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化學教學設計

化學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化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化學教學設計

化學教學設計1

三維目標:

①使學生了解氯氣的物理性質。

知識與技能:

②使學生初步掌握氯氣與金屬、氫氣反應的化學性質。

③瞭解氯氣是一種化學性質非常活潑的非金屬。

過程與方法:

①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瞭解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

②通過實驗探究,掌握氯氣與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氯氣的毒性及殺菌消毒的作用,理解物質都有兩面性,我們應把用好物質,使其為人類的發展服務。

教學重點:

氯氣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

氯氣與水及鹼液的反應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和分析引導法結合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課]投影海洋圖片,閲讀海洋中的化學資源:海水的成分非常複雜,全球海洋的含鹽量就達5億億噸,還含有大量非常稀有的元素,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礦產資源庫。

第二節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閲讀]科學史話:氯氣的發現與確認。

氯氣的發現應歸功於瑞典化學家舍勒。舍勒是在1744年發現氯氣的。當時他正在研究軟錳礦(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錳),當他將軟錳礦與濃鹽酸混合並加熱時,產生了一種黃綠色的氣體。舍勒製備出氯氣以後,還發現氯氣能與金屬或金屬氧化物發生化學反應。從1774年舍勒發現氯氣到1810年,許多科學家先後對這種氣體的性質進行研究確認。

[思考與交流]

1、從氯氣的發現到確認時間長達30多年。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2、舍勒發現氯氣的方法至今仍是實驗室製取氯氣的主要方法之一。請寫出舍勒發現氯氣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結論]氯氣的實驗室製法:4HCl(濃)+MnO2MnCl2+2H2O+Cl2↑

[展示]一瓶氯氣,讓學生觀察其顏色狀態。

[引導學生觀察]集氣瓶中氯氣的顏色、狀態、嗅氣味。

一、氯氣

1、物理性質:

氯氣是黃綠色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有毒氣體,能溶於水,易液化。

聞氣體的正確方法:用手輕輕地在瓶口(或試管口)扇動,僅使極少量的氣體飄進鼻孔。

[講解]聞氣體的時候,不管毒性大小如何,均要正確操作。

[故事] 因為Cl2有毒,在一戰中,曾被德軍制成毒氣彈等化學武器用於戰爭。在戰場上使得英法聯軍傷亡慘重。

[討論]假如你是一名士兵,當遇到由氯氣製成的毒氣彈順風爆炸時,你認為可採用哪些措施進行防禦?(①人躲向地勢較高地方去。②防毒面具。③活性炭。)

2、化學性質

[自主探究]

請畫出17號氯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根據氯的原子結構,推斷氯氣的化學性質是否活潑,它具有強還原性還是強氧化性?為什麼?

[結論]氯元素非金屬性強,易得一個電子形成Cl-。氯氣具有強氧化性。

(1)與金屬反應:

2Na+Cl2加載中...2NaCl

[分析]氯氣是一種化學性質很活潑的非金屬單質,它具有強氧化性,能與金屬反應。

[板書] Cu+Cl2加載中2 2Fe+3Cl2加載中...2FeCl3

[順藤摸瓜]實驗事實證明,在一定條件下,氯氣可跟多種金屬直接化合。請同學們寫出氯氣跟下列金屬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①跟鋁反應: 。 ②跟鎂反應: 。

[過渡]氯氣能跟多種金屬直接化合,那麼氯氣能否跟非金屬反應呢?下面讓我們來做H2在Cl2中燃燒的實驗。

[實驗4-3]在空氣中點燃氫氣然後把導管伸入盛滿氯氣的集氣瓶中,觀察現象(講解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項後,由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描述現象,並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與某些非金屬反應:

H2+Cl2加載中...2HCl H2+Cl22HCl

[現象]

純淨的H2在Cl2中燃燒發出蒼白色火焰,生成HCl氣體。

HCl是無聲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極易溶於水。HCl的水溶液叫做氫氯酸,亦稱鹽酸。打開濃鹽酸可以觀察到的白霧,就是HCl氣體跟空氣中的水蒸氣結合所形成的鹽酸小液滴(酸霧)。鹽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思考與交流】通過氯氣與金屬和非金屬的燃燒反應,你對燃燒的條件和本質有什麼新的認識?【結論】①燃燒不一定有氧氣參加。②燃燒的本質是氧化還原反應。③所有發光發熱的劇烈的化學反應都稱為燃燒。

[順藤摸瓜]

實驗證明,在一定條件下,Cl2還可跟P、S、C等非金屬直接化合。試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①P在Cl2裏燃燒:

P在Cl2(不足量)裏燃燒生成PCl3 :P+ 3Cl2= 2PCl3(液體)

P在Cl2(過量)裏燃燒生成PCl5 :P+ 5Cl2= 2PCl5(固體)

②C跟Cl2在一定條件下化合生成四氯化碳:C+ 2Cl2= CCl4

[小結]

Cl2是一種黃綠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有毒氣體。Cl2是一種化學性質很活潑的非金屬單質,具有強氧化性,能跟多種金屬、非金屬直接化合。Cl2可用於合成鹽酸,自來水常用它來消毒、殺菌。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1、物理性質:黃綠色有劇烈的刺激性氣味有毒氣體,能溶於水,易液化。

2、化學性質

(1)與金屬反應:2Na+Cl2加載中...2NaCl Cu+Cl2加載中2

2Fe+3Cl2加載中...2FeCl3

(2)與某些非金屬反應:H2+Cl2加載中...2HCl H2+Cl22HCl

〖教後記〗

化學教學設計2

知識目標

使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理解化學平衡的特徵;理解濃度、壓強和温度等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理解平衡移動的原理。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通過對變化規律本質的認識,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從微觀到宏觀,從現象到本質的科學的研究方法。

教學建議

化學平衡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化學平衡的建立,這是本章教學的重點。第二部分為化學平衡常數,在最新的高中化學教學大綱(20xx年版)中,該部分沒有要求。

化學平衡觀點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難度。教材注意精心設置知識台階,採用圖畫和聯想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教材以合成氨工業為例,指出在化學研究和化工生產中,只考慮化學反應速率是不夠的,還需要考慮化學反應進行的程度,即化學平衡。建立化學平衡觀點的關鍵,是幫助學生理解在一定條件下的可逆反應中,正、逆反應速率會趨於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為例指出在飽和溶液中,當蔗糖溶解的速率與結晶速率相等時,處於溶解平衡狀態,並進而以的可逆反應為例,説明在上述可逆反應中,當正反應速率與逆反應速率相等時,就處於化學平衡狀態。這樣層層引導,通過圖畫等幫助學生聯想,藉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學平衡狀態建立的教學難點。

教材接着通過對19世紀後期,在英國曾出現的用建造高大高爐的方法來減少高爐氣中 含量的錯誤做法展開討論。通過對該史實的討論,使學生對化學平衡的建立和特徵有更深刻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並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

化學平衡教法建議

教學中應注意精心設置知識台階,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圖、本節內的圖畫等啟發學生聯想,藉以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教學可採取以下步驟:

1.以合成氨工業為例,引入新課,明確化學平衡研究的課題。

(1)複習提問,工業上合成氨的化學方程式

(2)明確合成氨的反應是一個可逆反應,並提問可逆反應的定義,強調“二同”——即正反應、逆反應在同一條件下,同時進行;強調可逆反應不能進行到底,所以對任一可逆反應來講,都有一個化學反應進行的程度問題。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業中要考慮的兩個問題,一是化學反應速率問題,即如何在單位時間裏提高合成氨的產量;一是如何使和儘可能多地轉變為,即可逆反應進行的程度以及各種條件對反應進行程度的影響——化學平衡研究的問題。

