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得體會 >

(精品)歷史心得體會

(精品)歷史心得體會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品)歷史心得體會

歷史心得體會 篇1

7月13—14日,我參加了在銀川市第九中學舉行的為期兩天的寧夏部編國中歷史教材培訓會。本次教材培訓內容詳實,高屋建瓴,對當今國中歷史教學及新教材的使用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第一天,部編國中歷史教材編寫人員張靜老師針對部編新教材作了全面又細緻的説明,從新教材的編寫背景和經過,新教材的內容、體例及重點核心,以及如何使用新教材進行了具體的解讀,讓大家明確了教材改革的方向。我也收穫頗豐,尤其是對新教材的特點有了深刻的認識:

點線結合,呈現歷史整體面貌。這次部編歷史教科書採用“點——線”結合的方式編寫,“點”是指重要的歷史史實,“線”是指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以線穿點,以點連線,使教材內容依據人類發展的階段和順序,循序漸進地展開。並且貫通解釋了中國古代史上各個發展階段以至整個古代歷史的整體面貌,這就構成了我們習慣上所説的“面”。這樣,就能收到“點線結合”,“以點帶面”的功效。

精心謀劃,構建教學完整平台。新教材在每一單元的前面都設有單元導語,概述本單元的內容。如:中國古代史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課文是教材的主體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現一節課教學的基本內容,涵蓋了課標所要求的主幹知識。除此還有課文前設,課文旁設,課文後設等,這些課文輔助部分的欄目設計,是新教材作為“教本”與“學本”相結合的體現,拓展了教材的信息,加強了教材的可讀性,可學性和可操作性,有助於學生的思考和閲讀,為師生提供了開展教學活動的'契機。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如何運用這些欄目引導學生的學習,以發揮出各類欄目在教學實際中的作用,促進學生更好地認識歷史。

重要問題,準確闡述正面教育。在編寫和審查部編歷史教材的過程中,處理一些重要問題的表述時,既要符合歷史實際,史事準確,更要符合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對學生有正面的教育意義,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教育功能。

這個問題,既關乎歷史觀,又涉及到歷史發展的主線,所以我們一線教師在分析教材、使用教材時需要特別注意,在教學中應正確的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客觀的理解,形成正確的認識,從而使歷史教育的功能很好地發揮,使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科學、正確的歷史意識。

史料教學,培養學生證據意識。張靜老師還給我們帶來了一節錄像觀摩課,這節課注重史料的解讀,應用史料教學,擴展教材內容,給在座老師以深刻的啟發。我們知道歷史教學離不開史料,尤其是課本中提供的豐富的文字材料和地圖插圖,經過長期的驗證,這些材料對課堂教學具有很好的輔助作用。為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更加註重史料的運用,引導學生學會閲讀、分析史料,並學會概括提取有效信息,使材料發揮應有的作用,促進學生史料論證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

第二天,北京匯文中學歷史教研組組長丁丁老師針對部編新教材七年級歷史課例進行了評析。丁老師的講座充分結合歷史課堂及教材的實用性,並結合一系列典型的教學案例加以闡述,給與會者帶來了新的理念和具體的實施建議,尤其是對於我們一線教師來説具有更好的指導意義。丁老師帶來的《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與《遼、西夏和北宋的建立》等四節示範課各具特色,教學方法先進,教學流程清晰順暢,問題設計獨特而巧妙,師生互動積極而熱烈,知識點落實到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漲,真正實現了有效教學、高效課堂。這四節課,從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與我們分享了使用新教材的體會與經歷,引發了我們對如何使用新教材的深刻思考,我相信,我們將與新教材共同成長。通過具體的課例分析,我更細緻的瞭解了教材的編寫思路,也清楚的意識到這套教材將給我們一線教師教學帶來更多拓展的空間,我已經迫不及待與新教材美麗相遇。

這次部編版歷史教材在呈現方式、學習要求等各個方面與《歷史課程標準》高度契合,與過去的教材相比,它有一些新的歷史教育理念。這些新理念在某種程度上吸收了多年來歷史教育改革中的經驗教訓,它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在強調基本史實的同時,更注重通過歷史學科的教育達到“育人為本,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的教育理念”,注重歷史學科的文化內涵。

兩天的培訓活動,我仔細聆聽認真記錄。通過學習,我開始真正感悟新教材的新理念;通過學習,我沉寂的思維被喚醒;通過學習,為我打開了一個個新的視角。新教材培訓,引領我們每一位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切實用好教材,激勵我們成長為掌握教學真諦的優秀教師。不需揚鞭自奮蹄,我們將不忘初心,砥礪奮進,不斷前行,相信前進的路上,風景會更加美麗。

歷史心得體會 篇2

面對新課程改革,作為歷史教育者應該怎樣去做呢?這是每一位一線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目前的教學工作總是提到要緊扣課程標準,圍繞大綱展開教學工作,同時還要體現新課改的理念,這就無形中給教師增加了巨大的壓力。一堂歷史課究竟應該怎樣上才能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優勢,才能在45分鐘內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去,同時又能在考試中取得良好成績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學中的幾點感悟。

第一:語言關

作為授課教師要注重自己的語言,講一堂好的歷史課,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素質,要使語言精煉、有穿透性,力爭做到幾句話説出之後即能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第二:心理關

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階段心理特點是不相同的,這就要求教師學會把握各時期學生的心理變化,調整自己的授課風格來適應學生的心理需要,這樣才能在教學工作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結構關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聽後背的教學模式,這就壓制了學生思想的發揮,也就違背了新課標理念中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而是以教師為主體了。那麼新課標要求下我們應構建讀-講-剖-感-練五環的課堂結構,下面介紹一下這一課堂結構。

(1)讀:課上在教師的引導下,要求學生利用8~10分鐘閲讀教材,把握歷史課本中的主要內容,也就是通過讀書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全文。

