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理學 >

(推薦)認知心理學

(推薦)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1

認知的發展

(推薦)認知心理學

記憶的發展


1.記憶容量增加:


A.研究發現,短時記憶廣度在3歲時為3.91個,4歲時5.14個,5歲時5.69個,6歲時6.10個,7歲時6.09個。


B.帕斯柯爾認為,隨着年齡的增長,兒童的工作記憶中持有信息的能力也在增長,這種能力叫做M空間(記憶空間);他發現3歲兒童只能在一個時間內處理1個信息單位,5歲兒童能處理7個信息單位。


2.無意識記憶和有意識記憶的發展:


A.幼兒時期,無意識記憶佔優勢。


B.幼兒晚期有意識記憶和追憶才逐步發展起來(有意識記憶的出現標誌着兒童記憶發展的質變)。


3.形象記憶與語詞記憶的發展:形象記憶仍占主導地位,語詞記憶也在發展。


4.記憶策略和元記憶的形成:


A.5歲之前沒有記憶策略,5-7歲處於過渡期,10歲後記憶策略逐步穩定發展。


B.開始對元記憶又初步認識(弗拉韋爾、元記憶包括記憶主體、記憶任務和有關記憶策略等方面的認識)。


思維的發展


1.幼兒思維的特點:


A.具體形象是主要特點,且引發經驗性、表面性和擬人性。


B.抽象邏輯性開始萌芽。


C.語言在幼兒思維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強。


2.皮亞傑關於幼兒思維的研究:


A.三山實驗


B.守恆實驗,5-6歲轉折期,8歲獲得守恆概念


C.類包含實驗


3.隨處概念的掌握:包括最初的詞、概念、實物、數(2-3歲和5-6歲是數概念形成發展的關鍵年齡)和類概念(維果茨基,幼兒出現鏈概念;皮亞傑,主題概念、鏈概念、充分必要特徵基礎上的.概念三個階段)。


4.抽象思維的初步發展。


心理理論


1.含義:對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經驗的認識;一般認為,對心理狀態的成熟認識是建立在信念-願望系統之上,4歲左右開始形成,其標誌是成功完成錯誤信念任務;6歲以後兒童才能正確理解二級錯誤信念任務,即認識到一個人關於另一個人信念的信念。


2.經典研究範式:錯誤信念任務。錯誤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論的重要指標。具體測試任務有意外轉移任務和表徵變化任務兩種。


3.影響因素:早期的社會交往;假裝遊戲;語言的發展;心理狀態問題的探討。


4.理論解釋:


A.理論論


B.模塊論


C.匹配輪


D.擬化論


俗話説,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在這個黃金備考期裏,希望各位考生都能掌握更加高效、科學的備考方法,將知識運用的遊刃有餘。預祝各位考生金榜題名,取得理想佳績!

認知心理學2

第1篇:認知管理心理學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

認知管理心理學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通過影響公眾對事物、組織或個人的看法,達到改變其行為方式,最終使公眾作出有利於己方的決策。整個認知管理心理學的過程不僅是複雜的智能策劃過程,而且是主體形象形成發展的過程。這一概念的提出擴展了公共關係學的外延,也豐富了企業管理的內涵。

一、認知管理心理學特點

認知管理心理學是內部與外部認知管理心理學的整合,在企業管理中,企業組織通過運用具體運認知管理心理學策略來獲得人們以及企業內部員工對企業的認同。它的特點有: 一是目的性,採取具體的公關活動,影響人們的認知,最終獲得對組織的認可。二是主動性。認知管理心理學人員與客户是合作伙伴關係,在客户策劃企業目標,戰略及具體的實施方案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幫助客户設計切實可行的目標。三是長期性,社會認知是一個複雜而微妙的變化過程,包含認知主體,認知對象以及這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認知的形成與改變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同樣要改變人們對某事物認知也是如此。四是藝術性,認知管理心理學沒有一種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這需要認知管理心理學者擁有很高的管理技巧,認知管理心理學主體對這種管理技巧的運用與發揮,體現了管理主體設計和操作管理活動的藝術性。五是動態性,從事物整體發展的角度來看,公眾的認知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正是由於認知的這種動態性,使得企業有必要通過認知管理心理學的手段來引導公眾的認知,達到使公眾及員工改變行為方式,最終作出對組織有利的決策。

二、認知管理心理學在企業管理的作用

(一)認知管理心理學有助於實現企業戰略目標

隨着世界經濟信息化、一體化的發展,企業所處的外部和內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革,面對內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企業有必要通過認知管理心理學來管理、傳播形象。通過與競爭對手以及大眾誠懇地交流溝通,使企業得到競爭對手的信任,公眾的理解和尊重,最終幫助組織實現戰略目標。

(二)認知管理心理學有利於提升企業的無形資產價值

企業無形資產是指不具有實物形態的非貨幣性資產,是企業綜合實力的體現。無形資產價值首先是建立在公眾對企業形象、產品形象認可、接受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正確認識和重視無形資產是提升企業價值的重要部分。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中,企業的無形資產的價值常常是依賴公眾對企業形象及產品認知的基礎之上。認知管理心理學使企業和公眾在信息交流的互動過程中實現信息共享與知識共享,從而達到提升企業無形資產價值的目的。

(三)認知管理心理學有助於提高企業內部信息溝通效率,起到指導、協調、激勵、控制的作用

在市場環境不斷髮生變化的情況下,企業組織內部環境也在不斷的進行變革,種種變化使得管理者在日常管理與決策中需要依賴更多的信息才能完成,對管理者在信息的收集和傳遞過程中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溝通中,認知管理心理學有助於向員工指明企業面臨的現狀、問題以及戰略目標,使其瞭解企業的困難和改革的必要性,降低在企業改革過程將會面臨的阻力;同時有助於員工參與企業管理、激勵員工、增強凝聚力,提高管理效能。

三、影響認知管理心理學的因素

(一)認知動機因素對認知管理心理學的影響

心理學家費斯廷格認為個體傾向於使自身的態度與行為保持協調一致,假如兩者出現了不一致,就產生了認知失調。認知失調會產生心理緊張感,因此個體會努力去解除這種緊張感,兩個途徑:改變自身態度或改變外在行為。認知管理心理學就是要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影響公眾對組織的`看法,達到改變其行為方式,最終使公眾作出有利於組織的決策。

(二)自我認知因素對認知管理心理學的影響

當個體面對組織時,個人的力量往往太過渺小,對於組織所能產生的影響微乎其微,漸漸使人們對組織會產生“習得性無助”。這種無力感會使服務態度和質量有可能停滯不前甚至繼續劣變。因此在認知管理心理學的過程中企業要注意對客户以及內部員工的意見予以及時、積極地反饋,耐心的解釋;當人們接受這些反饋信息之後,就會改變其對企業原有的認知,產生積極地情緒。

四、企業實施認知管理心理學需要注意的原則

(一)建立一套完整的認知管理心理學策略和機制

對客户或員工的認知管理心理學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企業在管理中應重視認知管理心理學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建立一套完整的認知管理心理學機制,運用認知管理心理學的策略處理各方關係,樹立、保護企業形象,同時做到在日常工作中潛移默化引導員工認同企業文化,推動戰略目標的實現。

(二)不忽視小羣體、快速反應、透明傳播

現代社會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企業在進行認知管理心理學過程中不能僅關注傳統的公關對象,同時也要對容易被忽視的小羣體的反應予以足夠的重視。他們可能利用互聯網“草根”力量給企業帶來始料未及的壓力。

(三)更新傳播方式、積極溝通

企業應該注重審視自己認知管理心理學戰略,及時修改或添加新的內容,使企業的認知管理心理學達到與時俱進。建立通暢的溝通渠道。重視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與消費者建立良好的溝通,利用好信息化所帶來的正面效應,開通新的溝通渠道,例如論壇、微信、微博等傳播渠道,建立並維護好與消費者的直接溝通反饋渠道,重視互動媒體的動向。

(四)苦練內功、隨時自檢、防患於未然

危機暗藏在企業運營鏈的方方面面,面對危機,企業更應該做的是練好內功,隨時自檢,及時清除化解那些隱藏在內部的問題。企業危機管理專家林景新提到最好的危機管理策略就是診出隱患之根,化於萌芽之中,良醫治未病比巧手化重疾更重要。

第2篇:獨立學院專職教師的認知與管理心理學

獨立學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機制、新模式辦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是普通高校的優勢辦學資源與優質社會資本相結合的民辦高等教育機構。

一、獨立學院教師隊伍

獨立學院師資力量具有其獨特性,一般都是有專職與兼職教師組成的。其中包括了本校的專職教師、母體學校選派的在職教師、外聘的企事業單位有實踐經驗的部分人員和在讀的碩士或博士生。專職教師大部分是聘任的碩士和博士畢業生以及少數緊缺專業本科畢業生,還有一部分是普通高校退休返聘教師。兼職教師大部分畢業於非師範院校沒有系統的接受過教育學、心理學的培訓,部分還存在臨時觀念,責任不明確,往往都是上課來,下課走,難以完成教學的完整過程,尤其是課後輔導、批改作業等環節,難以保證教學效果,同時兼職教師與學校沒有人事關係,學校難以做到全面管理。就目前來看,專職教師在獨立學院中所佔比重還比較低,兼職教師數量偏多,導致教師隊伍不穩定,流動性大。教師是學科建設、決定獨立學院長遠發展的主力軍,沒有自己的具有足夠力量的專職教師隊伍,學科建設以及辦學特色就難以實現。因此,建設一支符合獨立學院自身長遠發展的、一定數量的專職教師隊伍對獨立學院的教學以及發展都是非常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二、獨立學院中專職教師方面存在不足

根據教育部8號文件和獨立學院教育工作合格評估方案的要求,獨立學院的教師數量應按照1:18配備,一般應具備不少於100人的、聘期一學年以上的、相對穩定的專任專職教師隊伍,專任專職教師中具備高級職稱和研究生學位的比例應占30%以上。首先,獨立學院發展初期專職教師數量偏少,多數依靠兼職教師。學校教學工作以兼職(母體大學安排和外聘)教師為主體,學校自有的專職教師很少,而且專職教師大多承擔一些公共課、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這樣不僅難以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難以保證教學工作的連續性、一致性,也不利於學院的長遠發展。其次,專職教師結構不合理。辦學初期,絕大多數獨立學院難以招聘到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所以主要是退休返聘教師和應屆畢業生為主。在職稱、學歷及年齡結構上不盡合理。專職教師隊伍出現了“兩頭大,中間小”的結構狀態。返聘教師年齡偏大,思想保守,缺乏朝氣及創新精神,難以適應現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應屆畢業生,從校門進入校門,直接開始授課,教學方法、經驗、科研能力及處理問題的能力都有所欠缺。教師實踐能力差,也影響教學質量,難以形成特色學科。獨立學院要想長期發展,最終目標是要從母體大學分離出來,從相對獨立走向完全獨立,所以培養自己的專職教師隊伍至關重要。

三、專職教師的管理對策

獨立學院要提高教學質量,要長遠發展就必須加強專職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培養。建立起一支相對穩定、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師德高尚、業務過硬的專職教師隊伍,應從招聘引入、薪酬與發展、培訓、考核等以下幾個方面對專職教師進行全面管理。

1.招聘。

目前獨立學院師資隊伍建設普遍存在着缺乏師資隊伍建設整體規劃的問題,教師隊伍結構尚不能完全適應學院發展的.需要。發展初期獨立學院基本上是根據當年的教學情況以及來年的教學需求來確定當年的需求教師的專業和人數,沒有制定一個長期的規劃。獨立學院教師隊伍建設應堅持需求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在正確處理好改革與發展、數量與質量、規模與效益的關係的基礎上,有序引進教師。根據自身的定位、專業設置和辦學規模,在專職教師隊伍建設方面進行長期規劃,分步驟、分階段引進人才。補充專職教師數量的同時不斷優化年齡、學歷、職稱、專業和能力結構。人力資源部門應與教務處以及各教學單位共同配合,對現有的專職教師隊伍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專業結構等情況進行統計,明確將來的發展需求,找出兩方面的差距,從而制定近、中、長期的招聘計劃。學校要通過制度創新,建立有利於吸引人才的用人機制,還應不斷提升獨立學院的影響力。可以在工資福利待遇、職稱評定、户口、繼續教育等相關政策方面作調整以利於吸引人才,使應聘者能夠明白應聘成功後學校可以為其搭建成長平台,幫助明確發展目標、發展優勢,實現自身價值。培養高質量的畢業生,挖掘本校的長處,宣傳優勢,不斷提升獨立學院在社會上的知名度、認可度,使學校有一個良好的口碑等。

