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集合15篇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集合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中數學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集合15篇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1

教材與學情:

解直角三角形的應用是在學生熟練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解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它是把一些實際問題轉化為解直角三角形的數學問題,對分析問題能力要求較高,這會使學生學習感到困難,在教學中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信息論原理:

將直角三角形中邊角關係作為已有信息,通過複習(輸入),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貯存);再通過例題講解,達到信息處理;通過總結歸納,使信息優化;通過變式練習,使信息強化並能靈活運用;通過佈置作業,使信息得到反饋。

教學目標

⒈認知目標:

⑴懂得常見名詞(如仰角、俯角)的意義

⑵能正確理解題意,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

⑶能利用已有知識,通過直接解三角形或列方程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⒉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靈活性。

⒊情感目標:使學生能理論聯繫實際,培養學生的對立統一的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利用解直角三角形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難點:正確理解題意,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信息優化策略:

⑴在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探究中,神經興奮,思維活動始終處於積極狀態

⑵在歸納、變換中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和創造性。

⑶重視學法指導,以加速教學效績信息的順利體現。

 教學媒體:

投影儀、教具(一個鋭角三角形,可變換圖2-圖7)

 高潮設計:

1、例1、例2圖形基本相同,但解法不同;這是為什麼?學生的思維處於積極探求狀態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將一個鋭角三角形紙片通過旋轉、翻折等變換,使學生對問題本質有了更深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輸入並貯存信息

1.提問:如圖,在Rt△ABC中,∠C=90°。

⑴三邊a、b、c有什麼關係?

⑵兩鋭角∠A、∠B有怎樣的關係?

⑶邊與角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2.提問:解直角三角形應具備怎樣的條件:

注: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係及解直角三角形的條件由投影給出,便於學生貯存信息

二、實例講解,處理信息:

例1.(投影)在水平線上一點C,測得同頂的`仰角為30°,向山沿直線 前進20為到D處,再測山頂A的仰角為60°,求山高AB。

⑴引導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⑵分析:求AB可以解Rt△ABD和

Rt△ABC,但兩三角形中都不具備直接條件,但由於∠ADB=2∠C,很容易發現AD=CD=20米,故可以解Rt△ABD,求得AB。

⑶解題過程,學生練習。

⑷思考:假如∠ADB=45°,能否直接來解一個三角形呢?請看例2。

例2.(投影)在水平線上一點C,測得山頂A的仰角為30°,向山沿直線前進20米到D處,再測山頂A的仰角為45°,求山高AB。

分析:

⑴在Rt△ABC和Rt△ABD中,都沒有兩個已知元素,故不能直接解一個三角形來求出AB。

⑵考慮到AB是兩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而CD是兩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而CD均不是兩個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但CD=BC=BD,啟以學生設AB=X,通過 列方程來解,然後板書解題過程。

解:設山高AB=x米

在Rt△ADB中,∠B=90°∠ADB=45°

∵BD=AB=x(米)

在Rt△ABC中,tgC=AB/BC

∴BC=AB/tgC=√3(米)

∵CD=BC-BD

∴√3x-x=20 解得 x=(10√3+10)米

答:山高AB是(10√3+10)米

 三、歸納總結,優化信息

例2的圖開完全一樣,如圖,均已知∠1、∠2及CD,例1中 ∠2=2∠1 求AB,則需解Rt△ABD例2中∠2≠2∠1求AB,則利用CD=BC-BD,列方程來解。

四、變式訓練,強化信息

(投影)練習1:如圖,山上有鐵塔CD為m米,從地上一點測得塔頂C的仰角為∝,塔底D的仰角為β,求山高BD。

練習2:如圖,海岸上有A、B兩點相距120米,由A、B兩點觀測海上一保輪船C,得∠CAB=60°∠CBA=75°,求輪船C到海岸AB的距離。

練習3:在塔PQ的正西方向A點測得頂端P的

仰角為30°,在塔的正南方向B點處,測得頂端P的仰角為45°且AB=60米,求塔高PQ。

教師待學生解題完畢後,進行講評,並利用教具揭示各題實質:

⑴將基本圖形4旋轉90°,即得圖5;將基本圖形4中的Rt△ABD翻折180°,即可得圖6;將基本圖形4中Rt△ABD繞AB旋轉90°,即可得圖7的立體圖形。

⑵引導學生歸納三個練習題的等量關係:

練習1的等量關係是AB=AB;練習2的等量關係是AD+BD=AB;練習3的等量關係是AQ2+BQ2=AB2

五、作業佈置,反饋信息

《幾何》第三冊P57第10題,P58第4題。

板書設計:

解直角三角形的應用

例1已知:………例2已知:………小結:………

求:………求:………

解:………解:………

練習1已知:………練習2已知:………練習3已知:………

求:………求:………求:………

解:………解:………解:………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2

7月8日至7月11日去寧波大學參加了“以深度學習為指導的國中數學習題教學與設計”培訓活動,感受頗多。

本次培訓在3月份已經報名,在負責人解老師第一次發短信確定是否參加培訓時,我是打了退堂鼓的,擔心疫情,不敢參加,但是我老公告訴我疫情形勢還可以,你去去沒問題的,然後我才再次確定參加的,再加上從嘉善去寧波路程遙遠,我們中午才到,以致於解老師一口叫出我和蔣老師的姓名,我是很驚喜的。通過後面的聽課,心裏暗自慶幸幸虧過來了,真是不虛此行!

第一堂課是寧波市名師、鄞州區曙光中學教研組長章劍雄老師的課,看着名字以為是一位高大的男老師,結果居然是一位瘦弱的女老師,小小地驚訝了一下,通過聽章老師的講座發現章老師瘦弱的身材卻聚集着龐大的能量,她的幾何直觀教學策略完美地詮釋了幾何直觀的.內涵以及“數形結合百般好”。聽了章老師的課我才發現原來有些幾何圖形的題目不用複雜的計算單憑圖形的剪拼就可以快捷得出答案,這對於計算困難的同學來説是一場及時雨。很多時候,學生會列式,但很難算對,圖形的計算往往都很複雜若是單憑圖形變換就能得出結果將大大減少學生的計算量,從而提高正確率。還有很多代數題從代數的角度很難解決或者比較麻煩,若是能夠畫出與之相對應的圖形,則可以事半功倍!雖然我們平時也在用數形結合,但是章老師用的是爐火純青,我們自愧不如!哎,得抓緊修煉呀!

第二堂課是浙江省特級教師、寧波市鄞州區國中數學教研員潘小梅老師的《解題教學的思考與實踐》。潘老師的第一句話就指明數學教學以及學習的核心:掌握數學就意味着善於解題。然後靈魂拷問:這三句話每個數學老師都應該牢記,你們會背嗎?(會用數學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思想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眼光表達現實世界)我暗暗汗顏┅┅潘老師以具體的題目來一點點給我們展示思維如何變無限為有限,如何找到問題的突破口等等。然後潘老師還給我們展示了她這一年來關於解題教學的嘗試:從會考複習解題教學到基本圖形的教學,再到會考數學壓軸題,最後是學生説題。每一塊內容都講得非常詳細,對於培訓的我們來説是滿滿的收穫!