(2)講:在讀書的基礎上,選1~3名學生講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對學生在講述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之處,請其他學生改正;其中,前兩個環節是在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與表達能力,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展現的平台,真正讓學生變成學習知識的主動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使學生感到我學習我受益,我參與我快樂。

(3)剖:剖析會考的考點,做到教學有針對性,同時要設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感到歷史知識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有生活樂趣的學科,讓學生在一系列的問題中輕鬆度過,對於積極參與回答問題的同學給予鼓勵(賞識教育),此環節的目的在於讓學生鞏固知識,如何運用知識,為以後的應試做準備。

(4)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感受所學的知識,對待知識,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識生活化。也就是通過學習歷史事件,讓學生對歷史有所感悟和認識,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史可以使人明智,從而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達到教育者的最終目的——讓每一位學生思想健康,為國家的建設服務。

(5)練:選擇精題當堂訓練,以達到知識的鞏固。這就要求教師課下要多做題、選精題,學生少做題、做精題,以減輕學生的負擔。

以上的教學符合感性—理解—鞏固—運用的教學過程,同時上面五個環節環環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體現新課標的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充當導演的角色。

第四:情感關

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情感的把握,要善於抓住歷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也能彌補現實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學生缺乏“情感”,最終也達到了以“情”致“動”的良好效果。

最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不僅要多聽課,多評課,更重要的是要多鑽研,漸漸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學科思想,去引領學生學習。

總之,有思想的課堂才是有生機的、成功的課堂。

歷史心得體會 篇3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它充分的結合了學科、班級以及學生的自身發展特點,是一種行之有效且獨具一格的教學模式。我在研討、實施這種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深刻地認識到:對於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與模式,不能全盤否定,而應批判地吸取,努力處理好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的關係,使之互融互補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課堂教學是實行“先學後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的主戰場,要讓課堂教學達到高效性,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動”起來,而關建在於能主動“設問、釋問、解問”。我覺得:要正確引導學生主動地“疑問”,用疑問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解決了心中的疑問,其實就是很好的教學效果的體現。那麼如何引導學生能主動“設問、釋問、解問”呢?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先學主動學習、主動設問、主動釋問。

“主動學習、主動設問、主動釋問”就是讓學生先學。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對歷史課堂教學內容進行高效的自主學習。學生能主動掌握歷史的基本知識,並分析解決自己學習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同時,教師要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信息,收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疑難問題。這樣才能為後教提供真實的素材。否則教學效果就不會好。所以“主動學習、主動設問、主動釋問”是讓學生帶着問題學,帶着興趣閲讀、概覽的過程,對未學的知識內容有個比較深刻的理解。有一種“登高望遠”的意境,當然,要

達到“望遠”的'效果,作為老師要進行適當的引導,而不是讓學生泛泛地、單純地看書。教師在學生自學之前,要提出明確的自學要求,即自學什麼內容,用多長時間,還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自學的方法。例如:每一課的基礎知識,包括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時間等等,要求學生在先學過程中劃出來。這些內容都是要求學生及時識記的,往往是歷史教學的重難點。學生一邊看書一邊作出標記,那麼對歷史知識的記憶,特別是重大歷史事件就能在在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不會死記硬背。

二、後教主動釋問,主動解問,教師點撥。

“主動釋問,主動解問,教師點撥”就是在學生先學之後,針對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在老師點撥下,學生互相交流探討,學會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各種疑難問題。這一環節是學生最終掌握本節課知識,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在學生充分自學後,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式的學習、合作學習、合作研討。這樣凸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顯現了老師的主導作用。例如:講解清朝的“文字獄”時,我聯繫之前熱播的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小燕子的父親方之衡因為寫詩獲罪與朝廷,慘遭滅門之禍。同樣的慘劇在清朝不止一例,屢屢發生,你知道這在當時被稱做什麼嗎?清朝統治者製造這樣的慘劇最嚴重是在哪三個時期?有何表現?造成了什麼嚴重危重?”問題提出以後,學生感到很新鮮,表現出格外的興奮,討論中高潮迭起,學生在論辯過程中不僅牢固地掌握了歷史知識,歷史思維能力、歷史問題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培養。老師這樣的講就起

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主動釋問,主動解問,教師點撥這一教學過程,老師既是課堂教學的觀眾又是導演。老師要努力創設學生互相合作探討性的氛圍,為學生合作意識的養成與交往能力的發展搭建舞台。更多地讓學生之間共同參與、互相交流、共同切磋;在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時,或參與其中,或故意發表過激或錯誤觀點讓學生更正,達到對問題的共識;當討論離題太遠時,教師能及時發表意見或再次提問,把討論拉回問題的中心。後教的過程既是全面檢查自學效果的過程,更是體現教師教學水平的過程。教師不是不教,而是要更好的教,要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這一關鍵就在於教師的點撥和引導。

三、當堂訓練鞏固知識,培養創新能力。

當堂訓練就是在學生理解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練習鞏固知識和形成記憶,從而達到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因此練習題設計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1、精挑細選,緊扣教學大綱;

2、訓練內容重在解決實際問題,創造性地“做”,不搞死記硬背;

3、啟發學生多角度分析、思考、解決問題。事實證明:“當堂訓練”既能夠檢測課堂教學的效果,及時反饋準確的信息,又便於教師課外有針對性的輔導,佈置課外閲讀、預習等少量的延伸、拓寬性的作業,讓學生進一步靈活運用,舉一反三。

總之,“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是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設問、主動釋問的教學過程。每一步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因此,教師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於教學生學,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歷史心得體會 篇4

9月20日,在教研室姚老師組織下,在劉國鈞中學舉行了高一歷史研討會,主題是在 “五嚴”背景下更好地促進各校對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深入研究,加強學校間教學經驗的切磋交流,我有幸參加了這次活動。我們先聽了李紅英、倪金南兩位老師的課,課後大家進行了交流,現將本次活動心得整理如下。

