗,只是晚上睡覺時才回去。唐棠學習刻苦、老實內向,附近的鄰居説,苦了這三個孩子,學習都挺好,還那麼懂事。這幾年路費也貴,我們沒錢回家,這就是家。

宮彬(團市委宣傳部長):沿着彎彎曲曲的小路,在走訪對象楊俊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他的家鐵西開發區附近的一間陰暗的小房。他們全家是從安徽過來的。父親做些力工,母親幹刷漿等零活。我們問他們家裏的收入情況,楊俊的母親説去年賺了6xxx多元,扣除租房子(xxx元每月,不含水電),加上日常開銷和供孩子上學,所剩無幾。可是拮据的生活並沒有讓他們放棄讓孩子上學的念頭。他們兩個孩子也都非常體諒父母的不易。楊俊學習非常刻苦,成績在班裏名列前茅,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他的班主任向我們介紹説,雖然他家很困難,他還將自己攢下的2元錢捐給希望工程,他要幫助比他還困難的小朋友。同學把一些文具送給他,他不肯要,悄悄地把同學扔掉的鋼筆拆開,取零件自己組裝成筆他的妹妹也很懂事。她媽媽給了她5毛錢買冰果,孩子只是花了2毛錢,把剩下的錢攢起來,還對媽媽説:2毛錢的好吃。

在鐵西的山東村,我們見到了徐超,他是我們最後的一個走訪對象。徐超正趴在桌上寫作業。一進門我們就看到牆上掛了幾張獎狀,有幾張寫着校模範生的稱號。9歲的徐超念四年級。父親從山東到鞍山已經xx多年了。母親有病,全家靠父親推垃圾車掙點錢。唯一讓他們感到自豪的是兒子徐超。徐超書法作品獲得了全國少年兒童書畫競賽銀盃獎。她母親告訴我們:徐超的作文寫得很好,經常作為班級裏的範文供大家學習。徐超告訴我們他最大的願望要考上清華大學,將來還要買幢別墅給爸媽住。

連日來,隨同幾位團幹部一同走訪了幾户農民工家庭,既為這些家庭的貧困歎息,也為他們的子女就學問題而感慨,但同時也為些孩子的孜孜不倦而欣慰。

在農民工集居的山東村,記者與團市委的幾位團幹部試圖找到有能力,但不願供孩子上學的家庭,卻沒有發現,拮据的生活並沒有讓他們放棄讓孩子上學的念頭。雖然有時為了方便,他們會讓大孩子和小孩子一起上學。一位母親更用她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她的心願:我自己苦點、累點都不怕,只要能行孩子唸到哪,我就想供到哪。

貧困是困擾農民工家庭子女就學的最大問題。農民工主要從事賣菜、力工、收廢品等工作,收入不穩定,平均年收入幾千元,甚至更低。扣除房費(每家平均xxx元),加上日常開銷和供孩子上學,所剩無幾。如果家裏有人生了大病,更是雪上加霜。一些農民工給孩子訂校服時,都願意訂大號的,以便一套衣服能從一年穿到六年。可以説,即使農民工的子女已經入學,也仍處於失學的邊緣。

農民工子女是一個遊離於體制之外的羣體,他們的父母沒有最低保障,有時上學還要交2xx到xxxx元的借讀費及校服費、外教費等雜費。這些農民工子女從小在城市長大,卻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在他們學知識、長身體的關鍵時期,其保護和教育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可能會在他們的心裏埋下仇恨的種子,長大後融入社會,因為沒有知識和技能,只能到處遊蕩,也會影響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今年,希望辦將啟動希望工程助學進城計劃,將把救助範圍擴大到進城務工農民的子女。計劃在五四期間救助xxxx名貧困農民工子女。同時籌建一個基金會,專門用於農民工子女的救助。

但希望辦的現有資金只是杯水車薪。在走訪中,我們不只一次地問一些貧困家庭,也問自己,給失學的孩子解決了學費問題,他們會上學嗎?可正像關懷的媽媽所説,除了學費還有書費、校服費及其他一些費用,他們還是交不起。因此,幫助這些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個部門的事。全社會都應該關注農民工子女的就學問題,力所能及地為他們盡些心力。最終能體現社會大家庭的温暖和人們的關愛之情。雖然得到捐助的只是少數人,但是通過捐助活動,會影響這一羣體,讓他們感到黨和政府的温暖。