2.培養和培訓。

只有教師不斷進步,才能促進學生不斷髮展。不能只注重教師的使用而不重培養,獨立學院不應僅成為教師臨時授課的場所,更應成為教師獲取成長動力與機會的地方。穩定自己的專職教師隊伍,要重視對專職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尤其是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從制度上給青年教師的成長提要求、加壓力,並提供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和保證,創造有利環境讓青年教師不斷地快速成長。不僅要重視專業理論知識和教學方法的補充和提高,另外還需注重實踐技能的訓練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獨立學院應多途徑、多方法地鼓勵青年教師在專業知識、教學方式方法、理論聯繫實際能力等方面不斷積累。崗前培訓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可以集中對青年教師進行入職前的培訓;鼓勵青年教師多聽課,學習借鑑他人上課的方式風格;定期召開青年教師座談會,加強青年教師與其他教師的交流與合作;實行“導師制”,讓老教師、名教師發揮“傳幫帶”的作用;鼓勵青年教師在職進修,提高理論知識及學歷;組織青年教師到企業進行調查研究、業務實踐,參與企業科研課題研究;建立與市場接軌的研究所、開辦經濟實體等;開展產、學、研結合,為教師提供社會實踐和科研的平台,主動開展科技服務,承擔科研項目,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培養學科帶頭人及骨幹教師。通過對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建設本校的特色專業、特色學科。依據學校特色,確定優先發展的學科和專業,設置學科帶頭人,選拔骨幹教師,保證各學科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3.薪酬與發展。

要提高獨立學院的教學效果,就要讓教師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專職教師的激勵工作對獨立學院的發展有重要作用。要做好對專職教師的激勵工作就要努力提高專職教師的社會和經濟地位,教師的薪酬待遇是教師社會地位的重要體現。薪酬制度的合理性對獨立學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勵人才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設置具有市場競爭力和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增加教師的物質鼓勵,在經濟上對他們的工作予以肯定,有利於吸引更多有才華的人進入教師行業,提高教師隊伍質量,壯大專職教師隊伍規模。也可促進教師對自我價值的認識,提高他們對工作的熱情和滿意程度。在薪酬分配方面,打破論資排輩的傳統做法,實行績效工資制,堅持多勞多得、優勞多得的原則,對關鍵崗位和有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學科專業帶頭人以及中青年骨幹教師實行傾斜分配政策,充分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獨立學院可利用職稱來挑選優秀的教師,也可對絕大多數教師施加壓力,使他們不斷進取。因為普通本科高校經過多年的發展,教師隊伍相對比較完善,職稱評定上競爭壓力也比較大,這也是獨立學院獨特優勢所在。所以,獨立學院可以在這方面為專職教師創造條件,不斷鼓勵專職教師完善自我,早日滿足評定條件,同時也能儘快改善獨立學院專職教師的職稱結構。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和晉升機制,通過提拔、進修、深造等方式將有管理潛能的骨幹教師提升到相應管理崗位加以鍛鍊,能夠充分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4.績效考核。

績效考核是獨立學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只有通過科學合理的考核制度,才能促進專職教師的自我發展,有助於改善績效,根據績效考核決定教師是否應該晉升加薪,決定人員合理安置及調動。獨立學院評估制度應具有獨特性,不能僅克隆母體學校的考核體系,應根據辦學目標及特色來重新設計,明確考核範圍、考核標準、考核指標、考核結果公開等評估體系。尤其是考核指標設計要符合獨立學院特色,指標儘量量化,確保客觀、公正地反映教師的實際工作,不僅強調教學與科研,還應該包括教師知識更新和自我發展能力。在教學和科研考核中,對於不同學科和不同年齡的教師,採用不同的考核尺度和辦法。組織專門人員通過定期、不定期等方式檢查專職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師教風等。完善考核程序,考核結果出來以後,學院應及時將信息全面反饋給教師,指出其優點和不足之處,並給出一些具有建設性的意見。根據考核結果以及後續改善情況,對教師實行滾動管理,對於教學效果好、責任心強的教師,在聘任期滿後繼續聘任;而對於教學效果不好、責任心差且指出問題後不思進取、不改善的教師則不再續聘。通過績效考核,體現學校對教師的導向,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對於獨立學院來説,也能發現和合理的使用人才,肯定成績,指出不足,保證獨立學院的教師的質量。

提升專職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是增強獨立學院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獨立學院得以長遠發展的根本所在。獨立學院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專職教師的招聘、培養培訓、薪酬與發展、教學質量評估等方面,建立起一套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要有所創新,既要符合獨立學院特點,又要充分調動專職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認知心理學3

①認知心理學家提出了一些對記憶進行分類的方案,其中一個分類方案就是把記憶分為 陳述性記憶和非陳述性記憶。在我們的一生中,通過學習,我們懂得了許多事實。例如,北京是中國的首都,聯合國總部在美國等等。我們還儲存了許許多多關於過去經歷或事件的記憶。例如,早餐我喝了牛奶,昨天我聽了一個令人興奮的講座等等。這種對事實、事件以及它們間相互關係的記憶被稱為陳述性記憶。

②非陳述性記憶又可進一步分為多種類型。第一類非陳述性記憶是由非聯合型學習(習慣化和敏感化)形成的記憶。第二類非陳述性記憶被稱為啟動效應的記憶,它指的是:如果你在某一場合無意識地看見或聽見過某一刺激的事,這一刺激以後再次出現時,你辨認出它的速度會明顯加快。第三類非陳述性記憶是聯合型學習(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式條件反射)形成的記憶。第四類非陳述性記憶被稱為程序性記憶。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斷學習一些運動技巧,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行為習慣。例如,我們學習彈鋼琴、騎自行車、繫鞋帶等等。這些關於技巧或習慣的記憶就是程序性記憶。

③陳述性記憶與非陳述性記憶的第一個明顯區別是:我們通常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回憶獲取陳述性記憶,可以用語言來描述被記憶的內容,而非陳述性記憶則不行。但是,不通過有意識的'回憶,我們照樣可以操作已經學會的技巧。例如,你也許不能清晰地記起第一次騎自行車的情景(記憶的陳述性部分),但當你踏上自行車後,你立刻知道該怎麼操作了(記憶的程序性部分)。陳述性記憶與非陳述性記憶的另一個明顯區別是:陳述性記憶容易形成也容易遺忘,而非陳述性記憶通常需要多次的重複和練習,但一旦形成則不容易忘記。想像一下記憶某次旅遊時的情景(陳述性記憶)和記憶如何滑冰(程序性記憶)之間的不同,你就容易理解這兩類記憶之間的差別。

④因此,記憶有着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的記憶在不同的腦區形成,並在不同的腦區儲存。腦的特定部位受損 , 。

12.本文主要運用了 、 的説明方法。(2分)

13.文章第①段中加點的詞語“其中一個”能否去掉?為什麼?(2分)

14.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填寫下列表格。(3分)

15.閲讀第③段,概括“非陳述性記憶”的三個特點。

答:① ②

16.根據上文內容及生活中學到的知識為文章結尾處補寫句子。(2分)

腦的特定部位受損 , 。

參考答案:

)12.分類別、舉例子、作比較(打對兩個即得2分)。 13.不能,因為“其中一種”表示認知心理學家提出不止一種分類方案,去掉就不準確嚴密了。(2分)

14.①非陳述記憶 ②啟動效應的記憶 ③聯合型學習形成的記憶 (3分)

15. ①不能通過有意識的回憶獲取記憶 ②不可以用語言來描述被記憶的內容 ③需要多次地重複和練習,但一旦新城就不容易忘記。(3分)

16.將影響某種類型的記憶形成,並影響相關記憶內容的儲存。(意思對即可得分2分)

認知心理學4

摘要

文章從《心理學報》近五年關於注意研究的熱點問題入手,對近五年注意方面的相關研究做簡要的梳理。近五年來心理學報上刊登的關於注意的研究論文研究熱點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注意與工作記憶的相關研究,另一個是注意偏向的相關研究。

關鍵詞工作記憶;偏向競爭模型;注意偏向;注意警覺;注意維持

1引言

為了解近年來關於注意的研究趨勢,收集整理了從20xx年到20xx年(已發表)《心理學報》上共發表關於注意的研究論文24篇:其中9篇是關於工作記憶或記憶與注意之間的研究;6篇是關於注意偏向的研究;2篇是關於空間注意的研究;7篇為其他研究方向的論文。

工作記憶與注意是兩個重要的認知結構,也是心理學研究的兩個重要領域。工作記憶涉及對信息的加工、暫時性動態存儲和執行控制等核心認知過程;而注意則是外界信息進入信息加工系統的通道控制機制,二者的結合構成了信息加工系統的中心環節

根據前人的研究,工作記憶一般被認為兼有對信息進行短時存儲和加工兩項功能,因此保存在工作記憶中的信息也有兩類:一類信息處於靜態存儲中,等到需要時再加以調用;另一類信息則處於被注意和被訪問的狀態,隨時準備用於進一步的加工。有學者指出存儲和加工這兩種狀態是通過對記憶中特定子項的選擇性注意實現的,在工作記憶系統中存在這樣一個核心區域——注意焦點。

注意是認知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有關注意早期的一些研究主要集中於聽覺注意,這些研究大都圍繞着雙耳分聽任務進行的。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關於注意的研究方法也發生很大的變革,尤其是認知神經科學方向。

近年來注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與工作記憶的交互作用及注意偏向上。有關工作記憶方面的研究及爭論焦點主要是:工作記憶表徵能否引導視覺注意選擇?怎樣引導?在注意偏向的研究方向研究焦點主要是:不同條件客體對所產生的注意偏向現象是由於注意警覺還是解脱困難所導致?

2研究熱點

2.1注意與工作記憶

關於工作記憶能否引導視覺注意的選擇,主要有以下兩種取向:

認為工作記憶能夠引導視覺注意的選擇,支持的理論有視覺注意的偏向競爭模型,該理論模型認為個體存在兩種注意控制方式:(1)自下而上注意控制,主要受刺激性質(如刺激的特異性和凸顯性)的影響;(2)自上而下注意控制,主要受目標與期待(當前的目標、對刺激位置和出現時間的期待)的影響)。而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在注意選擇過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自上而下加工機制實現的途徑就是通過激活儲存在工作記憶中的.目標表徵或模板來完成的。(白學軍,尹莎莎,楊海波,20xx)因此,工作記憶對於視覺選擇性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楊海波,尹莎莎,白學軍(20xx)通過研究認為,保持在工作記憶中的目標模板使視野中具有目標特徵的刺激自動優先獲得注意,結果支持偏向競爭模型。

認為視覺工作記憶內容引導注意控制的方式並不是偏向競爭模型所説的那樣,而是比較靈活,甚至某些情況下並不影響注意選擇反而有可能抑制注意。

總的來説工作記憶內容能否引導視覺注意與具體的環境有關,並不是所有的環境下工作記憶都能引導視覺注意;即使發生引導作用,注意也不是完全被動的而是相對靈活積極的與工作記憶發生交互作用。

2.2注意偏向

注意偏向的產生機制還沒有一致看法。目前主要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注意警覺:在定向階段,個體對威脅性的刺激更加敏感,注意被威脅刺激所吸引,因此表現出對威脅刺激的注意偏向;第二種是解脱困難:威脅刺激影響到注意維持的時間或注意解除的能力,使得注意在這些刺激所在區域停留的時間較長,從而產生了注意偏向。而在實際研究中這種爭議則主要體現在對不同影響因素的研究得出注意偏向產生機制也通常不同。

李海江,楊娟(20xx)關於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研究從外顯自尊和內隱自尊角度出發,以大學生情緒面孔(高興,中性,憤怒)圖片為實驗材料,採用“空間線索任務”實驗範式,探討了不同自尊水平個體注意偏向的特點及其內在機制。該研究結果表明,在無效線索條件下,低外顯自尊個體對以憤怒為提示線索的靶刺激的反應時顯著長於高興和中性,説明低外顯自尊個體對負性情緒信息(憤怒)的注意偏向是一種注意的解脱困難;高內隱自尊個體在無效線索條件下,對以高興和憤怒為提示線索的靶刺激的反應時顯著長於中性,説明高內隱自尊個體更易受到情緒性信息(憤怒和高興)的吸引,是一種選擇性的注意維持傾向,表現為注意的解脱困難。