2.從具體的化學反應入手,層層引導,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如蔗糖飽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與結晶的速率相等時,處於溶解平衡狀態。

又如,説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應速率相等時,可逆反應就處於化學平衡狀態,反應無論進行多長時間,反應混合物中各氣體的濃度都不再發生變化。

通過向學生提出問題:達到化學平衡狀態時有何特徵?讓學生討論。最後得出:化學平衡狀態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的可逆反應裏,正反應和逆反應的速率相等,反應混合物中各組分的濃度保持不變的狀態(此時化學反應進行到最大限度)。並指出某一化學平衡狀態是在一定條件下建立的。

3.為進一步深刻理解化學平衡的建立和特徵,可以書中的史實為例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得出在一定條件下當達到化學平衡狀態時,增加高爐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鐵礦石的接觸時間,並沒有改變化學平衡建立時的條件,所以平衡狀態不變,即CO的濃度是相同的。關於CO濃度的變化是一個化學平衡移動的問題,將在下一節教學中主要討論。從而使學生明白本節的討論題的涵義。

“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條件和化學平衡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本節的教學,系統性較好,有利於啟發學生思考,便於學生接受。

本節重點:濃度、壓強和温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難點:平衡移動原理的應用。

因濃度、温度等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等內容,不僅在知識上為本節的教學奠定了基礎,而且其探討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也可遷移用來指導學生進行本書的學習。所以本節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確指出,當濃度、温度等外界條件改變時,化學平衡就會發生移動。同時指出,研究化學平衡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保持平衡狀態不變,而是為了利用外界條件的改變,使化學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動,如向提高反應物轉化率的方向移動,由此説明學習本節的實際意義。

教材重視由實驗引入教學,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得出增大反應物的濃度或減小生成物的濃度都可以使化學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的結論。反之,則化學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並在温度對化學平衡影響後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歸納出平衡移動原理。

壓強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教材中採用對合成氨反應實驗數據的分析,引導學生得出壓強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動原理的同時,也指出該原理的侷限性,以教育學生在應用原理

時,應注意原理的適用範圍,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的薰陶和科學方法的訓練。

化學教學設計3

化學是九年級才開設的一門課程,對於剛上九年級的學生來説,還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如何上好第一節化學課,就顯得尤為重要。萬事開頭難,如果頭開的好,則會事半功倍。作為學生學習化學的啟蒙教師,該如何去上好這第一節課?

一、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達爾文在自傳中寫到:“沉溺於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就會主動而深入瞭解任何複雜的問題。”學生只有對學習感興趣,他才能把學習當成一件既輕鬆又愉快的事情,才能樂學、會學、勤學。因此第一節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清晰、生動和神奇的化學實驗現象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具有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功能。於是,課堂上我準備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小實驗:

實驗一:在上第一節化學課的前一天,佈置有條件的同學在第二天上化學課時自帶一瓶飲料。上課時,因天氣炎熱,往往還沒有等老師説明帶飲料的目的,有的同學就已經開始喝飲料了,由於每個同學的口味不同,帶的飲料也不盡相同,有礦泉水、可樂、茶水、果汁、紅牛等,這時可引導同學們觀察,為什麼有的同學喝的飲料會冒氣泡呢?在開可樂、紅牛時為什麼還會有響聲呢?同學們議論開了,有的説是有氣體出來、有的説是有霧出來、有的説是有二氧化碳氣體出來……老師肯定了有二氧化碳氣體出來後,進一步追問:為什麼可樂、紅牛等飲料會有二氧化碳氣體從瓶內出來而礦泉水、茶水、果汁等卻沒有呢?為什麼喝有二氧化碳氣體產生的飲料會更容易解渴呢?為什麼二氧化碳氣體從瓶內出來時還會有響聲呢?教師小結:這些知識等到我們學習了二氧化碳的知識及氣體溶解度的知識後,大家就明白了。

實驗二:教師拿出一張白紙,請一位同學幫忙用噴霧器向紙上噴“水”,紙上立即顯示出紅色的“我一定能學好化學!”幾個字,過一會兒,再請一位同學幫忙用噴霧器向紙上噴“水”,紅色的字沒有了(説明:教師事先用毛筆沾氫氧化鈉溶液在紙上寫好字,第一位同學噴的“水”是酚酞試液,第二位同學噴的“水”是稀鹽酸,學生在沒有學習化學之前,往往認為無色液體就是水)。學生感到非常好奇,有的同學會説,老師你用的水有問題,我怎麼做不到呢?老師適時小結並鼓勵學生:我用的當然不是你們平時用的水,水是一種化學物質,無色的液體不一定是水,當你們學習了化學中水的知識和酸、鹼知識後,你們就知道為什麼了。在同學們喜愛觀看的魔術表演中,也用到了許多化學知識。

實驗三:四隻小試管,均裝等量無色液體,其中兩隻裝飽和石灰水,另兩隻裝自來水,分別請四位同學向試管內吹氣。結果,有兩位同學的試管內液體變渾濁了,而另兩位同學的試管內液體卻沒有變化。同學們就會提出許多質疑,為什麼同樣是“水”(在沒有學習化學前,大多數同學認為沒有顏色的液體就是水),吹入氣體後卻出現不同的現象呢?教師及時解疑,因為其中有兩隻試管內裝的並不是水,而是飽和石灰水,我們呼出的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當吹入人休呼出的氣體時,就變渾濁了。

二、聯繫生活實際,自然引入化學知識

在第一節課,我還挖掘了一些化學與我們生活相聯繫的例子,從生活中學生常見的物質入手,提出問題:空氣為什麼能供給人呼吸,我們吃的食鹽和食醋成分分別是什麼?液化氣為什麼會燃燒?吃油脂多的食物人會發胖?那油脂的主要成分是什麼?吸煙有害健康,煙中含有什麼成分?為什麼在冬季密閉的屋子裏燒爐子取暖容易中毒?使用農藥要注意什麼?夏天為什麼盛放碳銨的屋子會充滿了化肥味?白色污染等等,把學生引入一個神祕而又親近的世界,讓他們在感覺化學就在自己身邊的同時,去思考為什麼,在一個個的問題面前,不禁讓他們想去探究,揭示真相。

三、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化學的方法

學習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俗話説:“條條道路通羅馬!”就是這個道理。各門學科的學習方法基本上是一樣的,最關健的是一個“勤”字,沒有汗水的付出就沒有收穫,再聰明的大腦也不可能把書本上的知識直接裝進去。但化學作為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學習的時候也有其獨特的地方,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認真做好化學實驗是學習化學的關健,從實驗中來,到實驗中去。要加強對化學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做一些具有針對性的習題,從而鞏固對課本知識的掌握。善於對學過的化學知識進行總結歸納,由點到面,舉一反三,真正做到融會貫通。

四、培養學生學好化學的信心

化學對於九年級的每個同學來説,都是一門“新”的學科,“新”是大家都是第一次學習化學,但這門學科已存在幾百年了,其實也不“新”。對事物的認識,每個人都是由不會到會的過程,就和我們學走路一樣,有誰天生就會走路呢?除了沒有腿的以外,我們都能學會走路,學習化學也是一樣,只是有的同學能更快的掌握好化學知識,有些同學可能會更慢點掌握罷了。智力因素的不同雖然是有的,俗話説得好:“笨鳥先飛”、“勤能補拙”。所以,只要我們肯下功夫,注意觀察,善於歸納,我們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學好化學的。

化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金屬材料等具體事例,認識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

(2)瞭解常見金屬的物理性質,知道物質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物質的用途,但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如價格、資源、回收等;

(3)認識合金,知道生鐵和鋼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純金屬具有更廣泛的用途。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

(2)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培養對生活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2)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繫的觀點,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質的觀念。

(3)樹立為社會進步而學習化學的志向。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質。

(2)物質性質與用途的關係。

教學難點:能正確區別物質的變化。

教學工具:

投影儀、金屬製品(如曲別針、鋁箔、銅絲、水龍頭等)、金屬製品的掛圖(如飛機、坦克、輪船等)、鐵架台(帶鐵圈)、鐵片、酒精燈、綠豆粒大小的焊錫、錫、鉛、火柴等

教學過程

學習情景:

展示金屬製品(如曲別針、鋁箔、銅絲、水龍頭等)和金屬製品的圖片(如飛機、坦克、輪船等)。

介紹:以上這些實物或圖片中的物質都是由金屬材料製成的。金屬材料包括純金屬以及它們的合金。

設問:看到這些實物或圖片,你想到了什麼?

