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理學 >

心理學認知的過程論文

心理學認知的過程論文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是從1879年德國學者 馮特受自然科學的影響,建立心理實驗室,脱離思辨性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的。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心理學認知的過程論文,希望大家認真閲讀!

心理學認知的過程論文

  淺談認知心理學理論及其對教育教學的啟示

摘要:認知心理學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學”,用信息加工的觀點研究人的認知過程,旨在揭示人如何通過學習、儲存知識、提取知識來解決問題的實質。其研究成果對人們理解學習過程、預見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因素和有效控制教學過程有很大的幫助和啟示。

關鍵詞:認知結構;建構觀;教學啟示

  一、對認知心理學理論的初淺認識

認知心理學理論是基於認知結構的理論。這種理論並不是由某一位心理學家單獨提出並詳加闡述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它散見於許多心理學理論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理論之中。許多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它進行了獨特的理解和闡述,因此它豐富而不統一。這種理論以認知結構為研究核心,而不是僅僅研究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充分體現了對學生主體的重視。基於以上兩點認識,對其進行歷史的梳理、縱向抽取和綜合概括,挖掘其內在的科學性,將有助於人們對其認知結構有完整而全面的認識,有助於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貫徹科學的方法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1.認知結構具有建構的性質

幾乎所有的認知結構理論都認為學習過程就是認知結構不斷變化和重新組織的過程,存在於人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始終處於變動與建構之中。其中,環境和學習者的個體特徵是兩個決定性因素。完善的環境應包括真實的問題情境、先進的物質設備環境、經過精心組織的教材環境和教師創造的和諧的心理環境。它們共同為學習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促進。

2.良好的認知結構是學習的核心

認知結構的核心地位來自於它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有關專家和新手的解決問題的比較研究中發現,專家之所以能迅速的解決問題,就在於專家頭腦中有某類知識的大約5~20萬個知識組塊,這些知識組塊按層次網絡的方式排列,在解決問題時能更注意問題的結構。而新手卻相反,他們有關的知識較少,知識之間是零散和孤立水平排列狀態,在解決問題時更多的注意問題的細節。對學習落後學生的研究表明,特定知識與技能的缺陷是導致學習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可見,認知結構的確在學習中發揮着強大的作用,特別是良好建構的認知結構在學習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布魯納主張學習應最先建立學科基本結構,即學科的知識體系所能抽象概括的、具有普遍和強有力適應性的、能廣泛遷移的系統構架,奧蘇貝爾把建立概括性強的認知結構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3.認知結構理論突顯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

認知結構理論明顯由對教師教的研究轉向對學生學的研究,把學生作為研究的中心。對認知結構的闡述包含的理論前提是,學生才是決定學習什麼的關鍵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環境等一切外部條件雖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間接的因素。對學生的研究以對學生認知結構的研究為起點,不僅研究學生的認知過程、認知策略、認知條件等,還研究認知活動展開的支持系統如情感、意志等。對認知結構的研究影射到對學生整體的研究。這種研究使得對學生的重視不僅在思想或經驗的水平而是深入到科學行動的階段,它為有效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實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認知結構與學生主體思想相互印證,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它隨着學生主體思想的發展而發展起來並不斷深化下去,突出了學生自主建構的必要性和意義。

  二、對學科教學的啟示

1.明確角色意識,增強認知的教學觀

教師要明確意識到,學習是學生在頭腦中主動地建構認知結構,教師不再是傳授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建構知識過程中的好的輔導員,是學生學習的高級合作者。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輔導學習內容,而且要輔導學習策略,而後者是教師需要熟悉和學習的。儘管教師可以輔導學生,但學生必須主動地學習,必須清楚所學知識的意義。因此,學生要有主動學習的心向,要選擇有難度的任務,主動探索學科中概括水平較高的主要概念、主要原理和規則。這就要求學生要採用新的加工策略、新的學習風格,形成自己就是知識的建構者的心理模式。