楊智輝,王建平(20xx)研究了廣泛性焦慮個體在一般情境和不確定性情境下注意偏向的特點。採用點探測注意搜索任務研究了在一般情境下和不確定性情境下廣泛性焦慮個體的注意偏向,結果表明高廣泛性焦慮個體的注意偏向以對威脅性刺激的注意轉移困難為主,不確定性情境會讓廣泛性焦慮個體更容易處於緊張焦慮的狀態當中,從而對情緒性刺激尤其是消極刺激表現出更多的注意偏向和對情緒性刺激直接的注意敏感性。

胖負面身體自我女大學生對胖信息的注意偏好的系列研究,表明胖負面身體自我女大學生被試對胖身體信息的視覺注意偏好是注意維持,即注意的解脱困難。

由上述的幾項研究可以看出近幾年來學者們研究注意偏向的方向主要是不同的因素的注意偏向效應產生機制是注意警覺,還是注意維持。

2.3其他研究方向

除了上述的兩個研究熱點外,近年的注意研究還存在以下一些研究取向:

認知神經科學取向,劉玲,李荊廣(20xx)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兒茶酚胺氧位甲基轉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是否也對全腦範圍的注意腦區具有調控作用,研究結果表明COMT基因不僅調控前額葉腦區,而且對形成注意控制網絡的多個腦區都有調控效應。這個研究結果提示注意控制能力的個體差異可能部分的來自於COMT基因對注意控制網絡的調控作用。黃澤軍,錢秀瑩(20xx)採用同步判斷(Simultaneousjudgment,SJ)的研究範式探討空間注意梯度是否受到視網膜離心率的影響。結果表明分離狀態下存在傳統意義上的注意梯度效應,而重合時,注意易化梯度受到一個抑制梯度的影響。這説明,注意梯度分佈受到視網膜離心率的影響,而影響方式符合注意點為中心的易化梯度場和注視點為中心的抑制梯度場的雙梯度場理論。

空間與注意研究,例如遊旭羣,張媛(20xx)研究了在仿真場景下類別空間關係判斷中的注意分配,並得出有效提示有助於注意資源的集中的結論。張宇,遊旭羣(20xx)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繼續研究關於負數的空間表徵引起的注意轉移現象,得出了以下結論:對負數的低水平加工可以引起空間注意的轉移,然而,是對絕對值的加工還是數量大小的加工引起注意轉移依賴於共同參與的其它數字加工產生的影響。

3總結

通過對近五年心理學報上關於注意研究的論文整理、分類,理出近五年注意研究的兩個熱點問題:注意與工作記憶的相關研究和注意偏向的相關研究。心理學報是國內心理學研究的前沿陣地,因此心理學報上的研究熱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今年中國心理學界關於注意研究的聚焦點是在於工作記憶與注意偏向。

而關於工作記憶與視覺注意的研究焦點又在於:工作記憶內容能否引導視覺注意?及怎樣引導?通過對不同研究成果的比對分析對以上研究焦點問題作出如下回答:工作記憶內容能否引導視覺注意與具體的環境有關,並不是所有的環境下工作記憶都能引導視覺注意;並且即使發生引導作用,注意也不是完全被動的而是相對靈活積極的與工作記憶發生交互作用。

關於注意偏向的研究主要是涉及到注意偏向產生機制的爭論,根據前人的研究通常認為注意偏向的產生機制有兩種:第一種是注意警覺:這種理論認為在注意定向階段,個體對威脅性的刺激更加敏感,注意被威脅刺激所吸引,因此表現出對威脅刺激的注意偏向;第二種是解脱困難:威脅刺激影響到注意維持的時間或注意解除的能力,使得注意在這些刺激所在區域停留的時間較長,從而產生了注意偏向。近年在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探明不同研究對象產生注意偏向的機制是注意警覺還是注意維持。

其他方向的一些研究主要是涉及到認知神經科學和空間與注意。事實上認知神經科學取向是當代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在許多的認知實驗中都會採用到比如FMRI,ERP等研究途徑。但是由於文章分類的依據主要是熱點與非熱點,因此認知神經科學取向在這裏不作為主要的闡述對象。

參考文獻

[1]宣賓,劉振會,張愛青,孫曉凱,工作記憶中注意焦點轉換的代償機制——來自聾生和發音抑制的證據[J].心理學報,(9).

[2]白學軍,尹莎莎,楊海波,呂勇,胡偉,羅躍嘉,視覺工作記憶內容對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響:一項ERP研究[J].心理學報,(10).

[3]胡豔梅,張明,徐展,李畢琴,.客體工作記憶對注意的導向作用:抑制動機的影響[J].心理學報,(2).

[4]楊智輝,王建平,廣泛性焦慮個體的注意偏向[J].心理學報,(2).

[5]李海江,楊娟,賈磊,張慶林,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J].心理學報,(8).

[6]高笑,王泉川,陳紅,王寶英,趙光,胖負面身體自我女性對身體信息注意偏向成分的時間進程:一項眼動追蹤研究[J].心理學報,(4).

[7]翁春燕,陳紅,朱嵐,限制性飲食者對食物線索的注意偏向:基於目標矛盾理論模型[J].心理學報,(5).

[8]劉玲,李荊廣,宋宜穎,劉嘉,COMT基因對注意控制神經基礎的調控效應:影像遺傳學研究的元分析[J].心理學報,(4).

[9]黃澤軍,錢秀瑩,.視網膜離心率影響空間注意梯度分佈[J].心理學報,(10).

[10]遊旭羣,張媛,劉登攀,仿真場景下類別空間關係判斷中的注意分配[J].心理學報,(7).

[11]張宇,遊旭羣,負數的空間表徵引起的空間注意轉移[J].心理學報,(3).

認知心理學5

內容簡介

生活中,你往往會聽到這樣的話:

考這麼多分,還不如去死。

你不嫌丟人,我還嫌丟人呢!

你就是個吃軟飯的。

我都是為你好。

奇怪的是,這些如刀子一般鋒利的話,往往出自父母、夫妻、戀人、朋友等親近之人之口,它們像無形的殺手一樣傷人至深。為什麼這些人會不自覺地“殺親”?為什麼原本的愛和友好卻以傷害的面目呈現?

本書就是對這種看不見的暴力的深度揭示。作者利用他精深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問題諮詢經驗,結合具體的案例,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講述了情感暴力的特徵和隱藏在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進而提出了實際的解決辦法,*終幫助我們擺脱看不見的暴力的束縛,更好地愛和被愛。

作者簡介

加藤諦三

(ホームページ,1938- )

1938年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大學教養系、社會研究科碩士。日本知名心理學家、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肖爾研究所研究員、日本精神衞生學會顧問,同時還擔任過日本電台“人生問題諮詢”欄目的主持人,20xx年被授予“瑞寶中綬章”大賞。

著有《我們為何如此不安》《做個真正自信的人:現代人透視自我的寶典》《不服輸的心理學》《自覺心理學》《“温柔”與“冷漠”的心理》《自我定位心理學》《不高興的生活藝術》等數十部心理作品。

編輯推薦

★【別讓你的愛變刀子,也別讓他人的愛傷害你。】

你是豬腦子嗎?

我這都是為你好。

你就是個吃軟飯的。

只要是人,都比你強。

……

比真實的武器更傷人的,是這些看不見的暴力。每一種暴力關係,本質上都是控制與反控制雙方的博弈。要從這場博弈中“全身而退”,找到愛和幸福,就要從關注自身的心理和情感狀態開始,轉變引發內疚、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學會用温和的方式化解衝突。

★【停止心理“殺親”,才能愛和被愛】

人是情感動物,但卻不是天生會表達。很多時候,我們明明心懷善意,卻給對方帶來了壞的後果。如何避免“以愛之名”帶來的傷害,如何停止心理“殺親”?本書將給你答案。

★【哈佛大學資深心理導師情感自修課】

加藤諦三是日本知名心理學家、哈佛大學賴肖爾研究所研究員,同時還擔任過日本電台“人生問題諮詢”欄目的主持人。多年來,他潛心研究心理學,擅長用心理學的理論解析現代人普遍關心的問題,本書正是他多年的心得。

目錄

序 章 我們都是情感衝突的局中人

什麼是“善意的操控” /002

漸漸無法理解自己的感受 /004

為什麼人際關係變得這樣複雜? /006

深藏在“人生倦怠”背後的因果 /007

自卑到底從何來? /009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會失去求生欲 /010

需要注意親子職能反轉 /012

不是爭吵的爭吵 /013

讓對方懷有負罪感的人 /015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需要的東西 /017

施虐者的無意識和執着 /018

第一章有一種病叫“情感習慣”

虛有其表的愛最可怕 /022

“情感習慣病”對心傷害最大 /024

有過度依賴心理的父母 /026

用道德綁架對方 /028

因為情感暴力喪失享受生活的能力 /030

憎恨最善於偽裝 /031

學會用心去看 /033

情感暴力引起的深刻絕望 /035

無法理解的事件背後隱藏的祕密 /037

“巨嬰”這種悲劇 /038

無法意識到偽裝的愛必定會陷入圈套 /040

為了治癒自己的心病而需要對方 /042

虛有其表的善意實際是憎恨 /044

患有彼得·潘綜合徵的母親 /045

無論如何理解不了孩子受到的挫折 /047

向孩子兜售自己的父母最惡劣 /049

把過去的事拿出來講會形成雙重威脅 /051

第二章看不見的偽裝:情感暴力的N種表現

以他人的不幸為樂的人 /054

披着偽善的外衣綁架別人 /056

情感暴力為何如此難以分辨? /058

用負面情緒控制他人 /059

不要將強烈的依賴心理誤當成愛 /062

心理處於溺水狀態的`父母 /063

有情感暴力傾向的父母不會誇獎孩子 /064

只是想從不安中逃脱出來 /067

對自己絕望的情感暴力加害者 /069

可怕的“我都是為你好” /071

販賣善意的人 /074

如何區分情感暴力的加害者與被害者 /076

心的世界中有很多“冤案” /077

雙重束縛丈夫的妻子 /078

連自己的意志都被剝奪的情感暴力受害者們 /081

加害者也是心理弱者 /083

“嚴厲的家教都是為你好”是一種騙局 /085

總是責罵孩子的父母更容易有精神壓力 /087

如何辨別真正的家教與虛假的家教 /088

被道德綁架的人的心理 /089

正義並不能解決煩惱 /091

有情感暴力傾向的人會提出矛盾的要求 /093

意識到自己生活在錯覺裏才是新開始 /095

第三章無意識的欺騙:情感暴力的心理機制

情感威脅 /098

明白受騙了的時候已經晚了 /100

狡猾的人善於説好聽的話 /102

以愛之名榨取對方 /104

一定要小心戴着善意假面的壞人 /106

突然間,甜言蜜語變成破口大罵 /109

施虐者無法察覺自己的真實願望 /111

用美德去傷害身邊的人 /113

生而為人,我們其實不一樣 /114

為什麼強迫別人犧牲的一方喜歡拿良識説事? /117

為什麼會被騙呢? /119

加害者需要受害者,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120

善意,不應該是被別人要求的 /122

心懷不安的人的攻擊性不容易分辨 /124

反過來攻擊委託人的辯護人 /125

直接表現敵意的人還有救 /126

扮演好人的壞處 /128

狡猾的人對弱小的人非常敏感 /130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心理上滿目瘡痍 /131

總是不安、沒有心靈的人最容易遭遇悲劇 /133

“向死而生”的危險性 /134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意識不到自己的暴力行為 /136

第四章無法自立的靈魂:受害者的內心世界

為什麼沒法對情感暴力提起抗議? /140

不講理地奪走你生存的能量 /142

無法發泄的憤怒,讓你的靈魂越來越小 /144

我明明是受害者,卻得不到理解 /146

糾纏不休的傷害,絕對不會放過對方 /148

以恩人自居,是一種強行付出愛的行為 /150

榨取和被榨取的關係不會簡單地被破壞 /151

讓對方感到不安並趁機而入 /153

心懷憎恨卻只能沉默的心理 /154

面對有毒的人,你該怎麼做? /156

為了受到感謝而煽動不安的情緒 /158

欺負別人來治癒自己的心理問題 /160

“都是我不好”是一種受害者心理 /161

身在地獄也是自己的錯? /164

為了掩蓋真實而説的話 /165

“和睦相處”只存在於對等的關係中 /167

親切和善並不總是好事 /169

在對方的心裏上一把“道德”的枷鎖 /172

順從的夥伴沒有責任感 /173

除了傷害,就不會與人相處 /176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是“孤獨的自我陶醉者” /179