學生髮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屬與人類的生活、生產關係密切。

2.感到金屬在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們是由什麼金屬製成的。

4.想知道製造不同的東西根據什麼選用金屬。

[新課引入]通過大家剛才的發言,可以看出大家對金屬材料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且也對它們很感興趣,當然也有很多疑問。本單元我們就來學習金屬和金屬材料。

化學教學設計5

這次參加了山東師大國培學習,通過學習,自己的思想、教育觀念得到提高,教育技能得到增強,教育的理念得到了更新。

一、重視化學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化學對於九年級學生來講是一門新學科。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較強,對變幻莫測的化學實驗現象往往有濃厚的興趣。

我以後要認真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興趣盎然的觀察能活躍學生的思想,形成積極思考的氛圍,從而使學生學到化學知識。講催化劑概念、氧氣、氫氣、性質時,演示實驗尤為重要。如在講氧氣的鑑別時,我沒有先講鑑別方法,而是用一個帶火星的木條,分別插進兩個集氣瓶中,讓學生由觀察到的現象得出鑑別氧氣的方法。其次是指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學生實驗。學生自己實驗時興趣較高,為了避免學生動手的盲目性,我要因勢利導,把單純的興趣轉化成對學習知識的樂趣,成為學習的動力。我還要注意及時糾正學生不正確的操作方法,指導他們分析實驗現象,書寫實驗報告。

1.重視演示實驗。

在演示實驗過程中,我不僅要通過自己熟練規範的操作過程,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更要有的放矢地教會學生觀察什麼、怎樣觀察、怎樣記錄觀察結果,避免學生觀察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引導學生按照“反應前—反應中—反應後”的順序有步驟有計劃地觀察,然後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邏輯分析和判斷,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2.增加自主實驗內容。

把課堂上的一些演示實驗讓學生動手時,學生的興趣濃厚,實驗結束時,往往意猶未盡,必要時我可順着學生的熱情,補充一些自主實驗,給學生一些參與的機會,這樣不僅能鍛鍊學生的實驗能力,而且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素材。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和可能,力求把探究學習深入到每一節課和每一個具體的教學內容中,不侷限於學習教材內容後的“再探究”,充分體現探究性學習的宗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4.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究實驗。探究實驗是培養學生參與意識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

學中,我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另外還要指導學生做好選做實驗及家庭小實驗。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結合本校實際,儘可能地做一些有意義的實驗。

二、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和知識分化點,進一步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國中化學的難點及知識分化點有:化學用語、溶液的計算、無機物之間的相互轉化關係。一個學生即使興趣較高,一旦幾次被難倒,興趣也會大減,從而影響學習成績,所以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和知識分化點很重要。例如化學用語中元素符號、化學式,採取分批識記,從緒言開始,日積月累;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教給他們“五查”:一查分子式寫是否對,二查配平是否正確,三查“等號”有沒有寫,四查條件有沒有標註,五查該畫的“↑”或“↓”有沒有畫;將常見元素的化合價、編成口訣幫他們識記;對於溶液的計算,重點授以方法,讓他們多練,儘可能地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出公式、規律;對於零碎的化學知識,我幫助總結。這樣有助於學生記憶及掌握,不至於使學生感到難,從而使他們的學習興趣不減。

三、本次學習,給自己帶來許多感悟。

一是我要關愛每一個學生,全面關心學生的成長。既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幫助他們積極主動地發展自己;又要關心學生的精神生活,懂得做人的道理。只要我真心地愛每一個學生,並且讓他們感受到這種愛,學生就會以極大的努力朝着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二是隨着當今時代的發展,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我,就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和較強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那種只具有傳統專業知識的我不再受到學生的喜愛。新時代的我必須是具有全面的能力,僅僅能教好專業課已經遠遠不行了。現在的教育要求我在教學當中要有趣味性,能調動廣大同學的積極性與求知慾,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這樣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要給學生一碗水,我要有一桶水”的時代已經過去,現代教育不僅要求我要有一桶水,而且還必須是一桶新鮮的水,是一桶流動的“活水”,因此不斷更新觀念,加強學習,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是我具有廣博知識和較強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前提。活到老真還得學習到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三是我要擁有平和的心態,要力爭做一位陽光我,積極樂觀地看待生活和工作。選擇了老師這個職業,那麼我們就要好好珍惜,把這個職業做好,不僅要把它看作是一份職業,更要把它當做自己的事業來追求、來奉獻。在這份事業的追求與奉獻中找到工作的樂趣,實現幸福的人生。

化學教學設計6

摘要:以必修模塊“化學能與熱能”的教學為例,教學設計時着眼於學生已有的認知,尊重他的認知,適當地去豐富他的認知。以此來理順教與學的關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學生認知;生活世界;科學世界;化學能與熱能

在“教”與“學”的關係中,“教”是為幫助“學”而存在的。而在怎樣幫助學生學的問題上是存在兩種教學思路的,一種是着眼於學生的無知,於是迫不及待地用我們已掌握的學科知識去填補他的無知;另一種是着眼於學生已有的認知,尊重他的認知,適當地去豐富他的認知。也就是説,前者關注學生不會什麼,而後者關注學生已經會了什麼。雖然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幫助學生從無知走向有知,但當我們從尊重與豐富學生認知的角度去設計教學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理順教與學的關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本文以必修模塊“化學能與熱能”的教學為例,談談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與實踐。

一、將學生的生活世界作為教學的起點

人教版必修2中的“化學反應與能量”一章讓我們對化學反應的認識從關注物質變化到關注能量變化。而對化學反應有熱量變化的問題學生們並不陌生,在國中化學中他們已從燃料的角度初步學習了“化學與能源”的一些知識,在高中必修模塊的教學中我們當然可以從國中所學引入,可以從燃料的燃燒、能源危機、神七昇天等話題引入,但這些似乎都還不足以體現“化學能與熱能”的重要意義。對學生來説,對自已身體的興趣應當甚於對環境的興趣,教學從一開始就試圖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結合圖片,提出問題:人、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是恆温動物,為什麼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説,恆温動物要比變温動物更高級些?人體的正常體温為37℃,一般高於環境温度,因此在環境中不斷在散熱,為什麼還能保持體温?植物有體温嗎?植物的體温哪裏來的?這些問題都來自於學生的生活世界,由它們引導學生走向科學世界。課堂實踐表明學生們對這些問題是很有興趣的,他們談到人體、動物、植物都有呼吸作用,會放出熱量供生理活動需要;談到酶的催化作用對温度敏感,恆定温度時酶能很好發揮作用;談到變温動物需要冬眠,少吃少喝也少活動,這樣熱量低產出也低消耗;談到呼吸作用都是營養物質的緩慢氧化……從這樣的交流中我們發現,學生對化學反應的熱效應還是有不少前認知的,接下來的教學只需要讓學生對這類問題的認知更豐富、更深刻。