子女教育調查報告5

伴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工問題已經成為重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農民工的子女們,無論是那些留在家鄉農村、還是隨父母進入城市的孩子們,他們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安全環境等很多問題都亟待關注,他們是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最需要關愛的特殊少年兒童羣體之一。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關乎農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關乎社會公平與法治原則的實現,關乎我國勞動力資源的整體發展後勁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水準,更是關係到“三農”問題的最終解決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通過“12340”社情民意調查熱線分別對市區農民工(學生家長) 和教師開展了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調查。

一、被調查人員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採用計算機輔助電話訪問方式進行,調查範圍為市區學校老師、學生家長(農民工),具體包括:蓮都國小、天寧國小、天寧中學等。農民工(學生家長)中國小文化程度的佔33.54 %,國中文化程度的佔44.72%,高中文化程度的佔17.39%,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佔4.35%。農民工夫妻在同一城市務工的佔 90.6%。

二、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現狀

(一)受教育機會不平等

1.農民工子女進城求學困難重重。據調查顯示:認為進公辦學校“入學門檻高”的佔受訪農民工的66.46 %,認為“沒有在麗水交社會養老保險一年以上而沒入學資格”政策不平等的農民工佔57.76 %;認為待遇不公平的農民工佔52.80 %。因此,城裏孩子接受的“良好”教育對諸多農民工子女來講是遙不可及。

2.認為公辦學校資源不足也不願招收農民工子女的佔受訪農民工的62.73% 。由於農民工子女來自各地,整體素質普遍沒有城裏學生好,入讀後給學校、老師帶來了很多的困難和一些額外負擔。比如:有些學生不會説普通話或説得不好,難以和老師很好地溝通交流,教學無法實現互動,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3.認為私立學校很難滿足孩子上學所需的佔受訪農民工的44.10 %。由於辦學條件所限,好多資質較淺的私立學校教學設施簡陋,設備短缺,師資力量不足,很難讓農民工子女接受到全面、優質的教育,所學知識較為侷限,從某種角度來講,影響和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二)家庭現狀方面

1.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程度

在受調查的161名學生家長中,認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佔大多數,達65.22 %,認為家庭教育比較重要的家長佔34.78 %,沒有家長認為家庭教育不重要。由此可見,家長對孩子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錯。

2.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用榜樣方法教育的家長佔抽樣調查的67.08 %,他們深知“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孩子面前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事,希望給孩子做個好榜樣,樹立良好的形象。用説服方法教育的家長佔抽樣調查的81.37 %,但據他們自己説,有時家長自己做得就不夠,不能以理服人,所以根本説服不了孩子。用鼓勵方法教育的家長佔抽樣調查的98.14 %,更多地表揚孩子,讓孩子開心地進步。另外,還有1.24 %的家長乾脆不管孩子,聽之任之。據瞭解,這少部分家長大多説工作太忙,為生活奔波,無暇顧及。

三、農民工子女普遍的心理現狀:

文化背景各異、學習方式不同, 農民工子女心理髮展不平衡。農民工子女大多來自經濟條件比較差、物質和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的偏遠農村。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進度以及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得他們的成績較本地孩子差,使農民工子女極易產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強、意志力薄弱、戒備能力強等不良心理。來自本地孩子的歧視,內心世界對社會差別感受到的強烈不平等,也讓農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壓力。

隨着生活環境的改變,孩子的心裏會出現一定的問題。他們從農村到了一個繁華的都市,因為經濟、地位、及父母的艱難處境,農民工子女承受着巨大的壓力。他們本身就在經濟條件等方面處於弱勢地位,好不容易能與城裏的孩子坐在同一個教室裏接受質量較高的教育,卻又要承受來自城市孩子的種種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難沒有讓他們退縮,可心靈的創傷卻難以撫平。“親情失落、心理失衡、行為失控、學習失教、安全失保、監護失助”已成為他們中的普遍現象。22.00 %農民工認為從農村轉到城市學習後,孩子的自信自尊受到一定的打擊,心理變得比較敏感脆弱,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個體社會化發展受到影響,性格上也容易產生變化。多表現為性格內向、孤僻、不合羣;攻擊性行為多、不喜歡與同伴交流;容易自卑,適應過程比較緩慢;不太會關愛他人;行為和學習習慣差等。

父母在外務工,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少負面影響,前5類情況佔受訪者比例均高於60%,可見問題不小。

四 、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農村經濟發展的落後

由於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和國家政策上的傾斜,導致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極度不平衡。甚至可以説,我國城市的發展是以犧牲農村和農民的切身利益為代價的。即使是在今天,我國城市的快速發展也是在以一部分農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鎮化進程的代價換來的。城鄉收入的巨大差距引起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裏的大量湧入,也導致了農民工子女入學難問題的發生。

