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農業 >

憫農的教案【精】

憫農的教案【精】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憫農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憫農的教案【精】

憫農的教案1

活動目標:

1、理解古詩的內容,能按古詩的韻律、節奏朗誦,體驗詩中所表達的情感。2懂得糧食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萌發幼兒熱愛農民的情感。活動準備:古詩掛圖,小朋友的書。

活動過程

一、分組引導幼兒討論

1白米飯從哪裏來的?2是怎麼來的?容易嗎?

二、教師朗誦古詩,解釋詩意。

1、“鋤禾日當午”中的“鋤”是鋤草的意思;“禾”是指莊稼。“日當午”指到了中午,太陽當頭照。

2、“汗滴禾下土”是農民的汗水一滴滴地到禾苗下面的土裏。形容農民勞動很辛苦。

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中“盤”指碗,“餐”指糧食,“皆”是都的意思,誰知道碗裏的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種出來的。

三指導幼兒朗誦:1韻律節奏為:每一句的前兩字相連,後三字相連,中間略停頓。2重音字為: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四.結合學古詩,帶幼兒去田間觀察農民勞動的情景,從而幫助幼兒自然而然地習得古詩。

五、教育幼兒從小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憫農的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並能正確、美觀的書寫。

2、通過看圖和朗讀,理解古詩的意思,知道勞動人民是財富的創造者。

3、指導學生結合實際理解詞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教學重難點:

1、學會本課生字並正確背誦古詩。

2、理解詩意及作者的感情。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教學掛圖、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今天,老師有一個難題,想請小朋友們幫我解決一下。你們願意嗎?

(出示“一碗打倒的飯”圖)學生觀察。

這就是老師遇到的難題,有個孩子每天吃飯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滿桌子都是。我想請會講道理的小朋友替老師給他講講道理。(只要學生大膽發言,教師就要給予表揚。)

1、同學們,誰還記得《鋤禾》這首古詩?能給大家背一背嗎?(比一比,誰背誦得最好。)

2、這首詩是唐朝詩人李紳寫的,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他的另外一首詩。板書課題:憫農。

二、指導學生自學:

1、學生進行自學,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回答疑難,解決問題。

2、交流自學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憫、夫、農、萬、收”,指名讓學生讀生字,對讀的不準的地方及時提醒和糾正。

(2)結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説一説記憶字形的方法。

(3)動手書空,教師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粉筆標出來。

(4)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3、理解字義:

粒:像米一樣細小而成為顆粒狀的東西。

粟:穀子,小米。這裏泛指糧食的種子。

顆:小而圓的東西。

閒:無事可做;空閒。

夫:和“農”組成“農夫”,意思是:農民。

猶:還。

餓:肚子裏沒有食物。

四海:指全國或全世界。

4、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讓學生自己練習説説意思,教師及時進行幫助指導。)

春種一粒粟:春天種下一粒種子。

秋收萬顆子:秋天收到許多的糧食。

四海無閒田:天底下,沒有一畝閒荒的土地。

農夫猶餓死:仍然還有很多農民因為吃不飽而餓死。

5、讓學生自己練習説説全詩的意思。(先自己説一説,遇到問題主動與同學交換意見,或者向教師請教。)

6、請學生在全班説説全詩的意思,其他同學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開展相互間的評價,及時補充,形成生生互動的氛圍。)

7、這首詩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三、指導朗讀:

1、聽配樂朗讀,然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

2、與小組成員一起練習朗讀,相互評議,推選一名同學參加班級展示。

3、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參加朗讀競賽,然後評議出最佳選手。

4、全體同學伴着音樂進行朗讀。

 四、拓展延伸

同學們,你們讀得真好。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農民勞動的辛苦。那麼當你面對農民辛苦勞動的成果——糧食時,你想對大家,對自己説些什麼呢?

五、總結本課學習情況:

同學們,這節課大家能夠不斷地去學習思考,反覆誦讀古詩,表現真不錯,農民們辛辛苦苦的勞動才換來珍貴的糧食,我們要

尊重農民的勞動,愛惜糧食。

 六、佈置作業

1、在生字本上抄寫難字。

2、背誦古詩,讓家長評分,記錄在書上。附:板書設計

憫農的教案3

活動日標

初步理解古詩的內容,感受語言的精練及節奏之美。

能夠仔細觀察畫面內容,理解詩歌寓意。

感受農民種糧的辛苦與不易,知道要愛惜糧食,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活動準備

有關古詩《憫農》的圖片或視頻短片。

活動過程

出不圖片或視頻短片,欣賞古詩。

鼓勵幼兒觀察畫面人物的動作、表情及背景,並與同伴交流。

欣賞古詩。

①老師朗誦古詩,幼兒欣賞。

②老師:這首古詩名字叫什麼?

老師鼓勵幼兒針對古詩提出問題,進一步理解古詩內容。

老師:聽了這首古詩,你已經知道了什麼?還有什麼不理解的?

引導幼兒理解古詩的內容。(中午太陽當頭照的時候,農民伯伯還在 地裏鬆土,鋤草。農民伯伯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種禾苗的土裏,他們很辛苦。知 道嗎?我們吃的這些糧食,一粒粒都是農民伯伯辛苦勞動得來的。)

瞭解古詩語言精練。

老師:你們來數數這首古詩一共有多少個字?這麼少的字能表達這麼多的意思,古詩的語言是很精練的。

學習朗誦古詩。

老師打拍子,幼兒跟着節奏朗誦,語速稍慢,體驗詩歌的韻律美。

幼兒進一步感知詩歌的寓意。

老師:朗誦這首古詩時,你有什麼想法?

老師:農民這麼辛苦,我們要怎樣愛惜他們的勞動成果呢?

附:古詩《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的教案4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通過誦讀,使學生感受農民勞動辛苦,糧食來之不易。

3、滲透愛惜糧食的思想教育。

4、積累古詩,感受語言文字的豐富。

教學重點:

培養讀詩興趣,感受農民勞動辛苦,懂得糧食來之不易。

教學難點:

感受詩的節奏美,韻律美,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準備: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有個小朋友每天吃飯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滿桌子都是。我想請會講道理的小朋友替陳老師給他講講道理。(????這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不應該浪費糧食)

2、師出示“辛苦”,教讀。

3、你們見過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糧食嗎?