二、通過系列問題將學生的認知引向深入

既然已經認識到動植物體內的緩慢氧化是放出熱量的,那從思維的邏輯性來看,下列問題的提出便順理成章:①其它不在生物體內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也會放出熱量嗎?舉例説明。②非氧化還原反應會放出熱量嗎?舉例説明。③化學反應會吸收熱量嗎?舉例説明。這些問題的意圖在於幫助生將頭腦中已有的化學反應按不同類別組織整理起來,這些問題尊重學生已有的認知並豐富了他們認知的角度。

接下來便需要將學生的認知引向深入了。依然通過問題:你為什麼認為煅燒石灰石、氯化銨分解等反應是吸熱反應?學生的回答是很有意思的,有人認為這些都是分解反應所以吸熱(言下之意,化合反應才會放熱)。有人認為這些反應需要加熱,所以是吸熱反應。當教師在課堂上更注意傾聽而不急於表態的時候,學生的思維是很活躍的。他們自發地討論起來:雙氧水分解也是分解反應但是放熱,看來吸熱與反應的基本類型並無特別關聯。銅與濃硫酸的反應需要加熱,可這是個放熱反應,看來需要加熱並不意味着反應就得吸熱。不過對於吸熱反應一定要加熱才能發生,學生們倒是一致同意的,因為他們舉不出反例。此時教師便需演示Ba(OH)2·8H2O固體與NH4Cl固體或是NH4HCO3粉末與鹽酸的吸熱反應實驗了。這些實驗的效果都十分明顯,它們豐富了學生頭腦中的反應實例——原來吸熱反應也有不需要加熱的。

在此基礎上,新的問題自然產生:既然吸熱放熱與反應是否需要加熱並無必然聯繫,那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吸熱反應吸收的熱量到哪裏去了?放熱反應放出的熱量又來自哪裏?這些問題只需提出便可引導學生在他們已有的認知中尋找答案。因為質量守恆、能量守恆的概念已在學生們的國中化學、物理課程的學習中基本建立。當他們意識到能量並不能憑空產生和憑空消失的時候,便已明白反應熱是貯存在反應前後的各種化學物質中的,化學反應的過程也是能量存儲和釋放的過程。至於反應的熱效應在數值上相當於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的差值,這一定量關係也是在以上認識的基礎上可由學生自己得出的結論。

由宏觀現象到微觀本質是化學研究的思路。只需提醒學生關注到化學學科的這種研究特點,便自然引發學生對反應熱微觀本質的思考,而這一定是與化學反應的微觀本質是聯繫在一起的。看上去,像“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正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可由鍵能數據計算出理論上的反應熱”是需要教給學生的新內容,但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只需用問題引起學生對微觀的關注,他們便會搜索出頭腦中原有的關於“化學反應是分子分為原子、原子重新組合”、“原子間強烈的相互作用稱為化學鍵”等這些已有的認知,並將這些認知進行再加工、重組,從而自己得出以上結論。而如果我們不本着尊重學生已有認知的態度來設計教學,不僅自己教得累,學生學得更累。

三、通過問題再從科學世界回到生活世界

如果説教學進行到這裏學生已對化學能與熱能之間的內在聯繫與相互轉化有了基本瞭解,那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進一步豐富學生關於反應熱的認知,並幫助他們從科學世界回到生活世界,以科學理性的眼光重新審視原來的生活現象。關於反應是否需要加熱與反應的熱效應並無必然聯繫這一點學生已有所認識,但反應過程的“加熱”是用來幹什麼的,這始終是學生的一個疑問,因為學生們見過太多需要加熱的反應了。這個問題還為將來選修模塊中進一步認識反應的活化能埋下伏筆,因此有必要展開討論。

四、認識是不斷髮展的——為將來的學習留下懸念

科學教育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獲得知識本身,還在於理解獲得知識的途徑、方法以及理解知識是變化發展的。因此有懸念的教學才能為學生將來進一步認知留下空間,懸念也應當成為豐富學生認知的一部分。教學到最後,提出2個問題供學生進一步思考:①愛因斯坦早已提出質量與能量是相互聯繫的(E=mc2),所以自然界的守恆統稱為“質能守恆定律”,既然如此,那我們今天是不是就不能再説化學反應前後“質量守恆”了呢?②既然自然界能量是守恆的,不會消失,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那為什麼還要提倡“節約使用能源”呢?

教學實踐表明,教學以這樣懸而未決的問題結束是很讓學生着迷的。課後他們爭論不休,通過“教”來引發“學”的目的達到了。也許在今後的選修模塊或物理課程的學習中,他們才能明白自然界還有熵的變化,才能明白光速數值的巨大在聯繫質量與能量關係上的意義,也許他們並沒有機會學習選修模塊,這些問題他們會始終心存疑惑,但這都沒關係,能感受到知識的浩瀚與自然的神奇也是極有意義的事。

總之,立足於豐富與放大學生認知的教學過程,是讓學生主動學習與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積極並富有成就感的過程;而立足於消除學生無知的教學過程,是教師外在強調與告之的過程,是一個消極而又艱難的過程。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不斷髮現自己認知能力與優勢,這是令人奮進的;而學生一次又一次地面對自己的無知與不足,是令人沮喪的。

化學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瞭解什麼是化學,認識到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進一步認識自然、適應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認識到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關係非常密切。

2、通過收集材料、查閲資料、討論交流、實踐活動等具體探究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激發學生親近、熱愛並渴望瞭解化學的情感,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慾望,讓學生感觸化學的魅力、體會學習化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瞭解什麼是化學,激發學生對化學的熱愛之情、探究之慾。

【教學難點】

瞭解什麼是化學。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多媒體課件(內容包括“絢麗多彩的化學世界”視頻錄像、拓展教學內容的相關素材及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級鏈接)2、實驗相關器材及用品:試管、燒杯、玻棒、白紙(用NaOH溶液書寫“變化中學、探究中學”後晾乾)、NaOH溶液、酚酞試液、澄清的石灰水、稀鹽酸等。

學生準備:收集一些常見或不常見的材料、用品、食品、藥品等實物和相關的説明書、商標等,以及相關的現代高科技信息資料。

【教學設計】

1、教學方法:收集資料、指導閲讀、實驗展示、討論交流、拓展探究

2、教學步驟:

3、活動與作業:

請你參考下列主題(任選一個或多個)或自擬,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查詢相關材料或自主上網搜索(可參考課件)、,完成一篇小論文或自辦、合辦一期小報(報題目自擬,突出個性、特色)進行交流:

①有關化學學科形成的歷史

②化學在現代社會的應用舉例

③探索學好化學知識的方法

④你最感興趣的化學前沿知識

⑤你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的化學知識

⑥其它(自擬)

【點評】

本課題是九年級學生系統地學習化學的第一課。譚老師在教學中充分展示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魅力,“視頻導入”抓住了學生眼球,物質世界絢麗多彩的第一印象,濃縮了歷史的變遷、拓展了求知的視野。

教學中注意發揮教科書“圖文並茂、以圖代文”的特色,培養學生“解讀圖文”的自學能力,通過互動實踐的探究突出化學學科的特點。教學中展示學生課前調查的信息,能較好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如此堅持下去,其深層次的教學意義還在於讓學生通過互動實踐活動、資源共享展示等環節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

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讓學生“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理念。更可貴的是運用唯物辯證法、實踐第一性的觀點向學生推介出學習化學的基本方法————變化中學、探究中學。

化學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化學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原則和書寫方法。

3.化學方程式的含義和讀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1)化學方程式的含義。

(2)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

2.難點: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二)整體感知

本節根據質量守恆定律,採用從實驗入手的討論法導出化學方程式的概念。在進行書寫配平的教學中,採用講練結合的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又加深對化學方程式含義的理解和讀寫。

(三)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前面我們學習了質量守恆定律,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是什麼,為什麼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理解應用質量守恆定律應注意哪些問題?