為什麼要維護嗜賭的丈夫? /180

第五章與情感暴力做鬥爭的方法

認真又軟弱的受害者們 /184

不會反抗,是因為沒有自己的喜惡 /185

沒有信賴關係,就無法拿出真感情 /187

明明是最能賺錢的人,卻沒有話語權 /189

人因為戰鬥而改變 /190

和否定的過去説再見 /192

最恐怖的是“恐懼依賴症” /193

要明白,加害者沒有愛的能力 /196

受害者也會緊緊抓住加害者不放 /197

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 /199

後記 萬千煩惱都有它的心理根源 / 201

認知心理學6

心理學家將學習/記憶過程中的三個階段分為:編碼(獲得信息)、存儲(將信息維持一段時間)、檢索(以後使用信息)。只要你成功地記起某事,這三個階段就完好無損。遺忘(或者説出現失敗記憶——檢索某事時發生的錯誤“記憶”,卻認為它是正確的)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階段。

今天的心理學家一般認為,人至少擁有兩種智力:一種是流體智力,指推理、發現關係、抽象思維,以及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頭腦中保留信息的能力。另一種是晶體智力,指積累的關於世界的知識,以及從過去的學習與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程序或心智模型。兩種智力共同作用,讓我們能夠學習、推理並解決問題。人在一兩歲時,突觸的數量會達到頂峯,比成年後的平均水平大約多出50%。之後,突觸數量的增長會比較平穩,直到青春期前後。經過了青春期的爆發增長後,大腦有一段時間會去除突觸,因此突觸的數量開始減少。在16歲左右,大腦發育成熟,這時,突觸大約能形成150萬億個連接。大腦中整合學習與記憶的區域——海馬體——可以終生生成新的神經元,這是大腦會持續改變的另一個基本證據。這種現象被稱為神經發生,在大腦受創恢復和人的終身學習能力上發揮了很大作用。學習與記憶都屬於神經處理過程。檢索練習、有間隔的練習、演練、規則學習,以及建立心智模型都能提高學習與記憶水平。那麼有沒有策略或做法可以當作認知“乘數”,放大目前的智力水平呢?的確有三種:抱有一種成長心態、像專家那樣練習,以及建立記憶線索。你要相信智力水平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

認知心理學7

內容簡介

10個有關成長的經典心理學問題深度探討、12封諮詢者來信與温暖解答,作者帶領我們一起穿越內心的匱乏與不安,學會與自我和解。

在心理諮詢領域一直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把接納自我當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其實,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活在當下的我們,有越來越多的不滿,越來越難感受到幸福?為什麼會有自卑、焦慮、匱乏、敏感、拖延等等一系列的困惑?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越來越自我苛責,越來越難以接納自我。

其實真正的進步不是那麼焦慮的自我懷疑,而是帶着自我接納體會進步的喜悦;真正的進步不是被對自己的不滿和焦慮驅趕着,而是被美好目標吸引着;真正的進步都不那麼着急,我們默默努力耕種,耐心等着它開花結果。如果我們真有病,我們也是帶着症狀投入地生活,相信成長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就像,如果把追求幸福比喻為登山,登頂只是瞬間的事,而攀爬的過程卻艱辛而漫長。我正爬我的山,你也有你的山要爬。有時候,你爬的那座山,我恰好也爬過。有時候你爬的那座山,我雖然沒爬過,但從我所在的地方望過去,能夠看到你攀爬的山上,哪裏有路,哪裏有坑。

我想指給你看。

作者簡介

陳海賢(動機在杭州)

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中國臨牀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曾在浙江大學心理中心任職,期間開設《積極心理學》的通識課,廣受歡迎,被譽為浙江大學版的“幸福課”。

在知乎專欄撰寫“幸福課”專欄,共有480491位關注者,是知乎20xx年第一屆鹽Club榮譽會員。

現為獨立執業的心理諮詢師。致力於幫助敏感內向者找到幸福之道,同時幫助身處過渡期的人完成從舊自我向新自我的轉變。

編輯推薦

1、知乎480491位用户關注,220次回答,346842次贊同認證。陳海賢老師(動機在杭州)用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和娓娓道來的温暖文字,帶着我們穿越內心的匱乏與不安,學會與自我和解。

2、這是一個我們被不斷推着向前奔跑的時代,我們被教會關注更多的是“成功”、“逆襲”,以及如何在*短的時間內獲得*的收益,以至於我們每天都在拼命奔跑,生怕自己不夠好,生怕別人比自己好。很少有時間有精力去想想“幸福”這件被忽略的“小事”。我們忘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成功背後實際上應該是自我內心的感受,否則慾望永遠沒有盡頭,我們永遠處在匱乏之中。因為只有與自我和解,才能真正的和這個世界和解。

3、你是在努力,還是在模仿努力?遠方是詩和田野,還是逃離當下的幻覺?該選擇自我接納還是不甘平庸?該如何結束,又該如何重新開始?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那麼你需要打開這本書。

4、都説“如果她涉世未深,帶她去看世事繁華;如果她歷盡滄桑,帶她去坐旋轉木馬”。這本書無論你處在什麼樣的年齡,正在從事着什麼樣的工作,都可以在裏面看到屬於你自己的影子,找到你想知道的關於“不完美人生”的幸福答案。

目 錄

1、假想的自我與真實的成長

你有沒有這樣的“名校學生病”

假想中的完美自我

成長型思維和僵固型思維

成長中的關係

像一棵樹一樣成長

2、更大的世界與眼前的.生活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然後呢?

遠方是藥也是病

瑣事就是我們的道

過程本身也是目的

我想去遠方,把人生格盤重來

3、理想與平庸

接受平庸的那一刻

就承認自己是個廢物好了

迷茫是艱難所在,也是意義所在

你是在努力,還是在模仿努力

你愛的是興趣還是興趣背後的成功

4、匱乏與不安

錢的匱乏始於愛的匱乏

為什麼寧要宏大的計劃,也不要微小的進步

正是對愛的匱乏,加劇了孤獨

接納多少匱乏,就有多大自由

越匱乏,越糾結,越完美主義

怎麼擺脱匱乏的心理模式

5、接納與改變

不跟問題死磕,隨時準備趴下

棄療的別名是接納自我

帶着問題前行

“我控制不住地貶低自己”

哪怕痛苦,也要讓生活正常運轉

6、拖延與不拖延

拖延症是心理問題還是社會現象

拖延症是一個提醒

怎麼就拖延了呢?

把我們從拖延的泥潭中拯救出來的,是愛

自我管理的本質是自我談判

“看腳下”也許是最簡單最有效的道理

7、敏感與內向

敏感內向者有更敏鋭的雷達

外在的差評內化成了心裏的不安

“敏感內向”的標籤承載的是自我懷疑和不安

敏感內向者需要改變嗎?

我是怎麼變外向的

8、愛與孤獨

如果你也有“不完美的父母”

成為自己的教養者

關係越親密,越需要邊界

孤獨是我們的出廠設置

愛別人,是加強自己的方式

9、空虛與意義感

有一種病叫“沒有感覺症”

避開了生活的麻煩,也避開了生活的快樂和意義

真實生活的質感

不被教條所困,也不從生活中逃離

10、結束與開始

為什麼結束這麼難

這一年,我所經歷的最大轉變

成為自己意味着什麼

認知心理學8

摘要:認知心理學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學”,用信息加工的觀點研究人的認知過程,旨在揭示人如何通過學習、儲存知識、提取知識來解決問題的實質。其研究成果對人們理解學習過程、預見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因素和有效控制教學過程有很大的幫助和啟示。

關鍵詞:認知結構;建構觀;教學啟示

一、對認知心理學理論的初淺認識

認知心理學理論是基於認知結構的理論。這種理論並不是由某一位心理學家單獨提出並詳加闡述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它散見於許多心理學理論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理論之中。許多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它進行了獨特的理解和闡述,因此它豐富而不統一。這種理論以認知結構為研究核心,而不是僅僅研究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充分體現了對學生主體的重視。基於以上兩點認識,對其進行歷史的梳理、縱向抽取和綜合概括,挖掘其內在的科學性,將有助於人們對其認知結構有完整而全面的認識,有助於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貫徹科學的方法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1.認知結構具有建構的性質

幾乎所有的認知結構理論都認為學習過程就是認知結構不斷變化和重新組織的過程,存在於人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始終處於變動與建構之中。其中,環境和學習者的個體特徵是兩個決定性因素。完善的環境應包括真實的問題情境、先進的物質設備環境、經過精心組織的教材環境和教師創造的和諧的心理環境。它們共同為學習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促進。

2.良好的認知結構是學習的核心

認知結構的核心地位來自於它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有關專家和新手的解決問題的比較研究中發現,專家之所以能迅速的解決問題,就在於專家頭腦中有某類知識的大約5~20萬個知識組塊,這些知識組塊按層次網絡的方式排列,在解決問題時能更注意問題的結構。而新手卻相反,他們有關的知識較少,知識之間是零散和孤立水平排列狀態,在解決問題時更多的注意問題的細節。對學習落後學生的研究表明,特定知識與技能的缺陷是導致學習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可見,認知結構的確在學習中發揮着強大的作用,特別是良好建構的認知結構在學習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布魯納主張學習應最先建立學科基本結構,即學科的知識體系所能抽象概括的、具有普遍和強有力適應性的、能廣泛遷移的系統構架,奧蘇貝爾把建立概括性強的認知結構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3.認知結構理論突顯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

認知結構理論明顯由對教師教的研究轉向對學生學的研究,把學生作為研究的中心。對認知結構的闡述包含的理論前提是,學生才是決定學習什麼的關鍵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環境等一切外部條件雖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間接的因素。對學生的研究以對學生認知結構的研究為起點,不僅研究學生的認知過程、認知策略、認知條件等,還研究認知活動展開的支持系統如情感、意志等。對認知結構的研究影射到對學生整體的研究。這種研究使得對學生的重視不僅在思想或經驗的水平而是深入到科學行動的階段,它為有效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實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認知結構與學生主體思想相互印證,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它隨着學生主體思想的發展而發展起來並不斷深化下去,突出了學生自主建構的必要性和意義。

二、對學科教學的啟示

1.明確角色意識,增強認知的教學觀

教師要明確意識到,學習是學生在頭腦中主動地建構認知結構,教師不再是傳授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建構知識過程中的好的輔導員,是學生學習的高級合作者。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輔導學習內容,而且要輔導學習策略,而後者是教師需要熟悉和學習的。儘管教師可以輔導學生,但學生必須主動地學習,必須清楚所學知識的意義。因此,學生要有主動學習的心向,要選擇有難度的任務,主動探索學科中概括水平較高的主要概念、主要原理和規則。這就要求學生要採用新的加工策略、新的學習風格,形成自己就是知識的建構者的心理模式。

2.呈現真實情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師要善於在課堂教學中採用一些真實任務和學科領域中的日常實踐,這些接近生活的複雜任務整合了許多知識和技能,有助於學生用真實的方式應用所學知識,有助於學生明確所學知識的相關性和有意義性。

第一步,提供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生學習的中心內容。

第二步,教師提供解決問題的有關線索,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解決問題。

第三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比如,確定完成任務所需要的知識點的清單,找到獲得有關信息和資料的渠道,學會利用與評價有關信息和資料。]

第四步,協作學習。

通過討論、交流,學生各自將自己的思維流程暴露,使不同觀點得以交鋒,從而補充、修正、加深了自己對問題的理解。

第五步,反思討論。對自己的思維過程和同學的思維過程進行評價並加以比較,分析彼此的長短處,總結該方法與以前所學的有何不同,預測以後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還能用到。這種反思有助於使所學知識條件化。而且,通過評價自己和同學的成果,學生還要反思自我引導學習的有效性和合作性學習的有效性,這有助於發展元認知技能。

3.設計概念框架,建構認知圖式

學習的結果是學生頭腦中認知圖式的重建,為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概念框架,以創造最鄰近發展區。藉助於概念框架,學生原有知識和新知識間架起了橋樑,它支撐着學生的學習由一個水平發展到另一個更高的水平。

第一步,圍繞學習主題,按“最近發展區”的要求,把複雜的學習任務分解,設計成一種概念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學生進一步理解問題所需要的。

