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化學的教學設計

化學的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化學的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化學的教學設計

化學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瞭解乙醛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能掌握乙醛與氫氣的加成反應。(主要目標)

能掌握乙醛銀鏡反應和與新制氫氧化銅的反應。(主要目標)

掌握醛類的通式。(主要目標)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同時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及實事求是的觀點。(同時目標)

對學生進行嚴謹求實、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教育。(同時目標)

[教學內容:

1、乙醛的結構

2、乙醛的物理性質:無色、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密度比水小,易揮發,能與水、乙醇、氯仿等互溶。

3、乙醛的化學性質:加成反應,

氧化反應: a.乙醛的銀鏡反應

b.與新制Cu(OH)2溶液的反應

4. 飽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CnH2n+1CHO或CnH2nO

教學重點:

乙醛的加成反應和乙醛的氧化反應。

教學難點:

乙醛銀鏡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教學材料:

“軟”

1、導入材料:寫出化學方程式:(引出乙醛)

H2C═CH2 C2H5OH → CH3CHO 2、揭示材料:乙醛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PPT)

乙醛的結構式

3、強化材料:a. 乙醛的樣品(物理性質)

b. 乙醛與氫氣的反應:

c. 乙醛的銀鏡反應:

CH3CHO + 2Ag(NH3)2OH → CH3COONH4 + 2Ag+ 3NH3 + H2O

d. 乙醛與新制Cu(OH)2溶液的反應:

CH3CHO + 2 Cu(OH)2 CH3COOH + Cu2O↓ +2H2O

4、延伸材料:甲醛

醛類:飽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為CnH2n+1CHO或CnH2nO

5、迴歸材料:

6、檢測材料:寫出乙醛分別與銀氨溶液和新制Cu(OH)2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硬”

1、教材、黑板、PPT等

2、儀器:試管、燒杯、酒精燈、試管夾等

3、試劑:乙醛、2%AgNO3溶液、 2%稀氨水、10%NaOH溶液、2%CuSO4溶

[教學過程設計

I.導入知識點

[複習練習:寫出下列變化的化學方程式:

H2C═CH2 C2H5OH → CH3CHOII.分析知識點

[引出:乙醛

[展示:乙醛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

[板書:乙醛的結構式:

簡式: CH3CHO

[講解:乙醛主要用於製取乙酸、丁醇、乙酸乙酯等,是有機合成的重要原料。

[設問:乙醛是怎樣的一種物質呢?下面我們具體地來認識一下。

[板書:一、乙醛的性質:

1、乙醛的物理性質:

[展示:乙醛的樣品。

[探究式提問:乙醛具有哪些物理性質呢?讓我們一起來體驗一下。

讓學生拿起各自桌上的乙醛試樣,觀察其顏色、狀態,並嗅其氣味等。

[閲讀:書上Page171第一段內容。

[小結:學生自我整理:乙醛是無色、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密度比水小,易揮發(沸點是20.8℃),能與水、乙醇、氯仿等互溶。

[板書:2、乙醛的'化學性質:

[探究式提問:乙醛有哪些化學性質呢?

[理論預測:首先讓我們從乙醛的結構來預測一下乙醛可能的化學鍵的斷裂方式,從而可能會發生哪些反應

[討論分析:

[講解:實驗證明,乙醛確實能在①處斷裂而發生與H2加成反應。

[板書:1、乙醛的加成反應:

該反應還屬於還原反應(Page171)

[講解:1、醛基與H2的加成反應,是分子中引入羥基的一種方法。

2、工業上不用該反應來製取乙醇。

[設問:那麼②處的斷裂實際也存在嗎?

[講解:實驗證明,乙醛確實也能在②處斷裂而與O2發生氧化反應。

[板書:2、乙醛的氧化反應:

[實驗驗證:採用教師指導,教師和學生共同邊實驗邊討論的方式進行,由學生親手實驗驗證。

[實驗:乙醛的銀鏡反應。

[板書:CH3CHO + 2Ag(NH3)2OH → CH3COONH4 + 2Ag↓ + 3NH3 + H2O

弱氧化劑銀鏡

[講解:1、銀鏡反應:Page172

2、該反應可用來制鏡或保温瓶膽。

[實驗:乙醛與新制Cu(OH)2溶液的反應。

[板書:Cu2+ + OH— == Cu(OH)2↓

CH3CHO + 2 Cu(OH)2 CH3COOH + Cu2O↓ +2H2O

弱氧化劑紅色

[講解:1、上述兩個反應均可用來鑑定醛基的存在。

2.該反應原理可用於醫院檢查糖尿病。

III.知識點延伸

[引入:還有一種常見的物質,叫甲醛,結構式為,它也能與H2發生加成反應,也還能發生氧化反應,與乙醛性質很相似,你們想這是為什麼呢?

然後引導學生比較甲醛與乙醛的結構的相似性,得出結論。我們把這類物質叫“醛類”。

[討論:你們能根據同系物的知識,寫出甲醛、乙醛後面的幾個醛類物質嗎?並進而寫出它們的通式嗎?

[學生板演:寫出HCHO、CH3CHO、CH3CH2CHO、CH3CH2CH2CHO、……

通式為CnH2n+1CHO或CnH2nO

[板書:1、飽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為CnH2n+1CHO或CnH2nO。

[討論:請分析醛類與其它有機物的關係。

[板書:2、(為下節內容埋下伏筆)

IV.知識點回歸

[小結: 1、醛類物質具有較強的還原性及較弱的氧化性。

2、醛基是乙醛的官能團,也是醛類的官能團。

3、醛類物質在有機合成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V.知識點檢測

[作業:Page173習題。

[研究性實驗:用葡萄糖代替乙醛做與新制Cu(OH)2反應的實驗。該實驗的結果可説明什麼?

[板書設計

一.乙醛的結構式:

簡式CH3CHO

二、乙醛的性質:

1、乙醛的物理性質

2、乙醛的化學性質:

a、乙醛的加成反應:

b、乙醛的氧化反應:

CH3CHO + 2Ag(NH3)2OH → CH3COONH4 + 2Ag↓ + 3NH3 + H2O

弱氧化劑銀鏡

Cu2+ + OH— == Cu(OH)2↓

CH3CHO + 2 Cu(OH)2 CH3COOH + Cu2O↓ +2H2O

弱氧化劑紅色

二.飽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為CnH2n+1CHO或CnH2nO。

化學的教學設計2

原子結構

【教學任務分析】

1.在國中物理和化學課中已經學過原子的核式結構,但並不瞭解這些知識是怎樣獲得的。針對這一特點,介紹人類怎樣一步一步地深入認識原子的結構;

2.我們可以直接用眼睛觀察物體的結構,但在微觀世界裏,已經不能靠眼睛來獲取信息了。針對這一問題,瞭解最常用的獲取微觀世界的信息的方法;

3.前一節電子的發現,説明原子可以再分割,在此基礎上,湯姆生建立了原子“棗糕模型”。盧瑟福用發現的 粒子散射實驗結果否定了湯姆生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粒子散射實驗和原子的核式結構的內容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4.科學假説是科學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學家們通過對實驗事實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説,這些模型或假説又在實驗中經受檢驗,正確的被肯定,經不起檢驗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礎上再提出新的學説。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生動地體現了科學發展的這種過程。

【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的整體素質及物理基礎一般,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一般,因此根據現有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教案、一步步設計難度梯度,進行有效性教學。

2.新課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應試教育模式,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地位平等,充分貫徹以學生為本,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

3.本節課是一節科學探究課,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現象,是問題,而不是結論。

4.估計學生利用ɑ粒子散射實驗現象進行討論和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推理出盧瑟福的原子的結構模型會有一定的困難;對提出的3個問題,前二個問題放手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對於問題3採用先讓學生猜想,師生共同分析實驗現象,然後再放手讓學生小組討論出原子的結構。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史過程及各種模型建立的依據;

2.知道 粒子散射實驗的實驗方法和實驗現象,及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的主要內容。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 粒子散射實驗結果的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對現象的分析中歸納中得出結論的邏輯推理能力;

2.瞭解研究微觀現象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感受科學家們細緻、敏鋭的科學態度和不畏權威、尊重事實、尊重科學的科學精神;

2.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是不斷擴大和加深的,領悟和感受科學研究方法的正確使用對科學發展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小組自主思考討論在於對 粒子散射實驗的結果分析從而否定”棗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結構;

2.在教學中滲透和讓學生體會物理學研究方法,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模型方法,和微觀粒子的碰撞方法。

(二)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小組自主思考討論在於對ɑ粒子散射實驗的結果分析從而否定“棗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教學用具】

課件,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

【設計思想】

本節課結合我校學生的特點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挖掘和思考,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始終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讓學生思考,廣開言路,讓學生的思維與教師的引導共鳴。

化學的教學設計3

我在本學期中,擔任了九年級(2)班和(7)班的化學學科教育教學工作。眼看學期結束了,我對本學科在這學期的工作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

一、對化學科的認識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培養學生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學學實驗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細緻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我參加工作以來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三個基本原則,即:

(1)客觀性原則;

(2)嚴謹認真的原則;

(3)尊重學生,靈活引導的原則。

二、對教材的認識

我們現在使用的教材版本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我已經上了這教材兩年了,都是第一、二章時花的時間很多,特別是第三節。因為我覺得,要讓學生對這學科產生極大的興趣,就必須得用大量的演示實驗,同時,還有讓學生親自進實驗室去學會基本的實驗操作。這樣,學生會才會有興趣,才記得牢些知識及操作步驟。進入第三章後,第三、四節花的時間較多,但還有部分學生不會用化合價去判斷化學式的對與錯。第四章中,第二節花的時間也多,可是很多學生就是寫錯化學方程式。我覺得,教材上安排的時間來上完我所説的章節,無論如何是不夠的,而且,書上對這些的習題也少,應該多點,便於學生自己複習鞏固。另外,本冊書完了,但沒有期末練習題,我覺得,應該針對會考的題型給學生出一些典型的測試題。課本最後的儀器圖形及一些操作圖,我認為不夠全面,還應該把、常用的儀器和重要的操作圖也畫出來,這樣,便於學生在老師上課之前自己就可以去學習,同時,在老師講課時能給學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三、本學期所做的工作

(1)抓基礎知識。抓基礎知識就是要抓化學課本知識,教學中力求每章節過關。由於各學生之間的智力差異和學習基礎不同,學生對化學的知識的掌握能力不同,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儘量降低落後面。那種為了留更多的複習時間而在平時教學中拼命趕進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學生對知識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學習跟不上的學生對化學失去興趣。

(2)抓基本技能。抓基本技能就是要抓好化學用語的使用技能和實驗基本技能。平時的實驗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瞭解每個實驗涉及的化學反應原理、裝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給機會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體驗通過實驗進行觀察和研究的過程和樂趣,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3)抓思維方法。抓思維方法,就是要讓學生形成一種習慣:學習上一定要獨立自主,在此基礎之上,學會學習化學的“基本學科思維方法”。

(4)抓晚自習輔導。我一週只有一節化學晚自習,因此,我在晚自習時,都給學生進行試題講解,還對個別學生進行專門的思想輔導和知識輔導。

(5)抓教學大綱(化學課程標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教育戰線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們學校雖然還麼有實施化學新課程標準,但老師們都已開始研究新課程的特點,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以外,要提前在九年級化學的教學中參考和滲透“新課標”的要求。