老師帶來了一幅圖,就是農民伯伯平常勞作的情景,請小朋友翻開書,看看圖上都畫了什麼?

二、觀察圖畫:

1、你從圖上看到了什麼?(農民伯伯在鋤草,他很辛苦。)

2、再次齊讀“辛苦”,並貼在黑板上。

3、你怎麼看出農民伯伯很辛苦?

(頭上的汗珠一顆顆地往下掉。)

4、今天,我們就要學一首配這幅圖的詩——《憫農》。跟老師一起寫寫“農”。

(師寫,生書空。)

全班齊讀課題。

理解:

憫:同情,憐憫

三、學習生字:

1、聽範讀

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首古詩,要聽清字的讀音,用右手的食指指着字,看誰最認真?

2、小朋友們也想自己來讀一讀這首詩吧,好,自由讀讀,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把它圈起來,想辦法解決。

3、指名讀詩。遇到不認識的字你是怎麼做的?

你可真會學習!掌握了方法,學習起來就容易多了。這首詩裏,你們有不認識的字嗎?指名問,指名答。

原來遇到了不懂的字還可以問老師,問同學,問爸爸媽媽?

4、老師把古詩裏的生字寶寶都請到了幻燈片上,請看(出示幻燈),用上你喜歡的學習方法,先自由讀讀生字,看誰讀得最認真?(誰,農,午,辛,苦)

午和牛的區分!

辛注意是前鼻音

誰讀好拼音

指名讀生字。

5、小老師們教得真好!請你們同桌之間也互相讀一讀,注意用手指指着字讀。 齊讀。

6、這些生字娃娃又交上了新朋友,你能把它們讀出來嗎?

(出示詞語:憫農、日當午、誰知、汗滴、粒粒、辛苦)

7、現在這些生字都躲到詩裏面去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引導學生再讀課文)

抽生讀課文,其他小朋友用手指着書,認真聽,聽他哪個字音讀準了,哪個跟你不一樣,等會兒請你給他指出來。

8、齊讀古詩。

四、再讀課文,理解詩意:

1、剛才我們一起學了生字,讀了古詩,同學們學得特別好,下面,請你們再讀這首古詩,回答下列問題:

a農民伯伯在幹什麼?這是什麼時候?可以用書上的哪句詩來表達?(鋤禾日當午)鋤禾:用鋤頭鋤禾苗周圍的土

農民中午的時候正在田地裏為禾苗除草

b正在為禾苗鋤草的農民伯伯怎麼樣?(汗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流)

可以用書上的哪句話來表達?(汗滴禾下土)

指導方法:先通過做鋤草的動作體會辛苦應表現得行動緩慢,吃力,在朗讀時語氣應重而稍慢,基本領悟即可。

c孩子們,農民伯伯種糧食多麼辛苦啊!我們碗裏的每一粒飯都是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你一定要愛惜糧食啊!你能把這句話用詩句表達出來嗎?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又有誰知道這飯菜的來歷,每一粒都是那麼的辛苦

2、師範讀全詩。聽了老師讀古詩,你們發現了什麼?

原來讀古詩是有節奏的(幻燈出示《憫農》的朗讀節奏)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3、指名讀,齊讀。

4、能背的同學背一背,不會背的同學可以再看看書。

五、拓展延伸:

1、同學們,你們讀得真好。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農民勞動的辛苦。那麼當你面對農民辛苦勞動的成果——糧食時,你想對大家,對自己説些什麼呢?(糧食來之不易,同學們愛惜糧食)

2、詩人李紳還寫了另外一首《憫農》(春種一粒粟),讓我們來讀讀吧!(幻燈出示)春種一粒慄,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註釋

1、憫:憐憫。

2、粟:(s ù)穀子;慄粟。

3、猶:還。

4: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譯文

春天,農民把一粒粒穀子種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糧食。

雖然全國各地的土地都被農民耕種,但農民還是因為糧食全被佞官奪去而餓死。 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着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着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3、通過學習古詩,我們知道了農民勞動的辛苦。

4、課前老師佈置你們收集了自己喜歡的古詩,你能背一背嗎?指名背古詩。

板書設計:

憫農

李紳

辛苦愛惜糧食

教學反思: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兩三歲的小孩都會背誦,因此,讀背並不難,關鍵是要從中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懂得從小要愛惜糧食。為此,我在設計時圍繞一個“辛苦”,從幫老師解決難題引出“辛苦”,看圖瞭解“辛苦”,到讀詩句感受“辛苦”,從而把學生並不容易體會到的“辛苦”突破了。

1、開頭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並樂於去解決。 2、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生字的學習,詩句的感悟,全是學生自主觀察,學習。

3、通過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快樂學習。

4、如果能從生活中找到相關的照片,錄象資料,或讓學生聯繫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將更能從心靈上讓學生受到教育。

5、朗讀的指導還要更細緻

憫農的教案5

活動目標:

1、在反覆感受歌曲旋律的基礎上,學習用齊唱、輪唱等方式演唱歌曲

2、知道糧食來之不易,懂得要愛惜糧食

活動準備:

1、PPT課件

2、《憫農》情景劇

3、節奏卡農遊戲經驗

4、會念古詩《憫農》,瞭解古詩大意

活動過程:

一、進場

師:(出示郊外風景圖片)今天,老師帶你們去郊遊,好不好?背好你的小書包,我們出發了!

(教師彈奏歌曲旋律,師幼作郊遊狀)

二、複習古詩《憫農》

師:(出示農民鋤禾圖片)看,這是誰?他在做什麼?(農民伯伯在種糧食)

師:這麼大的太陽,農民伯伯還在地裏幹活。糧食真的來之不易。有一首古詩也是説的這個意思,你們知道古詩的名字叫什麼嗎?(憫農)。你們會念嗎?我們一起來念一念。(啟發幼兒有節奏地念,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三、節奏卡農遊戲《憫農》

師:現在農民伯伯兩小塊地,要我們分成兩組,第一組先種,第二組後種,你們行嗎?

