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新材料 >

優秀殘疾人事蹟簡介(通用6篇)

優秀殘疾人事蹟簡介(通用6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事蹟吧,事蹟有兩種用途:一是宣傳典型,二是評選先進。那麼什麼樣的事蹟才是規範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殘疾人事蹟簡介(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秀殘疾人事蹟簡介(通用6篇)

優秀殘疾人事蹟簡介1

個人簡介:

周善彬,1979年10月出生,現任濱海縣八灘鎮殘疾人專職委員。自2015年進入八灘鎮殘聯工作以來,她在平凡的崗位上踐行着為殘疾人負責、為殘疾人爭光、為殘疾人事業作貢獻的準則,一直以來,她愛崗敬業,任勞任怨,一絲不苟完成工作任務;她謙虛謹慎,公道正派,全心全意服務殘疾羣眾。2019年,在濱海縣“自強脱貧、助殘共享”活動中被表彰為“十佳自強模範”;2021年,被濱海縣委縣政府表彰為“最美志願者”和“濱海敬業先鋒”。

個人事蹟:

周善彬幼時因病導致肢體二級殘疾,需拄雙枴才能行走,有時候路上的行人會投來異樣的目光,但堅強樂觀的她並沒有被“命運開的玩笑”所打倒,她也並不覺得自己和其他人有什麼不同。2015年,經過層層考核,她被濱海縣八灘鎮殘聯錄取,成為了一名殘疾人工作者。雖然身有殘疾,不管怎樣辛苦,在她手上的工作都從沒被耽誤過。

工作之餘,周善彬每個月都會抽出時間到各村走訪困難殘疾人。八灘鎮界山村的殘疾户王福龍母子都是精神三級的殘疾人,也是低收入户,現在對她已形成了一種依賴:每次有什麼問題都會去找她,比如頭疼感冒了,自己錢沒有了,沒有吃的了,就連有一次孩子因為下雨天衣服都沒幹,沒有衣服穿和媽媽吵架一氣之下跑沒了也要去找她。本身自己就不方便,可是看到王福龍媽媽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哭訴時,看此時外面下着大雨,她先和領導彙報情況再聯繫村幹部和大夥出去找,渾身濕透了終於在一個危房裏找到他,在她耐心的勸慰下終於同意回家。雖然她自己經濟也不寬裕,但只要這些人找到她,她有吃的就給小孩拿一些吃的,還會給大人拿一些零錢,只要能幫上忙一定會盡力幫忙。她為了能準確的瞭解到殘疾人的需求,經常一個一個的耐心詢問,把殘疾人家人和殘疾人對輔具、無障礙、精神病免費藥、殘童學習的需求等,一字不落地記在工作筆記上,及時報到縣裏,很快大家都領到所需的物品。領到物品的殘疾人朋友,都誇她真是老百姓的貼心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殘疾人實現就業是擺脱貧困的一個重要途徑。在以往的走訪中,周善彬敏鋭地發現有不少殘疾人希望通過就業實現自食其力、奮發圖強的夢想。但是他們由於長期生活在家不出門,不與人交流,活在小小的自我空間裏,即使有這樣的念頭,也怎麼都邁不出那一步。2021年3月,她聯繫了十幾位殘疾人,一一勸説,希望他們能夠突破自己小小的圈子,走上工作崗位,這樣不僅可以增加經濟收入、改善生存和發展條件,更是可以慢慢打開心扉,與人交流,融入社會。剛開始,大家都是直襬手,而她也預見了這項工作的艱鉅,於是一次不行跑兩次、兩次不行跑三次……就這樣,來來回回跑了十多天後,終於有人被她打動:“周善彬你就是我們的小太陽,我聽你的,去試試。”就這樣,李洪、張洪等八位殘疾人在八灘鎮宏派製衣廠成功就業。走出一方小天地,進入更廣闊的天空,剛開始,大家難免會有些不適應,周善彬持續進行跟蹤回訪並及時做好安撫工作,鼓勵大家説出工作上和生活上的難題,根據反饋,再與服裝廠的老闆進行溝通,幫他們徹底解決後顧之憂。如今,周善彬依然在為殘疾人就業而奔波,她的目標是爭取讓每一位殘疾人都能夠樹立樂觀向上的心態,正視自身價值,實現殘疾人自立自強和改善生活條件。

