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鄉鎮調查報告

鄉鎮調查報告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報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應該是準確無誤的。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鄉鎮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鄉鎮調查報告

鄉鎮調查報告1

近年來,雋水鎮各村、社區充分利用城區優勢,千方百計引導農民增加收入,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各項經濟指標逐年攀升,基層組織為羣眾辦實事、辦好事的能力不斷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和號召力顯著提高,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發展,農村社會穩定,各項基礎設施顯著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總體來看,雋水鎮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普遍偏弱,發展步伐滯後,村級招商引資困步不前,產業結構落後,調整優化乏力,歷史債務負擔沉重。如何抓住機遇,加快村級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培育集體經濟發展後勁,全面推進我鎮經濟快速、健康、協調發展,是擺在新一屆鎮黨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我鎮村級集體經濟概況

1、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情況。我鎮共有21個村、社區,農業人口近4萬人。全鎮村級收入843.5萬元,村平40.17萬元,其中集體經濟收入280萬元,僅佔33.2%,;實現集體經濟收入上5萬元的村8個,僅佔38%,不足萬元的村6個,佔28.6%,其中無集體經濟收入的有銀城、銀山2個社區,佔9%。

2、村級集體企業情況。就村級集體企業而言,全鎮現共有18家村級集體企業,其中僅寶塔砂布廠和寶塔造紙廠兩家年產值過千萬元,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26萬元,佔全鎮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總額的45.7%。年產值過百萬元的有寶塔茶廠、寶塔紙箱廠、寶塔磨料磨具廠、旭紅砂布廠等4家企業。由村集體直接經營管理的有寶塔砂布廠、桃源茶葉加工廠2家,其他16家企業均發包或租賃給個人經營。

3、產業分佈情況。村級集體工企業收入176.2萬元,佔全鎮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總額的62.9%,退耕還林及其它農林產業收入76.9萬元,佔27.5%,其它產業收入26.9萬元,佔9.6%。

二、存在的問題

1、產業層次低,規模小而單一,抵禦市場風險能力薄弱。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全鎮只有佔38%的8個村的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萬元以下的有6個村,佔28%,整體經濟實力薄弱。8個集體經濟收入上5萬元的村中,只有寶塔村形成了塗附磨具、銅材及其配套產業,資產及年產值在千萬元以上,科技含量較高,其他村集體經濟收入則主要來源於磚廠、門店租金、茶廠和退耕還林的政策性收入等低層次產業,對環境破壞大、管理粗放落後、規模小效益低,難以形成市場競爭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全鎮實現的28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中,寶塔一個村就達140.8萬,佔50.3%,比其他20個村(社區)的總和還多,而寶塔村的經濟收入又集中在寶塔砂布廠一家,其每年上交120萬,佔全村收入的85%。由於收入來源過分依賴於單一產業,一旦行業經濟效益滑坡,必然會直接導致村級集體經濟出現大幅震盪。

2、融資難度大,發展後勁不足,可持續發展能力薄弱。

目前,由於一些村負債情況還比較嚴重,銀行存在惜貸現象,貸款手續繁多,審查苛刻,導致一些村級中小企業貸款積極性下降。在我鎮,特別是10個社區的集體企業發展資金,60%以上靠如土地開發等方式自我積累資金來發展集體經濟,30%的資金通過其他渠道籌集,銀行貸款不到10%。過多的非正規渠道融資不僅增加了融資成本,同時也增加了融資風險和社會不安定因素。而且各村在進行土地開發過程中,沒有在“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招商”的思路下進行大開發和大整合,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進一步分散。以村一級自身的經濟實力,難以實現土地的高標準開發建設,致使土地的開發利用初級化,回報收益最小化,不能將資源優勢轉化為資本優勢,造成村級集體經濟難以在上規模、上檔次上有所作為,可持續發展能力薄弱,發展後勁不足。

3、幹部思想保守,觀念滯後,創新發展能力薄弱。

有些村幹部對集體經濟的理解比較片面和滯後,認為集體經濟就是集體辦企業、上項目,集體經濟集體管,由於管理跟不上,集體資產流失嚴重,挫傷了幹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怕搞砸了受埋怨,思想上有顧慮;部分羣眾怕搞垮了受連累,背上新的債務,思想上有障礙。有人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誰有本事誰致富,只要經濟發展了,農民富裕了,有無集體經濟無關大局。個別村幹部則存在小富則安、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保守思想,缺乏艱苦奮鬥和創新發展的精神,發展觀念滯後,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思路不多,積極性不高,這些都導致村級集體經濟一直不能取得創新和發展。

4、發展不平衡,差距明顯,不利於整體發展。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村與村之間發展水平差距明顯,且呈日益加大之勢。單就8個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過5萬元的村來説,最高的為寶塔140.8萬元,最低的是雁塔5.3萬元,兩者相差26倍,與旭紅29萬元相比,兩者相差也達5.5倍。從而形成寶塔一枝獨秀的單極發展趨勢,對我鎮經濟的整體健康發展極為不利,將延滯我鎮實施工業化發展戰略的步伐。

5、村級債務包袱沉重,不利於全力發展。

至底,全鎮村級債務總額累計達1071.9萬元,村均51萬元。有債務的村、社區14個,佔66.7%,其中白沙、桃源、柳巒、石泉、新塔5個村(社區)債務均超過百萬元,共計733.87萬元,佔全鎮村級債務總額的68.5%。形成這些債務的原因較多,主要是經營性虧損、老財貿任務借款、基礎設施投資、各類達標升級及非生產性支出等。村級班子很大的精力用於清償債務,難以全力投入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

6、村級招商引資困步不前,不利於突破性發展。

近幾年,我縣雋水、錫山等省、縣級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招商引資成效顯著。但由於村一級招商引資在土地開發、基礎設施、政策措施、投資服務體系等軟硬環境上無法與省、縣級工業園相比。因此雖經努力引來一些客商前來考察、諮詢,但最終能夠成功落户的沒有幾家,不利於集體經濟取得突破性發展。如下闊去年花很大精力引入的一個肉牛養殖項目,實地考察後一去不返;一位老闆有意在石泉投資鐘錶廠項目,卻找不到一塊條件適宜的地盤,最後落户麥市工業園。

三、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

1、堅持以人為本,加快乾部意識轉變,建設強有力的村級班子。

有沒有一個敢於創新、富於開拓的強有力的村級班子,有沒有一個敢於創業、善於管理的好班長,是決定村級集體經濟能走出多遠的關鍵。要拓寬選人用人渠道。採取公開招聘、異村交流、村企互兼、下派任職等形式選拔懂經濟、會管理的複合型人才進入村級班子,並牢固樹立只有發展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才能解決辦事難的問題,才能為羣眾興辦各種福利事業,提高羣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基層黨組織才能贏得羣眾信賴,凝聚力、戰鬥力才會不斷增強的發展意識。鎮黨委、政府要經常組織村級班子成員進行思想意識、管理知識的培訓,制訂政策解決基層幹部福利待遇、醫療養老保險等切身利益問題,解除後顧之憂,使之全身心投入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2、因地制宜,選準集體經濟發展的好路子。

在選擇發展路子時,要本着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原則,避免跟風上、盲目投資現象。一是興辦村級集體企業,象寶塔一樣,走工業興村的路子;二是興建或經營專業市場,走商業興村之路;三是發展立體林業。比如東港、桃源每年在林業上分別可收入4萬元、8萬元,可在此基礎上,擴大規模、調優品種結構、引入深加工等配套項目,走立體林業的發展路子;四是興辦第三產業,城區內幾個社區可大力發展餐飲、娛樂等服務業;五是創新資本運營手段。以現有土地、資金、資產入股或合資、合作興辦企業或參與企業發展;六是經營集體土地和物業。發揮城區優勢,開發建設工業園區、標準廠房、倉儲設施和商住樓等二、三產業載體,對外出售、租賃,走物業經營的路子;七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生產。村委會可以在技術、貯藏、加工、銷售等環節上發揮集體經濟的優勢,解決一家一户辦不了的事,培植集體農業生產基地,走特色農業、服務農業、規模農業的發展路子。

3、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營造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的良好環境。

要落實縣、鎮招商引資政策或創造性地建立招商引資責任機制和激勵機制,鎮一級要在“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招商”的思路下對村、社區實施傾斜的扶持政策,結合各村、社區的優勢、特色,實行統一政策、統一宣傳、統一引進、科學佈局,充分整合招商的人、財、物資源,集中力量,明確主導產業,重點突破,把一些規模相對較小不適宜在省、縣級工業園區發展的項目引薦給村、社區。並通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調動村級在招商引資和發展民營經濟上的積極性。

另外,各村組目前掌握着大筆土地補償金,可否借鑑深圳等沿海地區及寶塔村的經驗,鼓勵、引導其集中資金開發一批標準化廠房用來出租給企業,既可以避免集體土地的大量流失,又發展了集體經濟,增加了收入,同時解決了投資商將大量資金用於投資廠房和設備,導致流動資金週轉困難的實際問題。

4、強化管理,千方百計盤活資產,化解村級債務。

村級集體資產管理水平弱,是制約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講,管好並盤活存量資產,使其保值增值,比新增資產投入更為重要。積極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在完善清產核資、資產評估、產權登記的同時,推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兩分離,並對集體資產的佔有、經營及日常管理做出明確規定,定期公開帳目。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積累機制,實行集體經濟收入分配比例和分配總量控制,防止分光吃光,積蓄集體經濟發展後勁。加大村級債務清償力度,通過增收還債、清欠還債、節支還債、歸責還債、降息減債、核銷減債等手段減輕村級債務壓力,集中精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鄉鎮調查報告2

為更好拓展我縣移動公司業務區域,增強移動品牌在我縣人民心中的公信力度,我們對各鄉鎮區域內的移動營業廳進行了不定期的走訪調查,通過幾次的調查活動,我們發現了營業廳服務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和及時改正。

年月日我們對個鄉鎮區域進行了調查走訪,具體的存在問題主要有:

一、關於移動營業廳內的環境衞生問題

在我們調查的幾個鄉鎮營業廳中,基本上都可以做到地板乾淨、櫃枱整潔。但是,還有個別營業廳忽略了部分細節工作,比如:用户的座椅是否乾淨整齊,用户需要的簽字筆及紙張是否潔淨好用。這些問題直接反映了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認真、細緻與否,需要我們及時發現問題並逐一改正。

二、關於工作人員的服裝與外表問題

營業廳中的工作人員直接面向用户,為用户服務,因此工作人員的着裝打扮可以説是我們移動公司的形象代表,直接關乎移動公司在用户心中的第一感官評價。為此,每個工作人員在工作時間必須嚴格遵守公司規定,狀容樸素整潔,統一着裝,佩帶工號。在走訪調查中,我們發現,個別鄉鎮區域的工作人員在上班時間未能統一穿戴工作服並佩帶工號,影響了移動公司在羣眾心中的服務意識與整體形象。(時間、具體營業廳發現的問題)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各個負責人員提高責任意識,認真對待,並保證此類問題不再發生。

三、關於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問題

移動營業廳的真誠服務是搭建我們與客户的一個關鍵橋樑。營業廳中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熱情與否、細緻與否直接關係着每一位客户對移動品牌的認知程度。公司對此曾做出了十分細緻的服務要求,例如:面對微笑、站立問候、雙手接送證件、起身再見等一系列工作人員的服務標準。然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能真正完全做到服務標準的工作人員並不多,大部分工作人員忽視了服務的細節與要求,難以做到真正的`標準性移動服務。特別是工作繁忙時,對客户的服務態度及問題解決的及時性,是我們大部分營業廳共存的一個問題,需要我們大力改善。工作人員必須努力做到有條不紊、細緻入微的服務水平,使客户享受到滿意、放心的服務。

四、關於工作人員的語言規範問題

語言是人與人互相溝通、互相瞭解的外在表達方式。作為一個服務性產業,我們營業廳工作人員的語言水平更是對客户的一種尊重、對本職工作的一份熱愛的表現。

通過隨機調查,我們瞭解到八到九成的客户十分在意工作人員的服務用語問題。但是在我們各鄉鎮區域的營業廳中,我們發現,很多工作人員的服務用語並不規範,或者可以説並沒有形成一個禮貌用語的服務習慣。對客户的禮貌問候、對問題的細緻解答及普通話用語並不能做到完全滿意、規範。這個細節問題值得我們每個工作人員注意,並要在今後的學習培訓與工作中逐漸改善。

五、關於營業廳的硬件設施問題

在走訪調查中,我們瞭解到每個營業廳的硬件設施基本上得到完善,但還有個別的細節之處需要注意。例如:客户可能要用到的簽字筆、紙張的準備,客户意見薄、公共飲水機、紙杯等的準備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每一位工作人員在上班之前能及時準備好,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使客户能在第一時間用到所需之物。

大禮不辭小讓,細節決定成敗。在調查中,儘管我們所發現的問題都是些細小問題,但是如若我們不認真完善,努力加以改正,就會失去廣大客户對我們的信任與支持,因此,作為移動的每一位工作人員都要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服務意識,完善自己的業務水平,真誠用心服務客户,真正做到“便捷服務、滿意一百”!

鄉鎮調查報告3

促進農民增收,解決日益嚴重的“三農”問題,是當前全黨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特別是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更是把促進農民增收從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昇華為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農民增收問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農民增收問題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以農業、農村、農民為基本縣情的澤州縣,既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又要率先在全省基本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增加農民收入,歷來就是事關全縣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尤其是對於那些地下無資源、地上無企業的山區鄉鎮來説,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就顯得尤為重要,尤為迫切。那麼,應該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呢?帶着這個問題,近期,我先後五次深入到所包鄉鎮**鄉,對該鄉發展打工經濟促農增收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研究。所見所聞令人深切感到:**鄉堅持把外出打工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引擎,取得了一定成效,並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山區鄉鎮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據不完全統計,20xx年全鄉外出務工人數約3500多人,總收入超過1500萬元,人均增收1500元,佔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

一、**鄉的基本情況及農民外出務工現狀

**鄉位於澤州縣西南部山區,全鄉總面積62.94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30個自然村,人口10459人,其中勞動人口約4560人。多年來,面對山大溝深、土地貧瘠,以及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的影響,鄉黨委、政府堅持把勞務富民作為加快全鄉經濟發展的一條主線,多途徑進行人力資源開發,把全鄉潛在的勞動力資源優勢變成了現實的經濟優勢,使廣大農民擺脱了自然條件的束縛,走上了奔富裕達小康道路,從而也極大地促進了全鄉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到今年底,全鄉生產總值完成6500萬元,財政總收入達67.4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78元。

從調查情況看,**鄉農民外出務工呈現出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1、打工經濟初步形成,規模日益擴大。通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鄉每年外出務工人員基本穩定在3000-3500人左右。據調查,從業種類大致可分為五種:餐飲業200多人,佔外出務工人員的6.7%;商業100多人,佔3.3%;殯葬300多人,佔10%;運輸400多人,佔13.3%;打零工1500多人,佔外出務工50%;其他人員500多人,佔16.7%。以村為來看,發展條件相對較差的李河、安嶺、白背三村外出務工人員所佔全村總勞力的比重較大:李河村232口人,就有157人在外務工,其中以幹零工和其他較多;安嶺村有234人,僅搓背就有44人,佔全村勞力的一半左右;白背村有124人,就有55人在外務工。外出務工以每人每年收入5000元計算,總收入超過1500萬。這樣,僅外出務工一項,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就可多增加1500餘元。可以説,打工經濟已經成為加快**發展的重要產業。