師:現在有一個問題了,我們是一起出來的,肯定要一起回家的。第一組先種肯定會先種完,想個什麼樣的辦法等等第二組,一起完成任務再回家?

(啟發幼兒説出同時結束規則)

四、看情景表演,完整感受歌曲

師:有一羣樂於助人的小朋友,他們也在幫助農民伯伯種地,我們一起去看看。

五、初步學唱歌曲

師:剛才這羣樂於助人的小朋友種地的時候,唱的什麼歌啊?怎麼唱的啊?誰來學學看.

(幼兒説出一句,教師重複唱出,配鋼琴伴奏)

六、齊唱歌曲

師:(出示農民鋤禾圖片)農民伯伯種地這麼辛苦,我們也去幫幫他。

(啟發幼兒唱出強弱規律:鋤地要用力)

七、輪唱歌曲

師:(模仿農民)謝謝你們幫我的忙。可是在另外一個地方,我還有兩小塊地要種,你們願意繼續幫助我嗎?

(啟發幼兒輪唱歌曲,嘗試同時結束)

八、活動結束

師:小朋友們,時間不早了,我們該回家了,背上小書包,回家落!

(鋼琴伴奏)

憫農的教案6

活動名稱:

語言

活動內容:

古詩《憫農》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聽古詩的興趣,理解大意;

2、使幼兒瞭解糧食來之不易,要愛惜糧食。

活動準備:

幼兒教材

準備一些米和麪

活動過程:

一、談話愛惜糧食

1、提問:小朋友你們每天都吃什麼呀?

引導幼兒説出米飯和饅頭等。

2、觀察與體驗,區分米和麪

(1)、提問:香噴噴的米飯和饅頭是用什麼做的?

(2)、糧食是從哪裏來的?鼓勵幼兒大膽發言

(3)、教師總結

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每一粒米都應該珍惜。

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憫農》

二、教師將書發給幼兒

三、教師有感情的朗讀

四、背誦古詩,情景表演

1、請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背誦;

2、集體背誦。

憫農的教案7

教案目的:

1、結合讀本和幼兒自身經驗,幫助幼兒豐富、深化有關影子的認識,特別是人物的活動和影子的變化之間的.關係。

2、理解“也”字如何運用,學習運用句型—誰在做什麼,誰也在做什麼?

3、引導幼兒充分觀察和討論圖畫。

4、結合讀本內容,進一步深化對光和影子的關係的認識,特別是人物和影子的變化之間的關係的認識。

5、幫助幼兒熟悉書中的文字內容。

教案准備:

大書《影子和我》、幼兒人手一本小書

教案過程:

1、教師以猜謎的形式引出活動的主題:人人有個好朋友,烏黑身體烏黑頭,燈前月下陪着你,卻是啞巴不開口。(影子)。教師提問:你在什麼地方看到影子?引導幼兒發散思維。

教師提出本次閲讀的主題—影子: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本很有趣的書。

2、教師出示大書:小朋友猜猜這本書在説一個什麼?引導幼兒説出自己的見解。

3、教師翻開大書的第一頁,提問:

1)、你看到了圖上有什麼?

2)、為什麼要有蠟燭?

4、教師:請小朋友猜一猜書上的人會和影子做什麼?請幼兒看書的第二頁。教師提問:你看到了小朋友和影子在做,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5、出示書的第三頁,將人物遮住,教師提問:我看到了圖上的影子了,但是我不知道書上的小朋友做了什麼樣的動作?你們知道嗎?我們一起來做做吧。請幼兒站起來模仿影子的動作。教師掀開遮住的紙張,並請幾個模仿得比較象的幼兒站到前面做動作,和大書中的人物比較一下。教師提問:為什麼

6、出示遮住人物的第四頁,教師提問:請小朋友説説這個影子象什麼?發散幼兒的思維,引導幼兒説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師提問:你知道小朋友是怎麼做的嗎?讓幼兒比比動作,教師掀開紙張:原來是用手做出了影子的牙齒。

7、教師出示遮住影子的第五頁,請幼兒説説:牆上的影子會和小朋友做什麼樣的動作?教師引用原句進行小結。

8、出示第六頁,教師提問:圖上的影子在做什麼?小朋友也在做什麼?

9、教師:我們看看小朋友怎麼啦?影子怎麼樣了?引導幼兒想象的情節。

10、出示第八頁,教師提問:小朋友發現這頁和前面顏色有什麼不一樣?你發現什麼不見了?為什麼?引導幼兒説出:影子不見了。原來有光的地方才有影子。

11、教師:剛才我們一起看了有趣的,現在我們完整的看一遍吧,教師指讀大書上的文字,將完整的講述一遍。教師:原來我們身體的各部分都可以和影子做各種好玩的,比如:手、腳、嘴等。是不是這個小姑娘做什麼?影子也會同樣跟着做什麼?

小姑娘和她的影子有什麼區別?(問題回答方向:影子永遠是黑色的,只有輪廓,沒有細節)。

12、教師:我們一起來分享這個有趣的吧。幼兒自己拿一本小書,跟着教師進行的指讀,並注意引導幼兒:一個一個字進行指讀。

13、教師:現在我們也要和影子做了。

1)、到操場上去找影子,並能告訴老師你在什麼地方找到影子?