後面的課我就不一一贅述了,總之每個老師的課都很接地氣,很實用,乾貨滿滿,期間解老師還安排李小紅老師給我們來了一場《向易經借智慧》的講座,李老師用詼諧幽默的話語給我們帶來了一場藝術的盛宴,最後以黃偉健老師的《不僅僅只是解題》的講座完美收官。黃老師是最接地氣的一位老師,他一直致力於如何讓不會做題的人也能得分的研究,也給予我很多啟示。

在本次培訓中,不僅上課的老師讓我們感到不虛此行,本次培訓負責接待和安排的解老師也讓我們非常感動,一切事宜都考慮的非常周到,我們的吃、住、學都很舒適,感謝本次上課的所有老師以及解老師,謝謝你們!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3

20xx年寒假期間,我讀《國中數學創新教學設計》一書對我很有幫助,感想很多。

教學設計作為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工作之一,對教學起着先導作用,它往往決定着教學工作的方向;同時教學設計的技能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已成為教師從師任教必備的基本功。所以教師瞭解國中數學教學設計的內容很有必要。新理念下的國中數學教學設計的內容可以包括:

(1) 教學目標。

在新理念下,教學目標一般包括過程性目標和結果性目標兩個方面,也可以進一步細分為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等多方面。

(2)任務分析

進行任務分析的重點在於關注幾個要點:

一是關注學生的起點;二是關注學生主要的認知障礙和可能的認知途徑;三是分析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四是研究達成目標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在這裏,有兩個問題十分重要:第一,要關注學生的經驗基礎,第二,要正確認識教材。對於前者,意味着不僅要考慮學科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科學習的心理規律;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國中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對於後者,意味着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本次新課程對我們提出的新要求,教材是極其宏觀性的一個藍本,覆蓋着非常廣闊的時空,主要對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起到指向作用。但教材僅僅是教師組織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素材,使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平台。新理念下的教材給教師留下了比較大的創造空間,進行任務分析,就必須改變“以教材為本處理教材”的現象,根據學生實際、教學實際和當地實際,模擬教材,重組教材,編制教材,消減技巧性訓練,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和現實性的成分,為實施開放式、活動式的探究、合作、參與等新型學習方式創造條件。事實上,對國中生來説,喜好數學問題,對有關的數學活動充滿好奇心,這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首要前提和發展動力。

(3)教學思路。

主要考慮具體的教學過程,包括創設的情景、活動的線索、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可能的情況下必須附設計説明。

(4)教學反思。

主要針對如下一些問題開展反思:

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如果沒有達到,分析其原因,並提供改進的方案。有哪些突發的靈感,印象最深的討論或學生獨特的想法?哪些地方與教學設計的不一樣,學生提出了哪些沒有想到的問題?為什麼會提出這些問題?

瞭解了教學設計的內容,為我們以後教學設計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今天,李老師帶着我們去看舞劇《羚羚的故事》。到那裏以後,先是主持人講話,之後是大隊輔導員李老師講話,她帶我們一起回顧了羚羚的故事的精彩鏡頭,看完了我覺得他們太辛苦了!

第一幕講的是在美麗的可可西里,有很多很多的羚羊在玩,羚羚和妹妹跟媽媽在説話,媽媽説:“你們看,藍藍的天空多漂亮啊!”羚羚説:“是啊,你看那朵雲彩多像我啊!”媽媽説:“這美麗的一切是很多很多媽媽的犧牲換來的!”之後,一位來西藏旅遊的少年來了,她和小羚羊玩耍,對小羚羊特別好。

第二幕講的是羚羚聽見“砰”的一聲,她問媽媽是怎麼回事,媽媽説:“這是槍聲,咱們趕快跑吧!”羚羚説:“妹妹呢?”她們到處找,突然發現妹妹已經被擊中了!羊媽媽剛想去救她,但是來不及了,偷獵者來了!妹妹被偷獵者帶走了,羚羚非常傷心!

第三幕講的是小羚羊們又累又餓,走不動了。羊媽媽説:“孩子,堅持一下吧!”羚羚問:“媽媽,我們要去哪兒?我們為什麼要離開可可西里?”媽媽説:“我們要去一個沒有人類的地方,因為現在的可可西里已經不是我們的家園了。”羚羚問:“媽媽,您不是説人類是我們的好朋友麼?我們為什麼要遠離他們?”羊媽媽説:“因為現在來可可西里的人是魔鬼,他們要殺掉我們,用我們的毛皮做衣服,我們要離開這裏!”小羚羊們走着走着,大雪來了,大雨來了,大風來了,羚羚實在受不了了。這時,她們的面前出現了一片沼澤地,小羚羊們很着急,怎麼過去呢?羊媽媽説:“我們已經沒有選擇了!”説着,所有的羊媽媽都跳了下去,她們揹着小羚羊過去了,但是羊媽媽們卻被埋在了沼澤地裏。羚羚和小羚羊們大喊着:“媽媽!媽媽!”這時少年來了,她正在尋找小羚羊,小羚羊看到她,跑了過去。少年説:“羚羚,是你嗎?你身上怎麼這麼多傷?你的媽媽呢?”羚羚傷心地説:“媽媽死了,妹妹也死了!”

第四幕講的是少年帶着她的朋友們來了,他們都是動物保護者,他們同小動物們一起打敗了偷獵者。小羚羊們又有了新的家園。這時候羚羚也當媽媽了,她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完這個故事,我想説:“可惡的偷獵者,不許再殺害小動物了!”因為中國的珍稀動物越來越少,比如大熊貓、揚子鱷、白鰭豚,我必須要保護小動物,我們每個人都要保護小動物,它們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讓我們每個人都做環保的小衞士!

研究教學方法的組合運用這一課題,對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質量有重要的意義。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方法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適用範圍。師生在教學中可以也應該自主選擇不同的教和學的方法,努力創造新的教和學的方法。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教學時必須注意方法選擇。我在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演講法、發現教學法與探究教學法 、訓練與實踐式教學方法、複習測驗式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等。其中用得最多的是演講法,其優勢在於:

(1)演講法可以説明一些原則,可以敍述一些事實,解決高中政治教學當中某些內容抽象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和概念。在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政治教學目的在於向學生傳授基本的理論知識從而讓學生具備正確是世界觀和方法論,從而具有在現實生活當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高中政治是一門與時事關係非常密切的學科,但是它同樣具有抽象性和矇蔽性,這些僅僅靠學生的自發理解是解決不了的,這時候,演講法就具備了相當的優勢。通過演講法,教師可以將政治學科當中難以理解的問題結合時事和例子深入淺出的講述清楚,插入有趣的例子和時事,這樣就可以將時效性和趣味性結合起來,既解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對政治這門學科的興趣,讓他們明白,這門學科對他們而言具有相當的實用性,而又不顯得課堂空蕩蕩。教師就可以通過“演講法”,把教學內容和例子相結合,就可以解決這些對學生而言非常抽象的概念和理念,畢竟,高中的學生的理解能力在挖掘發展當中。

(2)可以節省教學的時間,在高中政治教學的過程當中,有時候教學任務繁重在一節課當中,這個時候,“單向式”的演講法就可以節省時間,能夠順利完成當節教學任務;

正如之前所説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演講法有其優點,自然也有它的缺陷。它主要是在於「單向教學」的問題,教師不易掌握學生對教材的接受情況與瞭解的程度,同時也容易發生灌輸式教學的危險,如果教師對課堂出現的問題處理能力不強或者語言表達能力不夠,那麼在使用演講法時就很容易陷入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的情緒當中,因為畢竟來説高中政治這門學科對於學生來説已經有“枯燥無味”和“學了也沒什麼用”的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了,所以這時候對於高中的政治老師的課堂處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就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於使用演講法來説。因此,當高中政治教師在使用演講法之時,應當配合其它一些可以使學生參與的方法來使用,譬如:討論式、問題式、遊戲式等等,儘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同時通過語言的渲染力提高學生上課的情緒。

比如在講述到“公民的政治權利”這個概念時,就可以提出當前社會當中易讓人困惑的問題讓學生參與討論,通過這樣的設問討論,學生的情緒就非常高漲,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後再通過演講法由教師進行總結,這樣既可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也可以調節課堂氣氛,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彌補了演講法本身的缺陷。教學的重點並不完全在於將一大堆的知識或材料傾倒給學生。學生積極、熱切地參與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讓學生多有運用手及腦的機會是有益處的。對高中這些年紀稍大一點的學生而言,他們自主性很強,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愈給他們參與的機會,就學習得愈好。