第二步,將學生引入框架中的某個節點。

第三步,讓學生獨立探索。包括確定與給定概念有關的各種屬性,並將各種屬性按其重要性排序。探索之初,由教師採用演示或介紹理解類似概念的過程啟發引導;探索中,教師適當提示,幫助學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登;最後,教師的幫助逐步減少,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獨立攀登。 第四步,協作學習。請同學一起討論,討論的結果可能使原來確定的屬性增加或減少,排列順序也可能有所調整。討論中原來相互矛盾的意見逐漸變得明朗、一致,使學生在分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新概念較全面、正確的理解,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第五步,效果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對個人學習的評價。通過概念框架的支撐作用,使學生的學習不停地從一個水平提升到另一個水平,真正做到教學促進了認知結構的建構,教學走在了發展的前面。

4.隨機教學,強化遷移

隨機進入教學就是學習者為了不同目的',從不同途徑、不同側面,採用不同方式對同一內容的學習。這種多次學習,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各有側重,結果使學習者獲得了對事物複雜全貌的理解,對事物內在性質和事物間相互聯繫的全面掌握和認識上的飛躍,克服了遷移中的障礙。這就要求教師有能力創設一種良好的環境。

第一步,向學生呈現與當前學習主題的內容相關的情景。

第二步,引導學生隨機進人教學。

第三步,思維訓練。由於所學內容比較複雜,所以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應在“元認知”水平上進行,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注意發展發散思維。

第四步,小組協作學習,圍繞不同側面的學習所獲得的認知展開小組討論,同學們的思維觀點都在討論的環境中受到考察、評論,每個同學也對別人的觀點作出反應。

第五步,學習效果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

5.注重策略訓練,讓學生學會學習

認知心理學強調的共同點是學生作為自己知識的建構者,在應用知識的情景中,主動參與真實性的活動和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批判性和創造性的思考,並在與小組其他成員的合作中不斷建構自己的知識,在元認知水平上監視自己對知識的建構。在此基礎上,由學習者自身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這種教學活動是在認知和元認知兩個水平上進行的。所以,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各種認知策略,而且要訓練他們使用元認知策略。策略訓練宜採用的步驟:

第一步,將訓練策略的名稱、含義和操作告訴學生,使學生形成對所學策略的命題表徵,並能複述出來,以獲得陳述性知識。

第二步,用範例指導學生學習策略的使用,並仔細講解,引導學生將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轉化,使學習策略由命題表徵轉化為產生式表徵,即由知識轉化為技能。

第三步,提供大量的變式練習,讓學生掌握策略使用的條件,使策略成為條件化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把對學習過程的監控權逐步交給學生。

第四步,讓學生在大量練習的過程中,把對自己思維過程的監控由有意識向自動化轉化,最終形成穩定而有效的元認知技能。

參考文獻:

[1]鄒豔春.現代認知心理學探析[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1):88-91.

[2]邢強.現代認知心理學關於圖式模型的研究[J].心理學探新,20xx,(04):44-49.

[3]葛魯嘉.當代認知心理學的兩個理論基點[J].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xx,(06):12-18.

[4]尹紹清,李舜.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知識觀評述[J].楚雄師專學報,20xx,(02):67-70,137.

認知心理學9

在讀《認知心理學》之前,一直都覺得心理學是一門很神祕的學科,因為由於它的名字比較突出。吸引我的眼球。所以就決定來看一看。因為它能幫助我們洞悉別人的想法,所以當初就迫不及待地想讀一讀《認知心理學》。

可是當我拿到《認知心理學》,翻開一看,裏面的種種術語就讓我摸不着頭腦。那些模式識別、表象等概念,還有各種各樣的學派,都是以前甚至連聽都沒聽過的東西。由於現實和想象差距太大(其實主要原因是我沒有搞清楚認知心理學是什麼),使得我當初的“一腔熱血”當即變成了“一溝絕望的死水”,不再有興趣看《認知心理學》了。

但是,既然已經選擇了,那就得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不是?所以只好硬着頭皮開始翻看《認知心理學》,不過依舊是一頭霧水。看書的速度幾乎到了一天一頁。過了幾天自己也覺得這樣不行,於是乎,到圖書館的角落裏找了幾本認知心理學方面的書,對照着自己手頭的那本北大出版社的《認知心理學》看。看着看着,真的開始有“傳説”中的“漸臻佳境”的感覺,開始覺得認知心理學有意思了。

本書介紹了認知心理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以及對各種重要認知過程的研究,包括知覺、注意、記憶、表象、思維和言語等。對記憶過程分章闡述了記憶結構、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對思維過程則分章闡述了概念、問題解決和推理。書中涉及各種認知過程的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將豐富的實驗資料與理論分析緊密地結合起來。着重介紹了各種認知過程的模型,同時指明各種認知模型存在問題和爭論,使讀者可以瞭解認知心理學的全貌,有助於作深入的思考。

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發展的結果。它與西方傳統哲學也有一定聯繫。其主要特點是強調知識的作用,認為知識是決定人類行為的主要因素。這個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國的'經驗主義哲學家如培根、洛克等人。笛卡爾強調演繹法的作用,認知心理學重視假設演繹法。康德的圖式概念已成為認知心理學的一個主要概念。認知心理學也繼承了早期實驗心理學的傳統。19世紀赫爾姆霍茨和東德斯提出的反應時研究法,今天是認知心理學家廣泛採用的方法,並已有了新的發展。

認知心理學是反對行為主義的,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響。認知心理學從行為主義那裏接受了嚴格的實驗方法、操作主義等。近年來,認知心理學已不專注於內部心理過程的研究,也注意了行為的研究。一般認為,人們使用從環境得來的信息,結合記憶內存儲的東西,指導未來的行為,並塑造生活環境。

認知心理學也是心理學與鄰近學科交叉滲透的產物。首先,語言學對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喬姆斯基將語言學與心理學相結合所創立的心理語言學,可以説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分支。

控制論、信息論、計算機科學對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計算機科學與心理學相結合,產生了一門邊緣學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與認知心理學關係極為密切,計算機的出現使人們找到了分析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和狀態的新途徑。

這本書富有系統性,內在邏輯性很強。很適合專業人員對認知心理學的經典方法和實驗進行系統的瞭解和掌握。但是對於我這種無聊看看的人,實在看不明白,讀完之後,仍然是摸不着頭腦,一頭霧水。不過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學到了好多的東西。更加了解心理學這門學科。令我對這門學科有了好多的興趣。

認知心理學10

摘 要: 傳統教學一直存在着以結果為中心的教學觀,即側重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的外部行為。通常是以是否記憶了書本知識和是否會做題目等為衡量的標準,但不明確這些行為所反映的內部心理機制及其形成的條件。從心理特徵上進行探究式課堂教學,着眼於給予學生終身受用的知識、能力及心理指導,符合當前教學改革的實際,能破除教學中“自我中心”,有利於促使師生雙方“自我發展”,使教學煥發出生機勃勃的活力和效力。

關鍵詞: 認知心理學 圖式理論 自我調節理論 自主學習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是以信息的獲取、貯存、加工和使用為核心的心理學,它重在揭示認知過程的內部心理機制,並能對人的各種心理活動、言語行為做出某種解釋。當代認知心理學運用信息處理的觀點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包括感知、認知的神經基礎,信息在頭腦中的表示法,專業經驗知識的發展,語言結構及語言理解等,其主要的研究目標是揭示如何認識世界、如何學習,人的大腦如何儲存知識、解決問題等。它以新的理論觀點和豐富的實驗成果迅速改變着心理學面貌,逐步形成心理學的一個新分支,同時又促進相關學科如認知語言學的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傳統教學在行為主義心理學以強調教學目標的行為化的影響下,一直存在着以結果為中心的教學傾向,側重於考察評估學習的外部行為表現,而對學習行為所反映的內部心理機制及其形成的條件,以及這種教育方式對終身人格產生影響的研究關注不足。受其影響,我們在平時的教學設計應用中,存在着只注意採用行為目標的具體描述(如傳統的教學環節)和系統分析方法(如演繹、歸納法等)的現象,而忽略在教學設計中心理形成內部機制和心理調節的應用問題。實踐表明,在教學設計中對心理認知規律的尊重,能調動起學生的認知內驅力,改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並改進認知方法。這不僅有利於外部行為能力的增強,而且使教學設計的實踐適應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們就認知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談談體會。

一、圖式理論與教學設計

1.教學四個心理環節的設計。

按照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古寧漢(DJCunningham)的説法,“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徵的過程,學習者並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之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圖式理論認為,我們之所以能理解一組句子及其含義是因為在我們的頭腦中存在着關於各種事情、情境和現象的圖式,這種圖式包含對各種事情、情境和現象及其內在邏輯關係的概括,其作用就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根據這一圖式對一些具體的事實、具體的情境進行“推論”。

根據這個理論,我在教學中嘗試運用激發學生原有的感性認識,並引導學生對感性材料進行歸納、整理、重構,形成新的知識源,串聯成知識網絡四個環節。

以講解銀行知識點為例。

(1)感性材料來源:學生事先的調查及原有感性認識的積累。調動過程:讓學生上來描繪各個國家國旗的圖片或國家名字的英文全稱,同時讓其餘學生以四人為一組將平時的感性積累的知識進行討論、整合。目的:進行感性知識貯備與興趣積累,讓學生調動自主學習心理等。

(2)對感性材料的歸類、整合與重構過程:將各種信息進行匯攏,分層次進行排列,比如從亞洲國家到美洲國家,從南半球國家到北半球國家,對世界國家總體認識,等等。

(3)從對感性材料整合、重構並向理性認識上升,形成新的知識源:從對國家的感性接觸到對這個國家的深入瞭解。

(4)將新的知識源與知識網絡連接,把一個國家知識放入整個世界國家知識環節之中,並與風土人情、文化地理、經濟旅遊等融通起來。這種融通還涉及學生自身對整個知識獲得時心理髮展過程的熟悉,並進一步推動這種觀察動機的延續和發展。

2.設計環節中的具體情景設置。

學生原有的感性材料是有限的,所以有些感性知識還需要老師從外部輸入。教師對輸入的材料首先要進行加工處理,考慮其材料引出會產生的心理反應與趨向性。現代認知心理進一步表明:一幅形象的畫面,一組動聽的聲音,一段動態的場景,一段生動的背景材料,往往可以誘發認知內趨力,使人對自己的認知對象產生強烈的熱情。同時這些情景還可以成為思維活動的嚮導,從而牽動人對認知對象的想象和啟發。所以情景教學是誘發學生認知內趨力的最佳條件。這種情景或材料設置在時效性很強的中學政治學科中更有其獨特的地方。

如對“政黨制度”的理解。

(1)顯性題目設計:德國的國家性質?(資產階級專政)政體?(議會制共和制)德國國家結構形式?(聯邦制)德國的政黨制度?(多黨制)

隱性知識積累:增強對政黨的感性認識,從科爾下台時潸然淚下激起學生對政黨選舉多種心理體悟,為政黨制度的講解做感性經驗的準備。

(2)建構政黨、政黨制度等相關知識源。

(3)將政黨制度在知識網絡體系中定位,引導學生思考政黨與國家政權、政黨制度與國家性質、政治與經濟的關係。

3.重構基礎理論的識記,把能力培養與心理髮展協同起來。

現代認知心理理論證明,基礎理論對學生智力的發展及技能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教學的認知過程中,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積累,是實現能力的載體。心理學觀點進一步認為,智力是“在各個人身上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認知特點,就是認識能力或認知能力”,而能力“是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的個性心理特徵”。從這點來看,認知水平是有差異性的,所以對基礎理論的識記要從學生原有的智力水平,即認知特徵出發,對知識進行分解重構,從而從心理活動上影響學生的思維定勢,培養新的思維習慣,即形成某種新的心理活動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不僅以表層的識記為特徵,即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更在於有敏鋭發現問題,主動提出問題,積極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

如對“矛盾”概念的理解。

(1)由感性知識引出對矛盾的印象:從《韓非子》“矛盾之説也”講起,列舉相關矛盾例子,進而激發學生調動自我感性材料對矛盾作出淺層的理解與説明。

(2)對引出的感性材料歸類:其一可分為內部的衝突和對立;其二可為事物外部的衝突與對立;其三分析矛盾不僅指對立而且指統一,分析“統一”的兩種情形,讓學生滲透感性知識作出自主分析,並領悟對立統一是不可分割的;其四是日常生活中的對立統一與哲學上講的對立統一不同,是個性與共性的關係。

(3)將學生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引導後,讓學生對感性材料進行進一步分析整理,進而把《韓非子》“矛盾之説”中所犯的邏輯矛盾與辯證矛盾區別開來。歸納出矛盾概念及原理的理解與認識: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讓學生自主分出知識層次,並作出理解説明。