2.呈現真實情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師要善於在課堂教學中採用一些真實任務和學科領域中的日常實踐,這些接近生活的複雜任務整合了許多知識和技能,有助於學生用真實的方式應用所學知識,有助於學生明確所學知識的相關性和有意義性。

第一步,提供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生學習的中心內容。

第二步,教師提供解決問題的有關線索,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解決問題。

第三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比如,確定完成任務所需要的知識點的.清單,找到獲得有關信息和資料的渠道,學會利用與評價有關信息和資料。]

第四步,協作學習。

通過討論、交流,學生各自將自己的思維流程暴露,使不同觀點得以交鋒,從而補充、修正、加深了自己對問題的理解。

第五步,反思討論。對自己的思維過程和同學的思維過程進行評價並加以比較,分析彼此的長短處,總結該方法與以前所學的有何不同,預測以後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還能用到。這種反思有助於使所學知識條件化。而且,通過評價自己和同學的成果,學生還要反思自我引導學習的有效性和合作性學習的有效性,這有助於發展元認知技能。

3.設計概念框架,建構認知圖式

學習的結果是學生頭腦中認知圖式的重建,為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概念框架,以創造最鄰近發展區。藉助於概念框架,學生原有知識和新知識間架起了橋樑,它支撐着學生的學習由一個水平發展到另一個更高的水平。

第一步,圍繞學習主題,按“最近發展區”的要求,把複雜的學習任務分解,設計成一種概念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學生進一步理解問題所需要的。

第二步,將學生引入框架中的某個節點。

第三步,讓學生獨立探索。包括確定與給定概念有關的各種屬性,並將各種屬性按其重要性排序。探索之初,由教師採用演示或介紹理解類似概念的過程啟發引導;探索中,教師適當提示,幫助學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登;最後,教師的幫助逐步減少,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獨立攀登。 第四步,協作學習。請同學一起討論,討論的結果可能使原來確定的屬性增加或減少,排列順序也可能有所調整。討論中原來相互矛盾的意見逐漸變得明朗、一致,使學生在分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新概念較全面、正確的理解,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第五步,效果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對個人學習的評價。通過概念框架的支撐作用,使學生的學習不停地從一個水平提升到另一個水平,真正做到教學促進了認知結構的建構,教學走在了發展的前面。

4.隨機教學,強化遷移

隨機進入教學就是學習者為了不同目的,從不同途徑、不同側面,採用不同方式對同一內容的學習。這種多次學習,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各有側重,結果使學習者獲得了對事物複雜全貌的理解,對事物內在性質和事物間相互聯繫的全面掌握和認識上的飛躍,克服了遷移中的障礙。這就要求教師有能力創設一種良好的環境。

第一步,向學生呈現與當前學習主題的內容相關的情景。

第二步,引導學生隨機進人教學。

第三步,思維訓練。由於所學內容比較複雜,所以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應在“元認知”水平上進行,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注意發展發散思維。

第四步,小組協作學習,圍繞不同側面的學習所獲得的認知展開小組討論,同學們的思維觀點都在討論的環境中受到考察、評論,每個同學也對別人的觀點作出反應。

第五步,學習效果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

5.注重策略訓練,讓學生學會學習

認知心理學強調的共同點是學生作為自己知識的建構者,在應用知識的情景中,主動參與真實性的活動和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批判性和創造性的思考,並在與小組其他成員的合作中不斷建構自己的知識,在元認知水平上監視自己對知識的建構。在此基礎上,由學習者自身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這種教學活動是在認知和元認知兩個水平上進行的。所以,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各種認知策略,而且要訓練他們使用元認知策略。策略訓練宜採用的步驟:

第一步,將訓練策略的名稱、含義和操作告訴學生,使學生形成對所學策略的命題表徵,並能複述出來,以獲得陳述性知識。

第二步,用範例指導學生學習策略的使用,並仔細講解,引導學生將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轉化,使學習策略由命題表徵轉化為產生式表徵,即由知識轉化為技能。

第三步,提供大量的變式練習,讓學生掌握策略使用的條件,使策略成為條件化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把對學習過程的監控權逐步交給學生。

第四步,讓學生在大量練習的過程中,把對自己思維過程的監控由有意識向自動化轉化,最終形成穩定而有效的元認知技能。

參考文獻:

[1]鄒豔春.現代認知心理學探析[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1):88-91.