2021年5月,為了讓殘疾人走出家庭、融入社會,濱海縣殘聯決定興辦八灘鎮糧東村“殘疾人之家”,為符合相應條件的殘疾人提供生活照料、技能培訓、身體康復、文體娛樂、輔助就業等服務。而此時的周善彬卻因摔折了腿卧牀養傷,人雖在家中,心卻早已飛到“殘疾人之家”去了。由於長期不出門、不與人溝通,剛進入“殘疾人之家”過這種集體的生活時,部分殘疾人有點不太適應,經常會為一些芝麻大的小事,與人爭吵,甚至大發脾氣。此時周善彬總是在想:今天他們相處得怎麼樣?有沒有鬧矛盾?如果有,是不是已經妥善解決?於是,僅僅休養了小半個月的她,剛能勉強行動,哪怕腿上還打着石膏,她也要每天堅持去十多里路外的“殘疾人之家”和大家聊聊,今天工作乾的順不順心?飯菜可不可口?最近的生活是不是又遇到了什麼困難?如果遇到有人發脾氣鬧矛盾,她會面帶微笑靜靜傾聽並耐心安撫,再和他們拉拉家常,幫助他們梳理問題並且一起解決。在她的努力下,“殘疾人之家”裏越來越和諧,大夥更心平氣和了,而她的笑容也更燦爛了。

青春無悔,奉獻無悔。她愛崗敬業,認真負責,工作一絲不苟;她任勞任怨,不辭勞苦,從未因家事請過一天假;她謙虛謹慎,公道正派,用行動詮釋了一名優秀殘疾人專職委員的內涵。她是一片陽光,給八灘鎮殘疾人無限温暖,她用自強不息的信念,架起雙枴豪邁地走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引領人們向前進。

優秀殘疾人事蹟簡介2

孝老愛老

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人們發現,每天總有一輛電動三輪車就像擺鐘一樣,穿梭在小杜莊與街道辦之間,常年如一日,無論酷暑與寒冬,都風雨無阻,雷打不動。駕車的女士,就是田橋街道殘疾人專職委員張素芹,男的是她丈夫杜海平,他倆是同甘共苦的夫妻,更是優勢互補的戰友,倆人共用一雙眼睛看路,又共用一雙腿腳行走。

張素芹,今年41歲,高中文化程度,預備黨員,多年擔任田橋街道辦殘疾人專職委員,工作熱情高,服務能力強。各項殘疾人工作全縣都處於先進水平。

她家總共四口人,她和丈夫都是重度殘疾人,一個是肢體一級,一個是視力一級,女兒在讀高中,婆婆與他們共同生活。

他婆婆已經82歲高齡了,在共同生活的十多年裏,她同婆婆一直和睦相處,從未紅過臉、吵過嘴,有事都是坐在一起商量着辦。

“百善孝當先,我把婆婆當作自己的親生母親一樣疼愛”這是她的“座右銘”,她常説,婆婆上了年紀,遇到不開心事的時候情緒波動大,容易激動,內心就會像小孩子一樣脆弱。在婆婆不順心或產生誤會的時候,她就親切地拉着婆婆的手與她促膝談心,分析緣由,耐心疏導,溝通婆婆,讓老人感覺到關心和體貼,解除各種誤會。婆婆燦爛的笑容,讓一家人都感受到幸福温暖。

“其實,老年人最喜歡有耐心的聽眾,聽她滔滔不絕地説,最重要的是理解母親的內心活動,講她所愛,訴她所聽,懂她所苦,伴她所樂,這才是孝敬老人最好的方式。”。張素芹這樣體會到。“老人需要有人分享她的精神財富,有人在乎她的情緒,欣賞她的經歷,讚賞她的述説,這就叫心靈溝通、親近、融洽的效果”。

“婆婆平常生活很節儉,對生活要求不高,容易滿足。要是我給她買衣服,就得偷偷地跟買回來,不能提前讓她知道,不然婆婆就會阻止我行動。不讓我為了她亂花錢,日常生活中婆婆生病了,我會毫不猶豫地開電瓶車帶着她去看病,要是有時間還拉着去趕集玩玩散散心,別人看見了,都説婆婆是一個幸福的老年人”。張素芹説這話時,有一種強烈的自豪感。

張素芹經常意味深長的向親戚鄰居介紹:“60年代的貧窮讓婆婆飽受滄桑,70年代的改革開放讓婆婆拼搏奮鬥,80年代的建設快速發展讓婆婆經濟壓力倍增,90年代的小康社會讓婆婆歡天喜地的生活,我要用我最真誠的孝心去善待婆婆,讓她無憂無慮地過好幸福的晚年。我也會教育我的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尊敬老人,傳承中華美德”。

