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農業經濟管理 >

《農業的區位選擇》導學案

《農業的區位選擇》導學案

[教學目標]

《農業的區位選擇》導學案

知識目標:1: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從個案分析中掌握混合農業的區位因素和生產特點。

能力目標:培養分析、歸納、運用地理基礎知識的能力。

德育目標:懂得農業區位的選擇須按照自然和經濟規律,因地制宜佈局農業,充分利用農業資源,以實現最大經濟效益。

[教學重點]

農業主要區位因素的分析和應用

[教學難點]

結合事例分析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

[教學方法]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討論法

[教具準備]錄像機(帶)、投影儀(片)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本節課我們將共同來學習農業的區位選擇。什麼是農業?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由於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密切,因而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

[展示圖片]: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澳大利亞牧場。

[教師提問]:從圖片上看,兩地的農業生產有何不同之處?

[學生看圖回答]:泰國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從事水稻種植;而澳大利亞東南是一個牧場,從事養羊業。

[教師提問]:為什麼這兩地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農業景觀

[學生回答]:因為兩地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不一樣。

[承轉]: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了農業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東南部這兩地的不同選擇呢?引入農業區位的概念。

[教師講解]:農業的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農業生產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繫。

以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為例,它的區位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水稻分佈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種植水稻是與當地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是環境中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教師提問]: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分組討論,各小組相互交流得出: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機械

[教師小結]:既包括自然環境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會環境因素,如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機械等。

影響農民決策的因素除了我們剛才提到的,還有沒有,思考下?

(舉例:飲食偏好同樣也會影響農民的決策;比如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曾是荷蘭的殖民地,荷蘭人喜歡喝咖啡,因為,印度尼西亞沒有發展茶葉生產,而是成為咖啡生產國)

思考:下列現象與影響農業區位的哪個主要因素關?

1.《晏子使楚》中説:“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

——氣候

(光照、熱量、水分影響作物種類、複種指數、產量和農業地域類型等)

2、杭州的“明前龍井”茶馳名中外,日本的茶道愛好着把茶種帶回日本栽培,但效果不好。

——土壤

(土壤是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土壤類型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氣候都比較寒冷,但卻出現了不同的農業區位類型,這是為什麼?

——地形

課件展示活動內容:下列農業生產的佈局和變化主要受哪些區位因素的影響?為什麼?(學生分組討論)

1.結合水稻生長需要的熱量和水分條件,分析為什麼水稻生產主要分佈在熱帶、亞熱帶季風區和温帶季風氣候區,而不包括地中海氣候區?(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正好滿足好暖喜濕的條件。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沒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補充,不利於水稻的生長。)

2.我國江西省泰和縣的千煙洲,是一個典型的中亞熱帶紅壤丘陵地區。這個地區為什麼要採取“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魚果糧”的立體農業佈局模式

(受地形條件的限制)

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地區一些耕地經歷了“水稻田—甘蔗地—魚塘—花卉棚”的農業景觀變遷,你知道為什麼嗎?

(該地區農業生產的變化除了受市場的價格、需求變化影響外,改革開放的政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學生髮言,教師適當引導、評點並作講解。

[承轉]: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較穩定,而社會經濟因素髮展變化較快。

由於地理環境整體性的特徵,某個區位因素的變化也會引起其他區位因素的變化。尤其是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很大,進而對農業的區位選擇也產生很大的影響。

案例學習: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

學生自主學習並回答如下問題:

1.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區位因素髮生過哪些變化,對農業區位選擇有哪些影響?

2.哪些因素在農業區位選擇中起的作用越來越大?你能對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區位選擇提出建議嗎?

學生髮言,教師適當引導、評點並作講解。

[教師講解]: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自然環境因素相對穩定,不利因素可以適當改造;社會經濟因素變化較快,對農業的區位選擇影響也越來越大。

而農業的區位選擇,實質就是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慮自然條件因素,還要考慮發展變化較快的'社會經濟因素,從而獲得最大的效益。

[教師講授]:人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農業土地,逐漸將自然環境改變成了不同類型的農業地域。而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自然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從事農業生產的地區,我們稱之為農業地域。同一農業地域內,農業生產的條件、結構、經營方式、發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徵。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農業地域是怎樣形成的。(看課本45頁的案例2——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形成)

展示澳大利亞的氣温分佈圖、降水分佈圖、地形分佈圖和人口分佈圖,多圖結合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的形成過程,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教師講解]:混合農業是一種將耕作業和畜牧業相結合的農業地域類型。它的形式多種多樣,在經濟發達國家其生產形式比較穩定,分佈比較廣泛,商品生產有一定規模,主要分佈在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以及新西蘭等地,種植小麥、玉米等穀物以及牧草和飼料作物,飼養的牲畜主要是牛、羊、豬等。混合農業以澳大利亞東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區的小麥—牧羊帶最為典型。

讀圖指導:根據澳大利亞小麥—牧羊帶分佈圖,確定小麥—牧羊帶在澳大利亞氣温分佈圖、降水分佈圖、地形分佈圖和人口分佈圖上的位置,分析説明澳大利亞小麥—牧羊帶分佈地區有利的氣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條件和勞動力、市場等社會經濟條件。

學生自主閲讀案例“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亞東南墨累—達令盆地是農牧皆宜的地區。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特點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在生產結構、經營方式、科技應用、農業專業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點?

2.在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形成的過程中,有哪些區位因素在起作用?

學生髮言,教師適當引導、評點並作講解。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農業區位選擇的基本原理。通過學習我們瞭解到,農業的區位選擇實質上就是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在進行案例分析時,我們不但要考慮自然環境因素,還要考慮社會環境因素。農業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且這些因素是要發展變化的。對於一些不適於農業利用的自然條件,我們還可以適當加以改造利用,促進農業生產。

標籤: 學案 區位 農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ngji/0djm6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