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集合15篇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集合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師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集合15篇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

(一)、課堂閲讀教學要由封閉走向開放

1、教學資料要開放

“教材只是例子”,教每一篇課文的目的絕不僅僅是讓學生把這一篇課文“吃透背熟”,而是以課文為引導,幫忙學生掌握一些語文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把握課文重點、難點當然是必要的,但這絕不應當是課堂教學的唯一資料。我們應當有機地結合課文思想感情和讀寫知識,自然而然地引進一些經典名著或優秀時文,“把時代的活水引入課堂”(於漪語),以此為學生打開一扇扇文化的窗口,進而將學生的閲讀視野由課文引向生活中一切有益的讀物,引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社會天地。

2、教學形式要開放

比起過去“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幾大步驟的語文課堂教學,此刻的語文課堂教學顯然有了很大的改觀。可是許多本來不乏科學性的新的教學形式又逐漸在“語文教改”的包裝下成為語文課堂教學新的公式化程序,僵化了語文教學。在開放性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也要講究模式,但決不模式化。我們應當根據不一樣的課文教材及不一樣的訓練重點,靈活多變地採用多種教學形式,甚至讓學生也參與教學形式的設計與實踐。共同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如質疑式(其操作程序為:學生質疑→帶疑閲讀→嘗試討論→小組交流→解疑存疑)討論式(其操作程序為:出示討論題目→定向學習材料→組織小組討論→開展全班交流)辯論式(其操作程序為:學習新材料→確定討論題目→分組做準備→兩組展開辯論→辯後師生總結)茶館式(其操作程序為:課前預習教材→七嘴八舌談見解→教師適當作點評)等等。這樣的閲讀教學課堂必須會充滿勃勃生機。

3、學生思維要開放

語文課應成為學生思維的自由王國,而不只是教師思想的櫥窗。在這樣的語文課中,對一篇課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應僅有教師的聲音,教師更不應當把自我的觀點定於一尊,而應允許學生有不一樣的看法,尊重學生的思考權利和精神自由,在閲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富有創造性的觀點或看法;努力使整個課堂閲讀教學具有一種開放性的學術氛圍,讓不一樣層次的學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一樣的收穫,這樣的語文課即使結束以後,學生的思想也不會停止,他們的思想仍在繼續展翅飛翔。

4、教師思想要開放

中學語文教師的確不應當僅僅是文章學、修辭學、語言學、考試學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與教參的熟練操作者,而首先應當是禮貌的傳播者、思想的啟迪者、人生的導航者——即真正意義上的“高師精神”(法國作家季洛杜語)的體現者。語文教師要融入文化的變革之中,追求先進文化的先進思想。當然,這絕不是要讓語文課又成為“政治課”,而是要恢復語文課“人文性”的特點。應對教材上的任何一篇課文,教師都應站在人文精神的高度來設計自我的課堂教學。

(二)、把“教”的過程變成“學”的過程

閲讀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讀者根據自我的生活閲歷和主觀意志審視、感受文本資料及思想感情,進而產生聯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過程。可是在傳統閲讀教學中,教師往往用自我的教學願望將學生巧妙地引入自我的教學設計,而忽視了學生自我去領悟和感受的過程。這就是所謂以“教”代“學”。在這樣的閲讀教學中,我們研究得比較多的是如何“教”,但即使教師的教學思路十分清晰,課堂表達十分清楚,也可是是用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此刻,我們應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即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應對作品(課文)的平等對話,進而讓讀者(教師和學生)與作者實現心與心的交流。在這種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力求貫穿兩條線索;學生的“學”(感受、質疑、鑽研、討論、聯想、感動等等)和教師的“教”(引導、求疑、交流、爭鳴、釋疑、歸納等等),這兩條線索經過教師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情感體驗和人格薰陶交織在一齊。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的主導性主要體此刻經過對貼合學生求知慾望、閲讀心理、知識背景的巧妙引導,讓學生自我感悟作品,引導的線索是學生對課文的質疑(這是學生主動鑽研的思想火花),圍繞學生所提的問題展開研討,從而把學生的閲讀欣賞引向作品的深處,也引向學生心靈的深處。

課堂是實施新課輪的主陣地,而閲讀教學又是課堂的重頭戲,那麼,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該如何來組織閲讀教學呢?接下來結合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材現代文閲讀部分的特點,我想談一談自我的幾點思考:

二、九年級的上冊語文教材現代文閲讀的特點及分析

九年級的上冊語文教材現代文閲讀部分共五個單元,在這些篇目中既有現代名家舊作,又有當代名人新作,外國作品的比例略有提高,課文負載的文化資料比以往要豐富得多,價值取向也更為開放和開闊,一眼望去,盪漾着斑斕的文化色調,這樣更為貼近學生的心理需求有助於培養學生興趣。為了與編者意圖相巧合,切實保證閲讀教學落到實處,我打算從如下兩方面開展工作:

(一)採用單元教學法

單元教學法就是遵循教材的編排體系,把體裁、題材或表達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課文作為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教學階段,從整體出發確定教學目標、要求,制定施教方案、課時等等,這樣就變一冊教材幾十個教學目標、要求為幾個教學目標要求。這樣有利於克服教學中的盲目性、隨意性,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和體現教學的階段性,使學生得到較為系統的知識,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針對九年級語文上冊教學中25篇文章,我是這樣處理的:

1、以單元知識為綱。

主要經過教師講解,指導學生弄清概念、要點,為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從客觀上把握知識結構、規律,做好學習課文進行訓練的理論準備,使學生在讀寫聽説訓練中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具有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本事。學生若能把握不一樣文體的知識結構,明確每單元的學習目標,掌握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閲讀時就能有的放矢,從而準確把握文本要旨,像在上新課前我針對散文、議論文、戲劇文學的不一樣特點,幫忙學生建立了如下知識體系,並將本冊書一至五單元的主要資料及學習目標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對本冊書有一個感性的整體把握。

知識體系

散文

1、散文的特點:作者對人生、社會、自然的感悟。

2、散文的線索:時間推移、地點轉換、記敍線索、感情線索還有含義深刻的語句貫穿全文。

3、散文的表現形式:借物喻人,以小見大,側面暗示,象徵等藝術表現形式。

4、散文的語言:優美、細膩、親切含義深刻。

5、散文閲讀要求:瞭解分類,明確特點;理清線索,抓住文眼;品味語言,領會意境。

議論文

1、論點的確定和歸納。

2、論據的確定與補充,論據的要點,論據與論點與關係。

3、論證的方法與確定。

4、議論文論證的方式:立論和駁論。

5、議論文的閲讀要求:把握論點,理解論據,分析論證。

戲劇文學

1、戲劇是綜合語言、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成像所構成的舞台藝術。

2、戲劇文學的重要資料:戲劇衝突和戲劇語言。

3、戲劇衝突的構成:(1)人與人之間的衝突;(2)人與社會間的衝突;(3)人物本身內心矛盾衝突;(4)喜劇性衝突和杯具性衝突。

4、戲劇語言:人物台詞和舞台説明。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2

從六年級到一年級,這個跨度真的很大,似乎由一個主角進入到另一個新的主角。這種主角轉換讓我很難適應,感覺自我這一個學期過得挺渾渾噩噩的,可能忽略掉了很多東西,可是我也在努力摸索,摸索中適應我的新主角,和孩子們一齊成長,一齊收穫,去尋找突破,嘗試做一個合格的一年級教師。期末了,回想這學期以來的教學工作,感覺真的很累,沒有了自我學習的空間,早出晚歸整天在學校陪着學生,可是看着學生一天天提高了又覺得很欣慰。具體總結如下:

由於我校所居住的二堡村近年很多拆遷,這一屆生源複雜,外村鎮的佔大半,離校遠靠車送的也不少,給管理帶來難度。家長富了不是那麼重視教育,孩子們也沒有吃苦耐勞精神憑興趣,所以讓他們喜歡學習寓教於樂更為重要。如何讓孩子歡樂學習在不斷的反思與實踐中,我悟出了一些頭緒。

一、與生活相聯繫

一年級孩子語文學習的第一張通行證就是漢語拼音。由於孩子的年齡特徵,為了使孩子加深印象就必須反覆練習,從而就會變得枯燥無味。所以在課堂中我聯繫實際指導學生用所以説辭説句,有時與某學生與當時發生的事聯繫上了學生很開心很樂意大膽試着説詞説句甚至説一段話。

二、兒歌激趣學拼音

兒歌裏的節奏和韻腳,都可能出此刻孩子們的語言裏,至於那些遊戲特點十分鮮明的兒歌,更能使幼兒饒有興趣地誦讀不止。幼孩們創造性地運用語言,正是從進取地投入語言遊戲開始的,在具體的字母教學中更是不離兒歌。

比如張開嘴巴aaa,圓圓嘴巴ooo,扁扁嘴巴eee,一豎加點iii,烏鴉回家uuu,u上兩點üüü等等不一而足;不僅僅如此我還鼓勵孩子們進行創作,自編了許多琅琅上口的好兒歌,如聲母教學中的拉開天線聽廣播,右下半圓bbb,舉着小旗爬山坡,右上半圓ppp……和平鴿,愛和平,9字拐彎ggg,西瓜西瓜我愛吃,像個叉子某x等等等等。我欣喜地發現,孩子們是那麼喜歡兒歌,能很快讀寫拼音字母了。教學也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絲毫不覺得枯燥乏味。聲韻搭配進行拼讀的時候,我又教他們:前音輕短後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還有標調歌:韻母裏頭先找a,沒a再找o和e,iu都有標尾巴;三拼音有點難,可是用一句兒歌就能搞定:聲輕介快韻母響,三拼連讀很順當;還有歷年來ü上兩點的省寫規則這是一個難點,我們也有一首兒歌突破它:jqx真淘氣,碰到ü兒兩點要摘去,摘去兩點還是üüü。

三、增強識字味教學趣性

利用實物演示法、體態動作演示法、猜謎法、編兒歌方法、聯想法、形象實際識字法、故事情趣識字法、溯源識字法、遊戲識字法、用常理,避免易錯筆畫的方法、意義識字法等多種方法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四、語文教學生活化