2)、同伴互相玩踩影子的

3)、幼兒組合影子游各種造型,請一個幼兒用粉筆將地上的影子畫下來。

活動目標

1、理解古詩內容,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嘗試背誦古詩,瞭解農民勞作的艱辛。

3、知道糧食來之不易,萌發對農民伯伯的尊重之情。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提前通過圖片、視頻等了解水稻種植、種植過程等。

2、物質準備:PPT圖片、米飯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出示各種米飯的圖片,引入活動,討論:我們每天都要吃飯,你指導我們吃的米飯是從哪裏來的嗎?激發幼兒的興趣。

二、朗誦故事,理解詩歌意境。

1、引導幼兒傾聽詩歌朗讀《憫農》,欣賞理解古詩。

2、討論理解古詩的含義。

3、學習詞語"辛苦",並用"辛苦"説一句話。

4、引導幼兒學習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初步感受古詩的韻味美。

三、嘗試背誦,加深理解。

在幼兒對古詩內容及含義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鼓勵幼兒看圖,嘗試背誦。

四、交流討論,瞭解農民種田勞作的艱辛。

1、提問:你見過農民伯伯種地嗎?他們是如何種田的?請你學一學。農民伯伯勞作這麼辛苦,你有什麼想法。引導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通過討論表達對農民的敬意,懂得愛惜糧食,不浪費糧食。

2、小結:《憫農》這首詩歌描寫出農民勞作的艱辛,提醒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一粒粒米粉,不要浪費。

憫農的教案8

活動目標:

1、學習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瞭解農民勞作的艱辛,指導糧食來之不易。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各種米飯的圖片(白米飯、南瓜飯、菠蘿飯等)

經驗準備:幼兒在家長的帶領下參觀家鄉的風景名勝,對其有初步的瞭解。

活動過程:

1、出示各種米飯的圖片,引入活動,激發幼兒的興趣。

討論:我們每天都要吃飯,你指導我們吃的米飯是從哪裏來的嗎?

2、引導幼兒瞭解農民種田勞作的艱辛

引導幼兒自由説説,你見過農民伯伯種地嗎?他們是如何種田的?請你學一學。農民伯伯勞作這麼辛苦,你有什麼想法。

3、引導幼兒學習有感情的朗誦詩歌,理解詩歌表達的內容。

(1)引導幼兒傾聽詩歌朗讀《憫農》,欣賞理解古詩。

(2)討論理解古詩的含義。

(3)學習詞語辛苦,並用辛苦説一句話。

(4)引導幼兒學習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初步感受古詩的韻味美。

4、通過討論表達對農民的敬意,懂得愛惜糧食,不浪費糧食。

小結:《憫農》這首詩歌描寫出農民勞作的艱辛,提醒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一粒粒米粉,不要浪費。

憫農的教案9

〔解題〕

《憫農》是南宋大詩人楊萬里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歷任縣丞、國子博士、常州知州、祕書少監等職。楊萬里在南宋詩壇上,與陸游、范成大、尤袤合稱“中興四大家”,在文學史上引人注目。楊萬里一生寫詩逾兩萬首,現存四千餘首。

本詩詩題中的“憫農”,“憫”是可憐的意思,“憫農”即可憐農民。本詩是楊萬里寫的反映農民生活的詩。詩人描述了農民的不幸遭遇:由於天氣不好,農作物沒有好收成,只能準備忍飢挨餓過殘冬了。全詩滲透出詩人對農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結構分析〕

全詩共4句,可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第1、2句),描述田地裏農作物長勢不好的情景。農作物長勢不好的原因是氣候不好,風不調,雨不順,又過早下了霜。

第二層(第3、4句),寫在歉收之年,農民只能忍飢挨餓了。先寫因歉收必定受飢寒,再寫今年是閏年,又多了一個月,受飢寒的時間也更長了。

〔語意理解〕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着霜。”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狹長,花白色或綠色。子實叫稻穀,碾去殼後叫大米。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不雨”,不下雨,指天旱。無論水稻還是旱稻,雨水不充足是難以生長的。如果夏天時節,雨水不足,稻便難以成熟。“不多黃”,稻穗黃的不多,説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穀也不會多。“蕎麥”,子實磨成粉供食用。蕎麥也是一種農作物。“空花”,不結果實的花。“早着霜”,早早地被秋霜打了。這兩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卻無雨,田裏的稻子黃的很少,豐收希望不大了。而蕎麥只是開了不結果實的空花,並且已經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沒有什麼希望的。這兩句詩,勾畫出遭災圖景,為後兩句表現農民的疾苦與憂愁打下基礎。

“已分忍飢度殘歲,更堪歲裏閏添長。”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已分”,就是已經料到。“歲”,即“年”。“殘歲”,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時間。“堪”,是忍受的意思,本詩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閏”,指閏年,農曆有閏月的一年叫閏年。每3年一閏,5年兩閏,19年7閏,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叫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就稱閏某月。有閏月這一年為13個月,即383天或384天。本詩指農曆的閏年。“添長”,增加了一個月,這一年變得更長。這兩句的意思是:農民已經料定自己必定要忍飢挨餓去度過殘冬了,然而,更為不幸的是今年又是閏年,更無法忍受延長了的艱難歲月。

〔寫作特點〕

1.展現正直詩人的憂民之心。

楊萬里是一個剛正廉潔和愛國的儒者。他自詡“誰言月餐雲客,中有憂時致主心”。因此,他的詩雖多從自然景物吸收題材,但他也寫下不少表現憂國憂民情感的詩,本詩與他的《插秧歌》《竹枝詞》等都對農民的痛苦深表同情。本詩先寫年成不濟,穀物歉收,繼而用農民的語言道出歉收之年,只能忍飢挨餓。詩人為強化“憫農”之情,又設定這一年是“閏年”,天數長,因而痛苦更甚。“已分忍飢度殘歲”“更堪歲裏閏添長”,字裏行間滲透出詩人的憂民之情。

2.於平淡中見新奇。

詩中沒有寫重大事件,也無慷慨的憤世嫉俗的語句,只寫一個極為平凡的農村現象:雨水不調,莊稼歉收,農民生活會更苦。寫莊稼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寫稻子不黃,蕎麥空花。但細一讀,就能體會到詩人愁苦的情緒及對統治者不關心農民的憤懣不平,使人彷彿看到詩人正望着歉收的莊稼歎息。

3.活潑自然的語言。

楊萬里繼承了民歌的樸實之風,以及白居易、張籍和杜荀鶴等人的語言傳統,寫詩時力求語言淺近,並大量吸收俚語謠諺入詩。給當時詩壇注入了新鮮的空氣。本詩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澀外,其他都平白如話。

