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職業 >

淺談校企合作模式下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程研究論文

淺談校企合作模式下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程研究論文

  一、前言

淺談校企合作模式下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程研究論文

2006年教育部16號中提出工學結合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並強調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及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羣)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校企合作模式下進行課程開發有助於機械專業羣建設與調整,通過設計企業崗位所需課程,重新設置教學內容,將現有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實現共同育人。本文針對企業“安徽科達機電有限公司”與本學院共同培養牆材設備生產及管理崗位所需人才。我國牆材工業最近十年迅速發展,科達機電有限公司一直是牆材行業的龍頭,國內建材裝備高科技企業之一。公司設計的蒸磚、加氣混凝土砌塊/板材生產線設備生產工藝複雜,自動化程度高。企業亟需培養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專業知識素養和職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學校和企業達成一致後,共同確立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通過模塊化的教學設計,共同研究和解決校企合作模式下專業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教學過程和方法,提高教育質量,使得整個機械專業基礎課課程體系的實用性、操作性和針對性更強。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程研究的現狀分析

目前,高職院校教授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師,主要是畢業於各大高校,傳統的教學形式和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根深蒂固。而教學過程中依舊以強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忽視實踐與理論相結合,而專業基礎課程之間的聯繫甚少。忽略了基礎課程之間的系統化,缺乏對學生正確的引導。導致了學生不能明確學習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程的目的,學生只有被動地接受老師把教材上的`教學內容傳遞或者灌輸。學生對學習專業基礎課程信心不足,學習興趣不夠,更有甚者產生厭學情緒。雖然各大高職院校和社會上的情景教學、項目驅動、任務驅動等教學模式在基礎課程中也正在實施,但是每門課程的教學基本上採用分學科設置課程,仍沿用學科課程的組織模式,這種模式既傳統又單一。只注重知識傳授,講授過程偏重於課程的獨立性,忽視了與專業課程之間的銜接。於是,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程體系存在:課程內容重複性高、連貫性差、缺乏創新點等問題。三個學期才完成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教學進度緩慢,教學效率不高。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重知識傳授,忽視對學生進行工程素質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在學完了一門課後,不清楚為什麼開設此課程,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對自己以後工作有何作用。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在就業基礎之上,對教學具有一定導向性,學生學習過程中以職業崗位為主線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學校依據學生選擇的就業方向以及企業對專業人才技能的需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合理地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等,可以實現學生基礎課程學習與後續專業課程學習連貫性,為未來就業和職業生涯打下紮實的基礎。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程改革

普通機械類基礎課程教學內容涉及範圍較廣,知識點獨立性較強,課程與課程之間聯繫不多。有些課程的理論要求過高,對高職高專學生而言,完全掌握存在很大難度。高職高專學生畢業後,工作崗位主要在一線,從事研究設計工作的人才甚少。通過校企合作與企業緊密聯繫,針對牆材設備生產及管理崗位所需人才制定培養目標,完成將相關專業基礎課程與相應崗位所具備專業知識聯繫後,傳統機械類基礎課程要進行內容整合,完善教學資源、教學方法改革,重建教學評價。

1.將機械類基礎課程整合:從整體優化的角度,針對企業亟需崗位所需相關知識點,將課程體系重新進行構建,將高職機械專業基礎課教學內容羣整合,合理地將傳統專業基礎課程“機械製圖”、“公差配合與測量”、“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工程材料與熱處理”等專業基礎課程結合,重新整合構建成“牆材機械設備傳動原理”和“新型牆材機械設備原理”兩門課程。讓枯燥的機械理論教學與實際生產更貼近,對後面專業的學習有了循序漸進的過程,使課程教學能滿足企業培養所需。