2、農民素質不斷提高,造就了一批適應**發展的有用人才。 “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勞致富,回報家鄉”。廣大農民通過外出務工,從中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把外面新鮮的事物帶回了家鄉,極大地促進了**的發展。白背村農民白海廷曾在市內藝海廣告公司打工多年,培育了敏鋭的市場意識,積攢了一定資金,他針對家鄉沿沁河一帶旅遊資源豐富,但由於資金和人才問題多年來一直處在無人問津狀態的實際,率先成立了集餐飲、住宿、旅遊觀光於一體的旅遊服務公司,經濟效益可觀,由此帶動了東磨灘村家家户户搞旅遊開發,既增加了收入,又促進了磨灘風景旅遊區的快速發展。安莊村農民崔大要曾在市內朝陽市場開了家小飯店,經過幾年的經營,手頭有了一定的積餘。家鄉發展“黃梨產業”的戰略,對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回鄉後,他投資近萬元發展黃梨產業,開始了“二次”創業,目前已發展梨園20多畝。

3、一批農民在外出務工中發家致富,輻射帶動作用增強。經過多年的外出務工,**鄉一批頭腦靈活,敢闖敢試的農民已經率先發家致富。比如,現年57歲的武城村農民張廷紅,1987年就開始進城打工,從事飲食業多年,已由剛進城時的夜市經營地攤,發展到現在50多平方米的小餐館,生意一直紅紅火火,每年都向工商、税務部門繳納幾千元,而且自己盈利也相當可觀。曹河村農民李廣東,進城打工15年,從在某公司站櫃枱開始,到開辦摩托車維修部,再到榮做北京華麟潤滑油晉城總代理,實現了“三級跳”。如今,昔日的打工仔已經成為了一個大老闆。東風村農民張永軍14歲時就隻身一人來到城裏,看過自行車,賣過冰棍、澡票,後來從事搓澡按摩,一干幾十年。靠搓澡娶了媳婦,購買了房子,去年又花十多萬元購置了小汽車,跑起了出租生意。同時,經他介紹在市區從事搓澡的**人就有100多人。多年來,正是這樣的一些身邊人、身邊事教育了**鄉的廣大羣眾,進而輻射帶動了更多的農民外出務工,形成了“一帶十、十帶百、百帶千”的局面。如今,**鄉外出務工

的隊伍不斷壯大,“農忙種田,農閒打工”正在成為廣大農民的生動實踐。

二、**鄉農民外出務工的具體做法

**這種“打工經濟”格局是怎樣形成的,有什麼好的措施和做法?調研中我們找到了答案。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政策調動。**鄉農民曆來就有外出務工的傳統。對此,鄉黨委、政府因勢利導,牢固樹立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就是創造財富的理念,努力在全鄉營造“外出一人,致富一家”良好氛圍,積極鼓勵廣大農民羣眾外出務工。鄉里制定出台了相關務工措施和政策,每年定期召開兩次外出務工人員專題會議,年初針對外出務工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討論研究;年終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評選,表彰一批對家鄉貢獻大、勤勞致富、成績明顯的優秀外出務工人員。同時,鄉黨委、政府每年還要召開**鄉在外人士座談會,懇請他們為本鄉農民工尋找、創造和提供就業機會。這些舉措,都對農民外出務工人員起到了積極的激勵和鼓舞作用。

二是多管齊下。就是因人而異,合理引導,積極優化農民外出打工途徑,努力為廣大農民創造就業崗位。近年來,針對廣大農民外出務工“由親投親、無親靠友”的自發狀態,鄉黨委、政府積極加大組織力度,通過鄉村兩級組織,通過**在外工作人員,託關係、找門路,為廣大農民儘可能地創造就業機會。現任鄉黨委書記李晉中,經常通過親朋好友為**農民聯繫就業崗位。三年多來,經他介紹外出務工的農民多達30餘人。據統計,今年外出務工農民,通過鄉鎮、村組織介紹的'有500多人,佔總外出務工人數15%;經在外工作人員介紹的有800多人,佔總外出人數的22%。

三是全力扶持。針對外出務工農民沒有務工項目,缺少致富資金,以及家中老小無人照顧等一些實際困難,鄉黨委、政府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等媒介以及其它各種渠道,為他們提供致富信息;同時積極與鄉農村信用社聯繫協調,幫助外出務工農民解決小額貸款,為他們解決資金困難;對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實際困難,要求各村組織人員進行幫助,做好後勤工作,切實解決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使他們能安下心來、全力以赴在外打工,謀求更快、更大發展。

三、幾點建議

**的實踐充分證明,打工經濟是山區鄉鎮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最現實、最有效的途徑,它給全縣的農民增收工作,特別是山區鄉鎮的農民增收提供了許多好經驗、好做法。應該説,近年來,發展打工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已經在我縣廣大山區鄉鎮形成了共識,大都開始了積極的探索,有了一個較好的開端。但從總體上來看,打工經濟對全縣來講,規模還不是太大,還沒有成為促進澤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因此,結合**的實際,借鑑我縣其他鄉鎮以及外地的成功經驗,做強做大全縣打工經濟,我感到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素質。勞動力市場的競爭,説到底是人的素質的競爭。做強做大打工經濟,首要的是要提高農民素質。從**以及其他鄉鎮來看,農民外出務工,儘管“搓澡的、賣飯的、出租摩托車的、打墓的、抬材的”等五花八門、各行各業都有,但大多從事的是比較簡單的體力勞動,而且空間很狹小,不利於長遠發展。同時,在調研中我們也感受到了農民需要知識,需要技術的迫切心情,以及無一技之長的困惑。為此,我們必須切實加大培訓力度,千方百計提高農民素質,着重提高外出務工農民的思想素質和操作技能。在這方面,我縣的一些鄉鎮也探索出了一些好經驗,如李寨鄉的素質教育,柳口鎮的農民夜校等。在今後工作中,我們要聘請專業教師,切實加大職業教育力度,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夠掌握“一技之長”;要進一步充分利用好各村農廣校資源,在農閒、春節等時節組織外出務工技能培訓,努力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技能水平;積極和用工單位聯繫和合作,有針對性地對外出務工農民進行多種形式的培訓。通過這樣的一些措施,使廣大外出務工農民走得遠、站得住、能致富,實現農民工由單純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

第二,成立中介組織,暢通外出途徑。目前,就外出務工的渠道來看,大多農民還處在一種自發、無序、盲目的狀態。從**的情況來看,農民自發外出務工的佔到總人數的75%以上。農民工的自發、無序、盲目流動,會產生就業難、權益得不到保證等很多負面的影響。儘管近年來我縣的一些鄉村兩級組織也做了一些工作,但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觀。對此,我們應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在縣、鄉、村三級都成立由黨政主要領導任主組長的勞務開發領導小組,特別是要按照市場化運作程序,在縣鄉成立勞務輸出組織,一方面對農民工加以統一管理和培訓,另一方面幫助農民收集各方面用工信息,同時協調農民工的各種勞務關係,從而暢通農民外出務工途徑,讓外出務工農民實現由自發性向有組織輸出轉變。

第三,營造良好環境,促進農民創業。一是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要幫助外出務工農民解決資金以及生活中遇到得一些困難,讓外出務工農民走得放心,幹得安心,賺得盡心。二是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縣鄉兩級要儘快成立農民工維權服務機構,

積極依法維護外出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向他們提供法律援助。三是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每年都要對勞務輸出先進單位、對外出務工先進個人大張旗鼓地進行表彰獎勵,形成你追我趕、競相發展的良好勢頭,從而引導更多的農民外出創業。

鄉鎮調查報告4

___鎮是___縣最僻遠的一個老邊窮鎮,地處鐵山水庫上游,全鎮55個行政村,有19個村屬庫區村。庫區內19個村自1958年初遷到1962年、1963年的返遷,再到1979年的復遷,直至1987年遷移結束,歷經近三十年的變遷,給庫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幾十年來,庫區人民雖有政府的關懷和照顧,幾代庫區人的不懈努力,但終因各方面的因素,至20xx年止,19個村、145個組、2714户、9617名村民,依然生活在温飽線下。鐵山水庫修建成功十多年來,外面的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可這些曾經為修建鐵山水庫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庫區農民又是怎樣度日的呢?近日,筆者走訪了鐵山庫區,目睹了庫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其狀頗使人心寒。

一、庫區農民如此窮

“吃鹽要靠雞蛋兑,棺材枕着鋪板睡,豬潲盛進飯碗裏,稻草蓋房不為奇。”這不是民謠,而是庫區某些貧困農户的真實寫照!

在雙江村季莊組我們瞭解到,57歲的魯嶽輝和年高80歲老母親及啞巴妻子,20xx年前還住在山上的窯洞裏過着與世隔絕的“原始生活”,一家人僅有的一張牀是將6根松樹綁在一起,用樹樁支撐起來的,全家人每年僅是魯爹肩點竹子到山下換些油鹽,到20xx年底,才在政府照顧、全村村民出錢、出磚、出力等全力援助下才離別原始的窯洞生活住進一個連三間的小屋裏;該村千斤組有一許姓人家,一家兩口,兒子許繼香七十多歲了,其母九十有餘,相依為命的老母子倆的生活就靠兒子上山弄點樹竹維持。筆者走訪其家的那天上午,是在他家的菜園找到其母的,九十多歲的老母正跪在地裏扯草,她對我們問的問題沒一點反應,因為她的耳朵根本聽不到我們説的什麼。許繼香爹上山去了,我們向村裏的人瞭解了一下他家的情況,村人説起也淚眼漣漣。一老人説,他家一年,除了年節,是很難吃到肉的,他們的生活經常是時挑野菜和根煮,旋作生柴帶水燒。在去年三月,他家屋漏又遭連夜雨,三間破土房一夜之間倒了兩間,幸而早有防禦才沒出人命。村人不忍看着兩位老人睡在一間用幾根木頭支撐着的房子裏,在一片廢墟中用幾塊殘磚支着鍋弄飯,就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為他們搭起了兩間小屋。在高雅村李衝組,筆者還目睹了這樣一個家庭,一對老年夫婦都八十出關了,老頭叫唐永安,膝下無丁,住在兩間破屋裏。我們幾個去採訪時兩位老人正在地坪裏曬豆。老人把我們讓到屋裏,漆黑的房間裏就兩三把殘缺不全的椅子和一張破桌子。同行想攝個鏡頭,舉起攝像機又無奈的放下,因室內光線太暗,只得用帶鎂燈的相機拍了張照。我撩開老人的蚊帳,不看還好,一看嚇一大跳,老人的牀竟然是一張組合的“牀”,外面是磚頭支起的一張竹牀,裏邊竟是一口瓦棺!通觀其家,最值錢的,也就是那口棺材了,其狀,怎不讓人悽然淚下!出得門來,同行想給倆位老人照張相,讓佝僂着的老頭抬抬頭,老人在抬頭時差點仰翻在地。在庫區,類似的情形還有很多。據統計,大洲村有特困户80户,170人,五保15人;雙江村有特困户80户,225人,五保30人。道院村有特困户六户,19人,五保4人,高雅村有特困户17户,56人,五保9人。老一輩的孤寡人在漸漸減少,而新一茬單身又在產生,落後的經濟、不便的交通、閉塞的信息,幾個女人願往那裏嫁!據調查,唐坳村目前就有青年單身13人。在庫區,筆者還了解到,有不少的家庭仍在靠積攢幾個雞蛋或是鴨蛋,到店鋪換起油鹽吃。氣温低時還好,能積攢,氣温高了,連這筆收入都難保障,此情此景,孰能入目!

在庫區一些村,類似情況的人家又何止十家八户?

人們説,庫區這個地方有“三多”,茅屋多、缺糧户多、光棍多。這話不假。如唐坳村,全村430個人口,打光棍的就有13人。因為太窮,裏面的姑娘留不住,外邊的姑娘不願來。

再看人均收入。以20xx年為例,19個庫區村,人平純收入2340元,其中塘坳、高雅、伏馬、雙江、等11個村,人平純收入均低於1000元。

在庫區最深處的十個村,方圓幾十裏,只有7條屠凳,9個代銷點,5個藥店。據瞭解,大洲、伏馬、高雅、塘坳、國慶等村,去年有16户缺衣被,有20餘户無過年肉,有30左右的户今年春後就缺糧。

二、庫區農民為何窮

修鐵山水庫,庫區農民重新創業,付出了艱辛勞動。當地黨政對庫區農民也曾給予過大力支助,庫區農民不僅沒有脱窮,還窮到如此地步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客觀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1、路難行,窮之根。鐵山水庫蓄水後,把這裏原來連接省道通往各村的公路全部沉沒,庫區農民只好沿庫盤山修了幾條簡易公路,是原來公路長度的3倍。但這些公路坡陡、路窄、路基不牢,常被山洪沖壞。庫區農民靠水路進出也不方便,這裏既無一個像樣的碼頭,又無幾條像樣的渡船。路難行,難進難出,使這裏成了世外偏疆。路況差、水運條件差,車船水禍時有發生。從鐵山水庫蓄水

至今,19個庫區村共有23條人命喪於車船水禍,直接經濟損失60萬元。

2、地難種,窮之源。鐵山水庫蓄水後,19個庫區村共有1365畝水田、652畝旱地被淹,沉沒的是良田,剩下的是一些傍山掛壁丘塊。這些耕地不僅土層淺,路途遠,且坡陡、勘高、鼠獸危害多,其中不乏一些巴掌丘,實不便耕種。種這種田投工多、成本大、收入少可想而知。去年雙江村村民李潤年,種3.2畝田,共19丘,平均畝產才360斤。大洲村村民熊石根,種2.2畝黃豆,被野獸危害,顆粒無收。

3、錢難賺,窮之結。庫區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物質難進亦難出,地裏無出產、山上無積蓄、生產經營單一,缺乏至富門徑,有力無處下,賺錢實在難。19個庫區村有18個村既無村辦企業,也無私人作坊,除少數年輕人外出打工外,其餘的只能守着三寸薄土過日子,收入就是稻穀加黃豆,砍松樹,餵雞豬。原有部分農民也種西瓜、桔子,由於生產技術不過關,加之打不開銷路,這些年西瓜、桔子也很難見到了。有些農户的確窮得叮噹響,求醫更是愁上加愁。

4、債難還,窮之因。庫區農民窮,不是一年兩年之事,難以脱貧,只因窮坑太深。窮坑深基於兩個原因。一是多數農户是返遷户,原有房屋被拆除,重新開基做房屋,由於拆遷費不夠,因做房屋欠債的多;二是一些村是拆遷後重新組建,集體毫無積蓄,因組織重修公路,搞點基本建設,使村裏負債累累。據初步統計,庫區19個村,僅有許家、三讓兩個村不欠帳,其餘17個村共欠帳200餘萬元,其中高雅村,因修進村公路,除羣眾集資和有關支助款外,村裏還欠帳二十多萬元。集體與私人歷來欠帳多,靠政府的點滴照顧,根本無濟於事。

5、學難上,窮之本。“有田不種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讀了詩書當大丘,不須耕種自然收”。這些名言古訓,庫區人民都説得出,講得清,可就是做不到。首先就近入學難。19個庫區村隨着人口的減少,及辦學制度改變,目前僅存2所國小和2個教學點,有10個村沒有學校,學生上學要翻越十幾裏山路,要乘渡幾十裏水路,學生上學難,家長送讀難,成為庫區人民的一塊心病。如唐坳村黃土組,家長周湘池,20xx年9月才將年滿9歲的孩子送到村辦的學前班就讀,推遲三年送子女上學,目的是讓孩子多一點自理能力,多一份安全感,然而天災人禍難料,上學還不到1個月,孩子在回家的機耕路上被拖拉機。譬如:1996年轟動全國的國慶村“1.12”沉船事件