[2]邢強.現代認知心理學關於圖式模型的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2,(04):44-49.

[3]葛魯嘉.當代認知心理學的兩個理論基點[J].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06):12-18.

[4]尹紹清,李舜.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知識觀評述[J].楚雄師專學報,2001,(02):67-70,137.

  認知過程的格式塔感知基礎

摘 要: 感知經驗與認知結構之間的關係是近年來認知科學及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點。對於這個問題,格式塔心理學家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對人的認知過程進行整體的綜合分析,並系統整理了相關知覺組織原則,為包括範疇化、合理性等級劃分等認知過程提供了合理的科學闡釋,推動了知覺領域研究的發展。

關鍵詞: 感知經驗 認知 知覺 整體感知 格式塔

  一、格式塔心理學概述

格式塔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據其原意也稱為完形心理學,完形即整體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體”的譯音。格式塔心理學反對心理學中的元素主義(構造主義),認為心理元素的分析並不能使我們瞭解整體的心理現象,所以它主張以整體的觀點來描述意識與行為。

格式塔(Gestalt)一詞具有兩種涵義。一種涵義是指形狀或形式,亦即物體的性質,例如,用“有角的”或“對稱的”這樣一些術語來表示物體的一般性質,以示三角形(在幾何圖形中)或時間序列(在曲調中)的一些特性。在這個意義上説,格式塔即“形式”。另一種涵義是指一個具體的實體和它具有一種特殊形狀或形式的特徵。

在感知經驗方面,格式塔心理學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應用,並在範疇化和合格性等級劃分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實驗表明,人們對於實物概念的感知往往包含了兩個階段:第一步,將物體作為整體的感知,即整體感知;第二步,對感知到的整體進行某種分解,把它分解成獨特的特性或屬性。

知覺領域是格式塔學派最重要而又最有貢獻的部分。格式塔心理學對傳統心理學家對於知覺的認識提出質疑和批評,認為傳統的心理學過多地強調過去經驗的作用,並陷入了原子主義和機械論的誤區,重元素分析而忽視整體。他們提出了關於知覺的觀點。格式塔學派關於知覺的深入而又卓有成效的研究成為知覺心理學理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深深地影響着現代認知心理學關於知覺理論的建構。

  二、格式塔學派對於知覺的認識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知覺是個體對刺激信息的組織和解釋,也是獲得感覺信息意義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積極的、主動的、有選擇的。知覺活動不僅依賴於刺激物的物理性質,而且依賴於知覺者本身的特點,這與格式塔心理學的知覺觀是十分相近的。在涉及知覺過程的整體,局部加工問題上,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整體決定部分的知覺,整體是在部分之前被知覺的。

格式塔知覺理論的最大特點在於強調主體的知覺具有主動性和組織性,並總是用盡可能簡單的方式從整體上認識外界事物。在這方面,格式塔心理學家提出了許多知覺的組織原則,可以概括為8條原則,儘管許多不是格式塔首創,但格式塔心理學家們將這些原則有效地組織起來,並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從而使其成為了格式塔知覺理論中最有特色的一塊。

1.形與背景

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場內,有些對象凸顯出來形成圖形,有些對象退居到襯托地位而成為背景。一般説來,圖形與背景的區分度越大,圖形就越可突出而成為我們的知覺對象。圖形與背景和輪廓在形成心理影響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場合中,你所注意的東西就是圖形(形象),不注意的就是背景(環境),並且知覺的對象(圖形)和背景之間的關係是互相變動的。

2.接近性

某些距離較短或互相接近的部分,容易組成整體。如距離較近而毗鄰的兩線,自然而然地組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