[新課導入]:前面我們已經學習過元素、原子、分子、離子都可以用化學符號來表示,這些符號是化學最基礎的語言,通稱為“化學語言”。那麼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用哪種“化學用語”表示呢?這將是我們本節要學習的內容——化學方程式。化學上有沒有一種式子,既能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又能反映質量守恆這一特點呢?

[板書]:一.化學方程式:用化學式來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在文字表達式的基礎上,用化學式表示該化學反應並把箭頭改為等號,稱之為化學方程式。

[舉例]:如木炭在氧氣中燃燒:c + o2 === co2 12 32 44

[講解]:這個式子不僅表示了反應物、生成物和反應條件,同時,通過相對分子質量還可以表示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係,即各物質之間的關係,這就是説,每12份質量的c和32份質量的o2在點燃的條件下完全反應,能生成44份質量的co2。

[提問]:那麼化學方程式的寫法是不是隻要把反應物和生成物都用化學式來表示就可以了呢?請看“氯酸鉀受熱分解”反應:kclo3 === kcl + o2能不能稱作化學方程式,怎樣才能使它成為符合質量守恆定律的化學方程式呢?

[板書]:二.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教師活動]:組織學生閲讀課本第71-72頁有關內容,組織學生討論:

(1)書寫化學方程式必須遵守哪些原則?

(2)具體書寫步驟是怎樣的?(以氯酸鉀受熱分解為例)

[學生活動]:閲讀,討論得出結論。

[板書]:1.書寫原則:一是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

二是遵守質量守恆定律。

2.書寫步驟:①根據實驗事實寫出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

②配平化學方程式;

③註明化學反應發生的條件和標明“↑”、“↓”。

(説明“δ”、“↑”、“↓”等符號表示的意義。)

[教師活動]:以“磷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為例,用“最小公倍數配平法”,講請書寫原則及配平方法。

[學生活動]:學生練習配平、討論分析出現的錯誤及注意事項。

[提問]:①什麼是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②用最小公倍數配平法的`步驟?

③為什麼説質量守恆定律是書寫化學方程式的理論基礎?

[目的意圖]:加深理解,熟練掌握配平方法。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閲讀課本p71頁第三自然段。

[板書]:三.化學方程式的含義和讀法

[學生活動]:學生閲讀課本第71頁第三自然段並討論:化學方程式表示的含義,化學方程式的讀法。

[教師活動]:結合氯酸鉀分解反應講述化學方程式表示的質和量的意義及讀法(説明“+”和“=”表示的意義)。

[板書]:2kclo3 == 2kcl + 3o2↑

2×(39+35.5+3×16) 2×(39+35.5) 3×16×2=245 =149 =96

1.含義:[質]:表明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和生成物即反應進行的條件。

[量]:表明了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係,即各物質之間的質量比。

2.讀法:[質]:氯酸鉀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的條件下加熱生成氯化鉀和氧氣。

[量]:每245份質量的氯酸鉀在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條件下加熱生成149份質量的氯化鉀和96份質量的氧氣。

[學生活動]:相鄰座位同學相互練習讀法。

[教師活動]:簡單介紹奇數配偶法和觀察法配平方法。

[目的者圖]:培養學生按照化學的含義去理解和讀寫化學方程式。

(四)總結、擴展

1.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左寫反應物,右寫生成物;

中間連等號,條件要注清;

生成氣體、沉澱,箭頭要標明。

2.最小公倍數配平法步驟:

①找出在反應式兩邊各出現過一次,並且兩邊原子個數相差較多或最小公倍數較大的元素作為配平的突破口。

②求它的最小公倍數。

③推出各化學式前面的係數。

④把橫線改成等號。

⑤檢查。

化學教學設計9

一、教學設計思路

在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切實提高課堂的實效性,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就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設計中也應以學生所求、所需為基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學生研讀、質疑、思悟為主體,以教師啟發、辨析、點撥為主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二、教材分析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級第七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共2個課題:燃燒和滅火;燃料的合理利用與開發。其中1課題是重點,也是難點,並且配有大量的實驗來解決重點和難點。本單元從常見的燃燒現象入手,介紹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識。利用燃燒反應的實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燒,所以,在介紹燃燒等知識之後,又介紹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等。並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聯繫實踐的科學理念。

三、學情分析

本單元在內容的安排上注意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出發,選擇學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見的知識和現象,並配合圖像,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感受;同時,注意通過與探究、調查研究、討論和實驗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材中還適當的編入與社會發展、新科技等相關的資料,以開闊學生的眼界。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瞭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時瞭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認識合理開採和節約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瞭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認識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

3、瞭解化石燃料燃燒對環境的影響,認識使用和開發清潔燃料及各種能源的重要性。

過程和方法:

1、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2、從化石燃料的元素組成及其變化角度,分析化石燃料燃燒在使用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

3、通過對燃料的選用和化石燃料綜合利用的學習,培養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引導學生自主研究,學習對現象,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認識燃燒的條件;認識滅火的基本原理;掌握滅火的常用措施;瞭解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增強安全意識;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為載體,體會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感受化學對改善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3、體會化石燃料的寶貴性和開發新能源的重要性,樹立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五、重點:

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認識使用和開發清潔能源及各種能源的重要性。

六、難點:

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七、教學方法:

實驗、歸納、練習設計相結合。

八、教學過程:

課題1燃燒和滅火

教材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着重於描述燃燒的概念、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第二部分着重描述爆炸,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引入】在研究氧氣的化學性質時,我們知道許多物質可以在氧氣或空氣中燃燒。在本節中,我們將學習燃燒、燃燒的條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提問】生活中有許多燃燒現象,你能根據這些現象列舉一些使物質燃燒的方法嗎?

【回答】用火柴、打火機、煙火、爐火等火源將紙、煤、酒精燈等引燃,用電子打火點煙、鑽木取火等

物質燃燒的共同特徵和反應實質

待徵——發光、發熱

實質——劇烈的氧化反應

總結:

【板書】燃燒: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演示】在燒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熱水,在燒杯上放一塊薄銅片,在銅片的兩端分別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紅磷,過一會兒後白磷燃燒起來而紅磷不燃燒。

【提問】通過對上述實驗進行分析,可燃物在什麼條件下才能夠燃燒?

【演示】在玻璃棒的下端、中部、上部三處各系上一小塊白磷,把玻璃棒插到盛有80℃熱水的燒杯裏,使下端的白磷浸沒在熱水中,中部的白磷懸於水面處,上部的白磷露在燒杯外,結果只有水面處的白磷燃起來了。

【分析】水面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温度都達到了着火點,不同的是水面上的白磷與空氣接觸了而水中的沒有,這就説明物質必須與氧氣接觸才能燃燒;水面上的白磷與燒杯外的白磷同在空氣中,而燒杯外的白磷下面沒有熱水,其温度未達到着火點,説明物質要燃燒還得使其温度達到着火點。

一、燃燒的條件

(1)可燃物

(2)要與氧氣接觸。

(3)可燃物要達到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點。

【小結】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設問】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若缺少一個就不能燃燒。當發生了火災時,應如何滅火呢?