(6)抓自身業務學習。本學期我能積極參加各級部門舉行的教研活動。在學習、相互研討的過程中,我自身的教學能力水平得到了提高。

四、存在的不足

(1)對學生的嚴厲程度不夠;

(2)給學生複習時的細緻程度不夠;

(3)自己對新的有關化學的知識瞭解得較少;

(4)有時沒有及時地給學生評講作業。

總之,在本學期中,我順利地完成了本學期的化學科教育教學工作任務,相信學生對我也有一個滿意的評價。儘管有些地方做得還不是很到位,但我相信,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用我的實際行動來教育好我的學生的。

化學的教學設計4

一、深挖往屆試題潛力,提高學生思維深度

往屆大學聯考化學試題中大多數試題無論從知識角度,還是從思維層面都具有較高深度。但我覺得:有些試題還大有潛力可挖,通過把試題進行全面改造後加以訓練,可以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例1:一些氧化還原反應可設計成原電池。電池反應由兩個半反應組成,兩個半反應分別在兩個電極上進行。例如:伏打電池的電池反應為:Zn+2H+=Zn2++H2↑兩個電極反應為:

負極Zn—2e=Zn2+

正極2H++2e=H2↑鉛蓄電池具有電壓高,放電容量大,經濟上較便宜,廣泛用於汽車、拖拉機、輪船作啟動與照明電源。已知:鉛蓄電池充電完畢後,電池中硫酸的密度為ρ1,放電完畢後,溶液的密度變為ρ2。又鉛蓄電池充電時的反應:

2PbSO4+2H2OPb+PbO2+2H2SO4

法拉第常數;F=96500C/mol。

(1)寫出鉛蓄電池使用時所產生的總反應式及兩電極上的半反應。

(2)已知充、放電完畢後,溶液的密度是下列兩個數據:1。10g·cm—3,相當於含14。35%(質量)的硫酸、1。28g·cm—3,相當於含36。87%(質量)的硫酸。請指出ρ1,ρ2分別對應於哪一個數據。

(3)用什麼方法可以確定什麼時候該充電,什麼時候該停止充電?

(4)按方程式計算生成及消耗的水和硫酸的質量。

(5)計算一個電容量為4。32×106C的蓄電池中需加多少硫酸?

(6)對一個電容量為4。32×106C的蓄電池,計算充電和放電後硫酸溶液體積的差值。

(7)用久了的鉛蓄電池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為什麼?

説明:本題是筆者引導學生複習1996年大學聯考化學試題中有關鉛蓄電池的選擇題後,參考一些資料,編擬的一道綜合試題。該題考查生活中的鉛蓄電池,其內容牽涉到化學中原電池、物理學中電學知識及環保方面的知識等,主要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跨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同時考查學生思維的嚴密性、流暢性、整體性和創造性。進行試卷講評後,學生普遍感到思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受益匪淺。現簡答如下:

(1)由題示可知:伏打電池的電池反應分為兩個半反應,依據電池的充電、放電反應互為相反的過程,可得鉛蓄電池的電池反應:

Pb+PbO2+2H2SO42PbSO4+2H2O

正極反應:

PbO2+2H2SO4+2e=PbSO4+2H2O+SO42—

負極反應:

Pb+H2SO4—2e=PbSO4+2H+

(2)從方程式看出:鉛蓄電池放電時生成了水,溶液的密度降低;反之,充電時生成了H2SO4。因此,ρ1應該為1。28g·cm—3,相當於含36。87%(質量)的硫酸;ρ2應該為1。10g·cm—3,相當於含14。35%(質量)的硫酸。

(3)該問題是在前兩問基礎上考查學生的發散思維的創新能力。由鉛蓄電池的電動勢和溶液的密度變化可想到兩種方法:

(a)測量電池電動勢:放電時,電動勢降至某額定限量即充電;充電時,電動勢上升達某一額定限量即停止充電。

(b)設法用比重計測定電解液比重。若充電時比重計的讀數為ρ1時,則表明充電完成;若放電時比重計的讀數為ρ2,則表明放電完成。

(4)根據電池反應,每消耗2molH2SO4,即196gH2SO4,生成2mol水,即36g。

(5)解題關鍵是求出反應中硫酸和水消耗和生成的量。根據電池的總電量、法拉第常數,可求出充、放電反應時轉移電子的物質的量,再根據題意列出方程式,解得開始時需加入硫酸的量為634。6g。

(6)在前一問的基礎上,求出充、放電後溶液的體積,即得該蓄電池中硫酸溶液的體積差為105。8cm3。

(7)本問屬環保問題。由於鉛蓄電池笨重,抗震性差,有酸霧產生,需補水,一旦漏液會造成設備的腐蝕等問題。因此,用久了的鉛蓄電池會發生漏液,鉛污染環境等。

二、變換試題設問角度,提高學生思維深度

在傳統的大學聯考複習中,學生的思維會形成一定的定勢,久而久之,這種定勢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從而使學生喪失創造力。因此,在新形勢下的大學聯考複習中,筆者在考題中聯繫生產、生活實際,變化設問角度,使學生的思維經常處於激活狀態中,以達到培養創造型、複合型人才的目的。

例2:芒硝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廣泛的用途。試回答:

(1)我國廣西某地藴藏着一大型芒硝礦。從廣西的地理環境看,該大型芒硝礦牀應存在於地下淺層,還是地下深層?為什麼?

(2)芒硝可調節室內温度,科學家利用太陽能的方法之一是將裝有芒硝的密閉聚乙烯管安裝在房屋的外牆內,當太陽照射時,它能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達到蓄熱效果,使室內温度保持較低温度;晚上,它能將化學能轉化為熱能放出,使室內保持温暖。請問這是為什麼?請用方程式回答。從這個意義上講,芒硝可作什麼材料?

(3)為測定Na2SO4和NaCl混合物中Na2SO4的質量分數,甲、乙兩位學生按下列實驗步驟進行實驗:稱量樣品→溶解→加過量試劑A→過濾出沉澱B→洗滌沉澱→烘乾稱量→處理實驗數據並得出結果。

a。實驗時,甲學生選用AgNO3作試劑A,乙學生選用BaCl2溶液作試劑A。問哪一位學生所選用的試劑A不合理,為什麼?

b。以下都是在試劑A選擇正確時進行的實驗:檢驗加入的試劑A是否已過量的方法是______;若實驗中測得樣品質量為Wg,沉澱物質量為mg,請列出實驗測定結果的計算式:Na2SO4的質量分數為_______。

説明:本題是筆者引導學生複習第三章《硫、硫酸》專題時,通過參考一些資料獨立編寫的試題。本題以學力立意,主要考查硫酸鹽的溶解性、結晶水合物得失結晶水所伴隨的能量變化、硫酸根離子的檢驗等,但試題變化設問角度,以生產、生活實際為線索考查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且第3問能很好區分學生平常是否做過實驗、做實驗時積極思考,還是“照方抓藥”。通過考試發現,學生做得極不理想,有80%的學生沒有全部做對,這是筆者始料不及的。現簡答如下:

(1)地下深層。由於廣西地處亞熱帶,氣温高,雨水充沛,而芒硝溶於水,因此只有在地下深層才能存在。

(2)Na2SO4·10H2ONa2SO4·nH2O+(10—n)H2O

其中n<10。由於芒硝隨環境温度的變化,會得失結晶水,在得失結晶水的過程中伴隨能量變化,因此,芒硝可作儲能材料。

(3)a。甲學生選用AgNO3溶液不合理。因為除生成AgCl沉澱外,還可能析出少量Ag2SO4沉澱,而且烘乾沉澱時,AgCl將發生分解,使測定結果不準確;b。取上層反應清液,再加入BaCl2溶液,若不再生成沉澱,説明A過量;Na2SO4的質量分數略。

三、精心點撥,層層推進,提高學生思維深度

思維能力的提高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只有在一些經典試題的消化和吸收過程中才能產生質的飛躍,即頓悟。因此,在複習過程中,只有對經典試題精心點撥,並由此引導學生解決新問題,才能在這種循環過程中,產生靈感,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3:有關物質有下圖所示的轉化關係。其中,A的濃溶液與單質B在加熱時才發生反應①,A的稀溶液與足量B發生反應②,D的稀溶液與苯酚溶液混合後呈紫色。

據此填寫下列空白:

(1)反應④的現象是_______;

(2)寫出反應②的離子方程式______;

(3)A濃溶液與單質B加熱時能否產生G?為什麼?(結合圖給信息回答)。

説明:本題是筆者引導學生綜合複習時精心選擇的試題,引導學生尋找解題的突破口是D為鐵鹽,因為D的稀溶液與苯酚溶液混合後呈紫色,從而確定B為Fe,A為硝酸,因而問題(1),(2)的答案很容易得出。由③知:2HNO3(濃)+NO=H2O+3NO2,因此,濃硝酸與鐵加熱時不能產生NO。試題講解後意猶未盡,筆者又針對信息③出了下面的思考題:

1、為什麼金屬與濃硝酸反應一般產生NO2氣體,與稀硝酸反應產生NO氣體呢?

2、工業上製備硝酸時為什麼只能得到稀硝酸呢?

説明:本題是對例3中信息③的.深化。通過認真分析信息③後,筆者指出:由於濃硝酸中有大量的硝酸分子,硝酸分子與NO分子能很快反應,生成NO2分子和水分子,因而金屬與濃硝酸反應產生NO2氣體,與稀硝酸反應產生NO氣體;而工業上硝酸的製備是③的逆反應,是將NO2用水吸收得到的,若得到濃硝酸,生成的濃硝酸將會很快與生成的NO反應,重新生成NO2。通過上述分析,學生澄清了以前的模糊認識,加深了對信息③的認識:

2HNO3(分子)+NO3NO2+H2O

筆者針對例3中“鐵鹽溶液與苯酚溶液混合後呈紫色”的信息,還出了下面的思考題:

鐵鹽溶液與苯酚溶液混合後呈紫色是由於發生了下面的反應:

Fe3++6C6H5OH→[Fe(C6H5O)6]3—+6H+

某學生把苯酚鈉溶液逐滴加入氯化鐵溶液中,試預測可能發生什麼現象?寫出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説明:學生此時的思維已完全被激活,在課堂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最後在教師的點撥下形成了共識:由於苯酚具有弱酸性,苯酚鈉具有強鹼性,當把苯酚鈉溶液逐滴加入氯化鐵溶液中,引起Fe3+的水解平衡發生移動,產生紅褐色的Fe(OH)3沉澱,反應為:

3C6H5O—+Fe3++3H2O=Fe(OH)3↓+3C6H5OH

生成的苯酚再與Fe3+發生反應,生成紫色的[Fe(C6H5O6)]3—,反應為:

Fe3++6C6H5OH→6H++[Fe(C6H5O)6]3—

最後,由於H+不斷產生,酸性不斷增強,生成的Fe(OH)3沉澱不斷溶解:

Fe(OH)3+3H+=Fe3++3H2O

通過上面的訓練,學生普遍感到思維能力提高了。由此筆者想到:信息題應該僅僅是考查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能力的手段,老師更應該對題中信息進行深化,展開它豐富的內涵,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四、大膽探索,鋭意創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在大學聯考複習中,有人認為:試題做多了,學生能力自然就上來了,就能考出好成績。筆者不敢苟同,很不贊同題海戰術。我認為採用精講精練,在深鑽考綱和考題的基礎上,編寫一些知識點廣而淺,靈活度高,思考空間大的試題,力求對試題求異求新,以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創造性。

以上是我在大學聯考複習中就如何提高學生思維深度做出的一點探索、一點嘗試,希望中學化學同仁能批評指正。

化學的教學設計5

1.1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構成生物體的各種化合物;理解原生質的概念及其實質和含義;瞭解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及其重要作用;通過生物體組成元素與非生物的對比,理解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與差異性。

2.能力目標

通過對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分析,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認識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使學生初步學會抓住知識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用抓住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的觀點分析事物、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

二、教學建議

1.重點分析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是生物體的物質基礎,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種類很多,至少有62種,常見的有29種。這些元素的分類原則和方法及其各自具有的生理作用是本節教學的重點。根據不同的分類原則和方法,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不同的名稱——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基本元素和主要元素等。

2.難點分析

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內在聯繫、根本區別,以及表現出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在以前的生物學學習中,學生主要是從生物的主要特徵瞭解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區別,現在從元素水平上認識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繫,對學生來説比較困難,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抓住兩點來分析,一是“生物界中沒有自己特有的化學元素”——表現出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統一性;二是“各種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中的含量存在着巨大的差異”——表現出生物界與非生物界之間的差異性。

三、教法建議

1.[學生基礎較好的學校或班級]

可採用討論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課時安排:1課時。

以討論為主的.綜合課。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學習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以及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2.[普通學校]

可採用講解與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課時安排:1課時

講解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中的水分和無機鹽。教師列舉、展示、講解具體事例,幫助學生理解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四、教學設計方案

引言:在緒論中我們知道了生物的基本特徵,第一個特徵是“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共同的物質基礎是什麼呢?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生命的物質基礎。

第一章 生命的物質基礎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大體是相同的,他們共同構成了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第一節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物質都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特殊在什麼地方,通過研究原生質來研究。

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問題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

案例1: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生物體內含有各種不同的化學元素。請根據“玉米和人體內化學元素含量對比表(見擴展資料)”來分析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

説明: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根據案例分析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與非生物界是否相同?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中含量是否相同?

哪些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最後歸納總結如下:

1、 基本元素:C、H、O、N

C為最基本元素

2、 大量元素:萬分之一以上

C、H、O、N、P、S、K、Ca、Mg等

3、 微量元素:必需、很少

eFe、Mn、B、Zn、Cu、Mo、Cl等

二、組成生物體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問題2: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是什麼?

説明:教師提出問題後,可以通過介紹具體事例來引導學生體會化學元素的生理作用,或者引導學生閲讀教材分析。總結歸納如下:

1、組成化合物和原生質,作為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C、H、O、N、P佔97%

2、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

如:B促進花粉的萌發和花粉管的伸長

Mo作為牧草生長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蘭草場與鉬礦)

三、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案例2:請比較生物與巖石圈所含元素,看能得出什麼結論?

原生質平均含量 人體內含量 巖石圈含量

C、H、O三種元素 93% 74% 少於1%

説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1、統一性:生命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

2、差異性:生命元素在生物體和非生物體的含量不同

板書提綱

第一章 生命的物質基礎

第一節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1.基本元素:C、H、O、N

2.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3.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

二、組成生物體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1.組成化合物和原生質,作為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2.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

三、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1.統一性:生命元素不特殊

2.差異性:含量不同

化學的教學設計6

離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道原子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難點)

2.瞭解離子的形成,初步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重點)

3.瞭解原子結構示意圖涵義及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性質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想象、猜想→探索證明→歸納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

2.觀察l~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歸納小結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性質的關係。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過程,瞭解離子的形成,初步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對微觀世界學習的興趣。

2.喚起學生對科學的好奇與嚮往。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師富有感情地朗讀學生作品──科普小論文《漫遊原子世界》,鞏固原子結構的知識。

附文:我是一個小小的`電子,我在原子裏圍繞着原子核不停地轉動,雖然空間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總想掙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這個小老頭很有能耐,雖然只佔原子的一丁點空間,裏面卻由質子和中子構成,中子不帶電,質子帶正電,正好把我身上的負電深深吸引。

2.設問:原子核外電子是如何運動的呢?它們能否掙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導探究核外電子的排布

1學生猜想:核外電子是如何運動的?

2.學生交流:向你的同學説一説你想象中核外電子如何運動?

3.探究證明假設:閲讀課本圖文。(把圖4-9“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示意圖” 製作成掛圖,藉此引導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理解電子分層排布)

4.歸納結論: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

5.教師啟發:科學家在探索原子核外電子運動時,也經歷了假設、猜想的階段,然後通過科學的手段、藉助先進的儀器進行實驗測定、檢驗而得到真理的。那麼電子為什麼有的排在第一層?有的排在第二層?各電子層上電子數目有什麼規律?(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後,進一步啟發學生對電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學生到高中後還會有更深入的研究,有興趣的同學可自己查閲有關資料)

6.學習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的意義:

7.練習鞏固:向你的同桌説一説下列原子結構示意圖的意義:

8.展示掛圖: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學生觀察、互相討論、歸納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目與元素性質的關係:

元素 最外層電子數 元素化學性質

稀有氣體元素 8個(He為 2) 比較穩定

金屬元素 少於4個 不穩定

非金屬元素 多於4個 不穩定

9.教師設問:稀有氣體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8(He為2),達到穩定結構,故化學性質比較穩定。金屬元素原子和非金屬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未排滿,要趨向穩定,怎麼樣才能達到目的呢?(製造探究情境,誘導學生下一步的探究)

三、探究離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①鈉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②鈉和氯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2、學生表演:兩個學生通過觀察原子結構示意圖,分別扮演銷原子和氯原子(頭上貼元素符號,身上貼最外層電子數目的“電子”),其他同學當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潑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學生對原子結構示意圖的理解,學生熱情高漲地參與,課堂活躍起來)

3.學生討論;要趨向穩定結構的鈉原子和氫原子該如何變化來達到穩定呢?設計一個方案。(生動的情境、求知慾的驅使,學生積極設計多種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層電子中三個電子轉移到鈉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使雙方最外層電子數平均,分別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層七個電子轉移到鈉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使雙方達到穩定結構。③鈉原子的最外層一個電子轉移到氯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使雙方達到穩定結構。這樣,較好地暴露了學生的原有思維,有利於教師更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引導,對於方案①,教師要讓學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與化學中的穩定的區別;對於方案②、③,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分析發生這兩種情況的難易程度)

化學的教學設計7

課題1 金剛石、石墨和C60(Ⅱ)

碳的化學性質

教材分析 本節課位於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六單元課題1的第二課時,上一課時已經學習了金剛石、石墨及碳60的單質碳的物理性質和用途,第二單元學生通過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已經知道碳可以和氧氣反應,本課題將要對單質碳的可燃性和還原性進行更具體的學習,本單元的課題三還要學習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還原性,所以學好這一課可為今後的學習做準備,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本節課也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之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碳的化學性質在常温下穩定,高温下活潑。

⑵通過碳與氧氣、氧化銅的反應,理解並掌握碳的可燃性和還原性。

⑶認識還原反應,瞭解碳的用途。

2.過程與方法:

⑴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⑵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推測出反應產物,並寫出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⑶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使學生養成辨證地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良好習慣

⑵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

⑶通過對“碳的可燃性”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事物變化的內外因關係原理”的教育。

⑷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學重點

碳的化學性質(可燃性和還原性)

三、教學難點

對碳與氧化銅反應的實驗探究、碳的還原性

四、教學準備

儀器:試管、酒精燈、網罩,帶鐵夾的鐵架台、單孔橡皮塞、導管。

藥品:澄清石灰水、木炭粉、銅粉

其它:火柴

五、教學過程

[引言] 通過上節課學習,我們知道碳的幾種單質有不同的物理性質,是由於碳原子排列的不同。但是它們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碳的化學性質。

【屏幕投影】二幅古代字畫和鑽石的圖片:

[學生活動] 學生欣賞

活動一、討論與交流

[教師提問]人們用炭黑製成墨,用金剛石做成光彩奪目的鑽石飾品。不論是文人的墨寶還是華麗的鑽石都能保存多年而不褪色。這些事例説明了什麼呢?

[追問]書寫重要的文件資料時要求必須有碳素筆書寫,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學生活動]學生交流、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

板書:(一)常温下,碳的化學性質很穩定。

【屏幕投影】碳單質穩定性的'應用圖片

[討論]是什麼決定了碳在常温下化學性質不活潑的呢?

【屏幕投影】碳原子的結構示意圖。

[過渡]如果升高温度,碳是否會發生反應?燒烤用什麼材料?説明碳有什 麼化學性質?

[學生活動] 回憶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説出反應的現象,寫化學方程式:

C+O2

【屏幕投影】煤氣中毒的圖片

[提出問題 ] 在過去條件不好的時候,冬季人們為了抵禦嚴寒,常常在室內用煤爐燒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會發生“煤氣”中毒事件,你們能猜測一下“煤氣”是什麼嗎?“煤氣”又是怎樣產生的?

[適時點撥]如果氧氣的量不充足,碳燃燒就不充分,這時生成一氧化碳,同時放出熱量。

點燃 (一同學上台書寫化學方程式:2C+O2=====2CO)

板書:(二)高温下,碳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

1與氧氣的反應

C + OCO2 ( O2充足)

CO (O2不充足) 2C + O點燃[提問]根據“煤氣”中毒事件產生的原因,可採取什麼措施預防此類事件發生呢?

[提問]碳能夠與單質氧結合,那麼碳可不可以與氧化物中的氧結合呢?例如CuO。如果能反應會生成什麼物質呢?我們可以看到哪些現象,如何檢驗生成物呢?做這個實驗,我們應該用哪種實驗裝置?我們需要哪些實驗儀器?

活動二:活動與探究

(教師演示教材P107實驗6-2木炭粉還原氧化銅。引導學生觀察實驗裝置、實驗操作及實驗

現象。)

活動三、討論與交流

[學生活動]交流討論,發言

【投影】

(一同學上台書寫化學方程式:C + 2CuO

板書:2與某些氧化物反應

C + 2CuO CO2↑) CO2↑

【強調實驗注意事項】提問:為什麼實驗完畢後要先撤出導氣管?為什麼要待試管冷卻後再把試管裏的粉末倒在紙上觀察?

[教師提問]請學生觀察這個化學方程式,並提問。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分析、回答

[教師講解]像氧化銅這種含氧化合物裏的氧被奪去的反應,叫做還原反應。氧化銅因失去氧變成銅,我們就説氧化銅被還原。是木炭使氧化銅失去了氧,木炭是使氧化銅還原為銅的物質,我們就説木炭具有還原性。

板書:3.還原反應:含氧化合物內的氧被奪去的反應。

還原性:能奪走含氧化合物裏的氧的物質具有還原性

[教師提問]利用碳的還原性,説明碳具有哪項重要應用?