,釀成16人死亡,其中國中生14人。其次,隨着教育產業化的加速推進,學費日益昂貴,成為多數農民的沉重負擔。我國已經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但高中和大學教育費用更讓普通農民難以承受。農民要供養一個大學生,往往從其上學甚至到畢業的前幾年,家庭生活都受到嚴重影響。但假如農民不能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則在更大規模和更深程度上積累貧困,陷入家庭收入低——沒錢投資教育——子女教育水平低——子女就業機會少——子女收入低——新一代低收入者這樣一種貧困代際傳遞而難以自拔的境地。假如貧困家庭中幾個孩子都上學,對收入不高的家庭來説,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會導致家庭的貧困。假如孩子考上大學,在教育體制實行改革的今天,一個大學生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加起來至少要一萬元左右,對一個貧困家庭更是無法承受的,要想上大學,只有依靠借債,那麼,這些家庭的生活肯定是走入貧困的境地。可以説,一個大學生就能導致一箇中等收入的農村家庭陷入貧困狀態。正因為如此,相當一些農民子弟在日益抬高的教育門檻前止步,農村輟學現象日益嚴重。

三、庫區農民咋治窮

時至今日,一些庫區農民還在貧困線上掙扎正為衣食住行發愁,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沉思。庫區農民不能再這樣窮下去了。那麼,庫區農民將怎樣治窮,我們認為,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着手。

1、修好庫區公路,是庫區農民脱貧的緊要要害。庫區有一條好路,庫區農民就有了出路。可在現在簡易公路的基礎上,經過適當改修、擴建,縮小彎度,降低坡度,加固路基,拓寬、硬化路面。可採取政府支助、多方集資、農民投工的方式解決有關工程問題。

2、調整產業結構,是庫區農民脱貧的主攻方向。要根據庫區特點調整產業結構。變單一經營方式為綜合經營的產業模式。要認真在“林”字上做文章,變以農為主為以林為主。要根據庫區自然地理條件,大力發展鬆、竹、油茶等產業。

3、加大扶貧力度,是庫區農民脱貧的重要保證。為修建鐵山水庫,庫區農民犧牲了許多利益,為重建家園庫區農民又付出了許多代價。他們窮,從客觀上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修鐵山水庫造成的。鐵山水庫修成後,確實是造福於___人民,但庫區人民基本上沒沾什麼光。現在庫區農民要脱貧,要修路,要調整產業

結構,農民拿不出錢,何況現在有些人連生活都難維持。現在無論從哪一角度講,該是政府和有關部門扶助庫區農民的時候了。假如沒有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扶助,庫區農民想脱貧,不知還要等到何年何月。我們呼籲政府從扶貧資金中拿一點,鐵山水庫治理局從水電收益中擠一點,用來幫助庫區農民早日脱貧。

今年,縣委、縣政府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兩環一線”戰略,其中“一環”即庫區建設,這無疑是給庫區人民擺脱困境帶來了福音。然而加快鐵山水庫治理與發展和加快庫區人民脱貧致富步伐是實施環庫區建設戰略的要害所在點。怎樣才能達到雙贏的目的?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政策支農,夯實基礎。

1、惠農政策要向庫區傾斜。首先是要加大退耕還林力度,可將庫區一些“掛壁田”、“蓑衣斗笠丘”等得不償失的田土納入退耕還林面積,實施封山育林,並加大重點生態公益林政策向庫區傾斜力度,達到以林補糧,使庫區人民解決温飽有保障;其次是要落實好“水庫移農”政策,比如恢復已削減了25的庫區糧補助,要根據糧價上漲,適當提高補助標準。落實湘府〔20xx〕72號《關於解決鐵山水庫移農生產生活有關問題的會議紀要》,摘出文中的:“按上網電量每度1.5分錢提取的後期扶持資金,及從水庫澆灌受益區按每畝每年徵收3公斤稻穀,城市供水每噸徵收2分錢,用於扶持庫區。”第三是落實中心支農政,解決未向庫區人民實施的“種糧直接補貼”和“柴油綜合補貼”等政策扶助資金。

2、要加大庫區扶貧力度,增強造血機能。首先是要通過財政拔款、籌集社會資金和羣眾投工投勞等辦法,加大路、電、飲水等基礎設施工程扶持建設力度;其次要在庫區集中地段建立一所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為庫區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就讀環境;其三是要加大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力度,解決農民就醫難的問題;其四是要加大能源開發利用,落實獎勵政策,支持農民建沼氣池,一則可以保護生態環境,二則可以優化人居環境。

二、產業興農,促進發展。

解決了基礎設施這一“瓶頸”制約,就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產業,促進農民儘快脱貧致富奠定了基礎。根據調查,庫區土質適合楠竹、桔樹、梨樹、油茶林等多種果木種植。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各村實際,有指導性地把那些“天收田”進行退耕還林,重點是新造楠竹,並以稻田桔園、黃岸茶場為基地改良品種,提高質量,擴大規模,再以鄉鎮成立服務機構或中介公司為他們提供信息、開發產品精深加工和銷路等服務,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真正讓農民種得上、能生產、有銷路、得實惠。其次是鐵山庫區山清水秀、出產豐富,有“千島之湖”的美稱的鐵山水庫西有大雲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南有名揚天下的明代建築“天下第一村”張谷英屋場、北有“___第一峯”相思山和傳説神奇的相思園、東有我鎮白石“千年皇帽鬆”、太子廟、巧然天成的相思八景,可整合形成一個獨具特色的生態旅遊線。既能發展我縣旅遊經濟,也能為庫區人民發展庭院經濟帶來機遇,農民可利用種養土特產品開發特色農家樂休閒,可讓旅遊者既飽眼福,又飽口福,享受迴歸自然的農家綠色生活,也讓農民既能有效利用閒置勞力,更能在調整結構中增加收入。其三是鼓勵青壯年勞力外出打工,為他們外出就業搭建平台。勞務輸出收入到目前為止還是農村收入中的一個主要部份,由於文化素質不高,這些村的青壯年勞力外出打工都只是賣苦力,普遍收入不高,而且難就業,一些人不敢出去闖。因此,勞務部門要為他們外出打工穿線搭橋,鼓勵他們外出打工。

三、科技助農,長效推進。

在實際工作中,對農村科教扶助應分成兩類:一類是針對未成年人的基礎教育,必須有無條件地抓好農村義務教育工作。另一類則是針對現有農村勞動力的再教育,要以難度不大的實用技術培訓為主,現學現用,為他們外出務工和科學種養打好基礎,古人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教會農民技術,教會農民發家致富的方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脱貧致富的方法問題,引導其變苦熬為苦幹和巧幹,最終擺脱貧困。只有庫區人民擺脱了貧窮,才能營造穩定發展的環境,才能實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意義。只有庫區人民富裕了,才能走出亂砍濫伐的誤區,真正為鐵山水庫資源保護服務。

鄉鎮調查報告5

“皇糧國税”不收了,從事税收工作的鄉鎮財税幹部現在幹什麼?今後怎麼幹?思想動態如何?帶着這一串問題,我們與鄉鎮黨政領導、財政所長、財税人員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座談調研。

一、基本情況

*縣25個鄉鎮財税所現共有在編人員179人。其中:男,150人,女,29人;在崗160人,離崗6人,借調13人(縣財政局9人、農税局4人);35歲以下18人,36—45歲115人,46—54歲46人;55歲以上6人;研究生1人,大學7人,大專32人,中專95人,高中26人,國中5人;正式幹部11人,合同制幹部139人,工人身份29人;每個鄉鎮平均6.3人,最多的15人,最少的3人。

二、工作現狀

調查顯示,農業税免徵後,鄉鎮財政幹部並沒有完全沉湎於自身何去何從的困惑之中,而是按照縣財政會議精神,服從大局,順應變革,不等不靠,開拓創新,在職能轉變上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轉移重心,抓好鄉鎮財政管理和村級財務代理服務。如勉陽鎮針對轄區各單位經濟活動頻繁、資金流轉量較大且管理不夠規範的實際,把加強鄉鎮財政管理、為村級組織搞好財務代理服務作為職能轉變的突破口。一是在認真審計的基礎上,採取一個單位一本帳、帳户建立到組的辦法、共設立116個帳户,將鎮機關8個行政事業單位、15個村、93個組全部納入鄉鎮會計核算中心。二是對各單位的固定資產、特別是出租類資產進行核對登記,在“三不變”的原則下,收支兩條線,規範運作。三是在鎮核算中心分設機關單位核算組和村級財務代理服務組,2人負責機關單位核算,4人專職為村組服務。同時嚴格考勤,全天候工作,窗口式服務,保證隨到隨辦事。

2、轉換角色,從向農民“收錢”轉向給農民“發錢”。

據統計,今年以來,25個鄉鎮財税所共向全縣100576户農民發放政府性補貼資金2569.5萬元。其中農業税災歉減免款110萬元,退耕還林管護費、糧食折抵現金2290.2萬元,糧食直補資金156.3萬元,地膜玉米等其他補助資金13萬元。為了把增加農民收入的政府性補貼資金真正發放到農民手中,各財税所在逐户落實、逐項核對的基礎上,改過去多頭髮放、村、組發放為財税所統一發放,同時採用一户一折、資金封閉運行的“直通車”辦法,將資金直接打入農户存摺。增加了工作量,卻防止了資金的“跑、冒、滴、漏”,深受農民歡迎。

3、創新思路,全力清收陳年老帳。

“收帳也是創收”。座談中,定軍山鎮財税所長這樣認為。他們將所裏的10名財政幹部分成5個組,責任到人,任務到組,聞風追擊,蹲點守候,共清收回財政扶持資金16筆,58.46萬元,合作基金會再貸款65萬元,農業税尾欠9000多元。苦了自己,卻有效化解了鄉村債務,緩解了鎮上的財政壓力。

4、發揮財政監管職能,管好用好專項資金。

隨着國家解決“三農”問題力度的加大,財政扶持“三農”的項目和資金也越來越多。如何保證這些為農民造福的項目和資金能更好地發揮效益,是鄉鎮財税幹部在職能轉變過程中面臨的新課題。工作中,他們以服務“三農”為根本宗旨,不辭勞苦,邊學邊幹,對扶貧移民、天然林保護、重點村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社會保障、專項轉移支付等各項涉農資金,從立項、申請、撥付、使用到結算都直接參與、全程服務,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

5、主動配合、積極培植新財源。

如武候鎮財税所針對轄區內地廣林稀山地多的實際,與林業部門配合,以退耕還林、發展林、果和山地養殖為財源建設重點。老道寺財税所利用地域優勢,主動配合黨委政府跑項目、跑資金,確立了專業養殖、優質糧種植、新農村建設等六個重點項目。小河廟鄉以茶葉、煙葉為主攻方向,張家河鄉則把天麻、香菇、木耳的再發展確立為財源增長點。為加強這方面工作,同溝寺鎮還大膽探索,在雙方自願、工作不減、待遇不變、身份保留的前提下,安排兩名財税幹部分別到官溝村和柳壩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6、立足長遠,做好農業税免徵的善後工作。一是在清理登記農業税尾欠的同時,理清集體與集體、集體與農户之間的經濟手續,消除隱患;二是對清理登記的212.72萬農業税尾欠税改前掛帳處理、税改後進入司法程序依法清收;三是從長遠着眼、小處着手,整理歸檔農村税費改革和農業税收的有關資料,為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税收體制典定基礎。

調查顯示,鄉鎮財税幹部除幹好以上工作,還要負責包村,配合完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管理等中心工作。座談中,大部分鄉鎮領導認為,與其他部門不同,財税幹部必須在完成包村等其他任務後加班處理本職業務,即使農業税不收了,他們仍是鄉鎮機關最忙的人。財税幹部的普遍感受是:有税收時,我們上半年“雙過半”,下半年抓清欠,一年工作兩月幹,只要任務完成,其他就“一俊遮百醜”。農業税不收了,事情反而更多,過去可幹可不幹的彈性工作現在都成了鋼性任務,而且考核更細、要求更嚴、壓力更大,我們也由過去全年集中忙兩月變成現在的天天忙。

三、問題與建議

值得關注的主要問題有:

1、人員思想波動大。自身何去何從的後顧之憂是當前鄉鎮農税幹部心中的最大困惑。面對變革,雖然大部分人能夠調整心態,積極面對,但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在等待觀望,消極應付,甚至擔心把他們象清退臨時工那樣處理掉。

2、工作職能不統一。轉變職能,服務“三農”,是鄉鎮農税幹部面臨的新課題。實踐中,各個鄉鎮都結合自身實際自找事做,自定職責,各自為戰,自成一體,沒有形成統一規範的職能定位。

3、村級財務代理服務不規範。工作主體上,有的以財税所為主開展代理服務,如勉陽鎮;有的以農經站為主,財税所抽人蔘與,如武候等鄉鎮;有的則直接由農經站負責,其他站、辦抽人協助,財税所概不過問。如老道寺、定軍山等鄉鎮。服務範圍上,目前開展代理服務的村僅有一半,而且是有經濟收入的納入服務對象,沒有經濟收入的排除在外,即使納入也是管村不管組,有的甚至兩本帳運行。如老道寺鎮的17個村只納入了10個村,其中老道寺村只移交了37萬資金,157萬資金沒有移交。工作管理上,一是缺乏有操作性的'實施細則;二是沒有規範統一的工作要求;三是崗位不固定,職責不明確,責任落的不實。這種説管不管的現狀,讓財税所處於兩難,管吧,與上級要求不符,不管吧,又擔心村上出事。

針對鄉鎮財税幹部在職能轉變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我們談一些粗淺的建議。

1、加強學習培訓,提高服務質量。

一是結合鄉鎮財税幹部的思想實際,開展廣泛深入的政治學習和形勢討論,進一步加深對中央一號文件等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方針的理解,提高思想認識,確立服務意識;二是結合工作實際,集思廣益,大膽探索,轉變工作職能,提高服務質量,讓鄉鎮財税幹部感到農業税不收了不是沒事幹,反而比以前更忙;三是結合業務實際加強農村財務、公共財政管理等方面的業務培訓,以服務“三農”為宗旨,努力造就政治過硬、業務精通、作風優良的農村財税隊伍。

2、定位工作職責,促進平衡發展。

對鄉鎮財税所的職能轉變既要有創新,還要有引導,既要百花齊放,還應規範定位。因此,儘快解決由於認識不同、經濟條件差異、地域差別導致的工作內容上的互不相同。

3、未雨繆謀、探索人員分流途徑。

按目前現狀,各鄉鎮財税人員並不顯多,有的還不夠用。但下一步鄉鎮合併,人員集中後,勢必面臨富餘人員分流問題。對此,一是對現有人員的基本情況進行清理登記,做到心中有數。二是研究制訂優惠政策,劃定年齡界限,讓年齡偏大,身體狀況較差的人員提前離崗。三是借鑑同溝寺鎮財税所的做法,安排人員到村上任職。

4、改革現行村級財務代理服務主體。

座談中,各方面人士都覺得鄉鎮財税幹部對村上情況比較瞭解,跟村幹部關係融洽,業務熟練,目前又具備人力,應結合實際,借鑑勉陽鎮的做法,改現行以農經站為主、其他部門配合為以財税所為主、農經站配合的管理模式,同時出台實施細則,制定操作規程,明確工作職責和紀律要求,切實加強村級財務代理服務工作。

鄉鎮調查報告6

20xx年2月份,我和部分同學通過實地考察和訪談的方法對縣鎮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我們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有了一個大體的瞭解。