李、倪兩位老師是靖江歷史界的資深教師,他們上的都是必修一第五課《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但兩位上課的模式截然不同,各有千秋。

李老師採用的是多媒體方式,我認為她的閃亮點有:一,教案設計的好,預習、教學、鞏固,各個環節結構合理,能充分反應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二,所選習題很符合高一新生的實際情況。三,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四,始終注重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解題方法的培養。這對高一新生非常重要。

倪老師上課頗有名家風範,教態自然,氣氛和諧。旁徵博引,侃侃而談。沒有幾十年的`功力,是駕馭不了的。我個人認為,歷史課就應該這樣上。

課後,老師們進行交流,主要是談談教學中的困惑。大家認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一是學生的學習習慣差。二是在五嚴背景下,課時緊,任務重。我認為:

一,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隨時糾正學生的錯誤習慣,並教給正確的方法。具體可以借鑑李老師的做法。

二, 針對課時緊的問題,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課前充分預習,減少課堂容量。二要做好教學案,所有問題當堂解決。三要防止滿堂灌,留足夠時間給學生讀、練。四要以水平測試為標準,降低難度。

最後,希望這樣的活動要多舉行,在姚老師領導下,讓靖江歷史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歷史心得體會 篇5

對於一個定崗實習的學生來説,要很好的完成教育實習和把課程標準吃透有很大的關係。為了全面瞭解新課標和更好的完成歷史的教育實習,在來實習之初,我便認真閲讀了《新課標》和《新課標閲讀》通過學習,使我受益良多。

一、對歷史新課標的認識,原來的材料把知識目標放在教學的首位,“一直是傳承為主”,內容多,程度深,觀念陳舊等問題突出,而在新課標指導下的新教材,圍繞三維目標情感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即以學生的發展為主”。我從教材的使用情況認識到,新課標歷史教材確實把”以學生髮展為主“的教育理念為整套新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新教材和舊教材的主要區別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課文設計獨具特色,突出了以學生為主的主體的教育理念。這套教材在課文設計和編寫體例上獨具特色,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糾正了教材只是教師“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變成了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學術”。

(2)倡導探究性學習,這套教材切實貫徹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注意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弊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方法。

(3)圖文並茂,有很強的可續性,在注意課程內容的改革的'同時,本套教材在課文的呈現方式上,注意圖表的有效應用,圖文並茂,具有很強的可續性。適合中學生的學習習慣,從而大幅度增加歷史知識的表述中的生動性和直觀性,使學生學習課文的同時,對遙遠的歷史有一種切實的感受。

(4)歷史主線清晰,學習主題明確,七年級的上冊內容,每個單元的題就是本單元朝代的典型特點;

二、使用新教材帶來的變化。新教材的課標體系給教師留出了充分的駕馭教材的空間和餘地。而新課標的目的在於幫助每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他們收到很好的教育,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師學生在新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觀念,行為,角色也都隨之發生變化。

(1)教師的變化從準備情況講,教師現在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緊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適應了新的教學。從引導新課導入看,引入的形式多種多樣。比如有問題引入,故事引入,圖片引入,甚至有視頻引入等。從教學方法和方式來看,條件好的學校,可以利用上多媒體教學。

(2)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材體系,決定了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也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於教學內容的時代性,生活性的增強,學生主體地位突出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體驗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體現在每一個:每一節歷史課教學中通過教學實踐,可以看出這些學習方式增強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經過了這三個月的學習實踐,我深刻感受到如上這麼多的變化,隨着教師教學行為角色的變化,學生們也變得敢於提問題,敢於主動回答問題,也願意學歷史了。這是新課標改革帶來的好處。同時,我也深刻認識到,新課標改革對老師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的要求都很高,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更多的知識,一邊使自己適應新課標改革下對教師的要求。

歷史心得體會 篇6

暑假一放,我和姥爺姥姥、姨夫姨媽、弟弟組成親友團相約去新疆。

6月30日,一大早我們就坐上飛機,在天上飛了4個多小時終於到了烏魯木齊。飛機剛剛停穩,我的心就跳出了機艙門,恨不得馬上就去擁抱這塊神奇的土地。在這裏我看到了美麗的天

山,眼前的天山,山上是白雪皚皚,山下是鬱鬱葱葱,山中有百鳥齊鳴、溪水潺潺,一年四季的景色在這裏盡收眼底。天池就像一面大鏡子,池水清晰透明,讓人陶醉。我和弟弟情不自禁地在天池邊戲嘻打鬧、騎馬射箭,觀看少數民族歌舞,在美麗的景色中得意忘形。雖然這裏有來自全國各地成千上萬名遊客,擠得水泄不通,但是大家在這樣美好的環境裏都很友好,互相謙讓。在天山玩了一整天,我們都已很累很累,但是我們都沉浸在天山那美麗的景色中,情緒一直很飽滿,晚上久久不能入睡

第二天,我們興致勃勃地來到了吐魯番。二年級的時候,我就在語文課本里知道了這裏有個葡萄溝,我一直夢想着坐在茂密的葡萄樹下大口大口地吃葡萄。這是一塊盆地。地勢比烏魯木齊低很多,太陽火辣辣地,中午的時候地表温度達60攝氏度。導遊姐姐告訴我説這是由於地球的緯度所決定的,吐魯番離太陽很近,《西遊記》裏的火焰山就是在這兒。葡萄溝就是一條普通的小山溝,幾公里長,是因葡萄而得名,她名聲在外,響噹噹的。這裏的葡萄又大又甜,水分又多,產量也很大。

我們走進葡萄溝,一眼望去,滿眼都是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紅的、紫的、白的,綠的、碩果累累,好像馬上就要掉下來似的,真讓人眼饞,急得流口水。好客的維吾爾吾爾族人一邊讓我們品嚐他們的新鮮葡萄,一邊讓我們買他們的乾果。我們邊採着、

邊吃着這鮮美的葡萄,心裏真是甜極了。

在這裏,我還看到了葡萄風乾的過程,在一個個用土坯堆成有多個小孔的房子裏,一層一層的'掛滿一串串紅色的、綠色的、紫色的、粉色的葡萄。大人們告訴我,新鮮的葡萄摘下來就是這樣掛着,慢慢地風乾的。我正聽得有滋有味的時候,貪吃的弟弟手裏拿着一大串葡萄,嘴裏不停地吃着,走到我的身邊,悄悄地對我説:哥哥,新疆真好!