正如某-12-13星期四這天我的教學反思所記錄的《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

一向以來,總喜歡讓學生結合實際尤其是當時情景學習。

上午教學《小松鼠找花生》,我要學生觀察課文第二幅圖,看看有什麼變化引導他們發現:花兒謝了;葉不再綠,變黃了飄零了。之後問:“小松鼠的周圍沒有能聽得見話的別的小動物,小松鼠的‘花正被誰摘了呢’是在對誰説”,全班頓時靜得出奇。幾秒鐘後,羅暢突然大聲説:“是他自言自語説的。”不錯,課文

提示語的確寫道:小松鼠自言自語地説……羅暢這孩子往往丟三落四的,開學初常常沒帶本子和鉛筆甚至剛剛發的試卷到交卷時也找不着了。今日他是唯一能回答這個問題的,我很驚喜不由得摸摸他的頭表揚他會動腦筋也很聰明。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説出自我有沒有過自言自語,還創設了幾個情景讓他們能用自言自語説話。由於今日早輔課不是我上,急於教學中,我忘了晨檢。我就在引導學生用課文中的“格外”一詞説話時這樣問:“誰的小手格外乾淨誰的小手格外髒”邊問就邊叫全班:“舉起你們的雙手,伸直五指,亮出手心我看看;再亮出手揹我看看,大家也互相看看評評誰是今日衞生標兵。”孩子們習慣性地轉動了小腦袋左顧右看,還轉身看後面的。結果李興純等幾個很乾淨,李思博等躲躲藏藏沒大大方方伸出手,但我看到了他的手很髒。查悦的原本乾淨,但染了幾滴水彩,那尷尬的表情我無法用途語言描述,她向我申明:“我洗過了,但洗不乾淨。”我安慰她以後細心點別染髒了,回去再用洗手液多洗洗。孩子們經過觀察所得,紛紛説了“某的小手格外乾淨;某x的小手格外髒。”再拓展到別的方面用“格外”説句練習中,也沒脱離實際,始終把德育滲透其間。

午間打飯時,李興純把飯給弄掉了,吳鏇琳不聲不響提來掃帚和鐵撮箕打掃乾淨了,此刻我表揚了吳鏇琳:“吳鏇琳,好樣的,默默地做好事,很機靈動作很快,他真是我們大家學習的榜樣!”這讓我想起了前幾天學習要認識的生字“樣”時,組詞“榜樣”,我之後問:“在我們班,誰是大家學習的榜樣啊”當時常常不按時完成作業,不太講衞生的羅玉龍舉起了手並説:“我!”我想此時的實例和情景才能更好讓他們意會什麼叫榜樣,這比憑空的舉例和解釋更容易領悟。我之後説:“李興純以後可得注意拿穩飯缽,丟了怪可惜的,前幾天我們讀了練習冊上的《憫農》,問我們懂得了什麼,李元志就説得很好,他説‘每一顆米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中出來的’”。

總之,讓學生喜歡學習歡樂成長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所追求的境界,當前的教育僅僅靠埋頭苦幹強硬逼迫學生學習的負責精神已經落伍了。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3

接觸新教材一年的時間,不難發現,新教材充滿着新時代的氣息。在教學內容上有了進一步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也要有進一步的創新,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教會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也有了自己的一點感受。

首先,就年段而言,三年級處於國小的過渡階段,無論從學生的心理,生理上,還是從學科知識特點上,都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習慣或態度都是十分重要的。它將直接影響學生後面的學習,甚至是一生。就拿學生的書寫習慣來説,三年級尤為重要,或許有人會説,書寫要有天賦,但我認為更多的是可以練成的。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須從小抓好寫字的基礎。”我們許多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抓好學生的書寫基礎,我認為要從執筆,坐姿到書寫態度逐步引導,通過觀察,模仿,練習來書寫,每天佈置學生書寫一頁,做到沒有錯字、別字,工整規範,杜絕憑興趣來書寫,有時認真,有時隨意的情況。當然,良好的書寫習慣包含了方方面面,如書面的整潔,答題的格式等,這些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需要長期的細緻耐心的指導,在訓練中使學生把字寫得端正漂亮。

其次,讓學生自主地學習語文,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國小語文新課標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引導他們主動的學習。”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從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中得到的收穫是很少的,而更多的來自於自身的學習。所以,在語文的教學中,無論在課堂還是課外,我都放心的把時間教給他們。從識字,閲讀到理解,每一個步驟都讓他們自己去做,我只是做一個耐心的引導者。這樣,學生的閲讀能力得到了提高,他們更喜歡去閲讀,更善於去閲讀。自學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從要老師佈置安排已經會自主按自己的方法學習了。學習興趣比以前濃厚多了,同時,我讓他們有了更多“高談闊論”的空間和時間,無論在課文教學中,還是口語交際中,引導他們把自己的看法或觀點説出來,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責任感 ,也提高了口語表達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在三年級語文教學實踐工作中獲得的一點膚淺認識,也正因為這樣點滴的認識才不斷給自己的工作受益。新教材的教學工作充滿挑戰,我們還需在工作中不斷探索,嘗試和學習,突破工作中的難點,使教學更多的彰顯出新教材的特點。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4

關愛學生,正確評價

針對學生對語文缺乏熱情的現象,教師應該傾注更加濃厚的感情,施以厚愛,關心學生。當學生出錯時,教師該怎樣評價呢?首先我傾聽學生的回答,樂於傾聽學生的“錯誤”,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保護出錯時學生的自尊和自信。