一、總體經濟狀況

(一)經濟發展:在公元20xx年前我們鄉村僅靠農業身產和農副產品作為家庭收入的全部來源,但是自從新農村建設開始後農村人的思想觀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餘勞動生產力全部輸出,到大城市去打工,這樣,農村家庭收入就從單一務農轉到了打工務農雙收入,是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二)能源問題:新農村建設中電熱,燃氣,太陽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現逐漸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糠,煤。這樣,不僅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還減少了空氣污染源,減少了村民患病率。

(三)物質生活:在90年代的農村裏,人們住的是土木結構的房屋,用的是煤油燈,蠟燭照明。走親訪友,上街趕集有80%的人只能靠步行,15%的人藉助於自行車,二隻有5%的人用的.是花銷大,噪音大,污染大的摩托車;出門走的是泥濘路,家中電器設備也是少而又少,全村只有5%的人看過黑白電視。但是進入21世紀後,特別是在近幾年裏,房屋全是鋼筋水泥轉投房,房中的裝飾和城裏人不相上下,交通更是不用説,村村通的是水泥路,路上自行車的行駛量多如牛毛,摩托車也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農村,幾乎95%的人家都有電視機,DVD,電冰箱等電氣設備也在農家是常見的,少數家庭還買了電腦,特別是電話手機等聯繫設施,家家都有,人人必備。

(四)文化思想教育:

歷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輩們自身文化素質過低、觀念落後,使得他們在受到外來文化衝擊時顯得猶豫、盲目以及不適應,農村裏傳統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戲、聽説書、扭秧歌、祭祖等逐漸消失,農村文化陣地明顯萎縮,文化建設發展緩慢。

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到現在,這種情況開始逐漸好轉。80年左右出生的人開始成為農村家庭的家長,這些人大都受過國中文化教育,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都有了很大提高,他們對各種新鮮事物感興趣,並且接受很快,於是,一度單調沉悶的農村文化生活逐漸變得豐富多樣,聽廣播、看電視、打撲克、搓麻將、看電影等文化娛樂活動得到廣泛接受和普及,發展到現在,在我所調查的農村家庭裏,98%都有彩色電視,近40%的農村家庭安裝了有線數字電視,30%左右的家庭購買了VcD或DVD。在我們鄉鎮也有許多文化場所,如:音像製品出租、書報刊出租與零售、網吧等。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豐富和改善,農村的精神文化建設也發展迅速。

(五)生活保障:從新世紀以來,農村各家積極參與農村醫療合作保險,農村中也有貧困低保政策,使得農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擔心付不起醫療費,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飽問題。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化建設深度不夠,農業產業效益不明顯。一是產業發展不平衡。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幾個村都沒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規模的支柱產業,產業結構也很單一。二是產業鏈條不完整。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穩定的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生產資料供應、食品儲藏、保鮮、運輸、分割、精深加工、批發零售等諸環節鏈條不夠完整,造成初級產品所佔的市場份額比例越來越重。三是產業品牌不夠響。傳統產品多,優質產品少,品牌不多,不響,走出州外的品牌更少,直接影響農民增收,嚴重製約了產業經濟的發展。四是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高。

(二)受多種因素制約,農民增收空間不大。一是農資價格增長過快。走訪中,農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政府從嚴打擊一些不法商販經營假冒偽劣農藥、化肥、種子等坑農行為;部分農户還説,只要把農資價格降下來,國家給農民的補貼才算“到手”。據調查,今年農民購買玉米種、麥種平均價格每公斤為13.41元和18.48元,分別比去年同期上張10.5%和24.6%;磷肥、碳氨、尿素等,與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幅度的上漲。二是畜牧業生產出現停滯跡象。由於我鎮大面積實施退耕還林和封山育林,種草養畜可用耕地空間縮減,玉米、紅薯等飼料作物播種面積也在減少,加上牲豬飼養方法落後,目前農民牲豬、山羊、黃牛飼養量難以實現有效增長。村有效耕地1300畝,實施退耕還林3900畝,荒山、荒坡都進行了退耕還林,幾乎沒有多大的空間發展養殖業。三是自然災害頻繁。

(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農民生產生活不方便。一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雖然現有水利設施經過近年來的除險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強,但溝渠因無資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設施有“有肚無腸”的現狀。二是交通設施建設滯後。調查的幾個村,雖然都有縣、鄉道經過,公路通村率達100%,,但是路面狹窄,路況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雨季冬雪時節,有的村公路根本就不能正常行車。全縣公路通村率高和路況差的矛盾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農村運輸和農產品交易難,農民生產成本高,嚴重地影響着農民生產生活,制約了農村經濟快速有效發展。三是安全飲水難保障。從走訪的幾個村中來看,大多還存在着飲水難的問題。

(四)社會事業發展不平衡,農民沒有基本保障。一是農村教育負擔仍然很重。400元計算,讀完國小、國中9年需要7200元,讀完高中要1萬多元,讀完大學要5~6萬元,一方面,教育佈局調整不科學。教育佈局調整撤了一些學校,學生只有到鎮中心完小讀書,家長因孩子太小隻好實施“1+1”工程(即花一個勞動力去陪讀)。一位家長給我們説:“國家雖然減免了學雜費,但現在要一個勞動力陪着,負擔還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過高。有位村民給我們算了一筆帳:送一個學生,每學期按目前我們人均收入計算,培養一個大學生要花費8年多的純收入。二是公共衞生事業發展艱難。一方面,鄉鎮醫院運轉難。由於政策和經濟條件的原因,目前鄉鎮醫院條件差,醫務人員待遇低,結構不合理,導致人才引不進、留不住。另一方面,看病難問題仍然嚴峻。調查發現,農村的“看病難”比想象嚴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雖然給農村看病難帶來了福音,但據一位農民反映:“原來看病只要50元的,現在需要100元,國家報銷50元,自己還是要出50元,搞去搞來沒有少花錢,捆着綁着一個樣”。三是社會保障事業剛剛起步。目前,我縣農村的生育保險、工傷保險、養老保險剛剛啟動,社會救助體系還不,農村低保範圍窄、金額少,失地農民、弱勢羣體救助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

(五)賭博盛行,村民沒事時就去打麻將,特別是到了春節,打麻將的人更多。宗教氾濫,信仰者大多數是老大爺老太婆,他們沒有學識,只是盲目地相信和崇拜,祈求神靈能帶給他們幸福。

三、建議

(一)強化組織領導,紮實推行農村建設新理念

1、成立領導小組,完善農村建設工作機制。

2、明確部門責任,強化農村建設監督考核。

3、作好建設規劃,嚴格農村建設操作程序。

(二)提高農民自主創新能力,切實注入農村建設新動力

1、轉變思想觀念,促進農民自主創新。

2、加強科技培訓,推動農民自主創新。

3、推行典型示範,帶動農民自主創新。

4、落實優惠政策,引導農民自主創新。

5、加強硬件建設。就目前的經濟情況來看,家鄉的農村鄉鎮有能力來建設一些公共文化場所,如:農家書屋,健身的器材和場地,放映廳等。

6、重視對農民的文化教育。上級部門應多開展一些“送文化下鄉”活動,並且應該針對農民需求,豐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內容,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更新他們的思想觀念。

(三)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不斷拓展農民增收新途徑

(四)鄉鎮幹部多下鄉體察民情,瞭解村民之所急需,為村民排憂解難,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解決三農問題要着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紮實推進村莊建設,深化農村各項改革,要積極組織本區財力、物力,爭取上級支持,動員社會力量,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事業發展的投入,使農民儘快享受到和城裏人一樣的公共服務,過上文明幸福的新生活。

鄉鎮調查報告7

尤魯鄉林業工作始終堅持“青山富民、小康社會”的指導思想,積極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低產林改造等林業重點工程,加大植樹造林和資源保護力度,全面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加快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林業產業發展,使全鄉林業工作進入持續、高效、良性發展軌道。

一、林業現狀

1.造林成效顯著,森林覆蓋率繼續提高。

我們鄉完成長期護林9萬多畝,造林13.9萬畝,封山育林1.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6.7%。通過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和森林經營水平的不斷提高,全鄉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逐年增加。森林植被總量迅速恢復和增加,森林質量明顯提高。目前全鄉林業用地面積23.6萬畝,佔總用地面積的65.83%。全鄉生態環境、生活條件、工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

2.林業產業體系初具規模,發展潛力不斷增強

在穩步推進林業生態體系建設的同時,加快林業產業體系建設,堅持生態建設與產業建設齊頭並進,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和產業建設生態化的要求,依託林業重點工程,堅持以核桃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戰略,為全鄉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依法治林得到加強,森林動植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來,我鄉天然林資源得到了全面有效的保護。森林行政資源管理步入正規化、制度化、規範化軌道,森林警察嚴厲打擊和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近年來,沒有發生重大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和惡性林政案件,大量動植物存活繁衍,林區公共秩序良好。

4.大力支持林業建設,科技興林成效顯著

在科技興林方面,為了保證各項工程的順利實施,我鄉堅持以科技為先導,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廣和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堅持適地適樹,採用科學合理的造林模式,不斷提高造林效果,促進林業效益的有效發揮。

5.項目管理已形成科學、規範、合法、有序的模式體系

在各項林業工程的建設和管理中,我鄉積極加大林業工作的規範化、標準化進程,確保各項工程高標準、高質量的順利實施,確保全鄉林業持續、健康、高效、穩定發展。近年來,我鄉所有重點林業項目都順利通過了上級部門的驗收。通過檢查,各級檢查組一致認為,各級領導重視我鄉各項林業工程的實施,實施情況良好,資金管理有序,政策落實,工程效果顯著,人民滿意。

二、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1.林業產業化建設滯後

全鄉林業產業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結構不合理、特色林業經營集約化、加工初級化、林業經濟效益和生產力低下。特別是我的家鄉有很多山區。農民靠山吃飯,山不發財。森林沒有產業的現象依然存在,林業產業化建設滯後。

2.投資仍然不足

目前,雖然我鄉林業投資逐年增加,積極爭取國家對生態建設的`投資,但工程造林的配套資金仍難以滿足基礎設施、自然災害、科技推廣等生態建設的需要。生態建設的投資渠道還比較單一,全鄉林業投資機制還處於起步階段,林業投資與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3.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現代林業注重林業科學技術的內容。雖然我鄉在林業科技培訓和新品種推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於基礎設施、資金投入、造林條件等各種因素,林業科技含量不高,林業科技水平與現代林業發展差距較大。

4.林業和畜牧業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由於我鄉多年來護林方式單一,羣眾思想觀念有待進一步提高,雖然我們在封山禁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林業生態建設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整體利益與地方利益之間的矛盾仍然突出,同時也存在管理不力、基層隊伍薄弱等問題。解決林牧矛盾的任務十分艱鉅。

鄉鎮調查報告8

取消農業税費後,如何鞏固税費改革成果,從根本上遏制農民負擔反彈?湖北省谷城縣實施的鄉鎮綜合配套改革以鄉鎮機構和人員精簡為突破口,大大轉變了農村基層政府職能,探索出一條與農村税費改革制度相適應的鄉鎮機構改革新路。

最近三年來,谷城縣鄉鎮機關幹部減少64%,機構編制大大壓縮。同時,把鄉鎮事業單位整體轉製為公共服務組織,通過規範服務方式,明確公益職能、量化考核指標等方式,構建起農村新型公共服務體制。

--鄉鎮機構臃腫農民負擔沉重

谷城縣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全縣有10個鄉鎮,43萬畝耕地,55萬人口。據谷城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陳啟合介紹,20*年,谷城縣一般鄉鎮財政供養的人口少則500人,多則上千人。記者在調查時瞭解到,綜合配套改革前,紫金鎮僅鄉鎮一級的領導幹部就有22人,城關鎮僅鎮財政所就有70多人,就連谷城縣石花鎮城建所的在冊工作人員都達到99人。襄樊市委常委、谷城縣委書記周霽説,税費改革後,這些人依然在打擦邊球,不收費就沒有辦法生存。過去上面有一個部門、下面就要對應一個,機構龐大,行政效率不高、鄉鎮機構職能不清晰,必須把鄉鎮黨政機關人員壓縮,合理設置機構佈局,才能鞏固税費改革成果。

--四大措施推進鄉鎮機構改革

從20*3月開始,經過兩輪改革,谷城縣在四個方面全面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

一是整合鄉鎮機構設置,統一設立“三大辦”:黨政綜合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和社會事務辦公室。根據農村税費改革後鄉鎮工作的實際,谷城縣重新界定了鄉鎮機構職能,劃分了職責範圍,撤銷了鄉鎮政協機構。改革後,鄉鎮機關內部拉開了收入檔次,以農民是否滿意為標準,每年工作最好的機關幹部與一般的機關幹部相差1500元。

二是縮減鄉鎮機關人員編制。現在,谷城縣10個鄉鎮共核定行政編制395名,實際在崗353人,分流646人,比改革前全縣鄉鎮機關幹部減少了64%,同時,後勤服務一律實行市場化、社會化運作。

三是精簡領導班子。通過實行領導班子交叉任職,鄉鎮領導幹部得以全面壓縮。同時,縣裏對超配領導幹部進行調整,其中改任鄉級助理、幹事45人。以紫金鎮為例,改革後的領導職數只有書記兼鎮長、副書記兼副鎮長、副書記兼人大主席團主席、副書記兼紀檢委書記,兩位黨委委員兼副鎮長、宣傳委員7人。

四是分流人員待遇落實到位。分流的鄉鎮機關幹部中,很多在40-50歲之間,上有老、下有小,既沒有出去闖蕩的年齡優勢,又沒有達到退休年齡。為此,谷城縣決定,對鄉鎮機關分流人員的基本生活費統一按其檔案工資標準的60%發放。同時,對主動分流的'幹部按70%發放檔案工資。整個改革建立在大家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始終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把政策交給大家,沒有出現大的波動。幾年的實踐證明,改革實現了既定的“減人、減事”的目標,成效非常明顯。

--鄉鎮事業單位整體轉制

談起改革前鄉鎮事業單位的狀況,城關鎮黨委書記兼鎮長周雲説:“基本上是人心散了,黨委、政府為農民服務的線斷了。”城關鎮畜牧獸醫服務中心主任楊國政説:“我們不知道幹什麼,收入也沒有保障。”當時,農民羣眾對政府的公共服務很不滿意,例如,農民購買假種子、假肥料等情況沒有人能去進行真正有效的管理。

按照谷城縣鄉鎮事業單位的改革的整體部署,谷城縣將全縣鄉鎮事業單位整體轉制,以促進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各鄉鎮把財政所和經管站合併,民政所撤銷,職能轉到鄉鎮社會事務辦公室。撤銷鄉鎮殘聯、黨校、社會保障服務所,其他站所整體轉製為中介組織。目前,全縣10個鄉鎮共有計生、城建、文化、廣播、農水、農技、農機、獸醫等8類站所71個事業單位順利實現轉制。

為解除鄉鎮事業單位等被改革對象的後顧之憂,谷城縣在全縣鄉鎮事業單位內,全面推行全員參加養老保險工作。谷城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魏開傑告訴記者,到2005年底,全縣鄉鎮事業單位的2768名職工全部參加了養老保險,單位應繳的1250萬元和個人應繳的1213萬元全部收繳入庫,職工參保率、基金收繳入庫率、養老保險手冊發放率全部達到了100%,確保了鄉鎮事業單位的改革的穩步推進。

--三方面舉措構建公共服務新體制

在構建農村新型公共服務體系方面,谷城縣主要有三項舉措:

一是規範服務方式,明確公益職能。除各鄉鎮畜牧獸醫中心實行縣級行政主管部門派出制外,其他服務中心一律實行委託服務制。縣裏在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確定了鄉鎮站所轉制後承擔的43項公益職能。對公益職能,政府購買服務,預撥10%至20%的財政投入,最後考核通過、農民認定後,一起算總賬。現在由各鄉鎮站所轉制而成的服務中心充滿朝氣。這些單位的職工,過去每月平均收入只有300元左右,現在大多數提高到600多元。