這個暑假,我們親友團的每個人都陶醉在新疆的美景和美食中,我愛新疆,我愛中國!

歷史心得體會 篇7

根據歷史學科新課標的要求,歷史教學必須從歷史學科的歷史教學的特點出發,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重視學生的潛能開發,重視創新意思的培養,重視科學與人文素養的塑造,重視人生觀、價值觀的提升以及實踐能力的提高等。教師作為新教材的實踐者、引路人,只有具備與之適應的新觀念,才能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領會新教材的編寫意圖,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做到有的放矢。

新理論從何而來?首先於加強學習。惟有通過學習,才能到達提高認識,區分方向,洗刷陳舊的目的。在這幾年中,認真學習了《國務院關於根底教育改革與開展的決定》、教育部《根底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歷史課程標準解讀》等相關文件精神。其次,於勇於對自己的否認和揚棄。再次,於我們保持對所處時代的敏感。教師必須自覺置身於時代的前沿,時刻關注國家的改革與開展,關注一切領域中的新知,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要有一種身在校園,心懷天下的胸襟。惟有如此,才能保證我們的心態年輕、思維活潑、觀念不斷更新,也才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肩負的使命和責任。

師生關係的平等,是指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教學過程中地位的平等。新課程的價值在於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及情緒和諧開展,教師在其中起着催化劑的作用。記得在上完《南京條約》這一課時,要對李鴻章在近代史上籤定的賣國條約進展小結,説“由此可見,李鴻章是中國歷史上的千古罪人”。誰知話剛落聲,就從角落裏傳來出了這麼一句話“老師,李鴻章在歷史上也有一些奉獻”。這時候,心裏在想為何不讓同學們就此問題進展討論了。接着,我表揚了那位同學,同時也在黑板上寫出了兩個論點“李鴻章是歷史上的大罪人”,“李鴻章也有奉獻,不能太苛求”讓大家進展發言。經過了十幾分鐘的劇烈的辯論,最後再由我進展了小結。這一堂課就在這樣的輕鬆、活潑的氣氛當中完畢了。這樣的課堂,極大地融洽了氣氛,和諧了師生的感情,就能使學生放鬆地學習,放心地思考,就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就能到達意想不到的課堂教學效果。相反的,如果當是教師打斷了學生的疑問,不僅傷害了學生求知的願望,而且使得這節課變得很寂靜,學生的自主性也就沒有方法表達了。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不乏有一些小小的竅門。比方經常使用一些鼓勵的話語,小兵也可以立大功的,會帶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想學什麼,想怎麼學”“你有不同的意見嗎?”“想説的站起來説吧”“你的想法比老師好”“你對老師這樣上課滿意嗎,給些建議吧”等等。這些話看似很平常,但它確實是孩子們的陽光,是課堂的生命,它拉近了師生關係,融洽了課堂氣氛,和諧了師生情感,極大的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和主動參與與積極性。另外,教師本身可以憑着自己的豐富知識,開展相應的興趣小組,吸引學生參與到裏面,而進展學習交流。在活動中,更能增加師生情感的交流,從而在課堂中發酵。當然,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教師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去參與。在這方面,我成立了一個集郵興趣小組。通過學習歷史來補充瞭解郵票上的知識,通過欣賞郵票就能更好的把學生的興趣引入到歷史學習中來。我們現在有成員近30人,通過了每週固定的一次集體學習交流,讓我們的情感更加的融洽了。使我們不僅僅是課堂上的師生,而且還是生活上好朋友。現在的課程改革注重的是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而教師單一的教學方式很難完成這能力的培養,所以必須要具備全方位,多形式的教學手段。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現代的學習方式,其特點是“探究”和“思考”,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選擇並確定他們所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在研究中主動提出問題,以問題為中心的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去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近三年的教學實踐中,更注重於這一方面的探究。而要讓學生進展探究學習,就必須要有一片天空讓他們去開發。為此,主要是通過了活動來鍛鍊學生的能力。

比方,在七年級年《姓氏的》的活動課中,這可看似簡單而又無從下手的題目(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説,材料缺乏)。我們在班上通過按姓氏分假設幹小組(防止重複,浪費資源),進展分組研究。通過指導他們怎麼樣去查找資料(查族譜,問長輩,網上點擊,圖書館查閲等等方式),根據他們所要研究的對象進展提問題,然後去找答案,最後在班上進展交流。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樂在其中,而且發揮了合作的團隊精神,表達了他們的探究能力。

其次,讓學生能夠掌握不同的學習歷史的方法。我採取的做法是,逢雙週,讓學生對要講的內容進展預習,然後要通過不同的途徑查找與之相關的歷史知識,以便在課堂中進展交流。這樣做,既禰補了教師知識的“單一性”,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查閲獲得了更多的知識,同時也鍛鍊了學生在課堂上發言的能力,還符合了學習歷史的規律。

最後,不管我們採用哪種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能力,很重要的一點也就是不能過多的佔用學生的學習時間,這也就要考驗教師的教學能力。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才能優化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技藝呢?首先,應該善於學習,通過各種渠道。博採眾法,廣泛吸收,注意儲存各種教學方法的信息,仔細研究其中的異同,這樣才能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做到信手拈來,亦即教學有法。其次,教無定法,教學方法不能一成不變,要因人、因課、因境而異。所謂因人而異,即要因教師、學生的實際而異。如有的歷史教師,演講能力強,講課時聲情並茂,情境教學法能使其到達爐火純青的境地;而有一些教師那麼善於使用圖表、幻燈、錄相、彩圖等多種立體教學手段,結合啟發、提問、歸納講解等教學方法。