國小教學實施發展性評價是崐深具現實性和前瞻性的,對於國小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意義深刻。所以要想讓學生喜愛語文,就要轉變觀念,實施多元性評價的情感教育。

教會學生質疑方法

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應重視質疑方法的指導。如在教《中彩那天》一課時,根據這篇課文的故事情節是在矛盾中展開的這一特點,我提示學生一個提問的思路,那就是通過“找矛盾來發現問題”。我告訴學生,課文中前後有矛盾的地方常常是問題的所在,從矛盾中去發現問題,這是質疑的方法之一。根據這一方法,學生很快提出了“中彩以後,為什麼父親卻神情嚴肅,絲毫也看不出中彩帶給他的喜悦”、“我想與父親共享着幸福的時刻,為什麼父親卻讓我滾開”、“父親夢寐以求的是有一輛自己的汽車,而汽車給庫伯先生開走後為什麼父親卻非常高興”。這些問題正是本課的重點。經過師生共同討論,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還學會了一種提問的方法,提高了質疑的能力。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羣島》這課,我注重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後評價。用有感情朗讀的方式表現海水的美,讀後請同學來評價,讀得怎麼樣?好在哪裏?不好在哪裏?這樣不僅進行了聽説能力的訓練,同時,同學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增進了友誼。在知識和能力的維度上,強調綜合和整合。教學中分組討論後,集體交流彙報,由老師給出的知識提示,再整合,跳出過去強調語文知識系統性的老圈圈。

注重語文工具與人文性的統一。例如,整個課堂結構設定為研究彙報活動,使學生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愉悦地學習語文知識。如學習海鳥這一部分的時候,順勢進行保護鳥類的環保教育。最後讓學生飽含激情地朗讀最後一段,充分的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得到進一步昇華。

“不經意作文”的指導策略

對學生的作文訓練,我們習慣於按基礎訓練中的作文要求進行。有些作文題目,學生有話可説,而有些題目與學生的生活相去太遠,一定要學生去寫這實在是一件苦事。教學中我根據每次作文訓練的要求和學生生活實際,靈活的安排作文內容,力求每次作文訓練都能讓學生有話可説。注意挖掘教材中可寫的因素,在講讀課文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加以指導。比如教學《小攝影師》一文時,我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想象小攝影師再次給高而基拍照片的情景,説説小攝影師如何再來的。再次見到高爾基時,他可能怎麼説,高爾基可能怎麼説,小攝影師是如何拍照的,結果怎樣。在學生充分練説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把剛才所説的內容寫來下。

構建畫面,突破難點

《富饒的西沙羣島》一課的教學中,西沙羣島的海水五光十色互相交錯的景象很難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畫面,而這又直接關係到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入理解。為了幫學生突破這一難點,我讓學生把教室的牆壁想象成是西沙羣島的海面,演示了一個陽光折射的實驗。頓時牆壁變成了色彩斑斕的世界,學生興奮的無法形容,而這時他們忍不住説出“我真想變成一條小魚,在這樣的海里自由自在的遊玩”“我真想去西沙羣島安家。”

《一定要爭氣》一課教學拾貝

童第周更加發憤學習。(“發憤”的意思是什麼?聯繫下文,説説童第周是怎樣發憤學習的。)在學生懂得童第周為什麼要爭氣的原因後,引導學生學習時找出描寫童第周“發憤學習”的具體內容。講讀時引導學生:讓學生依據時間:每天天沒亮,夜裏;以及地點變換:校園的路燈下面,廁所外邊的路燈下面,理解詞語:悄悄、溜、努力、終於。弄清每句話的意思。這一自然段哪幾句是具體描寫童第周發憤學習的?童第周發憤學習的結果如何?童第周是怎樣想的?這裏的“爭氣”是什麼意思?(第一要有信心,我並不比別人笨;第二要努力,家裏窮可以促使自己發憤。)再通過進一步朗讀第二大段,加深對本段內容的理解。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學習這一段的方法。

讀中學寫

概括與具體結構的段,是指段落內的兩層意思,是概括介紹和具體描述的關係。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先概括寫,後具體寫,一種是先具體寫,後概括寫。如,《一定要爭氣》中的一段話:“第二學期,童第周更加發憤學習。每天天不亮,他就悄悄起牀,在校園的路燈下面讀外語。夜裏同學們都睡了,他又到路燈下面去看書。值班老師發現了,關上路燈,叫他進屋睡覺。他趁老師不注意,又溜到廁所外邊的路燈下面去學習。”這一段話是先概括,後具體的寫法。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的概括與具體的結構段,通過理解、品評、複述、背誦等方法,引導學生積累一些精彩的片段,再要求學生仿寫,把一段話寫具體。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5

課件今天是新學期開學的第二天,學生上課表現特別好,因此今天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完成的好,知識落得很紮實。

今天上課伊始,我首先進行了三分鐘説話訓練,進行講故事訓練,為了給孩子們起個示範作用,因此我選了一名班級內平時説話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她準備的好,學生傾聽的認真,效果好,接下來就進行新課傳授。《找春天》這課,我主要以朗讀為主,學生通過觀察畫面,再加上動聽的朗讀,彷彿把他們帶到春天的季節裏,感受到孩子們的快樂和春天的美麗。學生在學習課文時,都能主動投入到課堂活動中,大家積極舉手發言,積極參與活動。由於學生的表現,我也全身心投入課堂中,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心情特別開心,課堂上常常能傳出陣陣掌聲,那是學生給課堂上表現好的學生的鼓勵,我們班那個平時學習成績最差的姜濤同學,課堂上都能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同學們送給他的掌聲更激烈。新學期孩子們的表現,更激發我講課的激情,本節課輕鬆完成任務。