在教學目標的落實方面需要改進的主要是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因為不管多好的方法,只有能被學生有效分享,為學生的學習提高助力,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方法。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1.這節的重點為:去括號。因此,本節所學的知識實際上就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一個鞏固和深化,要突破這個重點,只有在掌握方法的前提下,通過一定的練習來掌握。

2.去括號是整式加減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礎,也是今後繼續學習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方程,以及分式、函數等的重要基礎。

學情分析

1.去括號法則是教材上的教學內容,學生學習時會經常出現錯用法則的現象。實驗表明:完全可以用乘法分配律取代去括號法則.這是由於:(1)“去括號法則”,增加了記憶負擔和出錯的機會,容易出錯;(2)去括號的法則增加了解題長度,降低了學習效率;(3)用乘法分配律去括號的學習是同化而非順應,易於理解與掌握;(4)用乘法分配律去括號是迴歸本質,返璞歸真,且既可減少學習時間,又能提高運算的正確率。

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去括號時符號的變化規律;

2.能正確運用去括號進行合併同類項;

3.理解去括號的依據是乘法分配律。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去括號時符號的變化規律。

難點

括號外的因數是負數時符號的變化規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問題

青藏鐵路線上,列車在凍土地段的行駛速度是100千米/時,在非凍土地段的形式速度可以達到120千米/時。

請問:(3)在格爾木到拉薩路段,列車通過凍土地段比通過非凍土地段多用0.5小時,如果通過凍土地段需要t小時,則這段鐵路的全長可以怎麼樣表示?凍土地段與非凍土地段相差多少千米?

解:這段鐵路的全長為100t+120(t-0.5)(千米)

凍土地段與非凍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

提出問題,如何化簡上面的兩個式子?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二、探索新知

1.回顧:

1你記得乘法分配率嗎?怎麼用字母來表示呢?

a(b+c)=ab+ac

2-(-2)=(-1)*(-2)=2+(-3)=(+1)*(-3)=-3

2.探究

計算(試着把括號去掉)

(1)13+(7-5)(2)13-(7-5)

類比數的運算,去掉下面式子的.括號

(3)a+(b-c)(4)a-(b-c)

3.解決問題

100t+120(t-0.5)=100t-120(t-0.5)=

思考:

去掉括號前,括號內有幾項、是什麼符號?去括號後呢?

去括號的依據是什麼?

三、知識點歸納

去括號法則:

如果括號外的因數是正數,去括號後原括號內各項的符號與原來的符號相同;

如果括號外的因數是負數,去括號後原括號內各項的符號與原來的符號相反.

注意事項

(1)去括號規律要準確理解,去括號應對括號的每一項的符號都予考慮,做到要變都變;要不變,則誰也不變;

(2)括號內原有幾項去掉括號後仍有幾項.

四、例題精講

例4化簡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五、鞏固練習

課本P68練習第一題.

六、課堂小結

1.今天你收穫了什麼?

2.你覺得去括號時,應特別注意什麼?

七、佈置作業

課本P71習題2.2第2題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及其解集的意義;

(2)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通過具體問題抽象出不等式組的過程,培養學生逐步形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經歷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集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滲透類比和化歸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數形結合思想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養成自主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

(2)學生在解不等式組的過程中體會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直觀美和簡潔美。

2學情分析

本節討論的對象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幾個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從組成成員上看,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是在一元一次不等式基礎上發展的新概念;從組成形式上看,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與第八章學習的方程組有類似之處,都是同時滿足幾個數量關係,所求的都是集合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或幾個方程的公共解。因此,在本節教學中應注意前面的基礎,讓學生藉助對已學知識的認識學習新知識。

另外,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之後的又一次數學建模思想學習,是今後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是後續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函數的重要基礎,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另外,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數軸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處處滲透着數形結合的思想,這種數形結合的思想對學生今後學習數學有着重要的影響。

3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對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集的認識及其解法。

2、教學難點:對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集的認識及確定。

3、教學關鍵:利用數軸確定不等式組中各個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

4教學過程4.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温故知新

教師提問:

1、什麼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2、什麼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3、如何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針對性練習:

(設計意圖:檢驗學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關概念,為本節新課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同時對解不等式中的相關要點加以強調:①解不等式中,係數化為1時不等號的方向是否要改變;②在數軸上表示解集時“實心圓點”和“空心圓圈”的選擇;③要正確理解利用數軸表示出來的不等式解集的幾何意義。)

活動2【講授】創設問題情景,探索新知

1、問題(課本第127頁):用每分鐘可抽30 t水的抽水機來抽污水管道里積存的污水,估計積存的污水

超過1 200 t而不足1 500 t,那麼將污水抽完所用時間的範圍是什麼?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實例,讓學生經歷通過具體問題抽象出不等式組的過程,即經歷知識的拓展過程,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

2、引導學生找出問題中“積存的污水”需同時滿足的兩個不等關係:

超過1 200 t和不足1 500 t。

3、問題1:如何用數學式子表示這兩個不等關係?

1)引導學生一起把這個實際問題轉換為數學模型:

滿足一個不等關係我們可列一個不等式,滿足兩個不等關係可以列出兩個不等式。

設用x min將污水抽完,則x需同時滿足以下兩個不等式:

30x>1200, ①

30x<1500 ②

2)教師歸納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意義:

由於未知數x需同時滿足上述兩個不等式,那麼類似於方程組,我們把這樣兩個不等式合起來,就組成一個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設計意圖:把實際問題轉換為數學模型,同時讓學生根據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有關概念來類推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有關概念,滲透類比和化歸思想。)

4、問題2:怎樣確定不等式組中既滿足不等式①同時又滿足不等式②的x的可取值範圍?

1)教師分析:對於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來説,組成不等式組的每一個不等式中都只含有一個未知數,

運用前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識,我們就能直接求出不等式組中的每一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2)得到解不等式組的第一個步驟:分別直接求出這兩個不等式的解集。學生自行求解:

由不等式①,解得x>40

由不等式②,解得x<50

3)教師引導學生根據題意,容易得到:在這兩個解集中,由於未知數x既要滿足x>40,也要同時滿足x<50,因此x>40和x<50這兩個解集的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組中x可以取值的範圍。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不等式組的解集及其解法,養成自主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

5、問題3:如何求得這兩個解集的公共部分?

學生活動:將不等式①和②的解集在同一條數軸上分別表示出來。

(設計意圖:啟發學生可利用數軸的直觀性幫助我們尋找這兩個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

教師活動:利用多媒體課件,用三種不同形式表示這兩個解集,幫助學生求得這個公共部分。

(設計意圖:結合介紹利用數軸確定公共部分的三種不同形式,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形式一:用兩種不同顏色表示這兩個解集

1)通過設置以下幾個問題,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分組討論、取值驗證,自主得出結論。

(1)這兩種顏色把數軸分成幾個部分?

(2)每一個部分分別表示哪些數?

(3) 請每一小組的同學從這幾個部分中各取2~3個數,分別代入兩個不等式中,同時思考:哪部分的數既滿足不等式①同時又滿足不等式②?

2)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到這3個問題的正確答案。

3)得出結論:

只有紅色和藍色重疊的部分才既滿足不等式①又同時滿足不等式②。因此,紅色和藍色重疊的部分就是我們要找的x的可取值範圍。

4)教師提問:兩個不等式解集的界點:即實數40、50所在的點是否落在紅色和藍色重疊的部分?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學過的驗證法進行驗證,並得出結論:兩個界點沒有落在紅色和藍色重疊的部分。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一系列的問題進行自主分析和解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在上述過程中,利用不同顏色的直觀性,目的在於能讓學生更清楚地找出不等式①和不等式②解集的公共部分。)

形式二:利用畫斜線的方式:用兩種不同方向的斜線分別畫出x>40和x<50這兩個部分的解集。

類似地,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兩個解集的公共部分,就是圖中兩種不同方向斜線重疊的部分,從而得出結論。

形式三:結合課本,利用兩條橫線都經過的部分來確定兩個解集的.公共部分。

(設計意圖:介紹不同的形式,讓學生再一次鮮明、直觀地體會:x的可取值範圍是兩個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6、問題4:如何表示這個可取值範圍?