總之,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要注意揚已之長,避己之短。另外,在選擇和運用詳細教法時,還要注意學生的心理及生理差異。對學生可多用一些直觀教學法或情境教學法,以激起其學習歷史的興趣;其次對學生卻要多啟發思考,增加思維深度,教會他們學習歷史的方法。

所謂因課而異即因歷史教學內容而異。根據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自然也就應該採取不同的教學形式。如在講授新知識時,可主要採用講述、講解、講讀、講演法等;在導入新課和穩固新課、課後練習中那麼可用談話法,對學生進展啟發式提問,[為您]對課文中理解和運用部分等重點內容進展精心講解、分析,而對非重要內容和一般性史實介紹那麼用講述法。同樣,歌頌歷史上的英雄豪傑或鞭韃奸賊等那麼應慷慨激昂,進展生動的描述和演講。如遇較為複雜的歷史事件和理論,我們還可輔以圖表法、綱要法、聯繫比照法、演示法等。

所謂因境而異,即因教學情境而異。隨着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的不同,教師也應施以不同的教法。如教師課前準備了電教手段(錄音、錄像、投影等),但恰巧遭遇停電或機器故障,教師就應隨之進展相應調整,或採用激將法,啟發讀朗好的學生將歷史材料繼續讀下去或結合歷史課本中豐富的插圖進展講解,或在小黑板上進展圖表法演示。有時,學生也可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問題,教師可以採用談話法乘勢追問、引發討論、引導學生結合史實自查自找等方法加以解決。

總之,優化教學方法要善於學習,博採眾法之長,根據自己施教的不同內容、不同對象、不同情境而採用相應的教法,最後形成適合自己特點的一套完整、科學、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歷史心得體會 篇8

烏魯木齊市實驗學校始建於1999年9月,學校堅持“以人為本,以德育為首,以教學為中心,以質量為生命”的辦學宗旨,在短短20xx年的時間裏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先後被評為全國師德建設示範單位、國家級“五·五”普法先進工作單位、國家級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教育部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優秀實驗學校、全國百佳校園電視台、自治區級文明單位、自治區德育示範學校、自治區級依法治校示範學校、自治區級綠色學校、自治區級模範教工之家、自治區級青少年武術俱樂部訓練基地、自治區青少年科技活動特色學校、自治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先進學校、烏魯木齊市行風建設示範窗口單位、首批市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示範校、市級青年文明號等榮譽稱號。上千名學生參加全國、省、市級數理化、歷史、生物、計算機、作文競賽獲得一、二、三等獎。每年都有多名優秀中青年教師應邀在全國、省、市上參賽課、研討課獲獎受專家好評。9個國家、省、市級“十五”課題經專家鑑定結題,成果獲全國一二等獎並在各地推廣。

實驗學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我為能夠成為這樣一所學校的一員而驕傲自豪!實驗學校之所以能夠走在同行的前列並且越走越好,越走越強大是和一批優秀的教師有着密切的關係,她的強大與昌盛得益於一批批教師的辛勤付出和努力。顯而易見,教師的育人品德和業務能力對一個學校的發展起着決定性的推動作用。下面我與大家分享學習自治區黨委教育教師工作會議精神,爭做四好老師心得:

6月3日上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召開教育教師工作會議,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的教育工作,明確未來一個時期教育發展的目標任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新疆黨委副書記、主席雪克來提·扎克爾主持會議。

會上,張春賢強調,廣大教師要以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為重點,突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走具有新疆特色的教育事業發展路子,為建設教育強區、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奠定堅實基礎。要做有歷史責任感的好老師、為人師表的好老師、立德樹人的好老師、專業過硬的`好老師,肩負起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努力開創新疆教育事業更加美好的明天。

張春賢強調,教師是教育事業的第一資源與核心要素,沒有好的老師,就沒有好的教育。廣大教師要充分發揮作用。教師首先是國家公職人員,要自覺用好乾部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教師是知識分子,肩負着引領社會風尚、傳播現代文化、啟蒙基層羣眾的特殊使命;教師的本職身份是教育工作者,從事的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指出,好老師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新疆各族教師都要爭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爭做具有新疆特色的好老師。

如何做一名四好老師,我認為應當做到以下五要:

一、要牢固樹立“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理念。教師要自覺承擔起反分裂反滲透的職責任務;為學生樹立榜樣、為社會樹立標杆,用一個個“微行動”教育感染學生、帶動影響身邊的人。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在品德課、班隊會課等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將反分裂反滲透教育貫穿始終,實現集中教育進課堂、進頭腦。發揮黑板報、手抄報、國旗下的講話、紅領巾廣播站、校園網等宣傳陣地及濃郁的現代校園文化氛圍。組織學生進行有關國情、新疆地方史、新疆民族與宗教知識方面的講座。開展各類活動,增強教育效果,如撰寫讀書學習心得、知識競賽、討論會、演講比賽、觀看警示教育片、班隊主題隊會等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反分裂反滲透的自覺性。

二、要熱愛教育事業。要把教師的職業看作是神聖的事業,要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師隊伍是決定學校教育的關鍵。“名師出高徒”,教師素質的高低決定教育水平的高低,決定學生素質的高低,只有造就一支現代化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出現代化的人才,只有政治和業務素質優良的教師,才能造就高質量的學生。

三、要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師德。知識不足,可以用道德彌補,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識卻無法補償。因此,作為一個教師,要教書,必須先做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好學生。