二是各鄉鎮和縣直主管部門,將各項服務活動量化成具體考核指標,在與各服務中心充分協商的基礎上,簽訂委託服務合同,明確雙方的責權利、服務要求、經費數額和考核兑現辦法等事項。制度的創新使服務中心員工的工作態度有了巨大的轉變。比如鄉鎮農機站的工作人員過去只是在辦公室裏等着農民來,現在必須下到田裏去直接服務農民。只有農民接受了服務,滿意簽字,農機服務單位才能收到政府的撥款。

三是重新界定農村公益投入標準,打足經費,實行資金直達。過去全縣10個鄉鎮每年共下撥農技推廣費用28萬元,而現在按照全縣43萬畝耕地,每畝1元多的標準,將全縣農技推廣費用總額提高到40多萬元。在結算方式上,縣財政對這些轉制後的服務單位實行年初預撥款、半年一考核、年終結總賬的辦法。目前,谷城縣已按照全年預算20%的比例,向各服務中心預撥了啟動經費,保證了農村新型服務體系的運轉。20*年穀城縣鄉鎮公益事業經費預算為627萬元,與20*年相比,增長了約30%。

--政府工作效能明顯增強新機制活力顯現

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完成後,谷城縣鄉鎮機關和事業單位的職能得到了重新界定,基層政權結構得到了優化。陳啟合告訴記者,鄉鎮綜合配套改革斬斷了亂收費的根子,切斷了隨意進人的源頭。改革到位後,機關幹部普遍增強了危機感。現在,縣裏設立了鄉村幹部尋訪問事制度,變農民的上訪為幹部的下訪,主動與羣眾溝通,解決羣眾的各種問題。

襄樊市委副祕書長、市農辦主任吳長華説,谷城縣鄉鎮政府職能轉換的效應是顯而易見的。目前留下來的鄉鎮幹部隊伍,素質比較高,用引導、服務、示範的方式發展經濟和社會事務的能力大大增強。現在谷城縣農民與政府之間的關係空前密切,黨在農村基層的執政地位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圓滿完成了改革之初確定的各項目標。

周雲告訴記者,以前鎮裏各站所在資金上是“以錢養人,一年缺半年的糧”。20*年,縣財政對城關鎮各服務中心的投入,比改革前多投28萬元,全面實現了“以錢養事”。

縣鄉兩級財政對農村公益事業投入的大幅增加,為服務中心增加收入、服務人員提高待遇創造了條件。新型考核體系的建立,特別是通過推行服務內容和服務效果農民簽字認可制度,讓農民有了更大的發言權。

鄉鎮調查報告9

一、裏雍鎮概況:

裏雍鎮地處柳江縣城東部,與鹿寨、象州縣相鄰。全鎮總面積243平方公里,人口約3萬。共分為立衝、廣實、紅花、長沙、裏雍、基田、龍團、龍江、富龍、紅賴10個村委會,105個自然屯,有壯、漢、仫佬、侗、瑤、水等民族。農民人均年收入約2500元,在柳江縣屬於比較貧困的鄉鎮。

裏雍鎮現有初級中學兩所,國中生共1003人,全鎮國小一至六年級共有學生1219人。

二、我鎮教育資源均衡的現狀及問題

1、生源分佈及班額:我鎮共有1219名國小生,其中女生589人。一年級185 人,二年級172人,三年級196人,四年級223人,五年級224人,六年級219人。所有學生分別在一所中心校及11所村級完孝1所有一至六年級的教學點,共有77個教學班,全鎮平均班額為15.8人。

現在11所村級國小裏,僅有龍江、立衝、基田、紅賴四所國小學生人數超過100人,近三年級內學生人數在100人以下的學校有西河、紅花、長沙,龍團、河表,據統計,三年級後學生人數超過100人的僅有龍江、紅賴兩所村級國小。目前學生最少的紅花國小六個年級一共僅有33人。但是,也需要配備8個教師。學生生源收縮較突出的是龍江、紅賴、廣實、龍團等,每年減少的人數在50人左右。

2、師資力量及教師編比:全鎮具備合格學歷及有教師資格證的在崗教師共126人,除去中心校行政機構的6名非教學人員、借調到其他學校的、長病在家不上課的等,還有122人。這122人共承擔全鎮77個教學班的教學任務,教師的班比不到1.6人。有的學校還開設有學前班,教學任務更重。有的學校為了辦好學前教育,為九義教育打好基礎,但是苦於沒有教師上課,只好不開設學前班。這樣的狀況,非常不利於教育教學的發展,難以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3、學校硬件設施:由於學生數減少,班數減少,各校的教室基本夠用。教師有辦公室,各校還專門設立有一間遠程教育資源室,但是,各校的功能室,如體育室、儀器室、圖書室、實驗室等則配備不全,原因是校舍有限,相關的設備也有限,學校無力購買,上級下拔的也非常有限。另外,學校的運動場地也非常有限,主要是受限於校園的面積,有的學校面積比較大,但是缺少資金進行建設,校內需要配備的體育設施等方面都還沒有配齊,制約了體育課的正常教學和學生素質的提高。

另外,學校的教師宿舍也非常有限。有的學校根本沒有教師宿舍如河表國小、西河國小。現在不少的教師都不是本地的,有的家是外鄉鎮的,也有的是外村委的,而學校沒有足夠的條件讓教師們住宿,即使有住宿條件也是在邊遠地區,離集市很遠,生活很不方便,教師的工作難以安心。

4、教育經費方面:現在我鎮教育經費唯一的來源是上級下拔的雜費,每年每生240元,這些經費下拔的金額的多少是按學生數的多少而定,我鎮學校規模小,所得的經費就相當少,加上學校分散,資金也就分散,資金分散後錢就不見錢了。錢少了,也就難以辦成大事。現在全鎮共有七所學校人數不足100人,如果按100人計算,每年的經費也只有24000元。按照普通學校的開支,請人守校、報刊、差旅三項開支已佔一半,餘下的錢用來應付日常的開支,已是相當緊張。而有長沙、西河、紅花三所國小人數只在50人左右,所得到的經費更是少得可憐。受到教育經費的制約,很多學校本身該做的、想做的事都無法完成,學校的發展根本無從談起。

5、校際間存在較大差距。在裏雍鎮各國小中,存在着許多的差距。在硬件方面,紅花、立衝、廣實、西河、基田五所村校至今沒有教學樓,教室都還是瓦房,外面下大雨,教室裏下小雨,加上年久失修,存在着不少的安全隱患。在教學質量上,中心校與各校之間也存在着較大的差距,每次期末檢測,一分三率都與中心校有較大的差距。

在教學設備方面,村校與中心校也存在着較大差距。中心校按照“普九”要求,配備有電教室、電腦室、圖書室、體育室、儀器室等,而各村校是沒有這些設施的,即使有一個室,如圖書室,其中的藏書量也相當有限。

6、在學校管理方面。由於學校分散,地域較廣,中心校對各校的管理也難以均衡,各校間的管理質量也很不一致。現在裏雍鎮各國小的校長和教導主任都承擔着近20節課時的教學任務,有的還擔任班主任,因此很有可能疏於對學校的管理,同時對學校管理方面的思考也不足,因此,學校管理存在較大的漏洞,對教學、財經、教師、學生等方面的管理也很不完善,有的學校一學期也未能對教師批改學生作業的情況進行一次檢查,學校對各班、各科教學的具體情況沒能做到深入瞭解。另外,由於教師少,每到上課時各個教師都有教學任務,根本無法抽出時間互相聽課,教學氛圍不濃,課改意識不強,教學質量低下。裏雍鎮在最近十年的時間裏,全鎮村級國小的平均分一直排在全縣各鄉鎮的下游。教學質量的低下,讓裏雍鎮的人民享受不到義務教育的公平。

三、實現我鎮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對策及措施

1、逐步推進寄宿制學校的建設。

全鎮國小實行寄宿制集中辦學是大勢所趨,然而,現在我鎮的條件還沒有成熟。但是,充分利用中心校及兩所中學現有的資源,便可以逐步推進寄宿制學校建設。裏雍鎮如果在XX年不實行部分學校的寄宿制,許多村小將陷入沒有教師上課的尷尬境地。因為目前有六個年級的一所村校的配備也只有8—9名教師,而到XX年將有25位教師達到提前退休年齡,相當於失去了三所村校的教師,如果平均分配各校教師,各校將只能有6—7個教師來上6個班,教師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雖然大規模地辦寄宿制學校的條件還沒有成熟,但我們可以將部分學校的部分年級的學生撤併到中心校進行寄宿制教學。如付龍、龍團兩所學校最偏遠,生活相當不便,難以調入教師,便可以將五、六年級撤到中心校;另外,西河、紅花、基田、長沙、紅賴國小古路教學點等規模較小的學校也將五、六年級撤併到寄宿制學校。以上學校五年級共有63人,加上中心校的19人,共82人,可以開設兩個教學班;六年級共有63人,加上中心校的24人,共87人,也可以開設兩個教學班。以上共撤掉10個規模較小的教學班,集中以後,部分插入中心校現有的班級,實際上只增加了兩個班額較大的教學班。以上學校撤掉了2個班,每所學校可以抽調1名教師共約6人協助寄宿制學校的教學及學生生活的管理,其中部分管理生活的老師可以利用至今未獲得教師資格證的政府分流人員來擔任。

2、同時整合部分村校資源,改造村級薄弱學校。

有的村校學生較多,可以暫時不撤併,如紅賴國小、龍江國小;有的兩所學校卻同屬一個村委,這些學校要進行整合。如我鎮的西河國小、基田國小,立衝國小、河表國小也可以撤併部分高年級,讓學生繼續走讀。如果有少部分學生走讀不方便的`,可以通過家長申請,轉入到寄宿制學校就讀。資源整合以後,學校建設的投入將傾向於今後規模較大的學校,如中心校和紅賴國小、龍江國小、立衝國小共四所學校。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合理調配教師資源。

進行佈局調整整合後,具有專業特長的教師則可以作為專職教師發揮他們的特長,搞好藝術、體育等學科的教學。一線任課教師要從全鎮教師中擇優錄用,對於這些一線教師在教學業績上要有一定的激勵機制;而負責生活的教師則要明確責任,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自己的力量。集中辦學後,教師更集中,更利用開展教學科研活動,可以形成更濃厚的教學氛圍,可以形成各科的備課組,教師間有了更多同年級同學科的交流的機會,同時也增強了教師的競爭意識,有利於提高辦學效益。

4、推進學校管理制度化建設。

由於辦學更集中,管理的人員得到落實,分管的職責更明確,管理工作也會更為規範化和科學化。保留下來的部分村校,可以在管理上尋求統一的模式,由中心校直接監控。管理的辦法、措施可以由中心校集中各校領導統一擬定,並在執行的過程中嚴加要求。中心校直接管理的寄宿制學校,則要有另一套管理模式,使得學生的學習、生活更為優化。總之,對學校的管理要形成制度,學校少了,要增加檢查和幫扶的力度,使學校的管理過程更為有序,更有效益。

5、統一財經管理,對重點學校進行重點投入。

集中辦學後,財經得以集中,這就能夠發揮它更大的作用。對重點學校,要加大投入,所有的投入要結合學校發展的願景,有意向地進行投資。在硬件上、在軟件方面、在教學設施、設備、在信息化設備等方面要加大投入,讓學校的辦學條件更好,更能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

四、均衡教育資源,辦寄宿制學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目前,進行寄宿制學校管理,主要問題是家長、學生對寄宿學習的瞭解還不夠,家長擔心學生年齡小生活無法自理,擔心學生往返的交通安全等。在硬件方面則是教室、學生宿舍、教師宿舍還沒有辦法解決。

對於家長的擔憂,我們可以通過優質的服務,打消家長的顧慮。可以通過考評考核,將教學成績優秀的教師擇優放到教學第一線,而部分教學質量低下的教師則作為學生的生活教師。我們可以通過對教師的教育,提高學習、服務的質量,讓學生學得更好,食宿更為便利,讓家長放心。在放月假時,教師將學生送到車站、碼頭,或要求各村屯的學生家長輪值日派代表來接學生回家,保證學生的安全。為便於處理學生日常的小病痛,我們還可以設立校醫,讓學生隨時能看上病,吃上藥,免去家長的後顧之憂。

為使學生在校住得更安心,我們可以在每天組織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如看電視、體育、文藝等方面,把學校辦成學生的樂園。

在硬件方面,學校要充分用好每一分錢,同時爭取得到上級的大力支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將學校建設成為與城鎮學校沒有差別或差別較小的學校。

經充分的調研,我鎮在近年內逐步推進實現寄宿制學校的建設是可行的,通過集中辦學、集中管理、集中投入,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是完全可能的,辦好讓裏雍鎮人民滿意的教育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柳江縣裏雍中心國小 卓禮海

鄉鎮調查報告10

一、項目與項目單位概況

1.項目基本情況:名稱、建設單位、立項背景、建設目標等;

項目名稱:xx東壩鎮xx00畝果桑綜合開發建設

建設單位:xx東壩鎮人民政府

東壩鎮位於雲浮市xx的東南部,是一個農業重鎮,全鎮總面積xx6平方公里,有水田1xx00畝,山地面積xx萬畝,旱地面積3.6萬畝。總人口40063人,轄1個居委會xx個村委會。20xx年全鎮實現GDP4.2億元,農民人均年收入5198元。東壩鎮是蠶桑大鎮,20xx年被評為廣東省蠶桑專業鎮,目前全鎮擁有桑園面積25000畝,種桑養蠶户達到6000户,佔全鎮總户數的80%,20xx年蠶桑業總收入1.01億元,人均2500多元。然而,由於對繭絲綢出口的過多依賴性,常讓國際市場需求的波動左右國內生產,造成蠶農情緒不穩定,收入不能穩定增加。要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拓展產業面,挖掘桑樹自身多用途的潛力,千方百計為蠶農增收創造途徑。其中之一,就是發展果桑產業,使蠶農獲得養蠶和桑果雙重收入。因此建設蠶桑業綜合開發基地,發展果桑產業,加以推廣應用,迅速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果桑的果實為桑椹,桑椹味道鮮美、酸甜可口,桑椹可加工成藥材和保健食品,如果汁、果乾、果醬、果粉、果酒、罐頭等,很受消費者的喜愛。另外,果桑的桑葉還可以用於飼養蠶生產蠶繭。項目建設本着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的原則,計劃以大坪村為中心建設蠶桑業綜合開發基地,實施標準化生產,並引進全套桑椹果冷藏、保鮮加工生產線,開發桑椹果汁、果酒,建設原料、產品儲存倉庫及辦公生活附屬設施,通過公司+農户+基地模式建xx00畝優質果桑生產基地。