2.建立機械類基礎課程教學資源庫:學生入校學習之前,對新型牆材設備知之甚少,如果沒有相關的教學資源,學生空間想象力不夠,工程實踐經驗不足。整個教學過程就會變成教師滿堂灌,從而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根據整合後的課程模塊內容,與企業合作資源互用,藉助網絡資源平台和現代化手段建立一些教學所需的數字化素材,如:依據牆材產品——標磚生產線工藝將牆材石灰破碎球磨工段中破碎機、除塵器、輸送機、倉壁振動器、球磨機、電動葫蘆、料倉、破拱料斗、原料製備工段、配料機、罐式計量稱、攪拌機、消解倉、輪碾機、滾筒篩、除鐵器、碼垛機、接坯機、進給機、蒸壓養護工段、擺渡車、蒸養小車、蒸壓釜等設備製作成圖片及視頻資料,在“牆材機械設備傳動原理”、“新型牆材機械設備原理”基礎教學的過程中使用,教師充分合理利用了這些教學資源,由平時抽象的文本教學,轉變成了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教學,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有助於學生明確未來職業生涯的崗位定位。

3.教學內容改革:以學生為中心,把職業崗位上所需知識點和能力要求、生產實際相互有聯繫的內容靈活設置在教學課程內容中,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促進一體化教學。同時根據教學特點,可在相應模塊中增設實踐模塊。通用模塊針對企業崗位所需知識,本着“實用、夠用”的原則,確定必須學習的基礎性教學知識;選學拓展模塊是根據專業需要而確定的延伸部分及學生全面發展、後續學習的選修內容。例如“牆材機械設備傳動原理”課程中,以攪拌機為例,將軸的受力、典型零件(鍵、聯軸器、軸承等)、葉片的材料所涉及課程內容進行整合,零件的結構及使用作為通用模塊,而零件的壽命計算作為選學模塊。課程模塊中教學內容相對獨立又相輔相成,為“牆材企業設備維修”(機械設備維修、機電設備維修)等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

4.教學方法改革:學生在課程學習之前,機械方面的知識不多,大多數也只停留在身邊普遍存在或使用的機械產品上。校企合作模式下,學生學習動機明確,老師多加指引,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教學方法上採用啟發式、討論式。利用多媒體課件,對整體教學模塊做一個全解展示,加深學生對牆材設備領域的認識。例如,教師給出標磚生產線工藝路線—石灰破碎球磨工段—子模塊中選取顎式破碎機為例,講解四杆機構教授過程中,學生通過老師所提供的資料以小組形式參與討論顎式破碎機結構及作用。小組設組長一名,負責任務整體方案設計—子任務分配—整理小組各成員觀點以及完成文字材料等,老師對學生完成的材料進行修改點評,學生在此過程中需要思考存在問題。通過啟發和討論加深了機械專業基礎知識的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樹立學習的信心,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5.教學評價:第一,在每一個教學環節,學生都由老師或小組長提出具體的子任務進行完成。第二,對學生的完成過程予以關注,進行過程考核,並轉化成對應的學分;學生專業技能得到提高。第三,每個模塊結束後,老師對學生進行綜合知識現場答辯,學生之間可以採用互評的方法。例如小組成員通過給出的標磚生產工藝流程圖,簡述其生產工藝過程,讓其他小組的成員或老師對答辯學生提出相應問題,學生也參與到了授課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學生通過結合實際的生產過程對知識點的理解更深入,專業知識基礎更紮實。學生答辯過程中需要克服膽怯心理,展示自己的綜合能力,從而對學生評價更具有綜合性、全面性、客觀性。

  四、結語

校企合作模式下,我院與企業“安徽科達機電有限公司”合作的課程開發與研究已初見成效。我校學生在後續的牆材設備專業課程學習中(如:《牆材企業機械設備維修》、《液壓設備維修》、《牆材機電設備故障診斷與分析》、《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生產工藝》、《蒸壓磚生產線作業實習》等),以就業為嚮導,使得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而學生在頂崗實習和工作崗位中具備了較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很快適應崗位要求,找到自身定位。企業從中獲利,降低了高素質、高技能工作一線的人才培養成本。學校通過此次合作不但提高了教學質量,而且使教育與生產走向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學校和企業得到了“雙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zhiye/72qp1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