教師分析:在數軸上,未知數x落在實數40和50之間。而我們知道,數軸上的實數,它們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從小到大的順序。因此,我們可將這三個數先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書寫出來,再用小於號依次進行連接,記為4040且x<50。

7、小結並解決課本問題:原不等式組中x的取值範圍為40

(設計意圖:首尾呼應,完成了實際問題的研究,通過這個研究過程,讓學生進行感悟、歸納、領會知識的真諦。)

8、同時,類比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幾何意義,教師再次進行歸納:

在數軸上,若在40

一般地,幾個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們所組成的不等式組的解集。解不等式組就是求它的解集。

9、結合上述學習過程,讓學生和教師一起歸納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步驟:

(1)分別求出不等式組中各個不等式的解集;

(2)把這些解集分別在同一條數軸上表示出來;

(3)確定各個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

(4)寫出不等式組的解集。

(設計意圖:及時進行小結,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更加的系統化。)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推理、證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證法.

2.掌握平行線的第二個判定定理,會用判定公理及定理進行簡單的推理論證.

3.通過第二個判定定理的推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進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學生了解知識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只有學好文化知識,才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從而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

二、學法引導

1.教師教法:啟發式引導發現法.

2.學生學法:積極參與、主動發現、發展思維.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判定定理的推導和例題的'解答.

(二)難點

使用符號語言進行推理.

(三)解決辦法

1.通過教師正確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發現定理,解決重點.

2.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行完成推理過程,解決難點及疑點.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三角板、投影儀、自制膠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設計練習,複習基礎,創造情境,引入新課.

2.通過教師指導,學生探索新知,練習鞏固,完成新授.

3.通過學生自己總結完成小結.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掌握平行線的第二個定理的推理,並能運用其進行簡單的證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整體感知

以情境創設,設計懸念,引出課題,以引導學生的思維,發現新知,以變式訓練鞏固新知.

(三)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複習引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平行線的判定公理和一種判定方法,根據所學看下面的問題(出示投影).

學生活動:學生口答第1、2題.

師:你能説出有什麼條件,就可以判定兩條直線平行呢?

學生活動:由第l、2題,學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內錯角相等,就可以判定兩條直線平行.

教師將第3題圖形畫在黑板上.

學生活動:學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補角相等.

師:要求學生寫出符號推理過程,並板書.

【教法説明】本節課是前一節課的繼續,是在前一節課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所以通過第1、2兩題複習上節課所學平行線判定的兩個方法,使學生明確,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內錯角相等,就可以判定兩條直線平行.第3題是為推導本節到定定理做鋪墊,即如果同旁內角互補,則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內錯角相等,為定理的推理論證,分散了難點.

師:第4題是一個實際問題,題目中已知的兩個角是什麼位置關係角?

學生活動:同分內角.

師:它們有什麼關係.

學生活動:互補.

師:這個問題就是知道同分內角互補了,那麼兩條直線是不是平行的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研究的問題.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7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學生的學習參與面,減小差距。努力作好教學工作,在這一學期中,下文將準備了國中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設計如下:

一、教學目標:

通過本期的學習,要使學生在情感與態度上,認識到數學來源於實踐,又反作用於實踐,認識現實生活中圖形間的數量關係,能夠設計精美的圖案,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數學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在民主、和諧、合作、探究、有序、分享發現快樂,感受學習的快樂。對於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積極參與對知識的探究,經歷發現知識,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繫,讓學生經歷發現知識道路上坎坎坷坷,達到深刻理解掌握知識的目的,達到漫江碧透,魚翔淺底的境界,在經歷這些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運算能力,使所有學生在數學上都有不同的發展,儘可能接近其發展的最大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學生潛移默化的接受辯證唯物主義的薰陶,提高學生素質。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學內容共計五章,知識的前後聯繫,教材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 分式 本章的主要內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質,分式的約分與通分,分式的加、減、乘、除運算,整數指數冪的概念及運算性質,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數 函數是研究現實世界變化規律的一個重要模型,本單元學生在學習了一次函數後,進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數。學生在本章中經歷:反比例函數概念的抽象概括過程,體會建立數學模型的思想,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經歷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及其性質的探索過程,在交流中發展能力這是本章的重點之一;經歷本章的重點之二:利用反比例函數及圖象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經歷函數圖象信息的識別應用過程,發展學生形象思維;能根據所給信息確定反比例函數表達式,會作反比例函數圖象,並利用它們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本章的難點在於對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以及提高數形結合的意識和能力。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種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許多重要的性質,如兩個鋭角互餘,30度角所對的直角邊等於斜邊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質,而且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性質,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介紹勾股定理及其應用,第二節介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九章 四邊形 四邊形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較廣泛的一種圖形,尤其是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特殊四邊形的用處更多。因此,四邊形既是幾何中的基本圖形,也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本章是在學生前面學段已經學過的四邊形知識、本學段學過的多邊形、平行線、三角形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來學習的,也可以説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系統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內容的學習也反覆運用了平行線和三角形的知識。從這個角度來看,本章的內容也是前面平行線和三角形等內容的應用和深化。

第二十章 數據的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數、中位數、眾數以及極差、方差等統計量的統計意義,學習如何利用這些統計量分析數據的集中趨勢和離散情況,並通過研究如何用樣本的平均數和方差估計總體的平均數和方差,進一步體會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

三、提高學科教育質量的主要措施:

1、認真做好教學七認真工作。把教學七認真作為提高成績的主要方法,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鑽研新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擴充教材內容,認真上課,批改作業,認真輔導,認真製作測試試卷,也讓學生學會認真學習。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如是説。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介紹數學家,數學史,介紹相應的數學趣題,給出數學課外思考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3、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構建,營造民主、和諧、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發現快樂的高效的學習課堂,讓學生體會學習的快樂,享受學習。引導學生寫複習提綱,使知識來源於學生的構造。

4、引導學生積極歸納解題規律,引導學生一題多解,多解歸一,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根本途徑之一,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處於一種思如泉湧的狀態。

5、運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教學,積極更新自己腦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將帶來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陶行知説: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有助於學生穩步提高學習成績,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彌補智力上的不足。

7、指導成立課外興趣小組的民間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開展對奧數題的研究,課外調查,操作實踐,帶動班級學生學習數學,同時發展這一部分學生的特長。

8、開展分層教學,佈置作業設置A、B、C三類分層佈置分別適合於差、中、好三類學生,課堂上的提問要照顧好、中、差三類學生,使他們都等到發展。

9、進行個別輔導,優生提升能力,紮實打牢基礎知識,對差生,一些關鍵知識,輔導差生過關,為差生以後的發展鋪平道路。

10、站在系統的高度,使知識構築在一個系統,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八方聯繫,渾然一體,使學生學得輕鬆,記得牢固。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8

生活中的平移

●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平移的定義

2.平移的基本性質

(二)能力訓練要求

1.通過具體實例認識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內涵.

2.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質,理解平移前後兩個圖形對應點連線平行且相等,對應線段和對應角分別相等的性質.

(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經歷觀察、分析、操作、欣賞以及抽象、概括等過程,經歷探索圖形平移的基本性質的過程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增強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

平移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平移的基本內涵的理解.

●教學方法

探索、發現法.

●教具準備

圖片:一些遊樂園的圖片、轆轤、電梯等.

電腦演示:平移的.過程,粒子運動及行星運轉等.

投影片四張:

第一張:想一想,議一議(記作投影片§3.1A);

第二張:想一想(記作投影片§3.1B);

第三張:平移的性質(記作投影片§3.1C);

第四張:例1(記作投影片§3.1D).