【講解】滅火的原理是由燃燒的條件決定的,即破壞燃燒的條件之一,就可以滅火。可見,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説明同一問題,兩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二、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一:將可燃物與氧氣隔絕。

原理二:將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點以下。

【討論】

1.實驗室如何熄滅酒精燈?它應用了什麼原理?

2.木頭着火時,通常潑水可以熄滅,為什麼?

3.請聯繫實際,列舉一些常用的滅火方法,並分別説説它們的滅火的原理。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引入】大家知道,同是一種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燃燒的現象也不相同。如碳、硫、磷等在氧氣中燃燒就要比在空氣中劇烈;在同一條件下,有些物質能平靜燃燒,有些物質則急劇燃燒,甚至會發生爆炸。為什麼同是燃燒,但現象會出現如此的差異呢?

燃燒的特殊現象——爆炸

【講解】通過上述實驗我們看到:

1.氧氣的含量不同,可燃物燃燒的激烈程度是不同的。

2.由於可燃物與空氣充分混合,經點燃在一定空間內急劇燃燒,生成的氣體受熱急劇膨脹即引起爆炸。所以在油庫、麪粉加工廠、紡織廠的一些車間都寫有嚴禁煙火的警告,就是因為這些地方的空氣中常混有可燃性氣體或粉塵,它們接觸到明火,就會有爆炸的危險。

【引入】外界條件的變化對燃燒的現象也有影響,總的來説就是

【板書】可燃物與氧氣接觸面積越大,氧氣濃度越高,燃燒就越劇烈。在一定空間內急劇燃燒,並有氣體生成,可以引發爆炸。

化學教學設計10

【目的要求】:

1.掌握酸的分類和命名以及酸的通性;

2.瞭解金屬活動順序的意義並能初步運用其判斷置換反應能否發生,培養分析和解題能力;

3.理解中和反應,瞭解它在生產和科研中的應用;

4.瞭解PH值與溶液酸鹼性的關係,PH試紙的使用方法及溶液的酸鹼度對生產的意義。

【重、難點】:

1.酸的分類和命名;

2.溶液的PH值;

【教學方法】:

實驗引導,分析對比,總結歸納,練習鞏固

【教具】:

銅、硫酸、鹽酸、PH試紙、酸、鹼、鹽溶液和土壤溶液、氫氧化鈉、酚酞、氧化鈣、水

【教學過程】:

複習引入:複習酸的概念,舉例説明學過的酸。

投影:觀察下列兩組酸在組成上有何特點?電離出氫離子個數如何?

H2SO4 HCl

HNO3 H2S

H2CO3 HF

H3PO4 HI

H2SO3 HBr

歸納:酸的分類和命名

投影:

含氧酸無氧酸

一元酸HNO3 HCl HF HI

二元酸H2SO4 H2CO3 H2S

三元酸H3PO4

練習:《掌握化學》250/2

學生活動: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並總結反應規律

(1)Al + HCl Fe + H2SO4

(2)Fe2O3 + HCl CuO + H2SO4 Fe2O3 + HNO3

(3)HCl + NaOH H2SO4 + Ba(OH)2 HNO3 + Cu(OH)2

(4)HCl + AgNO3 HCl + CaCO3 H2SO4 + BaCl2 H2SO4 + Na2SO4

提問:回憶鹽酸和硫酸的化學性質,為什麼它們具有類似的化學性質呢?從酸電離產生的離子來看,有何共同點?

提問:是否所有的金屬都能與酸反應放出氫氣?

演示實驗:Cu + HCl ; Ag + HCl

討論:哪些金屬才能與酸反應放出氫氣,哪些金屬不能呢?有何規律?

講解:金屬活動順序及其應用;金屬與酸置換反應的條件

練習:判斷下列物質能否發生置換反應?

Fe + HCl Cu + H2SO4 Al + HNO3

Pb + HCl Mg + HNO3 Zn + HCl

Na + HCl Sn + H2SO4 Hg + H2SO4

提問:什麼叫鹼性氧化物?它有何性質?

講解:

1.鹼性氧化物的定義及其性質(少數與水反應;與酸反應)

2.鹼性氧化物與金屬氧化物的關係

演示實驗:氫氧化鈉中加酚酞,用鹽酸滴至無色為止

化學教學設計11

我在本學期中,擔任了九年級(2)班和(7)班的化學學科教育教學工作。眼看學期結束了,我對本學科在這學期的工作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

一、對化學科的認識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培養學生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學學實驗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細緻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我參加工作以來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三個基本原則,即:

(1)客觀性原則;

(2)嚴謹認真的原則;

(3)尊重學生,靈活引導的原則。

二、對教材的認識

我們現在使用的教材版本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我已經上了這教材兩年了,都是第一、二章時花的時間很多,特別是第三節。因為我覺得,要讓學生對這學科產生極大的興趣,就必須得用大量的演示實驗,同時,還有讓學生親自進實驗室去學會基本的實驗操作。這樣,學生會才會有興趣,才記得牢些知識及操作步驟。進入第三章後,第三、四節花的時間較多,但還有部分學生不會用化合價去判斷化學式的對與錯。第四章中,第二節花的時間也多,可是很多學生就是寫錯化學方程式。我覺得,教材上安排的時間來上完我所説的章節,無論如何是不夠的,而且,書上對這些的習題也少,應該多點,便於學生自己複習鞏固。另外,本冊書完了,但沒有期末練習題,我覺得,應該針對會考的題型給學生出一些典型的測試題。課本最後的儀器圖形及一些操作圖,我認為不夠全面,還應該把、常用的儀器和重要的操作圖也畫出來,這樣,便於學生在老師上課之前自己就可以去學習,同時,在老師講課時能給學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三、本學期所做的工作

(1)抓基礎知識。抓基礎知識就是要抓化學課本知識,教學中力求每章節過關。由於各學生之間的智力差異和學習基礎不同,學生對化學的知識的掌握能力不同,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儘量降低落後面。那種為了留更多的複習時間而在平時教學中拼命趕進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學生對知識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學習跟不上的學生對化學失去興趣。

(2)抓基本技能。抓基本技能就是要抓好化學用語的使用技能和實驗基本技能。平時的實驗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瞭解每個實驗涉及的化學反應原理、裝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給機會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體驗通過實驗進行觀察和研究的過程和樂趣,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3)抓思維方法。抓思維方法,就是要讓學生形成一種習慣:學習上一定要獨立自主,在此基礎之上,學會學習化學的“基本學科思維方法”。

(4)抓晚自習輔導。我一週只有一節化學晚自習,因此,我在晚自習時,都給學生進行試題講解,還對個別學生進行專門的思想輔導和知識輔導。

(5)抓教學大綱(化學課程標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教育戰線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們學校雖然還麼有實施化學新課程標準,但老師們都已開始研究新課程的特點,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以外,要提前在九年級化學的教學中參考和滲透“新課標”的要求。

(6)抓自身業務學習。本學期我能積極參加各級部門舉行的教研活動。在學習、相互研討的過程中,我自身的教學能力水平得到了提高。

四、存在的不足

(1)對學生的嚴厲程度不夠;

(2)給學生複習時的細緻程度不夠;

(3)自己對新的有關化學的知識瞭解得較少;

(4)有時沒有及時地給學生評講作業。

總之,在本學期中,我順利地完成了本學期的化學科教育教學工作任務,相信學生對我也有一個滿意的評價。儘管有些地方做得還不是很到位,但我相信,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用我的實際行動來教育好我的學生的。

化學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酸性、強氧化性、不穩定性)。

2.通過學生實驗手段,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3.在濃硝酸和稀硝酸的對比學習中,滲透“量變和質變”的辨證規律。

4.通過介紹化學家的故事,使學生樹立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品質,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硝酸的不穩定性和強氧化性

【教學難點】

硝酸的強氧化性

【教學過程】

[故事導入]玻爾巧藏諾貝爾金獎章

丹麥有位叫玻爾的科學家,37歲時他獲得了1922年的諾貝爾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玻爾被迫離開即將被德軍佔領的祖國,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國的決心,他決定將諾貝爾獎章留在實驗室。玻爾把金獎章溶解在盛有王水試劑瓶裏。後來,納粹分子竄入玻爾實驗室,那個試劑瓶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他們卻一無所知。戰爭結束後,玻爾從王水中把金還原出來,並重新鑄成獎章。而玻爾配製王水的主要組成之一是“硝酸”。

一、硝酸的強氧化性

[設疑]硝酸有酸性,能否與金屬反應放出氫氣?