憫農的教案10

背景

在討論食物的營養時,我們提出了“糧食有營養嗎?”給幼兒討論,在討論中很多幼兒瞭解了糧食均為穀類,能幫助我們長身體、長力氣,是必不可少的食物,逐漸改變了認為糧食僅供吃飽沒有什麼營養的錯誤看法。秋季到周邊農家樂的勞動,更使幼兒增加了許多直觀體驗,此時,我們不失時機地將一首古詩《憫農》教給幼兒,古詩寥寥數語的詩句,再現了農民辛勤勞作的情境,深得幼兒喜愛。

但是,要畫出農民在烈日下彎腰耕作的形象,對習慣於表現直立造型的幼兒具有很大的挑戰。過去,我們採用教師示範講解的方式進行教學,其結果是幼兒只會畫出和教師相同的圖像。這種重複圖像的畫法,不但不可能形成幼兒自己的圖式,反而會妨礙幼兒獨立思考解決疑問的能力。為此,我們一方面藉助幼兒對農民耕作的直觀體驗和對古詩的興趣,另一方面又為幼兒提供了許多欣賞材料,給幼兒更多富有美感的直觀感受。在討論中,採取觀察不同的人物造型,在分辨誰拾到了稻穗誰沒有拾到的基礎上糾錯的方法,讓幼兒用自己的圖像進行表。在這個活動中,我們並不要求幼兒畫得合理,而是鼓勵幼兒自主地創造。

目標:

1、大膽表現農民收割的辛勞,表達個人對古詩《憫農》的感受。

2、嘗試打破已有直立人物的造型習慣,初步把握低頭彎腰的人物動態。

準備:

1、欣賞作品:書法作品、優秀繪畫作品。

2、比較辨別人物動態畫面數張。

3、印有稻穗的長條紙、打印的古詩《憫農》、勾線筆、白紙。

過程:

一、吟誦古詩,再現經驗

1.出示書法作品,吟誦古詩。

2.談論這首古詩的意思,逐句解釋。

3.農民除了種大米還種些什麼?(教師協助歸類——糧食、水果和蔬菜)瞭解我們經常吃的水果、蔬菜和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種出來的。

二、欣賞藝術作品

1.欣賞畫面一(拾穗者):收割的時候,農民怎樣在田野的勞動?發現農民整天在田地裏,低着頭彎着腰不停地勞動,不丟棄一顆糧食,多辛苦啊1

2.欣賞畫面二(田問兒童):畫面上的小朋友也在田野裏,他們在幹什麼?他們是怎樣拾土豆的呢?小妹妹在幹什麼?瞭解小妹妹年紀小,不能幹這樣累的活,所以哥哥姐姐就讓她幫着捧卜豆。

三、比較、判別——從四張相似的動作中判別IE確與錯誤,説出原因,設法糾正。

1、四個小朋友第一次到農村學做小農民,從動作上分辨誰幹得好。

2、對不會幹農活的小朋友用另一種顏色的筆進行糾錯。

四、操作表現

1、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一本畫古詩《憫農》的書,瞭解老師已經把古詩打印在每一頁上,由小朋友來畫低頭彎腰地辛佔勞動的農民。

2、四位幼兒為一組,各用勾線筆將農民勞作的情境畫在白紙上,並適當塗色。

3、依次粘貼在圖畫書的內頁上。

五、觀賞誦讀

1、觀賞每個小組的圖畫書,找一找哪幾個小組的小朋友最勤勞。

2、用自制的圖畫書頌讀佔詩。

延伸:

開展慶豐收的運動遊戲,學唱歌《憫農》。

糾錯——兒童主動學習的好方法

美術教學活動離不開美術技能的學習,美術教學活動時常會出現教師不教幼兒則學不會畫,教師教了幼J乙又學死了的兩難境地,如何來解決這一矛盾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我結合美術教學活動為古詩《憫農》畫插圖,嘗試採取“糾錯”這一教學方法,獲得了一些新的認識。

《憫農》是一首幼兒較易理解的古詩,但是在表現農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中,必須把握低頭彎腰的動態,這對習慣表現直立人物動態的幼兒來説有較大的挑戰。我在教學時採用了糾錯的方法,通過觀賞、分辨、解釋、糾正等步驟,引導幼兒自己來發現錯誤糾正錯誤,自如地表現個人的感受。

一、觀賞

選擇眾多農民勞作的實景照片和《拾穗者》和《拾土豆》兩幅欣賞作品,引導幼兒通過欣賞強化印象,發現問題:

在觀賞實景照片,重現生活情景以後,首先出示了一幅米勒的作品《拾穗者》,這是一幅非常經典的藝術作品,畫面生動地表現了農民們在烈日下收割糧食的情境,激發了幼兒對農民勞動的敬佩之情,體會到農民伯伯每天在田裏長時間低着頭彎着腰的辛苦,也強化了他們對彎腰這一動作的直覺印象。

接着又拿出第二幅畫:《三個拾土豆的孩子》一。農村的孩子們也在幫助成人幹活。在欣賞中提出:三個小朋友都在拾土豆嗎,引導幼兒從人物彎腰和直腰兩種不同的姿態中發現哥哥姐姐在忙着拾土豆,小妹妹年紀小,只能幫着捧3=-豆,將動作和內容建立密切聯繫,進一步體會動作的意義。

二、分辨

在活動前,從幼兒日常作品中尋找表現彎腰的畫面,發現一般都會出現以下圖像:

1、身體垂直,腿彎曲,雙手距離地面很遠(尚未擺脱畫直立人的習慣)。

2、身體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動物一般(尚未把握身體的傾斜與四肢彎曲)。

3、身體傾斜,腿從身後像管子一樣彎曲到地上(尚未把握人物動作時各部位活動的特點)。

我們將這些錯誤圖像和許多其他正確圖像放在一起,提出“這些第一次到田間的小朋友,他們都能拾到稻穗嗎’’的疑問,引導幼兒一一對應地比較和判斷,找出錯誤圖像。有了比較,就降低了找出錯誤圖像的難度,也使他們發現表現彎腰動作同樣可以創造無限豐富的圖像。

三、解釋

在請幼兒談論錯誤的原因時,卻發現幼兒有着與成人完全不同的解釋:

1、身體垂直,腿彎曲,雙手距離地面很遠。

幼兒的解釋:這是蹲着,沒有彎腰,他一根麥穗也沒拾着,倒馬上要摔跤了。

2、身體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動物一般。

幼兒的解釋:這是動物,添上耳朵和尾巴就可以畫成小花貓、小狗,還有……,小動物怎麼能當農民呢?