●教學過程

Ⅰ.巧設情景問題,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還記得遊樂園內的一些項目嗎?(或投影片放圖片,或在電腦上演示幻燈片):旋轉木馬、盪鞦韆、小火車、滑梯……它們曾經使我們許多人樂而忘返.不過,你想過沒有:小火車在筆直的鐵軌上開動時,火車頭走了200米,那車尾走了多少米呢?

[生齊]也走了200米.

[師]很好.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它有很多規律等待我們去探索,去發現!無論是年代久遠的老牛上的轆轤(出示圖片);還是剛剛聳立起的高樓大廈裏的電梯,(出示圖片),無論是微觀世界裏的粒子運動(電腦演示),還是浩翰宇宙中的行星運轉(電腦演示).其中最簡捷的運動變化形式主要是平移和旋轉,讓我們走進圖形變換的天地,繼續探索圖形變換的奧祕吧!

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來探索第三章:圖形的平移和旋轉.

Ⅱ.講授新課

[師]下面我們來看第一節:生活中的平移(電腦演示:P57的圖3—1,然後提出問題)

(1)圖3—1中,傳送帶上的電視機的形狀、大小在運動前後是否發生了變化?手扶電梯上的人呢?

[生齊]傳送帶上的電視機的形狀、大小在運動前後沒有發生改變.

手扶電梯上的人也沒有變化.

[師]很好,我們再看(電腦演示):

在傳送帶上,如果電視機的某一按鍵向前移動了80cm,那麼電視機的其他部位向什麼方向移動?移動了多少距離?

[生]電視機的其他部位也向前移動,也移動了80cm.

[師]好,(電腦出示問題,並演示四邊形ABCD移動到四邊形EFGH的位置的過程)

如果把移動前後的同一台電視機的屏幕分別記為四邊形ABCD和四邊形EFGH(如下圖),那麼四邊形ABCD與四邊形EFGH的形狀、大小是否相同?

[生]四邊形ABCD與四邊形EFGH的形狀、大小相同.

[師]很好,那同學們來想一想,議一議(出示投影片§3.1A).

傳送帶運送電視機的過程中,電視機的形狀、大小、位置等因素中,哪些沒有發生改變?哪些發生了變化?手扶電梯上的人呢?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9

摘 要:本着對課堂練習分層教學設計的要求與目的,本節課設計了三個層次。針對學困生的特殊情況,課堂練習通過誦讀定理和抄寫例題來使其加深印象;在鞏固練習中中等生要求書面寫出步驟並進行展示;對於優等生在快結束本節課時拋出變式讓他們進行思考,並交流思路。這三個層次都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使每位學生上課都有事可做,根據自己的能力來解決能力範圍內的問題。

關鍵詞:相切;環節説明;分層體現;

一、案例背景介紹

(一)教學環境

在我們着手進行課題《國中數學分層教學方式與策略研究》的研究開始後,大家齊心協力探索、研究方法,組內各種分層招數可謂是百花齊放,為此我代表課題組上了一節分層教學的展示課,以供同仁觀摩點評,為促進數學教學的分層設計向更好的方向前行作貢獻。

(二)學生情況

我校學生大部分來自韓莊鎮不同的自然村,由於國小地域的不同,所以學生的基礎各不相同,很多學生的基礎還相當薄弱。因此這種情況特別適合分層教學。

(三)教材情況

本課是人教版九年級數學上冊第24章圓第2節點和圓、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中的一個課時:直線和圓相切的情況。學生已經有了點和圓的位置關係的基礎以及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的數量的認識,本節課研究直線與圓的特殊位置關係相切,將相切從位置到數量的邏輯自然過渡,進而引出圓的切線的判定和性質。重點是圓的切線的判定定理和性質定理。難點是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性質定理證明中反證法的理解。

二、案例內容設計及説明

環節一:複習引入

通過回顧舊知再次加深圓與直線的位置關係,在全班集體朗讀中體會d與r的關係,並順勢將位置關係量化這一問題顯化,同時自然引出特殊情況――相切

環節説明:俗話説書讀百遍,其意自現。數學概念在朗讀中更能逐漸理解其本質,因此不光語文需要朗讀,數學也要朗讀。而且針對我班學困生上課聽不懂,不會做的現象,這樣來設計複習方式更能調動我班學生學習的動力,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也是這個環節分層的體現。

環節二:新知探究

活動

1、引導學生從直線與圓相切的位置及數量關係上來深入探究,通過動態演示來理解一條直線何時變成圓的切線。

環節説明:上節課得到的圓與直線相切是數量上的關係,通過動態的演示讓學生明確位置的變化,從而總結出切線的判定。但是引導很重要,從兩個方面去觀察:直線經過哪裏?與圓的半徑有什麼位置關係?需要老師點撥。並要等待學生來總結,不能操之過急。分層體現1對觀察的結果分別讓兩位程度較差的學生回答,再讓中等程度的學生來總結;體現2對定理的數學表達讓全體學生寫在練習本上,老師選擇展示,並修改;體現3對總結出的判定進行朗讀。

活動

2、將判定的題設和結論互換後的探究。

環節説明:反證法在過三點做圓時已有所涉及,所以在這裏用反證法證明切線的性質時讓學生互相交流討論然後進行彙報就行,不要進行過多的引申,否則淡化了主題。分層體現1討論交流時採取師傅和徒弟在同一組,師傅負責解釋證明的方法;體現2數學語言的書寫讓學生自己寫並派代表寫在黑板上。

環節三:鞏固和應用

通過判斷題加深對切線的判定和性質的理解。通過師生共同分析解決幾何解答證明題,並由學生書寫證明步驟。

環節説明:判斷題中設置了3道小題,並給出了反例,能使學生更加明確定理的意義。這裏教學的分層體現在針對反例來問學困生為什麼不對,讓學生説出違背了所需條件的哪一條,強化切線判定條件在這部分學生頭腦中的印象。例題的分析採取了小組討論交流的方法,與環節二中的分組一樣,分層體現在“師帶徒”弄清解題思路,師傅增強了解題的邏輯性,更嚴密,徒弟學會了解題的分析,拓寬了視野,打開了思路。在有思路的前提下,全班安靜書寫步驟。還可以展示在投影下,由學生來評判書寫的是否清楚。

環節四:課堂小結

在小結中,除了總結出本節課所學的判定和性質外,將相關的判定和性質做一歸納很有必要,“在不斷的總結中收穫、進步”不是嗎?同時提出下節課要學習的相關性質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環節説明:在小結的分層中判定由程度稍差點的'學生總結,哪怕照着書上找都行,並進行誦讀,使其再次熟知所學知識。在性質的總結中,老師拋出兩條本節未涉及的性質給學生,讓學生課後思考證明,在下節課時可由學生簡要發表見解並證明。

環節五:拓展練習

通過引導學生添加輔助線,點撥學生圓中常用輔助線的做法,分情況添加恰當的輔助線。這兩個練習旨在拓展尖子生的思維。

環節六:作業佈置

通過分層佈置,使每位學生都能在自己能力範圍內進行鞏固練習。

環節説明:作業

1、重點面向學困生考察其掌握基礎的程度。作業

2、針對待優生夯實基礎的基礎上,提高其運用能力。作業

3、是設計的培優計劃,對學有餘力的學生來説是個很好的鍛鍊機會。

三、案例分析與反思

實際上本節課中圓的切線的判定定理是為了便於應用而對直線和圓相切的定義改寫得到的一種形式,而圓的切線的性質定理的證明僅僅要求學生再次感受反證法,並不要求會應用,所以本節的設計在分層中很注重理解和感知,通過互幫互助和朗讀感知達到難點的突破,另外圓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個曲線形,由直線形到曲線形,在知識上是一個飛躍,本節利用圖形運動變化過程發現其中圖形的性質,做好了知識前後的銜接,同時加強了新舊知識的聯繫,發揮出了知識的遷移作用。類比也是本節課所用到的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而且在教授過程中難度的控制非常適當,分層的影子處處可見。縱觀整節課的分層之處進入都很自然,也落到了實處,但分層效果的檢測沒有體現出來,這也是遺憾之處。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10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平行四邊形是“空間與圖形”領域中最基本的幾何圖形,它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廣泛的應用,這不僅表現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平行四邊形的圖案,還包含其性質在生產、生活各領域的實際應用。