本節課針對年組課題,我精心設計了説話訓練,課文的最後一段的結尾是省略號,這是很好的説話寫話訓練。在學生有聲有色的朗讀完最後一段就開始進行説話訓練,展開自己的想象,大家積極舉手,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同學們,效果很好。

這節課準備充分,課備的好,因此效果好。雖然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本節課也存在許多不足,例如還有一部分學生只是認真聽課,但不能積極參與活動中,這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動員他們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中。本節課由於時間原因,沒有進行指導背誦課文,今後在安排內容上要關注背誦內容,落得實處。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6

我作為一位語文教師,談談對語文教學想法,如下: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意新課導入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於一種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閲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國小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閲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將軍》的閲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這樣品評:“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為文中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説一説。”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學生們覺的有這樣一位將軍深感驕傲。”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閲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昇華認識。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閲讀許多課外書;通過這些收集與閲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其次,重視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學習《西湖》,我就找相關的資料圖片讓學生欣賞,讓他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此外,我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四、課堂上的時間不夠用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通過學方法,讓學生勇於探索,對新事物產生興趣。

五、學生學習方式轉變,但學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即學生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方式。

那就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流於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在課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參與,其他同學仍是被動,沒有表現的機會。

六、語文教師轉變教學理念,但把握不住語文課該教什麼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前提。

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主要靠自己個人解決課堂裏面的所有問題。

七、語文教師轉變教學行為,那如何去備好課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並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然而,以學生為中心,意味着教師轉為合作者,那麼一堂課,教師如何去備課,如何去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去主動尋找問題。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教師由權威變成合作者,那麼教師跟學生是平等關係,在學習中,備課中,可以去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根據學生的學習個性去發現問題,通過課堂的組織,並引導學生髮現並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產生興趣與個性,這樣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化,運用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找問題,可以同學提,老師提,再一起解決;還可以通過利用學生最感興趣的字、詞、句、畫等入手,讓學生產生興趣,在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7

記得,我曾寫過的一篇題叫《走生活之路,寫生活作文》的論文。我覺得這堂課一個整的教學思路與教學預設效果與我論文中提出的想法是相吻合的。我先不説,在這堂課教學過程出現的中林林種種的得失,單提課後學生在寫作上取得的成績,分別發表在《寧波晚報》及《未來作家報》上的兩篇學生觀察日記。(一篇題為《韭菜和葱》,另一篇是,《我陪外婆去看病》)我認為已經實現備課時提出的目標。(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仔細觀察、虛心求教的習慣,培養熱愛自然、觀察動物的興趣,具有熱愛生命的情操。)這堂課教學應該是成功的。

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實踐“生活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的大語文教學理念,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我們要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引導學生感悟生活,和生活親切握手,調動學生觀察、探究和練筆的積極性。現在的孩子所處的時代於我們乃至我們的前輩所處的時代是完全不相同的。他們的吃穿住行,樣樣俱備,有的過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他們所處的環境,所關注的事情,所玩的玩具、遊戲也是大不相同。可不像我們小時候每天可以在外面瘋玩,農忙時還要幫大人在地頭幹活。本説城裏的孩子區分不出稻子、麥子,韭菜和葱,現在我們所處的城鎮、農村的孩子,能認出來的也是寥寥無幾。所以,在第一課時,結束前,我所佈置的作業裏,就體現了這樣的意圖,我們的課堂不僅僅要學習課文的知識,更要結合生活實際,把目光投向社會,投向生活,投向我們身邊的點點滴滴。告訴學生,我們必須熱愛生活,對生活有敏鋭的感悟力,因為“咱們平時的學習,總是為了實際需要”。

《不合羣的小蝌蚪》這篇課文我是按照“發現疑問-探究疑問—查出原因-回答疑問”這條主線索來展開的。抓住文中的重點字詞、重點句式,通過學生質疑、答疑、説話、朗讀體驗等系列訓練,解決了小蝌蚪為什麼不合羣,不合羣主要體現在哪裏,為什麼不合羣,等問題。課文淺顯易懂,既是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也是非常熟悉的內容,卻又容易被我們忽視,其中又藴藏着我們不知曉的知識,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具體環節的成敗,都已寫在旁註上,在此不再重述。在教學結束時提出一個目標,就是“要仔細觀察,善於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實這也是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要表達的意圖,所以在佈置課堂作業時,我是有意設計這樣的題目。目的就是告訴學生,只要我們熱愛生活,拓展學習空間,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善於發現,一定會發現我們的生活真的很精彩。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8

【課程標準】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領悟作品內涵,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品味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學情分析】這篇課文比較難懂,對於背景的把握將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難點,重點要通過反覆朗讀來加以體會。

