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職業 >

高校師範類專業開展產學研合作論文

高校師範類專業開展產學研合作論文

  摘要:

高校師範類專業開展產學研合作論文

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而高校師範類專業開展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渠道和模式卻遠不如理工科類專業廣泛,其間存在着不足。文章從理論上對高校師範類專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不足進行了探討,並提出了引導高校師範類專業學生轉變教育觀念,拓寬高校師範類專業產學研合作的渠道和建立高校師範類專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長效機制三點措施。

  關鍵詞:

師範類專業;產學研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在《師説》裏如是説道。用現代的話説就是老師既要教授知識,解疑答惑,又要教授學生生存的本領。在當今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模式和教學內容與社會的實際情況出現了脱軌的跡象,只有教授知識,解疑答惑,但缺少了生存的本領。現在很多非師範類專業如火如荼的開展着產學研合作,然而師範類專業似乎卻被冷落一旁。經多位學者調查發現,師範類專業的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中,嚴重缺乏實踐經驗,在授課過程中只停留在教材的範圍內,這就使得教育的過程缺乏實質的內容,不能突出課程學習的本質。因此,本文着重從師範類專業開展產學研教育模式進行初步探析,從而為培養高素質的優秀師範生提供理論參考。

  一、研究高校師範類專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指把生產、教學和科研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人才的一種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在非師範類專業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但這在師範類專業還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師範類專業的學生既是未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先鋒隊,又是未來教書育人,培養新一代社會人才的後備軍。高校師範類專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各種專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1.對高校師範類專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是提高師範類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

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識的今天,勞動者綜合素質的高低,對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有着決定性的影響。這就對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有廣博精深的知識貯備。現代社會的發展對教師的綜合素質和知識結構的要求越來越多,對實踐技能共性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具備深厚紮實的文化知識,還必須具有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要求教師的文化水平高、內涵豐富、實用效果好。其次,要有更新知識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持續學習、終身學習,並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能夠不斷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更多的社會經歷,並融入到教學的內容中去,挖掘知識的實效性。第三,要具備創新能力。然而創新能力的培養並不是從書本中得來的,而是在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高校師範類專業的學生的創新能力也不只是在講台上培養的,而是貫穿於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這就要求高校師範生必須將自己置身於社會的整體環境中去實踐,從而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作用。

2.對高校師範類專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是提高教師水平的客觀要求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才的培養對教師的水平要求愈來愈高,如何提高教師的水平成為當今研究的熱點問題。教師的水平的高低不是一朝一夕能顯現效果的,而應該從教師的後備軍——高校師範專業的學生開始做起,這就為高校師範類專業教育的培養模式提出了一個難題,用什麼樣的模式,如何來培養實用性強的高校師範畢業生?那麼,探尋新的培養模式則成為我們關心的.重點。理論教學不足以滿足高校師範類專業學生素質提升的需求,更多的關注學生社會實踐的培養才是高校師範教育發展之重。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了探討,是當今發展比較迅速的模式,也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認可。但並未全面的滲透到高校師範類專業教育中來,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探討。

3.對高校師範類專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是培養新一代人才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類型有正規教育、成人教育、技術教育、特殊教育、終身教育等。”這個定義是教育界對教育公認的理解,而且明確説明教育就是培養新一代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有高素質的人才來擔當培養者。就目前的狀況來看,培養者主要是來自高校師範類專業。這就要求各培養單位不斷的開拓新的教育模式來培養新一代的教育接班人,為社會發展奠定好文明的基礎

  二、高校師範類專業教育中存在的重要問題

1.高校師範類專業教育方式缺乏實效性

當代文化教育學的創始人斯普朗格明確主張:“教育絕非是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於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這一理論強調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和完善人格,換句話説就是要讓受教育者學會做人。在當今社會,學會做人只是體現出人的品質,但不能完全體現人的素質,這就要求受教者不僅要學會做人,更要學會做事。

做事的過程不像知識的積累,慢慢沉澱出來,而是要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實踐積累的過程才是學會做事的過程。做人與做事共同發展,才能從整體上塑造綜合素質健全、適應社會發展的人。高校師範類專業的學生也是一樣,就目前整體的教育方式來看,教育的範圍還停留在如何教學生做人,如何樹立“學為人師”的階段,這也僅僅是強調如何做人,但並未完全教會學生如何應用所學知識去做人,去“為人師表”。這種教學方式無疑會阻礙教育的整體發展,也會為社會培養出不適合社會發展的“人才”。

