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吆喝教案

吆喝教案

一、教學目標:

吆喝教案

1、知識與技能

(1)結合課文進一步瞭解舊時北京城吆喝的內容、種類、作用、文化內涵,把握文章獨特的結構。

(2)揣摩語言體會吆喝聲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寫“吆喝”時的內在情感。

(3)學習本文生動幽默的語言,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2、過程與方法

藉助音像資料及自己的模仿,讓學生感受北京的種種吆喝的聲音,幫助理解課文內容。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樹立文化觀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動人底藴,做生活的有心人。

(2)開展記錄街頭吆喝聲並整理的語言活動,為搶救文化遺產做貢獻。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1)把握文章的結構安排,學習作者剪材組材的技巧。

(2)品味語言,理解作者在本文洋溢的內心感情。

難點:學習體味本文生動幽默的語言。

三、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

2、討論點撥法

四、教具準備:mp3 音箱 彩色粉筆 小黑板

五、教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文章具體寫了哪些叫吆喝聲?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二)、探究課文

1. 閲讀文章第十自然段。

思考:本段的中心句是那句?這一段結構有何特點?

明確: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賣的貨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結構可以説是總分式。這一段寫吆喝聲按從春到冬的順序展開。春天一到,萬物復萌,小販們走街串巷賣春鮮兒。夏天賣西瓜和雪花糕,秋天賣“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熱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蘆,經小販們一叫賣,也頗為誘人。

2. 閲讀課文第三部分。

這一部分所寫內容與前文有何不同?試具體説説。

明確:文章第三部分從叫賣作為一種口頭廣告的角度來寫。這裏寫叫賣的文化內涵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有的叫賣説明商品製作的工藝過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賣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如賣山楂的喊:“就剩兩掛啦。”其實他身上掛滿了那用繩串起來的紫紅色的果子。其三,叫賣的語言十分豐富,極富表現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兒的白薯”、“蘿蔔賽過梨”等;有的合轍押韻,頗為動聽,如“又不糠來又不辣,兩捆蘿蔔一個大。”

文章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使讀者對吆喝有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理解。

3.用mp3播放吆喝聲錄音,指名猜測其內容。

(《賣西瓜》、《硬麪餑餑》、《烤白薯》、《冰糖葫蘆》)

4. 讓有特長的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叫賣聲,學生從中體驗吆喝的民俗內涵。

(三)、質疑解疑

1、 為什麼介紹“從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時主要介紹賣什麼而很少介紹怎樣吆喝?

明確:對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到位。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語)來寫的,特別是描寫吆喝的語句,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試找出幾例,仔細讀一讀,體會其中的意味。

明確:簡介“京白”:快、發音含混、兒化音多。介紹吆喝作為一種口頭廣告,舉例如“滷煮喂,炸豆腐喲”“葫蘆兒——冰塔兒”,“冰棍兒——三分嘞”等等。介紹夜晚的吆喝,如“餛飩喂——開鍋!”“剃頭的挑子,一頭熱”“硬麪——餑餑”。介紹夜裏乞丐的叫聲,如“行好的——老爺——太(哎)太”“有那剩飯——剩菜——賞我點兒吃吧!”介紹吆喝作為一種口頭廣告,舉例如“滷煮喂,炸豆腐喲”“葫蘆兒——冰塔兒”,“冰棍兒——三分嘞”等等。

這些對吆喝的描寫,極富特色,語言生動幽默。從這些“戲劇性”的藝術中,從這些鮮活的語言中,讀者聆聽到那些奇妙無比、特色鮮明的“聲樂藝術”,欣賞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風情。

3.吆喝其實是一種廣告,隨着時代的發展,這類廣告在逐漸消失。對此你有什麼看法?你的家鄉有吆喝聲嗎?如果有你能為大家表演嗎?同時不妨把家鄉的吆喝,或者類似吆喝的口頭文化遺產記錄下來,為搶救工作做點貢獻。

學生討論,交流,表演自己所熟悉的家鄉的吆喝,並談自己的體會。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本地民俗,瞭解本地民生和民間文化。

(四)、小結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懷想,讓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藴涵的濃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結構的安排上也頗有獨到之處。

(五)、佈置作業

標籤: 教案 吆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nvjm5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