【學習目標】

1、把握課文的語境和作者的思路,識記、理解重點字詞。

2、反覆誦讀,領會內藴豐富、清新優美的語言,注意文章的想象與聯想,體會借景抒情的寫法。

3、領悟作品的情感,體悟作者博大胸襟和堅強鬥志,培養自然觀賞和藝術欣賞能力。

【學習重/難點】

領會內藴豐富、清新優美的語言,注意文章的想象與聯想,體會借景抒情的寫法。

【學習過程】

一、明確目標

二、預習導學

1、由歌曲《我愛你,塞北的雪》導入,同學們,紛紛揚揚的飛雪不僅孕育出秀美的春天,更催生出一篇篇凝結情思的華彩美文。1924年12月30日,嚴冬中的北京下了一場大雪,蓄着八字須、面容消瘦、嘴裏叼着一支煙斗的魯迅先生來到無邊的曠野上,站在凜冽的寒風中,神情凝重、目光炯炯地望着旋舞地飛雪,陷入沉思……18天后,散文詩《雪》誕生了。今天,我們在先生情思凝結的美文中,一起去賞雪景,悟雪情。

2、作家作品:生自由發言。

3、出示背景。《野草》創作時,正是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政變後,白色恐怖非常嚴重時期,現實的環境異常地嚴酷。在這部散文集中,魯迅表現了他對黑暗勢力的反抗和鬥爭,也表現了他對美好生活和光明未來的憧憬與追求,熱烈讚頌現實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

4、文體介紹:散文詩。

5、字詞教學,要求學生將難寫的字抄寫到《學案》上。

三、個體展示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讀音,朗讀的節奏和情感。把你認為需要積累的詞語勾畫出來。

2、思考,作者寫了那兩個地方的雪景,從文中找一些詞語概括兩地雪的特點。(江南的雪“滋潤美豔之至”富於生機,絢麗有趣,但卻易於消逝;北國的雪“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蓬勃地奮飛”獨立張揚,像一個鬥士,一個奔放的挑戰者。)

3、你認為作者更喜歡哪一種雪景,為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明確。

四、學習體會

朗讀課文,品析美點。

1、作者筆下的“朔方的雪”有什麼象徵意義?

朔方的雪儼然是一個鬥士,在孤獨而頑強地戰鬥,在戰鬥中他的靈魂得到昇華。

2、主旨歸納:表達了作者對朔方的雪的獨立張揚的個性和鬥爭獻身精神的讚頌之情,同時也暗含了作者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在悲壯的戰鬥中得到昇華的戰鬥精神。

3、作者採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託物言志)

江南的雪北方的雪如粉如沙,滋潤美豔,決不粘連(孤獨)明豔有趣蓬勃奮飛不能持久美、歌頌鬥爭精神對故鄉的深情懷念不屈意志。與熱烈讚美對比。更喜愛北方的雪。

五、反饋訓練

讀一讀,品一品

品讀下列句子,完成括號中的問題。

1、暖國的雨,向來沒有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用“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來修飾雪花,強調了什麼?)

冰冷的、堅硬的強調了雪不屈的精神,這種精神是燦爛的,是值得讚賞的。

2、那是還在隱約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健壯的處子的皮膚。(“隱約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健壯的處子的皮膚”分別形容江南的雪的什麼特點?)

青春、處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狀態,這裏指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是與輕柔和緩的境界相聯繫的。

3、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獨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麼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質之一是孤獨,在這裏它還被表現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昇華是與死亡聯繫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獻身,讓她成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堅強的內核的精魂。是奮鬥的,向上的,閃光的精神力量。

4、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間嵌入一個“但是”,有什麼意味?

作者在看似不需要轉折處嵌入一個峻急的“但是”,更加明確了作者的情感傾向,是魯迅獨特的語言風味的體現。

江南的雪雖然滋潤美豔,孕育生機,但沒有經過磨練,不能經受時間的考驗,不能持久,不能不説是一個遺憾;而朔方的雪遠如粉,如沙,決不拈連,蓬勃的奮飛。蒼涼悲壯、雄渾壯觀,擁有着獨立的個性和鬥爭的激情以及獻身精神,所以作者表達了自己對北國雪的由衷喜愛和高度讚美。

5、延伸訓練:還有哪些文學作品中借雪來抒發感情的;嘗試通過描寫一種自然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某種感情。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9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針,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社會主義的思想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味,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九年級(13)、(14)班共有學生108人,其中(13)班53人,(14)班55人。從八年級期末檢測及入學考試成績來看,這兩班學生語文成績是14個班中最差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底子薄,偏科現象較嚴重,而且兩班不及格的有32人,全班最低分僅13分。從開學初幾天語文課堂上的觀察以及平時談話、調查瞭解到:本班大部分學生(尤其是男生)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良好的語文習慣(課外閲讀、利用工具書、主動積累素材、寫日記等)尚未養成。

而且只有五至八個同學口語表達及寫作能力較強,其他學生在課堂上屬於“沉默的一族”,有幾個學生作文文理不通,錯別字到處俯拾即是,病句隨處可見,甚至比不上語文好一點的國小五六年級學生。而且我嘗試在課堂上分小組討論時,老是幾個成績好的女同學在充當主力軍。所以,接手這個班,瞭解到了以上情況,我越發覺得肩上擔子之沉重。

從整體來看,學生身上好的習慣(課堂聽講,記筆記,發言提問)正在逐步養成,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也有了明顯的轉變,語文的綜合能力也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提高,根據數據看出,14個班級語文水平存在比較明顯的差距,今後一定要從減少低分層入手。