張素芹的孝敬老人的美德被周邊羣眾傳為佳話,在2016和2017兩個年度連續榮獲街道“好媳婦”榮譽稱號。

樂於奉獻

從2012年算起,她擔任街道辦殘疾人專職委員已經8年了。8年時間裏,她接受過各種培訓,受到了多方面普法教育,更熟練地掌握了各項惠殘助殘政策。她堅持把各項政策及時準確的實施到殘疾人身上,讓廣大殘疾人羣眾及時得到黨和政府的“陽光温暖”。同時,也讓她時刻領悟到專職委員工作的意義和責任的重大。這些,不斷激勵、鼓舞着她做好工作的熱情和幹勁。

為了摸清殘疾人家庭的基本情況和實際需求,在一年一次的全國殘疾人基本服務狀況和需求信息數據動態更新工作中,她除了做好村級信息採集員的培訓指導工作外,同時,為了響應貧困殘疾人在脱貧攻堅路上殘疾人一個不能少的號召,她還堅持深入到村到户,進行重點走訪採集,填寫登記表格,解答有關諮詢,解決建檔立卡重度殘疾人的迫切需要,讓他們健康脱貧。

張素芹常講,“在走訪中,我最喜歡和殘疾人交流、談心,這樣就可以隨時瞭解他們的心聲,交談期間不用受任何人的冷眼,讓他們暢所欲言,説出平時不願説的心裏話。特別是當聽到他們感恩黨和政府的話語時,總有一種自己的工作被肯定的感覺”。

“對於精神殘疾人,很多人都避而遠之,怕他們糾纏自己,傷害自己。我的體會是,只要我們用熱心、耐心、愛心、真心的工作態度去交流,用一定工作技巧進行溝通,大多工作也是有成效的”。張素芹這樣説她的工作心得。

張素芹在走訪一個殘疾人的親身經歷,“家住田橋街道李老村的一個精神殘疾人。我到她家入户走訪時,她第一句話就説:“姐姐,你好。”,頓時我的極速反應是她很懂禮貌,説話很有文化修養。我便小心翼翼的與其交談。交談中她透露別人都説她是精神病,從來沒有人和她交朋友,説到傷心處她流淚了,我和她母親趕緊安撫她的情緒。情緒穩定之後,她突然對我説:“姐姐,我要把我最珍惜的東西送給你,她眼睛裏透射出真誠的目光,不容我答應,便從她的卧室裏把一打她寫文稿遞給我,生怕我不接受似的。我接過來一看,是二十多張手稿複印件,文章的標題為《地球之嬰》,她介紹説,每寫好一部分,她就讓父親去照相館複印一份回來,連同手稿自己保存着。接着,她又從我手中取回文稿小聲地讀給我聽。她讀得很投入,我聽得很認真。當我真心的讚美她的文章寫得漂亮時,她很滿足的把複印文稿遞到我手上。當時,我留了她的電話,時常也找她聊聊天,説些安慰的話語,主動提出一些減輕病患的建議。後來,據其家長反饋,她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並有明顯的好轉”。

2017年,在接受省殘聯領導走訪慰問時,張素芹彙報個人工作體會:“作為基層殘疾人工作者,一切為了殘疾人,為了殘疾人一切。專職委員的工作必須做到“三聲四心”。“三聲”就是:來有應聲,問有答聲,去有送聲;“四心”就是,服務要熱心,問答要耐心,工作要細心,批評要虛心”。

今年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張素芹每天堅持準時上下班,堅守街道殘聯工作陣地。因為防控疫情擴散,封堵道路村莊,涉及紙質申報資料不能直接收集,她就挨個給村幹部打電話,先上傳電子版的材料,以後再行補充紙質資料,保證了各項惠殘民生工程工作按時完成。

為了新辦殘疾證的羣眾能夠及時享受相政策,她硬是開着電瓶車把因受疫情影響積壓在街道100多本殘疾證分別送到各個村委會,讓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及其家庭及時享受到扶貧政策。