[演示]濃硝酸與Cu反應

[講解]從實驗現象“紅棕色氣體生成”判斷生成物中是N02而非H2.進一步從氧化還原反應説明反應的本質是+5價的氮得電子能力比H+1強。

[學生實驗]比較濃硝酸、稀硝酸分別與Cu反應

[記錄並討論]

反應現象

產物

濃硝酸+Cu

片:有大量氣泡產生

2.溶液顏色:無色變為綠色

3.氣體顏色:紅棕色

4.反應劇烈程度:劇烈

5.觸摸容器外壁:很熱

Cu(NO3)2、NO2和H20

稀硝酸+Cu

片:有氣泡產生

2.溶液顏色:無色變為藍色

3.氣體顏色:無色

(打開止水夾後)無色變為紅棕色

4.反應劇烈程度:緩慢

5.觸摸容器外壁:温熱

Cu(NO3)2、NO和H20

1.與金屬反應:

Cu+4HN03(濃)=Cu(NO3)2+ 2NO2↑+2H20

3Cu+8HN03(稀)3Cu(NO3)2+ 2NO↑+ 4H20

[講述]除金、鉑等少數金屬外,硝酸幾乎能與所有金屬反應;當濃硝酸與濃鹽酸按體積比為1:3混合時,就配製成玻爾的“王水”溶液,王水的氧化性比濃硝酸強,可以溶解金。鉑等不溶於硝酸的金屬。

[設問]比較濃硫酸的性質,濃硝酸能否與非金屬反應?

[練習]與非金屬反應:C+HNO3(濃)S+HNO3(濃)P+HNO3(濃)

2.與非金屬反應:

C+4HNO3(濃)=CO2↑+4NO2↑+2H2O

S+6HNO3(濃)=H2SO4+6NO2↑+2H2O

P+5HNO3(濃)=H3PO4↑+5NO2↑+H2O

[提問]硝酸與哪些金屬及非金屬反應?產物是什麼?硝酸濃度與還原產物有什麼關係?

[小結]反應規律:

①除Au、Pt等少數金屬外,硝酸幾乎可能氧化所有的金屬。

②常温下Fe、Al等金屬在濃HNO3中發生“純化”。

③硝酸越濃,其氧化性越強。如稀HNO3可使石蕊試變紅,而濃HNO3可使石蕊試液先變紅後褪色。

④一般來説,活潑金屬與HNO3反應不生成H2,濃HNO3的還原產物為NO2,稀HNO3的還原產物為NO。活潑金屬與極稀HNO3反應時,還原產物複雜,可為NO、N2O、NH4NO3等。

⑤非金屬單質可被HNO3氧化為最高價氧化物或其含氧酸。

⑥王水(濃HNO3和濃HCl按體積比1:3配製)具有更強的氧化性,能溶解Au、Pt。

[強調]反應物或條件不同,硝酸產物發生變化:NO2、HNO2、NO、N2O、N2、NH3 。

如:4Zn+10HNO3=4Zn(NO3)2+N20+5H2O

注意:4Zn+10HNO3(稀)=4Zn(NO3)2+N20+5H2O

[設疑]濃硝酸與活潑金屬反應是否也劇烈?

[學生實驗]濃硝酸十鋁片

[講解]鈍化原理:鐵、鋁與冷的濃硫酸或濃硝酸,表面被氧化為牢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酸與內層金屬進一步反應。

3.鐵、鋁與冷的濃硫酸或濃硝酸常温下發生鈍化。

[提問]濃硝酸的運輸和貯存可用何種物質制的容器?

[展示]一瓶呈黃色的濃硝酸,問為什麼呈黃色?

4.不穩定性

4HN03 == 2H20+ 4NO2↑+02↑

[提問]硝酸應如何貯存?

[設疑]有人認為,“比較濃硝酸和稀硝酸的還原產物的化合價,濃HN03中的氮從+5降為+4而稀HN03,中的氮從+5價降為+2,從化合價變化可以判斷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濃硝酸強。”這種看法是否正確?為什麼?

[提示]從濃硝酸、稀硝酸分別與Cu反應的反應條件。劇烈程度分析。

[講述]硝酸用途:硝酸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於製造炸藥、染料、塑料、硝酸鹽等;在實驗室裏,它是一種重要的化學試劑。

化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使學生掌握電解的原理,能夠準確判斷電解池的陰、陽極;正確書寫兩極所發生的反應及電解的總化學方程式;會判斷兩極所發生的是氧化反應,還是還原反應;掌握惰性材料做電極時,離子的放電順序。

能力培養:通過看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分組實驗,使學生親自實踐感悟求知過程,培養觀察能力、動手實驗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一些設問及質疑,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概括總結的能力,以及形成規律性認識的能力。

科學思想:從實驗現象分析得出宏觀現象和微觀本質的關係,使學生領悟到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科學品質:通過分組動手實驗,並準確記錄實驗現象的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求實的精神及團結合作精神。

科學方法: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過程,結合電極上的氧化還原反應,得出電解的概念,通過分析過程,使學生領悟到科學的正確的分析問題的方法。

重點、難點:

電解的基本原理;離子放電順序。

學習分析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

(複習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原電池的有關知識,請大家回憶,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是什麼?

(總結)構成原電池的條件:

1.活潑性不同的兩個電極;

2.電解質溶液;

3.形成閉合電路;

思考,回答。觀察現象:電流表的指針發生偏移;

複習鞏固原電池的組成條件和電極反應及原電池的兩極判斷方法。

4.自發氧化還原反應。

(投影顯示)如下圖所示。要求:觀察實驗現象,並回答在兩極發生了什麼反應?

師活動

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觀察要點:

①電流表指針的變化。

②碳棒上有什麼變化?