平行四邊形,是建立在前面學習了四邊形的概念和性質的基礎之上,將要學習的特殊的四邊形。本節課是平行四邊形的第一課時,主要研究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和邊、角的性質。

關於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在國小,學生已經學過,並不會感到生疏,但對於這個概念的本質屬性,理解的並不是十分深刻,所以,本節課的學習,並不是簡單的重複。本節課,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採用的是內涵定義法,即“種概念+屬差=被定義的概念”。在平行四邊形的定義中,大前提是“四邊形(種概念)”,條件是“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屬差)”。“兩組對邊分別平行”是平行四邊形獨有的、用以區別於一般四邊形的本質屬性,這也是平行四邊形概念的核心之所在。平行四邊形的概念,揭示了平行四邊形與四邊形的隸屬關係、區別與聯繫,反映了平行四邊形的本質屬性。同時,它既是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又可以作為平行四邊形的一個性質。

關於平行四邊形邊、角的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相對於定義中的“兩組對邊分別平行”,是由位置關係向數量關係的一種延伸;“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相對於“兩組對邊分別平行”,是由“相鄰的角互補”產生的思維的一種深化。同時,兩條性質的探究,經歷的是“感知、猜想、驗證、概括、證明”的認知過程;兩條性質的研究,先從邊分析,再從角分析,再到下一節課的從對角線分析,提供的是研究幾何圖形性質的一般思路;兩條性質的證明,滲透的是將四邊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問題的一種轉化思想,而添加對角線,介紹的是將四邊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問題的一種常用的轉化手段。

在本章的後續學習中,對於幾種特殊的四邊形,其定義均採用的.是內涵定義法,並且矩形和菱形的定義,均以平行四邊形作為種概念,所以平行四邊形的概念作為“核心概念”當之無愧。關於平行四邊形的性質,也是後續學習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這些特殊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都是在平行四邊形性質基礎上擴充的,它們的探索方法,也都與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探索方法一脈相承,因此,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在後續的學習中,也是處於核心地位。

教學重點: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和性質。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教學目標:

①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及性質。

②學會用分析法、綜合法解決問題。

③體會特殊與一般的辯證關係。

④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思維品質。

(2)目標解析:

①使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概念,掌握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的性質,會根據概念或性質進行有關的計算和證明。

②通過有關的證明及應用,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逐步學會分別從題設或結論出發,尋求論證思路,學會用綜合法證明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四邊形與平行四邊形的概念之間和性質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使學生認識特殊與一般的辯證關係,個性與共性之間的關係等。使學生體會到事物之間總是互相聯繫又相互區別的,進一步培養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④通過對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探究,使學生經歷觀察、分析、猜想、驗證、歸納、概括的認知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思維品質。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11

公式

教學目標

1.瞭解公式的意義,使學生能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初步瞭解公式來源於實踐又反作用於實踐。

教學建議

一、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具體例子瞭解公式、應用公式.

難點:從實際問題中發現數量之間的關係並抽象為具體的公式,要注意從中反應出來的歸納的思想方法。

二、重點、難點分析

人們從一些實際問題中抽象出許多常用的、基本的數量關係,往往寫成公式,以便應用。如本課中梯形、圓的面積公式。應用這些公式時,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義,以及這些字母之間的數量關係,然後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數求出所需的未知數。具體計算時,就是求代數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藉助運算推導出來;有的公式,則可以通過實驗,從得到的反映數量關係的一些數據(如數據表)出發,用數學方法歸納出來。用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決一些問題,會給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帶來很多方便。

三、知識結構

本節一開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見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題循序漸進的講解了公式的直接應用、公式的先推導後應用以及通過觀察歸納推導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整節內容滲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證思想。

四、教法建議

1.對於給定的可以直接應用的公式,首先在給出具體例子的前提下,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清晰地認識公式中每一個字母、數字的意義,以及這些數量之間的對應關係,在具體例子的基礎上,使學生參與挖倔其中藴涵的思想,明確公式的應用具有普遍性,達到對公式的靈活應用。

2.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認識有時問題的解決並沒有現成的公式可套,這就需要學生自己嘗試探求數量之間的關係,在已有公式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和具體運算推導新公式。

3.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生應觀察哪些量是不變的,哪些量是變化的,明確數量之間的對應變化規律,依據規律列出公式,再根據公式進一步地解決問題。這種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認識過程,有助於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示例

公式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能利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理解公式與代數式的關係.

(二)能力訓練點

1.利用數學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導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數學來源於生產實踐,又反過來服務於生產實踐.

(四)美育滲透點

數學公式是用簡潔的數學形式來闡明自然規定,解決實際問題,形成了色彩斑斕的多種數學方法,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公式的簡潔美.

二、學法引導

1.數學方法:引導發現法,以複習提問國小裏學過的公式為基礎、突破難點

2.學生學法:觀察→分析→推導→計算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利用舊公式推導出新的圖形的計算公式.

2.難點:同重點.

3.疑點:把要求的圖形如何分解成已經熟悉的圖形的和或差.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自制膠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者投影顯示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圖形,學生思考,師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啟發學生求圖形的面積,師生總結求圖形面積的公式.

七、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景,複習引入

師:同學們已經知道,代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用字母表示數,用字母表示數有很多應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們在國小裏學過許多公式,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已經學過哪些公式,教法説明,讓學生一開始就參與課堂教學,使學生在後面利用公式計算感到不生疏.

在學生説出幾個公式後,師提出本節課我們應在國小學習的基礎上,研究如何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板書:公式

師:國小裏學過哪些面積公式?

板書:S=ah

(出示投影1)。解釋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

【教法説明】讓學生感知用割補法求圖形的面積。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12

一、案例實施背景

本節課是20xx-20xx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學第七週筆者在長青中學的多媒體教室裏上的一節公開課,課堂中數學優秀生、中等生及後進生都有,所用教材為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數學(上冊)。

二、案例主題分析與設計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數學(上冊)——科學記數法,它是在學習乘方的基礎上,研究更簡便的記數方法,是第二章有理數及其運算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孩子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本節課將以“生活·數學”、“活動·思考”、“表達·應用”為主線開展課堂教學,以學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活動,並在活動中激發學生認真思考、積極探索,主動獲取數學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形成,同

時通過小組內學生相互協作研究,培養學生合作性學習精神。

三、案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科學記數法的方法,能將一些大數寫成科學記數法。

2、過程與方法:在尋找科學記數法的探究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觀察、比較、聯想、分析、歸納、猜想、概括的全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科學記數法的總結,使學生形成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以及知識的遷移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四、案例教學重、難點

1、重點:正確運用科學記數法表示較大的數

2、難點:正確掌握10的冪指數特徵,將科學記數法表示的數寫成原數

五、案例教學用具

1、教具:多媒體平台及多媒體課件、圖片

六、案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興趣導學:

1、展示學生收集的非常大的數,與同學交流,你覺得記錄這些數據方便嗎?