2.項目單位情況:近兩年財務狀況、技術條件、管理方式等。

東壩鎮位於雲浮市xx的東南部,鎮政府駐地距縣城71公里。東接雲安縣高村鎮,南連宋桂鎮,西以南江為界與連灘鎮隔江相望,北與南江口鎮毗鄰。全鎮轄xx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人口約4.0萬。鎮域xx6.9平方公里。正在建設中的廣梧高速公路從境內通過,並在東壩鎮設立出入口。20xx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4.9億元,財政總收入46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198元,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1.1億元。蠶桑產業是東壩鎮的傳統產業和特色農業支柱產業。20xx年12月,東壩鎮被廣東省科技廳評選為“廣東省技術創新專業鎮”。目前,蠶桑的種植面積己達到2.5萬多畝,去年全鎮產繭6000多噸,產值7000萬元。東壩鎮還是糧食生產的重要基地,全縣最大的平原地區大部分位於東壩鎮。東壩鎮人民政府屬下的東壩鎮農業服務中心是一個事業單位,負責該項目的具體實施。成立於20xx年(前身為東壩鎮農技站),主要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和生產資料,現有幹部職工5人,其中農技師4人,長期聘用農技人員xx名。該中心固定資產50多萬元,設有一個蠶桑水果技術服務中心、一間農資供應門市部和xx個農科網點。中心與華南農業大學建立合作關係,能熟練掌握種桑養蠶的各項技術。近兩年中心年盈利8萬元,年上繳税收7800元。

二、投資必要性分析

1.是否符合產業政策、行業和地區發展規劃;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國家始終把農業和農村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目前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指導思想已實現了兩個轉變,一是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與保護環境結合起來;二是由以增加農產品產量為主,轉到積極調整結構,依靠科技進步,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上來。果桑是我國種植業的一個新興項目,在豐富和優化農林產業結構中的積極作用日益顯現。果桑項目的推廣,提高了單位面積經濟效益;實施果桑產業的開發是科技興農戰略的需要,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需要,也是調整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果桑產業產加銷綜合技術開發”已被列為國家級星火計劃項目.果桑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面臨的市場巨大,前景廣闊。果桑及相關的產品豐富,廣泛應用於食品工業、生物製藥、印染、造紙、飼料、蠶業等。主產業是採摘桑椹鮮食和生產加工成桑椹酒(如桑乾紅、桑果啤)、桑果汁、桑椹紅色素、桑果醬、桑果凍、桑椹醋等;其次是桑葉茶、食用菌、造紙、養蠶、家畜飼料等。其中以採摘桑椹為主要內容的兼業經營,將是我國果桑產業的主要類型。發展果桑,符合我市我縣的發展定位,也符合省委綠色產業的發展定位,發展果桑,定能造福東壩。

2.資源優勢及其與當地主導產業關係;

(1)便捷的基礎設施條件.項目區所在地位於廣梧高速公路東壩出口黃金路段,附近有省道德珠線,國道321和324線,公路交通網發達。水路則可直接出海,用電由南方電網供應,電力充沛,供電質量上乘。電信、信息、廣播、電視網絡己遍佈及各行政村,均十分便捷。(2)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東壩歷來尊師重教,文化底藴深厚,技術素質較高。擁有勞動力2餘萬人,企業在用工選擇上回旋餘地較大。(3)政府優惠政策.縣、鎮政府十分重視吸引外資、內資到我鎮投資創辦企業,給予各項優惠政策,尤其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企業更為重視。

3.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作用。

積極發展果桑產業符合“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對促進農民增收、豐富市場供應,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三、生產、建設條件分析

1.項目所在地自然資源條件、社會經濟條件;

該項目區位於北迴歸線南側,光照資源豐富,夏熱冬冷,節氣明顯,無霜期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雨量1433毫米,氣候適宜種桑。羣眾對種植果桑積極性很高,黨委政府也十分支持羣眾多元創業,全力以赴為發展果桑業創造條件。(1)有成熟的栽培技術和果桑品種.廣東省農學院蠶業研究所已進行了多年的實踐,總結出一整套果桑豐產栽培、病蟲害防治技術,簡單易學、便於推廣,與一般桑樹基本相同,大面積種植,在專家的`指導下能迅速展開。(2)有成熟的市場條件.經過十多年的開發,桑椹產品的國際國內市場已經打開和正在擴大。(3)在宣傳方面已經佔了先機,專門用於宣傳東壩蠶桑的專業鎮網站已運營兩年,有了相當的訪問量,由於起步早、內容實,成為了行業領先網站。(4)難得的歷史機遇,蠶繭價格上漲,蠶農栽植桑樹熱情較高;新農村的村村通硬化路工程,解決了以前桑果運輸難題。

2.交通、水、電、通訊等基礎條件與配套設施。

該項目區位於大坪村,環鎮水泥公路與縣道464線和省道德珠線相連,即開通的廣梧高速公路從項目區邊經過,交通十分便利。項目區位於南江河南側,臨近有50萬立方米水庫一座,溝渠縱橫交錯,灌溉方便,條件優越。項目區附近有高、低壓輸電線路和變電設施。項目區附近建有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信號發射接收裝置,信號覆蓋全區,固定電話線路可通區,通訊設施先進。

四、建設方案

1.項目實施地點、範圍和實施計劃;

項目區位於東壩鎮大坪村,輻射周邊xx個村.果桑基地從20xx年1月開始建設到20xx年3月完成.收購和桑椹加工企業從20xx年6月建設到20xx年12月完成.

2.建設內容和技術方案;

(1)以東壩鎮大坪村為中心建設xx00畝果桑基地,在大坪村建設一個xx畝示範基地和一個5畝果桑苗繁育基地.(2)桑果收購及儲藏選址在東壩工業園區內。徵地xx畝,建設收購場6000平方米。(3)配套整理土地和灌溉系統,並修建運輸道路1公里。(4)待果桑種植面積達到一定規模後,引進引進全套桑椹果加工生產線,開發桑椹果汁、果酒,由公司投資,自負盈虧。建設期從20xx年1月開始到6月。技術方案:果桑栽培採取國家標準,統一規劃、品種、管理、防治。

3.項目運行機制和組織落實。

該項目由東壩鎮農業服務中心組織實施,本項目計劃引用“公司+基地+科技+農户”的產業化運行方式,建設優質果桑兼用型基地。依照合同的規定,公司投入必要的設施,提供桑果兼用型優質種苗;產前桑農在公司的扶持指導下,進行科學化果桑種植;產中公司派科技人員開展優質栽培技術指導服務;產後以保護價兑現收購合同,收購基地的桑果進行深加工及市場銷售。通過訂單農業和經濟法規,維護公司和農民雙方的利益,幫助農民提高抵禦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提高公司抗風險能力和整體效益。

五、財政補助資金支持環節

該項目建設資金約需125萬元,資金籌集一是建設單位自籌65萬元,二是申請中央投資計劃項目專項補助資金60萬元。在資金使用上堅持開源節流,把有限的有償資金用在刀刃上,即用於購置優質桑苗、建基地配套設施;其餘肥料、農藥、澆灌等費用全部由服務中心自籌。在資金管理上,建立專帳、專人專管,做到專款專用,保證本項目的按期完成。

六、主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分析

1.項目經濟效益分析(指項目投資預期微觀經濟效益和宏觀經濟效益分析);

(1)投入:每畝種苗333株×1.5元/株=500元,肥料200元左右,總共投入700元左右,xx00畝需要70萬元;儲藏倉庫xx畝約40萬元;公路建設15萬元。總投入125萬元。

(2)產出:每畝鮮果1400~1500公斤,單價6元/公斤,收入6000~9000元。xx00畝總收入約750萬元。

(3)、利潤:每畝5300元~8300元。即使多年後桑果的價格降到3元/公斤,每畝地的純收入也在4500~7500元

2.項目社會效益分析(包括促進農民增收情況、公共服務覆蓋範圍及生態環境影響分析。)

該項目的實施,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一是發展了區域特色產業,提高了農業效益;二是生產了有機食品,確保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三是解決了農業就業問題,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四是開發低坡荒山,保護了生態環境。這對我縣乃至我市、我省退耕還林,綠化荒山,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可以説,果桑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藥用價值。因此,具有重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七、結論

通過近幾年在我地的栽培表明,果桑能在貧瘠的荒山坡上良很地生長,而且管理方便,病蟲害少,特適山區農民作為經濟植物進行人工栽培,並以此為原料,推動深產加產業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的公司+基地+農户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將對我縣的山區農業經濟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大力發展原料基地,將是我縣山區農民脱貧致富的好路子,它的發展除了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外,還可改善生態環境,能為秀山麗水更添光彩,是利國利民的好項目。

鄉鎮調查報告11

近年來,隨着以税費改革為重點的農村各項改革的深入推進,如何解決鄉鎮拖欠村組幹部各種費用的問題,成為各級黨委、政府關注的熱難點問題。據開江調查統計,全縣10鎮10鄉、194個村、1512個村民小組拖欠村組幹部各種費用累計達3071.4萬元,其中墊税1017.5萬元、開任公路1056.5萬元、拖欠工資429.6萬元、應退個人保險金24.7萬元、卸職費444.8萬元、其他98.3萬元,拖欠費用最多的是甘棠鎮,達488萬元;拖欠費用最少的是永興鎮,為39.8萬元,平均每個鄉鎮153.8萬元、每個村15.8萬元。

一、危害性

1、危及基層政權的穩定和鞏固。隨着拖欠各種費用的不斷產生和發展,使得村組幹部纏身的債務就象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問題也越積越多。全縣拖欠村組幹部各種費用3071.4萬元,牽涉到1萬餘户羣眾的資金和利息,他們無法從鄉鎮領回本金和利息,使他們的子女上學、就醫等造成困難。由於民間借貸利息較高,一般都在月息2-3分左右,有的甚至高達5分左右,而且每年利息增長特別快、特別多。近年來,全縣20個鄉鎮拖欠村組幹部各種費用就增長了98.3萬元(利息增長),利息平均每年遞增20%,隨着時間的延續,逐年增加。村組幹部只好到各級黨委、政府上訪,尋求政府解決,一旦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造成羣體上訪,最終導制基層政權無法運轉而癱瘓。如靖安鄉伏龍寺村原村幹部劉祥見卸職下來多次上訪反映私人墊繳農業税3.6萬元,要求鄉政府償還。

2、挫傷村組幹部的積極性。全縣20個鄉鎮拖欠在職村組幹部各種費用1882.6萬元,拖欠卸職村組幹部各種費用1188.8萬元,涉及村組幹部2447人,平均每個人1.3萬元。他們都不同程度採取借、貸、墊等方式來完成税費、修路、達標升級活動等各項任務,成了“債務”人。一些在職村組幹部擔心這些費用成為呆帳,只好硬着頭皮繼續幹下去,卸職村組幹部每逢年終前纏鄉鎮領導,大多沒有解決,能解決的也只是極少部分。加之現行的管理方式對村組幹部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使其所處的地位、所承擔的責任與實際報酬反差太大,老有所養等後顧之憂得不到徹底解決,挫傷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一些年輕的村組幹部看到政治上沒奔頭,經濟上沒搞頭,工作上就耍玩頭,有的乾脆辭職不幹。

3、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村組幹部成天陷在沉重的債務中,擔心鄉鎮又來興辦公益事業如鄉村道路修復、學校建設、村級辦公條件改善等,村上沒有集體收入,倡導羣眾集資困難,使得債務再次增大。至於發展農村經濟,整天疲於應付要債的羣眾,無暇顧及農業生產發展。特別是在當前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旦這些問題不能及時解決,村組幹部的示範帶動作用將受到影響。

二、形成原因

造成鄉鎮拖欠村組幹部各種費用的問題,具體歸納起來有以下方面:

1、村組幹部卸職費解決難。全縣共拖欠村組幹部卸職費444.8萬元,除講治鎮靠鎮財政貸款兑現了該鎮村組幹部的卸職費外,其餘19個鄉鎮拖欠卸職費的現象十分嚴重,平均每個鄉鎮達23.4萬元,平均每個村組幹部3350元,拖欠最多甘棠鎮達72.1萬元。一是按照税費改革前的規定,村幹部的卸職費由鄉鎮財政補一點、農民統籌的管理費中出一點、村集體經濟出一點“三個一點”的辦法解決,由於全縣幾乎所有的村都沒有集體經濟收入,導致這個一點無法落實,加上鄉鎮財政緊張,補這個一點也沒有完全兑現;二是按照税費改革後的開江縣委[]77號文件規定,村幹部的卸職費採取縣、鄉(鎮)財政給一點、農業税附加補一點、村可支配收入擠一點的辦法,其中的鄉(鎮)財政給一點和村可支配收入擠一點根本無法落實,而農業税附加必須按照有關規定,完成規定的比例才能返還,一個組或幾個組拖後腿往往會影響一個村,一個村或幾個村拖後腿往往會影響到一個鄉,絕大多數村根本無法按時足額拿到返還的農業税附加,致使卸職費的兑現受到影響;三是農業税取消後,鄉鎮、村沒收入來源,由鄉鎮、村負責統籌部分無法解決,縣上也沒有配套措施加以解決,鄉鎮感到十分棘手。

2、個人墊資回收難。村組幹部墊資上繳税費、公路款已是普遍現象,有的村組幹部個人墊資高達幾萬元,少則幾千元。全縣村組幹部累計墊資總額20xx萬元,平均每個村墊資10.7萬元,造成一些村組幹部不想幹,又苦於墊資收不回,工作只好得過且過;鄉鎮為了完成上面任務,挪用應退村組幹部個人保險金24.7萬元,一些鄉鎮想調整個別工作不力的村組幹部,也無法調整。

3、工資兑現難。全縣20個鄉鎮拖欠村組幹部工資429.6萬元,一些在職村組幹部反映,他們在基層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到頭,按照上面的規定,他們的工資每月50—200元,可是由於每年都不能如數完成鄉鎮下達的各種任務,就不能領工資,對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影響很大。這裏面的原因主要是沒有如數繳清上面的各種款項,但是下面的錢確實又無法足額收起來,鄉鎮就只好扣他們的工資。以甘棠鎮朱家槽村為例,原每年足額收取農業税後,農業税附加只有1.3萬元,村上7個村幹部,8個組幹部,即使足額收取農業税,每年工資差額在3000元以上,更何況根本無法足額收取。

三、對策措施

近年來,隨着農村税費改革的逐步深入,鄉村收入基本固定,化解拖欠村組幹部各種費用難度日益增大,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發展,損害了黨在羣眾中的地位和威信,削弱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必須採取綜合措施有序化解,切實維護農村經濟安全和社會政治穩定。

1、理清工作思路,積極促進化解。按照“夯實收入、調整支出、確保平衡”和“不借墊、不預徵、有序消欠”的工作思路,通過三年的努力,擠出資金,基本解決鄉鎮拖欠村組幹部各種費用的遺留問題。一是對各村的高息借款,從借款之日起按照金融部門規定的同期同檔貸款利率計息,通過清算,抵衝本金,調息、降息減債,明確償債主體,制定分年度償債計劃;對村組幹部因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原借銀行和信用社資金、財政週轉金、農發基金等形成的債務,應予扶持性免息;對村級因“普九”建校、配套設備等形成的債務應全部劃轉,確保村級消債順利進行。二是出售部分公有住房,包括村組撤併後閒置的村辦公房、村國小校資產消債;加快土地流轉,將農民舉家外出或從事工商業後長期荒蕪的承包土地和山林依法收回,通過拍賣、招標承包的形式合理流轉給經營者,集體從中獲取租金差價,緩解部分債務。三是利用地理位置優勢,對處於場鎮、鄉村道口屬集體的不動產進行拍賣,對集體企業進行改制,做好“邊角資源”的文章,籌集資金,緩解部分債務負擔。四是從縣財政再補助一點,個人繳納一點建立村組幹部養老基金。退下來後,鄉鎮和財政補助部分就由村組幹部本人繳納。這樣就可以落實那些因年齡、身體等原因退下來的村組幹部的經濟待遇,解決其後顧之憂,以達“安置前人,激勵後人”的目的`。