2.碳棒上有紅色物質生成。

寫出電極反應:鐵為負極,碳棒為正極。

Fe:Fe-2e=Fe2+

氧化反應C:Cu2++2e=Cu還原反應

總反應方程式:Fe+Cu2+=Fe2++Cu為電解CuCl2溶液的實驗做對照。

(設疑)設計三個實驗

(投影顯示)

1.將兩根碳棒分別插入裝有CuCl2溶液的小燒杯中,浸一會,取出碳棒觀察碳棒表面現象(圖1);

2.用導線連接碳棒後,再浸入CuCl2溶液一會兒,取出碳棒,觀察碳棒表面變化(圖2);

3.浸入CuCl2溶液中的兩根碳棒,分別跟直流電源的正極和負極相分組實驗。

觀察實驗現象,準確記錄實驗現象,彙報實驗結果。

回答:前兩個實驗碳棒上沒有明顯變化,第三個實驗通電一會兒發現,與電源負極相連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紅色固體物質析出,與電源正極相連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濕潤的澱粉-KI試紙變藍的氣體生成。

分析整理作出判斷。紅色物質為銅,黃綠色使濕潤澱粉-KI試紙變藍的氣體為氯氣。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觀察能力,準確記錄實驗能力及團結合作精神。

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連接,接通一段時間後,觀察兩極上的現象並用濕潤的KI-澱粉試紙檢驗所生成的氣體(圖3)。

要求:操作規範,注意安全。

(提問)三個實驗的現象和結果如何?(評價)學生實驗情況,對好的給予表揚。

(講述)在類似的實驗中,規定:與直流電源負極相連的電極叫陰極;與直流電源正極相連的電極叫陽極。

(板書)電源負極-陰極電解池

正極-陽極

陽極產物—氯氣(Cl2)陰極產物—銅(Cu)

設計意圖

(質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

(提示)討論提綱(投影顯示)

1.通電前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這些離子是如何運動的? 2.接通直流電後,原來的離子運動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3.有關離子在兩極發生了什麼樣的反應?

(總結板書)通電前:CuCl2=Cu2++2Cl-通電後:陽極:2Cl--2e=Cl2↑

討論分析,回答:

1.通電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動。

2.通電後帶正電的Cu2+、H+向陰極移動;帶負電的Cl-、OH-向陽極移動。 2+在陰極得電子變成了單質Cu,Cl-在陽極失電子變成了Cl2。

調動學生思維,分層次思考,有利於激發學習興趣。分析方法在教學中潛移默化的滲透。

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化學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人體的元素組成,瞭解一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

瞭解人體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認識到只有均衡膳食才能更好的維持人體的元素平衡。

過程與方法:

通過與同學討論、查閲資料,瞭解鈣、鐵、鋅、碘等營養元素的食物來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題學習,更加註意平常的飲食營養搭配,改掉偏食、挑食、不吃蔬菜等不良

習慣。

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辯證地看待化學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一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微量元素對人體的作用及適宜攝入量。

難點:將所學知識上升為意識,再將意識轉化為行為。

三、設計思路:

從補鈣的生活經驗,從電視中經常看到有關補鈣、補鋅和補鐵等廣告,以此為基礎對於本課題內容應該不難理解。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學習時不夠重視。

四、教學過程

【導入】播放“黃金搭檔”廣告視頻

【講解與過渡】廣告語中的鈣、鐵、鋅、硒是元素。(引入課題)

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

一人體中的化學元素

【指導閲讀】引導學生閲讀教材P55,並出示下列問題:

1.人體中常量元素有哪些,哪幾種含量較高主要以什麼形式存在

2.人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麼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是什麼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區別對人體有什麼作用

【學生活動】仔細閲讀課本,認識教材上圖表的內容,思考並回答有關問題。 【教師點評並講解】人體中含量超過%的為常量元素,含量在%以下的為微量元素,它們能夠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促進身體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材料。

一人體中的化學元素1常量元素2微量元素【講解】氧、鈣是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常見的主要有鐵、鋅、碘、硒等。 【過渡】猜字謎

【學生活動】討論,思考,回答

【教師講解】

常量元素鈣鈉鉀

微量元素鐵鋅硒氟碘

有害元素鉛鎘汞(介紹水俁病痛痛病)

課堂練習

一、人體中的化學元素

常量元素(含量大於%):O,C,H,N,Ca,P,K,S,Na,Cl,Mg微量元素(含量小於%):Fe,Zn,F,I,Se(硒)

二、一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1.常量元素:鈣鈉鉀

2.微量元素:鐵鋅硒氟碘3.有害元素:鉛鎘汞

五、教學反思:

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本節課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繫也是非常密切的,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係,感悟化學知識的重要性。本節課的教學大量用到學生分組討論,緊緊圍繞課程標準確立三維目標,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對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與本節課相關的問題能夠做出解釋。

化學教學設計15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塊2第三章《有機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機物的學習為切入點,讓學生在國中有機物常識的基礎上,能進一步從結構的角度,加深對有機物和有機化學的整體認識。選取的代表物都與生活聯繫密切,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的、聽到的和摸到的,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可以增加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必修模塊的有機化學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為滿足公民基本科學素養的要求,提供有機化學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識,使學生從熟悉的有機化合物入手,瞭解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目的、內容和方法,認識到有機化學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能用所學知識解釋和説明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和物質用途;另一方面為進一步學習有機化學的學生,打好最基本知識基礎、幫助他們瞭解有機化學的概況和主要研究方法,激發他們深入學習的慾望。

苯就是幾種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學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被列為必修內容。本節課主要介紹苯的物理性質、分子結構、化學性質,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從結構角度適當深化對學生苯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係,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苯分子結構中特殊的化學鍵決定了苯的化學性質。它是對中學階段烴類成鍵知識以及性質的總結與拓展。學好苯的知識對後續有機物的學習具有指導作用。通過這節課,學生基本掌握了有機化學的學習方法,能利用物質的結構推斷物質的性質,利用物質的性質來推斷物質的結構。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在學習苯的知識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甲烷和烷烴、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單鍵、碳碳雙鍵的結構特徵和特徵反應。根據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這些知識就是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已經具備的“先行組織者”,苯有關知識的學習要以此為基礎,注意新知識和“先行組織者”之間的聯繫。學生運用“先行組織者”對苯分子的結構進行推測,繼而根據分子結構推測苯的化學性質。

三、具體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例舉苯的主要物理性質(顏色、狀態、熔點、沸點);掌握苯的分子結構並能夠描述其結構特徵;通過苯與溴、濃硝酸等反應,掌握苯能燃燒、易取代、難加成的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苯分子組成及結構、性質的探究加強觀察、歸納、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訓練,進一步認識研究有機物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以苯為例,論證物質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辨證關係;參與苯分子結構的探究過程,瞭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發展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明顯地表現出科學解釋必須與實驗證據、自然觀察相一致的實證精神;

能從歷史的角度理解科學家們提出的理論在當時具有的意義,從而理解科學的本質;體會想象力和創造力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認識技術的更新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以假説的方法研究苯的結構,掌握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苯分子的結構特點和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方法:以化學史為載體的科學探究法

五、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

20xx年4月頒佈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

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這一理念,要求課堂教學要貼近生活、貼近社會,使學生學習“有用的化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根據建構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教學設計思想,依據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原則,在構建學生的學習環境時,採用的是“拋錨式教學”。

本節課沿着歷史的發展脈絡設置了八個學習任務,將一個完整的發現苯、認識苯的過程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運用引導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親歷“苯的發現之旅”,體會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樂趣,訓練科學方法。本課採用化學史和科學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把演示實驗、探究實驗、苯分子結構假説的提出和證實(或發展)串聯起來,按科學發現基本過程的順序設計教學程序。從發展學生自主性、創新性的角度出發,先啟發學生自己寫出C6H6可能的鏈烴結構簡式,然後設計實驗否定苯具有鏈式結構,從而發現並明確問題。再通過介紹凱庫勒等科學家的研究工作,從運用假説的角度讓學生認識並體驗科學探索的基本過程。

六、教學信息技術

依據心理學知識,人類獲取的信息80%來源於視覺,多種感覺協調運用時,獲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節課採用多媒體幻燈片與板書結合的呈現方式增強信息刺激力度,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儘可能多地獲取有效信息。

教具:苯分子結構模型、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相關實驗裝置及其藥品。

標籤: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g4okd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