2、展示課本第63頁圖片,現實中,我們會遇到一些比較

大的數,如世界人口數、地球的半徑、光速等,讀寫這樣大的數有一定的困難。

師:(展示剛才演示過的3個大數)我們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記數方法使下列各數更加便於讀、寫?請同學們六個人一組,分組進行討論。

(1) 1 370 000 000 (2) 6 400 000 (3) 300 000 000

生1:答:13.7億,640萬,3億。

師:回答正確。這是數字加上單位的記數方法,在國小已經學過,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可是它有一定的侷限性。如果我在3億後面再加上好多個0,那麼這種記數方法還好用嗎? 生:不好用。(讓學生意識到以前所學的方法不夠用了) 師: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索新的記數方法。

分析:在讀寫大數時使學生感覺到不方便,從實際生活的.需要,自然引入課題,需要尋找一種更簡單的方法記數,為新課創設了良好的問題情境。

二、嘗試探索,講授新課:

1、探索10n的特徵

計算一下102、103、104、105、1010你發現什麼規律? 102=100103 =1 00010 4 =10 000105=100 0001010 =10 000 000 000

(觀察並思考,小組討論)

(1)結果中“0”的個數與10的指數有什麼關係?

(2)結果的位數與10的指數有什麼關係?

2、練習:將下列個數寫成只有一位整數乘以10n的形式。

(1)500(2)3000(4)40000

師:(學生完成之後)可見這種表示方法不僅書寫簡短,同時還便於讀數。這就是我們本節課研究的內容—科學記數法。 分析: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成功地找到表示大數的簡便記數方法——科學記數法。

4、科學記數法:

像上面這樣,把一個大於10的數表示成 a×10n的形式(其中1≤a<10,a是整數數位只有一位的數,n是整數),這種記數方法叫做科學記數法。

(思考,小組討論)

10的指數與結果的位數有什麼關係?

分析:這是本節課的重難點:10的冪指數n與原數的整數位數之間的關係。從特殊數據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這符合“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的探究活動體現了“化繁為簡”、“分析歸納”的數學思想。

三、鞏固新知,知識運用:

1、將下列各數寫成科學記數法形式。

(1)23 000 000(2)453 000 000(3)13 400 000 000 000 000米,用科學記數法表示是多少米? 分析:學生的模仿能力強,在分析討論10的指數與結果的位數有什麼關係時,會與前面曾經討論過的10n聯繫起來,也可以對知識進行遷移和回顧。再加上學生好奇心都特別強,很想將自己總結出來的結論加以應用,針對以上學生特點,給出相應的練習題。這樣學生能夠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樂趣,從而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觀察並思考,小組討論)

5、如何將一個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的數寫成原數?

a×10n將a的小數點向右移動n位原數

分析:這是本節課另一個重點,也是知識的逆向鞏固,學生通過尋找寫出原數的方法,更加明白在寫科學記數法時,如何確定10的指數,同時也學會了如何寫出原數。

練習:人體內約有2.5×10 5個細胞,其原數為多少個?

七、教學反思:

數學課要注重引導學生探索與獲取知識的過程而不單注重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認識,因為“過程”不僅能引導學生更好

地理解知識,還能夠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識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繫,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體驗。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13

課題

正比例函數

一 教學目標

1.通過案例理解正比例函數,能列出正比例函數關係式 2.教會學生應用正比例函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 教學重點

理解正比例函數的概念

三 教學難點

利用正比例函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四 教學過程

【提出問題】

《阿甘正傳》是一部勵志影片。片中阿甘曾跑步繞美國數圈,假設他從德州到加州行進了21000千米,耗費了他150天時間。

(1) 阿甘大約平均每天跑步多少千米?

(2) 阿甘的行程y(km)與時間x(天)之間有什麼關係?

(3) 阿甘一個月(30天)的行程是多少千米?

【生】 列算式回答 【師】 點評總結

2.寫出下列變量間的函數表達式

(1) 正方形的周長l和半徑r之間的關係

【進一步抽象問題讓學生思考】

(2) 大米每千克四元,則售價y元與數量x(kg)的函數關係式是什麼?

(3) 下列函數關係式有什麼共同點?(小組合作)

【分析共同點和不同點,找出規律】 (1) y=200x

(2) l=2∏r (3) m=7.8V 【生回答,師點評】 【引入新課】

1.正比例函數的概念:

一般地,形如y=kx (k≠0)的函數,叫做正比例函數,其中k叫做比例係數.【板書概念,引導學生分析正比例函數的定義】

2 【例題講解】

例1 在同一座標系裏,畫出下列函數的圖像: y=0.5x y=x y=3x 解: 【略】

【掌握函數圖像的'畫法:列表,描點,連線】 3.練習

(1)已知正比例函數y=kx.當 x=3 時 y=6 。求 k的值

(2) 一種筆記本每本的單價為3元。則銷售金額y元與銷售量x之間的關係式是怎樣的? 當銷售金額為360元時,則售出了多少本這種筆記本?

四 小結

五 課外作業

【反思】

由於函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而理解函數的概念是教學的重點。這節課首先通過實例,回顧函數的概念,其次抽象提出正比例函數關係式,由學生觀察得到特點,然後引出正比例函數的概念和特點,再通過練習加以鞏固,最後通過小組討論利用正比例函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14

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總認為自己在上課中講得井井有條,知識條理十分透徹,演算透徹清晰,但結果是有大多數學生不能舉一反三,數學學習困難重重。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多數教師都歸因於學生素質差、家庭教育環境不良等教師以外的因素,很少發現是自己教學能力和素養導致而成。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教學的實質是師生雙方的信息交流,共同學校的過程。教師得知學生在數學學習很困難時,是否想到了可能教師自己對教材理解不夠,沒有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對教材內容層次沒有理清和教學方法不適呢?《數學課程標準》指導下,我們的數學教學目的是要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由“聽”到“懂”,再到“會”,最後到“通”。為此,教師必須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批判性地考察自我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課堂教學效能,到達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現就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教師要反思教育觀念

新課標下要求教師要改變學科的教育觀,始終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科學理念,着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注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正確的學習習慣。數學非常重視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但是在教學活動中還是有不少教師習慣於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於知識的傳授,強調接受式學習,這樣使很多學生在學習數學上失去了興趣。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時機,不斷地引導學生在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創設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順利地建立數學概念,把握數學定義、定理和規律。

教師在探究教學中要立足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於自己的學習策略。例如,在學習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性質時可以讓三個同學合作分別去畫出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高、底邊上的中線,這是學生會發現三條線為什麼會是一條線?證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多種,為什麼 “角邊邊”不能判定兩三角形全等?在學習鑲嵌時,可以提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正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正六邊形可以,而正五邊形不可以?等等。

這樣教師不斷地設問,不斷地質疑,就能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促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和歸納各種各樣的數學規律,為下一步學習數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我們的教師必須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緊緊抓住主導和主體的關係,解決好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問題。

二、教師要反思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藍本,是對課堂教學的整體規劃和預設,勾勒出了課堂教學活動的效益取向。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對當前的教學內容及其地位(概念的“解構”、思想方法的“析出”、相關知識的聯繫方式等),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教學目的,重點與難點,如何依據學生已有認知水平和知識的邏輯過程設計教學過程,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學生在理解概念和思想方法時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以及如何處理這些情況,設計哪些練習以鞏固新知識,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等,都應該有一定的思考和預設。教學設計的反思就是對這些思考和預設是否考慮到

了。教學後,要對實際進程和學生的接受程度進行比較和反思,找出成功和不足之處及其原因,從而有效地改進教學。

三、教師要反思教學方法

教師教得好,本質上講是學生學得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的教學方法是否合乎學生實際呢?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有的教師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後發現,教師的講解並沒有很好地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從根本上解決學生認識上鴻溝問題。有的教師只是一味的設想按照自己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也許學生當時聽明白了,但往往是是而非,並沒有真正理解問題的本質。

國中數學教學中,例習題教學是數學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概念類教學的延伸和發展。教材中的例習題都是編者精心編制的,具有典型性和啟發性,它們不僅是對基礎知識的鞏固,同時對培養學生智力、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及培養學生應用數學意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等都有重要意義。