2、調整管理體制,實現增收減負。改進和完善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建立“兩確保、四激勵、一補助”為主要內容的縣對鄉鎮財政激勵機制,確保基層政權正常運轉的基本支出需要,確保村組幹部補助兑現和基層組織基本正常運轉的支出需要,對村組幹部補助實行了按省確定的標準委託金融機構按季打卡直髮到人頭的辦法,今年對村組幹部補助人平每月再增加了50元,同時,根據村、社區委會的常住人口規模、地理位置,解決每個村、社區委會全年辦公費3000-5000元,有力保證了村級基層組織正常運轉。為進一步促進鄉鎮積極化解拖欠各種費用,縣上還根據各鄉鎮的不同債務規模和自身努力程度,量化考核,以獎代補,專款專用,從資金安排上全力支持鄉鎮化解拖欠村組各種費用;同時,為避免“鞭打快牛”,對過去在消赤減債工作中做得好的鄉鎮,建立了“發展專項資金”,明確資金使用範圍,主要用於激勵地方經濟和税收增長,鞏固已取得的消債成果,防止債務反彈。對當年化解拖欠村組各種費用工作成績突出的鄉鎮,實行“以獎代補”,給予專項獎勵,今年縣上將上級轉移支付增量補助的20%用於建立“償還基金”,消化鄉鎮拖欠村組幹部到期的債務。

3、立足發展實際,壯大農村經濟。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產業化經營,通過盤活固定資產及創建科技示範基地、農村中介服務組織,推動村級公益事業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打破制約經濟發展瓶頸,特別是積極探索“村民自治、村事村辦、村務公開”的運行機制,大力興辦“自我投資、自我建設、自我管理、自我受益”工程,採取“一事一議”的辦法,由農民籌資民主管理,充分發動羣眾自己動手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建設現代新型農業,把從事農業開發的業主和種養業大户,組建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與農户、農產品與市場的橋樑作用,讓農民在生產聯合中組織起來,成為帶領農民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村經濟和致富奔小康的領頭雁。積極吸納周邊及外來民營企業、業主到一些小城鎮建公路、建市場、建住宅,以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推進二、三產業的大發展,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發展壯大農村經濟。

4、加大工作力度,注重強化監督。從嚴控制超越承受能力的農村社會公益事業項目建設,禁止開展由農民出錢出力出物的達標升級活動,在安排農業生產和社會公益事業項目時,一律不再要求鄉鎮配套資金;上級部門在鄉鎮、村開展社會公益性服務工作所需費用一律不得轉嫁鄉鎮、村,也不準以補貼名義留下差口,加重鄉鎮、村的負擔。建立鄉鎮新增債務審批制度,凡未經批准對村產生的新增債務,按照“誰決策誰負責,集體決策主要領導負責”的原則進行處理。進一步加大鄉鎮化解拖欠村組幹部各種費用的組織領導力度,把鄉鎮化解拖欠村組幹部各種費用工作納入地方或部門的年度綜合目標考核,並作為鄉鎮主要領導政績中的“隱績”指標考察。按照“管理上放權,政策上放活,工作上放手”的要求,充分發揮鄉鎮職能作用,賦予其應有的財權、事權和人權,確保工作重心下移,推動鄉鎮、村發展。同時,繼續完善鄉鎮經濟發展對村的利益分配機制,推行嚴格的消債監督約束機制和逗硬的消債獎懲激勵辦法,實現三年內化解鄉鎮拖欠村組幹部各種費用目標。

鄉鎮調查報告12

我廳雙聯聯繫點靜寧縣原安鄉,位於靜寧縣北部,南與靜寧縣的靈芝鄉和界石鋪鎮相連,西與靜寧縣三合鄉毗鄰,東北部與寧夏西吉縣的平峯、王民、公易等鄉鎮接壤。東西長約12公里,南北寬約11公里,總面積107平方公里。全鄉轄14個行政村100個村民小組,有3636户18225人,現有貧困村11個,貧困人口14580人,貧困面高達80%以上。全鄉共有耕地面積88350畝,人均4.8畝。20xx年底人均年純收入2656元,人均產糧420公斤。轄區海拔在1800米-2100米之間,降雨量在380-450毫米之間,屬西北部寒旱丘陵山區。境內溝壑縱橫,交通不便,基礎條件薄弱,自然環境嚴酷,春夏連旱秋雨多,降雨量分佈嚴重不均,且凍、旱、雹等自然災害頻繁,是一個典型的高寒乾旱,靠天吃飯的貧困山區。目前,鄉政府共有幹部職工106名。

一、鄉鎮幹部工作基本現狀

鄉鎮處在最基層,肩負着維護一方穩定、發展一方經濟的重任,工作頭緒多、困難多、強度大、壓力大。概括起來,可以用“忙、累、窮、難”來形容。

忙。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上面部門涉及到的工作都要靠鄉鎮去落實,加之農村工作直接面向羣眾,工作情況複雜,導致鄉鎮幹部常年奔波于田間地埂、農家小院,上山下溝、進村入户,尤其是春秋兩季,產業結構調整覆地膜、栽果樹、幼園管理、荒山荒溝造林、行道樹栽植、春季築路等,時間緊迫,任務集中,量大面廣,三四十天不回家是常有的現象。鄉鎮幹部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磨破了嘴皮子,走破了鞋底子。同時,計劃生育工作壓力很大,上面下達了各種考核指標,完不成的“一票否決”,計劃生育可以説是鄉鎮幹部目前面臨的最大困境,結紮難、上環難、管理難、徵費難,面對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計生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艱難,讓鄉鎮幹部陷入了軟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的尷尬境地。還有諸如惠農政策各項軟件資料的完善、低保五保的安排發放、新農合、新農保的徵繳等工作,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工作內容逐年增多,要求也不斷提高。而在完成這些繁重事務時,法律所賦予鄉鎮的權力卻變得越來越小。缺失強制執行力的鄉鎮幹部,抓計生靠磨,調矛盾靠講,收社保靠勸,説到底,就是靠一張“嘴”去做工作,結果是身心疲憊,收效甚微。

累。主要體現在鄉鎮幹部工作任務重,休假制度落實不夠,若遇上農忙時節,甚至一兩個月都回不了一趟家,很多鄉鎮幹部遠離家庭,一心撲在農村工作上,與家人的溝通和照顧少,與家人聚少離多,對父母缺少了盡孝,對子女缺少了教育,對愛人缺少了關懷,收入較低和無暇照顧家人的愧對心態,讓鄉鎮幹部苦不堪言。有位鄉鎮幹部曾這樣形象的表述自己的工作,“白 黑、5 2、8 x”,白 黑是指白天工作,()晚上加班;5 2是指一週5天工作時間,加上2天雙休日的時間,仍在工作,其實,在鄉鎮幹部的眼裏就從來沒有雙休日概念;8 x是指一天8小時工作時間之外的加班時間,加班的時間很有可能就是一個未知數。

窮。鄉鎮幹部的窮,主要表現在收入與支出的差距上。在我所雙聯的靜寧縣原安鄉,鄉政府共有幹部職工106名,最高的月工資3890元,最低的月收入1800元;年輕人居多,76人,月平均收入2100元,除去基本生活費,交通工具費用,所剩不足800元,結婚、安家、生子成了他們面臨的生活難題。在靜寧縣城,商品房漲到了每平米4500元,除商品房外,截止20xx年底,共有限價商品房194套,出售對象為城鎮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和新就業無房職工,而在靜寧縣每年考錄高校畢業生600多人,符合條件享受的很少,供不應求,限價商品房平均售價為3100元每平方米,仍然較高。廉租房截止20xx年底共計配售1020套,平均出售價為1210元每平方米,申報條件為:1、具有靜寧縣非農業户籍2年以上;2、家庭成員之間具有法定的贍養、扶養或者撫養關係;3、人均住房建築在13平方米以下;4、家庭人均月收入500元以下。按照這樣的條件,鄉鎮幹部無條件享受。公租房20xx年底修成1316套,今年修建800套,因為省上政策沒有下來,暫未配售。對於當前鄉鎮幹部的收入待遇,這些來自農村的年輕同志,是很難承受的起如此高昂的房價。為了工作方便,不至於常年騎摩托落下病根,部分幹部東湊西挪借來幾萬元,買了小汽車,常年下村,往返於鄉政府和所駐的村子,有的幹部所駐的村要20多公里,一年的油費超過1萬元。鄉政府是全額財政撥款單位,也是寅吃卯糧,運行狀況是東倒西湊。每年用於政府運行的資金為18萬元至20萬元之間,僅取暖、車輛加油維修就基本用光。吃飯、用電、用水等,需要一大筆的開支,單純依靠上級財政撥付,維持正常運轉非常困難。但是對於一些重大項目建設後續工作則由鄉鎮政府組織實施,諸如道路養護、行道樹的栽植、荒山荒溝治理等,無論是公共服務還是公益事業,離開了資金都將是空談。許多鄉鎮領導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先想辦法“化緣”.由此也導致了鄉鎮政府負債辦事,長此以往將難以為繼。

難。歷經千辛萬苦,層層篩選,擠過這座獨木橋,遠離中心城市,來到偏遠落後的農村一線,勤勤懇懇,埋頭苦幹,紮根於基層,一干就是一輩子,這就是大多數鄉鎮幹部的真實寫照。由於體制機制的原因,鄉鎮幹部的發展空間非常有限,在靜寧這樣的`大縣,24個鄉鎮,三分之二的鄉鎮已過百人,提拔使用是非常有限的,一個鄉鎮每年最多1名幹部,有的甚至幾年沒有提拔任用的,導致個別的鄉鎮年輕幹部產生了無望思想,在工作中,消極怠慢,辦事效率低下,羣眾意識淡漠,宗旨意識不強,根本沒有幹事創業的熱情。這部分年輕幹部干與不幹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的消極思想,嚴重影響了基層政府的健康發展。

二、思考與建議

鄉鎮政權的強與弱,鄉鎮幹部的能與慵,鄉鎮工作的好與壞將直接關係到整個國家的長治久安與和諧穩定。要破解鄉鎮工作出現和存在的困境與難題,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要完善體制機制。一方面建議有關部門因地制宜,制定切合實際的發展規劃,同時,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既保證產業結構的順利調整,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又尊重農民的意願,融洽幹羣關係。另一方面相關部門應體恤鄉鎮幹部實際,調整休假、薪資等生活保障制度。可以根據農村工作的性質,調整休假制度,保證鄉鎮幹部在農忙時間應集中抓好農村工作,農閒時間集中補休,使鄉鎮幹部每年能夠有一定的休整天數。建議制定切合實際的機關運轉預算支出和鄉鎮幹部工資補助標準,綜合考慮鄉鎮幹部的職務、工齡、表現、業績等, 制定統一的工資增長制度,解決他們收入不高,生活拮据的困難局面。建議在限價商品房、公租房等方面,適當向鄉鎮幹部傾斜,使他們居有定所。

二要深入改革創新。鄉鎮基層政府應堅持解放思想求新路,大膽創新破難題,積極推進政府自身建設,按照大部門體制改革的精神,探索建立鄉鎮政府機構管理模式和工作機制創新。着眼於基層政府職能轉變和提高服務效能,重新梳理和劃分政府各項職能,整合職能相近、業務相似的部門,建立鄉鎮便民服務中心,由一把手負總責,統籌調度工作人員,加強團隊協作,簡化辦事程序、減少中間環節、縮短辦事時間,降低辦事成本,增強工作效能。

三要理順權責關係。針對當前鄉鎮存在的事權、責權失衡問題,建議相關部門要在深入調研、統籌考慮的基礎上,對鄉鎮的事權與責權關係進一步規範理順,要麼收權收責,要麼放權放利,對鄉鎮政權應該“管什麼、怎麼管、管多少”不斷細化和明確,破除單純以“屬地管理”的單一方式、把利益全部收歸上級、把責任無限下放鄉鎮的不合理做法。

四要積極開源節流。針對當前鄉鎮政權普遍存在資金短缺、債務沉重的問題。一是國家在財政政策上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二是鄉鎮政府應加大農業產業化服務力度,搭建平台,積極扶持發展種、養、加、運、銷為主的農產品龍頭企業,鼓勵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類中小企業投資興業,不斷增加鄉鎮財政收益。三是要提高鄉鎮政府的機關效能,引導廣大鄉鎮幹部樹立勤儉節約、高效務實的勤儉節約意識。公司員工培訓情況調查報告和諧家村發展情況調查報告農村公路建設情況調查報告

鄉鎮調查報告13

由農村信用社代理的鄉鎮國庫業務,是國庫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證國家預算收入及時完整入庫的重要環節。為了加強對代理鄉鎮國庫業務的監督管理,最近**支庫對轄內代理鄉鎮國庫情況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

一鄉鎮國庫現狀

(一)機構狀況

年,為適應人民銀行獨立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需要,人民銀行單設國庫機構,經理國家金庫業務。按照“一級財政一級國庫”的要求,**支庫在轄區內成立代理鄉鎮國庫,成立之初由縣農業銀行下鄉鎮營業所(辦事處)代理。由於年農業銀行與農村信用社分設,且縣農業銀行鄉鎮機構相繼撤併,經縣農村信用社申請及人民銀行肇州支行審核,代理國庫業務移交縣農村信用社。截止年月末,**轄內設代理鄉鎮國庫個。

(二)人員狀況

機構人員總體狀況。代理機構人員總數人。其中:年齡狀況:歲以下人,佔.%,歲以上人,佔.%。學歷情況:大學學歷人,佔.%,大專學歷人,佔.%,中專及以下學歷人,佔.%。職稱情況:高級職稱人,佔.%,中級職稱人,佔.%,助級及以下人,佔.%。

代理鄉鎮國庫人員狀況。代理業務人員人,由信用社主管會計專門負責代理國庫業務管理工作。年齡狀況:歲以下人,佔.%,歲以上人,佔.%。學歷情況:大學學歷人,佔.%,大專學歷人,佔.%,中專及以下學歷人,佔.%。職稱情況:無高級職稱,中級職稱人,佔%,助級及以下人,佔%。

(三)業務狀況

基本業務狀況。截止年月末,個代理機構,資產總額,萬元,其中貸款餘額,萬元;負債總額,萬元,其中存款餘額,萬元;所有者權益-萬元。總收入萬元,總支出,萬元,利潤體現虧損萬元。各代理機構基本業務情況見下表。

代理機構基本業務狀況簡表

截止年月日單位:萬元%

機構簡稱 資產 負債 所有者權益 利潤

其中:貸款 其中:存款 收入 支出

代理業務狀況。轄內代理機構辦理代理業務只代理本級收入入庫。年-月,所轄鄉鎮國庫共辦理預算收入總額.萬元;辦理預算支出總額萬元。

其它。所轄鄉鎮代理國庫財政開户户。

(四)履行國庫職能情況

多年來,代理鄉鎮國庫能夠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金庫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商業銀行信用社代理國庫業務管理辦法》的要求,認真辦理國庫會計核算業務,為保證國家預算收支的順利實現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隨着財税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代理鄉鎮國庫核算質量低,內部管理鬆散,監管不到位,代理成本高等問題也逐漸顯現,加之“省直管縣”“鄉財縣管”以及國家取消農業

税的影響,鄉鎮國庫業務量嚴重萎縮,地位和作用明顯下降。

二存在的問題

(一)人員不足,核算方式落後,核算質量不高。目前,大部分代理鄉鎮國庫仍採用傳統的手工方式進行會計核算,工作效率低,且辦理代理業務人員兼崗,操作不規範,核算質量不高;部分代理鄉鎮國庫在辦理預算收入業務時,不能按照有關制度規定將收納的税款及時足額地報解入庫,而是大多采取了定期集中報解的方式,影響了税款的入庫速度。