子女教育調查報告6

在我國城鄉之間,每天流動着上億農民,農民工已經作為一個特殊的羣體存在於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這些農民工的身後,有着數千萬未成年的子女。這些孩子是一批遊走於城鄉之間的特殊羣體,他們的教育問題也是這些流動農民的心頭之痛。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是當前農村和城市義務教育中的難點之一。農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問題,也是黨和政府高度關注並着力解決的問題。並且隨着市場化、工業化及城市化的發展,我國將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從農業轉到非農業,從農村轉到城鎮,流動農民及農民工子女的數量將不斷增加。農民工子女是一個數量龐大且不斷增加的羣體,其權益保護不容忽視。我們對長沙市馬王堆等中學部分農民工子女及其家長展開了問卷調查,學生年齡段為13—16歲。

在我們的調查過程中發現農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權利上仍存在一些問題。對農民工子女發出的100份調查問卷中發現,70.41%的孩子是在家長先行安頓好後再到城市的,56.12%的孩子是與父母一起住,並有穩定住房。這其中可以看到近幾年在農民工子女的生活環境的上已有所改善。但在針對家長的問卷調查中同時顯示,受訪農民工夫妻雙方都在外務工的佔58.33%,經常更換地點租房的佔37.5%。有4.17%的家長表示其子女曾有過停學或休學的情況。在農民工子女擇校時,16.67%的家長表示“做了多方面努力學校才接受”,4.17%農民工表示孩子在選擇學校時曾“遭受到學校拒絕”且情況很嚴重。並且在有的學校甚至存在“擇優錄取”的現象,這也是農民工子女入學面臨的一個障礙。農民工是流動人口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以從事體力勞動為主,經濟收入微薄,社會地位較低,主要來自經濟相對落後、文化相閉塞的偏僻農村,是一個社會弱勢羣體。農民工進城務工具有就業不穩定、住所不固定的特點。在我們的調查中,與父母一起無穩定住房的比例也佔到了40.82%。這些都揭示了農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學中存在的種種十分艱難的問題。城市外來人口的增長速度超出了許多城市公辦學校的承受能力,民辦學校仍是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一個主要渠道。而因為湧入學校的農民工子女迅速增多,教育資源不足導致很多公辦學校難以敞開接受全部前來報名的農民工子女。民辦學校的教育條件又令人堪憂。此外,在入學問題上,費用是首當其衝的。在針對家長的問卷調查中顯示,24名家長表示,最大的願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裏孩子享有同樣的待遇”。25%的家長認為學雜費用收費較高,4.17%的人提出有學校收取借讀費或贊助費且費用偏高。按照現行標準,農民工子女不管上什麼學校,都是要交費的。在公辦學校借讀,要交借讀費。至於私立學校,收費標準不一,也不透明,很難統計。在費用問題上農民工子女的教育面臨三大難問題:就讀私立學校費用太高,一般家庭根本無法負擔;就讀公辦學校卻因為户口的問題,使得孩子根本不能和同齡人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權利;第三是一些為農民工子女專門辦的學校卻因為工商部門對於學校的定性和自身辦學經費的問題而常常出現運轉困難,這一類學校的本教育質量也難以保證。而在是否願意將孩子送入政府開設專門的農民工子女學校或者學校建立專門的班級問題上,37.5%的家長願意,41.67%家長表現為無所謂的態度,20.83%的家長明確表示不願意。而33.67%的孩子表示願意入讀此類學校或班級,52.04%表示無所謂,有14.29%明確表示不願意。

儘管國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度都充分考慮了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儘管許多城市的主管部門都在承諾着手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但實際上都收效甚微。農民工子女教育困難的原因究竟在深層次的體制矛盾上體現在哪些方面,我們的看法是:

首先,許多地方在計算經濟發展總量或列舉政績的時候,基本上是以本地常住人口作為基數。如果增加了農民工的子女教育,既要增加財政投入的支出,還要拉低已經被人為高估的教育水準,影響到部門的政績和形象。因此,當地主管部門只得採取排斥和關閉的辦法,以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

其次,出於對農民工進城數量增加的擔憂。近年來,人們已經逐步習慣於單身農民工在城裏就業。因為他們只提供廉價勞動,來去自由,由於沒有子女和家庭的負擔。可是一旦要把解決農民工的子女教育問題作為城市政府必須要解決的日常工作,直接導致的現象就是,農民工家庭的整體進入。那麼城市政府要解決的就不僅僅是教育問題,還要涉及到他們的住房問題、社會保障問題以及就業問題,甚至對於城鎮公共設施供給的壓力。

