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圓的面積教學反思

圓的面積教學反思

圓的面積教學反思

圓的面積教學反思

“圓的面積”是在學生掌握了面積的含義及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認識了圓,會計算圓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特別注意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本節教學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1、明確概念.

圓的面積是在圓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周長和麪積是圓的兩個基本概念,學生必須明確區分。首先利用課件演示畫圓,讓學生直觀感知,畫圓留下的軌跡是條封閉的曲線。其次,演示填充顏色,並分離,讓學生給它們分別起個名字,紅色封閉的曲線長度是圓的周長,藍色的是曲線圍成的圓面,它的大小叫圓的面積。通過比較鑑別,並結合學生親身體驗,讓學生摸一摸手中圓形紙片的面積和周長,進一步理解概念的內涵,從而順利揭題《圓的面積》。

2、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本課時教學的重點是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教學時,教師作為引導者只是給學生指明瞭探究的方向,而把探究的過程留給學生。學生則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合作剪拼,把圓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平行四邊形),我把各小組剪拼的圖形逐一展示後,又結合課件演示,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於長方形”,並從中發現圓和拼成的長方形之間的關係,從而根據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在整個推導過程中,學生始終以積極主動的狀態參與學習討論,共同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悦。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探索精神。在掌握數學學習方法的同時,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發展。

3、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能夠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這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在本節課,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與生活是密切相關的,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圓的面積教學反思

“圓的面積”一課,通過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的全過程來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歸納、推理的數學思維能力,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習的問題自然生成,我們會發現的孩子們的思維是多麼廣闊。在課堂中教師如果將新課程的理念轉化為實際的教學行為,有時就會體會到什麼叫做“無心插柳柳成蔭”。

1、課前提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提出有利於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意圖,激發學生學習的需要,以便更好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在兩個班的巡講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這一點,當我提出“看到課題後,你們認為這節課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呢?”學生積極發言:“想解決圓的面積如何計算;想解決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是如何推導的;想學習怎麼計算圓的面積等等”。學習目標明確後,我發現兩個班的孩子在研究的時候都井然有序,沒有不知道該如何入手的,都明確自己在討論什麼,要解決什麼問題。彙報的的時候都知道圍繞着課前所提出的學習目標回答,沒有亂説的,巡講後我從實踐中體會到: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師只有明確教學目標才能更好的駕御課堂;學生只有明確學習目標才能積極參與,事半功倍。

2、教學形式上,應因材施教,不同的班級和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課堂中,每名學生都是我們的教育對象,不同的班級,風格、特點也不同。101班的學生比較安靜,開始不十分敢發言,於是在複習以前學過的基本圖形的面積推導時,我先回憶各種圖形的面積推導過程,孩子們説得很好,我也大加讚賞,等他們慢慢熟悉我後,我利用小組討論來活躍氣氛,效果不錯,總結時發言的同學多了起來,回答也很到位。98班的學生很活躍,思維快,都搶着舉手,學生和我配合也默契。我把知識完全放手交給他們自己解決,把所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上了:討論、自學、猜想。學生們都能積極參與,彙報時公式的推導過程説的很完整,練習題計算起來也不費勁。應該説98班是巡講中講的最理想的班級。

在整個巡講教學過程中,我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研究,獲取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空間、材料,教學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展開。抓住寶貴時機引導學生理解新方法,使新知識迎刃而解。兩個班講下來我最大的收穫是教學中的應變能力提高了,不同的學生給了我不同的體會。當然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還是不敢放手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即使放手了也牽着一點,這是在今後的的工作中應繼續改進的地方;在提出一個問題後應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不要過急。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深深記住這次巡講,繼續改進自己的教學水平。

標籤: 反思 教學 面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9ng2j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