優秀殘疾人事蹟簡介3

韓文華,男,金洞鄉五一村劉坪組人,自身下肢殘疾,現任鄉人大代表、五一村殘疾人專職委員。

他身殘志不殘,任鄉人大代表、從事殘疾人專職委員以來,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積極參加人大工作、不定期走訪貧困殘疾人家庭、幫助貧困殘疾人家庭實施無障礙設施等等,較好地完成了上級交辦的各項任務。身為最基層的殘疾人工作者,他堅信一個目標:全身心地為殘疾人辦好事、辦實事,讓每一個殘疾人得到社會的關愛和扶助,讓每一位殘疾人都過上幸福生活。

今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全國上下打響了一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戰,眾志成城抵抗疫情背後體現的是大家在困境中的初心與堅守。韓文華也主動參與到疫情防控工作當中,通過微信羣向殘疾羣眾宣傳疫情防控知識、給村檢查點捐物資,展現出殘疾人自強自立、頑強奮進的精神。

優秀殘疾人事蹟簡介4

我叫陳國方,今年43歲。幼兒時不幸患了小兒麻痺症,下肢萎縮乾癟,開始只能靠一張小木凳挪步,後來靠雙枴行走,從此我每天都在痛苦中掙扎。長大後,我勉強上完了國中就因為身體原因輟學在家中,為了自食其力生活下去,我不得不四處求事。有一句話叫做“陽光總在風雨後,事業成功靠奮鬥。”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我從親戚那裏學會了服裝設計和製造的手藝。正所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在學習時,我格外賣力,在滿師後憑着紮實的手藝功底,在鎮江市區一家服裝廠一干就是好多年。九十年代初,這家服裝廠倒閉了,遭受雙重打擊的我並沒有退卻,靠着廠裏給予的一筆很少的經濟補償,加上向親戚朋友借的錢買了一輛殘疾車,用辛辛苦苦拉客的微薄收入作為啟動資金,想自謀出路,開一家服裝加工廠。在籌集資金的過程中,我任勞任怨,歷盡艱苦,光是拉客就翻車過好幾次,命都差點丟掉。

2008年底,我在丹徒區政府和區殘聯的大力幫助下,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找到了地皮,辦起了自己的服裝廠,蓋起了新廠房,還購進了三十多台新自動縫紉機,在上黨鎮附近招收了二十多名有縫紉技術的女工和部分殘疾人,一方面完善了服裝廠的人員配備,搭起了框架,同時也解決了一批和我一樣生活困難的殘疾人的就業問題。經過各方籌備,我的“國方”製衣廠開張了。可“萬事開頭難”,創辦之初舉步維艱,由於對進貨渠道的陌生,對顧客需求的不瞭解,我真是吃夠了苦頭,甚至一段時間入不敷出,但我並沒有氣餒,憑着自己精湛的服裝設計手藝,在黨和政府的大力關心和幫助下,渡過了難關。我的生意日漸紅火,客户也越來越多,甚至一些邊遠地區和國外加工的客户也慕名而來。

2009年7月,我廠生產的第一批出口到日本的服裝就贏得了對方的好評和稱讚,10月初,又有一批出廠服裝全部達標合格。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一個人常常需要兼顧裏外的事情,忙起來一天只吃兩頓飯,從早到晚,常常累得直不起腰,為的只是能夠把廠發展起來,壯大起來。

去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服裝廠效益很差,工人的工資都發不起,我一度有過放棄的念頭,但人活一口氣,我要為殘疾人這個羣體爭那麼一口氣!最終咬着牙堅持了下來。今年,服裝廠的效益穩步回升,難關最終度過了,實實在在讓我鬆了一口氣。如今,面臨發展的良機,我迫切地希望能夠將廠發展壯大,我打算今年把服裝廠申報福利企業,再招一批有就業能力的殘疾人到自己的廠裏來就業。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是黨和政府給了我們殘疾人地位和尊嚴,給了我們克服困難的信心。省委省政府和鎮江市,丹徒區的領導都來慰問過我,鼓勵我自強自立,將服裝廠辦好。我的心裏暖和和的,下定決心要抓住機遇,再接再厲,不辜負大夥的期望。

服裝廠創辦至今,儘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依然面臨着很大的困難,尤其是在經濟方面,雖然我渴望擴大規模,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缺乏相應的資金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最大跘腳石。在這個節骨眼上,懇切希望各級領導能在百忙中關心一下,幫我解決一點實際困難,好讓我這個展翅躍飛的'小鳥不折翅夭折。有道是“天時、地利、人和”。我相信,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通過我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夠度過困難,走出一條殘疾人創業的陽關大道。

天道酬勤,我相信付出終會有回報。回想起自己這麼多年來的風雨相隨、寒暑奔波,唯有爽朗一笑。身體殘疾並不可怕!只要有志向,一樣能闖出一片天地來!