子女教育調查報告7

一、問題的提出。

外來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將關係到未來民工子女的前途,關係到本地區社會的和諧和穩定,關係到本地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迅速發展。國家規定民工子女也應和本地孩子一樣享有義務教育的基本權益,並接受良好的教育。作為全日制公辦學校的我們,應關注他們的教育。為此,我們對本校國中部外地生進行了一次教育現狀隨機抽樣調查。

二、問卷情況。

學校對國中部245名外地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分別就家庭背景、家庭教育、學習情況等四個方面設置了55個問題進行了調查。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 家庭背景。

從調查來看,48.37%的孩子生活在四口之家,也就是説,這些孩子一般都不是獨生子女,他們大都有兄弟姐妹,這樣的家庭,家長的精力較分散,不可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這樣家庭中的長子或長女往往承擔了較重的家務,或擔負着照顧弟妹的責任,他們的生活能力較強,但學習方面因為時間、精力的原因成為他們的弱項,學習成績的提高存在一定困難。合理的時間分配和勞逸結合的生活方式對他們顯得尤為重要。

調查中另有23.17%的孩子生活在三口之家,這些孩子自出生起就受着全家人的呵護,處處都被庇護着,處於養尊處優的地位。父母對他們的學習很少關心,只是在物質環境中一味溺愛,盲目寵溺,他們的動手能力和獨立做事能力相對較弱,內心脆弱,一旦面臨挫折,表現得茫然而不知所措。這時,我們應該提醒家長正確對待孩子的愛,千萬不能把對孩子的那種關愛變成一種溺愛,是他們身心得不到健康的成長。

另外還有28.46%的孩子生活在多子女型家庭或幾代同堂的家庭中,家庭成員構成複雜。對於多子女型家庭中的孩子,如果是家裏的老大,其父母把他當大人看待,不但做飯、洗衣等家務活樣樣都做,而且還要照顧比他小的弟弟妹妹的學習和生活,父母不在家時一切家務都由他料理。他們在家的學習時間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説什麼學習環境了。父母也不會有太多時間去關心他們的學習,對他們的教育自然就被忽視了。對於這樣的家庭,家長就要改變思想和教育方式,抽時間去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確保孩子完成該屬於他的權力和義務。

(二)家庭教育。

調查中發現,對於孩子的犯錯,69.39%的家長會耐心地跟孩子講道理,幫助孩子找到錯誤根源,並督促他們改正錯誤,在他們考試成績下降時,他們會幫助孩子分析反思考試情況,找到下降的原因,督促並協助孩子在今後的學習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改進學習方法,並取得較好成績。但還有30.61%的孩子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家長們只是以粗暴的打、罵來懲罰孩子,這樣的孩子如果長期得不到家庭的關心和肯定,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或疾病。

在孩子考試成績下降時,也得不到家長的關心和支持,家長們對他們的成績要麼無所謂,從來都不管不問;要麼就打罵。這樣的家長往往文化素質偏低,教育意識和教育方法匱乏,這是影響家庭教育的主要因素。對此,家長們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用正確的教育方法來教育孩子。作為我們學校,可以通過家校聯繫或家長學校等形式,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普及家庭教育知識,使家長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科學性,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幫助他們改變“孩子上學後的.教育是學校的事”等錯誤想法,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明確家庭教育責任,端正家教方向,提高教育效果,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協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氛圍。

(三)學習情況。

學生的學習情況,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直接影響學習效果。調查發現,能經常看書並注意學習方法的只佔百分之30%左右,偶爾看書和稍有學習習慣的佔50-60%,還有餘下的學生根本沒有看書的習慣,也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怎樣改變現狀,促使他們從不愛看書變成愛看書,並樂於看書,把看書變成一種愛好和樂趣,這是我們每個做教師的值得深思和探討的課題。

在這樣一個不愛看書的羣體裏,學生課堂發言的比率跟看書習慣成正比,能經常發言和不發言的都是隻有17%,偶爾發言的是百分之66%。如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態度也是我們課題工作研究的重點,其關鍵就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特別是自主學習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依靠集體的力量,讓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帶動部分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

(四)其他方面。

還對家長希望子女完成學業達到的程度進行了調查,有47.93%的家長希望子女能完成大學學業,27.69%的家長希望子女完成高中學業,22.31%的家長希望子女完成國中學業。