(4)將形成的矛盾新知識點放入哲學體系中進行定位,並與聯繫、發展等觀點進行滲透交匯。

二、自我調節理論及其教學應用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有各自的個性,共同組成的集體又有集體的心理定勢等。教師應該首先探明這種心理特點,並利用相關的心理知識對心理定勢進行控制和干預。同時教師也是個體,外在的環境也會對教師心理動機產生作用,如何有效地控制自我情緒,有節制地調節自我的心理狀態對教學與師生關係的發展有着很重要的影響。所以在備課中,我備了心理教學的另一個教案,並有意識地進行個案和集體心理輔導案例經驗的積累。

心理教案的主線是發展雙向的“自我形象”,使師生之間形成“心理共振”。所謂“自我形象”設計,即我們在潛意識水平上對自我的認識、想象和評價。這種“自我形象”影響着我們的自尊水平、自我效能及自身潛力的發揮。但這種心理設計既需要內部條件,又需要外部條件。“一切有意義而持久的變化都是先從內部開始的,然後再由裏向外地發展”。但有效的評價機制的建立有利於激發內部的潛質,從而調動內部進行積極心理因素的積累。所以,從外部來講,教師可以通過相應的心理教學手段從潛意識中同化師生的期望,通過對學生形象的提升來增進學生對班集體與個體的期望,有利於調動學生認知的內驅力,有利於強化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從而真正成為想改變的人、想成為的人。

這種心理備案結合不同班級的不同特點,以及不同學生個性差異進行調整。主要分個案與集體備教案兩種。

1.個體輔導教學設計和實驗研究

教學設計基本策略:首先積累個案觀察,其次從外部對個體自我調節進行干預。主要從以下五方面入手:讓學生嘗試瞭解自己、評價自己、作出計劃、採取行動及對結果不間斷進行經驗總結與學習。另外,從外圍環境為學生自我調節的發展創設條件。

2.集體輔導教學設計和實驗研究

教學設計基本策略:主要是從外部對集體自我調節進行某種程度的干預,嘗試讓學生用新的知識結構重新認知自己、評價他人,並作出相應反應。教師應對產生的各個階段的結果作出評價與激勵。

3.對教師自身進行自我調節

自我調節的基本策略:對自我心理進行認知,向優化心理素質轉化,進行適度減壓。

三、以探究、實踐為手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現代認知心理學要求教學應以探究、實踐為手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所以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面對書本內部知識向書本外圍知識開闊視野。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從以教師“教為中心”向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為軸心轉變,從而實現從認知到應用的心理習慣特徵的轉變。

從面對書本到轉向外圍轉變過程,首先可以在課內讓學生通過討論等形式學會合作與溝通,進行相關經驗積累。其次可以嘗試讓學生在課外作進一步的探索與實踐,學會收集、分析、歸納、整理資料,學會處理反饋信息。

以《銀行和儲蓄者》為例,在授課過程中佈置相應研究性課題,讓學生在課外分組合作完成相關銀行知識的彙集和拓展,比如:收集各大銀行信息,銀行降息分析,最新人民幣存款利率表,銀行開徵利息税有何好處,電子貨幣時代的遐想。學生對在銀行開徵利息税有何好處經調查認為:其一,可以較多地增加國家税收和國家的財政收入;其二,有利於弱化儲蓄傾向,強化消費傾向,從而有利於擴大消費需求,擴大內需;其三,有利於緩解分配不公的社會矛盾。從調查中學生對國內國外利息税的徵收情況進行了比較,對當前個人收入所得税徵收情況有了更為深入的瞭解,如瞭解當前存款中貧富差距懸殊的情形,70%―80%的存款為10%左右的個人所擁有等,從而對國家税收政策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

認知心理學11

引言

鋼琴是音樂領域的樂器之一,是輔助音樂表現的重要手段,對音樂表演的質量有着很大的影響。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音樂表演專業,其中鋼琴教學便是音樂表演專業的諸多教學內容之一。由於鋼琴在我國高校的成熟度不高,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認知心理學生應用,能夠從學生實際出發,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心理,實現了對學生的全面掌握,有利於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解決,對高校鋼琴教學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認知心理學是一門研究認知及行為背後之所心智處理,包括思維、決定、推理、動機的心理學科,旨在研究記憶、注意、感知、知識表徵、推理、創造力,及問題解決的運作[1]。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主要可以體現在以下一個方面:(1)把人腦看作類似於電腦的信息加工系統;(2)強調人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人的行為和當前的認識活動有決定作用;(3)強調認知過程的整體性;(4)產生式系統。認知心理學企圖把全部認知過程統一起來 ,它認為注意、知覺、記憶、思維等認知現象是交織在一起的 ,對於一組現象的瞭解有助於説明另一組現象[2]。

二、高校鋼琴教學的現狀

首先,鋼琴教學模式不夠成熟。高校各專業教學中,鋼琴教學並不普遍,多數高校目前為止還未開設鋼琴教學這門課程。因此,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成熟的教學模式還沒有形成,也就是説當前的高校鋼琴教學仍停留在初級階段,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其次,鋼琴教學的水平有差距。我國的的教育發展水平不平衡,教師之間的專業素質也各不相同,再加上教師擁有不同的教學理念,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這就導致學生在接受鋼琴課程教育的時候呈現出不同的狀態,水平差距比較明顯。

最後,鋼琴教學方式存在問題。高校鋼琴教學中,有的教師比較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有的教師更多關注技術的應用,無論是注重知識灌輸還是關注技術教學,都沒能做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導致理論知識和實戰訓練割裂開來,學生的能動性和興趣出現下降。

三、高校鋼琴教學中認知心理學的應用對策

高校鋼琴教學的現狀並不理想,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如果不及時處理,將會嚴重影響鋼琴教學的效率,從而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認知心理學的應用,有助於鋼琴教學問題的解決。接下來,筆者根據前文認知心理學的闡述和高校鋼琴教學現狀的分析,在參考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就認知心理學如何更好地應用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展開談論,具體內容如下:

(一)培養學生的聽覺認知

對於一名合格的鋼琴演奏者而言,不僅要具備較高的演奏技能,還應當具備較強的敏鋭聽覺,不具備敏鋭聽覺的鋼琴演奏者,通常演奏的效果不會太理想。所以,高校教師在進行鋼琴教學的時候,應當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除了要讓學生掌握必要的鋼琴理論知識和彈奏技能之外,還要對學生的聽覺進行嚴格的訓練,使得學生可以聽到自己所彈奏出來的聲音。學生在聽自己彈奏的聲音期間,教師要指導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對自己彈奏的質量進行判斷,教學會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調整彈奏,改進彈奏不足的地方,幫助學生揚長補短,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音樂鑑賞能力[3]。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改變以往種技能的教學行為,不要在學生一彈錯之後就立即直接指出錯誤,這樣只能讓學生養成依賴教師的不良習慣,而要離開教師之後卻彈不起來。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覺,讓學生能夠從內容深處真正認識自己,這樣才能夠快速地提升鋼琴演奏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邏輯認知

鋼琴表演是一門藝術,鋼琴彈奏的音樂作品是有靈魂的,承載這作曲家的獨具特色的思想感情,高校鋼琴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向學生傳授鋼琴彈奏技巧,還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對所彈奏的音樂作品進行分析[4]。大學生是學生學習生涯的尾聲階段,此階段的學生都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相較於其他大眾化的學科而言,鋼琴學習中的邏輯思維比較獨特,教師必須要結合鋼琴教學的特點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形成較強的邏輯記憶和邏輯分析能力。比如,在教授學生彈奏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時,該作品充滿了積極樂觀和生命頑強的氣息,教師應當向學生詳細介紹作品的背景。又比如,《騎士》是一首非常雄壯和威武的曲子,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在彈奏的過程中用心去感受創作者的內心,從整體上把握作品。再比如,貝多芬的《月光》表達出的是一種安靜和靜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指導學生表現出沉思的情感和狀態。

(三)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人類認知心理的第一步,只有引起注意,外界的信息才能夠被加工處理進入人的大腦並形成記憶。所以,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注意力[5]。注意力的培養,應當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以學生的興趣為着眼點,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學習當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儘可能地選擇比較有意思的`內容,並以詼諧幽默的教學方式向學生傳達作品信息,同時要採取鼓勵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創建特定的教學環境,轉變以往單調、乏味的課堂教學風格,力求將課堂教學氛圍變得輕鬆、活躍,提升學生的積極性。此外,教師應當通過鼓勵學生邊彈邊唱,提高學生學習鋼琴的注意力。因為在鋼琴彈奏中,手、腳、腦互為一體,相互協調,邊彈邊唱可以有效分配注意力,避免分神的情況出現。

(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主要是自我學習能力,集中體現在學生能夠根據所學知識做到舉一反三。音樂作品各種各樣,課堂的教學時間畢竟有限,要想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全部的音樂作品不太現實。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知道是什麼,更要讓學生知道為什麼,對學生進行鋼琴演奏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的指導,培養他們舉一反三的自我學習能力。同時,教師還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給學生布置適量的練習,讓學生學學以致用。在學習完肖邦《小夜曲》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外練習,要求學生去熟悉肖邦的其他音樂作品,在下堂課時安排學生獨自訓練,使得學生自己檢驗自己,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和自主學習,有利於學生今後的學習和成長。

四、結語

總而言之,認知心理學的有效應用,有助於高校鋼琴教學中問題的解決,對高校鋼琴教學而言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高校鋼琴教師應當加強對認知心理學理論的學習,認真分析鋼琴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出自身的教學能力,保證認知心理學能夠科學地應用於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聽覺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注意力以及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對鋼琴知識和技能的消化吸收,提升鋼琴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洪亮.認知心理學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和途徑[J].成功:教育, 20xx,12(9):109-110.

[2]劉然華.探究認知心理學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xx, 28(5):87-88.

[3]周靜.認知心理學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音樂時空,20xx,36(24):143-143.

[4]馬文驥.將透視心理之技法--認知心理學融入高校鋼琴教學之中[J].北方文學旬刊, 20xx,42(9):184-184.

[5]井源源.認知心理學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黃河之聲,20xx,12(3):22-22.

認知心理學12

認知,從寬泛的意義上來講,是心智與物理屬性的身體間有着何種關係。認知與身體究竟是性質截然不同的兩種存在,或者是我們看待生命的兩個視角。近年來,關於這一問題的討論日漸積累,逐漸演變為研究認知具身性的熱門課題。本文站在理論心理學的立場上,對認知與身體的關係進行深層次的探討。

一 認知與身體之間存在的關係

1.身體對認知存在着限制作用

身體限制着認知的特徵與範圍。有機體的身體結構和活動能力限制了認知的表體性質和內容。因某種特徵的存在,使有機體某些形式的認知變得相對容易,也可能使某些形式的認知變得相對困難,甚至變為不可能。以聽覺為例,動物的聽覺比人類的聽覺更為靈敏,是因為它們的聽覺系統構造與人類不同。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中就明確指出,抽象思維主要是隱喻的。而語言學中的意象圖式(Lmage Schema)理論是“對於身體作用於世界的方式就是認知的方式”這一觀點最好的佐證。個體的主觀世界是被個體的行為和感覺運動能力決定的。認知是身體的認知,身體是認知的身體。但在這一過程中,身體的結構和感官運動系統都限制着認知的進行。

2.身體對認知的分配調節作用

身體可以作為認知加工過程中的一部分,在大腦、骨骼、皮膚等身體各方面與認知系統中發揮着類似於分銷商的作用。身體調節着認知,影響着思維、判斷、情緒和動機等心智過程。許多心理學實驗都證明身體的狀態和運動對認知過程有調節作用。在荷蘭心理學家Koch等人的Stoop task測驗中得出的結論,後退動作誘發了更多的認知努力,因而取得了更好的成績。因此,身體會對心智產生強有力的衝擊力。身體的調節作用使認知、身體、行動在空間和時間上形成密不可分的聯繫,從而成為一個整體,確保了認知與行動之間的和諧。由於身體的調節作用,認知操作的過程與環境的要求保持一致,保證了認知任務的圓滿完成。

3.身體使認知產生依賴性

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曾經明確指出,身體並非認知的對象,而是認知的主體。也就是説,我們通過“體認”的方式瞭解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深切體會到自我和身體的親密關係。換言之,認識依賴於身體的各種經驗。身體體驗的過程構成了認知過程的基本素材。人類特有的身體結構決定了人類獨特的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如同動物特有的生理構造決定了動物瞭解世界的認知系統。沒有這種特殊的身體構造,就沒有人類特有的感知能力和思維方式。認知系統的活動思維和方式是依賴身體的活動狀態和思維方式而進行的。