優秀殘疾人事蹟簡介5

張玉平,男,1963年出生,1987年參加工作,失業前在牟平輕工機械有限公司工作。

1996年,張玉平因患病導致雙目失明,無法繼續從事原工作。雙目失明對張玉平打擊很大,丟了工作,生活失去了來源,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一度想離開這個世界。後來在家人和朋友的勸説和開導下,在殘疾人創業典型事蹟的感召下,他堅定了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他深刻地認識到:要想生存下去,必須掌握一定的技能。在朋友和家人的幫助下,1996年,他踏上了去西安求技學習的征程,到西安盲人按摩醫院學習按摩推拿技術。

1998年,學習了2年按摩推拿技術的張玉平,按摩推拿技術有了很大長進,並取得了按摩推拿技師證書。因為工作和技術出眾,他被西安盲人按摩醫院留用。

中國推拿是中醫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民間這種療法已經流傳很久。它簡單有效,而且極少創傷,目前不少人被頸肩腰腿疼痛、內婦疾病或兒科疾病所折磨,因懼怕藥物的毒副作用或手術的疼痛而不願採用藥物或手術,或手術藥物也不能解除病痛。看到被頸肩腰腿疼病折磨得患者,更增強了他掌握一流推拿技術的決心。平時,他虛心向老中醫學習,與老中醫切磋技術,掌握了不少推拿技法。2年後,他的按摩推拿技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找他按摩推拿的人絡繹不絕,聲譽很高。

1999年年底,學有所成的他,謝絕了西安盲人按摩醫院的挽留,毅然踏上了回家的旅途,開始了他人生的創業奮鬥歷程。

2000年年初,他租用親戚的草鋪,在牟平區牟山路開了一家按摩推拿店。剛開始,店裏冷冷清清,無人問津,殘酷的現實,讓他有了關門的念頭。但他又不甘心。心想:這推拿按摩技術就這樣白學了?是不是自己的技法不好?還是收費過高?他開始反思,不能讓學到手的技術,就這樣沒有用武之地。他試着免費為有頸肩腰腿疼的熟人和朋友推拿,經過他的推拿按摩,都説效果不錯,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他的推拿按摩店一下火了。這樣4年來,他克服了常人都難以克服的困難,生意越來越好。創業成功後,不忘回報社會,他用學到的知識,又培訓了2名學員。

優秀殘疾人事蹟簡介6

陳巧娟被區殘聯聘用上崗一年多以來,熱愛社區殘疾人專職委員這一平凡的工作崗位,工作踏實肯幹、任勞任怨,她僅被聘用上崗一年多,憑一股滿腔的工作熱情和無私的奉獻,就深得社區殘疾人的讚譽。其主要先進事蹟如下:

一、心繫社區貧困殘疾人,積極為有需要幫助的殘疾人排難解憂。

她所服務的非健全人、街坊朋友都“察其行而信其言”。她自被聘用上崗以來,工作期間我與各社區殘聯兼職人員入户走訪多名殘疾人家庭。南崗社區52户、沙步39户、省電力一局社區53户等,瞭解陳邦俊、張春明、秦鏡輝、秦錦萍、秦偉健等殘疾人和家屬的心聲。對年齡大行動不方便,有重殘補助的殘疾人員實行上門發送重殘補助金。並在4、5月期間與精防醫生走訪摸查南崗社區精神殘人員,實行每户走訪瞭解情況。在走訪期間宣傳殘聯各項優惠措施,動員殘聯人開展自我教育,倡導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精神。

二、工作踏實肯幹,腿勤、手勤,用心服務殘疾人。

作為一名社區殘協專職委員,陳巧娟能夠牢記自己的工作職責,不能象機關企事業單位的一名普通文員一樣,常呆在辦公室打打字,接接電話等類的勤雜事務完成好就稱職了。她能做到腿勤、手勤,是因為街殘聯、居委民政組和社區各小區都有她的辦公桌,對處動態中的殘疾人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要掌握瞭解得確切真實,若欠缺實時的上門走訪是不可能做好的。一年多以來,她對街轄殘疾人基本情況的台賬共修改堪對過多個數據;為居委會民政組資料收集、整理派發糧油及其他救濟物資等共有50多個工作日。

標籤: 殘疾人 事蹟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cailiao/mo0qy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