四、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一個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修養不夠,教學中必然捉襟見肘,更談不上教學中游刃有餘、高屋建瓴。教師是平凡的,但不是平庸的。積極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發展,始終處於學習的狀態。將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新課程條件下的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轉化。教師光有知識是不行的。他不是簡單的教書匠,更應該是一個研究者。教師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才更符合時代需要。

五、要敢於實踐和善於反思。教學實踐是一個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以學生髮展為本”、“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已經成為教師認知並認可的話語,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敢於實踐,努力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育行為。同時,在實踐中要不斷總結和反思。

作為一名圖書管理員,首先,我應當擺正態度和明確職責,那就是做好全校師生的服務工作,不因是一名服務者就看輕自己,更不應沒有站上講台就輕視這個工作崗位。其次,堅持學習,提高政治覺悟和業務知識,只有頭腦清醒,業務精湛才能更好的為師生提供優質服務,才對得起學校與家長對我信任。

歷史心得體會 篇9

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學習和鑽研教材及教育教學方法,以及與廣大同學的接觸交流。瞭解到許多學生甚至教師在教學中存在不少認識上的誤區,主要有以下幾項體會。

首先,高一階段的學習標誌着學生的學習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學習的方法上、學習的認識上、學習的深度上與國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完全不同,但是從學生的角度講,很多學生將高一專題式的學習完全很陌生,他們一下子接受不了,普遍學習興趣不高。學生自認為歷史是副科,沒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輕鬆地完成歷史課程學習,上課也好,作業也好,時常不認真對待,馬虎應付,主動性差。

真實的情況是,高中歷史學習不僅僅是對國中歷史的補充和完善,而是從一個更新的角度的學習,僅僅停留在背誦階段的學生的知識,從理解聯繫的角度更新詮釋,進而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進行探究性的學習,使學生脱離機械記憶的層面,開始學會在邏輯思考的前提下用聯繫的觀點來看問題。

第二、對學生來講,國中的歷史學習的機械記憶方法,存在着學習的慣性,依然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到了高中階段,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仍然停留在單純的機械記憶的層次上,難以適應高中的歷史學習,很多學生對我講,平時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背記歷史知識,可考試成績還是不見長進,不知道為什麼?顯得很苦惱,學習的興趣一天天被消磨掉了。

因此,我深刻體會到,高中歷史教師除了把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以外,更加重要的責任是逐漸誘導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使其自覺或不自覺走到高中歷史教學所要求的軌道上來。

第三,從學校角度講,歷史學科不僅在國中年級而且在高中年級向來被認為是一門輔助課程,學校上至領導,下至各班班主任,任課老師,都抱着一種輕視的態度應付了是,是極為不對的。

通過教學實踐,我個人認為:

第一、高一歷史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邏輯思維能力和情感態度為

教學目標,為高二時期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第二,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增加課外知識加強相關的地方史教學。 第三:把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同當前國際形勢緊密聯繫起來,擴展學生的眼界,學會用世界的眼光來看待我國的歷史,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中國的過去與現今都是與世界同時進步的,是無法獨立的。

歷史心得體會 篇10

跨學科學習是解決學科分裂的強有力的推手,是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需要,也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高整個國民素質的需要。從自身情況出發,我覺得跨學科教學目前仍存在以下影響因素:學生自身素質影響學科整合教學和教師業務水平。雖然歷史課程看起來很簡單,但對於中學生來説要想理解消化運用這些知識,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等因素都會學習遷移產生主要影響。從自身角度來説,在一週只有兩節歷史課的.情況下,教師們既要保證學生成績又要利用簡短的課時通過各種教學環節將上述意識和能力深入學生內心,需要很高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這對新老師的我有一定挑戰性。

歷史心得體會 篇11

剛剛完成了為期兩天的第二輪國中歷史培訓,這一輪培訓主要內容是分析八年級歷史即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古代史。在培訓過程中,各學校都展示了對教材的充分、透徹的分析與整合,讓我對這兩冊內容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除此之外,各位老師還給我們提供了許多的教學建議,尤其是對教材中課後部分的幾項內容的利用心得更讓我受益匪淺。回來之後,我認真思考、總結,對國中歷史的預習有了一個大致的理解並作了彙總,在此提出與大家共享。

我們現在使用的國中歷史教材是北師大版本,課本內容容量不是太大,卻知識含蓋面寬,對學生的論證分析能力、概括總結能力和比較評價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許多學生不把歷史課當一回事,這就更加需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工作,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實現教師歷史教學的三維教學目標,而學生在預習過程中也能夠提前熟悉課本內容,理解課本中的基本知識框架,為課堂聽課做好充分的學習準備。

那麼如何指導學生做好歷史預習工作呢?

一、指導學生預習每單元的開篇前言

每一單元的標題下都有一個本單元前言。在前言中不只是交代了本單元的主要內容,還交代了本單元的歷史線索和主要問題,它可以幫助學生從總體上理解和把握本單元的學習內容。而中國史部分單元前言中又加入了關於世界大勢的敍述,更讓學生能夠了解同時期世界歷史的發展特點,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單元預習可以設計一個單元預習學案,讓學生在每單元開始之前預習總結本單元主要知識結構與框架,並找出本單元的重點內容。

二、指導學生注重看教材每課的導入框和開頭的引言

北師大版國中教材每課的篇首都有一段簡短學習導言,它雖然很短,但裏面有知識介紹,有精典問題,且語言概括、精煉,本課內容也都是圍繞這些問題展開的。我們應該指導學生在課前精讀這篇導言,從而對本課內容有一個淺層次的整體印象,同時在預習中也要思考其中的問題以備在課堂上思考回答。當學完課文內容後,再回首具體理解該段導言,學生就能站在宏觀角度去理解課文,試着學會繁中求簡,詳中求略,學生的歷史書面語的概括和提煉能力也一定會有提高。