3.完整和閉合傾向

知覺印象隨環境而呈現最為完善的形式。彼此相屬的部分,容易組合成整體,反之,彼此不相屬的部分,則容易被隔離開來。

4.相似性

如果各部分的距離相等,但它的顏色有異,那麼顏色相同的部分就自然組合成為整體。這説明相似的部分容易組成整體。在圖形設計中,將相近或相近的元素反覆整合構成另一視覺新形象,創造新影的聚集圖形用來表達觀念。

5.好圖形與轉換律

主體在知覺很多圖形時,會盡可能地把一個圖形看做是一個好圖形。好圖形的標準是勻稱、簡單而穩定的,即把不完全的圖形看作是一個完全的圖形,把無意義的圖形看做是一個有意義的圖形。按照同型論,由於格式塔與刺激形式同型,格式塔可以經歷廣泛的改變而不失其本身的特性。

6.共同方向運動

一個整體中的部分,如果作共同方向的移動,則這些作共同方向移動的部分容易組成新的整體。

7.簡單性

人們對一個複雜對象進行知覺時,只要沒有特定的要求,就會常常傾向於把對象看做是有組織的簡單的規則圖形。

8.連續性

如果一個圖形的某些部分可以被看做是連接在一起的,那麼這些部分就相對容易被我們知覺為一個整體。連續性是指一種知覺傾向,儘管線條受其他線條阻斷,卻仍像未阻斷或仍然保持連續一樣被人們所體驗。

從格式塔知覺的組織原則中我們可以看出,人作為一種有機體,對外界信息的捕捉大都是通過視覺進行的,依賴於視覺對於實體(有實體的物體或有機體)的感知和描摹對事物進行相應的認知反饋。

  三、感知與認知之間的關係

感知包括感覺與知覺兩個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過程。感覺是腦對直接作用於感官的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感覺分外部感覺、內部感覺及痛覺。知覺是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在人腦中的反映。知覺是人對客觀環境和主體狀態的感知和解釋的過程。知覺是對事物的整體全貌的反映。感知與知覺比較,感知反映事物的個別屬性,知覺是對事物的整體的反映。感覺是單一感官分析器活動的結果,知覺既由一種感覺分析器產生的單純知覺映像,又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所產生的包含多種感覺成分的綜合知覺映像。知覺雖然不同於並高於感覺,但它同感覺又有不可分割的聯繫,事物首先被感覺,然後才能進一步知覺它。對事物的感覺越全面、豐富、精確,知覺就越全面、正確。感覺與知覺也有某些共同性,它們同屬於感性認識過程。

認知是把通過感覺器官得信息加以整合、解釋、賦以意義的心理活動過程。認知首先是由感覺接受信息變為知覺,將知覺進行整合,感知是認知的基礎和前提,包括感覺、知覺、注意、記憶、理解、判斷、推理等。對少年兒童來説,認知就是適應性行為,包括形狀、大小、顏色、空間關係,時間關係、身體概念、感知覺、捏弄物體,使用簡單工具,能解決簡單問題等對事物的反應。

感知經驗與認知的概念結構之間的關係一直是認知心理學及語言學研究的重點。對這一問題,結構和生成語言學派認為,感知與認知相互獨立,認知和外化表徵形式,即語言形式,相對於事物本身而言具有任意性。感知系統從環境中提取的信息通過一系列複雜的轉化過程形成一種全新的表徵形式,執行記憶、語言、思維等認知功能,因此,感知結構與認知表徵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系統(Fodor,1975)。這種認知結構的表徵方式有兩個基本特徵,即非模態性和任意性(Barsalou 1999a;Barsalou,et al.1999)。非模態性是指認知表徵的內部結構與生成這些表徵的感知信息是不相關的。例如,人們認知系統中對於視覺的表達與人們視覺系統的感官體驗沒有關係,因此人們對錶示視覺的相關詞語,例如bright、dim、colorful等的理解程度並不取決於感知經驗。任意性是指符號與其所指之間的關係是歸約性的。例如,根據Saussrue的理論,我們所理解的“杯子”的概念與其表徵符號CUP之間沒有系統性的相似之處,兩者之間通常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指代關係。

