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職場範例 >職場百科 >

案例盤點職場代際衝突

案例盤點職場代際衝突

看當下職場,無非就是70、80、90後三分天下的格局,早在80後初入戰局時就已遭非議,現在90後也深入職場,更是因為其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差異,使得矛盾更加升級,職場儼然成為一場公開交鋒的戰場。

案例盤點職場代際衝突

縱觀90後,他們更有創造力,更有自我意識,更不願意妥協遷就,他們也在努力地把所學的和所用的融會貫通,學着處理人際關係,摸索職場規則……可是,自我認識和他人評價總是很難完全契合。在70後、80後的印象裏,90後普遍經驗不足卻主意太多,太過驕傲而眼高手低,禮貌欠缺、説話沒輕重……

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成長背景、不同的文化素養、不同的發展階段,這些都會造成職場代溝。專家表示“既有的未必正確,新來的未必就不合理”。小編認為,現代職場中,我們需要的不是把對對方的“內心期望”等同於工作要求,而是在相處中多些同理心,在工作中更講規則更重職業精神。

案例

無可避免的代際衝突

丁丹每次經過Sally的工位都有一種被震撼的感覺:公司配的台式機,個人的筆記本電腦、手機、iPad,交錯的電源線、數據線、耳機線,一眼看去真是亂糟糟一片。丁丹看不懂,而Sally給出的理由是:用不慣公司的電腦。

本來應經理的要求,丁丹是打算好好“帶帶新人”的,但她很快發現這是一廂情願。

Sally説話比較不見外,這可能是因為90後果敢的個性,偶爾當丁丹埋頭於工作的時候,Sally會頭也不抬地喊:“丁丹,快過來看看,這到底怎麼回事?”想想自己剛入職時總是小心翼翼,把姿態放到謙卑,從來不會這麼不客氣,怎麼現在的新人都不會用“你好,請,謝謝”這樣最基本的禮貌用語了呢?

還有,90後的工作態度讓人汗顏。新人入職,難免有不懂的東西,但會不會是一回事,用不用心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經理讓Sally試着做方案,丁丹好心給她一份模板,想讓她儘快上手。然而等到丁丹看到Sally提交上來的方案時,差點沒氣笑,方案裏的甲方還是最初模板裏的那個……丁丹提醒Sally要認真仔細,可對方只是淡淡地來一句“忘了,改過來不就行了?”而且,每次提出修改意見,Sally總是改不到位。最後,丁丹只好自己上手定稿。

丁丹很不理解,如果自己的方案最終一改改不過,最後讓別人推倒重來,那肯定比較受挫,但Sally好像完全沒有感覺,既沒有問為什麼這麼改,也沒有請教討論的意思,好像這件事本就和自己無關。

專家表示,90後的自我意識濃厚,他們在強調“我要這樣”的時候完全不顧及別人。這是因為他們親近網絡疏離現實,跟同事沒有迫切的交流需求,對領導、前輩沒有那麼多的敬畏之心,他們更看重平等對話。

90後的'這些特點,會讓70後、80後感覺不適。70後、80後更看重自我反省,彼此之間的邊界是慢慢試探、摸索總結出來的,比起開誠佈公地直來直往,他們更希望對方“感受”自己的不快並有所改進,進而默契地達到相安無事的那個度。

其實,我們不妨換個視角,站在對方的立場,更全面、理性地看待這些不同。職場中,“代際”之間的挑戰是相互的,但在摩擦的過程中,雙方各取所長,獲得的成長也是相互的。

內心期望≠職業要求

很多公司領導開會時都喜歡“憶往昔”, “公司剛起步的時候,我們……”,運用這個環節更多的,當然是70後,他們常感慨當初創業的不易,跟新人感歎當下生活的不易,鼓勵同事在事業上講奉獻多吃苦。他們可能看不慣小年輕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

張睿雖然剛剛參加工作,薪資不高,但吃穿用度比較“講究”,他只穿喜歡的牌子,還要設計時尚、面料舒服,這樣就時不時需要向家裏“求援”。

張睿認為這是個人生活方式的問題,無關品行。但在領導眼裏,就成了要警惕的不良習氣。每每開會,他都要講苦日子、講犧牲奉獻,生怕張睿這種年輕人“精神上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工作會越來越沒上進心。

對於70後、80後來説,加班已成常態,生活似乎就等同於工作。但對90後來説,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他們希望工作之外可以看看電影、約約朋友,盡情享受8小時之外的生活。但領導發話了:“你們要為公司做些什麼,而不是總想着索取。如果你連時間都捨不得付出,還有什麼資格談回報?”這讓張睿很痛苦……

專家表示,領導風格會影響公司文化。90後大多是職場的“融入者”,瞭解公司文化、工作氛圍很重要,因為只有通過感知、學習,不斷提高適應技能,新人才能找到入口,慢慢走上正軌。

對於管理者而言,首先要正視代際差異。時代特徵往往會內化到個體身上,被視為一代人的標籤。但是,個體之間是千差萬別的,管理者不能將自己的內心期望等同於工作要求,進而標籤化具體的人,因為這是一種非常情緒化的認定,是非常不合理的。對於90後來説,你喜歡的,他們未必喜歡,即便一時遷就,也難維持長久。對於一個組織來説,無論是誰,個人喜好不能取代規章制度,共同遵守職場規則,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一次選擇,都是為了離目標更近

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不好”比“好”更讓人印象深刻,而在職場中,即使我們每日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然而一旦結果出現問題,就會抹殺你所有的成績。在職場上,是最講究“結果為上”的。

張峯在一家公司做程序員,之前在操作一個項目,然而在最終運行中出現一些小問題,結果老闆就在內部公開批評了張峯,張峯覺得挺委屈的。他想要解釋,奮筆疾書上千字,過程、結果、認識、定性,一條一條,就為了告訴老闆三個字:你錯了!

然後呢?辭職走人嗎?領導隨口説一句,你就寫上千字反駁他,好像也挺矯情的。最後,張峯也就回了一句:我今後一定注意,絕不再犯。

事後,老闆主動提起這件事,事還是那個事,但卻表揚了他的態度,説他受得了委屈扛得住壓力。

專家表示,從某種程度上來説,忍耐意味着心智成熟。很多90後受不了別人的批評,如果是誤會、曲解,可能都不屑解釋,只要一句“不爽”就辭職走人了。但是,職業發展是漫漫長途,靠的是內在動力,拼的是耐力,急於求成、輕言放棄都是不可取的。

對於90後來説,專業儲備和職業素養都有待提升。很多人雖然能認識到這一點,但在實際工作中卻不願意付出努力,只想迫切地享受成果。如果你覺得在這家公司裏,老闆太怪、同事太壞、工作太累、關係太亂就辭職,就只能説你還沒有學會忍耐和應對,因為每個地方都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

其實,與其跳來跳去,不如享受處理問題的過程,當你選定了目標,每一次的選擇都應該是為了離目標更近,而不是遠離它,否則只會變得越來越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zc/baike/dvng5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