3.身體傾斜,腿從身後像管子一樣彎曲到地上。

幼兒的解釋: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是殘疾人啊?

從以上解釋中不難看出幼兒與成人不同的視點和思維方式,成人總是善於從具體事物中尋找抽象的規律(例如:關節活動的特點),幼兒則是用直覺生活經驗解釋一切。由此領悟到以前在討論後教師慣用的簡短總結,自以為很清晰,實際上時常不自覺的拉大了和幼兒的距離,只有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解釋問題,才會讓幼兒信服。

四、糾錯

發現和解釋錯誤以後,糾正錯誤就成了幼兒最關注的問題,於是,我們發動幼兒一起來想辦法,由幼兒説方法教師操作,對以上三張錯誤作品逐一進行修改,幫助三位朋友一起參加勞動:

1、將“身體垂直,腿彎曲,雙手距離地面很遠”修改為把身體垂直改為向下傾斜。

2、將“身體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動物一般”修改為四肢彎曲或傾斜。

3、將“身體傾斜,腿從身後像管子一樣彎曲到地上”修改為表現雙腿的前後位置,並找出“找到身下的衣角畫雙腿”的辦法。

師生的共同修改,使幼兒發現即便錯誤的圖像,也不是全盤皆錯,只要局部稍加修改,就能創造出另一個圖像。也使我們發現,在操作討論時,多聽取幼兒的意見(而不是勉強幼兒順從自己的做法),哪怕有些看法並不十分合理,只要有可取之處,教師也應加以考慮,努力創造平等對話的氛圍,才能瞭解幼兒的所思所想,因勢利導。

縱觀幼兒的繪畫過程,面對這一極有挑戰的嘗試,竟然沒有一位幼兒束手無策。幼兒筆下的拾穗者也立刻鮮活起來了,不再是千篇一律。幼兒作品中創造的眾多拾稻穗的圖像,雖然並不像成人那樣結構合理,卻多了幾分大膽與自信,同時保持了兒童的稚拙。我體會到把主動權交給幼兒以後,他們所表現的驚人創造力,相信幼兒在今後觀賞、比較、判斷和糾錯中會越來越有自己的新發現。

憫農的教案11

【教學設想】

能用自己的話説清楚古詩的意思。會背誦課文。體會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糧食來之不易,初步養成尊重勞動、愛惜糧食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習慣。

【教學過程】

1.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我們吃的米飯哪裏來的?

看課文插圖。你們看,我們吃的米飯就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勞動出來的。(出示課題《鋤禾》)

2.教學“鋤禾”。禾:禾苗,各種作物的幼苗。(插圖上畫的是玉米苗。)

鋤:翹舌音。不要讀成“cú”,左中右結構,鋤頭的鋤,課文中指的是動作。

誰能説説“鋤禾”的意思?(課文中指農民除草、鬆土)。

農民為什麼要為禾苗除草、鬆土呢?請小朋友們自由讀讀這首古詩,結合觀察插圖,想想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什麼,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講讀詩句,學習字詞,理解內容。

(1)看圖。農民伯伯是在什麼時候鋤禾的?你從哪裏看出來?

讀一讀“鋤禾日當午”。理解“日當午”的意思:太陽當頭照,正是中午的時間。

看看圖,自由説説,想想“鋤禾日當午”的意思。

(中午,烈日當頭照。農民伯伯卻在地裏給禾苗除草、鬆土。)

(2)仔細看圖,你從哪裏看出農民伯伯很辛苦?(他熱的滿臉通紅,口乾舌燥,汗水不斷的從臉上一滴一滴的淌下來,滴到禾苗地下的泥土裏。)

讀一讀“汗滴禾下土”,講講“汗滴禾下土”的意思。(農民伯伯熱得汗水一滴一滴,不斷地滴到土裏)

(3)農民種糧這麼辛苦,你想到了什麼?(學生自由説説自己的想法。)

讀一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誰知盤中餐”:有誰知道這碗裏的飯是從哪裏來的?

讀一讀“粒粒皆辛苦”教學“粒”“皆”“辛苦”

誰能説説“粒粒皆辛苦”的意思: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

(4)朗讀課文。

(5)用自己的話説説整首詩的意思。

4.用生字卡片鞏固、複習字詞。

5.用自己的話講講整首古詩的意思。

(1)同桌一個讀詩,一個釋詩。在交換。

(2)指名講講整首詩的意思。(説清楚,説通順。)

6.指導朗讀。

7.讀了這首詩你懂得了什麼?

(農民種糧很辛苦,糧食來之不易,我們要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愛惜糧食。)

8.平時你是怎麼愛惜糧食的?(正面教育學生,表揚學生中愛惜糧食的好人好事。)

9.背誦課文。(形式多樣)

10.總結談話。

這首詩講了農民伯伯種糧食很辛苦,糧食來之不易。所以我們要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愛惜糧食。

憫農的教案12

活動目標:

1。在會朗誦基礎上,理解詩的大意和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2。理解詩中“辛苦”一詞,並能用語言表達一句話。

3。懂得糧食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要愛惜糧食。

活動準備:

古詩、圖片

活動難點:

1。理解詩的大意和所表達的情感。

2。學會運用辛苦一詞。

活動過程:

一、幼兒念兒歌《大饅頭,哪裏來》,引出主題。

師:“老師這裏有一首兒歌,想請我們小朋友來聽聽,豎起耳朵聽仔細了哦!”

1。師:我的兒歌唸完了,請你來説説看“大饅頭是從哪裏來的?”(白白的麪粉做出來)白白的麪粉哪裏來?(黃黃的小麥磨出來)黃黃小麥哪裏來?(農民伯伯種出來)

2。農民伯伯種出來容易嗎?(不容易)

附:大饅頭,哪裏來?