二 在理論心理學中的認知與身體緊密聯繫

1.心智與身體聯繫緊密

科學心理學是西方文化思想的產物。在西方文化中,二元論思想一直佔據主導地位。而科學心理學本身就是二元論思想的體現。17世紀法國的哲學家笛卡爾視身體僅為心智的一個觀念。二元論的基本特徵是主張心物、身心、主客的二元對立。心理、意識、主體構成了二元對立的一方,物質、身體、客體構成了對立的.另一方。這就構成了理論心理學的基礎。身體是物質的,但是身體的物質屬性卻需要通過心智中的觀念實現。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心智駕馭着身體,指揮着身體的運作,但是身體對心智沒有實質的影響力。

2.在理論心理學中心智與身體的一體化

身心一體化是指身體在心智中,心智在身體中。身體並非傳統上認為的僅是心智發生的“場所”“載體”或“生理機制”。身心一體的原則是心智對身體的影響,而理論心理學的實驗表明,思維、回憶和語言等認知過程在無意識中影響了身體的感覺和運行系統。

3.認知與身體在理論心理學中的關係

身體對認知既有因果作用,即塑造認知,也有構成性作用,是認知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身體是認知的主體,是身體去感受、去思維、去行動。因而身體的感知和身體的運動等各種身體經驗必然對認知過程產生強有力的影響。認知語言學的研究也表明,語言、思維和邏輯推理的方式實際上是身體作用於世界的方式。在理論心理學中,認知與身體則是因與果相互依存的關係。

三 結束語

從理論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探究認知與身體的聯繫,總結得出認知是身體的認知,身體是認知的身體,並且分析出身體對認知既有因果作用,也有構成性作用,是認知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身體與認知的關係的交互影響體現了身心一體化的原則,因此身體的性質決定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內容,決定了我們怎樣形成概念和判斷邏輯。而理論心理學的實驗也表明,思維、回憶和語言等認知過程在無意識中影響了身體的感覺和運行系統。

參考文獻

[1]陳玉明、郭田友、何立國等.具身認知研究述評[J].心理學探新,20xx(6):483~487

認知心理學13

【摘 要】本文主要是對認知心理學及其發展歷程作一簡單的分類、整理、介紹。筆者希望通過閲讀本文,對初次瞭解認知心理學的人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鑑。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 發展 研究對象 應用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是以信息的獲取、貯存、加工和使用為核心的心理學,它重在揭示認知過程的內部心理機制,並能對人的各種心理活動、言語行為做出某種解釋。當代認知心理學運用信息處理的觀點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包括感知、認知的神經基礎,信息在頭腦中的表示法,專業經驗知識的發展,語言結構及語言理解等,其主要的研究目標是揭示如何認識世界、如何學習,人的大腦如何儲存知識、解決問題等。它以新的理論觀點和豐富的實驗成果迅速改變着心理學面貌,逐步形成心理學的一個新分支,同時又促進相關學科如認知語言學的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傳統教學在行為主義心理學以強調教學目標的行為化的影響下,一直存在着以結果為中心的教學傾向,側重於考察評估學習的外部行為表現,而對學習行為所反映的內部心理機制及其形成的條件,以及這種教育方式對終身人格產生影響的研究關注不足。受其影響,我們在平時的教學設計應用中,存在着只注意採用行為目標的具體描述(如傳統的教學環節)和系統分析方法(如演繹、歸納法等)的現象,而忽略在教學設計中心理形成內部機制和心理調節的應用問題。實踐表明,在教學設計中對心理認知規律的尊重,能調動起學生的認知內驅力,改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並改進認知方法。這不僅有利於外部行為能力的增強,而且使教學設計的實踐適應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們就認知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談談體會。

一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認知心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心理學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認識過程的,都屬於認知心理學。而目前西方心理學界通常所指的認知心理學,是指狹義的認知心理學,也就是所謂的信息加工心理學,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和術語,通過與計算機相類比,模擬、驗證等方法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認為人的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交換、操作、檢索、提取和使用的過程,並將這一過程歸納為四種系統模式:即感知系統、記憶系統、控制系統和反應系統。強調人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他的行為和當前的認知活動所起的決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記憶和思維領域的突破性研究。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是以信息的獲取、貯存、加工和使用為核心的心理學,它重在揭示認知過程的內部心理機制,並能對人的各種心理活動、言語行為做出某種解釋。當代認知心理學運用信息處理的觀點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包括感知、認知的神經基礎,信息在頭腦中的表示法,專業經驗知識的發展,語言結構及語言理解等,其主要的研究目標是揭示如何認識世界、如何學習,人的大腦如何儲存知識、解決問題等。它以新的理論觀點和豐富的實驗成果迅速改變着心理學面貌,逐步形成心理學的一個新分支,同時又促進相關學科如認知語言學的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傳統教學在行為主義心理學以強調教學目標的行為化的影響下,一直存在着以結果為中心的教學傾向,側重於考察評估學習的外部行為表現,而對學習行為所反映的內部心理機制及其形成的條件,以及這種教育方式對終身人格產生影響的研究關注不足。受其影響,我們在平時的教學設計應用中,存在着只注意採用行為目標的具體描述(如傳統的教學環節)和系統分析方法(如演繹、歸納法等)的現象,而忽略在教學設計中心理形成內部機制和心理調節的應用問題。實踐表明,在教學設計中對心理認知規律的尊重,能調動起學生的認知內驅力,改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並改進認知方法。這不僅有利於外部行為能力的增強,而且使教學設計的實踐適應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們就認知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談談體會。

在心理學研究對象上,行為主義主張研究外顯的、可觀察的行為,而不管內部的心理過程;認知心理學則把研究重點轉移到了內部的心理過程。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強調嚴格的實驗室方法,排斥一切主觀經驗的報告;認知心理學則既重視實驗室實驗,也重視主觀經驗的報告。對於認知心理學家來説,改變外部條件並不是目的,它只是揭示知識結構的輔助手段。認知心理學企圖把全部認知過程統一起來,它認為注意、知覺、記憶、思維等認知現象是交織在一起的,對於一組現象的瞭解有助於説明另一組現象。由於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很可能會發現人類認知過程的統一加工模式。

認知心理學不僅要把認識過程統一起來,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學各個領域統一起來,也就是要用認知觀點研究和説明情緒、動機、個性等方面。認知心理學的觀點還進一步擴展到了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工程心理學等領域。認知心理學重視心理學研究中綜合的觀點,強調各種心理過程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制約。認知心理學在具體問題的研究方面,在擴大心理學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貢獻。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計算機科學的發展也有貢獻。

二 認知心理學的發展

認知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20世紀70年代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是認識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以信息加工觀點研究認知過程是現代認知心理學的主流,可以説認知心理學相當於信息加工心理學。它將人看做是一個信息加工的系統,認為認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覺輸入的變換、簡約、加工、存儲和使用的全過程。按照這一觀點,認知可分解為一系列階段,每個階段是一個對輸入的信息進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單元,而反應則是這一系列階段和操作的產物。信息加工系統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都以某種方式相互聯繫。

認知心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心理學家對認知心理學的興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在理論方面,認知心理學有助於揭示人的認識過程的特點和內部機制。認知心理學反對行為主義的機械論,強調人類認知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人的認知結構在獲得知識中的作用。這些看法對中國心理學傢俱有強烈的吸引力。在應用方面,認知心理學重視研究高級的認知過程,如學習、問題解決、決策等,從而使心理學能走出實驗室的小天地,更直接地為社會服務;認知心理學與一些高、新技術的聯繫,也是人們嚮往的應用前景。近年來,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開始深入到社會實踐的許多領域,特別是教育領域,出現了用認知心理學的觀點探討教育、教學過程的新思路。這些應用研究的成果也同樣吸引着中國心理學家。

三 認知心理學的應用

1.認知心理學在教學方面的應用

認知心理學無論作為一種成熟的理論,還是作為一種方法,都已經滲透到教學研究和實踐的.許多方面。在課堂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將學生看成主動的信息加工者,並採用認知心理學的方法、理論來分析學生的學習活動。行為主義和認知心理學對學習和指導的看法有許多分歧,其中最重要的是認知心理學家強調大腦內部發生的認知活動,認知心理學家不僅需要了解學生做什麼,還需要了解學生正在想什麼。認知心理學的很多研究方法,如自我報告、錯誤分析等都可以應用於課堂教學,幫助教師瞭解那些不可見的認知活動。對認知任務進行分析的常用方法有概念地圖、過程分析和流程圖等。它們都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出了有效的認知操作所需的知識和過程。

2.認知心理學在閲讀方面的應用

閲讀是許多認知活動同時參與的非常複雜的過程,是人們熟悉的複雜行為,同時也是認知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認知心理學有關知覺、記憶、思維和言語的研究,特別是有關閲讀的認知加工的研究,都對實際生活中的閲讀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有關閲讀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應用於閲讀教學,以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促進閲讀理解。一些研究者假設詞彙識別加工是閲讀技能的重要決定因素。字詞識別包括字詞的編碼和詞彙通達。能夠流暢閲讀的讀者能夠自動對字詞進行編碼,快速提取出單詞的意義,以滿足更高水平的句法、語意加工的需要。對於閲讀中遇到不認識的詞,讀者能夠利用句法、語意和語境信息推論出它的意義。對閲讀過程中各種高水平的認知加工進行訓練,也可以促進讀者的閲讀理解。

3.認知心理學在工程設計上的應用

認知心理學在工業上的應用是一個傳統的重要研究課題,它屬於人類工程學的範疇。人類工程學家可以幫助人們設計機器和工作設備。機器和設備必須設計得與使用它的人相和諧,才能使人與機器設備更好的相互作用,從而獲得最高的工作效率。在人機系統中,人是機器的操縱者,始終起着主導作用,機器則是人的能力的補充。操縱者的機能包括接受信息、進行決策和操縱控制器等。這一切都需要藉助於控制器和顯示器來實現。顯示器將外界的信息轉變為操縱者可接受的信號,並傳遞給操縱者;而操縱者則通過控制器改變設備當前所處的狀態,而設備狀態的改變又通過顯示器反饋給操縱者。正是通過這一過程,操縱者和機器設備之間不斷地進行着信息和控制的流動。

參考文獻

[1]彭聃齡、張必隱、張春興.認知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xx

認知心理學14

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其主要是對在人們接收、加工以及記憶外部信息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行為以及心理特點展開深入的分析與研究,進而有效推動人類工作以及學習的順利開展。當前,隨着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開展,也使得心理學被廣泛應用在教育事業中。在高校鋼琴教育教學中科學地應用認知心理學, 不但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而且對學生聽覺能力以及鋼琴作品欣賞能力的提升都有極大的幫助。

一、認知心理學概述

作為心理學中一項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所謂的認知心理學即為通過對人們肉眼無法觀察到的記憶改變以及信息加工等內容展開的深入分析,從而瞭解個體在對待外界事物方面所存在的一些行為習慣以及心理特點。藉助於認知心理學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當前,國外的許多國家已經將課堂教學活動與認知心理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並且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特別是與鋼琴教育教學活動的聯繫相對較為密切。在實際教學中,鋼琴教師就會在制定教學計劃的過程中合理地對鋼琴的曲目風格、彈奏模式以及知識理論等展開排序,之後再基於教學計劃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 進而在此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的鋼琴學習能力,提升教學效果。在通常狀況下,對於人們的認知而言,其是具有一定規律的,其往往都要經過四個過程,即為“注意、體驗、記憶以及思維”。在高等院校鋼琴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充分分析教學點,通過一些充滿趣味的教學點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夠集中注意力,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鋼琴教學活動中, 進而在此過程中充分體會到鋼琴音樂作品美妙的旋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記憶相關的鋼琴知識,提升其學習效率與學習效果。

二、認知心理學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結合大學生的認知特點

針對大學生來説, 其在認知方面存在一定的特點,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生理認知方面。由於大學階段是學生青春期的末期,此時大學生的身體器官發育相對成熟,於是就會對其鋼琴學習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在大學生的手部發育良好之後,就能夠幫助其得到充足的力量。然而,此時大學生的手部骨骼發育還不夠成熟,所以就會導致其手指缺乏足夠的靈活度,於是就會造成學生在彈奏鋼琴的時候無法充分地跟上節奏。第二,心理認知方面。在大學階段,學生的心理已經基本趨於成熟。同時也具有相對較強的觀察能力以及認知能力,而且記憶力也相對較強。不僅如此,對於大學生而言,其主觀意識較強,而且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轉換思維,可以很快地掌握新事物。雖然伴隨年齡的增長會造成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慢慢降低, 然而在此過程中,其認知能力卻在不斷的增強,其所掌握的知識也越來越豐富,並且也會慢慢產生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所以,在此情況下開展高等院校鋼琴教學時,教師也要對學生的認知特點給予充分的重視, 要科學地開展鋼琴教學活動,有效地發揮學生的較強的記憶能力以及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學水平,幫助學生掌握更多更加豐富的鋼琴知識.