而認知語言學派則認為,感知與認知是密不可分的,認知結構具有體驗性,即概念的形成與組織是以人類自身的感知經驗為基礎的(Langacker,1987;Lakoff & Johnson,1987、1999;Fauconnier,1977)。Ungerer和Schmid(1996)在論述認知語言學的經驗觀時舉過一個例子:當被問及“什麼是汽車”時,語言使用者不但會提到其外形像個盒子,靠引擎驅動,有車輪、車門、車窗、方向盤、加速器、剎車、座位等,還可能會提到其乘坐舒適、速度快、便捷,是獨立和社會地位的象徵,甚至聯想到初戀、車禍等。他們認為,人們總是把自己對事物的包括印象和聯想在內的主觀經驗,加入到事物的描述當中,彷彿正在現場觀察和經歷相關的情景,而並不侷限於客觀的描寫。也就是説,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概念化會影響語言的表達,認知過程是感知過程的抽象化和概念化的結果。

  四、格式塔知覺與認知

人們總是按照某種劃分標準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類,從而在大腦皮層上建立了暫時神經聯繫網絡,它為我們知覺新事物提供了認識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我們能感知到什麼,取決於背景眼睛的功能。在觀察事物時,我們總是不自覺地把過去的經驗運用到眼前事物的觀察中,知覺對象被不自覺地歸類到原有的分類網絡,並服從於已有的結構和秩序。這就是格式塔知覺所闡述的“完型”。

格式塔知覺的信息來源基礎同樣與體驗觀密不可分。在基於Labov命名實驗的驗證人腦範疇化思維過程的實驗中,Schmid以房子範疇化作為語境,對範疇化過程如何進行和測試者如何體驗範疇化過程進行了研究,並得出了與格式塔感知不謀而合的整體感知先於部分感知的結論,從而將“直覺”這一模糊的思維概念用科學規律的認知原理進行了合理的解釋。被測試者之所以能夠憑藉“直覺”對特定事物做出概念性判斷,是在此之前的經歷或體驗儲存記憶中的信息有選擇性反饋的結果。格式塔心理學強調刺激所在的情境對回憶的影響,並首次進行記憶中組織因素的研究,強調組織因素的作用並提出相應的組織策略。

從感知到認知的轉化過程是外界信息經由感官接受、人腦儲存並在一定條件觸發情況下將信息選擇性釋放的過程,而人腦在根據記憶中調取的信息對事物做出判斷時傾向於避繁從簡,首先通過感官臨摹事物的整體印象,將這一整體印象與記憶中存儲的相關概念信息進行比較,得出初步結論;如有需要再進一步進入基於個別屬性和部分特徵的辨別過程中。這是由於當視域中出現的並不太完美的圖像,即圖像不夠規則和簡明時,人們就會產生一種力求將其組織建構的簡潔協調的需要,只要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這種知覺活動就會持續下去。簡潔完美的格式塔使人們向外界搜索信息變得更加有效和省力。

感知過程的格式塔現象説明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並不是主觀對客觀的真實複製,大腦中已有的信息量規定着我們現有感知能力的大小,它決定着我們能看到什麼和不能看到什麼。在認識論意義上規定了認識的絕對相對性、暫時性。所以説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是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相互統一的結果。

  五、結語

格式塔心理學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主張從整體的動力結構觀研究心理現象。現代認知心理學受格式塔心理學整體觀的影響,強調對人的認知過程進行整體的綜合分析。格式塔心理學家系統和有效地整理了知覺的相關組織原則,推動了知覺領域研究的發展,為包括範疇化、合理性等級劃分等認知過程提供了合理的科學闡釋。

參考文獻:

〔1〕尚國文.語言理解的感知基礎.外語學刊,2011,(4).

〔2〕潘光花.完形視域和認知範式??重審格式塔心理學對認知心理學的影響.學理論,2010,(12).

〔3〕rer,id.認知語言學入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4〕野口薰,曲翰章.格式塔心理學的知覺研究.國外社會科學,1986,(7).

〔5〕孫鵬.淺析格式塔心理學與視知覺.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1).

標籤: 心理學 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lixue/6vpkq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