[學生活動]看教材後回答

請同學們寫出焦炭可以在高温下把鐵從它的氧化物礦石裏還原出來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教師講解]單質碳的還原性不僅僅表現在還原金屬氧化物,還表現在可以還原非金屬氧化物。如: CO2+C

活動四、總結反思。

[教師提問]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和體會?

練習:教材P109習題第2題(4)(5)(6),第4題和第6題。

活動五、課外作業《碳單質兄弟們的自述》為題寫一篇小文章

板書設計 2CO

課題1 金剛石、石墨和C60

二、碳的化學性質

(一)常温下,碳的化學性質很穩定。

(二)高温下,碳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

1與氧氣的反應-----------可燃性

C + OCO2 ( O2充足)

CO (O2不充足) 2C + O點燃2與某些氧化物反應-------還原性

C + 2CuO CO2↑

3.還原反應:含氧化合物內的氧被奪去的反應。

還原性:能奪走含氧化合物裏的氧的物質具有還原性。

化學的教學設計8

課題

第三章 金屬及其化合物

第一節 金屬的化學性質(第一課時)

修改與創新

教學

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複習和鞏固國中學習過的金屬的化學知識,

2、瞭解金屬鈉在不同條件下與氧氣反應的生成物

3、瞭解鋁箔在空氣中加熱的變化情況及其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體驗金屬性質的探究,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重視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祕。

2、認識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將其應用於今後學習的全過程中,發揮科學思想方法在科學教育中的作用。

3、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實驗習慣和科學態度。

教學重、

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鈉與空氣反應的產物的不同

教學難點:鈉、鋁在空氣中加熱的實驗現象的解釋

教學

過程

預習探究(學生用)

1、自然界中的絕大多數金屬都是以化合態存在的。通常情況下,活潑金屬單質能夠與非金屬、 鹽 、酸、氧化物等發生反應。

根據教材圖3—2有關金屬化學性質的一些實驗,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點燃

(1)鋁絲插入硫酸銅溶液 2Al+3CuSO4===Al2(SO4)3+3Cu ; (2)在空氣中點燃2Mg+O2=====2MgO

(3)銅絲與硝酸銀溶液反應 Cu+2AgNO3===Cu(NO3)2+2Ag;(4)鎂條放入稀鹽酸Mg+2HCl====MgCl2+H2↑;

2、鈉的表面呈銀白 色,有金屬光澤,用小刀可切開,説明硬度小 (質軟),鈉在坩堝中加熱,很快熔化成一個閃亮的小球,説明鈉熔點低,鈉燃燒時產生黃色火焰,生成淡黃色色固體,現在,我們知道鈉與氧氣反應的產物有兩種,它們是氧化鈉和過氧化鈉。過氧化鈉中氧的化合價為 —1價,在鈉燃燒的反應中,氧化劑是 O2 ,還原劑是鈉;鈉很活潑,一般保存在煤油中,鈉的密度比煤油 大 。

3、鐵、鎂、鋁等常見金屬化學性質比金屬鈉不活潑,通常能存放於空氣中,其原因是鐵在乾燥的空氣中很難跟氧氣發生化學反應,鎂、鋁等金屬的表面容易生成一層緻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金屬與氧氣進一步反應;這些金屬在加熱條件下,與氧氣也能劇烈反應,甚至燃燒。

互動課堂

(一)情景激思(教師用)

【引入】五千年前,人類進入青銅器時代,三千年前進入鐵器時代,20世紀鋁合金成為僅次於鐵的金屬材料。金屬在人類社會發展、改善人類生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金屬和它的化合物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質,例如:鋁是一種常見的金屬,具有金屬的通性(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高温可以燃燒,而氧化鋁卻耐高温,為什麼呢?本章我們就來討論幾種重要的金屬及它們的化合物。首先我們先探究幾種重要金屬的化學性質。

【強調】本節的課標是:根據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或通過實驗探究,瞭解鈉、鋁、鐵、等金屬的主要性質。

【板書】: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

(二)合作探究(師生共用)

【思考與交流】金屬有哪些共同的化學性質?1、舉例説明金屬能發生哪些化學反應。

點燃

2、圖3-2是一些化學反應的照片,請分析這些化學反應,並寫出化學方程式。

【學生活動】思考與交流並板演。

【教師總結】2Al+3CuSO4===Al2(SO4)3+3Cu 2Mg+O2=====2MgO

Cu+2AgNO3===Cu(NO3)2+2Ag Mg+2HCl====MgCl2+H2↑

【推進新課】今天我們首先來討論金屬與非金屬單質---氧氣的反應。

【板書】一、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講述】在國中我們已經知道鐵在氧氣中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Fe3O4,而鐵在空氣中生鏽的產物是紅棕色的鐵鏽,成分為Fe2O3.這説明反應條件與產物有很大的關係,那麼鈉與氧氣反應,又是怎樣的呢?

【學生探究】鈉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討論其化學性質。

【點撥】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核電荷數=原子序數

【板書】(一)、金屬鈉(Na)

1.鈉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學生小結】

【演示】 :,並觀察圖3—4。

【提問】1、通過實驗的觀察,你能不能簡單描述出鈉有哪些物理性質呢?

2、放置一會兒,新切開的鈉表面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學生回答】

【板書】2.鈉的物理性質:銀白色、有金屬光澤的固體,熱、電的良導體,質軟,密度小,熔點低。

【教師總結】對,新切開的表面逐漸變暗,是鈉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生成了白色的固體----氧化鈉。

【板書】 3.鈉的化學性質:(1)與氧氣反應:4Na+ O2 ===2Na2O(白色)

(判斷其是否為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分別是哪一種物質)

【過渡】如果將鈉在空氣中加熱,會有怎樣的實驗現象?是否與剛才的一樣?

【教師演示】:

【提問】鈉在空氣中燃燒有哪些實驗現象呢?

【學生回答】

點燃

【教師講述】剛才我們知道氧化鈉是一種白色的固體,而現在燃燒的產物卻是淡黃色固體,可見鈉在在空氣中燃燒的產物不是氧化鈉,它是鈉和氧形成的另外一種化合物,我們把它稱為過氧化鈉。

【板書】 2Na+ O2 ====== Na2O2(淡黃色)

(判斷其是否為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分別是哪一種物質)

【反問】對金屬鈉與氧氣在這兩種情況下的反應可以得到什麼結論?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總結】1.反應物相同,反應條件不同,產物就不同,因此在化學反應中一定要注意反應的條件。

2.金屬鈉易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故保存鈉時應隔絕空氣。

3.在氧化鈉和過氧化鈉中氧元素的`化合價不同,氧化鈉中為—2價,過氧化鈉中為—1價。初步推斷過氧化鈉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

【探究】鈉除了能和非金屬單質O2反應外,還能和哪些非金屬單質反應?國中時學過鈉能跟誰反應?

(引導學生回憶國中學過的Na與Cl2的反應)

點燃

【板書】(2)鈉與氯氣反應:2Na+Cl2=====2NaCl

【教師強調】鈉還可以和硫單質反應,甚至發生爆炸,生成Na2S。

【板書】(3)鈉與硫反應:2Na+S====Na2S

【教師小結】鈉的化學性質很活潑,與空氣在不同的反應條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鈉在上述反應中,化合價均由0價變為+1價,這是由於鈉原子的最外層只有一個電子之故,因此,鈉在化學反應中易失電子,具有還原性,是一種強還原劑

【教師講述】除了金屬鈉易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鈉外,其他活潑金屬也可以在空氣中與氧氣反應生成氧化物,在金屬的表面形成氧化膜,有的氧化膜疏鬆,不能保護內層金屬,如鐵表面的鐵鏽;有的氧化膜緻密,可以保護內層金屬不被繼續氧化,如鎂、鋁表面的氧化層。所以,在點燃鎂條前,常用砂紙打磨,這樣點燃起來更容易些。鋁的情況如何呢?既然鋁易與氧氣反應,那為什麼我們可用鋁鍋來燒飯呢?下面我們通過實驗探究鋁與氧氣的反應。

【學生演示科學探究1】用坩堝鉗鉗住一塊鋁片在酒精燈上加熱至熔化,輕輕晃動

【生描述實驗現象】 逐漸熔化,失去光澤,但不滴落

【講解】 鋁的熔點 為665℃ ,氧化鋁的熔點 為20xx℃,鋁表面的緻密氧化膜包在鋁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態鋁不會落下。

【提問】如果我們去掉氧化膜再加熱,有什麼現象呢?

【學生演示科學探究2】用坩堝鉗鉗住一塊用砂紙打磨過的鋁片在酒精燈上加熱至熔化,輕輕晃動

【描述實驗現象】加熱萎縮但熔化的鋁仍不滴落

【師生共同分析原因】磨去氧化膜的鋁片在空氣中很快又形成一層新的氧化膜

【板書】(二)鋁與氧氣的反應: 4Al+3O2 點燃 2Al2O3 純氧中: 空氣中:

【提問】從這兩個科學探究中,可以得到怎麼樣的結論呢?

【小結】鋁的化學性質很活潑,容易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形成緻密氧化膜而穩定存在於空氣中,日用鋁製品可以較長時間使用。

【回顧】金屬與氧氣反應的圖片、金屬活動性順序表

【設問】能否看出金屬的活動性和金屬與氧氣反應的條件、劇烈程度有什麼關係?

【小結】可以看出:金屬的活動性越強,與氧氣反應就越易進行,如鈉露置空氣中就氧化;金屬活動性越弱,與氧氣發生反應時反應條件較高,如鐵在空氣中不能被點燃。俗語説“真金不怕火煉”就説明金在加熱條件下不與氧氣反應。

【總結】請根據今天所學習內容填寫下列表格:

金屬

反應條件

反應現象

氧化物的顏色

化學方程式

常温/加熱

常温下生成白色固體;

加熱時能燃燒,燃燒時火焰呈黃色,生成的固體呈淡黃色

Na2O:白色

Na2O2:淡黃色

4Na + O2 ==== 2Na2O

2Na + O2 Na2O2

加熱

氧化鋁:白色

4Al+3O2 2Al2O3

純氧\點燃

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物質

四氧化三鐵:黑色

3Fe+2O2 Fe3O4

加熱

加熱有黑色物質生成

氧化銅:黑色

化學的教學設計9

化學是九年級學生剛接觸的一門課,我相信只要師生齊心協力,一定可以將化學學好。在過去的教學工作中,讓我收穫最大的是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對於每一位教師而言,發現問題、並從問題和困惑中去尋求解決的辦法是自身提高工作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而要走通這條途徑就必須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的反思——總結成功的經驗、探尋失敗的教訓!