2.高校師範類專業教育實踐缺乏寬泛性

教育不僅是一種活動,更多的是在受教育者身上體現出的某些素質和某些教育影響的結果。而這種結果正是從教育主體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逐漸體現出來的,而不是從課本上凸顯出來的。同時,教育過程從根本上説也是有目的的,也是有選擇地受教育者內心體驗和現實社會信息相統一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實現,不僅僅是從高校師範類專業學生的教學實習中得來的,而是從生活在社會環境中不斷總結出來的。在現代的高校教育實習中,僅僅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給學生講一段時間的課程,只是看實習學生的教學方式、內容和方法,但並未體現出實習學生對社會的深刻體會,也沒有把生活融入到教育中去。這必然會導致受教者不能體會到教育的樂趣,也不能增強學習的興趣。愛因斯坦曾説:“我們思想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常常來源於好奇心。”如果只是從書本和文字中去發掘好奇心,這無疑缺乏教育的根基,教育者得教育內容也會顯得非常單薄,沒有説服力。這樣的教育方式是正是因為教育實踐的主體缺乏真實的生活感受所導致的,從根本上講,就是教育實踐模式的欠缺。

3.高校師範類專業教育模式缺乏多樣性

當前,高等教育多樣性主要表現在院校類型多樣性、辦學形式的多樣性、院校層次的多樣性以及院校職責和使命多樣性,但對專門的師範類專業的教育模式多樣性研究和發展還尚且缺乏,因為師範類專業的學生的從業方向範圍具有侷限性,所以在對師範類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也受到了限制,僅侷限於課程設置和教育實習兩方面,對於更多的實踐方式還存在嚴重的缺失,這就使未來的教師從根本上缺乏對教育本質的深刻理解。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説過:“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也就是説教育要寓於生活的全過程,沒有生活經歷的老師不是真正合格的教師,只有對生活有真切體會的教師才會將教育融入生活,才能在生活中發展教育。然而,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教育的模式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這才能是未來教師在接受教育中培養真正的教師素質,才能為文化的傳承和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解決高校師範類專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具體措施

1.引導高校師範類專業學生轉變教育觀念

目前,高校師範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學習內容有限,僅存在於本專業的課程學習,缺乏多學科的綜合學習;高校師範類專業學生的實踐方式單一,傾向於教育實踐;高校師範類專業學生的就業觀念保守,主要面向教育單位。面臨這種形式,不僅給高校師範類專業學生的就業帶來困難和競爭,還為高校師範類專業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高帶來的阻礙。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從思想觀念上着手,努力尋求拓展高校師範類專業學生思想觀念的方法,主要目的是拓寬高校師範類專業學生的知識平台,培養高校師範類專業學生的多層面、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知識豐富,增廣見聞。只有堅實的文化底藴,活躍的思維方式和寬泛的視野在將來才可能有所建樹,否則就會侷限思維發展和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因此,只有將高校師範類專業學生的觀念扭轉,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現如今面臨的就業和發展教育的一系列難題。

2.拓寬高校師範類專業產學研合作的渠道

產學研合作在非師範類專業的渠道多種多樣,其中包括行政單位、事業單位、科研院所、企業等。而師範類專業的渠道非常狹小,主要是在教育單位,包括教育管理單位和學校。這就從根本上侷限住了高校師範類專業學生的發展方向和就業渠道,從而也侷限了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平台。教育源於生活,但也要回歸於生活。那麼,在發展師範類專業教育時就需要我們從實踐層面拓寬渠道,讓學生走入生活,走入城市和鄉村,走入學校、單位、也要走入企業和市場。能夠體會生活的地方都是教育發展的地方,能夠孕育生活真諦的地方都是教育水平提升的資源。高校師範類專業學生,作為國家培養新一代人才的人民教師,他們就應該從生活中接受更多的教育,在不同的崗位體會更多的生活真諦,才能在教師的崗位上傳説講道,才能真正的讓新一代人體會到教育的真正藴意,才能為社會的發展發揮自己應有的價值。

3.建立高校師範類專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長效機制

為了保障高校師範類專業在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中發揮更好的作用,我們必須建立長效的保障機制,為產學研合作教育提供強大的後盾。首先,要有良好的組織保障。組織保障就是要各培養單位專門成立獨立的管理部門,對產學研合作進行交流合作,其主要任務就是保障產學研合作的順利開展。其次,要有制度保障。學校和各單位在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時雙方要根據實際情況簽訂一系列的協議,規定雙方的相關義務。單位的義務主要是提供實訓崗位,提供教學、培訓場地,提供實訓指導老師,提供生活用房等。學校的主要義務是提供優秀畢業生,提供實訓設備,提供員工培訓服務,提供研究和技術支持等。第三,要有明確的法律保障。為了產學研合作雙方的義務能夠順利進行,也能夠保障參與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學生的合法權益,必須有相關的法律作為保障,為其提供相應的法律依據。這樣才能使產學研合作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平.我國高校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8,(03);

[2]代國忠,劉愛華,蔣曉曙,錢紅萍.基於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產學研合作教育研究與實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zhiye/31wk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