(二)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我們從認知心理學的層面分析可知,在開展高校鋼琴學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關鍵的。其主要應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邏輯分析能力,二是邏輯記憶能力。對於這兩方面而言,其主要都是通過學習的形式進行的。從根本上而言,其都是對學生思維邏輯能力進行培養。在大學階段,學生的生理以及心理都是在初步成熟階段,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也在逐漸提升。因此,在此階段鋼琴教師就要充分把握學生的認知特點,充分重視對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使其能夠對音樂作品展開深入的分析以及良好的記憶。比如,對於《C大調回旋曲》這部音樂作品而言,其屬於一首比較純粹的娛樂性作品;而對於《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這一音樂作品而言,其屬於一首炫技類的音樂作品。在高等院校鋼琴教育教學中,教師也要基於不同曲目以及所體現出的特徵, 再充分結合音樂作品的時代背景,對音樂作品展開深入的分析,進而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以及掌握作品中所藴含的思想情感,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基於認知心理學層面的分析可知,對於信息與事物的認知前提即為人們可以對此內容給予充分的關注。因此,為了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知信息,那麼首先就要激發人們對其的注意力,在人們積累相應的信息資料以後, 那麼其大腦就會對這些信息給予加工與處理,最終發展成為人們的記憶,這也是人類的最基本的認知特點。所以,為了能夠獲得某項技能,那麼人們就要通過記憶對相關的信息給予提取與分析。通過對這些信息的應用,進而幫助人們更好地掌握這一技能。所以,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學中,為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鋼琴知識,那麼教師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吸引其注意力,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育教學中。所以,教師就要採取相應的措施提升課堂的趣味性,使得課堂教學能夠比較活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針對學生所取得的每一點進步,教師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與認可,這樣可以使得學生的心理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更好地提升其學習的積極性,使其更加集中注意力地學習相關知識。除此以外,教師也可採用彈奏演唱的教學模式,這樣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鋼琴學習中。對於比較純粹的'鋼琴演奏而言,要求學生要從觸覺、聽覺以及視覺等方面進行全身心的投入。但是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生可以非常集中注意力地進行演奏,然而假如彈奏時間相對較長,那麼就會造成學生在演奏的時候比較機械化, 導致其注意力不夠集中,極易發生分散。假如能夠將演奏以及演唱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就可使得學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地完成彈奏演唱過程。

(四)學生聽覺能力的培養

對於一個優秀的表演者而言,其不但必須要具備高水平的演奏技藝, 而且還要有着比較敏鋭的聽覺能力。然而,通過對當前我國高等院校鋼琴教育教學的分析可知,目前高校的鋼琴教師只是比較重視對學生彈奏技能的培養,然而卻忽視了對其他能力的培養。如此一來,也就會導致在實際教學中, 學生對教師存在較強的依賴性。僅僅是基於教師的指示才能夠發現其在彈奏的過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唯有藉助於教師的指導才可以改掉自己的不足,進而提升彈奏水平,這樣就會阻礙了學生的發展與進步。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對學生的彈奏能力進行訓練,而且要培養其聽覺能力,使其可以對自己的彈奏情況進行判斷,對其在彈奏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及時調整。鋼琴教師不但要對學生的聽力展開訓練, 而且要對其音樂欣賞與分析能力展開訓練與培養。在這方面,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比較優秀的世界名曲,使其能夠在欣賞的過程中提升其聽覺能力。在其欣賞的過程中, 要引導學生能夠藉助於自己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對其中藴含的彈奏技巧進行深入的分析,幫助其學習良好的彈奏經驗,並且將這些經驗應用在個人的學習中,進而能夠使得個人的演奏技藝得到不斷的提升。

(五)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由於音樂作品比較繁多,多種多樣。所以,在鋼琴教學中, 教師無法將其所有的音樂作品都向學生進行介紹。那麼,為了能夠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幫助學生掌握高水平的音樂技能,那麼教師就要為學生傳授一些學習方法以及學習技巧,進而使得學生能夠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學習音樂作品以前,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樂譜進行深入的解讀,對音樂作品的指法以及節奏等展開深入的分析。然後再帶領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使其能夠充分體驗到作品中所藴含的思想感情與彈奏技巧。在完成學習活動以後,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能夠對學習過程展開深入的反思。要引導並且鼓勵學生可以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更加科學、合理地運用在其他音樂作品當中,進而有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總結歸納以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能力, 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對於《月光曲》這一音樂作品而言,其中藴含的是一種淡然並且安靜的思想情感。所以,在對此音樂作品進行演奏的過程中,演奏者要儘可能地表現出一種比較平靜的狀態[5];針對《命運交響曲》這一音樂作品而言,其主要表達的是頑強不屈的精神,所以在實際演奏的過程中,就必須要表現出一種充滿激情,比較樂觀、積極向上的狀態。如此一來,教師就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情感的特點,掌握其中所藴含的思想情感,具有的不同風格,幫助學生能夠進行準確的分析,進而形成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將認知心理學科學地應用在高等院校的鋼琴教育教學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鋼琴學習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所以,在實際教學中,鋼琴教師要充分地結合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 合理地總結教育教學規律,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而有效推動高校鋼琴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認知心理學15

音樂教育是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對學生自身素養、審美能力、創造能力等提高都有較大的幫助。然而在我國正如火如荼進行全民音樂教育的同時,也出現了大量的問題,如灌輸式教學理論、應試性教學制度等。這對國民接受音樂教育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阻礙了音樂教育的發展。

這些問題都歸結於對音樂的認知程度還不夠。因此,在認知心理學向藝術拓展的背景下,文章站在認知心理學的視角下重新詮釋音樂課程和教育理論,從認知心理學中得到對音樂教育的新啟發,以嘗試構建音樂教育的良性循環機制。

一、認知心理學與藝術

1967年,美國哲學家納爾遜?古德曼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設立了“零點計劃”的研究項目,其目的是為了研究哲學和心理學在人體符號上存在的缺陷,所謂人體符號即音樂、詩歌、美術等。這些符號在發展的過程中對人類的心理有特殊的影響,對藝術概念和學習也產生了新的觀點和啟發。“零點計劃”的理論基礎是形成於這時期的認知心理學,計劃的實施意味着認知心理學拓展至藝術領域。藝術類別中的認知主義表現在:藝術不是作為知識存在,而是大腦活動的一部分。

即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人能夠用抽象的形式表達出喜悦、悲傷等心理狀態,而藝術“讀者”也能夠分辨並且明白這種抽象表達。20世紀70年代後,“零點計劃”研究轉向學前至大學階段的藝術教育,並獲得大量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應用於藝術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論證了藝術對人類所產生的重大影響。“零點計劃”在心理學、教育學,尤其是藝術教育觀念都造成了巨大沖擊,形成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目前該理論在我國得到學術界的認可並應用於教學實踐。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與傳統智能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前者加入了心理和行為,產生了音樂、人際關係、空間信息等更多元化的自我認識。

音樂是認知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其被證實為人類智慧的形式存在,為音樂教育方向點亮了一盞明燈。認知學習理論是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成果之一、其與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基本一致,但在其基礎上豐富了學習過程方面的研究。

認知學習理論強調意識的重要性,學習的過程:提出學習者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認為主體的學習效果除了已有的知識水平、認知結構之外還包含外部刺激和個體主觀意識;思考、認知等意識性活動在學習中能發揮重要作用;強調學習者的創造力;重視主體內在強化的作用;強調心理和外部環境對主體學習的影響。認知學習理論就是照亮音樂教育前方的明燈,對音樂課程和教學理論有很大的啟發。

二、認知心理學與音樂教育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啟發,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刺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創造能力。同時,創設有利的音樂教育環境,開放的音樂課程,進而發展音樂教育,提高教學成果。

(一)認知心理學對音樂課程的啟發

第一、開設音樂課程,完善音樂課程。在我國中國小當中普遍存在忽視音樂課程,重視文化課程的“應試體態”。除了一些藝術生之外,文化生幾乎與音樂隔絕,這直接阻礙了學生對音樂進行認知行為,也構成了中國小跨越大學的音樂教育斷層。音樂教育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如此狀況下根本無法實現全民音樂教育的'願望。大學中儘管開設了音樂課程,但僅僅只是單線條的存在,在課程結構上並沒有把學生的心理需求考慮進去。

中國小缺乏對音樂的認知能力,大學音樂教育又未考慮這一因素,課程結構設置較難,導致大部分的學生對音樂課程不太滿意,進而失去興趣。大學的音樂課程應該根據普遍大學生對音樂的認知能力,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課程內容也不能只停留在音樂欣賞方面,應該結合一定的理論知識,調動學生思考和分析的主觀能動性,使其通過音樂認知世界。

第二,音樂教材的極端性。在中國小中不乏在課餘時間進行音樂教育的學生,但是這些學生接受音樂教育很多都不是出自主觀意願,而是把音樂作為一種知識,為了接受家長、教師、社會的考核而學。進而也就有了音樂考級一説,所配套的還有考級教材,完全將“應試教育”搬到了音樂教育中。考級教材儘管是專家為不同程度的音樂學習者所精心編寫,但是從認知心理角度來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習者的行為意識,更不用強調學習者的創造能力。而普通高校中,則缺乏相對應的音樂教材,有些教師要麼憑個人喜好選擇教材,要麼直接把專業音樂院校的教材作為教學內容。教材的極端性使普通高校的學生無法接受適合自己的系統音樂教學,造成不良心態,形成惡性教育機制。教育者應該努力編寫適合音樂教育各個階段的教材,其目的主要調動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讓其對音樂進行不同階段的認知,而非目的性的應試。

第三,開放性“音樂課程”。這種課程的形式自由,沒有強制性的內容和課程地點,純粹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以及刺激學生對音樂的創造力為目的。無論是中國小,還是普通高校都可以開設音樂社團,一切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社團活動,教師只作為輔助指導而存在。課程內容方面則可打破傳統的音樂知識灌輸,而是交流大家對音樂的認知程度和水平,溝通音樂學習過程中的難點,積極調動學生意識的發展,讓其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

(二)認知心理學對教學理論的啟發

認知心理學對教學理論最大的啟發就是要將理論建立在學生的心理之上,遵從學生學習的自然發展規律,重視不同年齡的心理特徵,不拔苗助長,不強加教師主觀意識。比如幼兒在學習音符時,首先學習四分音符,因為這個節奏與其走路的節奏一致,幼兒容易接受;學習音階時則從二聲音階人手,即“sol-mi”,因為這個音調和幼兒最早掌握的詞彙媽媽的音調一致,隨後再慢慢加入la、do、re,以形成完整的五聲音階。如此教學理論則充分體現了學生自然發展的規律。

其次國小生大都有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靜止的音樂教學對其不太適合,教師則需要採用“遊戲教學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寓教於樂,在玩樂的過程中讓學生認知音樂,感受音樂。普通高校的大學生心理、認知能力各方面都發育成熟,對其進行音樂教育以啟發主觀意識為主,大學生一旦主觀意識上對音樂進行學習認知,就能自我探索創造力等。教師可從火爆的選秀節目中吸取精華,採用“PK教學法”,讓學生在PK的過程中,認知自我音樂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和創造力,進而自我開發探索,以求PK獲勝。

三、總結

綜上所述,從認知主義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音樂教育,有助於提高教學理論的創新以及音樂課程的完善。認知心理學從心理角度出發,突出重視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意識和主觀能動性,主張從從內至外地刺激學生對音樂認知行為的意識和主觀能動性,進而開發其創造力。

音樂教育的目的本身也就是讓學生獲得終身的興趣、素養、審美能力以及傳揚音樂文化。學生主觀意識的形成有助於其主動認知音樂,探索音樂和創造音樂,為自身音樂能力以及音樂發展帶來了無限的可能,可見認知主義心理學的積極作用。長期以來,家長、教師都沒能從學生心理的角度出發,讓其學習音樂,傳統的灌輸型教學和強制性手段反而減退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至此,希望教師、家長能夠站在認知主義心理學的視角下看待音樂教育,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教學理論,最終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

標籤: 心理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lixue/oq2p4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