我在教學工作中的反思有以下幾點:

一、備課要被學生,才能講好每一節課。備課是教師課前所作的準備工作。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它既有明確的意義又有大致的範圍,因此上課前教師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可以通過認真備課來了解教學大綱、熟悉教材、收集和組織材料,更應從備課活動中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分析,減少教學時的不確定感,找到一個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教學質量就會顯著提高。 教學實踐中,我更多的是從教材、教參出發來進行備課,很少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在教學中時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當我自認為講解分析清楚的時候,學生卻不知所云、鴉雀無聲;當我自認為內容簡單、不必強調時,學生卻常在此出現錯誤;當我自認為學生在考試中能取得較好成績的時候,學生的成績卻讓我慘不忍睹。經過反思,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加以改進,備課環節更注重“備學生”。我發現我所教這三個班的學生大多數缺乏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更缺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他們更多的是寄希望於老師直接的講解。這一點與正在實施的“課程標準”中對學生能力培養目標是背道而馳的。要讓學生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就得先讓他們學會主動思考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的陳述應少,提問應多,學生思考與回答問題的機會就多了。讓學生在不經意中樹立這種觀念——想知道為什麼,不能再坐等老師的講解,自己要先行思考。對於後進生,我將教學要求適當降低、教學進度適當減緩、課後作業量適當減少,讓他們覺得這門課程並不難學、並能保持對化學學科的興趣。

二、老師幽默,學生有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我們教師工作的動力基礎,要善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調節課堂氣氛的能力,要敢於和學生説笑話。天南的、地北的、國內的、國外的、與化學有關的、無關的。有的學生説水是由h2 和o2組成的,我説“那壞了,h2 和o2是氣體喝一口你就飄忽,喝一杯水是不是就有坐飛機的感覺,如果喝的再多可能就會飛向美國了。同學們想,如果在空中點火抽一支煙,什麼結果?”,同學們吆喝“爆炸”,因為h2 和o2遇火可能發生爆炸,我説那只有唱“傷心太平洋”的.份了,生哈哈大笑。學生要喜歡這課,肯定要先喜歡老師,如果哪位老師很幽默,學生肯定喜歡與他交流。喜歡老師,就會主動接近老師,肯定會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三、用教師的激情點燃學生學習熱情。熱愛所教的學科,要找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找一種與學生分享快樂的感覺;用某老師的話説“用教師的激情點燃學生學習熱情。”

四、抓住每一個教育的契機,不放過任何一個教育的最佳機會。如:作為一名化學教師,在上第一節化學課時要用最短的時間認識所教的所有學生,下課後不看花名冊能認識各位學生。 “張三,你很聰明” ,“李四,第二節課你就給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五,……”,實在沒有話説,就“認識你很高興”,利用這短短的5分鐘,讓學生知道老師很瞭解他們,加強了師生間的聯繫。 再如:老師檢查目標作業時,有的學生自信地説“老師,你看”,有的則説“沒問題!”,再看部分沒有做完作業的同學只有不好意思的份了,老師則説“很多同學作業寫得很好,老師都很受鼓舞,一定盡心教好同學們,你不受鼓舞嗎?下次作業你能主動給老師看看嗎?”

五、課堂設計懸念,撲捉學生亮點。課堂教學要有懸念,要利用問題或問題組給學生提供閃光的機會,讓學生告訴學生。如: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體積如何?猜一猜,有猜大的,有猜等於的,有説不知道的,但有許多學生説“小於”,而且還能説的同學們心服口服,一個小問題就能增強好強心、好奇心,達到激勵學生的目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如:下課前留一些新穎、難度較大的小題目,告訴學生“老師等待着你的結果”,往往是當天就有許多學生在課間圍着老師,“答案是幾?”“我做的對不對?”,熱情特別高。

六、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師的教學要有特點,形成規矩,並且要引導學生儘快適應教師的教法。①新課堂堂清,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輕鬆、愉快。最笨的辦法:講完後領學生集體讀一遍、集體背一遍、個別學生再檢查一遍。②課前作業必檢查,哪怕寫一個或幾個關鍵字,也能顯現出對知識的掌握程度。③習題講評課,要求學生拿起筆,把題目種的關鍵字、關鍵次劃出來,把牽扯到的計算式子列出來,答案自然就明確了,下次再見到類似的題目,眼睛肯定會一亮。教有規矩,學有方圓。在學生適應老師後,他們就知道了老師要講那一個題、以哪一種物質為例、甚至説哪句話,表現出學生較強的主動性。如:在講化合價時,九年級六班一名男同學不等老師開口就一邊聚首,一邊對同學説“老師肯定要問誰把化合價標在題目上”,真是説道老師的心裏去了,很高興,因為學生知道老師要求他們做什麼,知道老師喜歡什麼。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適應老師,走在教師的前面,佔領學習的主動權,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每節課後必反思。一節課有很多問題或情景,課堂上的效果不一定與我們設計的一樣,那麼我們就應該反思一下原因,記下這節課的不足,為以後的每堂課做好準備。

總之,作為一位老師,無論多忙都應該先反思自己一節課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成長,在不足中尋找自己的失誤,成就自己,成就學生。

化學的教學設計10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標:

1.感受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2.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激發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3.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4.初步建立宏觀與微觀聯繫的思維方式。

5.認識化學的'兩面性,初步樹立綠色化學觀。

重點、難點:

1.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

2.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3.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教學過程:

在我們正式學習化學課前,請同學們談談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與化學有關的知識和經驗。

交流生活中對化學的感知。

一、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天然材料和人工製造材料。

設想來到與世隔絕的荒島,沒有了化學制品,你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二、觀察化學變化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定義。

觀察化學變化的現象。

引導觀察現象,認識儀器,準確地記錄並記憶實驗現象。部分環節由學生參與完成,活躍課堂氣氛。

總結以下幾點:

1. 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

2.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區別。

3. 開展化學研究的基本目的。

4. 認識化學的兩面性,瞭解綠色化學觀。

三、化學變化的奧祕

閲讀想象水的構成,初步建立宏觀與微觀聯繫的思維方式。明確以下幾點: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構成的。

2.每個水分子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4.化學變化的本質就是生成了與原來物質組成或結構不同的新物質。

5.通過原子種類、元素種類、物質種類的數量比較,體驗物質構成的豐富多彩。

本節重點是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1.記憶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定義。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記憶有關實驗現象。

學生興趣很高,課堂活躍,教學效果好。

化學的教學設計11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是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一章《物質結構 元素週期律》的第3節。國中介紹了離子的概念,學生知道鈉離子與氯離子由於靜電作用結合成化合物氯化鈉,又知道物質是由原子、分子、離子構成的,但並沒有涉及到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以及化學鍵的概念。本節的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從結構的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從而揭示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對學生的微粒觀和轉化觀較深層次的學習。為今後學習有機化合物、化學反應與能量打下基礎。並通過這些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教育。所以這一課時無論從知識性還是思想性來講,在教學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2.從分類的角度上來看,前面有了物質的分類,化學反應的分類,本節內容則是從物質的微觀結構上進行分類,根據物質的成鍵方式,將化學鍵分為離子鍵和共價鍵(在選修3中再介紹金屬鍵),共價鍵再分為極性鍵與非極性鍵。在教學中要注意與前面知識的聯繫,一是各種化學鍵與各類物質的關係,二是化學鍵變化與化學反應的關係。

3.課標要求

化學鍵的相關內容較多,教材是按照逐漸深入的方式學習,課標也按照不同的層次提出不同的要求,本節的課標要求為:“認識化學鍵的涵義,知道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第三章《有機物》要求“瞭解有機化合物中碳的成鍵特徵”;選修4《化學反應與能量》中要求“知道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中要求“能説明離子鍵的形成,能根據離子化合物的結構特徵解釋其物理性質;瞭解晶格能的應用,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離子晶體中離子鍵的強弱;知道共價鍵的主要類型,能用鍵能、鍵長、鍵角等説明簡單分子的某些性質;認識共價分子結構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能根據有關理論判斷簡單分子或離子的構型,能説明簡單配合物 的成鍵情況;知道金屬鍵的涵義,能用金屬鍵理論解釋金屬的一些物理性質”。

也就是説,在本節教學中,對化學鍵的要求並不高,教學中應當根據課標要求,注意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和學生的生理、心理髮展順序及認知規律,降低難度,注意梯度。在電子式的教學中,不必用太多時間將各種物質電子式都要學生練習一遍,取幾個典型的投影出來讓學生知道書寫時的注意事項就行了。並且交待學生不要花太多時間去鑽複雜物質的電子式,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電子式的書寫。要注意本節課概念較多,且概念又比較抽象,因此要注意教學手段的科學使用,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功能,增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離子鍵的概念,知道常見物質形成的離子化合物或共價化合物,瞭解形成離子鍵和共價鍵的簡單規律;

(2)知道電子式含義,能用電子式表示簡單的物質及其形成過程;

(3)瞭解鍵的極性;

(4)瞭解共價鍵的概念,從化學鍵的變化角度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1-2鈉與氯氣反應的實驗,得出感性認識,結合動畫從微觀模擬氯化鈉的形成,建立離子鍵的概念,瞭解離子鍵的實質;通過原子得失電子能力簡單歸納出形成離子鍵的條件。

(2)通過電子式的書寫強化對離子鍵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

(3)通過P22思考與交流,並結合動畫模擬演示,建立共價鍵的概念,瞭解共價鍵的實質和共價鍵的極性。並從原子得失電子能力角度簡單歸納出共價鍵的形成條件;

(4)通過P22表1-3、學與問等,鞏固用電子式表示出共價鍵及共價鍵的形成過程;

(5)通過P23思考與交流,知道離子化合物與共價化合物的區別;並且建立化學鍵的概念;

(6)通過模擬演示氯化氫的形成,瞭解化學反應的本質是舊鍵斷裂與新鍵形成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用對立統一規律認識問題;

(2)培養學生對微觀粒子運動的想像力;

(3)培養學生由個別到一般的研究問題方法,從微觀到宏觀,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離子鍵、共價鍵、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的概念理解;電子式的書寫。

教學難點:離子鍵概念、共用電子對、極性鍵和非極性鍵的理解;物質變化中被破壞的化學鍵類型判斷。

四、課時建議

第1課時:離子鍵

第2課時:共價鍵

五、教學流程

1.離子鍵

提出問題(分子、原子、離子是怎麼構成物質的;物質種類多於元素種類原因)→實驗(鈉與氯氣的反應)→表徵性抽象(通過鈉與氯氣反應的結果得出結論)→原理性抽象(動畫模擬氯化鈉形成,得出離子鍵概念)→得出結論(離子鍵定義)→離子鍵形成條件→離子鍵形成條件→離子鍵的實質→構成離子鍵的'粒子的特點→離子化合物概念→實例→反思與評價

2.共價鍵

複習離子鍵及氫氣與氯氣的反應→提出新問題(氯化氫的形成原因)→原理性抽象→得出結論(共價鍵定義)→用電子式表示共價鍵的方法→共價鍵的形成條件→構成共價鍵的粒子的特點→共價鍵的實質→共價化合物的概念→共價鍵的種類(極性鍵與非極性鍵)→離子健與共價鍵的概念辨析→歸納總結出化學鍵的定義→化學反應的實質→教學評價

六、教學片段

第一課時 離子鍵

[設問引入]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一百多種元素,可是這一百多種元素卻組成了數以千萬計的物質,他們共同造就了我們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原子又是怎麼形成分子或離子的?哪些物質由分子構成哪些物質由離子構成?本節課我們從微觀上探究物質的構成。

[板書] 第三節 化學鍵

一、離子鍵

[實驗1-2]取一塊綠豆大小的金屬鈉(切去氧化層),

再用濾紙吸乾上面煤油,放在石棉網上,用酒精燈微熱,

待鈉熔化成球狀時,將盛有氯氣的集氣瓶倒扣在鈉的上方。

(如圖所示)觀察現象。

學生完成表格

現象 鈉劇烈燃燒、集氣瓶內產生大量白煙

化學方程式 2Na+Cl2 2NaCl

[提問]氯化鈉是一個分子嗎?

