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創業 >

博導創業變身CEO

博導創業變身CEO

“我希望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以後,在中國百強企業的領導人中能見到你們的名字。我希望經過一期、二期、三期以後,能辦出大於聯想超出聯想的企業。”7月15日,中科院“聯想之星”CEO特訓班一期結業,在結業儀式上,聯想控股總裁柳傳志這樣寄語學員們。

博導創業變身CEO

柳傳志的寄語讓學員們熱血沸騰。來自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學員王曉功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能夠成為‘柳氏門生’,着實讓人激動和興奮。能夠跟著名的企業家學習怎麼創辦企業,管理企業,讓我受益匪淺。相信我們一期特訓班的同學中將來會出現優秀的企業家和優秀的企業。”

“因為聯想也是從科學院裏走出的企業,我們希望幫助科學院再培養一些企業家出來,把科技成果產業化。從國家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這個大的概念來講,可以把知識產權跟企業做交易,也可以用給企業服務的方式,給企業定製開發,但是真的帶着自己的技術出來創業,可能是一個比較難的選擇,這種選擇對創業者來説很關鍵,我們的目的就是培養這樣的創業者。”聯想投資有限公司首席管理顧問、聯想之星CEO特訓班一期總教務長王建慶進一步闡釋了聯想辦班的目的。

把科學家培養成企業家

聯想控股是從2000年開始嘗試做投資,2001年正式成立了聯想投資有限公司,“經過了幾年的在中國投資高科技的.創業型企業,我們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幫助這些早期的創業者在中國怎麼把企業做起來,這些幫助他們的體會,可能對科學院裏想出來創業的科學家變成一個企業家會有幫助,所以柳總帶着我們一起討論,就覺得我們聯想能夠幫助科學院把這件事做起來。”王建慶説。

在聯想控股想培養科學家成為企業家的同時,中國科學院也在為推進我國高技術產業化做不懈的努力,雙方一拍即合,聯想學院的框架這樣搭建了起來。2008年1月24日,聯想控股成立了以副總裁曹之江為組長的“聯想之星”CEO特訓班項目組,正式啟動項目籌備工作。

學院的框架有了,挑選學員就擺上了議事日程。“聯想之星”CEO特訓班的籌備團隊幾乎走遍了中科院的科研院所,有130多個科研項目被推薦了上來。“我們從130多個項目裏面篩選出了50個有產業化前景,並且有人願意帶着出來創業的項目,然後做了第二次的深入的調查,又挑選出了36項比較符合要求的項目。”王建慶介紹。

挑選最終的30名學員時,柳傳志參與了所有的面試,面試的問題只有兩個,一是應試者持有的項目是否具有產業化的可行性,二是應試者是不是想做企業家,不再去做科學家了。

王建慶介紹:“我們班30名學員中,除了兩名是來自企業,還有兩名原來在中科院裏就有公司,其他人全是博士生導師,相當一批人是中科院通過‘百人計劃’從國外吸引來的高端人才,他們這些人現在的生活是很安逸的,每個人都帶着很多碩士、博士,可以從國家獲取很多經費的,出來創業其實是放棄安逸的生活,挑戰新事物,所以我們要反覆地問‘你是不是真的想出來’。”

時隔一年,從第一期“聯想之星”CEO特訓班畢業的王琳向記者回憶當初報名的經歷時説:“我是眼看着一個好朋友在聯想成長了起來,就有一種瞭解聯想的願望,這次特訓班給了我機會,我就想一定要爭取到機會,去近距離觀察一下聯想。”

從科學家到企業家 最大的困難是轉變觀念

一羣有成就的科學家放棄安逸的生活出來創業,這讓很多人感覺不可理解。來自中科院理化所的李文東告訴記者,科研項目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才知道是否有用,科學家出來創業也是可行的,他説:“像我們承擔的國家‘985’課題攻關項目,這些項目都有個要求,就是技術最終要變成產品,所以我們本身既是一個研究中心,同時也是一個企業,我們做項目的時候經常跟企業接觸。研發的技術行與不行,要企業説,不是我們自己測試個數據來應付,國家項目要給國家交差,這個交差我們提供的是顧客的使用報告,得顧客説行。”

從聯想的起步就可以看出,科學家創業面臨着諸多的困難。“我們創業最困難的就是在科學院首席研究員負責制下,科研人員有一種小富即安的心態。雖然大家都知道現在的科學院、高校機構的科研人員壓力很大,但是人們其實也知道現在的很多科研人員、特別是課題組長的時間比較自由、收入比較靈活,這些都是阻礙科研人員做好產業化、甚至去創業做CEO的主要因素。”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的段東平説。

李文東表示,事業有成的科學家要轉變做企業家,最大困難還是放棄,因為他們要放棄現有的比較安穩舒適的科研條件、環境和待遇。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王琳從大學畢業就已經開始參與創業了,“作為一個學者,我在這條路上也走了很遠,但每當看到有技術背景的企業家,像柳總這樣的,就特別容易打動我,讓我就覺得特別親近,我喜歡跟企業界的人士交流,因此我會主動選擇這條路。”

王琳認為,科學家出來創業不必擔心後路,因此更容易放開手腳,“因為他們有很深的積累,他們還可以再回去搞科研,這羣人到了哪裏都是精英。”李文東認同王琳的這種説法,但他同時認為,個人的精力有限,什麼都做是不可能的,既想做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又想在科研這條道路上往前衝並不現實,社會也不需要這麼多綜合的大家,“我覺得還是要專注一些,留後路在企業前期是可以的,因為實驗室的成果到工業化生產的產品,中間有很大的距離,大多數項目因為多種因素在中間過程中就死掉了,所以對科研人員來説在前期依託研究所做一些開發,同時藉助社會力量,運用企業模式來進行轉化,把中間的環節打通,這個還是沒有影響的”。

促成科技成果產業化才是根本目的

第一期“聯想之星”CEO特訓班共有30名學員,除原有的18名學員已成立的公司外,又有4名學員在學習階段成立了公司,有7名學員獲得了投資,其中外部投資5個項目,聯想控股投資兩個項目。柳傳志在結業儀式上宣佈:“一名學員進行了技術轉讓,4名學員正在談合作產業化。也有的學員意識到自己不適合做CEO,願意尋找CEO對他的項目進行產業化。在多次的座談中,在最後的學習總結中,幾乎全體學員都表示了堅決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決心。”

“雖然我們希望這些接受培訓的科學家能夠成為企業家,但並不是説他們一定會成為企業家,我們非常清楚培訓是不能改變人的,我們是要幫助那些有志向做企業,有潛質做企業的人快速成長。”王建慶坦言,聯想的目的是幫助中科院的科研項目產業化,只不過在產業化大的方向下,聯想選擇了辦CEO特訓班培養人。

王建慶向記者介紹,在特訓班的課堂上就已經有3名學員表示自己並不適合做CEO,而是表示願意把科技成果轉讓出去,促成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提及這一問題,王琳説:“沒有必要把一個科學家轉變為企業家,如果他們沒有內部的驅動力。他們可以做企業的CTO(首席技術官),我在國外就看到很多知名的教授,他會去參與創辦企業,但他們不會參與運營層面的事情,他們可以當董事長,可以當CTO,做好他自己的技術,同樣能夠成為公司的靈魂。”

標籤: 博導 CEO 創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chuangye/nvvr1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