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職場範例 >面試 >

面試時如何考察產品經理的技術素質

面試時如何考察產品經理的技術素質

豆瓣有個交叉面試的慣例,目前主要是在產品經理和工程師兩個團隊之間。 作為技術團隊的代表,我經常和來應聘的產品經理聊聊,從以下兩個方面給產品經理團隊參考意見:

面試時如何考察產品經理的技術素質

1、 面試者是否有足夠的技術素質

2、 面試者是否具備和工程師協同工作的能力

第1點,假設是: 在一個以快速變化的技術為生產力的行業,如果技術方面的素質太差,能力會大受限制。

第2點,假設是: 工程師有獨特的個性需要尊重和理解,產品經理如果瞭解不夠,會增加很多工作中的障礙,甚至摩擦。

相對來説,第2點是比較容易考察的,從主觀和客觀兩個角度來看即可。 主觀方面,看他對合作過的工程師的看法、期望、評價。 客觀方面,看他和工程師合作的細節,如流程、工具、交付物、解決爭端的方法。

比較難的是第1點,很長時間我一直拿不準分寸。工程師們不願意和完全不懂技術、不理解技術開發的規律、聽不明白技術問題、會做出違反技術原則的產品決策的產品經理合作,但是怎麼能在短短的面試中發現這些潛在的問題呢? 總不能要求人家會編程序吧!

在經歷了若干次交叉面試之後,思路有點清晰了,大概應該從兩個角度來看:

1、 好奇心: 平時是否關注技術發展,是否有從技術角度想問題的習慣

2、 理解力: 遇到一個全新的技術,能否快速理解,並説出它的優勢、侷限性、可能的用途

前者,可以用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入手,看看他的思路會發散到什麼方向去,有些人習慣於想到技術因素、領域,有些人總是迴避技術,差別很明顯。

後者,可以現場給他講解一種算法、一個新出現的'技術、一門新的編程語言、一種技術開發過程的常見問題,看他能理解到什麼程度。

還是不完美,好在交叉面試只是提供參考意見,不是決定性的意見,我的壓力沒有面試工程師那麼大。

豆瓣上一位網友“無鋒之刃”的意見也值得參考:

Information Technology,這兩個單詞其實早已清晰地劃分了產品經理與項目經理的定位與職責。如下圖:

1. 產生需求 -> 2. 收集需求 -> 3. 分析需求 -> 4. 整合需求 -> 5. 實現需求 -> 6. 解決/滿足需求

2、 3、4這三步,需求主要表現為“Information”,那麼作為與市場直接接觸的前端,產品經理的定位和職責自然放在收集、分析和整合需求之上,所有工作內容均圍繞這些活動展開。亦即,根據4W1H理論,產品經理首要處理“What”、“Why”和“When”三個問題。就這點來看,產品經理要解決工作中的問題,通常會使用非IT領域的技術工具,如統計、分析甚至策劃、營銷等。除了使用工具以外,產品經理還需要具備需求敏感能力、市場理解/溝通能力。這些都屬於非IT技術領域的能力。由於專業性要求,在上述能力基礎上同時要求產品經理很懂IT技術,跟得上技術的日新月異,確實是有點為難。

再來看項目經理。這一角色主要處理5和6兩步,將需求轉化為技術實現,以“Technology”的形式進行表述,最終滿足市場需求。同樣根據4W1H理解,這是在處理“Where”和“How”的問題。此時項目經理(及其代表的技術團隊)側重點會放在設計方案、實現功能、滿足性能指標、驗證需求是否滿足。眾所周知,IT技術,尤其是軟件技術,發展速度和更新週期一直在不停地提升和縮短,跟得上變化已屬高難,更別奢談使用新技術正確地實現和解決需求。要求項目經理和技術團隊去理解自身工作範疇以外的事情、具備相應的應對能力,同樣是為難。

換句話説,由於工作內容和性質的不同,要讓產品經理(代表市場團隊)和項目經理(代表研發團隊)真正做到完全地相互理解彼此的意圖和想法,其實是相當困難的。作為需求從“Information” 轉變到“Technology”的關鍵環節,這兩種角色不能輕視更不能忽略。在條件許可時,還是儘量把兩者沿定位邊界分開,有關聯(信息交互)更有側重(專業性)。而側重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關聯,做不到這一點,前後端便不能高效地相互配合,最終很可能導致產品/項目的失敗。

所以,在我的理解中,不管是產品經理也好,項目經理也好,除了具備專業領域內的能力,還應該具備一些非專業領域內的能力,重點有:溝通能力、理解能力、談判能力、決策能力和妥協能力,以及好奇心(這一點同樓主)。這些能力保證了兩者工作成果的關聯性。

開發過(不止一個)中等規模系統的開發人員都知道,其實系統裏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就是信息(數據)進行轉換的地方,如從DBMS到業務邏輯層,再從業務邏輯層到內容表現層。同理可證,需求從“Information”轉變到“Technology”,這種變化更需要接口進行嚴密的匹配。也就是説,產品經理和項目經理要能嚴密地匹配。而這匹配更多地由非專業技術能力來保證的,最少,也要有充分可用的溝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否則就是浪費時間和資源。將技術和能力排布在X軸,水平高低排布在Y軸,那麼理想的經理們應該都是三角形分佈,而不是T形分佈。T形分佈更適合專業人員,比如開發者。而作為系統接口的經理們,則應該是三角形分佈。他們必須利用這種廣泛而有相當深入程度的信息與知識來保證溝通是充分的、有效的,理解是能相互表述的,要知道前後端都在做什麼事情,這些事情是如何解決需求問題的,從而實現工作成果的關聯性。

結合樓主提出的問題,答案也就不言自明瞭,想招聘合適的產品經理,更多的是“功夫在詩外”。除了考察應聘者的專業技術能力外,其它非技術能力是否合格,佔的分量應該更多。至少要考察是否能快速地理解開發團隊提出的“解決方案”,適時對自己的工作成果加以調整、變化,保證需求快速、確實地被滿足。能懂得技術當然好,但重點應該放在溝通能力和理解能力上,這直接關係到整體思路是否能落實到實現上。這算是協同性的另一種説法吧。

當然,以上的想法只是單純地考慮了理想狀態(或者説客觀狀態)。更多主觀因素都沒有被考慮,如個性、行事風格等不能量化確定的因素,這些更可能成為招聘能否完成、甚至最終需求能否被滿足的決定性因素。我的觀點是一兩次面試不足以體察出這些信息,只能靠大量的工作與合作去磨合、發現、處理、解決。正如樓主所説,可以問一問對方做過什麼樣的項目,對成功失敗如何評價,對團隊管理和培養有什麼看法,有沒有意願主動地尋找問題解決問題。除了好奇心與理解力,我覺得還應該加上一條,就是是否足夠主動。

非要具體到細節上的話,我覺得,只要理解了“數據是如何流動與應用”的話,那麼應聘者基本滿足了當一名產品經理的IT技術能力要求。需求能不能實現,最終得看數據能不能有效組織、處理和流動。能把這一點講明白,是項目經理的本事;而能正確理解它們,則是產品經理的基本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zc/mianshi/14pw5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