從調查結果來看,絕大部分的家長希望子女國中畢業後能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這就説明,現在的為了民工對子女的教育要求比我們想象中的要高得多,他們不侷限於滿足對子女完成初級教育,畢業後去找份工作幫着養家餬口;而是把自己從小沒有受高等教育的遺憾轉化為對子女未來的期望,希望他們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同時希望能有一個比自己更好的前途。然而,這種高要求的學歷期望和職業期望與他們的家庭教育,就像家庭教育情況調查中所顯現的那樣,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通過有效手段縮短這個差距,也是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需要繼續關注的問題。

四、思考與改進措施。

通過本次調查問卷讓我們更清楚地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同時也瞭解到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並應注意的問題,為進一步開展對外來民工子女的教育,並推進課題的進程提供了良好的依據。在近階段的課題研討中,我們應該關注一下幾個方面:

(一) 建立家校聯繫及家長學校。

學生在學校學習,接受教育的同時,家庭教育必須跟上,教育好孩子不僅是學校的事,也是家長的事,兩者必須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實施教育。家長要在關心孩子學習結果的同時,更要關心他們的學習過程,要關注他們的學習習慣和品行習慣的養成,要知道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一定要恰當,要讓孩子可以“觸摸”到,千萬不要提出高不可攀的目標,使孩子糾結於挫折和失敗的困惑中,把自己健康的心理徹底摧毀。要知道理性的期望值是成功的基石。

(二)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成功的關鍵。

俗話説:“積千累萬,不如養成個好習慣。”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從小處着手,從點點滴滴抓起。在家和在學校要學會如何合理安排時間,要養成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其次,要幫助孩子端正學習態度,每天除了完成老師佈置的筆頭作業外,還要做好口頭作業,把口頭作業像筆頭作業一樣對待並完成好,因為,這是學習的延續和拓展,是鞏固知識和提高學習成績的必要手段。

另外,寫字、整理學習用品、愛護書本、保持書本整潔等習慣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對剛上學的孩子來説,家長對此要足夠重視。孩子的習慣是積年累月而逐漸形成的,對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容忽視,要堅持從小事抓起。

子女教育調查報告8

伴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工問題已經成為重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農民工的子女們,無論是那些留在家鄉農村、還是隨父母進入城市的孩子們,他們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安全環境等很多問題都亟待關注,他們是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最需要關愛的特殊少年兒童羣體之一。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關乎農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關乎社會公平與法治原則的實現,關乎我國勞動力資源的整體發展後勁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水準,更是關係到“三農”問題的最終解決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通過“12340”社情民意調查熱線分別對市區農民工(學生家長) 和教師開展了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調查。

一、被調查人員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採用計算機輔助電話訪問方式進行,調查範圍為市區學校老師、學生家長(農民工),具體包括:蓮都國小、天寧國小、天寧中學等。農民工(學生家長)中國小文化程度的佔33.54 %,國中文化程度的佔44.72%,高中文化程度的佔17.39%,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佔4.35%。農民工夫妻在同一城市務工的佔 90.6%。

二、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現狀

(一)受教育機會不平等

1.農民工子女進城求學困難重重。據調查顯示:認為進公辦學校“入學門檻高”的佔受訪農民工的66.46 %,認為“沒有在麗水交社會養老保險一年以上而沒入學資格”政策不平等的農民工佔57.76 %;認為待遇不公平的農民工佔52.80 %。因此,城裏孩子接受的“良好”教育對諸多農民工子女來講是遙不可及。

2.認為公辦學校資源不足也不願招收農民工子女的佔受訪農民工的62.73% 。由於農民工子女來自各地,整體素質普遍沒有城裏學生好,入讀後給學校、老師帶來了很多的困難和一些額外負擔。比如:有些學生不會説普通話或説得不好,難以和老師很好地溝通交流,教學無法實現互動,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3.認為私立學校很難滿足孩子上學所需的佔受訪農民工的44.10 %。由於辦學條件所限,好多資質較淺的私立學校教學設施簡陋,設備短缺,師資力量不足,很難讓農民工子女接受到全面、優質的教育,所學知識較為侷限,從某種角度來講,影響和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二)家庭現狀方面

1.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程度

在受調查的161名學生家長中,認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佔大多數,達65.22 %,認為家庭教育比較重要的家長佔34.78 %,沒有家長認為家庭教育不重要。由此可見,家長對孩子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錯。

2.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用榜樣方法教育的家長佔抽樣調查的67.08 %,他們深知“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孩子面前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事,希望給孩子做個好榜樣,樹立良好的形象。用説服方法教育的家長佔抽樣調查的81.37 %,但據他們自己説,有時家長自己做得就不夠,不能以理服人,所以根本説服不了孩子。用鼓勵方法教育的家長佔抽樣調查的98.14 %,更多地表揚孩子,讓孩子開心地進步。另外,還有1.24 %的家長乾脆不管孩子,聽之任之。據瞭解,這少部分家長大多説工作太忙,為生活奔波,無暇顧及。