今年,學生已進入國中學習的衝刺階段,由於學科的增加,學習任務的加重,壓力的加大,又加上教育局的有關減輕學生負擔的規定,語文學科的教學時間就更少,除課堂時間外,學生基本上是不動語文的。

他們能否順利完成國中階段的學習任務,需要教者多下功夫。對這部分語文學科成績不夠理想的學生,有待在最後的總複習階段得到全面的鞏固和提高,自己有信心,也有能力在最後這一學年中完成學校下達的教學指標和任務,力爭在_年會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績。

三、教材分析

九年級上冊在整個新課程教材體系中屬於第五階段,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準確地説,是肩負着提高學生文學欣賞能力的重任。本冊教材教學內容以文學作品——詩歌、小説為主,安排了一個單元的議論文,繼續集中學習文言文。

本冊教材仍按照“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新課程理念選取教學內容,突出教學的人文性、多樣性、探究性、開放性,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特別是文學欣賞能力的提高。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創造精神、合作意識與知識的整合能力。

全冊內容分為六個版塊,即:閲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課外古詩詞背誦、名著導讀、附錄,有的課文後還有補白。全冊共編排了25篇課文,其中教讀課文13篇,自讀課文12篇,共分為六個單元,每個單元一個主題。下面,分單元進行具體分析。

第一單元:“詩海徜佯”。本單元編選的五首詩歌內容豐富,手法多樣,語言精美,是詩人用心靈彈奏出的自然的樂音。教學詩歌,不宜多講,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要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想像和聯想,感受知詩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詩歌。要讓學生熟讀詩歌,最好能背誦。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韻律美。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0

剛到六年級教學,一切都是那麼的不適應,教學進度趕不上,教學質量上不去。每一次考試都是不理想,打開考卷仔細分析,我發現自己的教學漏洞,不是這兒沒教到就是那兒學過,到底應該怎樣教學呢?我一片茫然。一日,偶然看到《國小語文教師》中的一篇《寬基語文:打開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一文,讓我豁然開朗。

書中説: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學生一生髮展奠定寬厚的文化根基,然而,目前的國小語文教學從目標到內容到形式都存在着過於封閉、過於狹窄,過於單一的弊端,學生的語文根基難以拓寬,人文素養的形成缺少有力的支撐。

所謂“寬基語文”,從語文教學目標來説,就是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不但着眼於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而且着眼於奠定學生的人文根基,從學習內容上説,就是以語文教材為依託,打通教材學習與課外閲讀的籬笆,讓學生語言學習的內容與大文化,大經典相融合,從形式上説,就是從課堂出發,打通語文學習與生活的籬笆,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生活化,活動化。

據此,在教學第四課時《古詩二首》時,我沒有停留在釋詩題,知作者,明詩意,悟詩情上,而是進行了大量的拓展,讓學生知道作者的其它詩句,知道什麼是邊塞詩,什麼是邊塞詩人,有那些邊塞詩人,他們有那些作品。一連串的問題,讓學生大開眼界,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在考試中又得到了實惠。這就是平寬基語文的妙處啊!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1

關於高中語文教學,我最初的認識主要有兩個轉變:一是轉變教的方式;二是轉變學的方式, 就是要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這有不容易?我們的課堂常常濫用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和科學的指導,使課堂教學流於形式。想想自己,在教學中也是有這樣的現象:例如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東西,自己還在不厭其煩地細講精練;一些具有綜合性系統性的知識,自己卻將之分化,影響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形成;學生自己的見解和體驗,往往因為自己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扼殺……帶着這些疑問,我認真的聽專家們的引導和指點,認真和專家們做心靈上的交流。記得專家組有位老師説的好,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分析運用獨到的處理方法,把教學思考中的特點、優點、亮點通過情景表達出來。

新課標是教學的依據,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要合作、互動等,尤其是要求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要注意創設教學情境,尊重每一個學生對文本的閲讀體驗和注重積累與梳理。

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思考和發言的機會,構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老師既要學習先進的課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適當改革教學;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或情境。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這樣去做:

第一、在平時備課中吃透教材,蒐集、整合與教材相關的知識,並製作教具,研究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

第二、在教學中善於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現象出發,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合作,發揮想象思維來解決問題,並尊重和正確解讀這些合作體驗的結果。

第三、創設和諧、真誠的學習氛圍。教師不能夠也不應該去左右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思維結果,要充分保障學生的民主意識和表現慾望,所有問題的解決都必須在師生平等的交流中得以解決,教師決不能居高臨下地對學生指手畫腳,更不能對學生的認識做這樣或那樣的否定和貶損,要具有平等與民主的學習氛圍,教師能左右的僅僅是節奏和方法而已。在整個的閲讀過程中,必須貫穿始終的是真誠與信任,教師要相信學生有自我正確閲讀的能力和潛力,要與學生彼此都敞開心靈。

第四、具有廣博的知識與豐厚的文化素養。作為語文教師應當而且必須成為學問的雜家,不但要“淵”,而且要“博”,不但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而且要了解相關的學科知識,如政治、歷史、音樂、社會甚至於美學等以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識,要曉天文、通地理,這樣才有可能在新課標、新角色面前站穩腳跟,才能遊刃有餘。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2