三、指導學生預習教材的正文內容及其中配上的圖表

課文的正文分大字和小字兩種不同字體,當然大字是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主要內容,而小字部分則是對大字內容的補充與擴展,這些小字史料的引入為學生的學習大量的文獻資料與學習素材,為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本內容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小字部分也要重視。

現行教材中圖表數量明顯增多了,有原始照片圖、後人畫圖、表格圖、地圖等。這些圖表簡潔明快,但功能各異,我們在預習時應該學會看圖學史、看圖説話、看圖複述正文部分相關的史實,可以以此來培養自己口語組織和表達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體會課本內容,引導學生思考更多的問題。所以,以預習中也要重視從中提取有效信息。

四、指導學生預習教材後的“每課一得”“材料閲讀”“自我測評”和“活動建議”

課本後的“每課一得”會讓學生知道許多在教材中和現實生活中經常提到的一些歷史術語、名詞和概念,還有一些歷史資料,它可以幫助學生補充課本知識,深入拓展視野,提高學生閲讀史料的水平和從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閲讀”不只提供了一段與本課有關的史料,同時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預習這些史料與問題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能力。

“自我測評”中的問題雖是一個較低層次的練習,但其作用不可小視。俗話説:“萬丈高樓平地起”,低層次能力的積累是高層次能力的基礎和載體。這些練習題有的再現本章節要求掌握的基礎知識,有的是針對教材重點內容進行設疑。通過練習,有助於學生把握知識重點並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活動建議”是學習本課的一種動手能力的培養,可以讓學生在預習中思考如何利用課本內容進行設計,也能起到整合課本內容,深入理解課本內容的作用。

我相信學生們如果能夠充分發揮課前預習的作用,提高課堂效率就不再是一句空話。希望以上的幾點建議能給大家一點教學上的幫助,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歷史心得體會 篇12

今年我參加德陽市中學教師遠程培訓的學習,使我在思想上、業務理論上、工作實踐上都獲益匪淺。通過培訓學習,讓我在教學理論知識上已有了進一步的學習與提高,老師精彩的講座和耐心的講解,使本來枯燥無趣的理論變得深入淺出,而通過學員相互的交流,能讓我更多的吸取各種工作中的實踐經驗,以達到自我提高。

一、深刻理解歷史遠程培訓的目的,明確歷史課程改革方向,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

長期以來,在我國中學教學占主導地位的傳統教學觀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認識,評價學生,就是看其考試的成績,而通過培訓,我瞭解了評價還應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不能簡單的以分論英雄。作為一線教師,我首先要正確把握培訓的精神,要有清晰明確的意識理念,用正確的指導思想指導教學工作,有效地運用新理念於課堂教學中。

二、認真鑽研教學方法,科學整合教材

我們現在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其特點是內容精煉、跳躍性強、思維層次高,適合探究性教學的開展。但同時也存在時序性和整體性較差、知識系統破碎的弱點,給教學帶來了一定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材進行靈活整合、合理取捨以強化主幹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有兩種現象:一種是本本主義,嚴守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種是將教材邊緣化,教學遠離教材。這兩種現象都沒有擺正教材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教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既然是一種重要資源,就不可丟之一邊;但又只是一種重要資源,就不可視為聖經,不僅要使用,而且要優化。對教師來説,用教材進行教學是其職責,完善教材以利教學也是其職責。對教材的合理整合與優化,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的.、適於學生髮展的知識體系,刻不容緩。被動地圍着教材轉,唯教材而教學,是不適應教育新理念的,因此,整合教材勢在必行。

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面對信息化的社會,教育必須做出一種選擇,做出相應的變革,教育要由原來的“受人以魚”轉向“授人以漁”,使學生掌握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形成新的學習方式和技巧,從而能在信息化的社會中掌握最適宜的知識。終身學習觀念的提出,也對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技能和技巧,形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培養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的過程,是教師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規律、教方法。這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集中體現。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掌握知識的規律和學習的方法,並在學習中加以運用,成為“會學習的人”,這才是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例如,在歷史活動課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給學生介紹一些治史的相關理論:歷史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分析,歷史研究方法,馬克思主義基本史學理念,研究成果的形成等;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從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分析、歷史研究方法的選擇,研究成果的形成等過程,培養學生讀史治史的能力。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注重的是過程,歷史結論的形成過程,而不是結果,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歷史的社會功能在於能以古鑑今,從歷史中汲取經驗與教訓,歷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根據本校具體教學設備,提高適應能力,用好教材。

1、必須在培養學生能力、新的學習觀和學習習慣上下功夫,儘快適應新課程教學。

2、設法增大學習信息量,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包括多媒體、音像等,加強對某一階段史實、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直接解讀。比如:抗日戰爭這節課可以給學生看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資料片,講新航路開闢時用幻燈片展示動畫路線圖,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時可以截取《百年中國》有關片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印象。

3、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閲讀課外書籍、上網、聯繫課本知識,以便理解,進而在學生之間組織和開展合作式探究學習,在探究中引導學生掌握歷史,蒐集更多史實依據作為學生課前準備的內容,使學生得出論從史出的結論和認識,以養成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

五、通過培訓,我還得到以下認識

1、新課改背景下的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項長期的、艱鉅的任務。作為學校的一線老師,我要貫徹這次培訓的內容,用新的教學理念去指導在今後的教學工作,和學生一起共同提高,教學相長。2、以往的教學主要強調個人在教師指導下自由學習,而忽略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事實上,我們這個社會的生存離不開團結合作,合作可以讓我們用更短的時間、更高的效率來完成各種任務。學生學習也非常需要合作精神,他們需要共同研究,互相交流各自的學習方法、過程、體驗、感受,通過合作提高學習效率,學會分工、協作,培養團隊精神,為以後走向社會打下基礎,促進社會發展

3、教學中要善於利用有關歷史課程的各種資源進行課堂教學: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文本、聲像、網絡、報刊等),從中找出有利於自己進行課堂教學的各種資料,並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出好的教學方式。

4、歷史學科命題趨勢多會涉及學術前沿問題,反映主流的史學理論、史學觀點和現代意識。概括地説分為兩方面,即多種史學視角、多重史學領域。

5、觀念比能力重要!