三、農民工子女普遍的心理現狀:

文化背景各異、學習方式不同, 農民工子女心理髮展不平衡。農民工子女大多來自經濟條件比較差、物質和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的偏遠農村。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進度以及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得他們的成績較本地孩子差,使農民工子女極易產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強、意志力薄弱、戒備能力強等不良心理。來自本地孩子的歧視,內心世界對社會差別感受到的強烈不平等,也讓農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壓力。

隨着生活環境的改變,孩子的心裏會出現一定的問題。他們從農村到了一個繁華的都市,因為經濟、地位、及父母的艱難處境,農民工子女承受着巨大的壓力。他們本身就在經濟條件等方面處於弱勢地位,好不容易能與城裏的孩子坐在同一個教室裏接受質量較高的教育,卻又要承受來自城市孩子的種種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難沒有讓他們退縮,可心靈的創傷卻難以撫平。“親情失落、心理失衡、行為失控、學習失教、安全失保、監護失助”已成為他們中的普遍現象。22.00 %農民工認為從農村轉到城市學習後,孩子的自信自尊受到一定的打擊,心理變得比較敏感脆弱,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個體社會化發展受到影響,性格上也容易產生變化。多表現為性格內向、孤僻、不合羣;攻擊性行為多、不喜歡與同伴交流;容易自卑,適應過程比較緩慢;不太會關愛他人;行為和學習習慣差等。

父母在外務工,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少負面影響,前5類情況佔受訪者比例均高於60%,可見問題不小。

四 、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農村經濟發展的落後

由於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和國家政策上的傾斜,導致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極度不平衡。甚至可以説,我國城市的發展是以犧牲農村和農民的切身利益為代價的。即使是在今天,我國城市的快速發展也是在以一部分農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鎮化進程的代價換來的。城鄉收入的巨大差距引起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裏的大量湧入,也導致了農民工子女入學難問題的發生。

子女教育調查報告9

前言:當你觀察城市的生活時不難發現,有很多的家長帶着自己的孩子上學,上補習班,請家教……為的就是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於是城市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了的,然而相對於城市而言,農村家長對待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又是怎樣的呢?為了瞭解這一情況,我設計了調查問卷,調查了浙江省天台縣道士巖村的30位家長,並統計了數據,得以總結出情況。?

一:農村家長對待教育程度有明顯的提高?

在舊社會,農村人的心裏總還存在重男輕女的觀念,認為女孩子不要接受什麼教育,男孩子也只需要認識幾個字就可以了。之前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的孩子也不會有多大的出息,基本上也就是呆在農村種田!然而通過這次我的小範圍調查,並且統計發現,在30名的被調查人中有80%人認為在現在的社會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是非常需要的!並且有53%人認為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這對現代來説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是能夠體現出中國社會文化的一個進步!?

二:家長會努力讓自己的孩子完成學業?

當今社會的貧富差距很大,農村的經濟水平很低,農村經濟發展較落後,農民相對較貧困。家裏的收入都不高,甚至收入很低,不能支付自己家孩子的學習費用。然而在這種情況下,調查發現,仍然會有53%個家長堅持會通過各種方式讓自己的孩子無論如何完成自己的學業!?

三:有些家長開始意識到要接近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

有一位被調查的家長這樣説道:“以前我基本上不去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然而當我這幾年在外面城裏打工後,我才發現自己的孩子只有好還讀書才有出人頭地的機會,才不會像我一樣,只會一輩子當農民,給人家打工”聽到這段話,我們不難意識到,有很多不同的農村家長正在慢慢的改變舊社會的“讀書無用論”,正在走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情況,開始接近關心孩子的學習、。不少家長會抽不點時間督促孩子學習,並且也會到學校瞭解學習生活情況!?

同時在這次的簡單調查當中,我也總結出了不少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也是急於等待解決的!?

一:家長的孩子的教育問題根本就是不管,或者管不了!?

調查結果顯示,仍然有27%位家長認為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關大人的事,47%位家長認為作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沒有影響的,也就認為不需要去管孩子的學習教育問題了!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在教育這一大塊內容中,家長的影響是很大的,家長的行為有時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一生教育理念。同時由於很多農村家長長年在外打工,許多孩子隔代相哺,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養成了驕慣、放任等不良習氣。學校管不了,家中沒人管。一些孩子在學校拉幫結派,相互影響,共同逃課、鬧事。最後演變成厭學輟學。很多的學生就是因父母長年在外打工,無心學習,於是沒有接受高等教育就跟着父母外出打工。?

