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職場範例 >裁員 >

先贈書後裁員 《誰動了我的奶酪》IT圈悄然流行

先贈書後裁員 《誰動了我的奶酪》IT圈悄然流行

北京青年報

先贈書後裁員 《誰動了我的奶酪》IT圈悄然流行

(本報記者程婕報道) 年底的“裁員”給許多寫字樓帶來越來越濃的涼氣。據有關方面預測,年內IT業將有4000人需另謀職業,到2002年年中之前,這種局面不會扭轉。隨之而來的是一本只有91頁的寓言故事《誰動了我的奶酪》在IT人中悄然流行,它的主題是如何適應無時無處不在的變化。

前幾天,航天橋附近的一家系統集成公司就給每個員工發了這本書。第二天,一部分人就突然接到了裁員的通知。這家企業的員工一下子從高峯的1100人降到了700人。即使是留下的人也普遍感到恐慌。一些“裁員”的公司還特意請來心理醫生“坐鎮”。同仁醫院的心理醫生許天紅告訴記者,除了傾聽這些人的痛苦,他説得最多的就是“必須適應社會的變化”。

《誰動了我的奶酪》告訴人們“一個在工作或生活中處理變化的絕妙方法”。它描繪了四個小精靈在迷宮裏尋找奶酪的過程,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有的積極應變,獲得成功;有的只會怨天尤人,消極等待。故事裏的奶酪代表着每個人最想得到的東西,比如:工作、金錢、財產、健康等。這本一個小時能看兩遍的童話讀物已經在全球銷售2000萬冊,在多家暢銷書排行榜上長期盤踞第一。

業內人士認為,這本書的悄然流行是因為中國IT業正遭遇到第一個寒冬。其實變化早就開始了,去年下半年大量網站開始削減人員,當初進入互聯網的百萬大軍剩下不足70%。今年年初,朗訊、IBM、摩托羅拉、思科等跨國巨頭紛紛開始大規模裁員。早已與國際市場密切依存的中國IT業也有了連鎖反應。聯想、方正、恆基偉業等一批大企業相繼進行5%至30%的人員調整。但他們都十分避諱“裁員”一詞,都認為優化人員結構是為了降低成本,保證發展的競爭力,屬於正常的人力資源管理手段。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蕭鳴政教授認為,在現代社會裏,正常的.人員流動無論對個人還是對企業都是有益的。按照有關理論,一個員工在一家企業或一個崗位呆上3至5年,由於惰性,他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易陷入固定模式,換一個工作可能更容易發揮潛能。隨着整個社會的信息化進程加快,傳統行業也需要越來越多的計算機、通訊等方面的人才,IT人的就業範圍十分廣闊。隨着加入WTO和我國市場經濟的完善,市場的變化也在加速,企業應該坦然面對像裁員這樣正常的經營行為調整,無須隱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zc/caiyuan/l3m1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