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方向,性格決定命運,生活方式決定健康!落後是觀念落後,貧窮是腦袋貧窮。許多人,不是沒有好機會,而是沒有好觀念。不是不接受新觀念,而是不願拋棄舊觀念。

6、高中歷史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是: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而舊教材只強調了知識與能力這方面。所以我們在進行新課程的教學時,更多的應該考慮通過樣的什麼過程和方法把知識與能力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就要求我們歷史老師在過程與方法上多下功夫。

歷史心得體會 篇13

7月22至28日.縣教育局對全縣歷史教師進行歷史培訓,主要內容是《如何打造高效課堂》和《傳統文化滲透歷史教學》。通過學習讓我受益匪淺,它使我的教育教學理念得以進一步更新,對於自己今後的教學工作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一、對歷史教材的認識。

原來的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把知識目標放在教學的首位,“以知識傳承為主”。在新理念指導下要“以學生髮展為主”。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把教材變成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學本”。發揮教材資源優勢:利用導語(傳説、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正文、資料(增強歷史真實感,幫助學生提高閲讀古文的能力)、“材料閲讀”(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的材料,讓學生自行閲讀)、動腦筋(生動有趣的問題,使學生的思想機器開動起來)、活動與探究、課後自由閲讀卡(把課堂教學與課後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與技能,也有利於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同時,要注意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使傳統文化與教材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弘揚傳統文化。

二、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認識:要倡導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

要注意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於強凋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弊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課文中的動腦筋、活動與探究等欄目;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將學生活動直接引入教科書體系和課堂學習過程之中。利用課程內容的生動性、啟發性和開放性,突出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和探究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體現在每一節歷史課教學中。通過教學實踐,可以看出這些學習方式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例如,某些內容的分角色搶演,某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資料蒐集,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評價等,都可以鍛鍊學生查閲資料、運用資料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的新思路、新點子不斷被開發出來,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對教學方式和方法的認識

採用三級跳躍式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既有小組討論(常用形式),又有遊戲、角色扮演、搶答競賽等形式,教師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參與,與學生平等交流,教師也融入到學生的活動中。在授課中注意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如注意讓學生列表進行縱橫比較、中外對比,注意引導學生讀圖、填圖,使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運用史料,幫助學生理解某一問題,並能用所學內容解答與材料有關的歷史問題,等等。要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靈活編排內容,以新穎的形式,製作精美的課件,增強教材內容的直觀性,有利於學生的理解與接受。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材體系,決定了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也必將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於教學內容的時代性、生活性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需突出。經過培訓,我深切感受到這麼多的變化。對於新課改,我們肩負重任,願盡我最大的努力與課改一同成長前進。

歷史心得體會 篇14

《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規定:中學歷史教學要教育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定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基礎。那麼,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呢?

一、歷史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學習和修養

以人為本的教育不僅要求教師賦予學生廣博的知識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學生真善美的心靈和高尚的人格。歷史學科教學除了體現學科知識的特點,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外,還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緒、情感,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歷史課堂不僅是傳授學科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孔子説:“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育是以教師的人格和言行來影響和感化學生,讓學生受到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説、教師的'師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對學生的道德情感發展和整個美好心靈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正如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説,教師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對學生心靈上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可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育人先自育”。作為歷史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涵養,加強道德修養,以良好的情感資質和人格力量影響學生,成為學生的表率和楷模,這樣,學生在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中,人格也逐漸健全與發展完善起來,從而使學生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培養出兼具創造性和心理健康的人才。

二、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説: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教育學也認為:興趣是學習動機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大大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培養學生濃厚的興趣。如利用歷史教材故事情景多、圖文並茂的特點,在教學中運用生動、形象、幽默的語言,使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鮮活起來,給學生描繪出一幅幅活生生的歷史畫卷;精心設計引人入勝的導語和耐人尋味的結束語: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手段,精心直觀性教學,再現歷史場景;適當進行課堂討論,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求,保持高度的學習熱情;組織歷史知識競賽或進行課堂演講,活躍課堂氣氛;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啟迪學生思維,提高自身素質,等等。從而增強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培養他們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抗挫折能力。為其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好基礎。

三、加強情感教育。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

良好的氛圍對人的生活學習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既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意志品質,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要用一顆誠摯的愛心,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用愛去滋潤每一個學生的心田;對學生始終保持平和、寬容、理解的心態,用欣賞和發展的眼光看學生,以愛心和平等心對待學生,信任並鼓勵學生,把自己真摯的愛,播灑在每一個學生的心田上,讓他們在積極健康、愉快和諧的氣氛中接受教育,去感受、去體驗人間的温馨,去創造人生的幸福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師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要使課堂教學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鼓勵學生敢於展示個人才華和魅力,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歷史教學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其中,在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等都巧妙地注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充分挖掘教材中藴含的心理健康因素。找準切入點,創設“尊重、信任、理解、關愛、激勵、愉快”的課堂氣氛,以這種自然而然的方式,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學生在獲取歷史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自信心、團隊協作精神、競爭意識、情緒調控力和堅強勇敢等意志品質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通過豐富的歷史知識,陶冶情操,鍛鍊意志,淨化心靈,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讀史使人明智。比如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浸潤了辛酸血淚的屈辱史,但更是一部中華民族不畏艱難挫折的抗爭史,它記錄了剛性的中華民族精神。從鴉片戰爭到太平天國運動再到辛亥革命的失敗。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從未被挫折摧垮,而是愈挫愈勇、奮發圖強、奮勇前進。古今中外許多歷史人物都具有優良的品質,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等等。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都為拓寬學生的胸懷、正確處理人際關係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de/k1m56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