二:農村經濟落後,社會文化發展落後,嚴重影響了農村家長能夠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

農村的發展中,很容易因為經濟的落後,形成惡性循環,因為經濟發展落後,文化落後,教育水平低,培養出的人素質低,能夠建設家鄉的能力弱,經濟水平就又低,文化又落後。所以歸根結底,真真正正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大力推動農村的經濟,提高農村的文化水平,從而使每位農村的家長都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從而重視孩子教育培養的程度也就自然提高!慢慢的就會形成一個較好的兩性循環。?

通過本人的這次調查,還看出有不少的家長由於考慮到自己的文化水平,時間有限,不會給自己的孩子做出簡單的輔導,也不會請家教進行輔導。少數的家長仍有讓孩子儘快增加自己家庭收入的思想,可能會讓自己的孩子前途灰暗。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能不能讀書時考其本人的,要是沒有能力讀上去的話,就出去打工。教育也因此沒有受到農村家長的重視。?

有53%人認為自己作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很還是非常重視的,有20%人説還是比較重視的。到底要如何提高農村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程度還是需要這個社會各個方面的努力,這方面的情況也將繼續需要關注!?

編輯推薦:關於農村火災有效預防工作調查報告調查農村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調查報告關於農村留守老人的調查報告20xx年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狀況調查報告大學生暑期農村房屋調查報告有關“我國農村人民醫療保障問題”的調查報告農村流行性感冒調查報告關於農村文化建設現狀的調查報告某市農村水利問題調查報告市農村公路建設基本情況與對策研究

子女教育調查報告10

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在我國當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總體來看,我國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狀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一是期望值偏高;二是教育方法不當;三是相當一部分獨生子女家庭陷入溺愛與過分管理相交織的誤區。

一、造成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不能正確對待獨生而導致過分溺愛

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還較低,社會養老問題還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以及受多子多福等傳統

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人的生育願望仍是強烈的。因此,不論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對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來説,並非出於自願。這是我國在人口生育問題上絕大多數家庭的心理狀況和社會現實。但由於我國的國情,若不控制人口數量的大幅度增長,就會造成更嚴重的人口等社會問題,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國不得不實行的國策。一胎化政策的執行遇到了多種阻力,特別是在生產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農村遇到的阻力更大。十多年來,這一政策雖然在我國城市中特別是在幹部、職工隊伍中得到了較認真的執行,但是,由於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中人們的心理狀態不平衡及我國傳統文化的作用,這些獨生子女家庭便把對眾多孩子的愛和希望都集中在獨生子女這株獨苗上。這便是多數獨生子女家庭自覺不自覺地被陷入溺愛中的社會原因和家庭原因。 由於多數獨生子女自覺不自覺地被陷入了兩代六位長輩的溺愛之中,自幼嬌生慣養,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無恐。因此一些家庭對其也就任其所為,使其為所欲為。再加之對其期望值普遍較高,也就導致了不少獨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比如,不讓孩子離開自己,或者由於怕不衞生,或者怕孩子學壞,或者怕孩子受欺侮,不讓孩子獨立活動而包辦一切。結果就出現了《中國的“小皇帝”》裏所描繪的,兒子在夏令營時住在學校裏,父親半夜爬到兒子牀底下守着,怕兒子掉下牀來。這種過度保護極不利於孩子的正常發展。

一些獨生子女的家長對獨生和獨生政策的心理反差,往往導致情感的扭曲,使對孩子的愛缺少理智過度偏愛,致使不少獨生子女家庭出現低收入高消費現象,把大部分錢花在孩子身上,盡力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許多是不合理的要求。

(二)因是獨生,家庭環境有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其幼年期的心理髮育,需要一定的條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觀環境條件,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幼年期的心理髮育便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比如説,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發育,需要有與其年齡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體驗和情感交流,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產生童心的共鳴,相互促進,保證身心的健全、健康發育。對此,國內外兒童心理學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強調的。而獨生子女由於無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夥伴,整天與成年人特別是年長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裏,鄰里關係一般又不親密,來往較少或很少,特別是在高層樓房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各家自立門户,基本上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因此,就使得相當數量的城市獨生子女自幼缺少小夥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圍和保護着,這樣的生活環境是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和健康成長的.再則,兒童的獨立性和獨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訓練和養成。而獨生子女由於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過度保護之中,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衣擇其佳、飯擇其精的生活,樣樣都能順利的得到滿足,整日與各種高檔玩具相伴,因而容易養成獨立性差、倚賴性強、自幼好逸惡勞、追求享受、不識五穀春秋等弱點和缺陷。