大大饅頭哪裏來?白白麪粉做出來。

白白麪粉哪裏來?黃黃小麥磨出來。

黃黃小麥哪裏來?農民伯伯種出來。

農民伯伯勞動忙,大家都要愛惜糧。

二、朗誦古詩,解釋詩意。(重點)

師:還記得《憫農》這首古詩嗎?請我們小朋友來念一念。先聽沃老師來念一遍,聽聽我是怎樣來念的。

1。指導幼兒朗誦韻律節奏及重讀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出示憫農的圖片。

師:沃老師這裏有一張農民伯伯鋤地的圖片,你能看着圖片説説古詩中“鋤禾日當午”的意思嗎?鋤禾日當午”:“鋤”指鋤草的動作,“禾”指莊稼,“日當午”指到了中午太陽當頭照。中午太陽當頭照的時候,農民在地裏鬆土、鋤草。“汗滴禾下土”:農民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裏,形容農民勞動很辛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盤”指碗,“餐”指糧食,“皆”都的意思。有誰知道碗裏的飯,一粒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

3。師:這整首古詩的意思是:當太陽最熱的時候,有一位農民伯伯還在田裏鋤草,他的汗一滴滴掉到土裏。可是有誰知道我們碗裏的飯,都是農民伯伯一粒粒辛苦勞動出來的。

三、學習詞彙“辛苦”,來説一句話。(難點)

師:古詩裏有個詞語“辛苦”,你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嗎?(很累,很忙)

例如:爸爸工作很辛苦。媽媽幹家務辛等。

師:哪除了農民伯伯,和老師辛苦之外,在你身邊還有誰也很辛苦呢?(請個別幼兒説説)

幼:爸爸上班很辛苦,媽媽做飯很辛苦,爺爺奶奶送我們上幼兒園很辛苦。(再次出示阿姨打掃衞生的照片及幼兒吃飯的照片)師:小朋友知不知道我們幼兒園除了老師還有誰很辛苦啊?比如:(保育員阿姨每天給我打掃衞生很辛苦,還有給我們做飯的廚師阿姨很辛苦)。

四、老師小結。

我們應該怎麼做呀?教育幼兒要從小愛惜糧食,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我們要愛惜糧食,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廚房阿姨辛苦把飯菜燒好,阿姨每天給我們打掃衞生,我們要愛惜糧食,把飯菜都吃完,而且要保持地面桌面乾淨……)

憫農的教案13

活動設計背景

1、古詩文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讓孩子從小走進經典,接受我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可以很好地提高幼兒綜合素質;2、在平時,班上還是有很多孩子不愛惜糧食,用餐時飯粒經常掉得滿地都是,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進一步瞭解農民的辛苦,糧食來之不易,使孩子們懂得珍惜糧食,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對古詩的興趣,在會朗誦基礎上,理解詩的大意和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2、指導孩子仔細觀察圖畫,能用較完整的語言描述畫面,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理解詩中“辛苦”一詞,並能説一句話,發展孩子詞彙的運用能力。

4、懂得糧食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激發孩子熱愛農民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有節奏的誦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詩的大意和所表達的情感。

3.學會運用“辛苦”一詞。

活動準備

《憫農》flash動畫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1、播放《憫農》flash動畫:一個古代裝扮的農民在種地。

動畫片裏的人是什麼時候的人?他穿的衣服、髮型和我們有什麼不同?你看見他在幹什麼?

2、繼續播放動畫: 一位詩人來到田間散步,看到農民在辛苦的種地,有感而發地念《憫農》。

又來了一個人在幹什麼?你覺得這首詩寫的是什麼事?

引入:今天,我們來學習古代詩人李紳寫的這首詩《憫農》

二、出示詩歌,分析欣賞詩句。

1.現在我們跟着動畫片裏詩人的節奏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

2.幫助理解:“鋤禾日當午” 的意思。

詩句裏的“鋤禾”是什麼意思?這裏的“日”又是什麼?(定格flash動畫)看看畫面,想一想“日當午”是什麼意思?

3、(引導觀察畫面)有太陽的時候,農民在種地,出現什麼情景呢?

説説“汗滴禾下土”這一句詩的意思。

請小朋友把自己的理解跟你旁邊的小朋友説一説。

4、“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兩句是什麼意思呢?請小朋友把自己的理解跟你旁邊的小朋友説一説。

5.“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兩句教師和幼兒共同解釋。

“辛苦”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農民伯伯種地很辛苦,你知道在你身邊還有誰也很辛苦呢?(學習用“辛苦”説一句話。)

你還知道哪些詞句的意思?還有哪些不知道?大膽的説説自己的想法。

6.請小朋友用自己的話完整的把詩的意思講一講。

7.根據詩歌情境,配上動作再讀古詩。(能背誦的背一背)

8、讀完了詩歌,現在你知道了什麼?

三、老師小結。

農民伯伯這麼辛苦,在我們身邊這麼多人都很辛苦,我們應該怎麼做呀?(教育幼兒要從小愛惜糧食,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教學反思

1、本次活動由flash動畫導入,引出主題。然後朗讀古詩理解詩意,教育幼兒要從小愛惜糧食,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在這一過程中藉助畫面、想象等手段,知道古詩的大概意思,讓孩子們找到共鳴,並抓住了詩眼“辛苦”二字,通過喚醒孩子的生活經驗來品詩中之情,讓幼兒懂得糧食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激起孩子對農民的熱愛尊重之情,達到了預期目的。

2、創設情境,激發孩子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源動力。”我將flash動畫引入活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很自然的把他們帶入學古詩的狀態。在理解詩歌大意的過程中,flash動畫讓孩子有了直觀的印象,很好的幫助他們表情達意。

3、注重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活動中,我引導孩子勇於表達:觀察畫面,説出自己看到的,讀讀古詩,説出自己想到的。並給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孩子在同伴間相互學習,鼓勵他們在同伴間相互講解,為他們營造一個自由發揮,寬鬆的語言交流空間,孩子們在一起相互討論相互交流,相互欣賞,提高了語言表達的能力。

憫農的教案14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看圖和朗讀,使學生理解古詩意思。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3、進一步鞏固給熟字加偏旁的識字方法。

4、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理解古詩意思。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

1、同學們,誰還記得《鋤禾》這首古詩?能給大家背一背嗎?