(二)內控機制不健全,存在風險隱患。由於代理業務只佔代理機構正常業務的極小部分,且無利可圖,代理機構對國庫業務不重視,內部管理比較鬆散,缺乏嚴密的規章制度約束。主要表現在:一是規章制度不全,且貫徹執行不力,各崗位間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二是專職國庫人員少,且人員流動性大,平均學歷較低,對代理國庫的職責和重要性認識不足;三是鄉鎮國庫賬務核算存在“一手清”現象,風險隱患較大。

(三)人民銀行縣支庫對代理鄉鎮國庫監管力度不夠,監管職能難以有效發揮。隨着人民銀行職能調整,人民銀行縣支行的職能股室重新配置,國庫人員較少,且大多忙於處理日常核算業務,已很難再抽出足夠的人力和時間去監管和指導代理鄉鎮國庫業務,監管職能未能有效發揮。

三存在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代理機構風險意識淡薄。《商業銀行信用社代理國庫業務管理辦法》對代理鄉鎮國庫的.職責和權限作了明確規定。但實際工作中,代理鄉鎮國庫由於思想意識管理體制人員不足等因素,對代理國庫業務的職責和權限認識不夠,存在“重服務輕監督”的思想,片面認為代理國庫會計核算較為簡單,且資金數額小,是一個相對安全且責任不重的崗位,對風險防範的嚴峻性往往重視不夠,內部管理薄弱,造成代理機構不同程度地存在制度落實不到位,管理不到位操作不規範的問題,個別鄉鎮國庫只停留在賬平表對的初級階段。

(二)代理國庫業務手續費偏低,缺乏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影響代理機構的積極性。根據《商業銀行信用社代理國庫業務管理辦法》和《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關於提高商業銀行代理支庫代辦業務費標準的通知》規定,代理鄉鎮國庫的業務手續費由人民銀行分支機構與當地財政協商,一般按每筆.元給付,代理機構無利可圖,影響了代理機構的積極性及服務質量的提高。

四鄉鎮國庫業務收回人行縣支庫的方案

(一)縣財政部門意見

按照《國家金庫條例》“一級財政,一級國庫”的規定,如果撤銷代理資格,與條例規定相悖。暫時還不具備收回的條件,可繼續由農村信用社代理鄉鎮國庫業務。

(二)縣支庫意見

鄉鎮國庫由信用社代理,從目前來看,符合《國家金庫條例》的規定,並且肇州幅員遼闊,鄉鎮分佈比較分散,便於預算收入就地繳庫,同時也便於對鄉鎮國庫的監督管理。為了更好地發揮鄉鎮國庫的職能作用,建議可採取以下措施:

建立代理機構利益補償機制。目前,國庫存款已經計付利息,但商業銀行和信用社代理國庫業務仍按每筆.元的標準計付代理業務費,不足以彌補代理行的成本支出。可考慮提高代理業務費標準,既低於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費標準,又高於目前每筆.元的標準。其目的是改變代理機構代理國庫業務中成本高於收益的現狀,以體現成本收益對等的商業原則。具體收費標準由人民銀行會同財政部門各代理機構共同商定,代理業務費由財政部門支付。

強化內控制度建設,有效防範資金風險。代理鄉鎮國庫應嚴格按照《商業銀行信用社代理國庫業務管理辦法》的規定,健全各項內控制度,建立內控目標責任制崗位輪換業務交接憑證傳遞重要會計事項逐級審批和國庫賬務檢查等國庫內控制度體系,在國庫資金風險防範中發揮真正的作用。

提高鄉鎮國庫工作人員整體素質。人員素質是做好國庫監督與管理工作的基礎。隨着財税金融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代理國庫人員普遍缺乏相關的財税知識,對一些制度條款理解不夠深刻,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庫職能作用的充分發揮,不利於國庫工作的全面深入開展。因此,要把代理國庫人員業務知識培訓作為提高國庫幹部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的一項長期性工作來抓。培訓方式可採取短期集訓以會代訓,檢查輔導崗位練兵等方式,加強對代理國庫人員的國庫基礎理論基本會計制度業務操作規程等培訓,提高國庫人員素質,以適應國庫業務發展的需要。

撤銷部分代理機構。對代理業務嚴重萎縮的代理鄉鎮國庫,與當地財政部門協商,可擬採取撤銷代理鄉鎮國庫業務資格。對業務量大的鄉鎮國庫,可繼續由其代理,以減輕縣支庫的工作壓力,有利於財政資金的管理與使用。

人民銀行縣支庫要加強對代理鄉鎮國庫業務的監管。制定相應的考核機制,獎勤罰懶,鼓勵信用社辦理代理鄉鎮國庫業務的積極性。

鄉鎮調查報告14

鄉鎮是我國政府管理“五級結構”的最末端機構,承擔着貫徹上級政策、管理鄉鎮農村、溝通城鄉的重要職責。有道是“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足見鄉鎮管理的複雜性和重要性。鄉鎮是我國行政體系的最基層一級,是政權的基石、改革的前沿、發展的重點、穩定的關鍵。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重點在鄉鎮,工作着力點也在鄉鎮。鄉鎮管理工作的有效和水平,直接關係着一個縣區、一個市的整體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

鄉鎮管理是以鄉鎮政府為核心的鄉鎮組織依法管理鄉鎮範圍內社會公共事務的活動,其特點主要表現為管理主體的多元性、執行決策的直接操作性,組織運作的綜合性,管理環境的中間性和管理對象的涉“農”性。

鄉鎮管理在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 鄉鎮設置現狀

統一設黨委、政府、人大、人武部、紀檢委(監察室)和團委、婦聯。一般鄉鎮內設黨政辦,經濟發展辦、社會事務辦、企業辦、計生辦等等,同時鄉鎮設置司法所、派出所、水管所、計生服務所、勞保所、國土所、財政所,和文化站、林業站、農業站等,這些就是傳統的七所八站。站所一般3-5人。

二、 現行鄉鎮管理體制的特質弊端

鄉鎮管理屬於基層管理的範疇,具有:

㈠綜合性

鄉鎮管理的綜合性特點主要表現在:第一,管理對象和內容卻十分龐雜。每一個鄉鎮都設有黨、政、武、企、羣眾團體等機構,領導着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工作。第二,從管理方法的運用上看,鄉鎮各項管理工作的開展,各項事業的發展,必須把各項工作加以綜合,採取綜合性的具體措施和辦法,才能把各項工作推動起來,從而收到明顯的效果。第三,從管理職能上看,由於鄉鎮工作的直接性和綜合性的特點,綜合協調和合作是非常必要。鄉鎮黨、政、經個部門只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和幫助,才能使鄉鎮管理朝着預期的目標發展,總而言之,綜合性是鄉鎮管理的一個明顯的特點。

㈡實踐性

鄉鎮處於我國政權系統的最基礎的一級,鄉鎮管理處於廣大農村第一線,承擔着貫徹上級政策、管理鄉鎮農村、溝通城鄉的`重要職責,具體地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並使之具體化,把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各項工作落到實處。鄉鎮管理必須具體、實際,因此,鄉鎮管理必須直接面對鄉鎮各個部門或行業,在生產和生活中德實際問題。鄉鎮管理必須從實際出發,解決實際問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㈢羣眾性

鄉鎮作為農村基層行政區域單位,實質是鄉鎮管理機關代表人民羣眾管理鄉鎮各項事務。要以廣大農民和城鎮居民的願望和要求為基本出發點,一切從羣眾出發,一切為了羣眾。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利益是一致的,管理的本質是為人民服務。鄉鎮管理不但切實反映和維護農民和城鎮居民的正當利益,同時也體現農民和城鎮居民的願望和要求。

綜上所述,在現行體制下,鄉鎮政權的運作和管理特徵集中體現為:一是執行性。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上級黨政機關的指導和要求都要通過鄉鎮來貫徹執行,並具體落實到農民羣眾中區。二是綜合性。鄉鎮全面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衞生、體育事業和財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計劃生育等行政工作。三是直接性。除村民自治組織外,它沒有下屬行政組織,基本上是直接同農民羣眾打交道。四是非完整性。不象縣以上領導機關那樣功能完備、機構齊全。

鄉鎮管理體制目前存在的問題:

㈠職能轉換不到位。意識管理職能越位。管了許多本應有由市場、企業和中介組織管的事。二是服務功能錯位。上級將名目繁多的指標分解下達給鄉鎮,並簽訂目標考核責任狀,有些指標採取“一票否決制”,與鄉鎮主要負責人政績“掛鈎”。鄉鎮領導不得不將主要精力投放在落實各項指標上,沒有足夠精力為農民服務。三是社會職能缺位。尤其是免徵農業税後,由於財力制約,大部分鄉鎮只能維持工作運轉,無力承擔公共設施建設,影響了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整體水平《地方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鄉鎮政府的職權為七項。但在實際工作中,目前鄉鎮承擔的工作內容十分龐雜,可概括為八大類近50項,鄉鎮工作事無鉅細,包羅萬象、面廣、量大、事雜,將有些應由社會承擔的職能納入鄉鎮管理範圍,將有些應由農民做的事情由幹部來做,成為“全能政府”、“無限責任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的情況較嚴重,有些應該做的工作沒有精力去做,而有些不該做的工作卻疲於奔命。

㈡站所設置不合理。站所的設置大而全,而且帶有計劃經濟體制的色彩。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要求。鄉鎮不論人口多少,規模大小,站所設置千篇一律。這種狀況增加了財政開支,降低了工作效率。有的站所上劃由上級主管部門垂管,又受鄉鎮屬地管理,鄉鎮和部門之間缺乏有機配合與協作,形不成人才、資金、設施、技術的優勢互補。同時還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現象,即管理型的幹部多,服務型的幹部少;“萬精油式的幹部多,掌握專業技能的幹部少;生產型的幹部多,經營性的幹部少,制約着鄉鎮功能的有效發揮。

㈢人權事權脱節。突出表現為責權分離,管用脱節。設在鄉鎮的站所、中心,有的職稱評定在縣以上部門,年度考核卻在鄉鎮。不少站所駐在鄉鎮,人財物卻垂直管理,形成“能看見的管不住,管得着的看不見”。由於鄉鎮和站所主管部門權貴重疊交叉,鄉鎮貴大權小或有責無權,縣直部門大貴小或有權無責。《憲法》規定,鄉鎮政府是我國最基層一級政權,但《行政處罰法》等法規沒有賦予鄉鎮政府執行資格,疑似鄉鎮在法律規定方面職權殘缺,存在着“責任大、權利小”和“任務多、要素少”的現象。如禁止農用車載客、安全生產、農村環保等,鄉鎮沒有執法管理權,但工作還得幹,只有“違法行政”。由於職能的弱化,工作手段和方式只能靠單一的教育和説服,而現在利益多元化的狀況下這種手段是越來越不被認可,很多情況下是無效管理。在對經濟發展的協調中,最常見的是作為企業發展徵地的主體。

鄉鎮調查報告15

一、鄉鎮債務形成的原因

1、税收秩序亂,税收成本高

一是挖税、買税。鄉鎮税源一般較少,徵收難度大,為了保證任務的全面完成,不得不依託税務部門到外鄉外縣去挖税。而一般情況下挖税成本較高。首先税務部門要給外地納税户一定的好處,其次鄉鎮政府要給税務部門一定的分成,到最後,鄉鎮政府得到實際税款最多剩六成,而在財政總收入中都必須按税票面額核算體現為十成收入,無疑有40%左右的泡沫。買税也類似於此,國税、地税部門稽查收入既可入庫到甲鄉也可入庫到乙鄉。這對於財政收入完成難度較大的鄉鎮誘惑力是極大的,税務部門當然要以“分成”定投向了。挖税、買税擾亂了税收秩序,提高了税收成本,增加了財政收入“泡沫”,這不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二是寅吃卯糧。為了確保當年收入目標任務的完成,有的財税部門違反規定收“過頭税”,想方設法預收一部分單位的税款。當年財政收入是完成了,但是,對下年度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形成了很大的壓力,虛增了當年的財政收入。

三是貸款入庫。過去幾年貸款入庫在有些鄉鎮比較突出,其危害性很大,因為貸款入庫不僅不增加可用財力,而且為支付貸款利息會造成財力減少。

四是財政“空轉”。有些鄉鎮由於經濟發展上不去,税源少,很難完成財政收入任務,為了硬性完成任務,受獎不受罰,便出現了財政“空轉”現象。

2、財政包攬過多

鄉鎮財政支出嚴重“越位”,包攬過廣,重點建設的支出是鄉鎮負債的重要原因。“普九”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辦公條件的改善等等,超前建設、超前消費,極大地增加了鄉鎮財政的困難。

3、預算外資金沒有真正納入財政統籌

目前鄉鎮財政十分困難,但有很多應納入預算內收入的預算外資金遊離於預算外。近年來加強了預算外資金的清理整頓和統籌管理的力度,但效果不是很明顯,也沒有真正增強地方財政的實力。

4、財政支出管理缺乏嚴格監督

加強財政監督,是有效使用財政資金的.重要途徑。鄉鎮沒有按照預算法和財經紀律制度辦事,開支隨意性大,一是招待費、會議費、電話費、交通費等彈性較大的經費開支規模過大,存在鋪張浪費現象;二是預算外資金管理不嚴,沒有做好財政專户管理工作,部分預算外資金遊離於財政監督管理之外。

二、化解鄉鎮債務的對策

1、轉變觀念,培育主體財源,夯實財政實力

發展經濟、培植財源是解決財力緊張的根本舉措。鄉鎮財政在發展經濟、培植財源方面必須抓好以下三點:一是要夯實農業,壯大工業,培育主體財源。要突出地方特色,立足實際,以市場為導向,把有特色、有優勢的產品發展起來,形成規模,壯大支柱產業,形成主體財源。二是搞活三產。大力發展小城鎮建設,繁榮市場,增強農村經濟的活力。三是在培植財源方面要找準方向,財政資金退出競爭性領域,擴大服務領域,從改善經濟環境、為經濟發展服務方面做好財源培植工作;要把財源培植工作的最終點放在增加可用財力上,通過資金扶持、政策引導等方面出發,積極培植財源,以增加地方財政收入。

2、依法理財,依法治税,強化收入徵管

一是加強税收執法力度,理順税收秩序,堅決杜絕財税工作中的挖税、買税、財政“空轉”等違法違紀行為和不規範的現象。二是優化税收環境。在税收管理中堅決打擊各種偷税、漏税、騙税和暴力抗税行為,強化税收徵管工作。

3、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增強鄉鎮財政綜合財力

認真貫徹執行國家關於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的有關規定及其配套管理辦法,促進預算外資金管理的規範化,加強票據源頭控制,以票據的“發、審、驗、核、查、銷”為管理手段,以票管費,加強財政監管,堵塞漏洞。進一步完善“罰繳分離”、“票款分離”、“銀行代收”的管理體制,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嚴格取消各單位過渡性銀行帳户;加強財政統籌力度,增強財政綜合財力。

4、加強監督,維護財經紀律秩序

一是要強化財政監督職能,建立健全財政監督與管理相結合的機制。二是建立健全內部互相約束、互為協調配合的約束機制,強化內部監督。三是建立健全財税社會監督體系,財政部門要與人大、紀檢、審計相配合,建立內外監督相結合,行政監督和社會監督相結合,事前、事後監督相結合,日常監督和重點檢查相結合,形成強有力的財政監督體系。

5、嚴格管理,增收節支減債務

一是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規範收、管、用行為。二是積極爭取上級財政的轉移支付。三是民主理財,以節支促增收,嚴格控制招待費、租車費、電話費、會議費等彈性較大的支出。四是鄉鎮領導幹部要率先垂範,廉潔自律,建立一支勤政務實、清正廉潔的幹部隊伍。

標籤: 調查報告 鄉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v7mpo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