[投影] NaCl的晶體樣品、晶體結構模型。

與Na+較近是Cl-,與Cl-較近是Na+,Na+ 與Na+、 Cl-與 Cl-未能直接相連;無數個Na+與 Cl-相互連接向空間無限延伸排列就形成了NaCl的晶體。

[思考與討論]

1、請同學們寫出Na和Cl的原子結構示意圖?Na和Cl的原子結構是否穩定?通過什麼途徑才能達到穩定結構?

2、請寫出Na+ 和Cl-結構示意圖,討論鈉離子與氯離子結合時微粒之間的作用力。

[學生活動後投影]

[學生回答] Na+帶正電荷、Cl-帶負電荷,它們所帶電荷電性相反、相互吸引而靠近。

[追問]他們可以無限靠近嗎?

[動畫展示] 鈉離子與氯離子靠近到一定程度時,靜電引力與斥力平衡,離子之間有一定間距。

[講述] Na+ 與Cl-之間的作用力:①異性電荷之間的靜電引力;②原子核外電子之間的靜電斥力;③原子核與原子核之間的靜電斥力。當離子之間距離較大時,F引>F斥,離子不斷靠近,靠近過程中,F斥逐漸增大,當到一定距離時,F引 = F斥 ,如果繼續靠近,則F引 < F斥,將使兩離子距離又增大,直到F引 = F斥。所以,氯化鈉中, Na+ 與Cl-是保持一定的距離,靜電吸引作用和靜電排斥作用達到平衡,於是就形成了穩定的物質——氯化鈉。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的兩方面,既對立又統一,氯化鈉是陰陽離子的靜電吸引作用和靜電排斥作用的對立統一體。

[板書]1、定義:帶相反電荷離子這間的相互作用(靜電作用)稱為離子鍵。

靜電作用:F引 = F斥

[討論] 1、形成離子鍵的粒子是什麼?這些粒子又是怎樣形成的?它們的活潑性怎樣?

2、離子鍵的本質是什麼?您是怎樣理解的?

3、NH4+與Cl-、CO32-能形成離子鍵嗎?為什麼?Na+與OH-、CO32-、SO42-呢?你還能舉出哪些粒子可以形成離子鍵?根據氯化鈉的形成,討論離子鍵的形成原因、成鍵粒子、本質與形成條件

[歸納小結]2、離子鍵的形成原因、成鍵粒子、本質與形成條件

成鍵本質 成鍵原因 成鍵微粒 成鍵條件 實例

靜電作用 電子得失 陰陽離子 ①活潑金屬元素與活潑非金屬元素之間易形成離子鍵。即ⅠA、ⅡA和ⅥA、ⅦA之間易形成離子鍵。②離子也可是帶電的原子團。 NaCl

MgBr2

NaOH

3、由離子鍵構成的化合物叫離子化合物

[過渡] 用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物質的形成較麻煩,由於化學反應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層電子發生變化,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也體現了原子結構的特點,我們只需要在元素符號周圍把原子的最外層的電子錶達出來就可以把原子的結構特點表達出來,這就是電子式。

[講述投影]二.電子式

在元素符號周圍用小黑點 (或×)來表示原子的最外層電子。這種式子叫做電子式。

1. 原子的電子式:

H× Na ×Mg× Ca 等

2. 離子的電子式:

3.化合物的電子式

[投影、學生討論] 下列電子式的書寫是否正確,為什麼?

[反饋矯正] 1、錯誤 。如果是氧原子的電子式,就多了兩個電子;如果是氧離子的電子式,則漏掉了括號和電荷。2、錯誤,Na原子失去了最外層上的電子,次外層變成了最外層,一般不把次外層上的電子錶達出來,陽離子的離子符號就是它的電子式。

3、錯誤,-2表示硫的化合價而不是硫離子帶的電荷。4、錯誤,硫離子的電子式應該加上括號。5、錯誤,應該把Cl-的電子式寫在Ca2+的電子式的兩側。6、錯誤,應該把Na+的電子式寫在O2-的電子式的兩側。

[思考與討論]為什麼氯化鈣的化學式寫成CaCl2 的形式,而它的電子式必須寫成

這樣的形式?

[答疑] CaCl2只表示氯化鈣的化學組成和Ca2+與Cl-個數比例關係,電子式不僅表示組成和比例特點,還表示了離子鍵的特點,它表示的是Ca2+與Cl-以離子鍵的方式相結合,而不是Cl-與Cl-以離子鍵結合,如果把兩個Cl-的電子式寫在一起就容易引起混淆,所以應該把Cl-的電子式寫在Ca2+的電子式的兩側。

[講解、投影]4.用電子式表示物質的形成過程

[強調] 1.箭號不是等號。2.離子化合物的電子式要注意二標:標正負電荷、陰離子標[ ]。3.箭號右方相同的微粒不可以合併寫。4.正負電荷總數相等。

[小結]

第一課時 共價鍵

[複習提問]

1.什麼是離子鍵?哪些元素化合時可形成離子鍵?

2.用電子式表示Na2S的形成過程。

[1學生回答,2學生板書。教師點評]1.陰、陽離子間通過靜電作用形成的化學鍵叫離子鍵。活潑的金屬元素與活潑的非金屬元素化合時形成離子鍵。

2.

[引入新課]活潑的金屬元素與活潑的非金屬元素化合時形成離子鍵,那麼非金屬元素之間化合時,形成的化學鍵與離子鍵相同嗎?

[板書]二、共價鍵

[講解]以氫分子、氯分子、氯化氫分子的形成為例,分析化學鍵的形成過程。

這些非金屬原子結合時,電子不是從一個原子轉移到另一個原子,而是在兩個原子間共用,形成共用電子對。共用電子對在兩個原子核周圍運動,使每個原子都達到穩定結構。原子間通過共用電子對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價鍵。“共”是“共用”的意思,“價”指的是“價電子”。

[板書]1、概念:原子間通過共用電子對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價鍵。

[投影] 非金屬原子之間,一般是共價鍵結合。(不活潑的金屬與非金屬之間也可以是共價鍵,此類物質的成鍵情況,高中不做要求)。

[板書]2.用電子式表示共價鍵的方法 (1)表示共價鍵

[投影]表1-3一些以共價鍵形成的分子

分子 電子式

H2

N2

H2O

CO2

CH4

[投影] 結構式:用一根短線表示一對共用電子對,沒有成鍵的電子不用寫出來,這種式子叫結構式。

如 H-H H-H Cl-Cl H-Cl O=C=O

[學與問]用電子式表示H2O的形成過程。檢查練習情況及時糾正,指出應注意的問題。

[板書](2)表示共價鍵的形成過程。

[講解] 用電子式表示共價鍵的形成過程的書寫要點

① 左邊寫原子的電子式,中間用→連接,右邊寫分子的電子式;

② 不用箭頭表示電子的偏移;

③ 相同原子不能合併在一起。

[投影、歸納、分析] 共價鍵成鍵微粒、成鍵原因、成鍵本質和條件

成鍵本質 成鍵原因 成鍵微粒 成鍵條件 實例

共用電子對 原子有未成對電子 原子 ①非金屬原子間②不活潑的金屬與非金屬原子之間 Cl2

HCl

[思考]由離子形成的化合物叫離子化合物,由共價鍵形成的化合物應當叫什麼化合物?[學生回答後,板書]

3.共價化合物:由共價鍵形成的化合物。

[思考討論]在離子化合物中有沒有共價鍵?在共價化合物中有沒有離子鍵?

[投影講解]帶電的原子團中,存在共價鍵,如OH- 。氫氧化鈉中,鈉離子與氫氧根離子以離子鍵結合;在氫氧根離子中,氫與氧以共價鍵結合。所在,在離子化合物中可以出現價鍵,但在共價化合物中不可能有離子鍵。

[思考]不同元素的原子吸引電子的能力是否相同?在相同元素與不同元素形成的共價鍵是否完全一樣?

[閲讀教材P23第一段後回答]不同元素的原子吸收電子的能力不同。相同元素形成的共價鍵為非極性鍵,不同元素形成的共價鍵為非極性鍵。

[板書]4.共價鍵分類:非極性鍵與極性鍵

①非極性鍵:同種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價鍵,共用電子對不偏向任何一方。

②極性鍵:不同種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價鍵,共用電子對偏向吸引電子能力強的一方

[組織討論]判斷H-O-H、H-O-O-H 、O=C=O、O=O 、N≡N 存在的鍵是極性鍵還是非極性鍵?你從中能得出什麼規律嗎?

[討論後回答]

只有極性鍵:H-O-H 、O=C=O

只有非極性鍵:O=O 、N≡N

即有極性鍵又有非極性鍵:H-O-O-H

規律是:在單質分子中,同種原子形成共價鍵,電子對不偏移,為非極性鍵。

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種原子形成共價鍵,電子對發生偏移,為極性鍵。化合物分子中,如果是相同原子形成的共價鍵,也為非極性鍵。

[思考與交流]離化合物與共價化合物有什麼區別?

[投影歸納]

實例 化學鍵 成鍵微粒 原子或離子之間共同點

離子化合物 NaCl 離子鍵 Na+、Cl- 相鄰離子或原子之間都存在強烈的相互作用力,使它們結合在一起。

NaOH 離子鍵 極性鍵 Na+、OH-形成離子鍵,OH-內部形成共價鍵

Na2O2 離子鍵 非極性鍵 Na+、O22-形成離子鍵,O22-內部形成共價鍵

共價化合物 HCl 極性鍵 原子

H2O2 極性鍵 非極性鍵 原子

[講解]5、化學鍵:使離子相結合或原子相結合的作用力,通稱為化學鍵。

注意:①除稀有氣體外,所有非金屬單質中都存在共價鍵。與書寫的化學式無關。如“C”表示單質時,並不説明碳是一個原子獨立存在。②物質熔化時,分子構成的物質如“水”,只是分子之間距離拉開,分子內部沒變,沒有化學鍵的變化。離子化合物如氯化鈉,則要克服離子鍵。物質溶於水時,如果電離了,則要克服化學鍵。

[思考]在化學反應中,化學鍵如何變化?