2、這首詩選自《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二首,板書課題:憫農(二)

二、學生自學

1、投影列出學習的步驟:

(1)藉助漢語拼音讀古詩。

(2)藉助工具書,查一查不認識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把問題在書中標寫出來)

2、學生進行自學,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回答疑難,解決問題。

三、相互交流學習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粒、顆、閒、夫、餓、死”指名讓學生讀生字,對讀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提醒糾正。

2、結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説一説記憶字形的方法,教師板書。

死:第四筆是點,第五筆是撇。

餓:熟字“我”加上“飠”就是餓。

顆: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換上頁字旁,就是“一顆星”的“顆”。

閒:裏外結構(或半包圍結構),先寫“門”,再寫“木”。注意最後一筆是“點”。

3、動手書空,教師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

4、師生共同介紹作者:李紳是唐代詩人。《憫農二首》是李紳流傳下來的最傑出的作品,思想內容深刻,對比鮮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理解,讓學生先説一説意思,相互補充,用投影羅列出來)

粒:像米一樣細小而成顆粒狀的東西。

粟:穀子,小米。這裏泛指糧食的種子。

顆:小而圓的東西。

閒:無事可做;空閒。

夫:和農組成農夫,意思是:農民。

猶:還。

餓:肚子裏沒有食物。

死:沒有了生命。

四海:我國古代認為中國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內”指全國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讓學生自己練習説説意思,教師及時進行幫助指導)

春種一粒粟:春天種下一粒穀物的種子。

秋收萬顆子:秋天收下千顆萬顆的糧食。

四海無閒田:天底下沒有一畝閒荒的土地。

農夫猶餓死:仍然還有不少農民吃不飽肚子而被餓死了。

7、讓學生自己練習説説全詩的意思。(先自己説一説,遇到問題主動與同學交換意見,或者向教師請教。)

8、請學生在全班説説全詩的意思,其他同學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開展相互間的評價,及時補充,形成生生互動的氛圍)。

四、指導朗讀

1、聽配樂朗讀,然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

2、與小組成員一起練習朗讀,相互評議,推選一名同學參加班級展示。

3、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參加朗讀競賽,然後評議出最佳選手。

4、全體同學伴着音樂進行朗讀。

五、練習鞏固

1、練習按照田字格書寫漢字。

粒:左窄右寬,“立”字略短。

顆:左右﹑寬窄﹑高低﹑長短一樣,“果

”字的最後一筆是點。

“閒、夫、餓、死”讓學生説説書寫時應注意的問題。

2、比一比,再組成詞語寫下來。

天()拉()一顆()

夫()粒()一棵()

3、背誦古詩

(1)自己練習背誦

(2)指名背誦

六、總結本課學習情況

七、佈置作業1

1、在生字本上抄寫難字。

2、背誦古詩,讓家長評分,記錄在書上。

附:板書設計:

1憫農(二)

李紳

難字:顆閒餓死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通過看圖和朗讀,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古詩的意思,知道勞動人民是財富的創造者;封建社會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2、指導學生欣賞詩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知道勞動人民是財富的創造者;封建社會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讀生字並組詞。

2、同桌之間互相聽寫詞語,寫完後,同桌之間對照課本進行相互評議。

3、背誦古詩:全體同學一起背誦,指名背誦。

二、進一步理解古詩的意思

1、讓學生説説這首詩的意思。

2、提問:讀懂了詩的意思,你有什麼感受?

(1)學生默讀古詩,一邊讀一邊在書中畫一畫有關的語句。

(2)自己組織語言練習説一説。

(3)結合自己的體會説一説

(學生可以結合詩句的內容説明:農民在萬物生長的春季撒下了種子,他們要為莊稼澆水﹑施肥﹑除雜草,每天是臉朝黃土背朝天,風吹日曬,到了金色的秋季,勞動人民用自己的雙手,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換來了糧食的豐收,但是他們不能享用自己創造的社會財富,他們吃不飽﹑穿不暖,乃至餓死﹑不能生存下去。)

(結合插圖的內容説明:這農民一家人各個骨瘦如柴,穿着破舊的衣衫,那位婦人的懷裏抱着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農夫站在一邊面露難色,無可奈何。)

3、教師小結:作者巧妙地運用了二十個字,就揭露了當時的社會,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勞動人民用自己的雙手,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了那麼多的社會財富,他們是值得歌頌的﹑讚揚的。但是他們沒有權力享用自己創造的社會財富,不合理的社會使他們貧困無助、凍死餓死﹑不能生存下去。這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是遭人痛恨的。

三、朗讀古詩

1、配樂聽老師範讀並評議誦讀情況。

2、伴着音樂自己練習朗讀。

3、在小組內參與朗讀,互相學習。

4、師生共同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四、練習鞏固

完成書中的第4題。

五、總結

六、佈置作業

1、檢查第4

題,進行自評。

2、把《憫農二首》背給家人聽。

憫農的教案15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學會尊重家民伯伯和他們的勞動成果

2、學習古詩《憫農》

活動準備:

米飯、饅頭、花捲等幼兒常見的食物;農民伯伯和他們的勞動成果

基本過程:

一、 導入活動

教師通過出示多種食物的圖片引出活動的主題

出示圖片後,教師請幼兒説出它們的名字?

二、 關鍵步驟

1、教師請幼兒觀看農民耕種的FLASH的動漫,告訴幼兒糧食是農民辛苦種出來的。

2、教師大志地、有韻律地朗誦古詩《憫農》

3、幼兒學習朗誦古詩《憫農》

三、 結束活動

師生共同朗誦古詩,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1、區域活動:泥塑區

在泥塑區投放採泥,指導幼兒學習團、搓、壓、捏的技能,練習製作好吃的麪食

2、其他活動:比比誰最節約糧食

製作一張大表格,寫上小朋友的名字,誰吃的最乾淨就給誰蓋上小印章

活動反思:

1、孩子對哪些活動最感興趣?為什麼?、

2、你認為這個活動的成功之處是什麼?

3、你認為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該如何改進?

憫農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標籤: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nongye/qk14w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