四、教師要反思學生學習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轉變數學學習方式,倡導有意義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國中學生年齡一般在十二至十六歲之間,正處生長髮育期,思想不成熟,行為不穩定,辦事情緒化,喜表露,易衝動, 既有面見師長的羞澀, 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習性。在數學學習上憑興趣,看心情,個性反映較為突出,有不少學生學習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同時他們往往又很難發現自己的學習方法不妥。所以,教師就應該反思學生的學習方法,找一找哪些問題,並幫助他們努力改變不恰當的方法,使學生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總之,為學之道,必本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教學也是這個規律,只教不思就會成為教死書的教書匠,學生也得不到很好的受益。要想成為優秀的教師,只有一邊教書一邊總結,一邊教書一邊反思,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15

近年來,命題改革中加強對學生閲讀能力的考核,特別是閲讀理解題成了會考數學的新題不僅在各級各類的命題改革中加強對學生閲讀能力的考核,對數學閲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從人的發展、人才的培養角度思考,也需要加強數學閲讀能力的培養。特別是閲讀理解題成了會考數學的新題型,具有很強的選拔功能。因此,在國中數學教學中,應當重視閲讀教學,充分利用閲讀的形式,加強數學閲讀能力的培養。

一、加強廣大師生對數學閲讀重要性的理解

數學教科書是專家在充分考慮學生生理心理特徵、教育教學原理、數學學科特點等因素的基礎上精心編寫而成,具有極高的閲讀價值。數學教學活動中,數學閲讀是“人——本”對話的數學交流形式。在這種形式中,學生能通過教科書的標準語言來規範自己的數學用語,能有效地促進數學閲讀水平的發展,準確敍述解題過程中有關的觀點和進行嚴謹的邏輯推理。因此,數學閲讀不僅能促進學生數學語言水平的發展,而且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另外,每年一度的會考試題中都設置了數學應用題,閲讀理解題,而學生每遇到應用題的問答便覺得困難重重,其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閲讀數學的方法。因此,數學教學有必要重視數學閲讀。

二、國中數學閲讀教學的教學原則

在國中數學教學中進行閲讀教學,應當遵循如下的教學原則:

1.主體性原則。從根本上承認和尊重受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能動地參與到數學閲讀活動的全過程中來,將自己進行的閲讀活動作為意識對象,不斷對其進行積極的監控,調節;規劃閲讀進程,獨自獲得必要的信息和資料;不斷培養自我監控,自我調節的習慣,逐步學會探索地進行數學閲讀與數學學習。

2.差異性原則。學生在個體發展區、學習方式、知識基礎、思維品質等多種因素上的差異導致學生閲讀能力的差異。也決定了教師必須對不同層面學生給以不同的關注,在閲讀過程中,學生獨立閲讀的過程為教師提供了充足的課堂巡視時間,使教師能夠將統一學習變成個別指導,重點對個別閲讀能力較差進行指導。

3.內化性原則。內化的基本條件是對數學語言的感知水平,不僅包括對數學學科本身的概念、法則、定律、公式等的理解,而且包括學生的元認知水平的控制和調節。因此,在閲讀過程中要不斷地使學生充分實踐監控的各種具體策略和技能,進而逐步內化為自我監控能力,使其能在新的條件下,靈活運用這些策略和技能進行自我監控。

4.反饋性原則。個體的自我反饋,自我評價的意識和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應及時、準確、適當地對學生的自我監控做出評價,指導他們逐步學會對學習方法,策略運用及結果進行反饋和評價。同時,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對自己的閲讀監控過程,所用的策略及結果進行調控和改進,不斷提高思維的抽象概括水平,從而不斷髮展與完善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

5.建構性原則。閲讀過程是數學建構的過程,是通過對數學材料進行部分與整體的交替感知去構建數學結構,領悟形式化運動的過程。在閲讀過程中學生主動探索,充分利用數學知識特有的邏輯性和數學內容的結構特點,不斷在課文的適當地方由上文做出猜想、估計,再通過與已知相對照,加以修正,從而獲得新知識。

三、實施數學閲讀教學的具體途徑

1.預習的閲讀指導

在課堂教學中存在這樣的現象:部分學生認為,沒有預習的必要,反正教師都要講,上課認真聽就是了。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預習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能提高學生聽課的效率,有利於他們更好地做課堂筆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可以鞏固學生對知識的記憶。那麼,怎樣指導學生預習呢?可以按如下步驟進行:首先選擇好預習的時間,指導學生迅速地瀏覽即將學習的教材,然後讓他們帶着問題詳細閲讀第二遍,並在閲讀過程中做好預習筆記,以便於接下來學生能有目的地聽課。

2.數學教材的閲讀指導

(1)閲讀目錄標題。目錄標題是課本的綱目,是每一章節的精華。閲讀目錄標題就等於瞭解了全文的框架結構。閲讀了課本內容就使目錄標題具體化了。逐步養成“標題聯想”的習慣。

(2)閲讀概念

我們所希望達到的指導效果是:讓學生在閲讀概念時能夠正確理解概念中的字、詞、句,能正確進行文字語言、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的互譯,並能注意到聯繫實際找出反例或實物;學生能弄清數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就是既能區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適用範圍。

(3)閲讀代數式

大多數學生在閲讀代數式時,只是按照代數式的順序去讀。教師應教會學生用多種方法讀同一個代數式,同時,在閲讀的過程中要注意式子本身的特點及其普遍性。

(4)閲讀例題

對於國中學生例題閲讀的指導,應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首先,要讓學生認真審題;分析解題過程的關鍵所在,嘗試解題;其次,要讓學生比較例題和教材解法的優劣,對一組相關聯的例題要相互比較,着力尋找,領悟解題規律,掌握規範書寫格式。並使解題過程的表達即簡潔又符合書寫格式;最後,還要引導學生總結解題規律,並努力探求新的解題途徑。

(5)閲讀公式

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公式,關鍵是要讓他們看清教材是怎樣把公式一步一步推導出來的,要提醒學生注意認真閲讀公式的推導過程。同時要讓學生明白公式的特徵並能設法記住,另外還要讓他們注意公式的.應用條件,弄明白有關公式的內在聯繫,瞭解公式的運用、通用、合用、變用和巧用。

(6)閲讀數學定理。注意分清定理的條件和結論;探討定理的證明途徑和方法,通過與課本對照,分析證法的正誤、優劣;注意聯繫類似定理,進行分析比較、掌握其應用;要思考定理可否逆用,推廣及引伸。

(7)閲讀提示與説明

教材中相關知識及許多習題的後面都附有説明或小括號式的提示語。例如,代數式概念中的“運算符號”,教材特指加、減、乘、除、乘方運算;要告訴學生對於這些説明或提示語,千萬不可忽視,往往解題的某一條件或關鍵正隱藏在這裏,同時對選學內容,教師也應在自習課上給出相關的閲讀材料。

(8)閲讀章頭圖和小結

章頭圖讓學生對本章要學的知識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明確要學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目的明確;而認真閲讀小結,則能教學生學會自我總結,這是一個歸納、總結、提升的過程。

3.加強課外閲讀,豐富學生知識

近年來應用題的考試情況告訴我們,數學閲讀不能僅僅侷限於教材。教師應向學生推薦適宜的課外閲讀材料,給學生提供一些數學應用題讓學生閲讀,不一定要求他們全會做,但必須弄清題意,對於當今社會實踐中出現的新名詞有所瞭解,如“低炭”、“環保”、“利息税”、“利潤”、“毛利潤”等。

四、數學閲讀教學的價值

重視數學閲讀,培養閲讀能力,有助於個別化學習,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達到他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想使數學素質教育的目標得到落實,使學生不再感到數學難學,就必須重視數學閲讀教學。教師應加強指導學生認真閲讀課文,強調學生對數學課文的閲讀和理解,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能力,即終身學習的能力。這將在整個中學數學教學中形成一種以培養自學能力為目的的教學風氣,同時有利於轉變數學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優化過程,提高技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拓展教師的視野及知識結構。

標籤: 國中 教學 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9ronme.html