[投影]氫氣與氯氣形成氯化氫的動畫模擬過程。

[交流、歸納]化學反應實質:反應物化學鍵的斷裂和產物化學鍵的生成。

[拓展]化學鍵斷裂需要吸收能量,化學鍵形成則會放出能量,化學反應的本質就是舊鍵斷裂與新鍵形成的過程,因此化學反應必將伴隨着能量的變化,它們之間究竟是何關係?下一章我們會進一步研究。分子內部存在化學鍵,那麼分子之間有什麼樣的作用力?對物質性質又有何影響?有興趣的同學請自我提高:自學教材23頁科學視野“分子間作用力和氫鍵”,你會變得更加知識淵博。

[投影總結]

[板書計劃]

二、共價鍵

1.概念:原子間通過共用電子對所形成的化學鍵叫共價鍵。

2.用電子式表示共價鍵的形成過程。

3. 共價化合物

4.共價鍵分類:非極性鍵與極性鍵

5.化學鍵:使離子相結合或原子相結合的作用。

化學反應實質:舊鍵斷裂→新鍵形成

化學的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前後的質量關係,理解和描述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學會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常見的化學變化。

2、利用微粒觀點,通過對化學反應的微觀分析,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和實質。

3、通過學生合作設計、交流實驗方案,動手實驗,初步學習用實驗、觀察法定量研究化學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總結和實踐能力。

4、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能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5、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勇於實踐、樂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6、通過質量守恆定律的發現史,讓學生知道科學的發展是曲折而漫長的,學習科學家一絲不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物質是永恆存在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材分析

《質量守恆定律》一課在國中化學體系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學習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識,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發生了質的變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還具體學習了氧氣有關的化學反應,這些知識都為本節教學提供了知識基礎。本節課的教學將引導學生從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學反應的客觀規律,為化學方程式的教學以及利用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做好理論準備,因此本節課學習的質量守恆定律,對全部國中化學的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質量守恆定律是國中化學的重要定律,新課標中要求達到“理解”的層次。本課題教學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總結出質量守恆定律,並運用化學反應的實質解釋和分析“質量守恆定律”的根本原因,讓學生體會科學知識的探究方法。通過學生參與“質量守恆定律”的整個實驗探究過程,使學生從被動的聽課者成為主動參與各項學習的探究者,並學會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善於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學精神和品質。

三、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心理特點上看,國中學生對化學的學習還處於啟蒙階段,這就需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繫、應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從知識儲備來看,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物質的微觀構成有了一定的認識,初步建立了微粒觀;對化學反應也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化學變化一定生成新物質,能判斷出反應中的反應物和生成物,知道化學反應過程中原子是不變的。從能力水平上看,學生已經初步學會一些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並可以進行簡單的化學實驗。但是學生沒有從定量的角度認識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的質量關係,也沒有把原子不變跟物質總質量不變聯繫起來,我們可以初步培養學生應用實驗的方法來定量研究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解和意義。

2、能夠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常見的化學變化。

3、學生能用微觀的觀點解釋質量守恆定律。

教學難點:

1、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如何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恆的原因,從而達到從定量角度理解化學反應。

2、學生能用微觀的觀點解釋質量守恆定律。

五、教法和學法

教法:情境教學、比較分析、啟發引導

學法:實驗探究、分組討論、歸納總結

六、教學過程

導入:

1、創設情境,激思引趣

我們身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着化學變化,食物的消化、身體的成長、呼吸作用等,蠟燭燃燒也是我們身邊常見的化學變化。

情景再現:點燃蠟燭

問:關於蠟燭燃燒你有哪些瞭解?

這些都屬於定性研究,蠟燭燃燒是一個化學變化,這節課我們從定量的角度來研究化學變化前後物質的質量總和是怎樣變化的?

展示本節課學習目標。

認真聽老師介紹。認識化學變化的重要性。

從化學的角度觀察蠟燭燃燒這個化學變化。

學生從生成物、宏觀現象等來描述這個變化。

仔細閲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設疑創景,激發引學。

聯繫生活實際,以學生身邊的化學變化為例,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初步認識定性、定量是研究化學變化的兩個角度,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

目標指導學生後面的學習。

新授:

提出問題,建立猜想。

提出問題:化學變化前後物質的質量總和是怎樣變化的呢?

初步猜想: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做出猜想。

“權威”對比,進一步引發認知的矛盾衝突:

(1)1673年波義耳的燃燒實驗,結果質量增加。

(2)1756年羅蒙諾索夫煅燒金屬後質量不變。

(3)1774年拉瓦錫的燃燒實驗,結果質量不變。

根據老師的問題説出自己的想法:不變、變大或變小。

根據科學家的實驗結果,對反應前後的質量變化真正產生疑問。

引發猜想,認知衝突。

讓學生大膽參與並闡明自己觀點,教師適時激勵評價,激發學生的信心和勇氣。

通過化學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產生過程,感受化學家的探究歷程,通過科學家的實驗結果,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質量是否守恆的慾望。

2、實驗探究,收集證據

(1)引導思考,明確思路

讓學生思考:通過實驗探究反應前後質量變化需要考慮的方面

(2)設計方案,合作探究

可供選擇的三個反應:

1、白磷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

2、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硫酸亞鐵溶液和銅

3、鹽酸和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鈣)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

(3)展示交流,互相評價

組織學生小組的成果展示和交流,鼓勵小組之間互相評價和改進方案。

教師演示:探究白磷在空氣中燃燒前後物質總質量變化。

(4)小組合作,實驗探究:

一組:探究鐵釘跟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後物質總質量變化。

二組:探究稀鹽酸與大理石反應前後總質量的變化。

教師巡迴指導,針對學生實驗情況拍照上傳。

學生獨立思考,積極説出自己的想法,師生一起明確研究的思路。

學生小組合作設計三個實驗的方案,可以利用老師準備的儀器和用品,也可以自己創新,把方案記錄在學案上。

小組代表交流方案的設計思路、步驟或者裝置圖。

學生仔細觀察現象

根據分組,小組分工合作,完成實驗探究。

動手動腦,合作探究

通過實驗思路的.整理為後面實驗方案設計奠定基礎,突破分組實驗中的障礙。

使學生個人探究與他人的經驗互相借鑑和補充,培養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

讓學生在交流中思維碰撞和創新,使實驗方案不斷優化,學習成果不斷地豐富和提升。

防止學生做白磷實驗出現意外。

培養學生進行實驗探究的能力,同時在實驗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為後面的展示交流保留資料。

3、展示交流,獲得結論

(1)小組彙報,展示交流

教師組織學生小組彙報展示實驗結果,教師適時評價,並激發小組間的“矛盾”,鼓勵他們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

(2)大家找茬,反思評價

針對實驗結果有誤差,組織學生開展反思評價。

(3)獲得結論,總結提升

總結:有氣體的反應必須密閉,氣球或注射器可以緩衝。

彙報小組探究成果,評價老師上傳的照片。

對於有些小組實驗的失敗,找出原因,進行反思和評價。

展示成果,共同進步

培養學生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發展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對比分析,正確認識

以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為例引導學生一起分析反應前後的質量,對比獲得結論。

同理,讓學生寫出白磷與氧氣反應、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的質量守恆關係,組織交流。進一步歸納出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突出重點。

分析反應前後稱量的質量,得出質量守恆關係,獲得結論: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分析三個反應中的等量關係,深入理解反應中的質量守恆關係。

5、學以致用,加深理解

科學家發現質量守恆定律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根據質量守恆定律解釋:

(1)波義耳與質量守恆定律失之交臂的原因。

(2)蠟燭燃燒質量減少的原因。

學生交流,紛紛發表觀點,學習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常見的化學變化。

情感教育,持續發展

加深對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解和認識,培養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一絲不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6、求異探新,發展思維

為什麼宏觀上一切反應都遵守質量守恆定律呢?

播放:“水電解”實驗“化學變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分子”的動畫課件。

教師適當點撥,突破難點。

總結:宏觀與微觀相聯繫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事物及其變化的本質。

學生觀看動畫、討論、歸納小結。

由學生總結出質量守恆的根本原因。

知識遷移,開拓創新

通過師生問答等形式,使互動交流達到高潮,使問題得到逐步明晰和解決,使知識得到構建。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感覺到知識的掌握不再是艱澀難懂的,而是充滿樂趣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充滿快樂感和成就感。

7、暢談收穫,總結提升

教師對本節進行總結提升:

質量守恆定律是物質不滅定律的一種表現,是化學反應的基本定律之一,它告訴我們利用化學方法只能改變物質的成分而不能改變物質的質量。

這節課我們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了質量守恆定律,並從宏觀微觀兩個角度認識了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和實質,質量守恆定律屬於化學變化的定量研究,我們也可以定性研究化學變化,定性、定量是科學研究的兩個不同角度。

學生從知識、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暢談自己的收穫,體驗成功。

讓學生樹立了信心與勇氣,使每位學生學有所得。

8、佈置作業,課外延伸

(1)根據質量守恆定律解釋下列現象

①古人幻想“點石成金”,你認為可能嗎?試解釋之。

②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後,生成物質量比細鐵絲質量大。

(2)請到圖書館或互聯網,查閲資料,進一步鏈接質量守恆定律的發現史,認識定量研究對化學科學發展的重大作用。

化學的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初步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學會觀察實驗現象和記錄實驗現象的能力。

4.培養學生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初步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學會觀察實驗現象和記錄實驗現象的能力。

教學工具

大燒杯、小燒杯、品紅液、酚酞液、濃氨水、膠頭滴管、針筒、投影儀、多媒體電腦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引入]生活中你經常碰到這種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逐漸減少了,如果拿去加熱會減少得更快;當你漫步在果園,便有一陣陣果香飄來;當你把紫色高錳酸鉀晶體丟人水中,水就會變成紫色,但我們肉眼卻看不到高錳酸鉀晶體的存在等等,大家是否想過原因呢?

[演示實驗J教材中(實驗3-2)o

[觀察]品紅溶液逐漸擴散,最後溶解在水中,燒杯中的溶液經振盪後變成淺紅色。

師:為什麼敞口容器中的水會減少?加熱後減少得更快?為什麼品紅滴到靜置的水中能逐漸擴散呢?

[學生討論]水慢慢變幹了,實際上是水微粒蒸發到空氣中;我們聞到果香味,是看不見的果子微粒分散在空氣中。

師:同學們都説得對。這樣的問題很久以前就引起一些學者的興趣,他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物質是由不連續的微小的粒子組成的。後來,這個大膽的設想隨着科技的進步得到了驗證。

[小結]由課本圖3-6和圖3-7分析得出:

1.物質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口(科學儀器直接觀察)。

2.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

師:分子除了有一定的質量,還存在哪些性質呢?(從現象説明)o

生1:從品紐的擴散、水的蒸乾……等現象説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斷運動。

生2:從水受熱蒸發加快這一現象,説明分子微粒在受熱情況下,分子能量增大,運動速率加快,這也説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斷運動的。

生3:聞到香味也可以説明分子微粒在不斷運動。

師:回答得很好!分子除了在不斷運動外,還有哪些特點?

生,:當水加熱至100℃,水變成水蒸氣,説明水分子間的間距拉大;在O℃時結成冰,呈固態,説明水分子的間距拉近;這一現象説明分子間存在一定間隔。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從生活經驗、日常現象中,從前人探究中,我們通過自己的分析、推理得出分子的一些特點,歸納如下(投影):

(1)分子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很小)。

(2)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

(3)分子間存在一定的間隔。

師:這3個特點中第2、3兩點是你們通過對現象的分析、推理得出的,那麼你能不能用個實驗證明你的觀點呢?