在政治科組長的精心安排下,我們聽了高二文(3)班的政治課。通過這節課,使我受益匪淺。下面是我在聽課後的教學收穫和自我反思。

聽課印象:

(一)好的方面:

1、施老師教態自然,在整個課堂中的表情非常好,臉上始終洋溢着笑容,親和力非常強,語調平和,聽起來很舒服。

2、對教材比較瞭解,整節課各個環節連接比較好,沒有出現停頓,課堂比較流暢。

3、教師的活動範圍比較廣泛,一節課40分鐘很少在講台上活動,能夠深入到學生,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老師和學生和目光交流,也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許多積極評價,有利用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

(二)值得思考的地方:

1、課堂內容太多,包括兩個單元的重難點。

2、老師的提問和學生的回答較為混亂,問題的設計沒有難度,難以讓學生深入思考,在課堂的許多提問中,學生一眼就可以看出答案,但老師還是讓學生討論思考,然後再個別作答,一個説明練習太容易,二是老師的應變不好。

3、講課內容的深度不夠,不能夠滿足優等生的學習要求。

自我反思:

這一課例的講授過程,給了我們一些新的思考:

1、教師只有熟悉教材,掌握內在的知識間聯繫,以及熟知學生的知識水平併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才能促使自身素質和學生能力的飛躍。

2、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為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研究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瞭解學生的個體差別和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慾和進取精神。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羣體中為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為此,教師組織合作學習,要給學生羣體一個明確的共同任務,讓每個學生在這任務中積極承擔個人的責任。除學生間的互動外,還要發揮“師生間的互通”對合作學習的促進作用。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3

本週仍舊複習,複習內容已分門別類:看拼音寫詞語、形近字組詞、同音字組詞、量詞搭配、多音字組詞、二類字認讀以及造句、口語交際等。每節課上課伊始都先將二類字安不同的順序或方法讀一遍,然後做幾組組詞,再抄幾課歸納出來的文中詞。由於“口語交際”沒有上完,所以,揀了課多的一天講。一節課講了“我長大了幹什麼”和“看望病人”。

第一個比較容易,我先讓孩子們小組討論,然後各自交流。孩子們説得非常好,有幾個孩子的理想特別令人感動,比如:要當一名護林員;要到偏遠山區當老師;要當大學教授,再利用業餘時間給病人治病……和孩子們稚嫩的聲音和回答時堅定的語氣深深地感動着。

第二個主要是讓孩子們學會轉述。一開始我仍是讓他們小組間商量一下該怎麼説,但商量之後一問都説沒商量好,看來難住了他們。於是,我在黑板上將三個人物之間的關係先給理清,然後叫了三名比較機靈、表達能力比較強的孩子到講台上現場表演,之後,再讓學生來説就容易得多了。最後,我又隨機出了一道生活中常見的轉述例子另叫了三人來演,他們很容易就説明白了。過後一想,如果一味地講解,孩子們只會越講越糊塗,如此一來,省時又省力。

看來,有些時候讓成績好的學生先做出來,再讓其餘學生照着做,也未必不是一種可取的教學方法。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4

《白楊》一文,最值得學習的就是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首先要寫出物的特點,再由物的特點聯想到人的性格品質;其次要注意抓住物與人之間的相似之處,比喻恰當、得體。本文取材於六十年代支邊一事,寫一位新疆工作的父親,帶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兒需要,就哪兒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

教學中我堅持: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以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以教材作為培養和訓練學生能力。

1、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

2、抓課文中的聯繫點,即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願聯繫起來。如:

(1)在描述了白楊的特點之後的內容:“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

(那麼,爸爸表白的是什麼心意?這又是用的什麼寫作方法呢?

爸爸的心意,就是希望孩子們也像小白楊一樣,堅強、不軟弱,迎着風沙成長。)

(2)文章結尾:“爸爸摟着孩子,望着窗外沉思,看到白楊樹,他又微笑了。”(這是又一次由樹聯想到人,託物寄意,借物喻人。)

3、讀、説、寫的訓練。

要讓語文課成為語言文字訓練課,

(1)突出“讀”的訓練。課中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甚至成誦,這樣大大的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了理解,促使了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藴含着的思想感情逐漸滲透學生的心靈深處。

(2)進行思維訓練。如: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通過抓關鍵詞句理解白楊的特點。找出“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兩個句式歸納出白楊的特點,並相機用這兩個句式練説;

(3)讓學生仿照以上兩組句式去寫話,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如,讓學生暢談“你父母對你的希望是什麼?你如何去實現它?”從而潛移默化,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4、活學活用,學習應用以託物寄意,借物喻人方法習作,如寫《木棉樹》,由樹聯想到人。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5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在不斷的反思、總結、提升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優化教學,增強專業素養!

一、記成功之處

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將它們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二、記敗筆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的地方,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後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

三、記課堂生成性問題的處理

課堂教學中,總會遇到生成性問題,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常常是不由自主的,評價反思中要及時記下這種瞬間的“靈感”,以便積累更多的經驗。

四、記學生見解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到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這些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

五、記再教設計

1、一節課下來,盡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

2、教法上有哪些創新?

3、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

4、組織教學方面有哪些新招?

5、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

6、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

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總之,寫課後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9ej2r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