(三)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從總的情況看,近些年來,我國雖然已着手對家庭教育問題的科學研究和指導,已有不少部門和教育學家、

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在越來越關心這一問題。但是,有關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廣度還不能適應我國這個多人口、多獨生子女國家的需要,這種狀況,從總體上決定着我國的家庭教育水平還不高。再則,不少家長不愛學習或不善於學習,更是缺乏對家庭教育知識的學習和研究,不願在子女教育方面動腦筋、下功夫。

二、要提高我國獨生子女綜合素質,最根本的在於提高獨生子女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

(一)要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主要包括:家長要掌握必備的文化知識和科學育兒知識,並能根據獨生子女的特點進行合理的教育;獨生子女的家長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併成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氣氛,使孩子從小就學會尊重、關心、團結、體諒他人;盡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個性的形成,為成人、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則

根據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過程中應遵循適度原則、全面原則、一致原則、民主原則和嚴格原則。所謂適度原則,是指獨生子女的教育必須依據其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不要因為是獨生子女而寄予過高的期望,提出過高的要求,給予過分的愛和照顧。在智力開發上不搞過度教育;在生活中,要使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事事都由家長代勞;在物質供應上,不給過度滿足等。全面原則,是指要注意德、智、體、勞、美的全面發展,尤其要處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關係。一致原則,是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態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其的教育態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體效應,要配合默契,協調行動,在孩子面前不出現意見分歧和衝突。民主原則,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氣氛,不搞“家長制",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搞一言堂,逐步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嚴格原則,是指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能放縱,要使孩子逐步樹立起是非觀念,養成知錯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質,只要不斷克服自身弱點,才能健康成長,才能成為有益於社會的人。

(三) 要加強對獨生子女社會化教育

由於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自幼缺少小夥伴,多數時間生活在成人之間,所以,多數獨生子女在許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於社會之中。因此幾乎所有的有關研究和專家都認為獨生子女最明顯的缺點就是缺乏社會性。主要表現就是缺乏與周圍人交往的能力;缺乏參與社會的能力;缺乏在社會環境中應變的能力。因此強化獨生子女的社會化教育,是改善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方法之一,也是克服其在獨生的環境中容易形成的弱點的重要途徑和根本措施。要多給獨生子女提供社會生活,孩子到二、三歲時就希望有兒童夥伴,獨生子女這方面的要求就更強烈,希望進入他(她)們的“兒童社會”、“兒童世界”。如果得不到滿足,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孤僻、不合羣。因此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就必須向孩子提供年齡接近的小朋友,給孩子提供他(她)們的社會生活。為此,可帶孩子去串門,找其他小朋友玩耍;可帶孩子到兒童樂園去遊戲:也可儘早將孩子送進託兒所、幼兒園,讓孩子去廣交小朋友,擴大其社會交往。切不可把孩子一直關在家中,使其離羣索居。

(四) 要培養獨生子女的獨立能力

家長應有意識地克服過度照顧和過度保護,凡是其能自己獨立或在指導下完成的事,讓孩子自己來幹,不要包辦代替。獨立自主能力是在實踐中鍛煉出來的。應給獨生子女多創造鍛鍊其獨立能力的機會,應儘早鼓勵其自我照顧,稍大一些,可交給孩子一些能獨立完成的任務,完成得好,要鼓勵、表揚,促使其增強自立、獨立的積極性。從小注重培養獨生子女的自主活動能力。所謂自主活動,就是按照他們自己的意志去活動。這種活動有利於培養獨生子女的勇敢精神和創造性。凡是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孩子們的自主活動,家長們都應該盡力給以鼓勵、支持。即使失敗了,也不一定是壞事,仍可磨練孩子們的意志力,培養克服困難的精神,並且還會促使孩子多動腦筋,知道在世界上辦成一件事並不是容易的事,激發其刻苦學習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五) 要進行適度逆境教育

為了克服獨生子女的弱點,應對獨生子女進行適度的逆境教育,進行居安思危、憂患意識、勇於實踐、經受挫折、克服困難、擺脱依賴和培養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鍛鍊,使孩子逐步形成對困難的承受能力和對複雜環境的適應能力,培養孩子不畏困難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獨生子女對於千千萬萬個獨生子女家庭來説只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對國家和民族來説,卻意味着整個未來,因此誰懂得怎樣更好的教育獨生子女,誰就贏得了未來,誰就能擁有美好的明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rem33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