(分組實驗,重點探究特點2:分子是在不斷運動。)

二、實驗探究

[演示實驗](教師在學生探究實驗前先做個演示實驗)

在一試管中加入lOmL無色的濃氨水,然後滴入2~3滴無色酚酞試劑,觀察現象,得出結論,作為信息提供給同學們。

[現象]溶液呈紅色。

[結論]氨水使無色酚酞溶液變紅岔

[實驗內容]探究分子特點之一——分子在不斷地運動着。

[實驗方案1]在一隻小燒杯中加入10ml。水,然後滴入2~3滴酚酞試液,觀察現象。

[實驗方案2]在一隻試管A中加入lOml。水,然後滴人2~3滴酚酞試液;另取一支試管B中加入10ml。的濃氨水,然後用帶尋管塞子塞好.並用橡膠管連接,如圖所示,觀察現象。

[實驗方案3]如右圖所示,A、B兩燒杯中裝有無色酚酞試液;另取一個C燒杯加入約5mL的濃氨水。然後用一個大燒杯罩住,觀察現象(約5分鐘後)。

教師評價學生的方案,從理論上推測結論,完成下表:

師:同學們親自進行實驗究話動,通過實驗,我們歸結出以下幾點

1.氨水會揮發出許多微小顆粒並擴散到空氣中,所以最先打開瓶塞時,我們都聞到了刺鼻的氣味;(親自體驗得出。)

2.氨水中的氮分子不斷運動,;擴散到含有酚酞的溶液中,使酚酞變紅;

3.説明構成氨氣酌氮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日常生活中,許多事實證明了這二點,請同學們在小組中討論並舉例説明.

[討論]從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發與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什麼不同?

(學生討論,教師講解,然後小結本節的內容。.)

[講解]水的蒸發,是水分子微粒受熱蒸發,從液態分子微粒變成氣態分子或粒,水分子(H2O)本身沒有變化。一個水分子(H2 0)由1個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構成的。如圖:藏騷,水的化學性質也沒有變化,所以水的.蒸發過程是屬於物理變化;而水的分解不一樣如下圖所示)

(水分子分解示意圖)

從圖中看出,水電解時,水分子變成了新的分子——氫氣分子和氧氣分子,有了新的分子生成,這一變化是化學變化。水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學性質,因此説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強調這一句話)

[討論]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這一句話應如何理解7

(指導學生閲讀教材最後一段,然後舉例。)

[講解]下面的圖示表示氧化汞的受熱分解過程

(投影)。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圖)

在化學變化中,發生變化的是分子,原子沒有發生變化。例如,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予和汞原子,氧原子無論存在於水中、氧氣中.還基在氧化汞分子中始終是氧原子。可見原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因此‘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課後小結

師: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分子和原子,利用實驗探究驗證了分子的特點。現將本課題總結如下:

1.物質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分子存在着以下特點:

(1)分子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

(2)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3)分子間存在一定的間距。

3.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4.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結合形成分子。

化學的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並對空氣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閲蒐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材分析與建議

國中生在學習化學之前,對空氣和氧氣已有較為豐富的常識。這些是他們以前積累的知識,但從化學學習的角度來看,就顯得零碎、不夠深入。課前應瞭解學生有關的具體知識情況,以便從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出發,在教學過程中,恰當的外理教材及採用適宜的教學方法。

課的開始,建議除檢查學生對緒言重點內容的理解程度之外,還應檢查他們掌握的有關空氣常識的情況,以針對性的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

在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的演示實驗時,不僅要使學生學習實驗操作步驟和操作技術,還要指導鍛鍊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導學生掌握這種科學的思維方式,並把它推廣到其它實驗。即把驗證性的實驗改成探究性的實驗。先不把結果告訴學生,而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然後通過設計實驗來研究此問題,並逐漸的解開疑點,找出答案。

在通過實驗推斷空氣組成成分的基礎上,對於200年來,人類對空氣認識的歷史過程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當時的科學家是怎樣進行科這研究的,應介紹他們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間的微小差異而做出判斷的唯物主義觀點和作風。使學生受到對任何事物都必須有一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同時也應敍述一下,從那時起,科學家把“天平”用於研究工作,使化學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過講述空氣對人類的危害和對自然資源的破壞,介紹了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教師應該有意齊全的積累一些有關大氣污染事件的報道資料,尤其應對當地的環境污染情況作些調節器杳,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有關大氣污染的防治可作為課外討論專題。

在講述過程中,也應介紹大氣的自淨作用。啟發學生在各自的崗位承擔起環保的義務。

對稀有氣體,通過簡史介紹,啟發學生科學研究新領域總是在不斷髮展,科學思維也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學習中適當發展求異思維,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產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紹稀有氣體的用途時,可以演示稀有氣體在放電管中的放電現象,以增另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

本節課後,可介紹幾種元素符號,以分散元素一節的教學難點。

關於空氣成分的教學:

在知道空氣是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其它氣體雜質組成的後,在本節中需注意,關於氧氣,將在下一節學習,氮氣將到高二學習,二氧化碳在本冊第五章學習,本節不做深入學習。

關於稀有氣體,要指出過去,人們認為這些氣體不和其它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曾叫它們“惰性氣體”,但科技的發展,例這種“惰性”也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有些稀有氣體也能和某些物質發生化學變化。聯繫它的化學不活動性,介紹稀有氣體的用途。

關於污染的形成,介紹一般來説,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整個大氣本身有自淨作用,但當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和雜質超過了大氣的自淨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學設計示例

目的:

1。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

2。使學生認識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3。使學生初步瞭解空氣污染的後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義。

4。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查閲蒐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為學生提供展示特長和才幹的機會。

重點:增強環保意識。

課時:1課時

準備:

1。蒐集資料

在本課前2~3周動員學生多方面蒐集有關空氣的素材,包括課外讀物、科普書籍、雜誌、報紙、照片、錄像、漫畫、實物等。例如:

課外讀物:環境知識讀本、關於空氣的知識、大氣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風景地的藍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氣、學生外出旅遊、交通堵塞、工廠煙囱冒煙

雜誌(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層空洞、水災等照片

漫畫:大氣污染的嚴重後果

剪報:某一期的《大氣質量週報》或《大氣質量日報》、大氣污染報道等

錄像:空氣、酸雨、保護臭氧層、温室效應

2。課外預習和調查

結合蒐集的素材,閲讀課文,查閲有關資料,為在課堂上介紹有關知識做準備。

3。課前活動(見學生頁)

(1)[觀察]煙氣觀測活動。

(2)[小實驗]哪兒的塵土多?

(3)[調查活動]交通流量與空氣質量的關係。

4。佈置教學環境組織學生編寫環境牆報、圖片、漫畫、小論文等,佈置教室。

教學過程:

1。引言

教師用簡明的語言説明本節課的意義及教學活動的方法。

2。觀看錄像《空氣》

3。課堂展示

學生按自選專題,根據課前的準備發言、討論(一人中心發言,其他人補充)。

4。討論(選擇以下部分題目討論)

●你願意在樹林裏還是願意在室內活動?

●吸煙會不會污染空氣?

●焚燒樹葉、莊稼秸稈會不會污染空氣?

●有哪些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家庭最主要的空氣污染來自哪些活動?

●每天開窗通風換氣有什麼好處?

●新裝修的居室有沒有刺激性氣味?

●你能為保護空氣質量做哪些事?

5。專題討論“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

6。課堂小結教師對學生髮言及討論作必要的補充,鼓勵、表揚學生認真自學,積極探索,獨立思考、勤於實踐態度和方法。實驗的結果和結論並不重要,不要求有統一的結論,重要的是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及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7。佈置作業指導舉辦關於大氣的環境專刊、演講比賽,組織野外活動、參觀等。

學生活動1:

煙氣觀測活動

在你居住地或學校附近有沒有高大的煙囱?這些煙囱每天冒煙嗎?冒幾次?什麼時間冒?冒出什麼顏色的煙?是鍋爐房的煙囱還是工廠的煙囱?如果是工廠的煙囱,這個工廠生產什麼產品?記錄煙囱冒煙的時間,煙的顏色等。如果能把煙囱冒煙的景象拍攝下來,則更能説明問題。

高大x囱排煙的地點、時間、顏色、煙塵的濃度、所屬工廠等記錄在表1中。

表1:煙氣觀測記錄表

姓名

化學的教學設計15

在幾輪的高中化學教學(特別是高三畢業班複習教學中),每上完一節課,都有不同的體會、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覺。有時通過自己查找有關材料解決自己教學中存在的疑惑,有時通過同行們探討來達到對某一個問題的一致看法,有時通過學生反饋建議來達到對教學的改進,有時通過實驗解決存在問題,有時及時進行歸納總結本節課中成功之處等。總之,教學後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師都會經歷的環節,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師學科知識體系,同時,也是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捷徑。下面,就有關平常教學中所反思的內容,舉幾個教學案例。

案例一:CO2通入Ca(OH)2與SO2通入Ca(OH)2中實驗現象相同。

有學生就此提出了自己看法:SO2溶解度很大,若SO2通入Ca(OH)2速率較大,就有可能使SO2+Ca(OH)2=Ca(HSO3)2,也就無法看到現象中出現的渾濁。針對上述觀點,我就着手做了有關CO2與SO2通入Ca(OH)2溶液中的實驗,結果發現SO2通入Ca(OH)2並不像書中描述的那樣使之變渾濁又變澄清,而是一直保持澄清,後來,經過多次改變外界條件,如SO2進氣速率及濃度大小控制,才能看到渾濁。

案例二:生物與化學中均提到的一個知識點:碘遇澱粉變藍色。

有學生提出,澱粉與I2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這裏面是否還存在I2?為此,我們經過探討,得出應存在I2,並通過實驗得以驗證。

實驗設計為:將飽和氯水逐滴滴入KI澱粉溶液中至過量。

觀察到現象:①溶液先呈藍色;②Cl2繼續通入,藍色消失→無色。

原因:①Cl2+2I—=I2+2Cl—I2遇澱粉變藍色。

②5Cl2+I2+6H2O=2IO3—+COCl—+12H2

案例三:在有關習題教學中,就能充分地意識到對題型歸納總結的重要性。其中在講到酯的水解問題時,我就給學生歸納出主要三種考題,如①有一有機物分子式為C4H8O2,在稀酸作用下水解生成A和B,其中A最終可被氧化成B,求C4H8O2結構簡式。②有一有機物的分子式為C4H8O2,在稀酸作用下水解生成A和B,其中A最終能氧化成C,且B和C互為同系物,若C能發生銀鏡反應,寫出C4H8O2的結構簡式。③有機物甲的分子式為C9H18O2,在酸性條件下甲水解為乙和丙兩種有機物,在相同的温度和壓強下,同質量的乙和丙的蒸氣所佔體積相同,則甲的可能結構有幾種?

以上三種題型,解題關鍵可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提到的水解生成醇和酸,其中醇能最終氧化成酸,須滿足醇中所含C原子與酸中所含C原子相同,且形狀一樣,並要使生成醇,羰基在碳鏈端點。另一種是提到酸水解生成醇和酸式相等,就要要求醇中所含C原子數與酸中多一個。通過上述歸納總結分析,學生對這一類型題目就能較好地掌握。

這種教後反思內容還很多,如實驗教學與近幾年大學聯考實驗題相結合,我們就不難總結出近幾年大學聯考實驗題特點及平常教學應注意問題;還有有機合成題通過習題教學中出現題型,就能想到此類型題且多以酯化反應為背景等等,若平常教學中,能夠隨時記錄這些點滴教學,自己將會受益匪淺。

標籤: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7lrw5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